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麦克白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麦克白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麦克白悲剧的原因分析主观原因:自身因素 (1)不安分的天性决定了麦克白的堕落 通过文本中关于麦克白的描述,读者可以看出麦克白的本性中存在着巨大的不安分,也正是这不安分的本性最终决定了麦克白的堕落。麦克白的夫人评价麦克白: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 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 不愿玩弄机诈,却又要作非分的攫夺。可见麦克白天性中就存在着巨大的不安分,即使没有女巫的预言,妻子的唆使也终会暴发来,“跃跃欲试的野心”总有一天会扫除一切思想道德的障碍而展露出,即使没有外力的推动,麦克白也必然会走上“弑君”之路。 (2)恶性循环的罪恶感使他成了嗜杀成性的暴君 亚里士多德认为无行为不成为悲剧,主张通过行为表现人物。麦克白悲剧过程中有三次严重的罪恶行为:弑君,暗杀班戈父子,屠杀麦克德夫一家。如果说麦克白“弑君”时还曾有一丝怜悯之心,犹豫不决,在暗杀班戈父子时只剩下残酷了,而在屠杀麦克德夫一家时更把残酷狂暴之情暴露无遗。麦克白内心深处的罪恶感常使他感到恐惧和惴惴不安,但罪恶感不等同于懊悔之情,他也没有察觉他罪恶的根源。在罪恶感的痛苦折磨下,他继续他的罪恶只为掩饰以前的罪恶,这必然使麦克白越来越迷失,越来越疯狂,终成为一个嗜杀成性的疯狂的暴君。 (3)麦克白本人对宗教中神圣自由的错误理解 从宗教观点来看,人生下来就有天赋的意志自由。这种自由即可以驱使你选择善,同时也能怂恿你趋向恶。可悲的是他最终选择的是恶,误用了这种自由意志,他误把神圣自由当作了自由意志,这样自由的误用必定会使人陷入囹圄之状,最终酿成了无法挽救的命运悲剧。 客观原因:邓肯、班柯、女巫、麦克白夫人的外在影响 (1)邓肯的过度信任和依赖 麦克白是国王邓肯的表弟,根据当时苏格兰的王位继承制,他也拥有王室继承权,更重要的是在“征讨叛逆”“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屡建奇功。邓肯感慨麦克白的功劳太超越寻常,认为一切的报酬都不能抵偿他的伟大勋绩。邓肯表现了对麦克白的巨大的信任和依赖性。这刺激了麦克白的野心,使他认为自己攫取王位也并非是完全无理由的。 (2)班柯的拒绝 在收买诱惑班柯这个绊脚石不成的情况下,麦克白只好杀害了他。从那之后,麦克白内心的冲突开始减弱,认为心里想到什么便把它实行,不再有任何的疑虑。他逐渐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的疯狂暴君。人与命运的冲突也开始激化起来。 (3)女巫的预言及麦克白夫人的刺激 女巫的预言被验证后,促进了事态的发展。麦克白告诉了夫人,于是预言激起了两个野心家的欲望。麦克白夫人是事态迅速发展的刺激因素。当麦克白进退两难和犹豫不决时,麦克白夫人在旁边煽风点火。因此他才铁定了谋杀邓肯之心,他说:“请你不要用说了,只要是男子汉做的事,我都敢做,没有人比我有更大的胆量。” 总之,麦克白的悲剧就在于他错误地听信了女巫的预言丢失了自己的信念,错误地遵从了妻子的指示丢失了自己真正的勇气,错误地不肯悔悟而走向了终极的毁灭。

英美文学,是指英国的文学和美国的文学代表作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相关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美文学相关论文范文篇1 浅析《外国文学》的多媒体教学 论文摘要: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形象特点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但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它的辅助性、实用性特点。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0引言 多媒体是一种把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现代化的进程。 《外国文学史》是一部时间跨度大,地域涵盖广,教学内容异常丰富的文学史材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时安排中,教学时间极其有限。在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围绕教师的讲解,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范围。但实际情况是,外国文学作品众多,内容繁杂,学生花在大部头名著上的读书活动越来越少,即使天天阅读也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进程,因而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是填鸭式的“一言堂”,课堂的信息量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样,实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训练学生的阅读和鉴赏外国文学名著的能力”的目标往往有很大局限。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外国文学》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最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外国文学》的教学,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思路,效果会比较好。下面是我的几点教学体会。 1.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 方法 。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学科知识的 社会实践 意义,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讲授〈希腊神话》一节,我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上课前两分钟,在屏幕上展示了几幅希腊的风景图片,有爱琴海、帕特农神庙遗址、奥林匹克广场等,学生们的眼球立刻就被波澜壮阔的大海和庄严、辉煌的古代希腊神庙及宏伟的奥林匹克广场吸引了,许多学生忍不住向我询问起它们的情况来。借助多媒体课件,遥远而陌生的希腊一下子来到学生们的眼前,一堂课就这样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开始了。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展开讨论,纷纷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2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性特点,帮助突破教学重点 《希腊神话》这一节,在大专教材中只有一节课,学生才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对希腊文学还相当陌生,而神话的内容又相当丰富,如果只按照教材来讲,很容易变成“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在头脑中很难留下深刻印象,这将对后面的教学造成障碍。因此,必须在这里使学生明确希腊神话的主要内容和它在欧洲文学发展中的源头地位。为此,我在课堂上主要利用讲授法和多媒体教学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将希腊神话的内容以powerpoint形式,分层链接来展示神的谱系,学生以听讲为主,做笔记为辅,结果将神话中各个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学生对复杂的内容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关于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中的地位,也赢得了展开讲解的时间。在最后甚至展示了中国神话研究的一些资料,引出了关于中西方神话的讨论。这样的课和我以前的教法截然不同。以前只是照着书本讲授,即使援引了许多补充材料,学生对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关系还是弄不清楚。而几次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上这节课,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极大地扩大课堂的教学信息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其思维想象空间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时代的记录。每个民族和国家在政治、经济、历史、 文化 等方面的特征,无不鲜明生动地反映在其文学作品之中,所以解读外国文学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思想、生平等等。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上的平面信息变得丰富立体起来,使教学内容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更容易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学生左脑、右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感知、理解、记忆信息的强度和效率。 它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物、过程、方法、细节等活跃起来。例如在《外国文学史》课堂上节选一些名篇名段、电影画面、历史记录、作者肖像、有关时代的建筑、艺术图片及不同的评论观点等信息,师生共评共享,建立一种民主参与的学术交流模式,既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曲高和寡”,又避免了学生的被动接受,思想僵化。同时又能简约地、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多次在《外国文学史》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我认为,多媒体教学更适合在高等教育教学中运用,它可以为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专业人才创设快捷有效的教学情景。现在我们的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表现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就是经费不足。比较而言,由于政策上的倾斜,高校的教育资金紧张问题要比基础教育好一些,因此在高校课堂上更有条件推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的时间。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关键是要运用得恰当。所谓“辅助”,是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不能取代教师的教授,教学活动不能全是多媒体展示,比如一些教师常常将重点作品的讲评变成电影欣赏,或者大量的图片会萃,这种做法我觉得不妥,教师有“偷懒”的嫌疑。要想应用恰当,关键是教学设计要科学。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再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来突破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还要注意实用性。“实用性”是指运用多媒体教学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运用。比如讲但丁一节,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其(神曲》部分章节加以分析;讲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可以展示电影《麦克白》、《哈姆莱特》等片段;讲到文艺复兴,可以适当地列出几幅建筑、雕塑、美术方面的图片等。但是作为教师应切记。不应在课堂上滥用多媒体,如果用传统教学可以突出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我们大可不必使用多媒体教学,否则有“浪费资源”的嫌疑。 总之,在<外国文学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它应该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投资微、效益好的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作用;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恰当结合,相辅相成,既准确迅速高效益地传输教学信息,又及时反馈调节,以最合理经济的投入,换取最佳最大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英美文学相关论文范文篇2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 【摘 要】 文章 概述了“哥特式”风格和文学作品中与之相关的内容、渊源、特点。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子:令人窒息的哥特式背景,善恶交织的哥特式人物,值得歌颂的哥特式艺术效果。哥特式文学作品将艺术与科学在认知上的冲突向大众完全地展现出来,最重要的是哥特式文学拥有独特的社会批判能力。 【关键词】 英美文学;哥特因子;分析 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被称为哥特风格的创始人,主要由于他的著作《奥特兰托城堡》的发表,预示着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说模式的开始。[1]并且后来哥特风格也长期存在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哥特式小说将神秘、暴虐、颓废、死亡、阴郁、极端、厄运、超自然等人类情感进行极度的宣扬,将写作的入手点放在宿命和家族诅咒、悬疑案件与神秘建筑等处,使得作品具有独特同时又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因此文学史中始终有哥特式小说的一席之地。 一、“哥特式”风格特点和文学作品中与之相关内容的渊源 1、“哥特式”风格的来源与内容特点 哥特,是英语词Goth的音译,Gothic一词(意为“哥特式”)即源自该词,原指代哥特人。 哥特式(Goth)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公元5至15世纪)的艺术风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诅咒、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哥特式风格用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的艺术主题,来往于内心世界神圣与邪恶的边缘,描绘在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哥特式风格的小说最开始并不被人们所认可,并且由于当时处于两个时代交替的时期,大家更多的还是向往古典主义,极大的否定与反感处于古典时代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的中世纪阶段。以国家为表现形式是哥特最早期的风格,当时哥特人(属于德国日耳曼人)强行进入罗马帝国并展开大规模的杀烧抢掠,哥特也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野蛮与粗野的形象,因此,中世纪也称“哥特时期”,主要是因为意大利人记恨哥特人摧毁了罗马帝国,因此将那段黑暗时期称作哥特时期。 《奥特兰托城堡》的作者霍勒斯曾在该书的前言里描述了哥特式小说的内涵,在当时遭受大众强烈反对,霍勒斯也受到了质疑,主要是因为当时大众都觉得小说中本该具有的严肃、讽喻、科学、理性等内涵均未在哥特式小说中得到体现。[2]启蒙运动时期小说还是一类新鲜事物,理性和科学是其主要思想表现,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和《帕梅拉》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哥特式小说就在大众的批判声中且行且前,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大众在这段期间也慢慢发现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矛盾。 2、文学作品中与哥特式因素相关的内容来源 哥特式文学作品的内容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是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作品。特别是剧作家们创作的包含凶杀、阴谋、暴力、鬼魂等元素在内的复仇剧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二,日耳曼民族中的诸多 传说 。第三,__的传说和《圣经》。其中的恶棍英雄、流浪的犹太人、恶魔等都具有典型的哥特小说形象。 二、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子 1、令人窒息的哥特式背景 哥特式小说内容中最倾向于将一些阴森的封闭场所作为 故事 发生的背景,同时将氛围渲染得异常神秘和诡异。正是因为哥特的这种风格,因此也常用来形容那种有着阴森的地道、狭窄的窗户、幽暗的内部环境的建筑。这些建筑也是哥特式小说里场景的发生地。背景设置通常如下:低沉的墓穴、封闭的地下室、昏暗的阁楼、残破的古堡、诡异的荒原、烛光摇曳下的谋杀、气流浑浊的地下通道、迷宫一样的长廊、月高风高的午夜、神奇的能力等恐怖事件。例如,在著作《呼啸山庄》中,即便是稍微改变了故事中中世纪的时代背景,但是作者为了使故事气氛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便于接下来故事情节的发展,仍然在文中设立了一个中世纪风格的山庄,也就是该著作的主要故事场景,同时还将晦暗、荒原等哥特因子加入其中,这个哥特因子的加入使这个原本阴森的山庄更加昏暗。[3] 2、善恶交织的哥特式人物 英美文学中的体现的哥特式因子,不仅强调理性,而且存在一种反对新古典主义主流地位的思想,使文学创作更具颠覆性。另外通过设置神秘的古堡、阴郁的荒原、压抑的地下室等情境将人们灵魂深处邪恶的那面展露无疑。而且故事主人公一般都拥有曲折、神秘的身世,特异的外表、扭曲的心灵,死亡始终伴随着主人公,黑暗势力始终挥之不去,整个场景具有恐怖、神秘、怪异、矛盾的特征。 英美文学作品如果具有哥特因子,那么其中的人物一定都表现着冲动或脆弱、残酷和敏感、邪魅和诱惑,作者最大程度的将人性的黑暗面展露无疑,希望使读者感到恐惧、达到共鸣。将哥特因子巧妙的运用在小说人物塑造中,有利于使英美文学作品更加富有戏剧性。读者对小说中的恶棍英雄既憎恶又喜欢。 之所以会有这种效果,主要是因为读者潜意识里存在着进攻性、压迫性和毁灭欲等特征,而作品中主人公又刚好将这些特征表现了出来,读者在阅读这类作品时,心底的潜意识在另一个虚拟的人身上得到了满足。小说的创作就是为了揭示人们心灵深处所隐藏的邪恶一面。所以,哥特小说中常将恶棍英雄作为主人公,这些主人公灵魂扭曲、身世神秘、外表奇怪,将他人的痛苦遭遇作为快乐,他们将死亡和黑暗当作伙伴,主要特征是怪异、恐怖、矛盾、神秘。 3、值得歌颂的哥特式艺术效果 英美文学作品中哥特因子表现出阴森恐怖的艺术效果,主要用来表达突破主流、深究灵魂真相的主题。善恶之间永恒不变的冲突是哥特式文学作品中最持久、最突出、最普遍主题。所以,作者设置阴森的场景来让读者在作品主人公的善恶斗争中体会到道德的崇高,作者以此宣扬真善美和正义感。哥特式风格的文学作品最终之所以能受到大众的认可,主要是因为作品体现的思想打动了读者,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对未来和外层空间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同时内心的恐惧心理与认知愿望也不断上涨,这类文学作品对社会表达了强烈的批判,叛逆的不遵从主流思想。这种主题使得文学作品中由于哥特因子的加入表现出强大的艺术魅力。 如果我们对哥特式艺术的构成进行深入的分析,不难得知恐惧与抗拒残暴野蛮、歌颂并期盼天堂的极乐生活、鄙弃和厌倦尘世的世俗生活是哥特式艺术作品的心理基础建构。哥特式艺术就像一个好坏兼备的精灵。这个精灵代表人们狂热的追求着生命的真正意义,同时又以犹豫的风格感染和面对世人,通过对读者感觉器官的刺激,使其感受到对自我进行否定后所产生的快感,在对自己人生经过新的 反思 后所出现的思想上的升华。 但是,这远远不是哥特式艺术的全部目标,哥特式艺术还要引领大众对生活伦理形成冲击,实现冲击伦理后的道德理性。哥特式艺术因其独特魅力被大众持续关注与追随,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深入到大众的内心,探寻了大众的心理异变。人们对未来和未知表达的恐惧是哥特式文学作品关注的焦点。哥特式文学作品将艺术与科学在认知上的冲突向大众完全的展现出来,最重要的是哥特式文学拥有独特的社会批判能力。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英美文学领域中一直留有哥特式艺术的一席之位,哥特式艺术同时也对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结束语 由分析可知,正是因为哥特因子的存在,英美文学才能保证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仍处于重要位置。我们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必须综合分析其间体现的哥特因子,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进行英美文学鉴赏时,把握好对作品中哥特因子的综合分析,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才能让我们更好、更全面的欣赏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敏.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子分析[J].名作欣赏,2014(36)159-160. [2] 杨克菲.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子[J].文学教育(中),2013(07)22. [3] 卜小伟.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子[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12)29. [4] 何俊芳.关于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子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05)5-6.

学术作假,你愧为学人。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2]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9相关范例编辑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有些学生不大愿意写提纲,喜欢直接写初稿。如果不是在头脑中已把全文的提纲想好,如果心中对于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步骤还是混乱的,那么编写一个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处的,其好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简单提纲举例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一、序论二、本论(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三、结论

麦克白论文英文参考文献格式

第问题:第幕第场:始三巫美即丑恶丑即美表明恶善都同存第二场:军曹叙述叛徒奸恶麦克白英勇再美丑相连表明美丑随调换邓肯说:所失尊贵麦克白所指打败叛徒考特爵士所失表面意思指爵位连接幕四场马尔康:坦白供认叛逆请求您宽恕罪恶并且表示深切悔恨考特已经悔改所失除爵位贪欲野杀些应邓肯前所说麦克白灵魂部第三场:麦克白说:我没见阴郁光明麦克白说第句两立形容词再同现随班柯说:应胡须却使我敢相信 立三巫消失麦克白说:消失空气像形体东西却像呼吸融化风处隐喻安格斯通报麦克白获爵位班柯说:魔鬼居说真 魔鬼西文狡诈总说半真半假用半真迷惑用半假引诱所表现语真真假假两面性说语处恶些文提自班柯第三场:魔鬼要陷害我起见往往故意向我说真事情取我信任重要关我便堕入圈套第四场:考特死前突变视死归坦白供认请求宽恕深切悔恨坏响应美丑说第五场:麦克白夫说:用凶恶残忍自顶至踵贯注我全身些杀助手形躯体散满空间处找寻非作恶机都魔鬼已经处证据比喻第六场班柯说:檐梁间、墙屋角鸟安置吊床摇篮本说美丽东西美丑说隐喻所险恶第二幕第三场:门房说:定讲起暧昧含糊家伙同站两面再提比班柯知王杀说句:论都太惨面应麦克白夫句:我房另面影射恶所道纳本说:笑脸都暗藏着利刃暗指麦克白夫善恶两面第幕7场麦克白说:奸诈必须罩虚伪笑脸第四场:洛斯说:难道黑夜已经统治切面却边黑暗所笼罩再体现恶处些第问题处楼主要都连接起第二问题:(容易)文章第幕第场巫丙说:共同见麦克白麦克白没场没见巫代表魔鬼巫已经找问愧魔鬼即使找拿奈何说麦克白已经追寻更权力贪欲已经蠢蠢欲才引巫找麦克白听三巫给预言显十惊讶班柯说:军您吃惊班柯却些预言玩笑屑顾麦克白巫发问证明些真吃惊些真像文所说麦克白野早已经胸发芽等着给浇灌魅惑语发现自思三东西语道破惊慌已巫消失麦克白说:我倒希望再留麦克白班柯发现部预言真班柯说:魔鬼说真麦克白则完全相信三巫文提请楼主自节选实太班柯说魔鬼诡计麦克白完全没听进幻想未甚至没注意等意旨两第四场邓肯说:世没种脸探察居;我所曾经绝信任本说给考特接着考特失切麦克白都继承现麦克白邓肯信任能脸探查居暗示麦克白杀第四场面麦克白发现马尔康肯勃兰亲王马尔康起杀虽嘴说敢手害怕光明点点良谴责已经抑制煽起蕴藏已久欲望第五场麦克白给夫信给些魔鬼使徒些巫高评价证明已经同流合污才赏识麦克白妻像亚妻夏娃更容易魔鬼用美丽高贵实诱惑麦克白没完全丧失良候妻已经魔鬼棋第五场第自段结尾处句:让我用舌尖勇气麦克白夫说点圣经处雅各书3:6写着:舌火、我百体、舌罪恶世界、能污秽全身、能命轮点起.并且狱点着麦克白夫要用罪恶毒蛇舌引诱麦克白面麦克白夫说类似楼主文章要写按解释麦克白第七场说:要干完快点干句名句整自段【麦克白】名段面毒药投入酒杯结自饮酖死影射哈姆雷特叔父死暗指麦克白场段句:没种力量鞭策我实现自意图我跃跃欲试野却顾切驱着我冒颠踬危险体现麦克白虽欲望高却仅点点良拉住没完全疯狂面我给些节选麦克白其夫看麦克白转变麦克白:我要进行件事情吧(麦克白本身想手)麦克白夫:难道自沉浸面种希望醉妄想让我敢永远跟随我想要面(麦克白夫用激激麦克白)麦克白:要男汉做事我都敢做;没比我更胆量(麦克白激虽没杀决已经放所谓尊严肯承认自懦夫)麦克白夫:候论间点都曾给手便却居决意要实现愿望;现机失勇气(理性析告诉麦克白手机)我看着我脸微笑候柔软嫩嘴摘我乳脑袋砸碎(麦克白夫再要激怒丈夫说自比丈夫勇气)麦克白:假我失败——(犹豫已经摇再顽抗)麦克白夫:我失败要集全副勇气我决失败(面给些理性思维激缓麦克白说服)麦克白:要我睡寝室两身涂抹些血迹且用刀家相信真干事(已经蠢蠢欲始主意)麦克白夫:等死讯传我假意装号啕痛哭谁敢相信(看丈夫终于钩高兴迎合丈夫)麦克白:我决已定(完全摇且放决)第二幕第场麦克白说:柄着我手刀...杀恶念使我看见种异象麦克白已经堕落表示魔鬼越越启示第二场麦克白听许幻想虽已经杀害怕良谴责段许例都麦克白听幻声楼主请自摘录麦克白说许谎让马尔康麦克德夫背弑父弑君罪名却没像先前犹豫没担惊受怕旁白说明麦克白已经再畏惧已经完全堕落第三幕场间麦克白旁白说明堕落:单单做步算总要现状确定巩固起才仅杀王邓肯想斩草除根连能威胁自班柯都要起杀掉且并犹豫答完自写花四请楼主采纳

P.S. 如果你要的是『历来都有哪些人在什么时候,什么书中或文章中,论及麦克白夫人,其基本观点是怎样的』的话,我可以劝你马上死心,因为本人念莎剧都念了快有一年了,关于 Macbeth 夫妇的论文写了不少,还不曾看见过网上有你要的这种资料,你不如去买附有 Related readings 的原著剧本吧,可能会有戏剧专家写的东西,不过我不知道大陆有没有在卖,因为我的那本是在澳洲买的。这个我干过,是英文的,给你参考:Lady Macbeth fulfills her role among the nobility and is well respected like Macbeth. King Duncan calls her "our honored hostess." She is loving to her husband but at the same time very ambitious, as shown by her immediate determination for Macbeth to be king. This outcome will benefit her and her husband equally. She immediately concludes that "the fastest way" for Macbeth to become king is by murdering King Duncan. Lady Macbeth's immediate thoughts may make her appear as thoroughly irreligiously cold and ambitious, but this is not so. To prepare for what she feels must be done she calls on evil spirits to "stop up th' access and passage to remorse" in order to be relentless. Otherwise her conscience would not allow her to act.Furthermore, Lady Macbeth knows her husband well. She thinks he may be too kind in order to murder King Duncan. This is why she represses her conscience so she can later usher Macbeth into commiting the deed. At first Macbeth agrees. But later Macbeth wavers in his decision. But Lady Macbeth is sure that being king is what Macbeth really wants and that this is the best for both of them. So, in response to Macbeth's uncertainty, Lady Macbeth manipulates him by questioning his manhood and his love for her. She is successful because regardless of his own conscience Macbeth carries out their plan of murder.The almost superhuman strength Lady Macbeth rallies for the occasion and her artful and sly ability are shown through her meticulous attention to detail regarding the murder. When Macbeth returns to their chamber she goes back to the murder scene and cleverly smears the grooms with Duncan's blood. However, her morals had prevailed just a while before as revealed through her comment that she would have killed Duncan herself had he not "resembled [her] father as he slept."Perhaps Lady Macbeth felt that suppressing her conscience for the deed was enough and that later the thought of the deed would just dissipate. The outcome is not this way, though, because Macbeth and Lady Macbeth often cannot go to sleep, and if they do, they experience terrifying dreams. But still, Lady Macbeth is able to maintain her sanity and composure during the day, even more than her husband. She urges him to be light hearted and merry. Once she practically rescues Macbeth from the frailty of his own conscience. When Macbeth sees Banquo's ghost she creates an excuse to explain his odd behavior. She attempts to chasten Macbeth by again questioning his manhood. When the situation grows worse though, she takes charge once more and promptly dismisses the lords from the feast.Later, though, the burden of Lady Macbeth's conscience becomes too great for her and her mental and physical condition deteriorates. A gentlewoman observes her sleepwalking and consults a doctor. The doctor and the lady observe Lady Macbeth sleepwalking, madly trying to cleanse her hands of the blood of Duncan and Macduff's family. Still in her sleep, Lady Macbeth asks, "what, will these hands ne're be clean?" foreseeing that she will never have peace of mind. She also retells events of the day Duncan was murdered. The doctor tells the gentlewoman that what Lady Macbeth needs is spiritual and not physical help.Lady Macbeth's condition worsens, and she goes in and out of sleep with delirious visions. Macbeth asks the doctor to cure her or give her a drug that will erase the troubles of the heart. The doctor responds that he cures physical not moral problems. Later, as the battle ensues outside of Dunsinane, by unspecified means Lady Macbeth commits suicide.At the beginning Lady Macbeth finds strength to entice Macbeth to murder Duncan and to follow through with the murder herself. As time advances though, her pretended strength diminishes as she fights the torments of her conscience. Tending to her conscience engulfs and destabilizes her so that she can not support Macbeth against Malcolm. Lady Macbeth's attempts to suppress her conscience fail. At the end she chooses death because she can no longer bear the torments of her guilt.

我需要的了。帮你。

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植物着丝粒是基因组中进化最剧烈、结构最复杂的区域,在物种形成和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多数植物着丝粒结构复杂,主要是由高度重复的卫星DNA (satellite)以及中间穿插的反转座子序列 (CR) 组成,其中着丝粒satellite序列单元长度主要集中在150 – 180 bp之间,例如水稻CentO和玉米CentC序列,多年前已经发现并用于着丝粒结构与功能研究(Comai et al., 2017)。 普通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过两次远缘杂交和多倍化过程,是染色体组进化及多倍体二倍化研究的模式材料。 然而普通小麦基因组巨大,90%以上的序列均是高度的重复序列,给小麦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Marcussen et al., 2014)。 前期对小麦着丝粒的研究基本局限于通过筛选着丝粒BAC等手段,获得某些着丝粒序列(Liu et al., 2008; Li et al., 2013)。 对小麦着丝粒全面解析,包括小麦着丝粒DNA序列组成(尤其是功能性satellite序列)、结构以及其在基因组形成和进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对多倍化适应的分子机制目前基本不清楚。

韩方普研究组长期从事植物着丝粒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学研究。 前期在小麦非整倍体及其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观察到丰富的着丝粒变异现象,染色体重排诱导着丝粒序列减少、丢失、扩增、新着丝粒以及多着丝粒形成,不稳定的着丝粒可能造成染色体频繁的断裂和接合,暗示着丝粒在异源多倍体小麦物种形成过程潜在的功能 (Guo et al., 2016)。近年来随着小麦参考基因组的逐渐公布,对小麦着丝粒进行全面的解析成为可能(Avni et al., 2017; Luo et al., 2017; (IWGSC), 2018; Ling et al., 2018),)。

1. 我们利用之前发表的中国春小麦着丝粒表观标记CENH3抗体的ChIP数据,重新比对到最新的中国春参考基因组上,确定了小麦着丝粒大小及位置(图1A)。 在小麦中发现两类着丝粒特异的串联重复序列,和CENH3核小体结合,分别在其二倍体供体B和D亚基因组着丝粒富集分布(图1B)。与二倍体供体着丝粒特异satellite序列的信号强度相比,在普通小麦中这些序列的拷贝数明显减少,FISH信号明显减弱,甚至在某些着丝粒上已经完全丢失satellite序列(图1B)。与传统着丝粒的串联重复序列单元大小150-180 bp不同,小麦着丝粒satellite序列单元大小超过500-bp,序列上包含多个特定的CENH3结合位点,表现出周期性CENH3结合特点(图1C)。

图1 小麦着丝粒串联重复序列在不同亚基因组之间的分布

2. 随后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小麦着丝粒串联重复序列在不同亚基因组间发生分化(图2A),更同质的串联重复序列保持和CENH3核小体的结合(图2B),在小麦多倍化过程中,从二倍体到四倍体再到六倍体,着丝粒特异satellite序列在每个亚基因组上其遗传多样性明显增加(图2C) 。最后比较不同倍性小麦着丝粒位置、基因共线性以及表达等情况发现,多倍化过程中小麦着丝粒结构发生重排,基因位置和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着丝粒串联重复序列发生局部扩增(图1B)。异源六倍体小麦着丝粒在不同亚基因组之间的不对称性可能参与小麦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促使多倍体小麦的稳定传递。

图2 小麦着丝粒特异satellite序列亚基因组不同区域序列相似度

该论文于2019年7月16日在线发表于 《The Plant Cell》 上,题为“Centromere Satellite Repeats Have Undergone Rapid Changes in Polyploid Wheat Subgenomes” (doi.org/10.1105/tpc.19.00133),韩方普研究组已毕业博士研究生苏汉东和刘亚林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韩方普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Avni, R., Nave, M., et al., (2017). Wild emmer genome architecture and diversity elucidate wheat evolution and domestication. Science 357, 93-97.

Comai, L., Maheshwari, S., and Marimuthu, M.P.A. (2017). Plant centromeres. Curr. Opin. Plant Biol. 36, 158-167.

(IWGSC), I.W.G.S.C. (2018). Shifting the limits in wheat research and breeding using a fully annotated reference genome. Science 361(6403).

Li, B., Choulet, F., Heng, Y., Hao, W., Paux, E., Liu, Z., Yue, W., Jin, W., Feuillet, C., and Zhang, X. (2013). Wheat centromeric retrotransposons: the new ones take a major role in centromeric structure. Plant J. 73, 952-965.

Ling, H.Q., Ma, B., et al., (2018). Genome sequence of the progenitor of wheat A subgenome Triticum urartu. Nature 557, 424-428.

Marcussen, T., Sandve, S.R., Heier, L., Spannagl, M., Pfeifer, M., International Wheat Genome Sequencing, C., Jakobsen, K.S., Wulff, B.B., Steuernagel, B., Mayer, K.F., and Olsen, O.A. (2014). Ancient hybridizations among the ancestral genomes of bread wheat. Science 345, 1250092.

Liu, Z., Yue, W., Li, D., Wang, R.R., Kong, X., Lu, K., Wang, G., Dong, Y., Jin, W., and Zhang, X. (2008).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retrotransposons at wheat centromeres and pericentromeres.

Chromosoma 117, 445-456.

Luo, M.C., Gu, Y.Q., et al., (2017). Genome sequence of the progenitor of the wheat D genome Aegilops tauschii. Nature 551(7681):498-502.

小麦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 历史 ,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关于考古发现中的小麦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考古发现中的小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考古发现中的小麦:引言

小麦是旱地高产作物,也是中国北方地区现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因为其在农业史研究方面的意义,而且还在于在考古学 文化 研究中的重要意义。随着古代文明化进程研究的深入,对史前时代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考古学家关注的 热点 问题。现有的考古学资料显示,正是在文明化进程的关键时期—㎜龙山时代,考古遗址中小麦遗存普遍出现,这可能暗示当时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与农业特别是小麦 种植 有某种关联(1)。关于农业对考古学文化发展的直接作用,在北美东部的史前文化中也有明显的表现(2)。由于受到考古资料的局限,至今仍然对小麦这种重要粮食作物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很多模糊的认识。本文通过系统 收集 已经发表的考古资料,对中国先秦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小麦遗存(3)进行系统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小麦产生与发展历史过程,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设想。

考古发现中的小麦:中国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

根据学术界的一般观点,西汉以后,小麦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从新石器时代到秦以前的时期,是探讨小麦这种作物在中国出现和早期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本文中的“早期”就是指秦及其以前的时期。关于中国早期小麦的研究,一直受到 植物 学家、农学家、古文字学家的重视,而从考古学角度进行探讨的工作很欠缺。事实上,研究这个问题,考古学资料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系统检索公开报道的小麦考古遗存资料后发现,到目前为止,小麦考古遗存的相关报道不仅数量少,而且有些资料的可靠性比较低。我们将所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的考古 报告 中公布的材料,另一类是转载或者是非考古报告中公布的材料。第一类资料,还可以根据标本是否经过专业人员鉴定细分为两类。

从表中可以看到,年代最早的小麦遗存是河南陕县庙底沟距今7000年前后的麦类植物印痕。这个资料未见正式报告中报道,只是在论述性文章中提到;认为是“麦类印痕”,没有明确是小麦还是大麦,亦或是其它麦类。山西保德王家湾出土的史前时代“麦粒印痕”,既不曾见于正式报告,也没有明确小麦还是大麦(23)。20世纪60年代报道的新疆巴里坤县石人子乡土墩遗址发现的遗存,也是“麦”,没有明确是否为小麦或大麦。鉴于上述,我们暂时对这三个材料存疑,就是我们在分析中国早期小麦遗存的时空分布时不采用这些数据。此外,文献20中提到的几个遗存资料,都没有给出参考文献,其中除山东日照两城镇、河南洛阳皂角树、陕西周原和安徽亳县 钓鱼 台以外,我们都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 自然 也不能将河南新密新砦、偃师商城商代早期、殷墟商代晚期的发现作为正式资料来引用。关于遗存的年代,我们优先选择那些炭化麦测年结果,但对于炭化遗存自身进行测年只是最近才被重视的,我们所见到的绝大多数报道都没有对炭化遗存自身进行测年;所以,如果麦类遗存与明确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共存关系是确定的,就采信其年代;而象新疆发现的三处遗存资料,其年代是根据与其共存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年代判定的,但问题是考古学文化的年代也是不确定的,例如,对于新疆“含彩陶类型”的年代,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孔雀河下游墓葬的年代也只是推测,对于这三个遗存的年代,本文也存疑,最起码有待新的资料来证实。

如果我们暂时不考虑前面提到的存疑的麦类遗存资料,就可以做出图l。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到,年代最早的小麦遗存就是龙山时代,空间分布上从甘肃天水西山坪遗址(年代是距今4800年)、甘肃民乐东灰山(距今5000—4000年)、陕西武功赵家来(4400—4000)、歧山周原,到山东(24)茌平教场铺、胶州赵家庄和日照两城镇;此后的夏商周时期,不仅有小麦遗存,还有大麦遗存,有二里头文化的河南登封王城岗、洛阳皂角树、偃师二里头(二里头文化三期),商代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陕西歧山周原、西藏昌果沟,周代的安徽亳县钓鱼台、青海丰台。

上述资料显示,在龙山时代,似乎小麦突然在中国黄河流域大范围出现,而且从胶州赵家庄等遗址中出土的炭化小麦形态看,显然已经是完全驯化成熟的小麦,已经远远脱离了小麦种植活动的初期阶段。但是,我们发现,在河南省范围内,没有发现龙山时代的小麦遗存。而此后的夏商周时期,小麦遗存分布空间范围扩大了;如果将这种考古发现状况与文献记载的商代小麦生产情况对比分析,发现两者之间是极不相称的;同时,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公认的,这与考古发现的小麦遗存数量少也是不相符合的。据此我们推测,考古发现的龙山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的小麦遗存现存在很大偏差,就是河南境内的龙山时代考古遗址中也会比较普遍地存在小麦遗存(25),而夏商周时期小麦遗存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目前的发现。

考古发现中的小麦:中国早期小麦的研究现状

关于小麦在中国起源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感 兴趣 的话题。一般来讲,探讨一个国家或者区域某种农作物栽培起源和发展,首先要弄清其发展的时空范围。出现最早的地点或者区域往往被认为是起源地,而那个地点的时代就是起源的时间。中国古代种植的是普通六倍体小麦,关于中国早期小麦来源问题,学术界有两种基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早期小麦是由西亚经过中亚传播过来的(26),另一种关观点认为,中国小麦是本地起源的,有人主张是在黄河中上游及其高原地区起源(27),有的人主张是从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起源的(28)。

主张普通小麦是从西亚传播过来的观点,其主要依据是在中国没有形成普通小麦的物种条件,普通小麦(即六倍体小麦)是由栽培二粒小麦与粗山羊草(Aegilops quarrosa)天然杂交、杂种染色体自然加倍而形成的一个物种(29)。中国历史上从未种植过二粒小麦,自然界也不存在野生二粒小麦,所以,虽然作为自然植被成分的粗山羊草分布在新疆伊犁河谷、作为多年连作麦田中的杂草存在于黄河中游的陕西和河南等省的若干县,由于上述两个区域都没有二粒小麦,中国不具备粗山羊草与二粒小麦自然杂交的客观条件,也就是不具备形成普通小麦物种的条件。而目前的考古资料表明,公元前5000年左右在中、东欧洲的很多考古遗址中都出土了普通小麦的一种(Hulled spelta wheat),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中亚、安那托里亚高原中部、印度和中东欧洲普遍出现了普通小麦的另一个种,而这种小麦可能就是后来传播到中国的小麦物种(30),中国的普通小麦在距今5000年前后才出现。当然,事实上,虽然普通小麦作为一个物种,不是在中国形成的,但传播到中国后出现了很多变异,这是适应环境的结果,这些变异包括“云南小麦”(T.aestivum ssp.Yunnanense King)、“西藏半野生小麦”(田间杂草)(T.aesfivum ssp. Tibetanum Shao)、“新疆小麦”(T.aestivum ssp.Petropavlovshyi Dong)等。物种的起源中心和变异中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起源中心是指物种形成的地方,而当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栽培,可能会形成很多新的变异,产生一些新的物种,这种变异性十分丰富的地方,被称为变异性中心,也叫多样性中心或者是次生起源中心。中国普通小麦的变种也是世界之最,中国是普通小麦的变异中心、多样性中心和次生起源中心。

主张普通小麦起源于黄河中上游及其高原地区的学者的主要根据是,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黄河流域的河南省卢氏县、三门峡、洛阳和陕西宝鸡、西安等许多地区都发现了与六倍体普通小麦有亲缘关系的小麦草(Aegilops quarrosa),70年代在西藏发现六倍体野生小麦(Tfiticum xizangense Li,ssp.nov)(31),根据这些发现,有学者提出普通小麦中国起源的观点,甚至主张中国小麦是由东向西传的(32),直到欧洲(33)。但是,在不能证明中国曾经存在过栽培二粒小麦、且六倍体普通小麦是由栽培二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而来的结论没有被修改的情况下,即使在中国找到粗山羊草,也不能证明普通小麦可能是中国起源的。至于“从中国特有的‘云南小麦’等普通小麦中‘不难找到六倍体普通小麦由野生型转变成栽培类型的类似自然进化系谱”的说法,不仅不符合目前关于普通小麦形成条件的认识(六倍体普通小麦是由栽培二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而来),而且单就这个命题也是需要证明的,只有通过实验的方法在云南小麦等普通小麦中找到六倍体普通小麦由野生型转变成栽培类型的类似自然进化系谱,我们才能进一步推测普通小麦可能起源于中国,在这样的基础上,还需要有考古学证据。而事实上,考古发现的炭化小麦遗存并不支持这个观点,目前发现的早期炭化小麦遗存,黄河中上游和下游地区的年代基本一致,黄河中上游地区并没有时代很早的炭化小麦证据。

主张小麦在山东起源然后向周围地区传播的观点,主要依据是古代文献。关于古代文献可信性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到,目前的考古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炭化小麦遗存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在山东,这可能暗示着龙山文化时期山东地区小麦种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从炭化小麦遗存的形态特征看,山东地区龙山文化时期的炭化小麦遗存已经远远脱离了栽培小麦起源阶段,是有一定发展阶段的特征。所以,如果只依据古代文献和考古学资料就断定普通小麦起源于中国的东方—山东地区,证据显然不充分,况且某种作物起源的研究是不能没有现代 生物 学研究参与的,目前我们不仅没有在山东地区发现任何与栽培二粒小麦有关的遗存,即使是黄河中游地区存在的粗山羊草,在山东也没有发现任何踪迹。

综合来看,上面的观点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是都没能证明小麦的确实来源。如果我们再看一下图和表中所列的考古发现的炭化麦遗存,我们会发现这个情况是合乎逻辑的,就是目前的考古发现以及相关的研究(指的是与小麦等遗存相关的古植物学方面的分析等)都不能支持我们对中国早期小麦的历史做一个科学结论,只能是根据一些资料进行推测,换句话就是说,现在远不到对中国早期小麦来源下结论的时候。参照西亚地区小麦起源和东亚地区水稻起源研究的历史过程,我们认为关于中国早期小麦历史的研究,还需要积累大量的考古学资料,同时要开展野生植物资源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考古发现中的小麦:关于中国早期小麦研究的几点思考

我们认为,对于中国早期小麦种植的研究,应当从考古发现、种植的环境条件、野生植物资源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34)。

1.关于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

关于中国小麦起源的两种观点,都需要通过系统分析现代植物和考古遗存来完善。我们的研究工作需要积累资料、探讨方法。我们同意采取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新思路(35)。考古遗存首先要积累数据,然后进行形态学上的综合研究。

前文已经对目前发现的小麦遗存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显示,在那些可靠的资料中,年代最早的小麦遗存属于龙山时代早期阶段,就是距今4800年前后,此后的夏商周时期,都发现了数量不等的小麦遗存资料。从龙山时代开始,小麦就广布黄河流域,在上游、下游都有发现。黄河中游的河南没有发现,可能是工作的原因。事实上,中国小麦的考古发现,还有很大局限性,首先是已经调查和发掘的遗址数量与实际上存在的考古遗址数量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在空间上还有很多空白区域,尽管目前不能预测如果对更多的遗址进行植物遗存提取能够找到多少有小麦遗存的遗址,但至少会有一些突破性的发现,否则无法解释龙山文化时期小麦普遍性的突然出现;其次,就是已经调查和发掘的遗址中,只有极少部分经过了浮选,假设已经发掘的遗址中有50%以上的经过浮选和科学采样,我们发现小麦遗存的数量也会成倍增长。在积累小麦遗存资料的同时,还必须关注相关遗存资料,包括与小麦早期栽培相关的杂草、农田等遗存,小麦耕种和收割相关的工具的研究,灌溉系统的发现与研究等。在上述研究工作中,要综合利用植物大遗存(炭化植物种子、植株残骸等)、微体遗存(花粉、植硅体和淀粉粒等)分析等植物考古手段。

探讨中国麦作农业与西亚地区的关系,新疆和西藏等地区是必须加以关注的区域。新疆地区新石器时代或者先秦时期炭化小麦,需要系统采样分析,西北地区系统的植物考古采样分析与研究,可能是廓清中国小麦种植历史的一个必由之路。

根据山东近年来植物考古发现的情况分析(36),经过系统浮选的遗址中多数有小麦。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在黄河流域进行系统的植物考古分析,可能会在整个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北方古代遗址中获得更多、时代更早的麦类遗存资料,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探讨中国早期小麦的起源与发展问题,我们必然会获得更多的可靠证据。当然,我们现在也需要根据国内外研究和发现,从理论和模式上进行思考,为综合研究做准备。如果小麦是从西北地区传播到山东地区,我们需要从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方面找到更多的证据,因为这种农业技术的传播应该是通过人员的交流实现的。

此外,我们还需要对不同时空范围内在小麦遗存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目前只有陕西周原王家嘴地点出土的炭化小麦进行了测量分析,其结果是小麦121粒,其中1粒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小麦特征很典型,圆柱状,背部隆起,腹沟很深,其中随机抽取20粒进行测量长宽平均值为3.39、2.61毫米,比现代小麦稍小。新疆孔雀河下游北岸墓葬中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小麦遗存,其籽粒明显小于新疆巴里坤县石人子乡土墩遗址所出(37)。

2.种植条件分析

农学家或者农业气候专家多数主张在没有灌溉系统的情况下,华北地区没有种植小麦的条件(38)。主要原因是小麦种植需要冬春雪水保墒,华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不能满足这个需求,如果没有灌溉系统,种植小麦很难。那么,我们就需要回答两个问题:(1)龙山时代或者更早阶段,气候条件与现在的差别多大?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古气候环境研究,目前还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已经发表的关于全新世气候的研究结果显示,从全新世开始到仰韶时代,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而龙山时代则经历了气候变冷和干的过程(39),而现有的考古发现显示,龙山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仍然比较普遍的种植水稻(40),可能表明即使在龙山时代,气温和降水条件也好于现代。所以,全新世早期阶段,黄河流域可能具备种植小麦的气温和降水条件。(2)龙山时代或者更早阶段,黄河流域是否存在灌溉系统,或者存在灌溉系统的可能性?对于这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首先,仰韶时代已经普遍种植水稻,而水稻种植是需要灌溉系统的,所以,从客观上,具备修建小麦灌溉设施的条件;其次,距今7000年前后已经出现、龙山时代更加普遍的水井,可能与灌溉系统有关(41)。所以,尽管目前尚没有发现灌溉系统的考古遗存,但龙山文化乃至早些时候有灌溉系统,应没有太大疑问。这里我们还要考虑到史前时代灌溉系统保存的困难程度之大,因为中国是农业古国,世世代代从事农耕活动,后代破坏或者改造前代灌溉系统,客观上造成了我们发现史前时代灌溉系统的困难。

上述分析表明,龙山时代甚至更早阶段,黄河流域具备种植小麦的气候条件,也可能存在灌溉系统,所以,从客观条件方面,能够满足小麦种植。

4.野生植物资源研究

农业就是人类与植物关系问题。关于某种作物栽培的起源,只有在这种作物野生祖本分布地区才有可能。野生祖本多样性中心才有可能是起源中心,从水稻起源地、西亚小麦起源地等的研究都证实这一点。所以,研究中国早期小麦种植历史,除了对考古遗址进行系统的植物考古遗存提取和分析以外,我们还需要开展植物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植物学调查。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基础。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陕县三门峡和卢氏县首次发现山羊草属中的粗山羊草,后来发现其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许多地方,甚至到新疆新源牧区,实验证明其为合成六倍体普通小麦的亲本之一,被称为“中国小麦草”(42);相继在云南发现的“铁壳小麦”(Triticum yunnanense K.ssp.nov.)是由野生种向合成六倍体小麦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

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在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并有可能实现突破。第一,在发现最早的小麦遗存的区域(43),系统调查野生植物资源,同时对小麦种子形态、可能的农耕区等进行分析,探讨其与西亚最早的普通小麦遗存之间的关系。这个研究结果将成为我们认识中国早期小麦来源的重要参考材料。第二,系统分析中国现存小麦野生祖本的生态环境特点,并在其周围地区进行全新世以来植被重建研究,寻找新石器时代早期与小麦驯化有关的植物资源,这个结果将成为前面的第一项研究的重要补充。

五 先秦时期是中国小麦种植的初期发展阶段

现有的考古资料显示,从龙山时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小麦种植活动就已经比较普遍了,二里头文化、商周时期,小麦种植可能保持了一个持续发展的势头,而文献记载则可以证明西汉以后小麦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十分重要的一种粮食作物了(44)。

传统观点认为,商周时期黄河下游地区才有小麦(45),现在看来,这个观点肯定需要修改了。龙山文化时期,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不仅有了小麦种植,而且很可能已经比较普遍了,小麦在农作物中的地位可能仅次于水稻或者谷子和黍子,但肯定比大豆类更受重视。在山东已经进行系统浮选的四个龙山文化时期遗址中,全部发现了炭化小麦遗存,这可能表明小麦种植在当时当地是相当普遍的,当然,我们要证明这个问题,还需要对更多的龙山文化遗址进行植物考古研究。在黄河中上游的情况也如此。目前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小麦遗存是甘肃天水西山坪遗址距今4600年,在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年代为距今5000—4000年。这个年代数据是否说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小麦种植比黄河下游早出现,目前还不能下结论,要等待更多的考古遗存证据。

目前发现的相当于夏代时期的与小麦相关的遗存资料数量比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河南洛阳,这可能与夏代延续时间短而且没有对考古遗址进行系统的植物考古研究有关。现在已经发现的与小麦相关的遗存有登封王城岗二里头文化时期炭化小麦、洛阳皂角树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炭化小麦、大麦等、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期的刻有麦穗的陶尊残片,麦粒饱满芒较长(另有一个稻穗残片)。

商周时期考古遗址中的与小麦有关的遗存数量增加,而且分布空问范围明显扩大。主要有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炭化小麦;西藏昌果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公元前1370年(距今3500年)前后的青稞(Hordeum velgare L.vat nudum)、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谷子(Setaria italica L.Beauv)、裸燕麦(Avera nuda L.)、豌豆(Pisum sativum L.)等(48),其中,青稞和谷子数量最多;青海丰台卡约文化遗址中浮选得到2000余粒炭化植物种子,其中以大麦(H. vulgate)、小麦(T.aestivum)和粟(S.italica)为主,大麦占90%以上,农田杂草种子数量也比较多,可能表明当地农耕活动规模比较大(49)。安徽省毫县钓鱼台遗址的西周时期陶鬲 内存 有炭化小麦(50)。周原小麦数量占出土谷物数量的1.7%,没有公布出土概率;先周时期小麦数量占同时期出土谷物数量的13%;可能说明周人已经规模性地种植小麦了。

根据现有的考古学资料来分析我国先秦农作物的比例,条件还欠成熟,主要是因为经过系统植物考古分析的遗址数量太少,结果不具有 统计学 上的意义,而那些偶然发现的各类农作物遗存由于其偶然性,其统计学上的意义更是值得怀疑。但我们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的发现却能给一些启示,因为在经过系统植物考古研究的四个遗址中,都发现了谷子、黍子、水稻、麦类这四种农作物,发现的豆类植物,虽然无法确定其是否为栽培,但其普遍性则暗示了栽培的可能性非常大,至少在当时人的食物中占了比较重要的地位。我们也注意到,即使在山东地区,不同遗址中各类粮食作物比例也不同(51),这可能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环境对农作物构成的影响。因为即使是农业 科技 高度发展的今天,农业的 地理 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小麦遗存,是否就说明小麦是当地种植的?严文明先生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大溪文化、北阴阳营文化、薛家岗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时期),长江中下游各大文化区的生业经济中农业大概已经占主导地位,同时,贸易活动在经济活动中也非常活跃(52)。如果我们承认在黄河流域也具有同样的发展水平的话,那么,考古遗址中的小麦遗存就不一定是反映了小麦种植活动。这里提出来的问题就是,在对古代麦作农业活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麦田的寻找和证实。当然,对于水稻和谷子等其他农作物的研究也如此。对于古代农田的研究,是古代农业研究中的关键步骤。

综观上述,尽管在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具备小麦种植的自然条件,而且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小麦遗存是龙山时代,但是,中国的小麦是否为本地起源,仍然是一个需要多 学科 合作进行证明的科学问题。不仅如此,关于中国古代小麦种植状况的研究,也将成为考古学、农学共同关注的课题。

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英参考文献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意识流手法研究

摘要 美国著名作家塞林格的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对美国社会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纵览整部著作,其最大的特点不仅仅是那个能够以其独特的个性、经历、思想来吸引广大青年读者的主人公,还在于作品独具一格、超凡脱俗的“霍尔顿式”意识流的创作风格。本文结合传统现实主义的相关批评思想,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意识流创作手法的灵活运用做进一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塞林格在运用意识流技巧进行创作过程中创新手法的运用,从而形成了“霍尔顿式”意识流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 :意识流手法 杰罗姆塞林格 创新 不真实感

Abstract: The classic famous American writer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on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world literature of the 20th century had a profound impact. An overview of the whole book, its greatest feature is not just the one that its unique personality, experience, thought to attract the majority of young readers of the hero, but also in the works a unique, otherworldly "Holden-styl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riting style. In this paper, related criticism intellectual tradition of realism,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in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way of further analysis, and on this basis, demonstrated in the use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echnique Salinger creation during the use of innovative techniques, thus forming a "Holden styl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riting style.

Keywords: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Jerome Salinger innovation is not realistic

一 寓于现实主义中的意识流创作

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塞林格创作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自1951年面世以来,就受到了美国乃至世界各国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和推崇。这部小说主要是对一个16岁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离开学校到达纽约的一整天和两个夜晚的经历进行描写,并对这个年轻的学生的内心感触和体验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小说里的霍尔顿极其厌恶虚伪造作、不求上进、道德败坏的学校生活;以致他老是考试不及格而多次遭到多所学校的开除,最后,当他被潘西中学开除出后,不得不独自一人流浪于纽约街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社会并不比学校生活好到哪里去,同样充满着尔虞我诈、虚情假意及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情实意,这让他感到极其失望、苦闷、失意,同时让他精神上感到极度空虚,致使他出现思想上的叛逆、行为上的极度放纵,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又畏缩不前。所有这些,促使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一直苦苦挣扎在个人理想与现实残酷生活中,最后不得不以逃避现实、远离这个冷漠无情的社会来作为他无奈的选择。纵览这部号称二战以来美国文学的最“现代之典”――《麦田里的守望者》,不难发现,以往的评论界对这部著作进行评论,往往是以传统现实主义这个角度来进行评论的,他们通过研究,得出塞林格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均以第一人称、运用年轻人说话的方式来完成整部著作,特别是在其创作过程中,为突出主人公郁闷、压抑而又极度彷徨的内心感受,作家用现实主义极具生动而又细致地对这位中产阶级青年学生进行了描写,例如,作品中霍尔顿到老斯宾塞家中告别的情景,及他在旅馆中鬼迷心窍地找了妖女等等;但是,如果我们更深入一个层次来对这部不朽著作进行研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其实在这部小说里,作家用得频繁的还是意识流这种创作手段;在小说里,优秀的传统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技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补充,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塞林格还对这种创作手段进行了创新和提高,例如,在作品后半部分有关人物的行动描写就深染意识流特征。

二 源于心理学基础的意识流创作

意识流小说以其别具一格的形式独步于世界文学殿堂,堪称世界文学中的一大奇迹。而在这个创作领域,西方众多文学大师如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及威廉福克纳(美国)等等,都给世人留下了具有意识流创作特征的经典力作。关于意识流,其本身涵义极其广泛,其容量之大足可容纳宇宙间万事万物,因此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关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极其多样、且不拘一格。正因如此,当今很多学者、专家们在对有关意识流小说进行评论时,也是众说纷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意识流小说的发展,让生于上世纪长于新世纪的很多青年人能更深刻地领悟到意识流小说独具一格的创作魅力。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正是由于这种莫衷一是的看法,让意识流小说原本就具有些边缘性的这个特征被表现得尤为突出。但不管怎样,今天若让我们站在心理学这个角度来看,还是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意识流小说具有很多的共同性,因而从心理学基础这个层面来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是一部具有极其显著意识流特征的小说,这已得到当今很多专家和学者们的认可。以第一人称“我”这种方式来展开整部著作的情节,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细读这部小说,可以让我们感觉特别的亲切,就像主人公霍尔顿在你耳边,把他本人的一切所有感受,以那种不厌其烦的方式向你倾诉着,这时你会惊讶地发现,霍尔顿告诉给你的,是那些断断续续的、漫无边际的,但前后又具有一定联系的感受及他本人的回忆。就是其中的那些运用现实主义写法也不乏有这种发自内心独白方式的体现。例如,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霍尔顿一出场就向我们滔滔不停地讲述着:“大卫科波菲尔式的那些废话让我厌烦”。又如,当他去跟他的老师――老斯宾塞告别时,他一边在跟老师交谈着,一边心思却飞到了遥远的某个地方……所有这些都在昭示着主人公极大地排斥着他周围这种虚情假意的环境,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极其向往那种既古老又无限纯真美好的东西,这些让他如痴如醉。若真有时光隧道出现在他眼前,我们猜想他一定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地踏进去,好让他自己能够穿越时光,重新回到曾经有过的那些美好时光。正如某个著名评论家所说的,有很多可变换技巧可被应用于意识流这种创作形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心理独白了,例如小说中的“秘密金鱼”,霍尔顿那不幸早年夭折的弟弟艾里,还有像梦一样从未真正露面的迦加格等等,都是源于心理独白方式的意识流创作。因此,基于内心独白,以意识流这种手段来进行创作,就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小河流,把主人公霍尔顿与现实中的事物带动又联系起来一起奔流向前;这种源于本性的直觉,其目的性虽然不甚明确,但对于霍尔顿而言,其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意识,相互之间却有比较密切的此起彼伏的相关联,犹如那些各自独立的多米诺骨牌,以相互碰撞达到彼此联系而持续运动下去。由此可见,心理学基础就是这部著名的意识流小说的生存所在、立足之地,以源于心理学基础的意识流来进行创作,把霍尔顿这位16岁少年本为破碎不堪、七零八落的思想意识转化为那种处于川流不息的连续运动状态;霍尔顿内心世界中的这条川流不息的“河流”,虽然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不具有任何逻辑,也没有多大理性,但是正是借助于这种源于心理学基础的意识流进行创作,把来自霍尔顿内心世界的.那些真实的、不混有其他杂质的所思所想,以极其完美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众多年轻读者的内心深处带来了些许的震撼。

三 高于传统意识流创作技巧的意识流创作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因其意识流创作源于传统意识流创作技巧,自然与传统意识流创作技巧有着割不断剪不开的密切联系,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位世界意识流小说创作之父――塞林格,在以意识流手法对这部作品进行创作时,并不满足于前人早已取得的成果,也不拘泥于前人所走过的路,而是在前人所取得的成果上另辟蹊径,以独具一格的方式把意识流小说这种创作形式进行了极大的丰富和创新。例如,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霍尔顿那种虽是断断续续、虚无缥缈,但同时却又奔腾不已的内心意识活动之所以能完美展现于读者面前,正是塞林格以他那种超凡脱俗的大智慧,设置了第一人称的自我独白手法;此外,我们从作品中霍尔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个侧面也可以得到足够的说明。又如,这种特征在作品第二十节开头的一句话“我坐在那里越喝越醉”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自那以来这种特征在这部著作中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从那以后,对主人公那种怀着对这个现实社会的无比绝望和沮丧的心情的描写,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最高点,把他原本就是漫无目的、无所依托的那种浪迹天涯的流浪生活,真正地推到了一个无比绝望、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在这部小说中,其显著的、充满整部作品中的意识流特征,不止体现在主人公那种流动不息的思想上,而是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思想到整个行动,都已染上意识流特征,以致让他分辨不清东西南北而丢弃了人生的前进目标,这时你要让主人公以人类本应具有的理性思维来实现人生目标,这与要让我们人类徒步跨出地球、走进茫茫宇宙有何不同?因此,在面临着这种境界,主人公霍尔顿也就唯有以那种潜意识来指导他人生的方向;虽然这种思想的意识流与那些不具逻辑性行动有着一定的因果联系,但还是把这位16岁少年那种极其空虚、沮丧、无所依托、孤苦伶仃的生存状态,成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给我们带来了难以抑制的颤动。

因而,这部作品在以意识流手段进行创作时,是基于传统意识流创作技巧,并给予一定的丰富和创新,这在作品中相关人物的主要行动上可见一斑。在以往的那些传统的具有意识流特征的小说中,诸如《尤利西斯》(乔伊斯)中的主人公布鲁斯,不管其思想是如何的散漫、荒诞,这位主人公还是具有那些合情入理的行动,但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中,霍尔顿这位年轻人,其所作所为绝大多数都是毫无常规、无理可循的,似既可做,似乎又可不为,虚虚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总觉倍感迷惘、不知所措;其实这正是我们这位主人公内心世界真实感受的反映,他的所作所为归根结底就是基于他那毫无意识的思维,以如此无意识的思维来掌控其行动,出现书中主人公那种荒诞、无理、不按常规出牌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也就不足为怪了。由此可见,塞林格正是通过这种基于传统意识流而高于传统意识流的文学创作,极其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主人公霍尔顿那种特定的行动与其特定的思想的互为影响、互为支持的特殊关系。书中主人公那种无拘无束、不循常规的行动,在整部小说中随处可见。例如,他自认为他因中了一颗子弹的射击而受了极其严重的伤害,但实际上他一点儿也没事,还是好端端的一个人;其实这只是他要把那些埋藏在他内心已久的生存危机向世人表达而已,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他早已厌倦这个现实世界,周围这个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成人世界彻底让他感到恐惧,在他内心深处极力欲寻找一个纯真、童话般的世外桃源,为的只是今后再也不受到这个现实世界的伤害,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一个真正思想状况的表现;当他那美丽的童话世界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而现实世界又是如此的真实存在于他的周围,伴随着他的左右,一刻也离不开,这是何等的人生无奈和绝望啊,于是乎,处于虚幻与现实夹缝中的他,那种无所归属、被世人彻底抛弃的意识,此时更是让他感到痛入骨髓!处于这种状况的他倍感迷茫,既不知在这个现实世界该做什么,也不知不该做什么,只好一个人晃晃悠悠、过着形如僵尸般的无奈生活。因此当塞林格运用他那超凡脱俗、高于前人的意识流创作手段来阐释霍尔顿的人生轨迹,一旦其失去理智的行动退缩到一个比较清醒的边界,此时霍尔顿那种世界是如此之大,可何处是他容身之处的因极其悲哀而极度绝望的心情就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目睹着这一切,读者在感叹造物主作弄世人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于塞林格这种基于传统意识流创作又高于传统意识流创作的文学创作手段。正是塞林格对意识流创作的大胆创新和不断丰富,才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精彩和非凡。

四 结语

总而言之,《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世纪经典力作,其意识流创作手法,在基于前人成功的创作技巧上,又不断加以丰富和创新,正是这种永无止步的人类精神,促进了世界文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也促进整个人类文明不断跨上新台阶,带来了人类社会的繁荣和文明。

参考文献:

[1] 郑宝卿:《从反抗到妥协――从霍尔顿的心路历程看塞林格的精神世界》,《漳州师范师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 刘悦聪:《论〈麦田守望者〉》,《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 张颖:《20世纪美国少年文学回顾》,《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 郭佳:《〈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综述》,《太原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5] 牛振宇:《浅析〈乞力马扎罗罗的雪〉中意识流的意义》,《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意识流手法研究

因而,这部作品在以意识流手段进行创作时,是基于传统意识流创作技巧,并给予一定的丰富和创新,这在作品中相关人物的主要行动上可见一斑。在以往的那些传统的具有意识流特征的小说中,诸如《尤利西斯》(乔伊斯)中的主人公布鲁斯,不管其思想是如何的散漫、荒诞,这位主人公还是具有那些合情入理的行动,但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中,霍尔顿这位年轻人,其所作所为绝大多数都是毫无常规、无理可循的,似既可做,似乎又可不为,虚虚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总觉倍感迷惘、不知所措;其实这正是我们这位主人公内心世界真实感受的反映,他的所作所为归根结底就是基于他那毫无意识的思维,以如此无意识的思维来掌控其行动,出现书中主人公那种荒诞、无理、不按常规出牌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也就不足为怪了。由此可见,塞林格正是通过这种基于传统意识流而高于传统意识流的文学创作,极其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主人公霍尔顿那种特定的行动与其特定的思想的互为影响、互为支持的特殊关系。书中主人公那种无拘无束、不循常规的行动,在整部小说中随处可见。例如,他自认为他因中了一颗子弹的射击而受了极其严重的伤害,但实际上他一点儿也没事,还是好端端的一个人;其实这只是他要把那些埋藏在他内心已久的生存危机向世人表达而已,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他早已厌倦这个现实世界,周围这个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成人世界彻底让他感到恐惧,在他内心深处极力欲寻找一个纯真、童话般的世外桃源,为的只是今后再也不受到这个现实世界的伤害,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一个真正思想状况的表现;当他那美丽的童话世界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而现实世界又是如此的真实存在于他的周围,伴随着他的左右,一刻也离不开,这是何等的人生无奈和绝望啊,于是乎,处于虚幻与现实夹缝中的他,那种无所归属、被世人彻底抛弃的意识,此时更是让他感到痛入骨髓!处于这种状况的他倍感迷茫,既不知在这个现实世界该做什么,也不知不该做什么,只好一个人晃晃悠悠、过着形如僵尸般的无奈生活。因此当塞林格运用他那超凡脱俗、高于前人的意识流创作手段来阐释霍尔顿的人生轨迹,一旦其失去理智的行动退缩到一个比较清醒的边界,此时霍尔顿那种世界是如此之大,可何处是他容身之处的因极其悲哀而极度绝望的心情就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目睹着这一切,读者在感叹造物主作弄世人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于塞林格这种基于传统意识流创作又高于传统意识流创作的文学创作手段。正是塞林格对意识流创作的大胆创新和不断丰富,才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精彩和非凡。

四 结语

总而言之,《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世纪经典力作,其意识流创作手法,在基于前人成功的创作技巧上,又不断加以丰富和创新,正是这种永无止步的人类精神,促进了世界文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也促进整个人类文明不断跨上新台阶,带来了人类社会的繁荣和文明。

参考文献:

[1] 郑宝卿:《从反抗到妥协――从霍尔顿的心路历程看塞林格的精神世界》,《漳州师范师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 刘悦聪:《论〈麦田守望者〉》,《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 张颖:《20世纪美国少年文学回顾》,《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 郭佳:《〈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综述》,《太原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5] 牛振宇:《浅析〈乞力马扎罗罗的雪〉中意识流的意义》,《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内容提要:《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内外矛盾冲突两条叙述主线反映出50 年代美国社会精神层面的空虚以及青少年青春期的懵懂叛逆的心理两大社会问题,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关键词:矛盾冲突青春期叛逆精神生活一20101 月29 日,91 岁的美国传奇“遁世”作家罗姆·大卫·塞林格逝世。消息传来,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其成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关注。《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 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20 世纪最受争议的文学作品,很少有一部作品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自1951 年问世,就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引起轰动,至今影响不衰。小说曾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总销售量已超过千万册。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性格叛逆的美国中产阶级子弟,家庭富裕而无所事事,因为屡次考试不过被潘西中学开除。霍尔顿满嘴粗话,张口“他妈的”,闭口“混账”,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富家浪荡公子,却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特别是受到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一时间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客观地说,单从小说语言的角度来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可以称作是语言“毫无美感”,而且满篇充斥着污言秽语,与其他文学名著相比,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文笔也毫无意境可言。甚至用语言粗俗来评价这本书并不过分。那么,《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对于这部小说的成功,文学界有不同角度的分析,自20 世纪60 年代一直到现在,学术界从人物心理、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宗教学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解读,多数都将其的成功归于对青春期少年心理的细致描写。这一点基本上得到的共识。但这只是主题方向性的成功。如果深入研究塞林格的写作手法,就会发现对矛盾冲突的精湛把握才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功的真正原因。二文学作品的出现“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人与自然、非自然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情感、心理与思想上形成的反映和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了文艺创作实践的主要表现,并且逐渐地向着主要表现人自身情感、心理与思想的内在关系进行转”;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是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文学中的矛盾冲突既包括“人与人外在的矛盾冲突的表现,在此展开了社会文明进程中先进与落后、光明与黑暗、主流与非主流、人文与非人文等等之间的斗争、博弈和辗转曲折”,又包括“人自身内在的矛盾冲突的表现,这是一个依附于前一方面而着重在人们的情感、心理、观念、意识、心灵上的呈现与揭露”。两者的交织构成文学作品的主线1。在《麦田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很好地把握了主题中的矛盾与冲突。第一,霍尔顿与外部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故事所处的年代初正是二战后美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美国,这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的国家,战后物质生产发展得很快,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产阶级的人数也激增。国内保守势力上升,人们在享受高度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却十分空虚。这种状况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学校的教育僵化保守、脱离社会需求,他们对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精《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矛盾与冲突高红神世界的需求视而不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青年人的创造性。而主人公霍尔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一个主流教育的叛逆者。一方面,他从根本上就不认同这种教育体制与教学理念。在他看来,他所在的贵族学校潘西远非宣传的那样人才辈出,事实上,潘西既没有培养出什么优秀的人才,也没有教育好学生的道德观,学生们热衷的是酒吧、约会、女人、考试作弊、偷窃也是屡见不鲜,那些富家子弟手脚并不干净。同时,他也对那些道貌岸然的老师校长充满鄙视,要么是虚伪的说谎者,要么就是迂腐的传统卫道士,甚至霍尔顿最信赖的安多里尼最终也发现可能是一个同性恋者。另一方面,霍尔顿本身又是主流教育制度下的一个被淘汰者,一学期五门课程四科不及格,除了英文,霍尔顿没有哪科学的好。因此他被潘西学校开除也并不奇怪,何况此前霍尔顿已有两次被其他学校开除的记录。霍尔顿的校长绥摩博士曾教育霍尔顿“…人生是场球赛。你得按照规则进行比赛。”而霍尔顿的反应是“……你要是参加了实力雄厚的那一边,那倒可以说是场球赛,可你要是参加了另外那一边,一点实力也没有,那还赛得了什么球?什么也赛不成。根本谈不上什么球赛。”在霍尔顿的眼里,对于那些能够适应主流的人来说,生活是一场比赛,而霍尔顿是一个主流群体的弃儿,他根本不是什么参赛者,顶多是一个旁观者。对于家庭,霍尔顿也深处矛盾之中,他讨厌学校,却又不愿回到家里,因为憎恨父母的管教;另一方面,霍尔顿又与妹妹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妹妹菲芘的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使霍尔顿十分感动。让他感到亲情的温暖。第二,霍尔顿自身内在的矛盾冲突。除了与外部社会的格格不入,霍尔顿自身的行为和思想也充满了矛盾,甚至在性格上有些扭曲。在霍尔顿身边除了几个女性朋友,似乎没有一个真正的同性朋友,他对所接触到的所有同学评价都是负面的,没有提到一个认可的朋友。说明霍尔顿本身存在着严重的性格缺陷。霍尔顿十分讨厌虚伪的学校,虚伪的老师,但另一方面自己又虚情假意,谎话连篇。比如,拜访老师老斯宾塞,明明很厌倦,又假做虚心聆听教诲;在火车上遇见同学欧纳斯特的母亲,他居然随口把一个“混账”学生编造成一个腼腆、谦虚又上进的好学生。霍尔顿一方面抽烟喝酒撒谎一身痞子气,充满叛逆,另一方面又是胆小善良有着道德顾忌。例如,离开学校的霍尔顿游荡在城市中,出入在声色场所,尽量装作一副成人的样子,约会女友,寻找妓女,拼命想发泄自己,但是,妓女来到房间后,霍尔顿却又选择了逃避。霍尔顿表面上一副社会无赖的形象,实际上却十分胆怯。当面对老毛里斯勒索霍尔顿钱的时候,他流着泪内心充满屈辱,但不敢反抗,只能顺从,最多就是想象着将老毛里斯一枪打死。霍尔顿是忧郁叛逆的,又是纯真和善良和渴望快乐的,他惦记着冬天湖里的鸭子去哪里了,对募捐的修女慷慨解囊,霍尔顿的快乐就是有一份幻想,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渴望“整天就干这事,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2。塞林格利用这些交织的矛盾冲突,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立体生动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在霍尔顿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叛逆但又缺乏斗争精神,玩世不恭却又能坚持一种道德底线。颓废而又善良的矛盾统一体。三矛盾冲突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并非所有的矛盾都能构成文学中的素材,一部成功的作品是要透过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共性问题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性问题。塞林格塑造的霍尔顿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因为塑造一个叛逆的形象。而是透过这样的一个形象,反映了两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对立统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构成我们人类生活的全部。物质生活是基础,精神生活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步发展,才能促成社会的和谐和人性的自由。霍尔顿与外部社会的矛盾正是体现物质生活的快速发展与精神生活的相对落后的矛盾。一旦精神生活不能跟随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机制就会出现扭曲,人们就会感到失落与不满。而这一对矛盾,在几乎每个经济转型的国家里都会出现。从这个意义上看,《麦田的守望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二,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而又最困惑的一段时光。霍尔顿内心的矛盾恰恰是青春期心理的绝佳写照。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少年,霍尔顿正处于从孩提时代到成年的过渡期,从青少年的角度来看,青春期是一个认知不断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体验是由对立走向统合:独立与依恋,创新与回归,快乐与忧郁,激情与冷漠,反叛与顺从,冲动与犹豫”3。在霍尔顿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青春期的孩子特有的对异性的渴望,对传统的叛逆,道德思维混乱,又能看到他们成长的骄傲,对自由的期盼,对真情的追求。《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功,代表着现实主义文学一次新的超越,开创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作者对人物矛盾冲突性格的把握,第一人称的叙述,角色化的语言,帮助我们用一个全新的方式进入青少年的心理,用一个青春期少年的视角,透视我们这个矛盾的世界。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依然是热点问题,这正是《麦田的守望者》长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作者系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参考文献:1 方伟:《冲突构成文艺作品的和谐美》,《光明日报》2007 年09 月16 日。2《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1998年,第161 页。3 杰弗里阿尔特:《青少年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5 页。

苦荞麦论文参考文献

《本草纲目》记载:苦荞性味苦、平、寒,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能练五脏滓秽,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万浊,脾积泄泻等功效。总的来讲,苦荞茶较为突出的功效有几点:软化心脑血管、降三高、调理肠胃、排毒养颜。

有记录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苦荞麦性味苦、平寒,有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有降气宽肠健胃的作用。不光《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备急千金要方》等专著,对苦荞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均明确阐述,认为苦荞是“药食同源”的优良作物。现代“世界苦荞之父”林汝法教授提出:“雁门苦荞是世界上最好的苦荞,世界苦荞在中国,中国苦荞在山西,山西苦荞在雁门清高”的说法。对苦荞还有需要了解的,可以在百度里搜雁门清高了解。记得给分哦,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打上来的~

谷部·苦荞麦

作者:李时珍

释名苦荞麻出南方,春社前后种之。

气味甘苦,小毒。多食伤胃,发风动气,能发诸病,黄疾人尤当禁之。

主治作饭食。

附方明目枕:苦荞麦、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菊花、同作枕,到老明目。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健脾利湿。用于胃痛,消化不良,腰腿疼痛,跌打损伤。[5]作用1.抗氧化,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衰老,预防和治疗肿瘤、癌症2.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对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梗塞、脑出血、中风有效3.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4.辅助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患者主粮的最佳选择5.促进眼部血液微循环,增进视力,对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有效6.开胃健脾、通便润肠、治疗慢性泄泻、疗胃炎,对胃酸过多有抑制作用,适合有胃溃疡史的患者食用;“莰菲醇”,有抑制幽门螺旋杆菌(一种能引起胃溃疡的细菌)的作用7.消炎、止咳、祛痰、平喘;桑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桑色素50ug/ml有抗疱疹病毒的作用,8.治疗烧伤、创伤9.治疗牙龈出血、口腔溃疡10.治疗胆结石11.治疗贫血12.可安神、活气血、清热肿风痛,《齐民要术》记载:“头风畏冷者,以面汤和粉为饼,更令罨出汗,虽数十年亦愈。”13.具有减肥美容、排毒养颜的功效药食同源祖国医学《本草纲目》记载:苦荞麦性味苦、平、寒、有小毒;时针说:苦荞是粮食中最差的,只能救饥荒年。在《千金要方》、《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中对苦荞都有记载:可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美容等功效。现代临床医学观察表明,苦荞麦面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强人体免疫力、疗胃疾、除湿解毒、治肾炎、蚀体内恶肉的功效,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胃病患者都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