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外国语学院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外国语学院研究论文

英语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2017

导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英语成为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下面是我分享的英语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陈燕兰.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的思路及探索[J].时代教育,2015,(24):214,228.

[2]曾卫民.农村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校园英语,2012,(5):71-72.

[3]江菲菲.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初探[J].读与写(下旬),2012,09(4):98-99.

[4]雷佼.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丁敏.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的思路和探索[J].才智,2013,(22):108-108.

[6]焦平.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368-369.

[7]裴娅静.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英语园地,2012,(18):11-12.

[8]焦平.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9]潘志强.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

[10]宋菲,段文敬.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

[11]石志坤.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导学案[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14,15(1):59.

[12]陈儒珍.导学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建议探讨[J].读写算(教研版),2014,26(17):169.

[13]谭莉莉.“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才智,2014,8(21):192.

[14]张晓娟.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英语,2015.34

[15]吕晓宏.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6]王冬冬.高中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中教育技术装备,2011,(25).

[17]刘天赋.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1)

[1]张秋英.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3,4.

[2]杨秀敏.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5,7.

[3]周华梅.浅谈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4]王红英.浅谈初中英语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海外英语,2010,6.

[5]刘亚珍.初中英语教学情景教学法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111-112.

[6]王传奎.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18):59.

[7]王新华.我国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10):63~66.

[8]李浩然.如何才能设计出一堂优秀的英语课[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4(11):20~24.

[9]王华珍.大学生英语阅读的预习障碍及教学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10]林朝霞.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J].广西教育,2006,(35).

[11]刘阳.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12]刘程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的实证研究[D].长江大学,2014.

[13]杨德林.对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89-90.

[14]程可拉,刘津开.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5]游毓平.任务型教学在中学英语口语课上的应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

[16]贾景全.论课堂教学设计在初中英语高效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7):56~58.

[17]周彦波.初中英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科技展望,2015,(24):190-190.

[18]宋斌华.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19]孙琼.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20]陈黎明.从合作学习理论出发探索高职大学英语口语特大班额的教学新路径[J].海外英语.2016(12)

[21]阳兰梅.合作学习理论在《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应用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1(03)

1. 《转喻的认知阐释》,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2.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3. 《英语文体学》(主编,研究生教材),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 《20世纪英美文学要略》(编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2002年获江西省英语学会学术论著一等奖)。5. 《格林童话精粹》(译著),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0。6. 《叙事:意义与策略》,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7. 《济慈书信集》,(译著)东方出版社,2001。8. 《沟通与超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9. 《文本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 《赣文化论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11. 《实用汉英分类翻译手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12.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主编(负责主要编写工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此书获得江西省英语学会一等奖)。13. 《跨文化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论》,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14. 《傅浩文集之一·诗学卷·距离》,140千字,作家出版社2002年9月版。15. 《叶慈诗选》(英汉对照),300千字,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16. 《乔伊斯诗全集》,1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7. 《阿米亥诗选》(增订本),22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8. 《叶芝诗集》(修订本),5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9. 《20世纪英语诗选》,3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0. 《德瑞克·沃尔科特诗选》,2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21. 《拿单·扎赫诗选》,约13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即出。22. 《英语名诗译解》,120千字,哈尔滨出版社,即出。23. 《叶芝精选集》(主编、译),800千字,燕山出版社,即出。 1. “语义压制的转喻理据”,《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2. “概念隐喻与认知语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3. “语言的模糊性和语境的解释功能”,《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2(1)。4. “隐喻的语用阐释”,《山东外语教学》,2002(3)。5. “信息短路下的话语标记”,《外语学刊》,2003(3)。6. “间接言语行为中的借代”,《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3(2)。7. “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8. “论话语标记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9. “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外国语言文学》,2003(4)。10.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转喻的语用功能”,《山东外语教学》,2003(3)。11. “基于脚本的架桥式语用推理”,《外语与翻译》,2003(4)。12. “翻译的语用等效观”,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美中外语》,2004 (1)。13. “框架转换与意义建构”,《外语学刊》, 2004(3)。14. “架桥式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天津外语学院学报》 2004(1)《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4(5)。15. “构式义、转喻与句式压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16. “言语行为转喻与话语的深层连贯”,《外语教学》,2004(3)17. “阅读理解中语用推理的认知考察”,《外语教学》,2004(5)18. Fitting a top-down strategy into a traditional reading class. Teacher’s Edition, 11, 12-16,2004.19. Effect of using a "top-down" strategy o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English readings.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3, 29-44,2003.20.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contexts. TESOL Journal, 11/2, 5-11,2002.21.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EFL teaching. System, 30/1, 85-105,2002.22. A close look at the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on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Asian Englishes, 5/1, 40-63,2002.23. The middle group of learning-centered teaching. Teacher’s Edition, 9, 24-30, 2002.24. Creating group-center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a large EFL classes. ELI Teaching, 23/1, 16-19, 2001.25. Matching teach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contexts. Internet TESL Journal, 7/7.26. Advantages of group-centered learning in large classes. Teacher's Edition, 6, 8-13. 2001.27. Teaching reading: Fitting a “Top-down” strategy into the Chinese Context,Guidelines, 23/2, 20-23. 2001.28. 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EFL teaching. Guidelines, 22/1, 51-60.29. Modern vs. traditional. English Teaching Forum. 37/3, 27-29. 1999.30. Mak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work together with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in a traditional setting. Guidelines. 21/1, 23-33. 1999.31.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conflic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FLteach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 35-43. 1999.32. Developing an English teaching program by integra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thods. Guidelines 20/2, 77-88. 1998.33. Integra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thods. ELI Teaching. 28, 15-19, 1998.34.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ELI Teaching 29, 37-39. 1998.35. Reconcil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thods.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30/4, 458-471. 1996.36. “中澳大学生学习观念比较”,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37. “学习策略与教学方法”,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8. “论兼收并容,折衷诸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8期. P, 39 – 41.39. “The Trojan Horse of English Language”,Teaching Journal o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2003.40. “De-politicization in ELT in China”, Pacific Asian Education,2000.141. “National Sovereignty versus Moral Sovereignty”,Media Asian, 2003.1.42. “The Foreign Language Dilemma”,Re-reading America, 2003.43. “康拉德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44. “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汪义群 ,虞建华主编)第4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即出)。45. “论美国后现代小说的两大走向”,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46. “论《查特来夫人的情人》的阳物意识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 期。47. “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9期。48. “别有洞天的叙述——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结构”,刊载于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49. “互文性与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 刊载于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50. “Logos、道与后现代主义小说语言观”,《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51. “论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的叙事技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1998年获江西省英语学会学术论文一等奖)。52. “文本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文艺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 期全文转载。53. “文学与国民教育”,《文艺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54. “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上)”,《创作评谭》第2期,2004。55. “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下)”,《创作评谭》第4期,2004。56. “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6。57. “翻译的目的、对象与语篇类型——重温严复的译论”《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658.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外语与翻译》,2000,459. “译诗的标准与译诗的方法”,《外语与翻译》,2002/3(此文在中国译协于郑州举行的“2002全国文学翻译与出版研讨会”上,获得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一等奖)60. “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形象”,《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461. “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江西师大学报》,2000,262.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两种技法比较” 《江西师大学报》,2001,263. “从《无题》的几种译诗看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江西师大学报》,2001, 264. “直译为主,还是意译为主——兼评几种翻译教科书的直译意译观”,《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65. “诗无达诂与古诗英译”(参加“中国诗歌翻译第四届年会”,《外语论坛》 2003/1发表。66. “为了祖国语言的纯洁性——从‘武装到牙齿谈起’”《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4/867. “诗歌翻译中的文化阐释与文化定位”,《语言文学研究》,2004,4。68. “沃尔夫与女权论文学批评”,《江西师大学报》,1996,1。69. “文学符号学——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江西师大学报》,2001/2。70. “论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外语研究与教学》,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版。71. “大学阶段基于文体学的英语教学法”,《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72. “Students’ mental lexicon in L2”,2001.7月参加“第二届南京大学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73. “基于Internet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 第一作者,《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12期;74. “基于Internet学习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第一作者,《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年第4期;75. “Rubric—A Powerful tool for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writing”,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中国英语教学》),2003年第3期76. “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第二作者,《外国语》2004年第4期;77. “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型外语学习环境设计”第一作者,《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78. “论科技文体的翻译原则与方法”,《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第3期;79. “语义框架、场及其相互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80. “不同的路向:关于语义分解的思考”,《外语学刊》,2001,1。81. “颜色词的认知语义与认知结构”,《外语教学》,2001,4。82. “言语行为动词语义分析及构架”,《外语学刊》,2000,2。83. “语义结构与文化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84. “广告英语模糊现象探析”,《山东外语教学》,2000,3。85. “格语法与当代语义分析理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86. “话语中名词性词的分析与情景语义学”,《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4。87. “叶芝的神秘哲学及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 ,《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88. “菲利浦·拉金的诗歌语言艺术”,7千字,《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89. “当你年老时:五种读法”,5千字,《外国文学》2002年第5期。90. “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5千字,《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21日。

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论文

前教育学学硕研究生招生院校有: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鞍山师范学院、沈阳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北华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外国语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苏大学、南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温州大学、宁波大学、安徽师范大学;

安庆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鲁东大学、青岛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等。

考生可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学术学位,教育学——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可查询学前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招生院校情况。

论文还是比较容易通过得,而且查重率也比较低,主要是您先要满足申请学位得要求,大部分学校得要求有三个。1、各门成绩平均分70+2、论文成绩良+3、通过学位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前两个都是相对比较容易得,最难得是第三个学位英语,因为设计得国家统考,所以很多同学都是再这上面卡住。不过现在有些学校可以用公共英语三代替学位英语考试。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26.67%。随着2022年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接近尾声,2022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再创佳绩,我院2022届本科专业共有毕业生51人,考研人数为30人,报考率为58.82%。截至4月18日,有8人被顺利拟录取,包括河北大学、江苏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录取率达到了26.67%,较去年有了大幅度提高。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的本科论文通过率高。

北京外国语大学(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简称北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是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京港大学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成员高校。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学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队,历经军委俄文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华北联大外国语学院、中央外事学校等主要阶段,建校始隶属于党中央领导,至1949年发展成为北京外国语学校。

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其前身为成立于1949年的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80年后直属教育部领导,199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京外国语大学

安徽外国语学院学报

该系是安徽大学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1958年),资深教授济济,师资力量雄厚,是安徽省颇有影响的系科之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俄语系遭受严重冲击, 间断性停止招生十余年之久。在国内外环境对俄语界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俄语系的前辈们仍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俄语事业。文化大革命期间(1978年)成立了《苏联问题研究所》(后易名为《俄罗斯研究所》)。对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并创办了《俄罗斯研究》学术杂志。该杂志在全国同类杂志中位于前列。 随着改革开放,俄语系恢复招生(1993年)。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俄语系开设了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视听说、俄语阅读、俄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文学、俄罗斯语言文化国情、俄语词汇学、俄语修辞学、俄语口语、俄罗斯文化史、经贸俄语、英语等课程。 俄语系共有教师9人,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4人,外籍教师1人, 博士2人,硕士2人。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和加强,教学经验日益丰富,科研水平日益提高。 俄语系每年招生,现有学生99人(每届招25人)。俄语系的专业四级、八级考试的年平均通过率分别为95%和90%。近几年的研究生平均录取率达到40%。俄语系还在全国俄语大赛和中国南方地区俄罗斯语言文化知识竞赛中多次获奖。 俄语系与俄罗斯奥廖尔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两校师生可互派到对方学校学习、进修或工作一年。俄语系每年有数名学生去俄罗斯奥廖尔大学插班学习。 安徽大学法语专业成立于1974年,是安徽省最早的法语专业。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2008年建立法语系,多年来为安徽省各高校、外经外贸企业、外事部门及涉外部门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本省的对外开放、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法语系共有教师9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1人,外籍教师1人, 博士1人,硕士5人。法语语言文学学科在一类和二类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专著1部,出版译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这也是安徽省内唯一的法语语言文学国家社科项目。 法语系所开设的课程有基础法语、高级法语、法语视听说、法语阅读、法语写作、翻译实践、口译、法国文学、法语国家概况、经贸法语、法语词汇学、法语口语、听力、英语、计算机等课程。 法语语言文学学科特色之一是运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思想和方法研究法国当代女性文学,尤其是杜拉斯小说研究,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特色之二是探索教学和翻译的实践性研究方法,并翻译出版多部译著。法语系与法国贝藏松大学、伊维瑞大学、巴黎法语联盟、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国际语言中心、法国孔泰大区,法国巴黎Evry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法国驻沪总领馆合作成功举办“法国文化日”。对外交流有力地推动了法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 法语系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同时也注重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人才,法语专业的毕业生英语为第二外语,均能通过英语六级水平考试。法语系的专业四级、八级考试的成绩逐年提高,07级八级通过率为80%、08级四级通过率为100%。近几年的研究生平均录取率达到20%。2010年就业率为100%;2011年就业率为96.55%。在2011年全国法语歌曲大赛华东赛区中我系选手进入前四名。我校法语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法语系正朝着国际化办学的方向发展,为培养高水平的法语专业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本学科方向自1990年安徽大学设立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以来一直是该点的主导研究方向。在长期的科研和研究生的教学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长期坚持莎士比亚戏剧研究,并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如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重新解读和审视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结合宗教文化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对美国文学中的宗教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独树一帜开展英国维多利亚晚期殖民主义文学研究。 学术地位本学科方向已形成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科研经验,尤其在莎士比亚研究、美国文学中的宗教思想研究和英国维多利亚晚期殖民主义文学研究方面成绩比较突出。多年来本方向在《外国语》、《外语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章数十篇,其中有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转载。在美国文学研究方面,本学科方向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比较系统地梳理了美国文学中的宗教思想,《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本方向对英国维多利亚晚期殖民主义文学,特别是对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路德亚德·吉卜林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已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外语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同类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尚不多见。此外,本方向已出版《英语典故词典》、《美国小说》,《英美戏剧》、《英诗选读》等著作7部,并有《莎士比亚新论》等著作即将出版。本学科方向学术骨干主持完成过“美国文学中的宗教思想研究”等多项省部级项目,其中一项获安徽省社科成果奖。在研的项目有国家级项目1项(“鲁德亚德·吉卜林研究”,2005年立项)、省部级项目5项。本学科方向在安徽省的英美文学研究界处于核心地位,吉卜林研究在中国的外国文学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用和意义本学科方向是安徽省英美文学研究界的龙头,对于提高安徽省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本方向的研究重点都是英美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问题,譬如莎士比亚研究是英国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文学中的宗教思想研究是国内外国文学界开始涉足的新领域,标志着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的深入,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英美乃至整个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都有着重大作用。殖民主义文学研究更是后殖民文化思潮中的研究热点。对英国维多利亚晚期殖民主义文学的研究尤其能使我们全面了解西方的殖民主义思想和实质,对于今天全球化大潮冲击下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语言学研究方向特色之一是把英语语言学理论研究同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翻译史研究紧密集合;系统研究中国翻译史、汉籍外译史、中国各民族互译史,翻译理论以及翻译与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翻译史观、翻译理论多元观。特色之二是对国外语言学理论进行批判地吸收与应用,把语言理论与省情相结合,系统研究欠发达地区英语教学模式与实践模式。学科方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拥有高级职称5人,博士5人。他们能了解和把握本方向的前沿理论和研究动态,知识面宽,科研力量强。多年来,在《外国语》、《中国翻译》、《现代外语》、《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比较文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当代语言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乃至英国“Teacher Trainer”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该学科方向尤其是在翻译史和翻译与相关学科研究上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处于领先水平。先后出版专著《英汉翻译原理》、《中国翻译简史》、《汉籍外译史》、《翻译多元论》、《外国文学在中国》、《英语与社会》等。在《中国翻译简史》的基础上,该方向已完成300多万字的《中国翻译史》巨著,共五卷,分古代部分(一卷)和现当代部分(五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已把该书列为重点学术书目并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中国翻译通史,资料详实,内容含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其中包括中国各民族文学互译,汉籍外译等,填补了中国翻译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该方向的另一本专著《翻译多元论》在国内颇有影响。《英语与社会》把标准英语、地域英语及其他变体研究置于社会大环境下研究,为语言教学、翻译与跨文化交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该研究成果被认为是优于全国同类成果。 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位点是我省唯一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该学位点从2004年开始招生,两年共录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8名(分别为8名和10名),2006年计划招生15名。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研究方向有:译介学、欧美文学比较研究、20世纪中外文学比较研究、西方文化与圣经文学。专业课程主要由博士、教授、副教授担任。该学位点的培养方向主要是为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和新闻媒体机构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基本功,能够听懂英语授课的内容;具有较为广博的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和较好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在外语学院领导的关心和学校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该学位点日臻成熟,正在向健康方面发展。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设立德语大专班,2009年建立德语系,并开始德语语言文学本科招生。现有在院德语专业本科生101人。 德语系共有在编教师8人, 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在学历上,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4人,其他学历3人;外语学院每年还从德国博世基金会以及德国著名高校中长期或短期聘用一些教授、副教授或讲师补充在编教师人数。2009年和2011年,外语学院两次邀请了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德国语言文学著名教授Winfried Woesler来我院为师生做系列学术报告,以及为本科生授课。每期持续40天左右。德国汉堡大学胡恩教授也来访我院进行学术交流。以南京大学为代表的国内名牌高校德语系与我院德语系保持密切的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我院德语语言学科的发展。 德语系所开设的课程有: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听力、德语阅读、德语语法、德语写作、德语翻译实践、德语口译、德国文学、德语国家概况、德语语言学、德语词汇学、德语口语等课程。 德语系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和德国汉堡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友好交流和合作关系:德语系每年可选派两名年轻教师去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相关的院系攻读博士学位;从2010级开始,德语系每年可选派两名优秀学生去对方相关院系学习一年;另外,学院还与德国一些著名高校建立了自费交流项目,按交流协议互派学生到对方进行学习和实习。 在Woesler教授的指导下,我院德语系本科生翻译了海涅的作品《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并在德国欧洲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其他项目合作计划正在顺利进行中。 德语系面向全国招生,生源优秀,教学质量高。2009级和2010级的专业四级通过率高达95.6%和96%,超过全国同类学校平均水平几十个百分点;推免硕士研究生深受国内名牌高校欢迎。德语系本科生在全国德语专业本科生德语辩论赛中多次获奖。 外语学院德语系正朝着国际化办学的方向发展,为省内外培养高水平的德语专业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西班牙语系成立于2009年。西班牙语专业是安徽省同类专业中开设最早的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西班牙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工作的西班牙语专门人才。 西班牙语系共有教师7人, 其中特聘教授1人、讲师1人、助教5人;具有硕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1人;本科学历2人;除此之外,外语学院每年从西班牙语国家聘请专家1-2人。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学科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国家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1项。 西班牙语系所开设的课程有西班牙语精读、西班牙语视听说、西班牙语泛读、西班牙语写作、翻译实践、口译、西班牙文学、拉美文学、西班牙国家概况、拉美国家概况、外贸西班牙语、西班牙语口语、听力、英语、计算机等课程。 西班牙语系积极参加与西语国家高校的交流,已与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圣托马斯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 西班牙语系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西班牙语专业的毕业生英语为第二外语,均能通过英语四六级水平考试。2011年,我校第一届西班牙语专业学生在全国西班牙语专业四级考试中获好成绩,通过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推免硕士研究生深受国内名牌高校欢迎。2012年,我校09级西班牙语系学生在阿根廷驻沪领事馆组织的西班牙语诗歌创作大赛中包揽一、二等奖。 西班牙语系正朝着国际化办学的方向发展,为培养高水平的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安徽大学日语系成立于2001年。目前,日语系共有专职教师9名。除此之外,日本高知大学每年外派我系日语教师1名。在日语系专职教师中,有副教授3人,讲师6人。在学历结构上,1人获得上海外国语学院日本文学博士学位,1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1名为日本名古屋大学在读博士,并同时受聘为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言语文化研究科博士研究员,硕士4人。 日语系的人才培养定位是:精英培养,研究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日语系每年招生25名左右,坚持小班教学理念,师生比10:1,小于教育部规定的14:1的比例,真正实现了精英培养模式所需的师资配置。日语系目前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听力、日语阅读、日语写作、日语演讲演习、日语翻译实践、日语口译,日本文化、日本影视文化,商务日语、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选读、日本国家概况等,并与日本高知大学开设了远程教学课堂。日语系在日本文化研究、日本文学研究、日语语言研究和二语习得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发表重要论文数十篇,参与撰写系列专著《中国翻译通史》,共五卷,并获安徽省社科二等奖,出版译著1部,各类日语教材5部。主持安徽省教育厅项目2个。在国际交流方面,目前日语系与日本高知大学和瑞典哥德堡大学有2个国际合作项目。日语系每年有10位交换留学生赴日本学习,1名教师作为交换教师赴日本教学。双方还组织学生互访,进行暑期日本和中国社会见习活动。此外,校内还开展大型日本文化节活动。各类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BibliographyI .Adamsky, Cathryn. Changes in pronominal usage in a classroom situation.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5 [J]: 733一779, 1981.2. Andersen, M. L. and Collins, P. H. Race, Class, and Gender. WadsworthPublishing Company, 1995.3. Bloor Thomas and Bloor Meriel.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 AHailidayan Approa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 2000.4. Bolinger, D. Language: the Loaded Weapon. London: Longman, 1980.5. Brown, Gillian and George Yule. Discourse Ana加is.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3.6. Butler, C. S. Systemic Linguistic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London:Batsford, 1985.7. Butler Judith.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New York: Routledge, 1990.8. Cameron, Deborah. Feminism and Linguistic Theory.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1992.9. Coates, Jennifer. Women, Men and Language. London&New York:Longman, 1986.10. Crawford, M. Talking D沙rence: On Gender and Language. London: Sage,1995.11.Cutler, A.,McQueen, J.M.&Robinson, K. Elizabeth and John: soundpatterns of men's and women's names.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6 (1990),471-482.I2. Daly, Mary. Gynecology: The Metaethics of Radical Feminism. Boston:Beacon Press, 1978.13.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14. Fairclough, Norman.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New York: Longman,1989.I5. Fairclough, Norman. 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 London: Longman,1992.16. Fasold, R. W.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Oxford: Blackwell, 1990.17. Fowler, Roger. Linguistic Critic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I8. Gibbon, Margaret.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New York: PersonEducation Limited, 1999.19. Graham, Alma. The Making of a Non-sexist Dictionary. In Barrie Thorneand Nancy Henley eds, pp. 57一63, 1975.20.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Second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1 .Hendricks, C. and Oliver, K. Language and Liberation: Feminism,Philosop似and Languag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9.22. Hudson, R. A. Socio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 2000.23. Jespersen, O. The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New York:Doubleday, 1938.24. Key, M. R. Male,作male Language. Metuchen, NJ: Scarecrow, 1975.25. Kidd, Virginia. A study of the images produced through the use of the malepronoun. Moments in Contemporary Rhetoric and Communication 1(2) [J]:25一30, 1971.26. Lakoff, R.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5.27. Lyons John.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Beijing: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8. Martyna, Wendy. What does `he’mean? Use of the Generic Masculine.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8 (1) [J]: 130一139, 1978.29. Miller, Casey and Swift, Kate. The Handbook of Nonsexist Writing: forwriters, editors and speakers. New York: Lippincott and Crowell, 1980.30. Mills, Sara. Feminist Stylistics. London: Routledge, 1995.31. Mills, Sara. Post Feminist Text Analysis.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ov.1998.32. Nilsen, Alleen P.; Bosmajian, Haig eds. Sexism and Language. Urbana, Ill.: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1977.33. Pauwels, Anne. Women Changing Language. London&New York: AddisonWesley Longman, 1998.34. Penelope, Julia. Speaking Freely.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90.35. Scollon, Ron and Scollon W. Suzann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Discourse Approa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 2000.36. Simpson, P. Language, Ideology, and Point of 1Tew. New York: Routledge,1993.37. Spender, Dale. Man-made Language (2"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andKegan Paul, 1985.38. Stanley, Julia, P. Gender-marking in American English: usage and reference.In Alleen P. Nilsen, Haig Bosmajian, etc. eds Sexism and Language. Urbana,Ill.: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pp. 43一74, 1977.39. Thorne, B&Henley, N. eds Language and Sex: Difference and Dominance.Mass: Newbury House, 1975.40. Thorne, Barrier Kramarae, Cheris; Henley, Nancy eds. Language, Gender,and Society. Mas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83.41 .Todd, A. Dundas and Fisher, Sue, ed. Gender and Discourse: the Power ofTalk. Norwood, N.J.: Ablex Pub. Corp., 1988.42. Wardhaugh, Ronald. Language in Competi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7.43.白解红.语义多层面上的性别差异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9卷,第4期,2000.44.胡壮鳞,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4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6.杰弗里·利奇.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7.刘建达.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与解放[LJ]、山东外语教学.第1期,1998.48.刘玉娟.标记与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2002.49.马元曦.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50.潘建.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3期,2001.51.秦秀白.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历时文化透视[J].现代外语,1996.2.52.宋海燕.性别原型及其在两性言语交际能力中的反映[[J].上海:外国语,1998, (2): 58-62.53.徐守勤.英语谚语词典.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4.许之所,李丽芳,李丽敏.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明.武汉工业大学学报.Vol. 22 No. 6, 2000.55.辞典: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William Collins Sons&Co Ltd, London, 1987.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Translation. O}c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3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一、天津外国语大学王牌专业介绍 国家级特色专业:日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朝鲜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 天津市重点学科(4个):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二、天津外国语大学简介 天津外国语大学(简称“天津外大”、“天外”)是一所主要外语语种齐全,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学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中外求索,德业竞进”的校训精神,着力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历史沿革 天津外国语大学前身之一是始建于1921年的天津工商大学,主体前身是1964年成立的秦皇岛外语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河北外国语专科学校、天津外国语专科学校。1974年,学校恢复并改名为天津外国语学院。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英语和日语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 校区情况 学校现有五大道和滨海两个校区, 总占地面积464218.7平方米。五大道校区三个院落分布在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文化旅游区内(马场道、睦南道、郑州道)。滨海校区坐落在滨海新区大港高教生态园区内,湖光映翠,景色秀丽。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34个(外语语种32个),文学类其他专业以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工学门类专业23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项目11个。 学校拥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20个授权方向)。拥有5个天津市重点学科、4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其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天津市一流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天津市一流培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具有接受国内高校青年骨干访问学者和一般访问学者资格。 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万余人,生源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学校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广辅修、双学位、项目班、“外语+”与“专业+”等形式多样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大型国际会议的翻译和外事接待服务,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研修,不断拓宽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渠道,突出具有天外特色的语言训练和复合专业教育。 学校获批2个复合型人才培养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其中求索荣誉学院获评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示范项目;与天津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共同培养国际化新闻人才。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高水平,近5万名优秀校友活跃在外交、外贸、新闻、财经、法律事务、教育等各条战线,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和欢迎。与今日头条、一汽丰田、AECOM等世界500强公司建立67个实践基地,包括凤凰卫视美洲台等多个海外实习基地。学生在全国多种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 师资队伍 数十年的办学历程,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在我国外语界享有盛誉的语言学大师和翻译家,如钟作猷、金堤、朱万清、修刚等,学术薪火相传,积淀深厚。学校现有教职工近千人,其中专任教师(含外聘教师)七百余人,专任教师中超过60%的教师拥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部分专业达到100%。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天津市教学团队、天津市教学创新团队10个、天津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8位教师入选教育部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70余人次分别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等省部级及以上各类荣誉或称号,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6人、第二层次14人、第三层次57人。学校是天津市外事翻译人才储备基地。 科学研究 学校建有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国别和区域研究院、“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等高端智库。下辖1个部级研究基地——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乌克兰研究中心、葡萄牙研究中心、法国研究中心,1个天津市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2个天津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和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2个校级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欧美文化哲学研究所,2个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及东北亚研究中心,5个创新团队入选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同时,依托所办孔子学院建有海外智库——中国学研究中心,基本建成了服务国家、天津以及学校发展需要的国际化特色科研平台体系。 每年举办或承办10余场有影响的国内外学术会议,组织开展近三百场由国内外知名专家、我校骨干教师主讲的求索高端学术论坛、青年学者论坛和天外名人大讲堂。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高水平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逐步形成了以中央文献对外翻译和区域国别问题研究为引领的科研特色。主办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类重要学术期刊《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天津市一级期刊;综合类文化期刊《世界文化》杂志,为传播世界各民族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学术辑刊《中译外研究》、《翻译中国》、《语言与符号》、《社会符号学》等,特色鲜明,影响较大。 国际合作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30多个国家的200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是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天津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的院校,同时设有“天津外国语大学来华留学生新生奖学金”,每年接收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留学生来校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或者短期研修。依托与国外高校的良好合作关系和“2+2”、“3+1”、“4+1”等合作办学项目以及联合培养硕士、博士项目、国家汉办学生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等渠道,为学生提供到国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学校积极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先后与韩国、葡萄牙、俄罗斯、哥伦比亚、乌克兰、日本、加蓬等国高校合作开设9所孔子学院,其中,韩国顺天乡大学孔子学院、葡萄牙里斯本孔子学院、乌克兰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多次被国家汉办授予“先进孔子学院”荣誉称号。学校具有孔子学院奖学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资格,是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确定的首批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储备学校,曾获评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此外,学校还承接了德国歌德语言中心等教育培训项目。 天津外国语大学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天津外国语大学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天津外国语大学教务处电话 天津外国语大学有几个校区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有哪些专业 附好的重点专业名单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有两千多年以上友好交往的历史,文学翻译有别于一般的专业翻译,要求译者不仅具有较高水准的双语能力,还要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篇1 浅谈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的传达 摘要:文学翻译有别于一般的专业翻译,要求译者不仅具有较高水准的双语能力,还要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此外,还需要具备对于所译文学作品及作者文学风格的读解能力、语言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自我认知度、身心投入度、生活阅历等等。可见,文学翻译不仅是一项语言活动,也是一项认知活动,更重要的是异文化间的传递。因而,译者算得上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异文化信息,乃是译者应尽的义务。本文结合田山花袋《棉被》的1987年黄凤英?胡毓的中文译本,浅谈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的传达。 关键词:日本文学 文学翻译 异文化传达 文学翻译对于在阅读用不熟悉的语言而写成的作品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理解某部作品,当然,最好的是能够直接阅读原文,在不能阅读原文的情况下,就只能依靠译本了。今天,越来越多的读者都只选择阅读译本,从而文学翻译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当然,适当的翻译技巧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其中,译者,是读者阅读译本,理解原著的重要媒介,是原著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而译本是异文化传达的重要途径,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日本文化转换为中文传达给中国读者,从而达到异文化传达的目的。 一.《棉被》的中文译本 本文所选取的《棉被》是日本私小说的创始人田山花袋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是讲男主人公时雄厌倦与妻子的生活,对女弟子芳子产生了爱恋之情,并在想象中把其作为自己真的情人。芳子的发香、笑容、眼神充斥着时雄的生活,一次次产生性欲的冲动,但又囿于传统,只好强压自己心头的爱欲。当芳子有了年龄相当的男友时,他因无法占有芳子而居然让她的父亲把其接走以此来拆散芳子与男友。在芳子离开之后,时雄盖上芳子的棉被,埋头闻着芳子棉被上的余香,肆意地哭泣发泄。为避免文章过于冗长而偏离主题,在这里,主要截取第一章到第四章的译文作为分析的对象。 1.促进异文化传达的翻译之处 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从现存的很多文化表象来看,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很多的共同点,但也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在语言的体现上也各有不同。 在用语方面,在与日语原文一致的基础上,采用适合汉语习惯的翻译方式,必要时加上一些动词,使得译文更贴近中国读者的阅读模式。比如在翻译“�セルの背�に、麦藁帽、藤蔓の杖をついて、やや前のめりにだらだらと坂を下りていく。”这句话时,翻译为“他身着条纹西装,头戴麦秸草帽,手拿藤蔓手杖……”,像使用“身着”“头戴”“手拿”这样的动词,更形象的描写出了主人翁的穿着打扮。还有在翻译“一行�いては�を留めてそのことを思う。また一行�く、また留める、また�いてはまた留めるという�。”这句话时,译者对同一个动词“留める”采用了不同的译法,分别翻译为“停住”“撂下”,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译文更加生动。 在段落方面,对于很长的一段原文,会根据句子间结构,分解为比较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短句。比如在翻译“神�の女学院の生徒で、生まれは�中の新�町で、渠の著作の崇�者で、名を横山芳子という女から崇�の情を以て充たされた一通の手�を受取ったのはその�であった。”这一段时,会将这个长句拆分为两个句子,把表示时间的“その�”前置,翻译为“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位名叫横山芳子的女子的一封来信,心中充满了崇敬之情”。之后,再翻译对“横山芳子”个人情况的介绍,“这女子是神户女学院的学生,出生于备中新见町,是他的作品的崇拜者”。这样,就可以很明确将所有信息毫无遗漏的传达给读者。与此相对的,是将两个分句合并为一个句子来翻译,比如将“けれど文学者だけに、この男は自ら自分の心理を客�するだけの余裕を有っていた。年若い女の心理は容易に判断し得られるものではない、……”这两句话的意思进行整合,翻译为“他是个文学家,按理应该有能力客观地分析出自己的心理状态来,只是年轻女子的心理不容易判断”,更能让读者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 在文化方面,众多周知,日本人有很多习惯跟中国人不一样,为了方便读者接受和理解,会采用中国式的说法来对原文进行翻译。比如将“�褥から出たばかりの�君を助けて……”中的“�褥から出た”翻译为“做完月子”,这样就很能贴近中国读者的生活,并且不偏离原意,对中日间异文化的传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中日异文化传达的偏差之处 由于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存在对异文化理解上的偏差,从而会出现误译、错译的情况。 在语言方面,首先,有可能在翻译的时候存在对日语单词的误解,比如在日语中“妻子”这一单词意思是妻子和孩子的意思,在译文中只是译为了“妻室”。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中对妻室的解释只有“妻子”的意思,相当于日语中的“妻”的含义,所以在这里存在一个误译的情况。又比如“西洋�の二�の一室”中并不是说一幢两层的西式洋房中的一间,而应该是“一幢西洋式的二层楼房,其中一间……”,在这强调的是在这幢洋房的二楼,并不是洋房本身有几层。其次,就是有些单词直接采用了日文汉字式的翻译,没有译成相对应的汉语,鉴于这些单词并非是汉语中的词汇,所以对于没有学习过日语的读者来说,在理解上可能会产生不解,不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比如“……どうか将来��てずに弟子にしてくれという意味が返す返すも�いてあって……”,在日语中“��てる”是就那样放置不管的意思,在这里却将“��てる”直接翻译为“见弃”,根据《�代汉语大辞典》记载,汉语中并没有“见弃”这一单词,如果一定要解释的话,这里的“见”有点类似于“见谅”的见,是表示被动的动作,但是跟原文“��てる”的意思相距甚远,如果翻译为“弃置”应该会更恰当。第三点就是存在有明显的错译之处。比如这个句子“ごその向うに寺の�やら”,译文时翻译成“对面的寺院”,实际上,这句话应该是“对面的寺院门口”。又如“�ろ京都で�れてからで”中将“京都”错译成“东京”。 在句子和段落方面,比如“……(中略)��にものを言ったりする女学生の群の中に入っていては、家庭に�われた少女のように、��に物を�ることがどうして出来よう。”中,对“家庭に�われた少女”的理解,联系前后文来看的话,并不是针对横山芳子一个人来说的,译文中翻译为“象她这样一个在家庭里长大的少女”是不符合原文的,在这里指的是当时这样的一群人。还有“路を行けば、美しい今�の�君を�れての睦まじい散�、友を�えば夫の席に出て流�に会�を�やかす若い�君、ましてその身が骨を折って�いた小�を�もうでもなく、夫の苦���には全く��牛で、……”,从这句话来看是对妻子“细君”的一些抱怨,但是译者翻译为“他外出时常看到有人带上合乎潮流的妻子,亲亲热热地一起散步……”,从译文来看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感觉,跟原意的表达有一点出入。 对于误译、错译的出现,首先是对日语理解的不充分,其次是对日本文化圈事象的理解存在偏差,如果译者对自身文化圈的事象不能精确把握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二.关于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传达的思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异文化传达媒介的文学翻译的“优势”和“难点”。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对于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文化上的理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从翻译技巧看 文学翻译应该是将作者以及其作品的意境,用甚至超出原文的境界表达出来。好的翻译,可以透过译文看到原文的光辉,并且发扬光大。如果不是这样,翻译就会沦为只是传达原文意思的一种工具而已。而且,翻译在目标文化的社会或是文学系统中应该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而这个位置也决定了其翻译策略。 很多人都会认为只有忠于原文才是翻译的价值,翻译作品直接体现了译者的风格,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优秀的译者在翻译作品时,不仅仅是对语言进行直译,还必须要符合阅读翻译作品的读者的阅读习惯,语言习惯等等,而且这个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文学翻译必须在此基础上,成为原著和译著的桥梁,向读者传达日本文学和文化,并且介绍本国的文学和文化,以促进文学以及异文化的交流。 严复提倡的“信达雅”可称为翻译的基本准则。当然,也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译文也需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很好的表达出原著的精髓。在此基础上,也要求译者有较高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直接影响译者对作品的翻译,这种语言能力,是指基于两种语言之上的字词、语法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2.从文化传达看 与此同时,译者也必须熟悉日本的文化,特别对文学作品的译者来说,尤为重要。毋庸置疑,文学作品反映的是那个国家的文化,并且受到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作为文学翻译者,必须理解两种语言下的文化背景和特质,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抓住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的变化。 中日两国文化上差异的多面性给日本文学翻译带来的困难也是多方面的。语言是文化载体,它反映了文化,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文化的语言形式是多层次、多方位的。词汇是语言各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而对词汇的解释也必然体现着文化之间的差异。 由于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尽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常会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词不达意的情况。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历史典故,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开放气息和鲜明的个性,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若要对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形成的习俗文化和地域文化方面,中日两国也不尽相同。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有时候会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在打招呼、称谓、道谢等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约定俗成的民族文化或固定思维。 语言是文化密不可分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的交流更多地传承着文化交流的功能,语言能力必须与文化能力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在日本文学翻译过程中准确无误表达语言和传递文化信息的目的。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也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正是文化信息的跨语言传达,才使人类有了今天的高度文明。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好语言中的文化个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日本文学作品的翻译不能仅限于对原文的复述,还必须考虑到消除二者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这样才能发挥出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传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山花袋.蒲�.[M].新潮文库(日本).1997 [2]黄凤英・胡毓.棉被.[M].海峡文芸出版社.1987 [3]肖海燕.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象及其翻译.[J].三峡大学学报.2006(7) [4]周福娟.中国文学翻译之管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5]贺立杰.日本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1) 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篇2 浅谈日本文学作品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方法 【摘 要】本文以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伊豆舞女》为研究对象,以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叶渭渠和李德纯的中文译本为例,将文中出现的拟声拟态词与译本进行对照分析,考察汉语表达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汉译时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拟声拟态词;翻译;《伊豆舞女》 一、引言 在日语词汇中,拟声拟态词,可以说是与日本人的感情表达方式密切联系,在日常会话和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其数量和变化形式也很多,成为日语学习者的难点之一。比起日语的拟声拟态词,汉语虽然也大量存在拟声词,但是拟态词却往往被归类为形容词。根据章银泉(1988),汉语中声音描写词有一千一百多条;而浅野鹤子(1991)表明日语的拟声词有347个,拟态词有1300个。所以很多情况下,日语的拟声拟态词不能完全一一对应的翻译成汉语的拟声拟态词。另外,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特点在于它将语音和语义直接结合,通过声音直接和神态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而唤起某种情感或情形,所以外国人理解起来很困难,加上文学作品中的拟声拟态词,不能亲自看到或听到对方的声音和看到对方的神情,只能通过作者的描写去感受,所以翻译起来就增加了难度。本稿通过《伊豆舞女》 这篇短篇小说中两个译本的拟声拟态词的翻译为例,考察日汉表达特点的异同,并进一步探究日语拟声拟态词翻译方法和技巧。 二、先行研究和本稿的研究内容 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语翻译,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徐一平(2010)提出了“使用相对应的汉语象声词,根据原文造象声词,翻译为叠词,翻译为形容词”等迄今为止出版的以翻译的文献为基础的拟声拟态词的汉语翻译方法。 梁传宝,高宁(2000) 指出,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汉语象声词语的选择以及注意清,浊音与拟声拟态词的意义变化。 文学作品中的拟声拟态词翻译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成果。 赵鲲(2012)指出,直译,创造新的象声词,翻译为名词,形容词,叠词等方法。 罗继英(2011),通过对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结构形态,意象内涵,语法功能等方面来分析如何汉译象声词。 本稿以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结构形态为基础,把《伊豆舞女》中出现的拟声拟态词进行分类。然后选出《伊豆舞女》的两个不同的汉语译本中关于拟声拟态词的例句,对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具体翻译方法做出考察,并说明在翻译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三、《伊豆舞女》中的拟声拟态词 《伊豆舞女》虽然不是川端康成的诺贝尔获奖作品,但以其一贯的表达方式,也被当做是他重要的哀婉小说之一。其中拟声拟态词的使用也是一大特色,《伊豆舞女》字数大约为17000字左右,而文中的拟声拟态词有46个,有些句子甚至一连出现好几个拟声拟态词。如: 私はほうっと深い息を吐いてから、ことこと笑った。(我的心仿佛是一泓清泉,猛地深深吐了一口气,嘴角露出微微的笑意。) 原文连续用了ほうっと和ことこと两个拟声拟态词,来描写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和样子,译文也相应了运用“猛地深深吐了一口气”“嘴角露出微微的笑意”生动的传达了原文的意境。 通过拟声拟态词的运用,原文把自然现象中风声,雨滴声描绘得生动传神,特别是主人公颇多的内心活动和舞女的一举一动,使人如临其境,感同深受。所以要求译者不能只是用枯燥的语言传达大致意思,需要在翻译拟声拟态词的时候考究相应的汉语拟声拟态词或者是用其他词汇来替代。 李镜儿(2007)汉语中的拟声拟态词按音节结构分为A式,AB式,ABCD式,AA式,ABB式,AABB式,ABAB式,ABCB式和特殊式等12种。陶振孝、徐一平(1998)把日语拟声拟态词分为ABAB式,ABっ式,AっAっ式等13种,而《伊豆舞女》中出现的有8种。 四、《伊豆舞女》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 日语的拟声词可以对应汉语的象声词,这是因为日汉拟声词的性质与音节结构很相似;拟态词一般翻译为形容词,副词,动词短语,惯用句等,因为汉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拟态词,所以往往一个日语拟态词翻译时需要用说明式的方法,比如在翻译日语「くたくた」的时候,一般就用“累得筋疲力尽,累得要命等”。而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只是要传达作者的基本意思,还要传神,尽可能的重现原著高水平的文学功底。本稿将对《伊豆舞女》中的拟声拟态词译本进行考察,分为以下几种翻译。(在此,笔者将根据拟声拟态词的分类,并结合叶谓渠和李德纯的译本中对原文出现的拟声拟态词的汉译进行考察,本稿把叶谓渠的译本简称“叶译本”,李德纯的译本简称“李译本”。) (一)日语拟声词的汉译表达 日语的拟声词大多可译成汉语的中的象声词,这是由于在性质上象声词与日语的拟音词较为接近,音节结构相似,对于同等事物音声的表达也很类似。因为汉语中的象声词也有拟态的作用,所以日语中的一部分拟态词也可以通过直译来表达。 1.译为象声词 (1)译为汉语的AABB或者ABAB型 ①暗いトンネルに入ると、冷たい�がぽたぽた落ちていた。 叶译本:走进黑��的隧道,冰凉的水滴滴答答地落下来。 李译本:我走进黝黯的隧道,冰凉的水珠嘀嘀答答流了下来。 两个版本都直接音译为相对应的象声词,是原文声音或者样态的的重现,使人感觉真的听到水滴声一样。 ②二人が�し出したのを�て、うしろから女たちがばたばた走り寄って来た。 叶译本:姑娘们看见我们两个人谈开了,便从后面急步赶了上来。 李译本:女人们看见我们两个搭了腔,也从后面吧嗒吧嗒跑过来。 李译本用象声词吧嗒吧嗒来修饰跑的时候的声音,使人仿佛感觉到日本女性穿着木屐走路的样子,仿佛身临其境。 猜你喜欢: 1. 日本文学方面的论文 2. 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3. 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美文 4. 日本文学的历史时期划分 5. 雪国读后感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英语

您好 这里有呢 您下载使用吧

陈小慰(Xiaowei, Chen),女,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现任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到英国曼切斯特大学访学,并两次获加拿大政府研究奖赴加从事学术研究。任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福建省翻译协会副会长。[1]中文名陈小慰国籍中国代表作品《福建对外宣传翻译问题研究》职称教授在研项目1.《福建对外宣传翻译问题研究》,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第一负责人,2006-20082.福建省省级精品课程“翻译”,第一负责人(另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4项,教改项目2项)担任职务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与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院长。担任课程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交替传译、高级口译、实用汉译英主要研究兴趣翻译理论与实践、实用翻译、商务英语、加拿大文学科研成果出版著译16部;其中独著(译)7部,主编、主译5部,合著(译)4部,发表论文近50篇(均独立完成),其中有近30篇发表在《中国翻译》、《外国语》、《外国文学》、《外语研究》、《当代外国文学》、《文艺报》、《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翻译季刊》(香港)、《玛格丽特·劳伦斯评论》(美国)等 CSSCI入选期刊、中外文核心刊物和境外学术刊物上。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有:代表性著作1.《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21.5万字,独立承担)2.《新编剑桥商务英语难词解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国家一级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64万字,独立承担)3.主编《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同步辅导》(第二版 Pass BEC)(初、中、高级三册)兼《高级》同步辅导作者,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三册共99万字,其中《高级》33万字。该成果获福州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4、主编《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口试必备手册》(中、高级)(其中背景阅读部分配备译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72万字。除担任主编外,本人独立完成约21.7万字)5、《新编实用翻译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30万字,独立承担)。该成果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6、主编《福建省情词汇表达速译手册》(兼主要作者),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全书208千字,本人完成约100千字)7、主编《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同步辅导》(第三版 Success with BEC)(上、中、下三册)兼《中级》同步辅导两作者之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三册共165万字, 其中《中级》50万字,本人独立完成约26.5万字。8、主编《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口试必备手册》(修订版)(中、高级)(其中背景阅读部分配备译文),兼主要作者,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本人独立完成约22万字9、《新编实用翻译教程》(增订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40万字,独立承担)[1]代表性译著1.《使女的故事》(译林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之一),27.1万字,2001年9 月由江苏译林出版社出版。后由台湾九歌出版社(天培文化)向译林出版社购买版权,于2002年9月在台湾出版中文繁体版(独立承担)2.《上海孤儿》(外国文学最新佳作丛书,21.2万字),江苏译林出版社2002年1月(独立承担)3.《十日谈》(外国文学名著),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合译,本人承担33万5千字)4.《蓝色虚拟空间》(当代外国文学新作,33.3万字),江苏《译林》杂志社2003第5期(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2004年6月由译林出版社出单行本(当代流行小说名篇丛书)(独立承担)5.《恶魔花园》,新星出版社(国家外文发行事业局),2008(22.6万字,主译加全书审校)代表性论文1. 语义转移规则在修辞翻译中的应用《福建外语》,1990.3-4期合刊 (独立撰写)2. 浅谈合作原则在翻译理解中的作用《外国语》,1993.1(独立撰写)3. 视点转换法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中国翻译》,1995.1(独立撰写)4. "Towards Mother's Role. An Analysis of Change in Hagar’s Character Reflected in the Language”, Margaret Laurence Review, Volume 2-3, 1995, U.S.A(独立撰写)5. 简评“译文功能理论”《上海科技翻译》,1995.4(独立撰写)6. 试论“译文功能理论”在应用文类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上海科技翻译》,1996.3(独立撰写)7. 《残月楼》为何能获总督奖提名 《外国文学》,北京外国语大学,1997.2(独立撰写)8. 从文化接受角度试析《首席》英译本的得与失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1(独立承担)9. 发自内心的歌唱──析加拿大华裔作家小说诗歌集《多嘴的麻雀》,《文艺报》,1999年4月29日出版(独立承担)10.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中国翻译》,2000.4(独立撰写)11. 桥梁的另一端──论翻译影响译语文化《上海科技翻译》2000.2(独立承担)12. “小说真实”的完美实现──析艾丽斯·蒙罗的“爱的进步”《福州大学学报》2000.2(独立撰写)13. 商务词汇翻译中的回译与借用 《中国翻译》2001.4(独立撰写)14. 从英语专业8级翻译测试看目前英专学生亟待加强的几个方面《中国翻译》,2002.1(独立撰写)15. 从《中国古代风俗一百则》翻译看译文功能决定翻译策略《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独立撰写)16. 石黑一雄和他的“国际化小说”《青春阅读》,2002年第5期(独立撰写)17. 论文学翻译中的作品研究——《使女的故事》翻译谈,香港《翻译季刊》第24期,2002底出版。该刊论文摘要(英文)收入由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编辑的半年刊《翻译学摘要》(独立撰写)18. 一部反映现实的未来小说──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评析,《当代外国文学》2003.1(独立撰写)19. 网络的双刃剑——析《蓝色虚拟空间》,《译林》,2003年第5期(独立撰写)20. 商务语篇的翻译《中国翻译》, 2004.3(独立撰写)21. 在学科的交汇点上——读《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4年第3期(独立撰写)22. 通俗文学对译者的挑战《中国翻译》2005.2(独立撰写)23. 口译教学中的相关语用链接,《上海翻译》(原上海科技翻译),2005年第2期(独立撰写)24. 当代英美通俗小说的译介与影响,《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独立撰写)25. 论译文用词的与时俱进,《中国科技翻译》,2005年第3期(独立撰写)26. 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中国翻译》2007.1(独立撰写)27. 翻译教学中的软肋及改进方向《上海翻译》2007.1(独立撰写)28. 外宣标语口号译文建构的语用修辞分析《福州大学学报》2007.1(独立撰写)29. 新版《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语用信息及其双语对照的必要性,《外语研究》2007.3(独立撰写)30. 语用与翻译中言语资源的得体利用《中国翻译》2008.6(独立撰写)31. 翻译教学中‘守土有责’意识的培养——中式英语遭追捧现象剖析,《上海翻译》,2010年第3期.32. 韦努蒂“异化”理论话语的修辞分析,《中国翻译》,2010年第4期.(该论文获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3. 《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的修辞解读,《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34. 论译文话语的修辞力量,《中国外语》,2011年第3期35. 外宣翻译:从“新修辞”理论角度的思考,《东方翻译》,2011(5)8-13 双月刊36、汉英文化展馆说明文字的修辞对比与翻译,《上海翻译》,2012(1),29-33 双月刊37、对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的修辞反思,《外语研究》,2012(1),91-95 双月刊[1]获奖情况1、1999年获福州大学第二届“十佳青年教职工” 称号,同年荣获中共福建省委教工委、省教委授予福建省“师德之星”称号2、2000-2001学年获福州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3、2000-2001学年获福州大学优秀教师奖4、2001-2002学年获福州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5、2002-2003学年获福州大学教学优秀三等奖6、2004-2005学年获福州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7、《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同步辅导》(初、中、高三册)获2006年福州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8、2006-2007学年获福州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9、2007年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0、2008年获福州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