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幼儿学校文化建设为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学校文化建设为主题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论文

学校是用来传承和发展文化的,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应该为教育教学服务;学校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使教育教学工作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无疑是推动课程改革科学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才能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呢?我认为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孟母三迁”正说明了文化环境对人成长的熏陶作用。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人才。为此,我们可以在校门口左右两边建造两个花坛,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还可以设两个宣传栏向社会、家长进行宣传。校园内可以设置祖国版图、世界地图、学校规范图等,意在使学生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心中装有自己的学校,再依次是教风、班风、学风建设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的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此外教室的黑板上方应悬挂国旗,国旗两旁书写班训,寓示着中华儿女应胸怀祖国,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教师办公室《教师职责》、《班主任职责》等一一上墙,明确规定教师的职责。要把校规、校训放在最显著的地方,黑板报内容定期更换,装贴名人画像及名言,建设校园文化长廊等,使师生无时无刻不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真正努力实现“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同时,我们学校上下操场栽种了柏树,开辟了一条绿化带,创设了两个园型的花坛,栽种塔柏树,真正做到了阳春葱笼滴翠、盛夏鲜花似锦、凉秋红枫似火、寒冬松柏长青。置身其中,给人以秀丽清雅、生机勃勃、意气盎然、四季皆春之感。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发挥了育人的作用。

二、师生精神文化的营造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产生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此,学校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的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的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作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舞蹈、乒乓球、象棋等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展示在学校开辟的栏目里,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可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一股正气尉然成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教师中要成立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辟问题中心,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进行研讨。再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班队活动是主要的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较易为学生接受;不仅丰富了校园课余生活,而且对于稳定同学情绪、陶治情操、培养健康心理、开阔眼界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形成祥和宽松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校园处处皆文化,要把我们的学校装扮得如花园一样,要让学生置身其中犹如走进游乐场一样,让学生在玩中长智、在乐中爱益、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推动我们的素质教育不断向新的层面迈进。

刚独立的农村镇中心幼儿园正处在起步阶段,总想借鉴、学习城镇园所有一切好的资源,希望能搬回幼儿园为己所用。可农村幼儿园与城区幼儿园相比,在办园规模、办园经费及其设备各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作为刚起步新独立园的园长当务之急要学的是什么?办好一所幼儿园成功的动力,源自于园长在幼儿园组织文化上的铺设。如何根据本园自身特点建设有鲜明特色的幼儿园的组织文化?如何利用文化管理功效优化幼儿园组织管理已成为新园在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在全球化、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园更应试图跳出自己的小天地放眼于世界与未来,参考借鉴城区示范园组织文化、企业组织文化的有益经验,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导入幼儿园的管理之中。形成当代农村幼儿园组织文化新景象。一、 组织文化概念组织文化是某一组织在处理其外部适应性和内部统一性时出现或创造的一种工具。组织文化,即组织在适应外界和统一内部成员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逐渐不为成员觉察的隐含性假设。组织文化的本质是“人们行事的方式”。是组织的理论价值观、是组织的灵魂、是组织生存的基础、是组织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幼儿园组织文化就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形成以组织精神为核心,以组织目标为动力。从幼儿园文化中组织文化的视角来看:幼儿园组织文化主要有四因素:幼儿园文化理想的导向;办园价值的群体认同;办园体制与机制的完善;幼儿园领导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艺术等。二、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组织文化的内涵式建设说到幼儿园组织文化,通常我们将幼儿园文化中的组织文化从实践活动的构成划分为这四个层面: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行为文化层面。这几个层面的幼儿园文化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一定的精神文化的作用有赖于一定物质文化的保证。正如物质文化的建立有赖于一定观念体系的支配和支持一样,它们相互依赖、互相补充。而制度本身要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而精神文化的倡导与开掘则是制度和规则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深入到比制度更深的层次体现到人的行为。扩展到我们常讲的幼儿园的氛围、风气、风貌等等,都正是幼儿园组织文化品位和作用的自然体现。幼儿园组织文化的结构如图所示: 那么,如何来建设农村幼儿园的内涵式组织文化呢?(一)从幼儿园组织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来看:幼儿园组织文化的物质基础层包括人们选择、制作安置物质方式(内隐规范)以及这些方式背后假定(内隐概念)。即是表露于外的一种形态,如:组织形象、文化环境、园风园貌、自我形象与质量等;又是一种发自内形与外,深层文化隐现其中的一部分组织文化,比如,幼儿园环境是否使教师和幼儿产生和谐、稳定和安全的感受,幼儿园建筑、布局是否体现以人为本,是否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幼儿园环境是否具有审美价值,是否具有教育性等都是幼儿园物质文化的重要表现。 幼儿园环境和园容园貌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幼儿园根据本园经济条件下可在各设施、园舍建筑上等方面投资,如幼儿园建筑、布局、教学设备等。园容风貌是幼儿园文化的表征,体现实用性、艺术性、独特性的标志,,包括园舍、园名称,园容风貌设施,室内装饰、宣传橱窗、各种教学、等都是园物质文化精神内涵递归的折射。幼儿园应有各班独特的中性色彩背景、加上师幼共制的墙饰作品,给人独特、清新、明快、丰富的感觉。创设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在空间环境与各种设施的布置上,提供便于幼儿自由操作和灵活取用的设施和材料。充分利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面墙壁,作为向儿童传递信息、创设氛围或展示其学习成果的有用之处。在室内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上,以孩子的需求为己任,在活动区的设置、材料的投放等环节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幼儿做活动的主人。幼儿园还应注重创幽雅环境,在幼儿进餐、午睡起床和游戏时播放些轻柔音乐和儿童音乐调节情绪,暗示生活环节的过渡。此外,我们更应创设由幼儿园的小环境向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大环境拓展,组织幼儿到超市购物,参观蔬菜大棚,到田间捉小虫,摘豆摘橘子等亲子活动,到敬老院慰问活动、到海边踏浪活动等,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让幼儿从生活中体验乐趣、受到教育。(二)从幼儿园组织文化的行为文化层面来看:幼儿园组织文化中的行动文化是指人们行为背后所表现出来的内隐规范和内隐概念。不是一种个人属性,而是一种受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并持续产生影响的个人状态。其行为文化的建设根本是人员不断改进对待各种行为的态度和方式。幼儿园组织文化中的行动层包括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从人员结构划分为:组织中领导者行为、模范人物工作行为和教工行为等。作为领导者首先要更正角色,通过在政治上引导、业务上指导、生活上关心、感情上沟通等方式,用自己特有的神韵感化、凝聚、引导着园内每一个人。其次必须具备“严、细、情、实、恒、新”六字管理能力。坚持学习“‘耳勤’,多听意见;‘脑勤’,多思考;‘腿勤’,多走动;‘口勤’,常开口;‘手勤’,多动笔”的五勤治理能力。再次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用人能力。最后园长必须深入课堂,脚踏实地,深知自己所处环境,认清问题所在然后勇于面对。幼儿园组织中教工行为决定了组织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程度。在组织文化结构中,对幼儿园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生产有形产品,而是优良的教育质量与服务,要想在众多幼儿园中竞争大潮于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想办法凸现优势、弱势、劣势。而幼儿园提升保教质量与师资水平的提高是维系幼儿园品牌的根本保证。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和服务质量给予很高的期望,幼儿园既是教育机构又是服务属性。服务家长、服务孩子、服务社区一直是幼儿园所取向。如星期六留园,早晚餐托等特别服务,农村幼儿园可根据当地特点,无偿为家长早送晚接超时服务,雨天借出雨具,外借幼教刊物,幼教经验传递咨询等项服务。其实它不仅仅体现在对当时在园的幼儿及家长临时性服务,还要从家长和幼儿角度思考,检验自己所提供服务是否使对象感到真正的心理满足和愉悦,使家长和本人互相后有一种满足感并不断地与本人本园联系交往等。要做到优势服务离不开有一支综合素质的队伍,离不开系列的师德、业务、思想、文化、艺术以及交往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在新课程改革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首先转变自己角色定位,扮演着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倾听者、研究者,纪录者等多角色转变,营造出园内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宽松自在的精神氛围。农村园可组织老师开展业务竞争,写心得、交流、反思、发扬光荣传统,保持专业水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还要注重对青年教师身心理念人格美的引导,树“六心”(爱心、童心、关心、细心、恒心、平常心)、弘扬敬业爱岗、勤奋好学、开拓创新,维护团结、为人师表的基本理念,使她们能以良好的心态处理好每一件事:1、无论对人还是对事应有一个正确的看法,相信事物的发展虽有曲折但总是向前的; 2、了解自己、正确估价自己,并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及时调整、转换自己的角色位置; 3、学会“退一步、进两步”,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 4、要认识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发展别人就是发展自己; 5、要学会在理解、宽容中时时把微笑留给孩子。从而将组织的理念价值观贯彻在园的日常运作中,明确自己对服务对象和社会责任及义务。优化幼儿一日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园、依法办园强化幼教工作者的主人翁意识。幼儿园可以有目的、有规划、有策略地组织几次教师团队训练等群体行为活动,营造心手相连,肝胆与共,能共同探讨幼儿园各项重大事件,齐心合力开创幼儿园工作新局面的群体。幼儿园的每一个教工在工作中要不断激发出个人潜能,珍惜各种学习机会不断充实自己,为提高业务水平和个人成就提供动力。幼儿园可以制定师资培训激励计划和教育培训制度;园领导及模范人物带头学习,鼓励各类人员参与业务培训和教科研活动。群体的行为塑造是靠每位教工认同组织文化,以积极的处事态度去从事共组,以组织宗旨等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三)从幼儿园组织文化的制度文化层面来看: 制度文化是渗透于幼儿园的各种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规章制度是幼儿园的法,是科学管理和组织正常运作的保证,但建立新时期的制度文化必须凸现“以幼为本、以师为本、以园为本”的文化。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幼儿园人本管理把“人”作为幼儿园管理活动的核心和幼儿园最主要的资源,把学校师幼为管理的主体,特别关注师幼的生命、弘扬师幼的价值、激发师幼的潜能、发展师幼的个性,具有管理权力下移,管理人性化、开放式,培养团队精神等特点。在建立制度与执行制度后,柔性管理是人本管理的一种新措施。强调情感管理、塑造组织文化,推广民主管理,注重“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在日常管理中,做到管理权利下移,如:有外出观摩或接受公开活动的任务时可把分配权放到教研组来协调……在学习管理思想上,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成为管理思想的潮流和主体,并融合本园实际实施相适应比较具体的管理思想,实施以人为本,重在激励,贵在和谐,根在文化,本在育人的人本管理策略,充分体现幼儿园制度文化的真正内涵。在新课程改革中激励是幼儿园人本管理最基本的原则。我们通过目标激励、成就激励、物质奖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表扬激励、信任激励等方式,适时满足师幼的心理需要,以求得师生积极性的“最大值”。即以体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激活人的创造性、发展人的个性为基点,凭借人性化、动态化、简约化的理性管理制度以及制度背后的东西,使教学管理从制度的评判约束走向人本的引领关怀,创造一种基于制度规范而超越制度文本的和谐的理性管理文化。(四)从幼儿园组织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来看: 精神文化是幼儿园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彰显幼儿园文化的多元价值。幼儿园组织的文化的精神层就是组织精神文化在组织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而影响下长期形成的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包括幼儿园组织团队精神、组织价值观、组织风貌、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等内容,是幼儿园组织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在整个幼儿园组织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幼儿园组织精神是现代意识与幼儿园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通过以见解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来概括,通常以园歌、园训、园规、园徽等形式表现出来。每个园根据本园实情确立办园目标、办园理念、治园方略。确立起组织的共同的文化理念。目标追求与价值观,增强集体意识,激发起青年教师好学上进开拓创新向着共同目标和理想,团结一致奋斗追求的氛围。 我们把幼儿园文化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在师幼的各种活动中,蕴含在各种物质载体中,融化在每一个精神载体中,使师幼在幼儿园文化熏陶下,完全融入到幼儿园文化中,自觉参与幼儿园文化建设。我们以一年一度的文化节、艺术节、爱心节、体育节为载体,广泛组织师幼积极参与,充分展示“本园”的文化精神,不断融入并创新幼儿园组织文化。精神文化是塑造幼儿园组织文化的品牌亮点。它既是一种思想,理念的引导,又是一种示范,既是一种追求的目标,又是已经形成的一种群体精神与作风,它虽看不见,但如气氛,无形的弥漫于组织成员的心目当中。继承原有厚重的幼儿园文化积淀,是新课程改革的沃土,也是提升管理品位的源泉。幼儿园文化作为幼儿园办园思想、办园历史、育人环境、特色等的综合体现,是具有鲜明特色、浓厚文化底蕴、自然和谐的幼儿园理念形象,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塑造、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是实施素质教育潜在的隐性课程。幼儿园组织文化是幼儿园文化的精神灵魂的体现,是幼儿园意志行为的体现,是幼儿园理性制度的体现,是幼儿园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当然,幼儿园组织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就是在于能否让组织凝聚成一个集体,让教工获得共同的理念,并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让教工超越生计奔波,获得做事业的不竭的精神动力。在农村幼儿园组织文化中要努力实现园所物质文化个性美、行为文化的人格美、制度文化的人性美,精神文化的人文美。当然,要培植有鲜明特色而且富有时代的幼儿园组织文化,需要长期、艰苦、创造性工作。我们希望,幼儿园的文化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它让教职工们共同追寻,它让孩子们享受快乐,它让家长们驻足留望,它让幼儿园永远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校园文化对学校育人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管理者管理学校的重要内容,是学校达到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就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提高学校育人水平,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

关键词:

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我们明确指出的学校管理工作的新思路。那么,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呢?

一、加强校园“硬件”建设,建设学校物质文化

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成分诸如校园地理环境、建筑格局、雕塑、一草一木、活动场所、餐厅宿舍、校徽等都是硬件,都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造了基本条件,它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对学生的薰陶是很深刻的。建设校园物质文化需要投资,因此,往往就因为资金问题制约了校园的硬件建设。就拿校园地理环境来说,校园地理位置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把校园置于一个什么样的外部大环境中,学校将受到什么样的外界影响。有些学校为了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不惜投巨资重选新址,进而搞规划搞搬迁,这就是对教育的负责。如近年来,有好多的学校因为城市的规划、村街的建设而身陷商业气息浓厚的闹市,学校担心学生的身心受到不良影响而不得不搬迁,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学校也可以不花钱搞建设,如师生动手搞绿化,有书法绘画特长的师生装点校园墙壁、制作宣传栏,等等。走进有的学校大门便可以见到教室前的栏杆上、教楼、办公楼、试验楼的走廊上,会议室的墙壁上挂着富有学校特色的办学思想或者科学家或者英雄人物的`图像和他们的名言警句,都是学校师生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二、加强学校人文管理,建设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准绳,是学校管理师生,实现教育任务目标的保障。因此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制定的制度应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延续,是学校自我管理的实际需求,应该反映学校整体的意志。因此,制度的制定,要求程序合法,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绝对不能因为不好操作而“曲高和寡”。对制度的执行力也是一种文化,制度的执行最重要,否则,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就是一纸空文。有一个学校,由于管理不善,换了校长,新校长并没有像别人认为的那样为学校“动大手术”,仅仅是严格执行了原有的学校各项制度,结果,学校照样成为一个先进单位。

三、以多项活动为载体,建设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

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念的形成阶段,健康的校园文化最终能使外在的教育自然内化成学生的品质,使学生形成善良的价值观和健康的道德观,在此过程中,校园精神文化的薰陶,尤为重要。在校园里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社会,接受传统,规划人生,丰富阅历,提高素养,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如写作、社交、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些学校在育人方面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忽视了美育、德育,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素养低、实践能力差等不良后果,这样的学校的精神文化层次低,育人水平也是不高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有很多,如文明学生与三好学生的评比、校园标语与校歌歌词的征集、校园广播、卫生环保活动、爱心募捐、校刊校报、学习园地、书画与作文比赛、发明竞赛、演讲比赛、兴趣小组、艺术节、运动会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够在环境氛围的激发下自主参与校园文化的各方面活动。通过教师诱导、互动合作等过程,培养出稳定的兴趣和优秀的品质。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进而社会化的过程广大教职工对活动的参与,包括其自身,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对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起着导向作用。有些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也有的学校培养出了优秀的人才,取得了不同的荣誉,这都是学校的精神财富,对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提升学校育人水平,都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虽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有其局限性,但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大环境的影响。校园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个小环境,通过规范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学校活力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大文化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提高学校育人水平,结出素质教育成熟之果。

参考文献:

[1]徐艳,张霁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式方法微探[J].才智,2016,(32).

[2]金静.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亚太教育,2016,(36).

[3]田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导向的大学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6,(12).

学校主题文化建设论文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是学校产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 校园文化的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坚持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创建富有医学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以甘肃医学院为背景,分析当前医学院校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是学校产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隐形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引导、规范、调节、熏陶、教化等文化功能[1]。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医学生毕业后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性。

当前,在高校间竞争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是医学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医学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院校如何立足自身特点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

1、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关注并重视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不足,梳理当前医学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对校园文化认识有偏差。许多医学院校投大量资金用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的建设,而忽略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和主要作用。这种重物质轻内涵培育的校园建设模式,势必导致大学文化的魅力和个性文化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2]。

二是特色文化缺失。如今,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但真正有内涵、有意义、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多,校园文化活动中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比较突出,庸俗化、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活动忽视了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校园文化中隐含的医学精神,脱离了医学院校主流文化,导致校园文化无个性、无特色。

三是忽视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上,往往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20世纪初,梁思成曾在《半个人的时代》中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3]。在当前医学院校这种育人模式下,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越来越高,但人文修养严重缺失。据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在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他80%均因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源于医学人文教育缺失[4]。因此,作为医学生,仅有高超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过硬的人文素质。

2、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2.1以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是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高校建设的制度保障与服务目标。为此,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学校的办学优势、自身条件、着眼学校未来发展前景,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不断明确学校特色定位。依据这一特殊要求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同时,学校要完善管理机制,建设项目管理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广大教师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良性双向互动模式,最终实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意义。以甘肃医学院为例,秉承“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陇东,面向甘肃,辐射周边,服务西部”的`定位,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为西部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围绕这一目标,制订了以护理和检验为特色专业的建设规划,做强特色专业的同时,促进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甘肃地方输送大批优秀医护人才。

2.2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实践,在大学校园中,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才能创造出健康高雅、积极向上、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秉承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建设核心,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一方面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时代精神,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责任与使命,真正树立起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努力成为高素质医学人才。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可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如甘肃医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挖掘皇甫谧文化资源,建立了皇甫谧研究院,加强对皇甫谧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积极弘扬皇甫谧精神,将皇甫谧仁爱救人、安贫乐道、不畏艰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结合时代特点,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师生员工对地域文化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由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并将皇甫谧文化精神融入校训、校歌、校徽中,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种优势资源的融合,使得大学校园文化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2.3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特色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对高校人文环境的形成、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要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科学素养是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的必备品质,医学院校要围绕这一主题创设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年借助挑战杯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

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等,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精神,增强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其次,活动载体应注重多元化与创新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当今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越来越多元化,许多高校通过校园网开办网上论坛、网上心理诊所、科技交流、艺术探讨等各种活动,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现自我价值,进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增添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载体。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活动载体的管理和建设,把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与现代信息媒体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医学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推进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形成,为国家医学事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甘肃医学院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本校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凝炼特色校园文化精神,学校以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为主题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皇甫谧论坛、皇甫谧针灸学术交流会、崆峒养生文化讲座等活动;同时通过电子屏幕、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络以及周末放映古代医学经典相关电影等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促进医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2.4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必须让校园文化与地方优秀文化相融合。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挖掘地域文化的精华,找准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点,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接受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形成品牌,不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学校办学软实力。

甘肃医学院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把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作为本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学校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加强针灸医学和崆峒养生学的研究,大力发展针灸特色专业。学校还每年组织学生参观皇甫谧文化园,组织学生深入崆峒山进行药物采集、药物价值研究,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方文化,将地方传统文化精华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2.5以医学专业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5]医学院校应通过社会实践来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针对医学院校实际,结合专业特色,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发挥专业优势。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深入农村义务支教,了解国情民情,认识社会,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不断完善他们的道德人格。甘肃医学院紧密结合本校专业特色,不断拓宽实践渠道,如口腔协会、针灸按摩协会成员经常深入农村,走进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或在校园内为师生义务献爱心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砺,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和才干,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境界,最终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医学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专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高超的医学技能,更要加强其文化素养的培养。特色校园文化对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在深刻挖掘与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以便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夏宝慧.高职校园文化模式构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彭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67—68。

[3]李妍妍。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0(30):270—271。

[4]李霞。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2,12(4):291—294。

[5]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蒉

试论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建设论文

摘要: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为实例,在分析和总结该校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讨研究生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高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因此,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1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氛围,它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即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小视。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通过精心组织和设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并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但由于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主体是本科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主要围绕本科生群体而展开,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得不到重视,似乎处于大学校园文化的边缘。另外,研究生群体具有以科研学术为主、课余活动较少、生源多样化、独立意识强、思想多元化等特点,很多活动未根据研究生群体独有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和设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研究生群体本身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

2007年,北京大学团委对北京大学研究生群体校园文化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存在“积极性偏低”、“学术性较强”和“个性不鲜明”3个特点。“学术性较强”和“个性不鲜明”的特点说明了研究生群体除了学术性活动之外,对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喜爱程度与本科生相比,大同小异,两者对校园文化生活诉求并无显著不同,造成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积极性偏低”的原因除了研究生科研时间紧外,暴露出了我们在开发和开展符合研究生需求、凸显研究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上存在严重不足。

3汕头大学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尝试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研究生思想多元化,这些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就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疑问和迷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汕头大学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2004年16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连续多年举办以寻找研究生精神家园、丰富研究生精神生活为宗旨的“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

“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以旅程的方式开展,整个旅程设有三个驿站,从第一驿站“学径寻幽”出发,途径第二驿站“彼岸·夏花”,最后达到了终点站——“我们在路上”,整个活动历时近一个月。在名为“学径寻幽”的第一站中,主题是追求学问之道。主办方请来学校文、理、工、医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的知名教授为同学们深入阐述学术研究方法与经验,揭示学术研究真谛,解除学术入门困惑。在随后的以“彼岸·夏花”为题的第二站中,广大研究生们则与学校优秀毕业生、优秀辅导员和心理学、管理学专业的知名教授一起探讨了校园生活、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生命和情感的话题。在最终的“我们在路上”驿站中,则邀请校内或校外多名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教授和学者畅谈他们的求学之路、创业经历和人生起落等,让同学们在他们非凡的人生经历中感悟人生、激励自我、规划未来,并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每个驿站访谈时间仅有两个多小时,但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涉及的面非常广,从第一站的解决入门之惑,到第二站的校园生活,再到第三站的人生感悟和规划未来,可以说解决了研究生们在校期间遇到的很多代表性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站——“我们在路上”把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推向了高潮。主办方之所以把这一站命名为“我们在路上”,源于人们常常将人生比喻为一条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想要到达自己梦想的地方,就必须不停歇,一直走下去。而每当我们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如何抉择,又或者我们在前行的途中遭遇荆棘和困惑的时候,良师益友们的建议和帮助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4“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效果和组织工作经验

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

旅”通过邀请校内外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专家以及心理专家和优秀毕业生,采用访谈的形式与广大研究生进行交流,内容涉及如何做学问、如何规划人生、如何看待生命和情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提高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研究生感兴趣而又难以处理或者说感到困惑的问题,这种形式和内容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普遍欢迎。在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的举办过程中,每一次活动的结束,都会在研究生内部和BBS上引起热烈的反响,有发表看法的,有提出建议的,也有表示期待的。BBS上的各种讨论、建议以及赞扬之辞给了举办方极大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该活动吸引了不少研究生及本科生加入到旅程当中来,使得整个活动在学校产生了很大影响,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规划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和启迪作用,切实解决了研究生们在学习、科研、就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整个活动的效果看,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达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备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目的,同时也是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汕头大学开展的“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是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益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很好的工作经验:

(1)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做到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针对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三大特点,组织和设计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内容,同时又不能贪大求全,要注意立足于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特点,重在发挥对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补充作用。首先,要尊重和突出研究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创造自我展示、主动学习、相互教育的舞台;其次,要突出活动的交融性、灵活性和包容性,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进行跨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最后,还要着眼于研究生未来的职业倾向,为其提供在第一课堂无法获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只有这样,开展的教育活动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2)随着高校研究生群体所占比例的逐年增大,学校要提高对研究生校园文化的重视,建立健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级组织,首先要加强研究生党、团组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其次,应该加强各级研究生会的建设,完善机构设置,明确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

(3)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以“横纵结合”模式向前推进。“横”指的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围绕某一主题,整合资源全面推进主题文化建设,如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在同一时间设立多个分论坛。“纵”指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围绕文化工作中的某一重要主题,有策划、有步骤、有计划的逐步推进并不断的强化主题内涵,如“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横式”活动较好地满足研究生群体多元的文化需求,短时间内在校园里创造出一种强烈的集中文化氛围,从而实现较大的活动覆盖面和受益面。“纵式”活动,准确把握研究生在某一领域的需求,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使得活动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同样增大覆盖面和收益面,增强活动效果。

(4)要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迅速等特点,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德育进网络作为提升其有效性的有利契机,提炼传统德育方法和内容体系,加大对上网群体特征的研究力度,通过富有针对性的内容、有效的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新纲,罗伟.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07(8):100~103.

[2]王厚庆,艾春安.研究生校园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陕西教育,2009(10):370.

[3]北大团委研究生与青年工作部.北京大学研究生群体发展状况调研报告[J].北大青年研究,2007.3.

[4]韩流.研究生与校园文化:“时代”未至问题犹存——基于北京大学团委最新调研结果的再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01):107~109.

[5]刘伟兰,张熠.试论新形势下研究生与校园文化建设[J].2006(1):72~73.

[6]葛蒙.论研究生会在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氛围中的作用.http://yc.bjstudent.org.cn.

校园文化建设主题论文

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校高书图馆的教育职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品牌院校来诠释图书馆在提升校园文化质量中的地位。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是最能体现高校人文精神的所在。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任重而道远。作为高校文化中心的图书馆集教育、学术、文化等工作于一体,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责无旁贷,意义非凡。

1校园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校园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大学生生活很多数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配合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图书馆当前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心。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中心至关重要。给学生正确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承担着大学校园培养社会建设者的责任。让学生们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图书馆是高校物质文化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图书馆工作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柱。一个大学生有相当的时间是在图书馆中度过的,图书馆里有丰富的藏书,为大学生提供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基础。通过在图书馆里的学习,学生开发潜在的能力,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锻炼了自己实践能力。而且,图书馆还会经常举办专业讲座,聘请著名的专家学者,介绍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动态,使学生们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图书馆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图书馆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时期是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需要知识技能,人格的培养。图书馆图书资源非常丰富,是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图书馆通过开展主题报告会、图书评论等一系列积极的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行为方式准则,对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理想、提升道德情操、培养优良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在加大。图书馆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能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正确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图书馆环境舒适,是学生陶冶情操,感受和美,安静学习的最佳选择。图书馆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百科全书。在图书馆里,大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遨游,陶冶情操,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营养。图书馆优雅的环境和良好文化氛围,先进的网络设备,为学生学习、教师工作、双方交流创造了最有利条件。良好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享受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使学生喜欢图书馆,喜欢学校,更喜欢大学生活。而且,图书馆馆员所具有的良好的团队精神、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强烈的感染者学生,影响着学生。

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有现代化的网络信息资源,正因为这些使图书馆成为大家认可的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通过阅读馆藏的各种纸质文献资料和电子文献资料,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延伸课堂教育,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学生在图书馆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爱好、特长和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会更主动的去学习,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图书馆还会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学生实践兴趣,完善知识结构搭建了平台。图书馆不仅能有效地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而且能有效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是大学生提升文化素质的第二课堂,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打造品牌院校。

2发挥校高书图馆的教育职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品牌院校的具体措施

2.1构建科学合理的馆藏结构,科学合理馆藏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和其他文献资源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知识的获得,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图书馆应该重视所藏文献的学科知识的涵盖面,还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操、审美观念等等。在馆藏资源建设上要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统一的原则,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进行读者需求的统计,有计划、有安排、按比例地采访各种类型、各种载体的信息文献资源,并对文献信息严格把关,提供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粮及时的供给给大学生,让他们可以随时尽可能的享受文化粮食,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2.2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的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定期举行读书活动,并召开读者座谈会,馆长接待日和答复读者们提出的建议和问题,根据学校的教学科研安排和校园文化活动计划,采取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站做新书通报进行新书推荐、专题介绍、好书共赏等等;聘请院类外专家学者举办各类专题讲座。邀请文化界、艺术界的名人举办文学、戏剧、音乐、书画等鉴赏性讲座,使学生在本专业之外,能受到多方面文化艺术修养的熏陶。

2.3努力提高馆员素质,更好的为读者服务。在高校图书馆工作需要的是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馆员,馆员要想在图书馆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不断地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要系统的学习图书馆专业知识,学习外语知识,学习计算机操作能力,了解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操作。要提高馆员学历教育,从根本上提馆员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要进行馆员的岗位培训,聘请馆内外专家讲学;要进行短期的计算机培网络知识培训;要经常组织女性馆员去别的高校图书馆参观、学习。

2.4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给读者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图书馆不仅要向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资源,还应该给读者创造一种适合他们的文化氛围和阅览环境。创造良好的过刊阅览室环境。建设舒适、方便的室内环境;四季温差较大的地方,很有必要安装冷暖空调。室内要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做到窗明几净,给读者以清洁、整齐的感觉。为读者营造安静、和谐的阅览氛围。馆舍周边要进行绿化布置,室内布置要格调高雅,装饰美观,营造浓郁的、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大厅、书库、阅览室要张贴名人名言、美术书画等,让大学生置身其中,能感受到时代气息和文化氛围,不仅能潜心治学,还使心灵得到净化。

2.5深化图书馆人性化服务,体现“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读者是图书馆的主体,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是时代的特征,积极推行人性化服务,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图书馆的环境和设备优势,为读者创造赏心悦目的阅览环境,让读者拥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以满足读者的个性需求以及阅读习惯,服务设施应该充分考虑读者在借阅、检索和利用信息过程中方便快捷。不断扩展服务方式和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如网络服务,多媒体服务,自助借还等等,在服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个性化服务,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2.6加强图书馆网络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校园网络文化全方位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塑造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网上的文化垃圾也在影响着大学生。因此,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网络资源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建立适合高校发展和教学、科研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总之,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要充分的发挥其教育职能,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创建更高层次的品牌院校,完成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黄月红.也谈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

[2]王美君.浅析高职院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网络财富,2010(9)

[3]巩梅.浅谈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

[4]周波兰.谈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6)

==================论文写作方法===========================

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论文 把握校园文化特征 践行科学发展观今天,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所以,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校园文化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也是加快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1、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而提升人的素质、协调人际关系、激发创造潜能,这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增强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实力既包括知识、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力量,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在内的精神力量,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因此,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而肩负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任,则要靠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校则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 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诸如提到百年名校,我们自然回想起它的校训,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大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等,校训恰恰反映了这些名校的发展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理念以及发展的特色。因此,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校园文化在信息化的今天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文精神的传承,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学校的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必然是我们今天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面对今天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校园文化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凝聚作用:在长期的群体共生环境下,师生员工对价值观、学校荣誉、理想信念、工作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等,都会有逐步的趋同或认可,并由个人的精神情感融为共有的精神灵魂,自觉不自觉地为维护这些精神财富努力。这种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精神灵魂,也成为了凝聚集体的纽带。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是师生员工对集体产生了归属感、自豪感、依赖感、幸福感,使人们往往更加团结、对集体更加关心更加爱护。第二、约束导向作用:多年传承的文化传统,集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影响或者约束这个集体内的成员。比如校风、学风、规章制度,都让学校的每个成员思考,我们该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引导师生员工的进步方向。第三、激励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无疑能促进人的创造力、产生工作学习动力、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对师生员工的心理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教职工来说,良好文化环境的吸引力往往超过了经济因素对教职工的作用,有事业心有抱负的教职工更愿在良好的环境里做出成就。同样青年学子也更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 第四、社会影响:校园文化对学校周边地区、学校所在地区和与学校有联系的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有一定辐射作用。在崇尚文化的社会里,校园的文化也成了社会景观。诸如北大、清华、人大等就成了人们的旅游胜地。总之,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注重全体师生的发展,形成一所学校发展的独特风景线。二、校园文化的特性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既有人文特征,又有教育特征,它是一个学校长期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学术精神、价值观、思维习惯、人文传统、制度建设等精神素质和校园各项物质建设素质的总和。所以学校的教风、学风、科学风气、生活和工作环境,无不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体现。校园文化大致包含两部分,一是物质文化,一是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承载着非物质文化的内涵,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通过物质文化表现出来。非物质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通过校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的日常言行举止、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出来。校园文化具有十大特性:1、知识性。校园文化包含并具有传播自然和人文的各种各类知识功能。学校是人类知识的传播场所,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要考虑其知识性特征,选择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的人类知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材料。2、艺术性。校园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要通过塑造物化的形象,来展现校园文化的内容,比如通过建筑物的形状、布局,文字材料,音像图片,雕塑景观,园林设计等等,用一些形象具体的物体作为文化符号,赋予其文化意义。3、观赏性。蕴含有一定校园文化意义的艺术形象,要有观赏价值,体现出高品位,既要意境深远,又要能引起观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睹物知意,触景生情的效果。4、独有性。校园文化建设最忌千校一面,互相抄袭,照搬雷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所学校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办学背景条件、师资结构状况、生源素质情况,就决定了不可能有相同的校园文化内容。所以每一所学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校成为众多学校中的"这一个",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根和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才有存在于世界的价值。5、系统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单一存在的,一鳞片爪不是文化,文化是一个体系和序列。在进行校园文化知识选择时,要注意把某一科和某一块某一类知识系统的加以整理,完整的表现出来,可以是大致梗概,可以是完整内容,但不要搞得支离破碎,不成系统,让师生不知首尾,形不成深刻印象,起不到教育的效果。6、积淀性。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临时张贴几张标语,悬挂几个条幅,粉刷一下墙壁,栽种几棵树木,编写几句口号,打扫一下卫生,学生表演一次节目来体现的。是通过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一点一滴的细节磨练,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意识的总结提炼升华,又加以反复的实践,最后形成一种稳定的习惯、风格、个性、特征,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规则规范、传统价值观、独有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以及办学思想。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沉淀过程。7、渗透性。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是无形的,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师生在每天看到本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在师生互相的一言一行,在每一节课堂,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在进行着文化的传递传承,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形式建设着校园文化,渗透着校园文化,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染,渗透进自己的灵魂,并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8、传承性。一个学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史,社会和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学校内部各种元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校园文化必然要随着发展变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历史规律。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9、丰富性。校园文化包含有丰富的的内容并呈现出多样的形式,隐性显性,有形无形;动态静态;古今中外,人文自然,科学艺术,人类社会一切有益的知识,先进的技能,辉煌的成就。世界的民族的国家的地方的校本的,断代的通史的,集体的个体的,等等,只要能够契合本校的实际,都可以为我所用,融为一体,发扬光大,继承发展。10、实践性。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建设就是实践,建设就是要让全体师生都参与进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师生亲自动手,学习文化,理解文化,掌握文化,运用文化,在体验文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运用文化中创新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原动力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校园文化的十大特性,要求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把握其特征,真正发挥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校园文化特性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着校园文化的特性,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到现代文明的网络文化的传播,从校园内涵文化的建设到校园外显文化的营造,从静态文化的加强到动态文化的生成,校园文化林林总总,五彩缤纷,形成各个学校独特的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纵观诸多学校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教师专业发展文化教师专业成长是每个学校都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诸如采取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书、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和进行集体备课等各种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发掘骨干教师的潜力,注重优秀教师的成果展示,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又彰显了校园文化的实践性。(二)班级特色文化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会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因此,人们都非常重视班级及其建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打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一方面,我们为可以借鉴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南京一中、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等全国名校经验,另一方面,又派专人到全国各地名校参观学习,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在校内进行集体研讨,制定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诸如,要求每个班制定班名、班徽、班歌,在班门口悬挂班级名片,还要求各班定期根据各项活动进展情况认真布置教室,让文化溢满教室,环境无声育人。另外,每个班还专门配备了解说员,架起他人了解本班的桥梁。这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独有性和艺术性。(三)课堂教改文化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实行,课堂教改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方面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先进教改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校情,全员参与探究教改出路,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板块式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等等,课堂教改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知识性和系统性。(四)管理文化《逆领导思考》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凯利说:"说到追随与领导,大多数组织的成功,管理者的贡献平均不超过两成,任何组织和企业的成功,都是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因此,学校的管理要坚持情感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围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尊严,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幸福”的办学理念,积极为教职工谋福利,始终把师生冷暖挂在心头,充分发挥师生、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我为学校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学校的管理要改变管理模式,打造运行平台,建立校级—→处级—→年级的层级网络化管理体系,使得各科室树立服务意识、反思意识、模板意识等“六种意识”,使各科室真正发挥了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职能,各个年级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形成一个团结的学校团队 。学校的管理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积淀性和传承性。上述种种校园特色文化,处处彰显校园文化的十大特性,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既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气氛,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又开拓师生的视野,诠释学校发展的理念和特色,践行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谈谈学校主题文化建设论文

试论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建设论文

摘要: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为实例,在分析和总结该校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讨研究生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高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因此,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1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氛围,它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即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小视。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通过精心组织和设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并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但由于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主体是本科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主要围绕本科生群体而展开,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得不到重视,似乎处于大学校园文化的边缘。另外,研究生群体具有以科研学术为主、课余活动较少、生源多样化、独立意识强、思想多元化等特点,很多活动未根据研究生群体独有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和设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研究生群体本身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

2007年,北京大学团委对北京大学研究生群体校园文化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存在“积极性偏低”、“学术性较强”和“个性不鲜明”3个特点。“学术性较强”和“个性不鲜明”的特点说明了研究生群体除了学术性活动之外,对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喜爱程度与本科生相比,大同小异,两者对校园文化生活诉求并无显著不同,造成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积极性偏低”的原因除了研究生科研时间紧外,暴露出了我们在开发和开展符合研究生需求、凸显研究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上存在严重不足。

3汕头大学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尝试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研究生思想多元化,这些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就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疑问和迷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汕头大学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2004年16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连续多年举办以寻找研究生精神家园、丰富研究生精神生活为宗旨的“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

“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以旅程的方式开展,整个旅程设有三个驿站,从第一驿站“学径寻幽”出发,途径第二驿站“彼岸·夏花”,最后达到了终点站——“我们在路上”,整个活动历时近一个月。在名为“学径寻幽”的第一站中,主题是追求学问之道。主办方请来学校文、理、工、医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的知名教授为同学们深入阐述学术研究方法与经验,揭示学术研究真谛,解除学术入门困惑。在随后的以“彼岸·夏花”为题的第二站中,广大研究生们则与学校优秀毕业生、优秀辅导员和心理学、管理学专业的知名教授一起探讨了校园生活、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生命和情感的话题。在最终的“我们在路上”驿站中,则邀请校内或校外多名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教授和学者畅谈他们的求学之路、创业经历和人生起落等,让同学们在他们非凡的人生经历中感悟人生、激励自我、规划未来,并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每个驿站访谈时间仅有两个多小时,但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涉及的面非常广,从第一站的解决入门之惑,到第二站的校园生活,再到第三站的人生感悟和规划未来,可以说解决了研究生们在校期间遇到的很多代表性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站——“我们在路上”把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推向了高潮。主办方之所以把这一站命名为“我们在路上”,源于人们常常将人生比喻为一条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想要到达自己梦想的地方,就必须不停歇,一直走下去。而每当我们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如何抉择,又或者我们在前行的途中遭遇荆棘和困惑的时候,良师益友们的建议和帮助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4“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效果和组织工作经验

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

旅”通过邀请校内外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专家以及心理专家和优秀毕业生,采用访谈的形式与广大研究生进行交流,内容涉及如何做学问、如何规划人生、如何看待生命和情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提高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研究生感兴趣而又难以处理或者说感到困惑的问题,这种形式和内容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普遍欢迎。在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的举办过程中,每一次活动的结束,都会在研究生内部和BBS上引起热烈的反响,有发表看法的,有提出建议的,也有表示期待的。BBS上的各种讨论、建议以及赞扬之辞给了举办方极大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该活动吸引了不少研究生及本科生加入到旅程当中来,使得整个活动在学校产生了很大影响,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规划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和启迪作用,切实解决了研究生们在学习、科研、就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整个活动的效果看,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达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备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目的,同时也是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汕头大学开展的“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是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益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很好的工作经验:

(1)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做到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针对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三大特点,组织和设计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内容,同时又不能贪大求全,要注意立足于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特点,重在发挥对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补充作用。首先,要尊重和突出研究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创造自我展示、主动学习、相互教育的舞台;其次,要突出活动的交融性、灵活性和包容性,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进行跨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最后,还要着眼于研究生未来的职业倾向,为其提供在第一课堂无法获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只有这样,开展的教育活动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2)随着高校研究生群体所占比例的逐年增大,学校要提高对研究生校园文化的重视,建立健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级组织,首先要加强研究生党、团组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其次,应该加强各级研究生会的建设,完善机构设置,明确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

(3)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以“横纵结合”模式向前推进。“横”指的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围绕某一主题,整合资源全面推进主题文化建设,如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在同一时间设立多个分论坛。“纵”指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围绕文化工作中的某一重要主题,有策划、有步骤、有计划的逐步推进并不断的强化主题内涵,如“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横式”活动较好地满足研究生群体多元的文化需求,短时间内在校园里创造出一种强烈的集中文化氛围,从而实现较大的活动覆盖面和受益面。“纵式”活动,准确把握研究生在某一领域的需求,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使得活动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同样增大覆盖面和收益面,增强活动效果。

(4)要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迅速等特点,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德育进网络作为提升其有效性的有利契机,提炼传统德育方法和内容体系,加大对上网群体特征的研究力度,通过富有针对性的内容、有效的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新纲,罗伟.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07(8):100~103.

[2]王厚庆,艾春安.研究生校园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陕西教育,2009(10):370.

[3]北大团委研究生与青年工作部.北京大学研究生群体发展状况调研报告[J].北大青年研究,2007.3.

[4]韩流.研究生与校园文化:“时代”未至问题犹存——基于北京大学团委最新调研结果的再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01):107~109.

[5]刘伟兰,张熠.试论新形势下研究生与校园文化建设[J].2006(1):72~73.

[6]葛蒙.论研究生会在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氛围中的作用.http://yc.bjstudent.org.cn.

健康完善的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具有西藏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符合西藏中职学校发展的实际,让学生逐步摆脱中考失利的阴影,产生职业光荣的荣誉感。同时也让校园成为师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成为学生起飞创业、成就梦想的摇篮。

第1: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首先校长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要具备自己的校园文化;学校是教学的场地,如何真正搞好课堂教学是一所学校生死存亡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教学研究,只有创新教学研究才能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流的名校。

学校要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基本要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使教师舒心、家长放心、学生乐心?我们认为首先校长要有办学思想,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具备一定办学思想的人就像在茫茫在漠中拥有了指南针,在滔滔大海中找到了灯塔。

本文就如何塑造农村校园文化与科研创新,最终达到和谐发展作简要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期分析

1.教师透视按照教师的职业态度,教师可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萎缩型”,他们大多是老教师,年龄大约在45—55之间,对教学工作厌恶,表现为:无心备课,无责任上课。

二是“现状型”,他们大多是中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还没有完全泯灭,但也明显倦怠,表现在不钻研教材,不研究学生,不探索教法,不提高教艺,只是按传统的教学习惯,勉强延续着自己的教学生涯,枯燥而单调,没有工作激情。

三是“进取型”,他们大多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渴望成功,但由于经验不足,学理不丰,专业素养溃乏,有心而无力,受挫率较高。

针对三类教师,校长必须理性分析,抑差扬优,引领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只有参与研究才能撷取自己职业幸福之花。

体会到教学中蕴藏的愉悦之感。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幸福在研究,只有研究才是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唤出教师爱教育、善教学的激情,激情创造奇迹。

2.教学理念分析正如卓立教授所讲,我们的教学理念如社会一般急功近利。

我们的重点在升学率、拨尖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高耗低能”。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改变传统理念,以科学的态度,求真的思想,找到学校自身的合理定位,提炼符合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孩子提供一个终身值得回忆的小学教育。

教好一生,脱贫一家;办好一校,致富一县,让我们真正用理念指导实践,肩负起振兴农村教育发展的重任。

3.学校管理探讨学校工作重在管理,而管理的方式方法却因人而宜,现阶段农村学校受客观因素困扰,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教师观念陈旧,各小学生源逐年减少,质量逐年下降,形成恶性循环链条,有的小学被迫撤并。

管理千头万续,如何使管理不出现“真空”;如何“刚性与人性”刚柔并济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形成的指导是先进的理念

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每个教学点甚至只有三、五名学生,教师年龄结构呈现老化现象,教学点与教学点距离较远,造成教师只能闭门造车,缺少走出去学习或者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教学艺术的客观条件。

痛定思痛,痛则必变,现状如此!只有调查研究,提炼出符合实际的教育理念,锤炼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柳暗花明”。

我们的理念是: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幸福铺路。

在新教育理念支撑下,我校将立足现实,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己任,为农村孩子留守儿童筑起成长的摇篮;为人一师,任则幸福,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激励机制,努力拓宽教师的生涯幸福路,使学校成为教师幸福的家园,快乐工作的乐土。

三.先进理念的执行,在于做好角色定位

1.以人为本,营造闪烁人文精神的学校物质文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资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校园物质文化不仅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以及行为,还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兼顾情理,制定充满人文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能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是校园文化的框架。

2007年以来建立健全了教师考评制度、教研工作制度(实行轮周坐谈教研沙龙,既进行了教研,也沟通了心灵)、常规教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激励制度。

完善了工会工作制度,做到进行教师婚丧嫁娶学校领导必到场慰问,对教师切实关心,为教师营造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良好互动平台,逐步走上了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轨道。

3.曲径通幽,经营和谐的学校精神文化作为校长,应如何筑造学校的精神家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校长应该有清晰的学校文化观。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2、校长应该改变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范式,从人的生命世界和精神生活出发,把人文陶冶看作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3、引导学生经历精神体验。

作为校长,不仅应当向师生们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更应当通过丰富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历程的引导能力,这样才能切实的帮助学生进行精神体验。

例如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4、改进德育模式。

学校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德育坚实的基础,弘扬纪兰精神,太行精神,编撰以中华传统文化,上党地区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科学管理,创新理念,达到和谐发展

农村学校教科研的瓶颈在于,重形式不重过程,且无法形成有效互动的开放性大教研,我校确立了“教研转型,网络先行”的教研策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网校,推进网络教研,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构建高效教研、高效课堂,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的基本情兑是:学校规模小,教学点分散;教学方式单一、信息闭塞、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学成绩低下,传统的“师师教研”、“校校教研”等方式只能辐射到本校教师,资源只能在小范围内共享,如何使教学研讨跨区域、跨学校,真正达到教师、学生、家长高效的互动、资源无限地放大共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网络广博的资源,即时性、互动性、共享性等优越性展现在我们面前。

后来我校先行先试于中国教育网联合,为学校注册了网校,逐步辐射至全县所有学校,现在取得了良好效果。

教师在自己博客上传资源时将同时发表于网校上共享,也可下载网校教学设计、视频、音频等海量资源。

网络视频课可占击首页视频资源下的校内资源打开视频,进行观课议课。

总之,一个好思想定位一个好校长,一个好校长塑造一所好学校,学校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希望!

第2:如何构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健康完善的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设具有西藏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符合西藏中职学校发展的实际,让学生逐步摆脱中考失利的阴影,产生职业光荣的荣誉感。

同时也让校园成为师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成为学生起飞创业、成就梦想的摇篮。

关键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人际关系;心理环境;师德建设

近年来随着西藏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各中职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软实力建设列入校园长期规划当中,并予以逐步实施。

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凝聚、激励、熏陶、益智的功能,使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在中职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中职学生的行为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之上。

这样可以激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学技和创业能力,使学校硬软实力得以提升。

一、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

1.美化校园环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熏陶学生行为、陶冶学生心灵、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

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可以设计规划学校绿地面积,铺设水管、硬化路,建设景观亭;学校种植专业将学校所有空地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测土配方等选择优良适合当地气候的草种、花种,完善校园的绿化。

这样可使校园的一景一物彰显职业特色,一方面减少了学校的环境建设开支,锻炼了学生;另一方面美化了校园,使广大师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

2.优化人际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全身心投入工作和学习的保证。

教师和学生,既是工作上的指导者,也是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学生之间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角色是现代职业教育中团队精神的纽带。

优化人际环境的关键是领导者在履行和行使行政权时应考虑周到,目光长远,既要体现行政命令的严肃性,也要考虑其合理性,使其富有人情味。

3.净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由于中职招生的低门槛,导致中职生思想水平参差不齐。

他们原本就是基础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被忽略,对于他们来说,心理可能更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心理环境的营造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者既关键又迫切的一项任务。

二、着力政治、道德性文化建设,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

1.普及舆论文化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要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

为此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做人。

学校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德育课堂教学、聘请法制校长进行普法教育等形式弘扬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引导学生读好书、唱好歌、看好片,使他们明确自己是肩负跨世纪历史重任的一代,是21世纪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着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身作则教育人。

中职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主线,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热爱职教事业的高素质专业化中职学校教师队伍。

要以师德修养建设为核心,抓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建设。

学生每天都要从教师这里接收到新的知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为学生做表率,所以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端正大方的仪表以及深厚的思想感情面对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接受好的教育。

3.着力校规校纪建设,以严格的制度管理人。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经过不断探讨、摸索,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是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是正面引导,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只是倡导,不带有约束性。

所以还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由他律变成自律,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素养。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中职学校建设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思想品格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中职学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创造思维。

置身于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

建设轻松活泼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素质。

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学生与教师都是“主人公”,学生与教师都需要积极参与。

教师与学生充当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品格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应当提高自身修养来影响受教育者。

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校纪校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论文 把握校园文化特征 践行科学发展观今天,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所以,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校园文化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也是加快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1、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而提升人的素质、协调人际关系、激发创造潜能,这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增强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实力既包括知识、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力量,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在内的精神力量,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因此,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而肩负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任,则要靠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校则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 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诸如提到百年名校,我们自然回想起它的校训,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大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等,校训恰恰反映了这些名校的发展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理念以及发展的特色。因此,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校园文化在信息化的今天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文精神的传承,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学校的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必然是我们今天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面对今天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校园文化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凝聚作用:在长期的群体共生环境下,师生员工对价值观、学校荣誉、理想信念、工作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等,都会有逐步的趋同或认可,并由个人的精神情感融为共有的精神灵魂,自觉不自觉地为维护这些精神财富努力。这种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精神灵魂,也成为了凝聚集体的纽带。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是师生员工对集体产生了归属感、自豪感、依赖感、幸福感,使人们往往更加团结、对集体更加关心更加爱护。第二、约束导向作用:多年传承的文化传统,集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影响或者约束这个集体内的成员。比如校风、学风、规章制度,都让学校的每个成员思考,我们该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引导师生员工的进步方向。第三、激励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无疑能促进人的创造力、产生工作学习动力、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对师生员工的心理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教职工来说,良好文化环境的吸引力往往超过了经济因素对教职工的作用,有事业心有抱负的教职工更愿在良好的环境里做出成就。同样青年学子也更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 第四、社会影响:校园文化对学校周边地区、学校所在地区和与学校有联系的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有一定辐射作用。在崇尚文化的社会里,校园的文化也成了社会景观。诸如北大、清华、人大等就成了人们的旅游胜地。总之,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注重全体师生的发展,形成一所学校发展的独特风景线。二、校园文化的特性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既有人文特征,又有教育特征,它是一个学校长期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学术精神、价值观、思维习惯、人文传统、制度建设等精神素质和校园各项物质建设素质的总和。所以学校的教风、学风、科学风气、生活和工作环境,无不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体现。校园文化大致包含两部分,一是物质文化,一是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承载着非物质文化的内涵,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通过物质文化表现出来。非物质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通过校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的日常言行举止、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出来。校园文化具有十大特性:1、知识性。校园文化包含并具有传播自然和人文的各种各类知识功能。学校是人类知识的传播场所,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要考虑其知识性特征,选择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的人类知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材料。2、艺术性。校园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要通过塑造物化的形象,来展现校园文化的内容,比如通过建筑物的形状、布局,文字材料,音像图片,雕塑景观,园林设计等等,用一些形象具体的物体作为文化符号,赋予其文化意义。3、观赏性。蕴含有一定校园文化意义的艺术形象,要有观赏价值,体现出高品位,既要意境深远,又要能引起观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睹物知意,触景生情的效果。4、独有性。校园文化建设最忌千校一面,互相抄袭,照搬雷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所学校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办学背景条件、师资结构状况、生源素质情况,就决定了不可能有相同的校园文化内容。所以每一所学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校成为众多学校中的"这一个",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根和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才有存在于世界的价值。5、系统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单一存在的,一鳞片爪不是文化,文化是一个体系和序列。在进行校园文化知识选择时,要注意把某一科和某一块某一类知识系统的加以整理,完整的表现出来,可以是大致梗概,可以是完整内容,但不要搞得支离破碎,不成系统,让师生不知首尾,形不成深刻印象,起不到教育的效果。6、积淀性。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临时张贴几张标语,悬挂几个条幅,粉刷一下墙壁,栽种几棵树木,编写几句口号,打扫一下卫生,学生表演一次节目来体现的。是通过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一点一滴的细节磨练,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意识的总结提炼升华,又加以反复的实践,最后形成一种稳定的习惯、风格、个性、特征,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规则规范、传统价值观、独有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以及办学思想。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沉淀过程。7、渗透性。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是无形的,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师生在每天看到本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在师生互相的一言一行,在每一节课堂,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在进行着文化的传递传承,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形式建设着校园文化,渗透着校园文化,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染,渗透进自己的灵魂,并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8、传承性。一个学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史,社会和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学校内部各种元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校园文化必然要随着发展变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历史规律。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9、丰富性。校园文化包含有丰富的的内容并呈现出多样的形式,隐性显性,有形无形;动态静态;古今中外,人文自然,科学艺术,人类社会一切有益的知识,先进的技能,辉煌的成就。世界的民族的国家的地方的校本的,断代的通史的,集体的个体的,等等,只要能够契合本校的实际,都可以为我所用,融为一体,发扬光大,继承发展。10、实践性。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建设就是实践,建设就是要让全体师生都参与进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师生亲自动手,学习文化,理解文化,掌握文化,运用文化,在体验文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运用文化中创新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原动力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校园文化的十大特性,要求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把握其特征,真正发挥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校园文化特性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着校园文化的特性,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到现代文明的网络文化的传播,从校园内涵文化的建设到校园外显文化的营造,从静态文化的加强到动态文化的生成,校园文化林林总总,五彩缤纷,形成各个学校独特的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纵观诸多学校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教师专业发展文化教师专业成长是每个学校都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诸如采取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书、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和进行集体备课等各种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发掘骨干教师的潜力,注重优秀教师的成果展示,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又彰显了校园文化的实践性。(二)班级特色文化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会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因此,人们都非常重视班级及其建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打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一方面,我们为可以借鉴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南京一中、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等全国名校经验,另一方面,又派专人到全国各地名校参观学习,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在校内进行集体研讨,制定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诸如,要求每个班制定班名、班徽、班歌,在班门口悬挂班级名片,还要求各班定期根据各项活动进展情况认真布置教室,让文化溢满教室,环境无声育人。另外,每个班还专门配备了解说员,架起他人了解本班的桥梁。这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独有性和艺术性。(三)课堂教改文化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实行,课堂教改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方面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先进教改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校情,全员参与探究教改出路,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板块式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等等,课堂教改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知识性和系统性。(四)管理文化《逆领导思考》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凯利说:"说到追随与领导,大多数组织的成功,管理者的贡献平均不超过两成,任何组织和企业的成功,都是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因此,学校的管理要坚持情感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围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尊严,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幸福”的办学理念,积极为教职工谋福利,始终把师生冷暖挂在心头,充分发挥师生、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我为学校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学校的管理要改变管理模式,打造运行平台,建立校级—→处级—→年级的层级网络化管理体系,使得各科室树立服务意识、反思意识、模板意识等“六种意识”,使各科室真正发挥了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职能,各个年级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形成一个团结的学校团队 。学校的管理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积淀性和传承性。上述种种校园特色文化,处处彰显校园文化的十大特性,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既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气氛,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又开拓师生的视野,诠释学校发展的理念和特色,践行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幼儿园的文化建设论文题目

幼师毕业论文题目

导语:教育市场的形成、择校潮流的涌动, 对优质的小学教师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小学教育专业市场领域谁先胜出, 就看谁拥有更加专业化的知识基础。所以, 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只有揭示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知识基础, 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以下是我整理幼师毕业论文题目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 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16、自由游戏 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 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 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 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 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 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 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 成本的调查研究

42、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43、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幼儿园论文写的方面如下:

首先要定位一个主题吧。其次根据班级实际和你工作实际来写。最后,寻找理论立足点,加上事例。

从理论的层面出发,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

幼儿园论文题目如下:

1.对幼儿园浸入式英语教育的认识 2.浸入式英语教育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 3.浅谈游戏在幼儿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4.民办幼儿园发展个案研究 5.如何培养幼儿早期学习英语的兴趣 6,谈谈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 7.给在幼园整合课程中的运用 8.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