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重庆日报总编辑有没有女领导

发布时间:

重庆日报总编辑有没有女领导

广电曾劝“退赃”2010年9月6日下午三点,由重庆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宣传文化系统干部大会在重庆市文化宫影剧院召开,这场会议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传达中央领导在重庆考察期间的讲话精神。然而,在传达讲话精神中,何事忠话锋一转,严肃地告诫在座干部不要步此前因为希尔顿涉黑案被双规的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建春后尘。此时,章城近距离地看到李晓枫神情有些黯然。而当何事忠谈到刘建春“乱交朋友,乱收钱”时,与刘建春平素关系甚好的李晓枫甚至蹙起了眉头。此次会议,也是李晓枫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2010年7月底,45岁的刘建春受重庆希尔顿涉黑案中的关键人物重庆华宇广告总经理曾智强牵连被带走协助调查,不久后,刘建春被双规。此后,重庆广电集团和重庆日报集团相继在上级领导指示下开始了自查行动,并规定在8月31日前主动交代问题并上交所受贿赂的将得到宽大处理。这场席卷而来的退赃风波让重庆广电集团和重庆日报集团关键岗位的人士承受了巨大压力,据了解,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仅重庆广电集团就上交了3000多万元贿赂赃款。重庆广电集团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退赃行动前,重庆华宇广告总经理曾智强已经供出了重庆广电产业有限公司所辖的“重视传媒”广告分公司经理秦猛。随着警方调查深入,“重视传媒”总经理周西庭、副总金跃、财务总监刘颖(女)都相继被拘捕。重庆广电总裁李晓枫因受贿被终止人大代表资格 人民网北京12月25日电 (记者常红 贾玥)25日在京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终止重庆广电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李晓枫全国人大代表职务,其全国人大代表资格终止。李晓枫因涉嫌受贿犯罪,被重庆市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罢免全国人大代表职务。据媒体报道,10月10日深夜,重庆广电集团总裁李晓枫和他的妻子,分别被纪委和检察院从家中带走“协助调查”。此前,李晓枫已经在重庆广电系统任职13年之久。综合媒体报道,2010年10月10日晚,重庆市广播电视集团总裁李晓枫与妻子一起,被警方从家中带走。重庆市委宣传部一名官员称,李晓枫此番被带走“是协助调查,不是双规”,并称“过段时间会对外公布”。今年58岁的李晓枫为四川省岳池县人,学历为博士,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并担任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是继重庆市委宣传部前副部长、重庆市广播电视局前局长、党组书记张小川之后,重庆广电系统被调查的又一名高官 。任职重庆广电系统13年期间,李晓枫历经重庆市广电体制改革。由重庆广播电视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设立的重庆广播电视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亿元,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持有85%股份,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持有15%股份。该公司力争在明年形成上市条件,2012年整体上市,形成百亿级文化产业集团。李晓枫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一旦成功上市后,该公司将以每年不低于1亿元的利润,支持媒体发展,媒体将能够摆脱全国广电业全凭广告费支持的困境。他预计,到2011年,重庆广电集团的资产就将在5年前的16.2亿的基础上增加到100亿,收入将从5年前的8个亿增长到将近40亿。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李晓枫涉嫌犯受贿罪、挪用公款罪一案2011年8月10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原总裁(总台长)李晓枫涉嫌犯受贿罪、挪用公款罪一案。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起诉指控:2001年8月至2009年5月,李晓枫在担任重庆电视台台长、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总裁(总台长)、重庆广播电视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工程承接、职务晋升、获取广告代理权、电视频道独家经营权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单独或伙同他人收受周某等17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4904万余元。此外,2005年9月,李晓枫利用担任重庆重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总裁(总台长)职务上的便利,伙同北京某广告公司总经理翟某,共同挪用重庆重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公款人民币300万元,用于该广告公司的营利活动。法庭宣布此案将择期宣判。重庆广电集团原总裁李晓枫受贿4900余万获死缓 2011年9月16日,重庆一中法院对重庆广电集团原总裁李晓枫涉嫌受贿罪、挪用公款罪一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李晓枫犯受贿罪、挪用公款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其犯罪所得的赃款、赃物予以追缴,上缴国库。经审理查明:2001年8月至2009年5月,李晓枫在担任重庆电视台台长、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总裁、重庆广播电视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单独或伙同他人索取、收受周某等17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4904万余元。此外,2005年9月,李晓枫利用担任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裁、重视传媒公司董事长职务上的便利,伙同北京某广告公司负责人翟某,共同挪用重视传媒公司公款人民币300万元,用于该广告公司的营利活动。2006年4月,该广告公司将300万元归还重视传媒公司。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晓枫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单独或伙同其妻及侄女收受贿赂665万余元,还伙同林某、周某、刘某索取他人财物4239万余元。李晓枫个人共计非法获取财物价值1465万余元,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300万元给他人进行营利活动,其行为还构成挪用公款罪,对其所犯数罪应实行并罚。李晓枫受贿数额特别巨大,且在伙同林某等人受贿中具有索贿情节,鉴于其到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认罪态度好,主动退回实际所获的绝大部分赃款,具有悔罪表现,依法可予从轻处罚。同时,李晓枫到案后,主动供述挪用公款的犯罪事实,对挪用公款犯罪构成自首,依法可予从轻处罚。法院遂依法作出上述判决。宣判后,李晓枫明确表示服从判决,不提出上诉。

一、关露:命运坎坷的才女间谍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关露,一个被历史尘封的名字。今年是她的百年诞辰,没有纪念大会,没有追悼文章,一如当年她的去世,悄无声息。在关露身上,才女、汉奸、特工,三个身份纠缠了她一生。1907年7月,关露出生于山西省右玉县。幼年家贫自学完中学课程,1927年至1928年,先后在上海法学院和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学习。1930年初,第一篇短篇小说《她的故乡》发表于南京《幼稚周刊》。当时,关露、潘柳黛、张爱玲、苏青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在关露的一生中,曾经接受过两次重要的特工任务。一次是打入上海汪伪特工总部;臭名昭著的76号,接近并策反当时的特务头子李士群。关露很快利用恩人姐姐的身分,打入76号魔窟,渐渐地使李士群把她完全当成自己人,并成功将李士群成功策反。但尽管如此,关露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在做这些工作时,关于她投靠汪伪特务的消息已经在上海滩传开了。文艺界的人说到关露都充满鄙视,各种相关的活动也不再接受她加入。一次是去日本人办的《女声》杂志做编辑。《女声》是一本综合性月刊,社长是一个叫佐藤俊子的日本女作家。关露去《女声》的目的是接近佐藤,再通过她接近日本左派人士,找到日共党员,搞到一些日方的情报材料。但是在敌营苦熬六年,在外人看来,关露的形象已经成为了彻头彻尾的“汉奸”。后来,日本终于投降,关露回到苏北解放区,却发现自己的名字已经成为一种耻辱的象征,不再能发表任何文章,这就意味着在此之前关露在文学上的成就全部报废。没想到,痛苦的打击才刚刚开始。很快,她接到恋人王炳南一封绝交信。尽管这并非王炳南本意。却使关露几乎崩溃,她的精神世界一下塌了半边。她不清楚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忍辱负重的几年特工生涯换来的是如此结局?之后,关露因潘汉年案的牵连,两度入狱。她患上轻度精神分裂症,有时神志很恍惚。她在思维恍惚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呆坐在地上,不吃不喝。8年的牢狱之苦,使关露本来就不好的身体一次又一次受到摧残。1982年,潘汉年得到平反,与之相关的关露也得到平反,首次得到澄清是由党派往上海做情报工作的。得到这个结果,关露终于松了口气似的。没几天,她就在家里吞食大量安眠药自杀。关露临死前,陪伴她走完人生最后一刻的是一个大塑料娃娃。关露死后,文化部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喧哗的人群与生前孤寂的她形成鲜明的对比。宁为祖国战斗死,不做民族未亡人,当年关露写下这句豪迈诗句时,她是打算为国家奉献一生的。二、沈安娜:蒋介石身边的红色女谍1935年1月,20岁的中共地下党员沈安娜离开上海,去了杭州,利用她的速记专长,在国民党浙江省政府里面找到了一份机要速记员的工作。没有录音笔的年代,会议记录全靠纸笔。在淹没于文山会海之中的政府机关里,反应敏捷、技巧娴熟的速记员是人见人爱的宠儿。凭着每分钟200字的记录速度和一手好字,沈安娜很快就在浙江省政府机关站稳了脚跟,得到了当时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朱家骅的信任。1938年,沈安娜在周恩来与董必武的指派下,通过朱家骅的关系打入国民党中央党部,继续为党做情报工作。由于是经朱家骅亲自安排进中央党部工作的,又是朱家骅的“老部下”,沈安娜深得机要处上上下下的信任和器重,并立即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等重要会议的速记。从此以后,沈安娜在国民党中央党、政、军、特的高层会议上担任速记,凡是蒋介石主持的会议,沈安娜是速记的不二人选,而来自国民党中央党部的绝密情报被源源不断地送到延安,且从未暴露。直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沈安娜的地下情报工作才宣告结束。新中国成立后,沈安娜进入国家安全部工作直至离休。三、黄慕兰:出身名门的奇女子黄慕兰出身湘中名门,父亲曾是谭嗣同的老师,黄慕兰于北伐前夕在武汉投奔革命,成为当时的妇运领袖。黄慕兰一生结过四次婚,其中有三次就属于典型的“革命联姻”。在武汉时期,黄慕兰结识了《民国日报》总编辑、国民党市党部宣传部长宛希俨,在董必武、瞿秋白撮合下结婚。宛希俨后来在赣南牺牲,黄则调往上海任中央书记处秘书和交通员,遇到新任的中央委员贺昌,经周恩来批准,两人正式同居。不久,贺昌调往中央苏区,黄慕兰则留在上海继续从事秘密工作。此时,黄慕兰遇到了新的感情苦恼,她的工作对象陈志皋展开了对她的疯狂追求。于是,她向组织汇报了此事,并请求去苏区与丈夫会合。党组织否定了她的请求,并让她与陈志皋结合。可陈志皋最后还是离开了她,这段婚姻终以失败告终。1955年,黄慕兰涉入“潘杨案”,在上海被捕。此后二十多年,她数入秦城监狱,出狱后多次上诉。直到1980年,冤狱才得以平反。四、张露萍:打入军统的女情报英雄张露萍,1921年出生于四川省崇庆县(今崇州市).1937年11月,张露萍奔赴延安,先后毕业于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张露萍受党派遣回四川工作,秘密打入重庆国民党军统局电讯处及电讯总台,担任党在军统局的地下党支部书记。她从军统机关截获了大量重要情报直接送到了我南方局。张露萍和她的战友犹如一柄利剑,直插敌人的心脏,在最森严、最机密的敌特首脑机关里,构建了一个党的“红色电台”,并使敌人的许多秘密行动被我党掌握。1940年3月,地下党支部不慎暴露,张露萍等7人全部被捕。这就是当时震惊国民党心脏的“军统电台案”。“军统电台案”发生后,军统方面万分震惊,蒋介石也受到极大的惊吓,他大骂戴笠无能。1945年7月,经百般折磨,策反无果,戴笠亲自下令将张露萍等7人杀害。五、宋维静:打入阎锡山军队内部的女杰1936年,曾参加过广州起义的宋维静打入阎锡山控制下的妇女团体,她与丈夫温健公配合默契,收集、传递情报,机智果断,受到党中央情报部的肯定。后来,宋维静受组织派遣,再次打入阎锡山军队内部,没有暴露身份的她,被阎锡山委任为上校专员。宋维静是在上海结识丈夫温健公的。1930年11月,温健公在上海被捕,被投进龙华监狱。当时受党组织委托,宋维静以表妹的身份去探监,两人产生爱慕之情,于1933年结婚。1938年,温健公牺牲,这一年宋维静才28岁。尽管此后有无数次机会可以再婚,宋维静都放弃了,直到去世,整整64年。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她难以忘却革命中患难与共的丈夫。六、朱枫:牺牲在台湾的红色女特工朱枫,我党隐蔽战线杰出的无名英雄,原名朱谌之,生于1905年,出身镇海名门。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抗战”开始,朱枫毅然投入救亡运动,借镇海民众教育馆举行义卖展览,出售自己多年创作和收藏的金石、书画、手工艺制品等,得款全部捐献抗战运动。1945年后,在地下党开办的公开商业机构“联丰棉布号”、 “鼎元钱庄”以公方代表身份负责财务工作;1948年,奉命调往香港,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枫接受党的指示,经华东局派往台湾执行秘密任务。11月25日,朱枫经香港乘开往台湾基隆的客货海轮抵台。到台湾后,按照预先的约定,朱枫尽快与台湾工委书记蔡孝乾接上了头,随即又与吴石将军取得联系。几天后,朱枫按照预定的工作方案,在基隆码头将已经到手的一批重要情报交到了中共华东局情报部交通员手中。1950年2月,由于蔡孝乾被捕叛变,岛内先后有数百名地下党员被捕,随即,朱枫也在舟山定海(当时仍由国民党军队占据)被捕。朱枫被捕后,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革命精神。1950年6月10日,朱枫烈士在台北马场町高呼革命口号,英勇就义,时年四十五岁。同时遇害的还有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将军、吴石副官聂曦上校、台军联勤总部第四兵站总监陈宝仓中将。此事轰动一时,朱枫是四人中唯一的女性。1983年6月,朱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七、陈修良:从事情报工作的女市委书记提起南京的解放,许多人都会联想起当年那位出身入死,战斗在敌人心脏的我党南京地下市委书记陈修良同志,这位巾帼英雄在抗战胜利后,即深入“虎穴”南京与文化名人沙孟海四弟沙文威密切配合,为迎接南京的解放,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险的传奇故事。1907年,陈修良出生在宁波一个大家庭,她原名陈逸仙,1926年改名陈修良。在少女时,就师从著名文化名人沙孟海学习书法。15岁时考入宁波女子师范学校,学习特别努力,国文成绩名列前茅,是当地“新学会社”书店(共产党人创办)的常客。1926年,她加入了共青团,并考上了上海的国民大学,继而在是年下半年和沙孟海二弟沙文求进了广东大学文学系。从此,得与正住在当地东山的周恩来、肖楚女、张秋人等著名共产党人接触,1927年5月转正式党员。7月15日,汪精卫撕下“左派”面具后,党组织转为地下,陈修良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此认识了陈伯达、叶剑英、董必武等人,并与沙孟海三弟沙文汉相遇,两人结为终生伴侣。1930年夏,陈修良与沙文汉回国,由于叛徒出卖,二人逃亡日本,1934年复回上海与党组织接上关系。抗战胜利后,被任命为南京地下市委书记。1946年4月中旬,陈修良脱去军装,换上旗袍,从淮北南下。在地下党员马文林护送下,陈修良安全进入了“虎穴”南京,挑起了地下市委书记的重担。在陈修良领导下,南京市委又根据党的“把人民爱国民主运动大大向前推进”的方针,利用各种合法机会,发动学生和市民掀起“反饥饿”、“反内战”争取民主权利和言论自由的请愿、示威、罢课、游行的斗争。特别是“五·二○”运动,政治影响极大,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1949年1月,由于内部出现叛徒,陈修良又一次搬到中华路85弄内,其公开身份是华得电料行大股东,直到南京解放。八、英茵:既是特工又是演员的双面女间谍在抗日谍战前线出生入死;平时活泼任性,经常出入各种社交场所;但在关键时刻,为了信仰不惜牺牲生命……英茵的经历,确实与顾晓梦极为神似。英茵原名英洁卿,1916年生于北平。她身世显赫,父亲英敛之是满洲正红旗人,曾创办《大公报》及辅仁大学,母亲爱新觉罗·淑仲也是皇族,哥哥英骥良12岁便到剑桥留学,回国后任辅仁大学教授,是与钱钟书比肩的语言天才。前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是她的侄子,英达则称她姑奶奶。俊美、活泼的英茵自幼喜欢歌舞、演戏,从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不久,就孤身奔赴上海,1936年加入明星影片公司,相继在《生死同心》、《十字街头》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七七”事变后,英茵随一支抗日演剧宣传队自上海出发,沿途宣传,几个月后到达重庆。不久,她受导演费穆邀请,回到抗战最前线——孤岛上海,在那里结识了国民党驻沪专员、军统的抗日秘密工作者平祖仁,与之相交甚密。1937年底,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英茵也随平祖仁赶回重庆,继续活跃在银幕、舞台之上。此时,英茵与平祖仁的关系更为亲密,频频携手出游,有时竟会连续数月闭门谢客,在外人眼中,完全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1939年冬,英茵从重庆突然消失,不久后,她在上海重新露面,平祖仁随后也出现在上海。一时间,关于英茵“为情私奔”的各种流言充斥重庆的大刊小报,就连香港媒体也对此大肆渲染。但英茵却仿佛局外人一般,对一切说法既不否认也不承认,每天还是照常演出、排练,只是每一次都来去匆匆。神秘的行踪,让同事们琢磨不透。1941年4月,平祖仁被日本宪兵队逮捕。英茵虽然还继续演戏、拍电影,但不断被日本人带走审问。次年1月8日,平祖仁被枪杀。英茵强忍悲痛,领回平祖仁的尸体,将他安葬在万国公墓,并在他的墓地旁为自己预留了个“位置”。也许那时,她就已预感到了死亡即将到来——和电影《风声》中踏进裘庄的顾晓梦一样。1月19日,平祖仁去世后仅仅10余天,年仅25岁的英茵将自己反锁在上海国际饭店10楼708房内,用半碗生鸦片加上烈酒,掺和了大量安眠药,全部喝光自杀身亡。自杀前,她给合众电影公司的陆洁留下一封隐晦的遗书:“陆先生:我因为……不能不来个总休息。我存在您处的两万元,作为我的丧葬费,我想可能够了。”九、萧明华:墓碑只刻3个字的女间谍“我愿意把我的一切献给党”1922年8月,萧明华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抗战胜利后,萧明华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北平师院(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继续深造。在校期间,萧明华碰到了在重庆就认识的教育心理学教授朱芳春。那时,朱芳春已参加了我党的地下活动,他经常推荐给萧明华一些革命理论书籍,启发她的革命热情。此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北京如火如荼的爱国学生运动给了萧明华极大的教育和鼓舞。1947年9月,根据萧明华的表现,组织上决定吸收她加入朱芳春领导的地下工作小组。萧明华即将毕业的时候,远在台湾大学担任国文系系主任的恩师台静农先生深知萧明华国语注音、语音应用的教学功力,几次写信殷切邀请萧明华到台湾任教。大陆解放在即,静农先生的邀请无疑是为去台开辟新战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反复考虑之后,萧明华向朱芳春道出这一设想,朱芳春立即向上级进行了汇报,党组织很快批准了萧明华的建议。黎明的前夜,肩负重任的萧明华藏起对亲人、对故土的眷恋,义无反顾地远赴海峡对面……初到台湾,为了工作的隐蔽,萧明华选择了去台湾师范学院任教,学校为她提供了一处僻静的院落作为宿舍。接着,萧明华又与《国语日报》社联系好了工作。至此,萧明华在台湾站稳脚跟。从1949年12月至1950年1月,短短两个月,他们排除困难,六次送出重要情报,对于解放我沿海诸岛,发挥了重大作用。1950年2月6日,萧明华不幸在自己的宿舍被捕。被捕时,她从容镇定地在敌人眼皮底下,取下了搭在后窗外竹竿上的旗袍,发出了危险报警信号。“姐妹们,愿你们早日自由”“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刚烈的诗句,伴着难友们的低声抽泣,萦绕在牢房中。在狱中,尽管经受了酷刑,萧明华始终英勇不屈。直到11月8日凌晨,黑暗的牢房门打开了。萧明华被绑上汽车,押往马场町刑场。在刑场的沙丘旁,执行的宪兵令她跪下,一向温和纤弱的萧明华突然挣脱两个宪兵的挟持,奋力奔向沙丘顶,昂首高呼口号……枪声响起,年仅28岁的萧明华倒在了沙丘顶上,双眸圆睁。

小萝卜头; 宋振中(1940-1949),男,江苏邳州市人(原为邳县),解放战争时期的小烈士。宋振中的父母都是 共产党员,父亲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振中八个月的时候,他的父母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他也被带进了监狱。 宋振中从小跟着母亲徐林侠在女牢中长大,一直到四五岁还没有见过关在男牢中的父亲。由于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吃的是发霉发臭的米饭,小振中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子、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小萝卜头”从小就很懂事,他的妈妈为了给他换一点大豆吃,就去做苦工,可每次开饭时,“小萝卜头”总是让妈妈吃。他还常常搜集一些破布条、破袜子留给妈妈做鞋用。从五岁起,他就学着自己缝补破衣服了。“小萝卜头”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提出让他出去上学,特务们怕暴露他们的罪行,硬是不让,经过多次斗争,才同意由同监狱的政治犯黄显声将军教“小萝卜头”念书。“小萝卜头”学习非常刻苦,记忆力很强,也很懂礼貌,非常尊敬老师。 监狱生活使“小萝卜头”懂得了许多道理,国民党特务对共产党人的非人虐待、折磨,共产党员坚贞不屈、英勇斗争的精神都留给他深刻的印象,使他从小就知道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他还经常帮助大人做秘密工作。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他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信息。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监狱后,就是由他从男牢传到女牢,从楼上传到楼下的。每当大人商量事情,“小萝卜头”总是坐在门口放哨,他还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传递东西。在国民党溃逃之前,特务们安排杀害“小萝卜头”和他的父母。残酷的敌人用刺刀杀死了他的父母,又逼向“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喊着:我没有罪,我要出去。灭绝人性的刽子手劈胸就是几刀,把他杀害了。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宋振中和他的父母为革命烈士。 小萝卜头的故事; 一、不到一岁就和妈妈一起被捕 1941年9月,小萝卜头宋振中的爸爸宋绮云随杨虎城将军奔赴抗日前线作战,把家里人安排在西安市郊区一个叫蒲阳村的地方。 这一天,小萝卜头宋振中的妈妈徐林侠正在对门老乡的家里剥玉米,小萝卜头的哥哥、姐姐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忽然。二姐宋振苏慌慌张张跑来,一边跑一边喊:“妈妈!妈妈!有几个人要把爸爸带走!”妈妈抱起小萝卜头赶紧往家跑。只见一辆马车停在家门口,妈妈刚要张嘴说什么,被爸爸的眼神制止住了。这时,爸爸被推上了马车,二姐振苏想跑过去不让把爸爸带走,被妈妈用力拉住了。爸爸被带走了,几个孩子围着妈妈大哭起来。他们扑向马车,被两个便衣特务拦住,不让靠近马车。 爸爸宋绮云被抓走了,两个月都没有音信。 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妈妈走出家门,烟云遮住了她的视线。远方的景物模模糊糊,模糊中仿佛有一个人影向她走来。这个人又矮又瘦,穿一身工作服,可披着一件不中不西的夹大衣,歪戴着鸭舌帽,鬼鬼祟祟。这个人走到妈妈面前,毕恭毕敬地问妈妈:“您就是宋社长的太太徐林侠吧?”妈妈没有直接回答,反问道:“先生是…。”“我是宋社长手下的工人。”这个人说着不自然地笑了笑,露出两个大金牙,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什么东西,接着说:“这是宋社长的亲笔信。”妈妈对这个人有些怀疑,但是,看到爸爸的信,却喜出望外。两个多月了,打听不到爸爸的音信。妈妈连忙拆开一看,又失望了。信上只有一句话:“速将换洗衣服送来。”这几个字确是爸爸的字迹,可为什么只写这几个字呢?妈妈问道:“宋绮云现在哪里?”“他在报社。”“他为什么不亲自回来?”“他工作太忙,脱不开身。”“东西怎么送给他?”“宋社长吩咐,请您亲自送去。”“东西送到什么地方?”“我给您带路,明天中午12点,我在报社门口等您!” 小萝卜头宋振中的爸爸宋绮云,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他1904年出生于江苏省邳县,现在叫邳州市。宋绮云家里很穷,但是,宋振中的爷爷、奶奶还是希望家里有一个读书人,这样可以少受些欺负。于是,含辛茹苦,千方百计积攒下一些钱,让宋绮云上了学。宋绮云知道自己上学不容易,每天早出晚归跑10几里地到土山小学上学。他家里穷,没有象样的衣服,衣衫破烂,中午总是吃红薯充饥。有钱人家的孩子常笑话他,但他学习努力,每学期成绩都是全班第一。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宋绮云到武汉中央军政学校(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宋绮云奉党的指示回到邳县,担任了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到了1930年,党又派他到爱国将领杨虎城的部队,一开始担任南阳《宛南报》主编,后到西安任《西北文化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帮助杨虎城做了大量工作。 妈妈要去找爸爸了。晚上,妈妈把王迁升(宋绮云的警卫员)夫妇找来,向他们交待了一些事。王迁升夫妇坚决不同意妈妈去,认为此去凶多吉少。可是,妈妈要想法去救爸爸,怎能不去呢?送走了王迁升夫妇,妈妈把几个孩子叫到身边,安顿说:“我要去找爸爸,最多3天回来,你们不要乱跑!”妈妈又转身对二姐振苏说:“你最大,要带好弟弟,妹妹!”振苏流着眼泪点了点头。可是,当时她也才八岁啊!振苏忽然问妈妈:“爸爸能回来吗?”“爸爸会回来的!”妈妈看了振苏一眼,又对大家说:“爸爸是为了打日本鬼子、救中国,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反动派才恨他,抓他,爸爸是没有罪的!” 这一夜,妈妈没怎么睡觉。她把拆洗过的被子,过冬的棉衣拿出来,一针一线地逢到半夜。天亮了,妈妈出发了。王叔叔抱着小弟弟宋振中陪妈妈一起去进城。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妈妈说最多3天回来,可是,都4天了,还不见妈妈的影子。几个孩子天天到村口去等。到第5天吃完早饭,王叔叔一个人回来了。他带回来一个坏消息,妈妈和小弟弟也被敌人抓起来了。这真是晴天霹雳,小振中才1岁啊! 妈妈徐林侠,1926年就到武汉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党务训练班”,入了党。1928年奉命回到家乡邳县,和爸爸一起建立了邳县县委,前后几次被捕入狱,是一位坚强的革命者。 二 小萝卜头从1岁到九岁 ,在敌人的魔窟里度过了童年,受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和折磨。 刚被捕的时候,小萝卜头宋振中和妈妈一起被关在重庆歌乐山下的白宫馆女牢里。这间女牢只有10多平方米,阴暗潮湿,终年不见阳光。离牢门不远的地方放着一个马桶,熏得人喘不过气来。狭小的牢房里,苍蝇、蚊子、臭虫多得很。小萝卜头的身上被咬得大疮连着小疮,新疮摞着旧疮,一不小心抓破了就鲜血直流。 在敌人的监狱里吃的是什么呢?他们吃的是霉米饭和烂白菜帮子。这样的饭菜闻着都想吐,甭说吃了。可是,没办法,妈妈耐着性子把饭里的老鼠屎、沙粒挑出去再让小萝卜头吃。小萝卜头刚吃了一口就吐了出来,直嚷:“真难吃!”妈妈哄着说:“森森乖,听妈妈的话,吃一口吧!”森森是小萝卜头的小名。森森吃了两口又不吃了。难友们也都愤愤地说:“这连猪狗都不吃的饭菜,怎么让孩子吃下去呢?”妈妈只好把剩下的饭菜留起来,等小萝卜头饿的时候再喂他。牢房里每天只给一次水,每人一勺,连喝都不够,甭说洗涮了。 晚上,10多个人挤在这10多平方米的牢房里,每个人睡觉只有1尺多宽的地方。为了不让小萝卜头被挤压,妈妈总是让小萝卜头睡在自己的身上。半夜里用手一摸,热乎乎的,原来小萝卜头尿尿拉屎了。在这阴暗潮湿的牢房里,没法晾尿布,妈妈总是把湿乎乎的布片围在自己的腰里,或搭在肩上,用自己的体温暖干。 在10多平方米的牢房里,只有牢门上方那个不足1尺宽的小窗口是唯一能见到天的地方。小萝卜头不耐烦的时候,妈妈总是把他抱到这小窗口向外眺望。他看到的是楼梯的栏杆,白公馆的院子和高墙上的铁丝网。有时候,也能看到天空中飞来飞去的小麻雀。这小小的窗口是唯一能使小萝卜头高兴的地方。可是,妈妈长时间抱着小萝卜头,胳膊疼了,腰酸了,就对小萝卜头说:“好了下来吧!让妈妈歇一会儿。”小萝卜头却扒着窗口不下来:“不吗!不吗!我还要看!”“森森听话,妈妈累了。” 妈妈把小萝卜头放下来,想坐下来歇一会儿,小萝卜头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大声喊:“我还要看!我还要看!”难友们看到此景此情都很难过,就你抱一会儿,我抱一会儿,让小萝卜头从这小小的窗口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可是,他只能看到牢房外的蓝天。高墙和铁丝网。 小萝卜头4岁多的时候又随妈妈和爸爸来到贵州的熄峰监狱。每天,妈要去做苦工,牢房里就剩下了小萝卜头一个人。黑黑的牢房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他感到有些害怕,总觉得在黑暗的角落里藏着可怕的怪物,他不敢哭了,也不敢喊叫,生怕那些怪物钻出来。他把脑袋使劲地缩在破棉被里,浑身出冷汗。太阳出来了,一缕阳光从小窗口射进牢房,小萝卜头走到牢门跟前,跷着腿,想爬到窗口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可是,他的胳膊没有力气,爬不上去,只能仰着脖子从窗口看到一块方方正正的天空。 小萝卜头的肚子饿了。他想起床头妈妈给他留下的一碗米饭,还有几片咸菜。小萝卜头胡乱吃了几口,留下一半中午吃。吃完了,他躺到床铺上,两眼望着天花板,盼着妈妈早点回来。他流着眼泪,盼着盼着,睡着了。醒来之后,他忽然发现掉在地上的米粒在动,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蚂蚁要把米粒拖走,但拖不动。这只蚂蚁放下米粒调头走了。不一会儿,来了一队蚂蚁,有的在前边拉,有的在后边推,不一会就把米粒拖到洞里。小萝卜头又扔下一颗米粒,和刚才一样,一只蚂蚁拖不动,又找来一队蚂蚁。小萝卜头被这些蚂蚁吸引住了。他觉得自己和这些蚂蚁一样,常常挨饿。他常常留几粒饭粒放在地上,给这些可怜的蚂蚁。他和蚂蚁交上了朋友。 1947年,牢房里又来了一个新犯人,叫葛雅波。她只是因为对蒋介石反动派反共卖国不满,写了一些文章,就被抓了进来了。经过严刑拷打,葛雅波没有屈服。敌人又暗暗把她的女儿李碧涛进了监狱。李碧涛11岁,在小学上六年级。小萝卜头知道了以后,非常高兴。他向碧涛姐姐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碧涛姐姐,学校是什么样?”碧涛告诉他,他们学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两、三个班,每班大约有30个学生。小萝卜头一算,全校有四、五百学生,真不少啊!小萝卜头听说碧涛看过电影,就问她什么叫电影?碧涛姐姐说了半天,小萝卜头还是不明白。在一块大布上,怎样演电影呢?人在布上走,怎么掉不下来呢?小萝卜头听碧涛姐姐说去过公园,就问她公园是什么样?公园里有没有特务把守,有没有铁丝网,有没有岗楼?碧涛姐姐还给小萝卜头讲重庆是什么样。重庆可大了,一条马路的两边有好多房子,还有好多商店。商店里东西很多,食品店里什么吃的都有:面包、饼干、点心、蛋糕、糖果……,这些,小萝卜头都没见过,更没吃过。他不知道牛奶、咖啡什么味,也不知道糖还有什么牛奶糖、水果糖、软糖、硬糖,更不知道巧克力是什么东西。 小萝卜头从小被关在敌人的监狱里,他多么渴望自由,多么想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可是他没有机会出去,每天只能从天窗里望着天空,望着监狱的铁丝网、岗楼。一天晚饭后,小萝卜头和小碧涛走出女牢,坐在楼梯上。他们望着对面的高墙和高墙上的铁丝网。两个小朋友看着铁丝网的小格子和被小格子分割成一块块的天空,小萝卜头叹了一口气,说:“我要是有自由,那该多好啊!”在敌人的监狱里哪里有什么自由呢!突然,碧涛想出一个主意,两人商量了一下。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小萝卜头和碧涛姐姐就来到白公馆的大门口。过了一会儿,只见一个中年妇女提着一个马桶,要倒到监狱外山坡下的水沟里。马桶很沉,小萝卜头和碧涛就轮流帮着那个妇女抬。就这样,他们走出了监狱的大门。唉呀!和监狱里相比,这里真是另外一个世界。小萝卜头看到,那青山娇翠欲滴,早霞从天边射过来,映在林木的枝叶上,披金挂彩,美丽极了,一群群小鸟展翅飞翔,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还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再看远处起伏的山峦,看不出哪一座高,曲曲弯弯的山路,不知道通向哪里,看不到尽头。小萝卜头简直看呆了,呼吸着新鲜空气,感到心旷神怡,不由自主地说了一句:“我们要有自由,该多好啊!”这时,只听那个妇女说:“快回去吧!别让他们看见了,那可了不得!”话音未落,只见一个特务窜出来,对着两个孩子嚷道:“谁让你们跑出来的?”特务又对着那个妇女狠狠地说:“不想干就滚蛋!”第二天,就不见那个妇女了。 小萝卜头多么渴望到自由的天地里走一走啊!1948年,终于有了一次机会,唯一的一次机会。妈妈由于长期在监狱里受折磨患了重病,两条腿肿得无法从裤腿里伸出来。经过难友们的斗争,监狱被迫同意让妈妈去磁器口小镇看病。妈妈坚持要带孩子一起去,特务无奈就答应了。小萝卜头第一次到监狱外面去。 小萝卜头和妈妈一起被锁在轿子里,妈妈还戴着手铐。轿子被遮盖得严严实实,只有一个小小的通气孔,可以看到外面的天地。一路上,小萝卜头惊奇地从那个小通风孔望着外面的一切。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啊!田野、村庄、马路、商店,一路上,小萝卜头不停地向妈妈问这问那。“妈妈!你看,外面那小房子怎么那么小啊?它是干什么用的?”妈妈凑过去看了看,说:“那是土地庙。”“里面还坐着一个人,他是什么人?”“是土地佬?”“土地佬是干什么的?”妈妈想了想,才告诉儿子:“他是看管穷苦人,不许他们起来对有钱人造反的。”“就象看守一样?”“对!”“等解放军叔叔来了,我们把他打倒!”小萝卜头天真地说。 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穿戴和监狱里的人大不一样。女人们的穿着花花绿绿,裙子、旗袍;可是,也有不少人穿得破破烂烂,挑着担子,流着汗水。小萝卜头忽然看见在倒塌的土墙下,一群衣衫破烂,蓬头垢面的孩子,赤着脚,双手端着饭碗,不时地向往来的行人行礼,嘴里叫着:“老爷!行行好吧!给一点…。”小萝卜头问妈妈:“这些小孩在干什么?”“这些都是穷孩子,他们在向人讨饭吃!”“他们为什么要讨饭吃?”“因为他们家里没有钱呀!”小萝卜头打破沙锅问到底,又说:“他们为什么没有钱啊?”“因为地主老财剥削他们,把他们家里的钱和东西都抢走了。”“地主老财真坏!”娘俩一路上一问一答,话说个没完,小萝卜头增长了许多见识。

夏衍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小时家境贫困,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与同学一道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1920年,他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他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外国名著。1929年,他参加筹备左翼作家联盟,次年当选“左联”执行委员,并与郑伯奇、阿英、沈西苓等人创办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个戏剧团体——上海艺术剧社,推动了革命戏剧运动的发展。1933年以后,他担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成为我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夏衍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任中共南方局文化组副组长,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特别是戏剧运动,同时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在上海、南京和香港等地领导党的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领导文化事业,创办电影文学研究所。1954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为培养电影事业的新生力量作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77年后,他先后担任对外友协副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82年,他当选为中顾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他“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

重庆日报网总编辑

马丁就像是中国的姓一样,有姓张的,李的....所以,很难确定您问的到底是谁,是吧?任何回答你的,说马丁是谁谁那都是在敷衍您,您认为呢?

杨清波,男,党员,1966年生于重庆,副教授(主任编辑)。1986年7月毕业于天津大学,被分配在北京国家化工部出版社从事书刊编辑。1989年起在万州日报、三峡经济报、重庆青年报、重庆商报、腾讯·大渝网、商界在线从事报纸和网络新闻工作18年。先后任三峡经济报总编助理、万州日报编委、重庆青年报总编助理、重庆商报社编委、腾讯·大渝网副总编辑、商界传媒执行副总经理兼商界在线总编辑。

如果是应试需要的话看一下丁柏铨主编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和人大版的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另外南方周末、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也是经典。如果是工作需要的话还是研究一下感兴趣的媒体,尤其是你将要涉及的那个口子的常用报道模式。不知道你是哪种工作性质,每个口子的稿子都有自己固定的模式,其实熟练了之后就是套。

2001年07月到2001年10月徐东担任重庆晚报读者服务部任见习编辑、记者,在重庆报媒首先推出报网互动模式;2003年05月到2004年04月徐东担任重庆总商会房地产商会会刊《重庆房地产》(前身《社区导报》)杂志房产部主任兼任策略总监,独立运营该杂志的包装推广、战略制定、品牌推广、发行策略以及整体运营。2004年05月到2005年12月徐东担任重庆矩阵(前沿)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营销策划部总监,全面负责公司所有项目的营销策划以及执行监督,先后操作过长安华都、力帆体育城、大川水岸、大川国际、长安丽都、兴馨嘉园等楼盘。其中兴馨嘉园开创中国房地产网络营销先河,成功为开发商节约60%的推广费。2005年12月到2007年7月徐东出任融侨(重庆)置业有限公司营销部策划经理,参与所有融侨业主维权的处理善后工作,对融侨半岛A组团即香弥山进行产品调整、最终保证了项目热销;将苹果城的推广进行整合提出并最终公司采纳了其产品概念核心为打造重庆首个网络社区;全面统筹负责融侨沙区诺丁阳光营销策划工作,修改调整完成其陈品形式以及细节改造,最终使其成为重庆热销户型之一。期间成功完成新科国际广场营销策划顾问服务。2007年07月到2009年,徐东先后担任新浪重庆房产频道执行副主编,负责新浪重庆房产频道的运营以及整体战略;同时成为房营网(前身为:重庆房地产营销策划网,现为:重庆商业地产网)执行CEO,其中推出的重庆首席房地产网络平台——大渝房产网,成为中国房地产网络媒体中最短的时间实现盈利的网站。2009年出任重庆市房地产业协会、重庆网上房地产等联合主办的重庆宜居网和新华网重庆频道地产总编以及重庆日报农村版地产主编,负责网站整体运营、策划及战略,发起并兼任中国房地产策划师联谊会重庆分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房地产专家联盟轮值主席,同时也是重庆市连锁经营协会商业地产委员会副秘书长、重庆商业地产网CEO、地产专家网CEO,同时为房地产策划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鼎新房地产培训学校特聘讲师,也是搜房、焦点、新浪等十大地产名博。2009年至2010年金科集团、中国奥园、瑞安地产、中海地产、融汇地产、龙湖地产、协信地产等一线知名开发公司特聘徐东为其顾问专家,梳理金科品牌定位万家宴的人文和谐地产和爱情地产、瑞安重庆新天地渝派建筑典范以及重庆自己的国际社区、融汇地产打造中国首个温泉商圈等重大营销策划。

重庆日报历任总编辑

?这个问题问得不应该...! 他老人家是市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重庆日报董事长 是正儿八经的公务员,国家干部

是。管洪,男,汉族,1965年7月出生,重庆沙坪坝人,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参加工作,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哲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哲学硕士,管理学博士,高级编辑,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属于行政编制。现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重庆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主席。

从事新闻工作多年,业绩突出。 1987年9月至1989年7月,在新华社辽宁分社任农村记者期间,深入基层,写出了大量带有浓郁泥土气息的报道。1989年8月至1991年2月奉派到西藏分社。在藏期间他采写了《是谁在西藏践踏人权?》《三次进藏阅尽风云》等大量真实、生动的报道。援藏结束后,继续在新华社辽宁分社工作,他采写的《“钓鱼”钓来三角债》、《欲清三角债当除大锅饭》等大量报道,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的肯定,并被评为新华社好稿。牟丰京同志的调查研究能力很强,在十几年的记者生涯中写出了很多有重大影响的调研稿件,其内参稿件,被中央领导批示的就有30多件。 1992年,通过对辽宁省10个亏损大户一个多月的调查,写出了一组三篇内参,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其中“技改失误使企业倾家荡产”、“管理混乱是企业亏损的巨大黑洞”、“谁为国企亏损负责”等观点在新闻界第一次明确提出,振聋发聩。朱镕基同志亲派调查组,与记者一起对这十个企业详尽调查,所形成的调查报告,对全国的国企扭亏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此稿荣获当年的新华社十佳调研奖。他还执笔采写了内参《辽宁水灾后统计表明水利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产业之一》,水利部运用这一观点及时向中央作了专门汇报,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随后的国家“十五”规划中,水利第一次被列为我国四大基础产业的首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称赞说:小记者起了大作用。这一稿件再次荣获新华社十佳调研奖。1997年,新华社受中央委托,对“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战略意义”进行调研,为设立重庆直辖市做好舆论准备。其执笔采写的一组调研稿,在当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参阅文件下发,对统一人大代表思想,顺利通过重庆直辖这一重大决议起了较大参考作用。在担任新华社重庆分社总编辑的三年间,他带领分社全体记者,围绕重庆直辖、三峡库区移民、老工业基地改造等重大题材,写出了大量稿件,使这个新组建的分社一直在新华社业务考核中名列前茅。 到重庆日报主持工作后,围绕中央交办给重庆直辖市的“四大任务”,带领全体记者编辑,组织、策划了大量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些年来,《重庆日报》刊发的关于国企改革、农民增收、三峡移民、农村扶贫、发展民营经济、“五个重庆”建设、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等方面的大量报道,多次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的表扬。在行政事务繁忙的情况下,他每年都要抽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领记者写出700多篇稿子。而且坚持常年审改重要稿件,常年审看《重庆日报》头版。他带领记者采写了《面向新世纪的重大转变》、《发展体制环境的重大变革》、《正气、正义、天理》、《生死时速》等多篇稿件,在市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他写的《报业集团如何提高新闻资源利用率》荣获2004年中国新闻奖论文类三等奖;评论《青年中国说》荣获2009年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编辑的通讯《为官要守大义拘小节慎用权力》获2010年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另有采写和编辑的三十余篇稿子获得重庆新闻奖一等奖。他担任重庆日报总编辑期间,正值重庆日报由过去的单列市党报向省级党报转型的关键时期。他带领编委会一班人,多次到全国的先进党报学习,对报纸的定位、作用和优势进行了全新梳理,提出了“权威政经大报,出色主流新闻”、“高度服务决策,深度参与生活”的新的办报理念。他还在“三贴近”的基础上,针对党报多年的痼疾,提出了党报要“提供更加贴近读者阅读需求的内容,采用更加贴近读者阅读习惯的话语体系,运用更加贴近时代特点的版式语言”的“小三贴近”。他提出党报要善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这一办报思路。 2004年,在渝考察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给予充分肯定。在重庆市委的汇报会上,云山部长说,重庆日报的办报经验很好,他们提出的十六个字我很赞成,我给他们改了一下,可以叫“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现在“两个服务”已成为全国新闻宣传的重要指针,也成为重庆日报多年来坚持的办报方向。在他的主持下,重庆日报经过了六次重大改版,实现了由单列市党报向全国一流党报的转型。改版后的重庆日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中心工作的报道,创新了党报话语体系,报道内容更加鲜活,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得到广大党政干部和普通读者的好评。2010年,重庆日报被评为“中国十大省级党报”。去年就任集团党委书记后,牟丰京同志更加重视新闻队伍建设。去年3月底,集团在所有媒体中组织开展了“千名记者编辑‘三进三同’”大型采访活动,到农村、到社区、到厂矿,与广大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很好地锻炼了记者队伍,又采写出大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体验式报道和调研性报道,受到中宣部领导充分肯定和广大读者欢迎。在随后在全国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他也亲自组织集团各媒体积极参与集团的活动,多次被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表扬。

2013年4月起任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总裁、总台长。牟丰京,男,196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编辑,从事新闻工作25年,先后就职于新华社辽宁分社、西藏分社、重庆分社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历任辽宁分社部门主任和重庆分社总编辑,2000年后调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工作,担任重庆日报总编辑十一年,2011年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负责集团全面工作及新闻管理工作。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新闻类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海南日报总编辑

这个人从大学毕业之后,在中国科学院的一个分院,曾经担任过文秘的职位,然后也在吉林文化报社曾经担任过记者以及编辑的职位,同时还在这个报社担任过副总编,同时也在很多的报社都曾经担任过编辑的位置。

海南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尹婕妤,因为身体疾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生前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历任吉林新文化报社社长、总编辑,海南南国都市报社副总编辑 、总编辑 ,海南日报社副总编辑、党委委员,海南广播电视台总台总编辑、党委副书记等,她亲自采写、编辑的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台优秀节目奖 、海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海南新闻奖 南海文艺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等。

海南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尹婕妤,她在生前亲自采写编辑的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电,中国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奖,海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她还是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在她的带领下,海南地区的业绩突飞猛进,得到了人们的好评。

她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曾获得中国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奖、海南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海南新闻奖、南海文艺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

遂宁日报总编辑

1990.09-1993.07: 四川省蓬溪师范学校普师专业学习;

1993.07-1994.11: 四川省蓬溪县隆盛国小任教;

1994.11-1999.12: 四川省遂宁日报社工作;

1999.12-2002.03: 四川省遂宁日报社广告部副主任;

2002.03-2002.04: 四川省遂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

2002.04-2003.12: 四川省遂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秘书科副科长; (2000.08-2002.12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大学本科学习, 2001.03-2003.03挂职射洪县柳树镇党委副书记);

2003.12-2008.08: 四川省遂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其间: 2006.03-2008.03下派安居区三家镇马槽村党支部副书记, 2005.09-2007.07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本科学习) (2002.09-2004.06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专业大学专科学习, 2003.09-2006.06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学习);

2008.08-2011.10: 四川省遂宁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2011.10-2013.05: 四川省蓬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2013.05-2013.07: 四川省遂宁市广播电视台台长(2011.09-2013.06四川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

2013.07-2016.08: 四川省遂宁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

2016.08-2016.10: 四川省遂宁市委副秘书长(保留正县职);

2016.10-2018.12: 四川省遂宁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主任;

2018.12-2019.01: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委副书记,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主任;

2019.01-2019.02: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主任;

2019.02-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委副书记、区长。

领导区 *** 全面工作。负责审计工作。分管区审计局。

● 1999年7月毕业考入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文工团,入伍至今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 2001年4月荣获第五届“武警文艺奖”优秀演员奖。● 2001年6月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部举办的“阳光、大地”声乐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2002年1月荣获“歌唱西部大开发”全国声乐比赛特等奖。● 2002年3月荣获“西部之春”民族歌曲演唱全国银奖。● 2002年4月荣获“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海赛区民族、美声组第一名。● 2002年5月荣获第十届“哈药六杯”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优秀奖。● 2002年9月荣获“中华民歌演唱大赛”上海赛区最佳歌手奖。● 2002年12月荣获“金昌利杯”全国武警新人新作声乐比赛第二名。● 2003年11月获长江三角洲十六城市民歌手大奖赛“十佳民歌手奖”(金奖)。● 2004年4月荣获东南电视台“银河之星大擂台”第一位东南新人奖并聘为特邀演员。● 2004年5月荣获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新盖中盖杯”民族唱法银奖第一名。● 2004年6月中央电视台特邀演员。● 2004年6月荣获上海市群众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2005年1月荣获东南电视台“银河之星大擂台”2004年度歌王称号。● 2005年6月荣获中国沿海省市“渔歌邀请赛”金奖。● 2006年7月演唱歌曲入选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金曲。● 2009年5月荣获“上海之春”国际声乐比赛一等奖。● 2010年11月荣获全军文艺汇演优秀演员奖。● 2010年11月荣获上海世博演出先进个人称号。● 2012年12月29日荣获中央民政部、全国双拥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的全国首届优秀双拥文艺节目调演比赛歌曲类第一名。 媒体报道《人民日报》、《北京晚报》、《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歌曲》《词刊》、《新民晚报》、《华西都市报》、《遂宁日报》、《四川日报》、《三峡都市报》、《四川农民报》、《中国电视报》等报刊上曾发表介绍他的成长经历的文章,如:《四川农民娃央视抱银奖》、《射洪农民娃央视抱银奖 》、《敖长生:生命的呐喊》、《敖长生:我用真情打动你》、《他从大山走来》等。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还联合为他拍摄了上下两集的专题片《大山里走出的歌手》《风雨过后见彩虹》。创作作品他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有《人民是靠山》《上海等你来》《幸福家书》《在凤凰落脚的地方》《因为有了共产党》《爸爸妈妈》《妈妈最美》《心怀慈悲》《桃花曲》《与你同行》《最可爱的人》《魅力西藏》《请到悦隆来》《兵心一片》《爱你一辈子》《把群众当亲人》《康定老街》《天地人和》《我的祖国叫中国》《印象草原》《山歌》《再泊枫桥》《心疼祖国》《最美的勋章》《一碗姜汤》等。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和省市比赛中获奖,他演唱的部分歌曲大都作为学院的声乐教材,供学生传唱,传递着正能量。歌曲《人民是靠山》作为唯一一首新创作歌曲入选上海市建军85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并荣获全国比赛一等奖。2013年五月推出由他作曲的清新军营民谣歌曲《一碗姜汤》,参加全国武警部队战士文艺奖汇演。一碗姜汤(2013年敖长生最新军营民谣风格歌曲)作词:成福、德清、德平作曲:敖长生演唱:敖长生那年我告别校园到军营穿上了绿军装数九寒天练兵忙不小心着了凉深更半夜发高烧可急坏了班长他轻手轻脚下了床匆匆去伙房凌晨两三点飘来了一缕香班长送姜汤静静到我身旁披着床前明月光我喝下了姜汤那又辣又甜又滚烫暖流涌心房一碗姜汤让我感受兄弟情长一碗姜汤为我抵挡冰雪寒霜班长用被角裹紧我的肩膀他不知道我早已泪流两行一碗姜汤让我感受温暖阳光一碗姜汤给我一把爱的力量班长用双手抚摸我的脸庞他还以为我早已进入梦乡如今我也光荣成为了一名班长我要像我的老班长当好兄长带领我的好战友肩并肩手挽手步调一致向前方为家为国为人民时刻准备上战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