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王乐夫 共系别 行政管理学系 共济网职称教授、博导 655423 17学位及授予单位 、中山大学 专学术特长行政管理、公共管理、领导科学,对现代管理理论,尤其是行政管理中的行政领导与行政决策有系统而专门的研究,对领导公共关系也有研究 考学术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092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网络督察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 同济西苑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院第五届全国高等自考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123站台全国文科百家重点百家基地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8#信箱《政治学研究》杂志编委 同济西苑《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编委 同济学术活动1993年8月11日至1994年2月1日以访问学者形式往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学术访问 kaoyantj1993年2月8日至15日以学术交流形式到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进行学术访问一周 同济西苑1997年2月以学术交流形式到香港城市大学社会与公共行政系进行学术交流五天 021-1999.6越南国立大学进行教育管理交流 kaoyantj1999.10日本早稻田大学等进行后勤管理学术交流 网络督察2001.3 去美国参加美国行政学年会 1号6554 8814密云路科研项目 1、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及其体系研究,0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0 -2003,00BZZ014。 2、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及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国家教委九五社科项目,1998 -2000,。 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与地方政府,国家中华基金,1992 -1997,。 4、21世纪行政管理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2000 -2002,。 5、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及其体系研究,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001.02 -2004.03,2001ZDXM630003。 6、面向二十一世纪: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1995 -1999,。 7、广东省“十五”人力资源开发工程规划,广东省政府委托,2000 -2001,。 8、广东乡镇研究,广东省农业科技开发中心项目,1994 -0,。 9、广东省“十五”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总体规划,广东省教育厅,2000 -0,。 10、广东省“十五”人力资源开发工程规划,广东省政府委托,2000 -2001,。 11、新公共管理学与中国行政改革,广东省教育厅,1999 -2001,。 12、广东基层公共管理研究,2002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2002 -2004.01,。 13、广东省“十五”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总体规划,广东省教育厅,2000 -,00SJB630001。 14、广东行政架构研究与基层领导(社科处无备案),广东省政府项目,1996 -2000,。 15、领导科学重点课程,广东省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996 -1998,。 论文 一类刊物 1、“公共管理:政治学的视阈”,《政治学研究》,2004.03。 2、“论公共领导”,《管理世界》,2003.12。 3、“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互动”,《管理世界》,2002.12。 4、“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政治学研究》,2001.03。 5、“行政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政治学研究》,2000.11。 二类刊物 1、“打造中国MPA教育的品牌”,《中国行政管理》,2004.07。 2、“试论公共行政价值异化”,《中山大学学报》,2004.04。 3、“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以公共性为研究视角”,《学术研究》,2004.03。 4、“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以非典型肺炎事件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3.07。 5、“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合法性思考”,《中山大学学报》,2003.06。 6、“从“公有”到“共有”---对深圳市万丰村共有制模式的公共管理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3.05。 7、“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互动”,《新华文摘》,2003.04。 8、“国际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全球治理”,《学术研究》,2003.03。 9、“MPA教育应突出专业化特色”,《中国行政管理》,2003。 10、“论中国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学术研究》,2002.11。 11、“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与社会性之异同析”,《中国行政管理》,2002.06。 12、“中国基层纵横涵义与基层管理制度类型浅析”,《中山大学学报》,2002.01。 13、“公共事务的责任分担与利益共享——关于公共管理改革几点思考”,《学术研究》,2001.11。 14、“论“两票制”对基层民主政制建设的贡献”,《中山大学学报》,2000.01。 15、“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中国行政管理》,1999.07。 16、“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中国行政管理》,1999.03。 17、“管理领导概念异同辨析——对核心概念的基础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99.03。 18、“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兼论中国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中国行政管理》,1998.07。 19、“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中国行政管理》,1998.07。 20、“刍议领导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中国行政管理》,1997.07。 21、“珠江三角洲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学术专辑),1997.07。 22、“珠江三角洲乡镇公共决策体制转型探索”,《中国行政管理》(学术专辑),1997.07。 23、“刍议领导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中国行政管理》,1997.07。 24、“珠江三角洲公共管理与社会保障”,《中国行政管理》,1997.05。 25、“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山大学学报》,1997.04。 26、“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山大学学报》,1997.04。 27、“为澳门实施“一国两制”培养优质人才”,《中国行政管理》,1997.01。 28、“为澳门实施“一国两制”培养优质人才”,《中国行政管理》,1997.01。 29、“珠江三角洲乡镇公共决策体制转型探索”,《中国行政管理》,1997。 30、“珠江三角洲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1997。 三类刊物 1、“转型期中国公共领导体制变革与廉政建设”,公共管理学报,2004.04。 2、“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3、“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社会科学》,2003.04。 4、“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及其政治学分析”,《江海学刊》,2002.03。 5、“中国MPA教育的发展与期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01。 其他部分论文 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内涵比较探悉”,《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2、“转型期中国公共领导体制变革与廉政建设”,《公共管理学报》,2004.02。 3、“A Probe into China’s Public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ese Public Review》,2002.01。 4、“略论中国行政学教育与行政学学科建设”,《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08。 5、“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变革趋势”,《学术论坛》,2001.01。 6、“行政决策与行政效率”,《广东行政学报》,1998.07。 7、“论行政决策对提高行政效率的意义”,《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8.03。 8、“行政领导者职位、职权、责任的效率分析”,《领导科学论坛》,1998.03。 9、“行政领导者职位、职权、责任的效率分析”,《领导科学论坛》,1998.03。 10、“论行政决策对提高行政效率的意义”,《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8.03。 11、“现代领导与公共关系”,《行政人事管理》,1997.06。 12、“现代领导与公共关系”,《行政人事管理》,1997.06。 13、“坚持标准,因材施教,保证澳门硕士班培养质量”,《中山大学报丛》,1996.04。 14、“拓展领导智慧的有益尝试——《领导者公共关系方法与艺术”,《学术交流》,1992.01。 专著与教材 1、《领导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05。 2、《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09。 3、《 领导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11。 4、《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行政学)考试大纲及考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01。 5、《政府与公共管理》,广东高教出版社,1998.12。 6、《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08。 7、《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项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08。 8、《领导学:政府与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03。 9、《行政效率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12。 10、《公共关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01。 1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11。 12、《现代领导科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02。 13、《公共关系学概论自学考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4、《现代领导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05。 15、《公共关系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2。 16、《大学政治课理论课复习资料》,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
领导科学论坛曾用刊名:领导科学论坛(理论)主办单位: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出版周期:半月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的。就是最最普通的省级期刊!!
《领导科学论坛》杂志是反映我国研究领导科学理论、探索科学领导实践最新成果的综合性期刊。由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高等学校领导科学研究会主办。名列中国期刊方阵“双效” 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主要面向各级各类行政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组织人事、宣传理论工作者,高等院校以及基础教育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广大领导干部的良师益友、领导科学理论工作者的学习园地和有志学习领导科学人士的指导读物,也是读者喜闻乐见的畅销刊物。《领导科学论坛》年发行量近10万份。已被知网学术总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
王乐夫教授,是我国公共管理学领域著名专家,现任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第二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王乐夫教授在公共管理领域辛勤耕耘,成就卓越,迄今已经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项,出版著作近20本(含合作),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获得省部级奖励10项。王教授才思敏锐,在国内较早开展了领导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率先提出了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国际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夏老的指导下,王乐夫教授带领中大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步入恢复重建。在其后的17年中,中大行政管理学专业突飞猛进,中大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成功申报了国家人文社科百家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了国内首批博士点,成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继而又成功建设了公共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公共管理首批一级学科授予权。学科总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堪称“南天一柱” 姓名 王乐夫 系别 行政管理学系 职称教授、博导 学位及授予单位 、中山大学 学术特长行政管理、公共管理、领导科学,对现代管理理论,尤其是行政管理中的行政领导与行政决策有系统而专门的研究,对领导公共关系也有研究 学术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第五届全国高等自考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全国文科百家重点百家基地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政治学研究》杂志编委 《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编委 学术活动1993年8月11日至1994年2月1日以访问学者形式往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学术访问 1993年2月8日至15日以学术交流形式到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进行学术访问一周 1997年2月以学术交流形式到香港城市大学社会与公共行政系进行学术交流五天 1999.6越南国立大学进行教育管理交流 1999.10日本早稻田大学等进行后勤管理学术交流 2001.3 去美国参加美国行政学年会 科研项目 1、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及其体系研究,0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0 -2003,00BZZ014。 2、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及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国家教委九五社科项目,1998 -2000,。 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与地方政府,国家中华基金,1992 -1997,。 4、21世纪行政管理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2000 -2002,。 5、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及其体系研究,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001.02 -2004.03,2001ZDXM630003。 6、面向二十一世纪: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1995 -1999,。 7、广东省“十五”人力资源开发工程规划,广东省政府委托,2000 -2001,。 8、广东乡镇研究,广东省农业科技开发中心项目,1994 -0,。 9、广东省“十五”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总体规划,广东省教育厅,2000 -0,。 10、广东省“十五”人力资源开发工程规划,广东省政府委托,2000 -2001,。 11、新公共管理学与中国行政改革,广东省教育厅,1999 -2001,。 12、广东基层公共管理研究,2002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2002 -2004.01,。 13、广东省“十五”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总体规划,广东省教育厅,2000 -,00SJB630001。 14、广东行政架构研究与基层领导(社科处无备案),广东省政府项目,1996 -2000,。 15、领导科学重点课程,广东省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996 -1998,。 论文 一类刊物 1、“公共管理:政治学的视阈”,《政治学研究》,2004.03。 2、“论公共领导”,《管理世界》,2003.12。 3、“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互动”,《管理世界》,2002.12。 4、“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政治学研究》,2001.03。 5、“行政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政治学研究》,2000.11。 二类刊物 1、“打造中国MPA教育的品牌”,《中国行政管理》,2004.07。 2、“试论公共行政价值异化”,《中山大学学报》,2004.04。 3、“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以公共性为研究视角”,《学术研究》,2004.03。 4、“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以非典型肺炎事件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3.07。 5、“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合法性思考”,《中山大学学报》,2003.06。 6、“从“公有”到“共有”---对深圳市万丰村共有制模式的公共管理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3.05。 7、“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互动”,《新华文摘》,2003.04。 8、“国际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全球治理”,《学术研究》,2003.03。 9、“MPA教育应突出专业化特色”,《中国行政管理》,2003。 10、“论中国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学术研究》,2002.11。 11、“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与社会性之异同析”,《中国行政管理》,2002.06。 12、“中国基层纵横涵义与基层管理制度类型浅析”,《中山大学学报》,2002.01。 13、“公共事务的责任分担与利益共享——关于公共管理改革几点思考”,《学术研究》,2001.11。 14、“论“两票制”对基层民主政制建设的贡献”,《中山大学学报》,2000.01。 15、“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中国行政管理》,1999.07。 16、“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中国行政管理》,1999.03。 17、“管理领导概念异同辨析——对核心概念的基础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99.03。 18、“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兼论中国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中国行政管理》,1998.07。 19、“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中国行政管理》,1998.07。 20、“刍议领导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中国行政管理》,1997.07。 21、“珠江三角洲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学术专辑),1997.07。 22、“珠江三角洲乡镇公共决策体制转型探索”,《中国行政管理》(学术专辑),1997.07。 23、“刍议领导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中国行政管理》,1997.07。 24、“珠江三角洲公共管理与社会保障”,《中国行政管理》,1997.05。 25、“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山大学学报》,1997.04。 26、“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山大学学报》,1997.04。 27、“为澳门实施“一国两制”培养优质人才”,《中国行政管理》,1997.01。 28、“为澳门实施“一国两制”培养优质人才”,《中国行政管理》,1997.01。 29、“珠江三角洲乡镇公共决策体制转型探索”,《中国行政管理》,1997。 30、“珠江三角洲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1997。 三类刊物 1、“转型期中国公共领导体制变革与廉政建设”,公共管理学报,2004.04。 2、“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3、“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社会科学》,2003.04。 4、“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及其政治学分析”,《江海学刊》,2002.03。 5、“中国MPA教育的发展与期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01。 其他部分论文 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内涵比较探悉”,《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2、“转型期中国公共领导体制变革与廉政建设”,《公共管理学报》,2004.02。 3、“A Probe into China’s Public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ese Public Review》,2002.01。 4、“略论中国行政学教育与行政学学科建设”,《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08。 5、“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变革趋势”,《学术论坛》,2001.01。 6、“行政决策与行政效率”,《广东行政学报》,1998.07。 7、“论行政决策对提高行政效率的意义”,《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8.03。 8、“行政领导者职位、职权、责任的效率分析”,《领导科学论坛》,1998.03。 9、“行政领导者职位、职权、责任的效率分析”,《领导科学论坛》,1998.03。 10、“论行政决策对提高行政效率的意义”,《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8.03。 11、“现代领导与公共关系”,《行政人事管理》,1997.06。 12、“现代领导与公共关系”,《行政人事管理》,1997.06。 13、“坚持标准,因材施教,保证澳门硕士班培养质量”,《中山大学报丛》,1996.04。 14、“拓展领导智慧的有益尝试——《领导者公共关系方法与艺术”,《学术交流》,1992.01。 专著与教材 1、《领导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05。 2、《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09。 3、《 领导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11。 4、《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行政学)考试大纲及考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01。 5、《政府与公共管理》,广东高教出版社,1998.12。 6、《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08。 7、《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项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08。 8、《领导学:政府与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03。 9、《行政效率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12。 10、《公共关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01。 1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11。 12、《现代领导科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02。 13、《公共关系学概论自学考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4、《现代领导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05。 15、《公共关系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2。 16、《大学政治课理论课复习资料》,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
省级期刊;知网、万方收录。
《领导科学》杂志是面向全国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和广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人事、宣传理论工作者,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部队排以上干部的一份领导工作专业刊物。 由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是综合反映领导科学理论与领导工作实践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领导科学》杂志由半月刊改为旬刊,其中《领导科学》主要突出学术性和理论性,以进一步促进对领导科学学科理论与领导工作实践问题的研究,为我国领导体制改革和领导工作创新提供丰富的学术理论支持。辟有理论前沿、学科专论、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领导决策、领导素养、市县领导、乡村领导等栏目。《领导科学》自1985年创刊以来,致力于积极探索领导活动规律,深度关注和探析领导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反映领导实践的新发展、新突破、新经验,为提升领导成效、培养现代领导人才、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河南省二十佳期刊和一级期刊,被读者赞誉为“学科旗帜、领导智囊、成功阶梯”。强调应用性与指导性是《领导科学》杂志的鲜明特色。杂志自创刊以来,深受全国各级领导者和广大读者的好评,也得到了中央高层领导的肯定和鼓励。李瑞环同志曾称赞:“河南的《领导科学》办得好。”2002年6月1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姜春云同志在河南调研期间,专门视察了领导科学杂志社,并充分肯定了《领导科学》杂志为促进我国领导工作科学化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所作的积极贡献。他说:“《领导科学》我了解,办得很好,很成功,很有特色,很受欢迎。”许多读者切身感受到,研读《领导科学》使人明智,订阅《领导科学》是一种聪明。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社科双效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全国首届优秀社科期刊奖河南省优秀期刊河南省“二十佳”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等荣誉称号连续三次被确定为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中国发行畅销报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4)中文核心期刊(2012)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1.来稿要求观点正确、文字精炼。正文字数一般不超过8000字。2.来稿请附2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文章论点、论据、结论等)、3~5个关键词、英文文题等。3.来稿请在首页页脚附上基金项目名称、项目号和作者简介。4.文中一、二、三级标题分别按一、(一)、1编码。5.参考文献择其要者在文末列出。引用的文献采用[1]、[2]……统一顺序编码,上标置引文后。参考文献按出版物的不同,列出以下内容:期刊:作者(列前三名,中间用“,”隔开).文题名[J].期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专著: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文集:作者.文题名[A].书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来稿请写明作者真实姓名、性别、出生年、籍贯、单位、职务、职称、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等。6.来稿文责自负。抄袭稿勿投。发现抄袭者,本刊有权作相应处理。7.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若两个月内未接到录用通知,作者可另作他投。
1.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2.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3.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4.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5.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6.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3. (4)。
1、试论民俗事项中民歌的特点,《教育与教学研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中册;2、试论民歌与民俗的相互关系, 《信阳师院学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1998(1);3、和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与尝试, 《音乐教育与改革》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6);4、论豫南民间歌舞“花鼓灯”音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4);5、论豫南音乐文化区划的背景依据,《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学报,1999(2);6、豫南“岔灯”民俗,《艺术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刊,2000(1);7、解读性张力下的汉族情歌,《民族艺术》国家民委主办2000(2);8、豫南民歌旋法特征研究(二),《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3);9、豫南民歌旋法特征研究(一),《旋律研究论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06);10、豫南“岔灯”的民俗文化解义,《美与时代》2002(1);11、河南太康道情戏考略,《戏曲研究》2002(1);12、略论太康道情戏的形成与音乐的板式类型,《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2);13、从淮西民歌的旋律音调中看文化过渡区的音乐风格,《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4);14、管窥传统和声学中协和性原则的历史与发展(一),《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15、淮西山歌的句式结构分析,《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学报,2003(3)。16、管窥传统和声理论中协和性原则的历史发展(二),《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5)。17、中原传统音乐资料数据库建设之思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18、论豫南“岔灯”民俗之基础,《艺术探索》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5(2)。19、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条件初探,《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4)。20、中原传统音乐资料数据库建设之思考,《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二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21、乐谱:承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符号体系,《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学报2007(3)。22、论民族音乐学的跨学科研究之基础,《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3)。23、论中国民间音乐音调中的多元化受容——以“槐口坠子书”唱腔的受容性为例,《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学报2008(3)。24、论豫南皖西“杠天神戏”的基本功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25、一本以民族音乐学方法论为基础的道乐研究专著——读孙凡《全真正韵闵谱研究》有感,《美与时代》2008(7)。26、论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用乐的三种观念,《音乐研究》2009(5)。27、论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展演的空间基础——以河南省新蔡县余围子乡吕胡刘村吕庄的杠天神仪式为例,《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28、从个体到群体的中国音乐教育谱系研究,《音乐探索》2011(1)29、论民族音乐学研究模式的概念、方法和表达方式,《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30、论音乐过渡与融合——以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的基本特质为例,《音乐研究》2011(3)。31、在神圣与凡俗之间转换——以豫南皖西民间仪式舞蹈展演为例,《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32、凤阳大东关一号墓出土乐器的测音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2)。33.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宣读学术论文20余篇。 1.《大学生音乐基础》,副主编,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版;2.《交响音乐赏析》,编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3.《中国传统音乐述稿》,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4、《中国民族音乐》,专著,撰写“中州音乐”部分,2008年8月版;5、《中国传统艺术论》,专著,撰写“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论”部分,2008年12月版;6、《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专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10月版;7、《封尘的绝响:钟离国钟磬乐器研究》,专著(合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8、《民族音乐理论与实践探索》,专著(合著),中国商务出版社,2013年11月。9、《中州传统音乐资料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专著(合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07月。 1. 歌曲《中原之歌》1997年12月信阳地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 歌曲《我的母亲我的中华》1997年12月信阳地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3. 和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与尝试,1998年6月河南省音乐教改研究论文一等奖;4. 豫南山歌的句式结构分析,1999年10月河南省音乐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5. 论豫南音乐文化区划的背景依据,2000年8月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6. 论豫南音乐文化区划的背景依据,2000年9月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科学研究贡献一等奖.7.2002年9月获得信阳师范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三等奖8.中原传统音乐资料数据库建设,2005年9月河南省教育厅信息技术教育一等奖。9.宋金元时期中原俗乐存在形态及流变、融合与中国“真喜剧”形成问题研究,2007年9月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10、论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的知识储备方法,2009年2月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效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11、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2009年福建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12、论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用乐的三种观念,2010年6月信阳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3、论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用乐的三种观念,2010年6月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4、《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专著,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获奖编号:2012-C-T032,2013.815、《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专著,2012年度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奖编号:2013-023,2013.9. 1.豫南民间音乐研究,1998.05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主持人, 结项。2.音乐表演者的临场心理问题研究,1998.05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第二完成人, 结项。3.高师教育学科课程教学整体优化改革研究,1999.0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师范教育科研项目第二完成人, 结项。4.豫南民间歌舞的审美研究,2000.02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主持人, 结项。5.关于抢救和开发河南道情戏的研究,2001.09省社科规划项目第二完成人, 结项。6.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研究,2002.08河南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项目主持人, 结项。7.淮河流域河南民间音乐文化研究,2003.01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主持人,结项。8.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研究,2011.07国家艺术规划项目主持人,结项。9.网络信息组织模式化问题研究,2005年4月河南省社科联项目第二完成人,结项。10.历史文化资料挖掘、拯救与开发研究——中原传统音乐资料数据库建设,2006年11月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主持人,结项。11.中原文化生态及其生成规律研究,2007年7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规划研究项目第二完成人,结项。12.中原文化生态问题研究,2007年9月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第二完成人,结项。13.宋金元时期中原俗乐存在形态及流变、融合与中国“真喜剧”形成问题研究,2007年9月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第三完成人,结项。14.淮河流域音乐文化史研究,2011年8月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主持人,结项。15.莆仙地区民间信仰舞蹈研究,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第一参与人,在研,项目编号:2010C019。16.跨文化的草根艺术——大别山民歌的音乐形态与文化特质研究,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主持人,在研。项目批号:12YJA76003117.湖湘音乐文化史研究,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第一参与人,在研,项目编号:12YBA329。18.淮河流域音乐文化史研究,2013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主持人,在研,项目批准号:13DD25。19.民间音乐艺术市场化转化方式研究-以信阳民歌表演的市场运作为例, 2013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教师,主持人:张荣华,项目编号:201310477026,批准单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时间:2013年9月17日,20.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湘草根阶层的民歌文化志研究,项目编号:13YBA351,批准时间:2013年10月 1997年11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理事;1998年8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99年10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2002年6月全国高师理论作曲学会理事;2002年10月信阳师范学院重点学科(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学术带头人;2004年8月“河南省教育系统科学技术学术带头人”;2007年5月信阳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09年9月全国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研究会理事;2009年12月“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淮河文明研究基地”民间艺术研究项目负责人。2010年5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2010年8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负责人。2011年5月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专家。2013年4月河南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评定专家。2014年6月中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
江淮论坛(双月刊)(1958年创刊) 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编辑出版:江淮论坛杂志社主编:计永超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江淮论坛杂志社邮编:230051电话:社会与文化:刊号:ISSN 1001-862XCN 34一1003/GO国内邮发代号:26-14国外邮发代号:BM602 江淮论坛栏目设置 要栏目有邓小平理论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哲学研究等。江淮论坛是cssci来源期刊 我们有这方面的合作 可以给你指导推荐发表
《江淮论坛》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前身是创刊于1958年的《虚与实》,后改名为《江淮学刊》、《江淮评论》,“文革”中停刊, 1979年复刊时易现名。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安徽省优秀期刊。 《江淮论坛》杂志社内设两个编辑室和办公室,现有具有高级职称的社会科学各学科编辑人员七人。现任主编倪学鑫,副主编王刚。
不是核心一般杂志,06年创刊,半月刊
已经停刊了。《产业与科技论坛》是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大型经济管理类学术期刊,被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省级刊物刊名: 产业与科技论坛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主办: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周期: 半月出版地:河北省石家庄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3-5641CN: 13-1371/F邮发代号: 18-181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产业与科技论坛创刊时间: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