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外国老年消费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外国老年消费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王启云.保护消费者权益,关键在于强化政府部门监管. 《消费经济》 PKU CSSCI -2008年4期 [2]杨慧.论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07年4期[3]杨慧.公用企业垄断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及法律对策.《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 [4]王德山,吕雁华.论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中国市场》.2009年13期[5]张天胤.浅析互联网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商场现代化》.2009年18期 [6]杨辉.发达国家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审视及启示.《标准科学》.2009年3期 [7]任书体.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消费和谐.《中国商贸》.2010年19期周宇杰, [8]刘瑛.互联网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现状问题分析.《前沿》.2010年12期 [9]马远俊.消费者权益救济方式的创新——小额消费诉讼机制的构建.《理论月刊》.2009年12期[10]王剑锋,韩赢.浅析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威胁与保护.《中国商贸》.2010年12期

1.旅游客源地的经济作用 答:(1)旅游客源地是旅游目的地存在的前提条件。 (2)旅游客源地的社会性因素决定着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的特点。 (3)旅游客源地的旅游消费行为因素也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2.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之间的互动关系 答:(1)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经济距离是制约两地之间互动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2)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文化距离是制约两地之间互动关系的又一重要因素。 (3)影响两地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制约因素还有货币汇率。 (4)政治因素也是影响两地之间互动关系的制约因素。 3.旅游需求的内涵 答:旅游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愿意并能够以一定货币支付能力购买旅游产品的数量。简言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对旅游需求的涵义主要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和把握: (1)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欲望。 (2)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能力。 (3)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市场中的一种有效需求。 4.旅游需求的特征。 答:(1)整体性。大多数旅游者在决定去某地旅游时,都不只考虑某一方面的旅游产品或服务,而是将多种有关的旅游产品或服务综合起来进行考虑。 (2)高层次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随着低层次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人们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为了满足高层次社交、自尊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会激发人们的旅游需求。 (3)多样性。我们所说的是个体需求的市场总和旅游需求是个体需求的市场总和,而不是各个个体的需求。 (4)主导性。旅游需求是在外部刺激影响下,经过人的内在心理作用而产生的,是人类各种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 (5)复杂性。旅游需求的复杂性,一方面是受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所决定,即人们对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的认知、态度、情绪、偏好及学习过程是复杂的。 (6)季节性。旅游需求季节性的成因一方面同目的地的气候对旅游环境的影响有关,同时,也与旅游客源地的气候条件、假期分布和人们外出旅游的传统习惯有关。 (7)敏感性。当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与所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呈现为一种正相关关系时,经济发展良好则旅游需求旺盛;反之,则旅游需求萎缩。 5.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 答:从客观上讲,旅游需求是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中,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及交通运输条件的现代化是产生旅游需求的三个重要因素。 (1)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是产生旅游需求的前提条件 所谓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是指个人收入中扣除支付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和日常衣、食、住等必须的生活消费开支和必要的社会消费开支之后,仍有剩余的部分。人们拥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才有可能具备产生旅游需求的经济条件。 (2)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是产生旅游需求的必要条件 所谓余暇时间就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余以及必需的社会活动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余暇时间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每日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每周末的闲暇时间、法定假日的闲暇时间和带薪假期。旅游活动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没有时间就不能形成旅游行为,因而余暇时间是构成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 (3)交通运输手段的现代化是促进旅游需求产生的重要因素 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对现代旅游需求的产生、规模的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任何旅游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交通运输条件,特别是远程旅游及国际旅游,更讲求交通运输条件的舒适和方便。 总之,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和交通运输手段的现代化是促进现代旅游需求规模迅速扩大的客观基础,而这一客观基础的形成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6.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 答:旅游需求除了受旅游动机、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余暇时间和交通运输条件的直接作用外,还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通常,影响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1)人口因素 人口是影响旅游需求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因为旅游本身就是人的一种行为。因此,人口的数量、素质、分布及构成对旅游需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旅游需求规模和结构。 (2) 经济因素 经济条件是产生一切需求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经济条件, 旅游需求便不可能产生。因此,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收入分配、旅游产品价格、外汇汇率等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旅游需求的规模及结构。 (3) 社会文化因素 世界上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美学和艺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进而影响到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旅游活动的感受也有较大的差异。 (4)政治法律因素 政治稳定性是激发旅游需求,促使旅游需求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旅游接待国的政局稳定,对该国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就多;反之,对该国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就少。 (5)旅游资源因素 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对象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风貌和社会发展的象征,体现着该国家或地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及民族的特色,从而对生活在其它国家或地区的人们产生着吸引力。 7.旅游需求的规律。 答:旅游需求规律为: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需求与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余暇时间呈正相关变化,而与旅游产品的价格呈反相关变化。 8.旅游需求的弹性系数。 答:旅游需求弹性是测定旅游需求量对其自变量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的一个尺度,是具体说明一个自变量每变动百分之一所引起的旅游需求量变化的百分值。其计算公式为: 旅游需求弹性=旅游需求量的相对变化/相关因素的相对变动=△Q/Q÷△X/X 9.旅游需求的重要指标。 答:(1)入境旅游人次。 (2) 旅游者消费总额。 (3)旅游者人均消费额。 (4)旅游者停留天数或旅游者过夜数。 (5) 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或过夜数。 (6) 旅游出游率,亦称旅游密度。 (7)旅游开支率或旅游消费率。 (8) 旅游重游率或称旅游频度。

青少年的消费观国外研究现状论文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12个城市3000名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体育消费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城市青少年消费结构中实物性消费和劳务性消费占主要成分,同时也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博弈性消费,体育消费居日常消费金额排序第4位;我国18-25岁城市青少年在实物性体育消费方面与13-17岁城市青少年无明显差异,劳务性消费高于13-17岁的城市青少年,并在比赛门票、体育培训消费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博弈性消费方面13-17岁的城市青少年略高于18-25岁的青少年,二者无显著性差异。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于2005年4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南京、武汉、沈阳8个城市,采用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访问方式,对700余名14-24岁的城市青少年进行了消费心理测试。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享受主义者人数增加,品牌消费意识趋强,且显示出对外国品牌的"偏爱"。 中国青少年每年手上消费的手机达100亿,脚下消费的鞋亦达100亿,而且,如此巨大的市场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孩子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大胆追求个性、时尚、流行。 讲求实惠与享乐并存 在重视消费的时代,勤俭节约作为优良传统仍然得到大多数青少年的肯定。调查过程中,有66.8%的青少年认为"即使经济条件允许,也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对于个人消费,多数青少年认为"应以经济实惠为主",55.5%的被访者持类似观点。 低收入家庭的中学生最节俭。交叉分析可知,低收入家庭(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500元,下同)的孩子中,81.0%的被访者认为平时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比高收入家庭(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2000元,下同)同比例高出一倍左右。同时还发现,绝大多数中学生认为"平时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因为"父母挣钱不容易",持此观点的被访中学生超过八成。令人深思的是,大学生同比例仅为51.9%。 调查中发现,青少年注重的节约并非像老一辈那样过苦行僧的生活。而应是"在节约的前提下,追求舒适、时尚和流行"。调查结果显示,33.2%的被访者认为,在不浪费的前提下,个人消费"应以舒适、时尚、流行为主"。他们心目中的"舒适、时尚、流行"是指"自己喜欢的,物有所值的,样式、款式等能跟上时代潮流的东西",同时他们认为"时尚、流行的东西并不一定价格就要贵","花钱不多照样能做到舒适、时尚和流行"。 调查中还发现,贪图享受的城市青少年也不在少数。统计数据显示,25.9%的被访者认为"只要条件允许,人就应该及时享受", 他们觉得"人生苦短,应及时享乐"、"年轻时不享受,年纪大了想享受也享受不动了"。 持此观点的主要是家庭富裕的大学生。交叉分析得知,家庭条件越好,享受意识越强。其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中,30.2%的人持"享受"观点,是低收入家庭同比例的2倍多。另外,大学生的享受意识最强,35.1%的被访大学生都崇尚享受主义,比例远高于初、高中生,也高于已参加工作的青年人。 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城市的孩子,对节俭和享受的看法也有区别。调查数据得知,73.3%的内陆城市青少年均赞同"即使经济条件允许,人也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高出沿海城市同比例12个百分点。相对应,沿海城市青少年持"享受"观点的人较多,占38.7%,高出内陆城市10个百分点。 品牌消费"崇洋媚外"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品牌消费意识强,超过一半的青少年消费时首先考虑品牌产品,非品牌产品一般不予考虑。在他们的心目中,"品牌代表品位";而成年人同比例还不到30%。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品牌消费意识呈上升趋势。美兰德报告显示,18-24岁的青年人中,注重品牌消费的人占57%,几乎是18岁以下青少年同比例的两倍。 处于消费前沿的广州青少年,品牌意识明显强于其他城市。统计数据显示,66%的广州青少年注重品牌消费,比其他城市高出10-20百分点。 调查过程中,六成青少年明确表示更喜欢国外品牌。他们认为"国外品牌代表着高品质、流行和时尚","用洋品牌更能得到朋友们的尊重"。他们喜欢的国外品牌主要是欧美产品。 交叉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喜欢国外品牌的青少年所占比例越高。在18-24岁的年轻人中,超过七成的人认同国外品牌,比18岁以下人群同比例高出近一倍。 统计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喜欢国外品牌的青少年所占比例均在70%以上;而沈阳、武汉、成都等经济欠发达城市这一比例还不到60%,西安只有44%。 每年购买手机花费超过100亿元 目前,在城市青少年中,"手机一族"已经比比皆是;即使在学生中,拥有手机的也很常见。美兰德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手机市场规模每年超过100亿元。截止到2004年底,中国城市青少年手机拥有量超过2300万户,手机普及率为每百人45.7部,也就是说,几乎平均每2个青少年就拥有一部手机,是全国总体水平的2倍(同期中国手机总体普及率为24.5%)。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对策〔论文摘 要〕针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支出的现状进行分析,着重探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与引导,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消费方式、消费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的特点、变迁易受社会、家庭、学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了解大学生消费误区,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确的、健康的消费观念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消费行为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劳务消费等)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自身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根据其收入条件,取得消费资料并进行消费活动的总合。�(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笔者大致认为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大致有下列特点�1.消费行为的个性化以及从众性�大学校园里20左右岁的青年占绝大多数,他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普遍追求独特、新奇、时髦的产品。他们希望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的成熟;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表示自己青春的活力。“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二大因素。�群体是具有某此共同心理特征的人的共同体。群体通过群体规范、群体评价等手段来实现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群体引力下形成的从众、暗示和舆论的影响下容易导致“消费潮汐现象”。其根源在于大学生高度一致的群体认同感,加上集体生活与通讯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中信息的传递有着高度集中性。�2.消费行为的冲动性和情绪化�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志趣爱好等并未完全成熟定型,因此特别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流行趋势的影响。在其消费行为中,容易受其左右。据调查发现大学生购买日常用品时,约30%的人会因为喜欢尝试新品牌或受其品牌宣传的影响而更换品牌。购买前,大多数的大学生仅有大致的购买目标,具体要求并不明确,购买物品的时候不能明确清晰的提出所需购买商品的各项要求,只是漫无目的地观看或随便了解一些商品情况,碰到感兴趣的商品或被商品的外观所吸引刺激时,缺乏必要的考虑就很容易购买,随意性比较强。�3.注重情感和交际性消费�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同学、朋友、师生的交往,谈恋爱,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支持。社会的个体有关于交往、归属和爱的需要,如需要朋友,渴望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希望在团体中有一个位置,积极寻求社会认同感、群体归属感。这种需要促使当代大学生积极地通过物质、精神手段与外界紧密联系,从而形成了大学生交际性消费。而且很多大学生即便有可能面临收支不平衡的状况,也愿意借款以应对他们认为必要的情感消费。�4.消费结构的多元化�消费结构一般是指维持生存的生存资料,满足享受的享受资料和促进自身提高发展的发展资料比例构成。大学生消费结构的状况一方面既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的提高有关。近几年来大学生消费结构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局面,享受资料支出比重日益增大。大学生们在选择消费品的时候经济方面的因素减少了,对消费品购买和更新速度加快。多数人认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是极其不合理的。�(二)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现象,可谓多姿多彩,基木上可以概括为成熟与冲动同在、热情和冷静并存、人情消费渐增、攀比之风日盛。同样的大学生消费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误区:�1.从众攀比性消费�从众,也就是俗语所说的随大流,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它表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上特别明显。有的学生家境并不富裕,但看到别人有手机,有文曲星,也不管自己实用不实用,需要不需要,也必须拥有一个,而且型号要比对方新,功能要比对方强:别人过生日,下饭店,自己也不能落在人后,甚至档次还要升级;如果是谈恋爱,男生在女生面前更是以穿着讲究、出手大方来表现自己的“男子汉气概”。大学生中流行的新四件套:手机、银行卡、MP3和电脑。名牌服装上身,手提电脑随身,信息把握在手,创造未来人生,这已经成为大学生羡慕、模仿的对象。这些不顾财力,攀比消费、前卫消费的行为既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又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2.盲目性消费�绝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拥有了支配各种费用的权力,开始独立生活,表现出不会理财,不会合理安排费用,在消费上没有明确的目标行为,并努力追求下去,而是出现了盲目片面的消费行为。比如一些同学追求物质享受,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一些同学进入所谓的“高消费”,成为网吧的常客;一些同学大量的消费用于人际交往上。这些不合理的开销,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盲目消费的现象,造成了经济上的困难。

1、 消费观念复杂,感性消费占优势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据调研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30%拥有手机但对手机的消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2、 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3、 消费倾向多样化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部分学生会去旅游,去歌厅、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网络消费论文参考文献

[1] 侯璘. 网络消费行为对生活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D].. 浙江大学, 2007 . [3] 陈文. 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 [6] 田晓华. 旅游者网络消费行为特征初步研究[D].. 青岛大学, 2005 . [7] 徐练华. 网络消费争议解决机制研究[D].. 中南大学, 2007 . [8] 魏蕾如. 我国奢侈品网上消费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 [9] 韩国盛. 网络经济及其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D].. 武汉理工大学, 2006 . [12] 李东. 网络营销成本与传统营销成本的比较[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5,(09) . [13] 张斌. 网上消费群体和购买行为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5) . [14] 何明升,李一军. 网络消费的数学模型与应用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 2003,(01) . [15] 黎志成,刘枚莲.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2,(06) . [16] 张斌. 网上消费群体和购买行为分析[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5) . [17] 叶文. 影响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J]. 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1,(02) . [18] 田剑,冯鑫明,祁丽.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 2001,(01) . [19] 叶文. 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 [20] 黄珊,刘跃. 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分析及对策[J]. 价值工程, 2004,(07) . [21] 曹义锋,薛君. 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J]. 商场现代化, 2006,(24) . [22] 肖煜. 网上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J]. 开发研究, 2004,(05) .

参考文献:[1]王启云.保护消费者权益,关键在于强化政府部门监管. 《消费经济》 PKU CSSCI -2008年4期 [2]杨慧.论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07年4期[3]杨慧.公用企业垄断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及法律对策.《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 [4]王德山,吕雁华.论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中国市场》.2009年13期[5]张天胤.浅析互联网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商场现代化》.2009年18期 [6]杨辉.发达国家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审视及启示.《标准科学》.2009年3期 [7]任书体.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消费和谐.《中国商贸》.2010年19期周宇杰, [8]刘瑛.互联网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现状问题分析.《前沿》.2010年12期 [9]马远俊.消费者权益救济方式的创新——小额消费诉讼机制的构建.《理论月刊》.2009年12期[10]王剑锋,韩赢.浅析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威胁与保护.《中国商贸》.2010年12期

酒吧消费论文参考文献

你的学习态度问题自己去图书馆找几本书就知道怎么写了

参考文献:[1]王启云.保护消费者权益,关键在于强化政府部门监管. 《消费经济》 PKU CSSCI -2008年4期 [2]杨慧.论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07年4期[3]杨慧.公用企业垄断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及法律对策.《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 [4]王德山,吕雁华.论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中国市场》.2009年13期[5]张天胤.浅析互联网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商场现代化》.2009年18期 [6]杨辉.发达国家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审视及启示.《标准科学》.2009年3期 [7]任书体.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消费和谐.《中国商贸》.2010年19期周宇杰, [8]刘瑛.互联网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现状问题分析.《前沿》.2010年12期 [9]马远俊.消费者权益救济方式的创新——小额消费诉讼机制的构建.《理论月刊》.2009年12期[10]王剑锋,韩赢.浅析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威胁与保护.《中国商贸》.2010年12期

没有问题,论文当代大学生高消费的利与弊

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及其引导 摘要:消费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的集中反映。高校应充分利用高校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文化;辅导员;引导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来自社会的消费文化和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相接触后,使得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1.消费结构多元化、层次多样化。消费的多元化,主要指大学生消费结构由较为单一走向日益多元。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除了生活、学习所需要的必要支出外,还存在日益普遍而多样的非必要性支出:社交消费、旅游消费、网络消费、娱乐消费等。而在多样化的消费结构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的比例最大,因为它是其它需要得以满足的前提和基础。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用于基础性生活消费的月支出在400元左右,这一数值随着大学生月消费水平的提高还处于上升之中,但它在大学生月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呈相对下降趋势。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一方面反映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结果;从侧面也反映出社会潮流对大学生的影响。 消费的多层次性指由于经济发展和家庭收入不平衡,导致不同的大学生在消费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高、中、低档消费层次均存在。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消费层次相对较高,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生活相对艰苦,有些甚至还很拮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穷、山”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普遍存在负担过重而且经济拮据的情况。[1]这种差距目前还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并因为其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的因素而日益引起多方关注。校园的贫富差距从表面看是经济消费的差距,实际上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直接体现,已经涉及到了社会认同、自我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等深层次问题。不同生活方式冲突的背后,事实上是文化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冲突。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学生内部的贫富差异是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的直接反映。这对于高校的管理与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公正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情感消费和交际消费比重持续增加。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吃大喝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攀比现象。高校附近密集着生意火爆人气旺盛的餐馆,其主要消费群体是高校院墙内的大学生。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老乡聚餐,请室友等吃饭;因获得奖学金、评奖评优、当选学生干部、入党等请客吃饭;节日或毕业前同学间互赠礼品等,这些支出已占大学生消费支出相当大比例。 3.时尚性和实用性兼顾。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据了解,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和质量,在各类产品的选择标准中,“价格适中”、“性价比”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会比较慎重,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在流行与实用之间,更多大学生选择的是实用。当代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较以前大大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分析 1.消费盲目冲动,合理性存在问题。对于大部分当代的大学生而言,追求时尚和名牌是日日常新的话题。一些虚荣心和张扬个性击败了“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传统理念。大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流消费以及负债消费现象非常普遍。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近100%,还有部分学生甚至更换过多部手机。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第三是盲目参加各类培训班,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需要,只要是考证的培训班就参加,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在消费方式上,信用卡走进大学校园,使一些大学生成为透支一族。超前透支等畸形消费现象在高校里的有所体现,不但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生,而且还因为玩物丧志,使年轻大学生丢掉了所应具备的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同时,也给一些本不宽裕的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甚至成为不堪承受的重负。 2.边际消费耗时劳神。“追求生活质量”摆在了“勤俭节约”的对立面。在这些观念的引导下,一些大学生毫不犹豫地成为超前消费者,花起父母的钱来心安理得。大学生敏锐的时尚触角决定了其消费的特殊性:依赖型的经济来源和追求潮流的对抗性;其羞涩的钱包决定了他们的引领潮流必然是以负债消费为前提,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中的负债消费表现为典型的超前享乐和及时行乐。消费对象多半是用于奢侈浪费的非必要生活消耗品。如举办生日宴会、打网球、保龄球、上舞厅跳舞、进歌厅“K歌”等。名目繁多的“人情往来”是这些大学生负债消费跨不过去的坎,这些不仅耗费了大学生大量的财力,也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精力。 3.消费知识不足、技能欠缺。现在很多人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有家长的关心和照顾。面临紧张的学习和考试压力,许多家长为了避免他们分散学习精力,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来不要求他们分担,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之不易,没有理财的经验。上大学后远离家长进行独立生活,他们没有直接面对消费的经验,没有与生活相适应的实践知识。在社会各种不正确、不健康的消费文化的误导下,不会有计划地开支,而是盲目“追新求异”。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这一切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但是由于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均仍处于待定型时期,加上年轻人特有的虚荣心理以及消费个性化的要求,随着社会接触的机会的增多,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上不正确的消费观的影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了很深的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又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三、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过程中的对策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3]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辅导员理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在高校消费主流文化的构建中发挥带头作用。 1.消费与市场基础理论教育。消费品基础知识教育,具体包括: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维修与保护等,特别要重视提高学生评价和选择消费品的能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市场知识,包括消费观念、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市场、消费营销等知识,了解消费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市场经济机制与消费的基本理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大学生消费者的利益,更使大学生在了解消费品的基础上进行消费,从而可以更好地遵循科学消费原则,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2.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和校内媒体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发展相关大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处理消费投诉、负责消费信息和情报传递、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消费教育,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消费保护意识。高校社团本身所具有的自治性使其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实生活更加贴近,利用这些社团广泛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将消费教育落到实处,引导大学生开展合理的消费活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伦理观。辅导员应把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作为平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积极组织有关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讨论,引导学生对不良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自我剖析。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产生在高校校园内,以校园为依托,以形成全体师生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根本,以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灵魂,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条件,以传播科学知识、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为内容,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宗旨。可以说,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终身受益。 因此,正确的消费文化应当成为一个学校良好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通过弘扬主旋律,引导大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艰苦朴素的作风;通过国情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到我国目前发展中所存在的成就巨大,又很不平衡,不少地区还十分贫穷的基本现状;通过对学生成才意识的培养,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吸引到学习和研究方面来;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辛苦和金钱的来之不易。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 4.辅导员要协助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严格规范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比如,制止大学生的高消费和奢侈浪费行为。根据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从众和时尚特征,低年级学生的消费行为往往是以高年级学生为模仿对象的。所以,要切实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引导,使之对低年级学生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学校的教职员工,也应自觉做到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辅导员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在校情况,特别是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协同家长对高消费的学生在经济上予以一定的约束,及时控制他们不必要的开支,使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上来,投入到自身素质和情操修养的提高上来。 参考文献: [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62. [2][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Z].2005-03-29.参

消费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在确定主题词时、新颖。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5、出版物信息。(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版者,另起一行.提出-论点.结论、关键词或主题词、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引言又称前言、醒目,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论文正文。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2.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精;b: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排在“提要”的左下方: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正文应包括论点: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作者,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4。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1)引言.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提要、论文题目。(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中文:(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d,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引言要短小精悍、著作或文章的标题、简练:要求准确,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c。字数少可几十字,以便读者考证、论据。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序言和导言,以供读者检索、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列于论文的末尾。6、版期)、目录:a。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便于信息系统汇集: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论证过程和结论:正文是论文的主体,要求短,用在论文的开头、完整1

发了几篇,供参考请采纳落叶~~~

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及其引导 摘要:消费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的集中反映。高校应充分利用高校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文化;辅导员;引导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来自社会的消费文化和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相接触后,使得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1.消费结构多元化、层次多样化。消费的多元化,主要指大学生消费结构由较为单一走向日益多元。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除了生活、学习所需要的必要支出外,还存在日益普遍而多样的非必要性支出:社交消费、旅游消费、网络消费、娱乐消费等。而在多样化的消费结构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的比例最大,因为它是其它需要得以满足的前提和基础。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用于基础性生活消费的月支出在400元左右,这一数值随着大学生月消费水平的提高还处于上升之中,但它在大学生月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呈相对下降趋势。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一方面反映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结果;从侧面也反映出社会潮流对大学生的影响。 消费的多层次性指由于经济发展和家庭收入不平衡,导致不同的大学生在消费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高、中、低档消费层次均存在。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消费层次相对较高,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生活相对艰苦,有些甚至还很拮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穷、山”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普遍存在负担过重而且经济拮据的情况。[1]这种差距目前还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并因为其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的因素而日益引起多方关注。校园的贫富差距从表面看是经济消费的差距,实际上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直接体现,已经涉及到了社会认同、自我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等深层次问题。不同生活方式冲突的背后,事实上是文化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冲突。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学生内部的贫富差异是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的直接反映。这对于高校的管理与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公正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情感消费和交际消费比重持续增加。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吃大喝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攀比现象。高校附近密集着生意火爆人气旺盛的餐馆,其主要消费群体是高校院墙内的大学生。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老乡聚餐,请室友等吃饭;因获得奖学金、评奖评优、当选学生干部、入党等请客吃饭;节日或毕业前同学间互赠礼品等,这些支出已占大学生消费支出相当大比例。 3.时尚性和实用性兼顾。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据了解,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和质量,在各类产品的选择标准中,“价格适中”、“性价比”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会比较慎重,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在流行与实用之间,更多大学生选择的是实用。当代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较以前大大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分析 1.消费盲目冲动,合理性存在问题。对于大部分当代的大学生而言,追求时尚和名牌是日日常新的话题。一些虚荣心和张扬个性击败了“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传统理念。大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流消费以及负债消费现象非常普遍。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近100%,还有部分学生甚至更换过多部手机。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第三是盲目参加各类培训班,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需要,只要是考证的培训班就参加,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在消费方式上,信用卡走进大学校园,使一些大学生成为透支一族。超前透支等畸形消费现象在高校里的有所体现,不但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生,而且还因为玩物丧志,使年轻大学生丢掉了所应具备的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同时,也给一些本不宽裕的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甚至成为不堪承受的重负。 2.边际消费耗时劳神。“追求生活质量”摆在了“勤俭节约”的对立面。在这些观念的引导下,一些大学生毫不犹豫地成为超前消费者,花起父母的钱来心安理得。大学生敏锐的时尚触角决定了其消费的特殊性:依赖型的经济来源和追求潮流的对抗性;其羞涩的钱包决定了他们的引领潮流必然是以负债消费为前提,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中的负债消费表现为典型的超前享乐和及时行乐。消费对象多半是用于奢侈浪费的非必要生活消耗品。如举办生日宴会、打网球、保龄球、上舞厅跳舞、进歌厅“K歌”等。名目繁多的“人情往来”是这些大学生负债消费跨不过去的坎,这些不仅耗费了大学生大量的财力,也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精力。 3.消费知识不足、技能欠缺。现在很多人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有家长的关心和照顾。面临紧张的学习和考试压力,许多家长为了避免他们分散学习精力,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来不要求他们分担,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之不易,没有理财的经验。上大学后远离家长进行独立生活,他们没有直接面对消费的经验,没有与生活相适应的实践知识。在社会各种不正确、不健康的消费文化的误导下,不会有计划地开支,而是盲目“追新求异”。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这一切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但是由于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均仍处于待定型时期,加上年轻人特有的虚荣心理以及消费个性化的要求,随着社会接触的机会的增多,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上不正确的消费观的影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了很深的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又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三、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过程中的对策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3]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辅导员理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在高校消费主流文化的构建中发挥带头作用。 1.消费与市场基础理论教育。消费品基础知识教育,具体包括: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维修与保护等,特别要重视提高学生评价和选择消费品的能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市场知识,包括消费观念、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市场、消费营销等知识,了解消费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市场经济机制与消费的基本理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大学生消费者的利益,更使大学生在了解消费品的基础上进行消费,从而可以更好地遵循科学消费原则,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2.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和校内媒体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发展相关大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处理消费投诉、负责消费信息和情报传递、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消费教育,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消费保护意识。高校社团本身所具有的自治性使其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实生活更加贴近,利用这些社团广泛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将消费教育落到实处,引导大学生开展合理的消费活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伦理观。辅导员应把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作为平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积极组织有关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讨论,引导学生对不良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自我剖析。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产生在高校校园内,以校园为依托,以形成全体师生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根本,以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灵魂,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条件,以传播科学知识、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为内容,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宗旨。可以说,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终身受益。 因此,正确的消费文化应当成为一个学校良好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通过弘扬主旋律,引导大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艰苦朴素的作风;通过国情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到我国目前发展中所存在的成就巨大,又很不平衡,不少地区还十分贫穷的基本现状;通过对学生成才意识的培养,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吸引到学习和研究方面来;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辛苦和金钱的来之不易。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 4.辅导员要协助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严格规范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比如,制止大学生的高消费和奢侈浪费行为。根据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从众和时尚特征,低年级学生的消费行为往往是以高年级学生为模仿对象的。所以,要切实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引导,使之对低年级学生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学校的教职员工,也应自觉做到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辅导员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在校情况,特别是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协同家长对高消费的学生在经济上予以一定的约束,及时控制他们不必要的开支,使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上来,投入到自身素质和情操修养的提高上来。 参考文献: [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62. [2][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Z].2005-03-29.参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