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数学素养的构建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数学素养的构建与研究论文

一、主动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渗透核心素养“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两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4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做的是我们小组做过的题目,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虽然加数的位置相反,但是加数是相同的,所以结果也是相同的。”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交换律的内涵。又如:“生活中的比”,导入时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将“糖水中的糖和水的比”与“篮球比赛中的比“提出来,并问“这两个比相同吗?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给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赛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输赢,而糖水中糖和水的比虽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更注重糖和水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二、具有创新精神,合理提出猜想,渗透核心素养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例如:《圆的周长》,在探究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的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接着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并让学生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最后总结: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又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大部分学生受前面学习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会有个位是3的倍数的数的猜想。这时,教师出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验证。第1列中“73、86、193、199、163、419、763、176、599”中 9个数的个位都是3的倍数,它们能否被3整除?通过验证,学生发现先前的猜想是错误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并有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时教师利用错误,引导学生观察第2列数“9、21、105、237、27、78、42、591、843、534”。第二列的数能否被3整除?再观察观察,你想到什么?接着指出:看来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能只看个位,也与数的排列顺序无关,那么,究竟与什么有关,具有什么特征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又能重新作出如下猜想:1、可能与各位数的乘积有关2、可能与各位数的差有关3、可能与各位数的和有关等等这些猜想,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探主究验证,将大错化小错,小错化了。三、进行合理提炼, 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核心素养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不仅可以为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提供桥梁,而且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构建面积公式这个数学模型时,首先应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探究图形面积的一种简单方,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这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相对应的量进行分析,并初步得出:当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时,这两个的图形的面积相等。于是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等于底乘高。接着提出如果要去测量现实生活中一块很大的平行四边形的田地,你认为数格子的方法合适吗?从而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又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当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规律后,教师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学生纷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并重点提出a+b=b+a这种形式,引导学生讨论a和b可以是哪些数,这样不仅关注学生了运算定律的形式化表达,还培养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核心素养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例如:“估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许多问题有的只需要得到大致的结果,有的很难算出准确的数据,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因此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于学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以及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着积极意义。比如估算到超市买东西大概需要带多少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大约有多少?估计一个操场大约可以容纳多少人?……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需要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坚持不懈的潜移默化,这样学生才能将估算内化,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又如:“欣赏与设计”这一课,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创造出的图形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数学离不开,数学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

数学素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生疏,其实它时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场打折信息、家庭投资理财问题等。 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肤浅认识:。一、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数学意识的培养。什么是�6�5数学意识�6�6呢?举一个例子,假如学生会计算�6�548÷4�6�6,说明学生具有除法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解�6�5有48个苹果,平均每人分4个苹果,可以分给多少人?�6�6,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都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在体育课上,48位学生在跳长绳,教师共准备了4根长绳,由此学生能想到�6�548÷4�6�6这个算式,这就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了。(一) 理解数的意义与数的联系,培养数感。培养小学生的�6�5数感�6�6是低学段教学的重点。其实学生入学前就已经知道了不少数,但那只是他们凭生活经验认识的数,对数他们只是有一种非常�6�5肤浅�6�6的表层认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些成人看起来非常抽象的数,在孩子的脑子中逐渐丰富起来,富有�6�5数的内涵�6�6。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认识和数位�6�5个位�6�6、�6�5十位�6�6 和 计数单位�6�5一�6�6、�6�5十�6�6;理解同一数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一上课我通过猜数游戏引出�6�511�6�6这个数,然后要求学生把11根小棒摆在桌面上,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当学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两部分后,接着让他们把10根捆在一起。这时告诉大家,和同学们一样,数也有自己的位置,并出示数位筒,认识个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个一应放在个位筒里,1捆小棒表示1个十应放在十位筒里。另外,学生通过1个十和10个一的相互转化过程,体会 �6�5数位�6�6�6�5计数单位�6�6概念的实际意义,建立�6�5数位�6�6和�6�5计数单位�6�6的概念。同时,�6�5数位筒�6�6的教学又在不知不觉中对后面�6�5份�6�6的概念的教学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从份的概念来分析,把这�6�510�6�6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把10根小棒看成1份。学完后我问学生当你看到20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6�5我穿20号的鞋子。20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0。我有20支新铅笔。20比11大多了。�6�6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说的自由,大概就没机会知道孩子心中的数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了。(二)经历符号化过程,培养符号意识。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很多像停车标志、奥运五环标志等用符号表示的情境,所以有一定的符号经验。我在教学�6�5用数对确定位置�6�6时,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教室里的座位这一具体场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通过交流,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式来表示位置的需求。然后把具体的场景图逐步抽象成圆圈图、网络图这种平面图,并让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这样学生就经历了�6�5具体事物——个性化地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化表示�6�6的学习过程,体会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以及数学符号的简洁与实用,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三)实践操作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培养空间观念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在学习 �6�5方向与位置�6�6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利用学生已有的�6�5太阳从东方升起�6�6的生活经验,先确定东方,再来认识其他三个方向。这样就把教学视野拓展到了生活空间,利用生活原型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四)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培养统计观念统计观念的培养仅靠训练是难以形成的,必须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如,上学期学校举办�6�5阳光女孩节�6�6,我班就开展了一次�6�5应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6�6的调查。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通过交流,作出决策的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以及统计的作用。现代公共媒体已经大量使用统计图来表示信息,能看懂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重要的数学素养。因此,进行统计教学时,应将学习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表、会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推理上,而不是放在制作统计图表上。如,一位同学调查了自己班上的5位男同学,其中有4位同学喜欢打篮球,便得出结论他班80%的同学喜欢打篮球。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数据来源、数据处理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使学生对统计数据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五)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有一次,我的好朋友不好意思的问我:在超市买东西时,你好不好看同一产品不同的包装的价格,然后比较一下哪个便宜再买?其实,我们学知识为了什么?不就是用吗?学了不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我们学它干什么。比如,同样是光明纯鲜牛奶:大包装1000ml,8元/桶;小包装220ml,2元/盒。通过计算1000÷8=1250(ml/元)220÷2=110(ml/元)可以知道,同样1元钱,可以多喝15 ml牛奶,如果家庭人口比较多,当然选择大包装合算。什么是数学应用意识呢?数学应用意识是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心理倾向,主动尝试用数学知识、方法、策略、思想去思考和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看来我这位朋友就有很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这些数学问题,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以及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二、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表现。�6�5数形结合�6�6能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数学表象,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如:�6�5千克与克�6�6的认识属于概念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学习千克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找1千克的环节。我让学生一只手掂着1千克重的洗衣粉,另一只手掂一掂袋子里的东西,估一估哪袋东西也重1千克。人对物体质量的直观感知,除了掂一掂然后估一估之外,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是根据具体实物的数量来进行简单推断。

国外对数学素养的研究现状论文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见,一堂课良好的开头是多么的重要!的确,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课堂导入语,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良好的课堂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因此,合理而新颖地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从目前农村学校调查显示,目前许多小学教师在新课导入语的设计上存在着不合理现象,不注重导入环节,只是一味地抓课堂练习。有些教师虽然也很关注导入语的设计,但也只是一带而过,流于形式。例如: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教书本知识或加强练习;有些教师虽然也很关注导入,可形式过于单一且呆板,譬如:回顾己学过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并从这些预备知识中转入本节课的学习;还也有些教师一直都很注重课堂导入,但是“事倍功半”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因此,为了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何合理地、新颖地设计课堂导入语,更好地为新课教学服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成为我们农村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认知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经历着初级到高级的阶段。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也就是一节课的开端。 2、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积极提供学习的策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努力创建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整体和谐地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培养出大批合格的跨世纪人才而努力。 3、教学方法上,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地位。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师指导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师指导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为了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在教学中不注重导入环节,只是一味地抓课堂练习这种现象。让学生能在有趣、有效、有利的课堂导入环节中,激发骑行却、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将数学课堂导入设计,作为自己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2、研究内容 灵活设计并巧妙运用导入语;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课堂教学导入情景,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新课引入方式,使学生学习思路清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益。 3、研究方法 ①文献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人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②内容分析法:大量收集小学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③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教师结合自身和对其他课堂教学实例的反思分析,实施对比教学,边研究边实践,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促进导入语的完善。 ④经验总结法:在对反思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将课题研究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梳理,撰写有价值的专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让课题能够得以推广。 4、研究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①阅读书籍、深挖教材、分析课型。 ②、深入分析学生,合理分组,在每种课型中选取一课设计有效的导入方法。 ③课堂实施教学,课后小结和反思。撰写课题论文。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语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小学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主要原因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特殊的认识倾向,即发生了兴趣。兴趣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内驱力之一,它会明显地提高人的活动效能。由于学生饱尝欢乐,心情舒畅,当然就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发展,使认识逐渐深化。 2、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用附合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刺激”作为课的起始,能增加学生欢乐之感的情绪体验,能鼓舞学生深化学习,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直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一方面,从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智能的关系上看。掌握知识、技能,并获得高学习效率,需要智能的较好发挥,而在发挥智能,掌握知识、技能,获得高学习效率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发展了原有的智能水平。另一方面,从个性发展的过程上看。智能与其他个性心理一样,也是通过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经常处在快乐——兴趣情绪下,不断发挥自己智能操作的潜力,使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优化,也会由量变到质变,促进智能水平的逐级提高。另外,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和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提高积极性,为智能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果课的起始就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在此基础上,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程不断向高潮推进,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 4、提高了学生的美感 小学教学是一种美,通过教师的指引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要真正展现小学内在的美。通过多媒体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它能很直观地为学生提供小学美的内涵,唤起学生美的情趣,拨动学生美的心弦。 在这次的研究中运用到了很多导入方法: 1、讲故事导入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小学数学有一部分内容,利用讲历史,讲故事导入容易,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讲授新课时,结合课题内容先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典故。例如在:“讲圆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为圆周率做的贡献,从3.1415926精确到3.1415927之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在讲“素数、合数”时将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等。 2、实物直观导入 这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最常用的导入法。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些实物,诱发其直观思维,进入新课。如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节“元,角,分的认识”,可以采用实物直观导入法。首先教师先拿出几张人民币和几枚硬币给学生看,再开始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几何的初步认识,像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扇形,长方体,正方体,等都可以采用实物直观导入法,这样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 3、创设情境导入 有些概念,性质等基础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利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情境创设不仅在课堂问题设置,授课过程有价值,在导入新课时不可缺少。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可以这样导入。(具体问学生,你们喜欢看表演节目吗?然后把课前准备好的“相遇节目”课件给学生看。同时,叫两名同学站教室两端相对而行,此时让学生观察他们所走的方向,相遇后问“现在出现什么情况?他们走的路程是多少?”通过看表演,自然对同时,相向,相遇几个概念有了初步了解,而后进入新课。

数学美学中的对称美并不局限于客观事物外形的对称。正如魏尔所说: “对称是一种思想。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希望借助它来解释和创造秩序,美和完善.”数学的对称主要是一种思想,它着重追求的是数学对象乃至整个数学体系的合理,匀称与协调。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运算,数学方程式,数学结论甚至数学方法中,都蕴含着奇妙的对称性。 数学的对称思想是数学思想的一种平移,对称,或者是类比。研究对称思想不仅使人眼界豁然开阔,而且能推陈出新出一种新的领域。 从数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对称性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例如,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微分与积分等逆运算的建立,甚至黎曼积分与 Lesbegue积分(对定义域的划分与值域的分割),这些都是追求数学美的产物。真数N与对数的增长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而且真数的增长均匀,而对数的增长不均匀,数学家从对数的对称美考虑,而导致自然对数的产生。又比如,在射影平面内,两点那能确定一条直线,反之两直线未必有一个交点,为解除这个不对称关系,法国数学家笛沙格大胆猜想:两条平行线相交于一个理想点(无穷远点)这样就创立了对偶原理(射影平面内的定理中将直线与点互换后成立)以至射影几何学 。

初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改的主旋律,也是新型课堂模式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高中课堂实例,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一、渗透学科知识的文化背景;二、优化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三、搭建"脚手架",追求严谨深刻的思维等方面进行讨论。进入21世纪,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和数学发展异常迅速,甚至超出想象,这势必会影响教育,影响基础教育,影响数学教育。20世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一致吗?哪些不一致?这是跨世纪的挑战,也是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的背景。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数学核心素养21世纪,我国确定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强调以课程为载体落实指导思想,进而以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为突破,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以素养立意课程体系”主要是将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基本目标,根据每一个学科的特点,把三维目标通过每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加以落实,把课程总目标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数学教育应留给学生什么?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不严格地说,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包含外显能力,还包含内在思维品质。数学课标修订组提出了六个核心素养: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它是五大基本能力的延续和深化。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个数学核心素养通过“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四个方面表现出来,这四个方面也是描述核心素养水平的四个维度。每一个数学核心素养有自身的独立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发现与提出、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各自在不同的环节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我们更需要强调整体性,六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不是两两“不交”的独立素养,而是相互“交着”相互“渗透”的,在直观想象中,蕴含着抽象、推理、模型;在抽象概括中,也离不开直观、推理、模型;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更需要直观、推理、模型交互发挥作用……数学核心素养不是独立于知识、技能、思想、经验之外的“神秘”概念,综合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技能方法的掌握、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及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体系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要突出三件事,一是符合数学规律并结构清晰;二是突出数学本质;三是便于转化,转化为数学核心素养。1.体现选择性的高中数学课程结构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特长,会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需要有不同水平的数学核心素养,而数学课程标准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课程。必修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高中毕业考试的内容要求。选修I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I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选修Ⅱ课程分为ABCDE五类。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大学专业的要求选择学习其中的某些课程。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特别包括大学先修课程(CAP)。2.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数学内容结构数学有丰富的研究领域、问题和方法,形成了很多特点鲜明、作用不同的数学分支,但数学又是一个有机整体,拥有清晰的结构,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根据高中学习特点和需要,高中数学内容将突出三条贯穿始终的内容主线: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是另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另外,还应将数学文化渗透在高中课程内容中。抓住这些贯穿始终的主线,才能反复感受到抽象、推理(运算)、模型、直观所起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3.体现数学本质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在整体认识高中数学内容结构和主线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支撑主线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等。以函数主线为例,首先,抓住以下关键问题:整体、全面认识函数概念;深入理解函数性质——整体性质与局部性质;掌握一批基本函数类;把握函数应用;感悟研究函数思想方法;深入理解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等,步步深入,逐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教什么,如何教?这是教师教学的永恒课题。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师数学教学,首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1.整体把握数学课程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是基础。高中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性质与理念,整体掌握数学课程目标,特别需要整体感悟数学核心素养,整体认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主线—主题—关键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感悟、理解抽象、推理、运算、直观的作用,得到新的数学模型,改进思维品质,扩大应用范围,提升关键能力,改善思维品质。2.主题(单元)教学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从一节一节的教学中跳出来,以“主题(单元)”作为进行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考对象。可以以“章”作为单元,如将“三角函数”作为教学设计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的重要主题为教学设计单元,如“距离”或“几何度量关系:距离、角度”等;也可以以数学中通性通法为单元,如“模型与待定系数”等。这是深度学习的核心,也是深度学习的抓手,也是整体把握数学课程的抓手,可突出本质——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师专业水平(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实践),这是数学骨干教师的基本功,不是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数学。3.抓住数学本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反复强调:能把书读厚,又能把书读薄,读薄就是抓住本质,抓住重点,抓住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4.问题引领——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在关于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大讨论中,问及在数学和数学教育中什么最重要时,著名数学家P. Harmous 在一篇总结文章中强调“问题是关键”,数学概念、定理、模型和应用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中,这也是关注的重点。5.创设合适情境创设合适情境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另一关注点。首先要对“情境需要”有个全面的认识,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情境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便于理解学习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循序渐进,进而考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6.掌握学情,加强“会学”指导“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古训,这与学会学习的理念一致,“会学”比“学会”重要。“会学数学”应包括:阅读理解、质疑提问、梳理总结、表达交流。以“数学阅读理解”为例,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表格)”。而数学符号、图形又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学生不能很快习惯,需要指导,不能太急。数学教师强调“学法指导”,是一个很好的经验,需要坚持、总结、提升。四、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学习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学习,应关注以下问题。1.视野—见识学习数学需要有开阔视野,了解数学的历史,了解数学的发展,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在美国科学委员会写给美国总统的咨询报告中特别强调:“高科技本质上是数学技术”;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英国研究理事会的评估报告认为,数学研究对英国经济的贡献约占英国所有工作岗位的10%和GDP增加值总额的16%。对优秀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不满足学到数学知识,得到好成绩,还需要好的见识。见识比知识更重要。2.做题=数学学习?会学—自主以做题取代数学学习,这是数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做题巩固学习内容,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但仅靠做题有很大的局限性。学习数学也需要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应用,需要理解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做题与做数学是有区别的。做数学,首先要选择问题,进而猜想结论,确定条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做题,完全不同,条件和结论是确定的,方法也是学习过的,在锻炼数学素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3.积极参与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探究是围绕某个具体数学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并最终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它们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探究活动”主要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过程包括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四个环节,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让他们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4.会交流在数学学习为主的阶段,交流很重要。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写一遍,很有道理。大学研究生授课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报告,导师很容易从报告的过程中判断是否真懂,希望中学教师和学生也能借鉴这种方法——交流。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是落实的重要措施,尤其是高考评价。如果高考试题、考试等形式不进行改变,这次改革就很难落实。当然,也应循序渐进。数学课标修订组下专门成立了“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考试命题研究组”,研究需要改进的命题要素和形式。因此,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命题,要关注以下要素:(1)命题者要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围绕内容主线—主题(单元)和关键概念、结论、模型、思想方法、应用展开;(2)突出数学本质;(3)创设合适情境,强调发现、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背景,情境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4)强调开放性、探究性。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一线数学教师是落实本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关键,希望广大教师注重提升自身数学素养,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关注数学内容、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直面问题,不断探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教育。

核心素养培育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核心素养培育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和方法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进,我国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为了避免传统教育模式中“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模式,运用分层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各个学科在课堂上的授课模式发生改变已成为必然趋势。高中数学作为一门主要学科,在新课改过程中一定会遭遇诸多问题。另外,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课堂认知,也会受到学生学习水平的制约。因此,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下,一种新型、科学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那就是分层教学。分层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开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在数学课堂上,民主性也会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开展分层教育已显得刻不容缓。

一、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成绩分层在高中阶段已经变得尤为明显。基于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状况进行分层教学,同时还要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给出不一样的教学方案,从而尽可能弥补学生知识上的不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制定适合的学习计划。这样才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充分利用这种分层教学的模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显着。[1]

二、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

(一)学习水平与分层教学

由于高中数学越来越难,各个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高中数学与之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初中或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奇数、偶数和分数都有一套唯一的计算方式。到了高中,数学增加了复数、象限、排列组合之类的内容。正因如此,高中数学的繁杂性和多变性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很严重。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应按不同需求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采用各个小组互相帮扶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整体成绩的目的。

(二)备课内容与分层教学

上课之前,高中数学教师应认真备课,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不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熟悉程度。在备课过程中,核心素养应成为教师评判学生的主要依据,包括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知识由来的掌握能力。如果能做到这两点的就属于学优生,能做到其中一点的.为中等生,若都没掌握的可归结为后进生。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数列知识的学习中,有一种错位相减的解题方式,学优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举一反三;中等生则可根据基础知识来解决一般问题;后进生则应先了解知识点,而后尝试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简单运算。[2]

(三)预习模式与分层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课上依然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为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准备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在课堂教学时能实行分层教学。例如,在预习数学课本上的新知识时,教师可对学生提出要求:在预习结束后,学优生要试着从刚学到的知识中寻找解题思路;中等生要将新知识和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整理比对,并在做题实践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后进生要对新的知识有一个简单了解,并在接下来的课上积极提问。即使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也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磨课,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分层教学法。

(四)课后练习与分层教学

学生若想提升数学成绩,适当、充足的训练是不可少的。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以计算为主的科目。因此,课后相关的练习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也一定要认真对待课后作业,应根据不同学生挑选不同的题型。例如,学生在学习应用题和数值运算时,应该选择难度适中的题型。对于计算题,学优生一般可以很快做完。他们的主要精力可以放到解应用题上。一些学优生甚至还有时间做一下附加题。中等生一般可以解一些常见的应用题。后进生则会把精力主要放在计算题的解答上。教师一定要关注授课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

三、结束语

总之,应试教育正在稳步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了保证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分层教学也充分满足了当前教学新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从而体现出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教育价值观。只有切实执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才能稳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四、参考文献

[1]张美芳.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8(53):106.

[2]赵芳芳.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性[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7(10).

[3]王雅琴.刍议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及教学渗透策略[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3(1):85-86.

中学数学核心素养研究生论文

核心素养培育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核心素养培育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和方法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进,我国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为了避免传统教育模式中“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模式,运用分层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各个学科在课堂上的授课模式发生改变已成为必然趋势。高中数学作为一门主要学科,在新课改过程中一定会遭遇诸多问题。另外,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课堂认知,也会受到学生学习水平的制约。因此,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下,一种新型、科学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那就是分层教学。分层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开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在数学课堂上,民主性也会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开展分层教育已显得刻不容缓。

一、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成绩分层在高中阶段已经变得尤为明显。基于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状况进行分层教学,同时还要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给出不一样的教学方案,从而尽可能弥补学生知识上的不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制定适合的学习计划。这样才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充分利用这种分层教学的模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显着。[1]

二、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

(一)学习水平与分层教学

由于高中数学越来越难,各个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高中数学与之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初中或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奇数、偶数和分数都有一套唯一的计算方式。到了高中,数学增加了复数、象限、排列组合之类的内容。正因如此,高中数学的繁杂性和多变性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很严重。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应按不同需求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采用各个小组互相帮扶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整体成绩的目的。

(二)备课内容与分层教学

上课之前,高中数学教师应认真备课,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不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熟悉程度。在备课过程中,核心素养应成为教师评判学生的主要依据,包括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知识由来的掌握能力。如果能做到这两点的就属于学优生,能做到其中一点的.为中等生,若都没掌握的可归结为后进生。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数列知识的学习中,有一种错位相减的解题方式,学优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举一反三;中等生则可根据基础知识来解决一般问题;后进生则应先了解知识点,而后尝试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简单运算。[2]

(三)预习模式与分层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课上依然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为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准备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在课堂教学时能实行分层教学。例如,在预习数学课本上的新知识时,教师可对学生提出要求:在预习结束后,学优生要试着从刚学到的知识中寻找解题思路;中等生要将新知识和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整理比对,并在做题实践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后进生要对新的知识有一个简单了解,并在接下来的课上积极提问。即使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也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磨课,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分层教学法。

(四)课后练习与分层教学

学生若想提升数学成绩,适当、充足的训练是不可少的。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以计算为主的科目。因此,课后相关的练习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也一定要认真对待课后作业,应根据不同学生挑选不同的题型。例如,学生在学习应用题和数值运算时,应该选择难度适中的题型。对于计算题,学优生一般可以很快做完。他们的主要精力可以放到解应用题上。一些学优生甚至还有时间做一下附加题。中等生一般可以解一些常见的应用题。后进生则会把精力主要放在计算题的解答上。教师一定要关注授课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

三、结束语

总之,应试教育正在稳步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了保证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分层教学也充分满足了当前教学新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从而体现出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教育价值观。只有切实执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才能稳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四、参考文献

[1]张美芳.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8(53):106.

[2]赵芳芳.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性[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7(10).

[3]王雅琴.刍议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及教学渗透策略[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3(1):85-86.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三数学课堂研究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三数学课堂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高中数学是高中课堂教学的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步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我们要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思想理念,将对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经济结构、信息技术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知识的综合化程度也越来越强。而一切的发展都是立足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上的,“人才”资源逐渐成为人们争夺的核心资源。培养具有核心发展能力的、有创造、会创新的人是我国学校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数学是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必需的工具,也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宝贵钥匙,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应该具备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能力和品格的培养。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去。那么我们该如何将对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呢?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该问题展开具体的阐述。

1、教育理念生本化

教育理念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方向指引。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受到“师本主义”错误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坚持会采取“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整个数学课变成了自己的表演舞台,整个数学授课过程都只能看到教室在讲台上高谈阔论讲的神采飞扬,而学生在讲台下却是昏昏欲睡、如堕云里雾中,课堂气氛极其沉闷,不仅达不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树立生本主义课堂理念,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复习课《集合》的授课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们填写导学案,帮助学生们复习了本课的知识点,然后以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而也只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这一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角色互换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过程。践行了“生本主义”课堂理念,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2、导入教学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课堂的准备阶段,也是课堂基调的奠定环节。生活化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减少学生的知识理解障碍,还能够帮助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实现生活知识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不断成长。

例如在《数列概念及其简单表示方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生活的课堂导入方式导入课堂教学的。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出示了一段儿歌的歌词:“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接着,我组织学生们对这首儿歌中出现的数据进行汇总,并带领学生们对这些数据的排列规律进行总结,进而总结出数列的基本概念。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数青蛙”这一生活常见现象导入课堂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提炼出数列的基本概念,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3、课堂教学合作化

课堂教学是高中数学课堂的主体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步骤。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合作化,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让课堂教学活动在达成知识传授的基本目标的同时,也能够达成实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层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与人的身高和年龄之间的关系的不同。随后,引导学生们对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关系事物进行举例。接着,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任意选择两种不确定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数据绘制散点图。最后和学生们一起观察散点图,得出回归直线概念,求出回归直线方程。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教学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生活中常见的存在不确定关系的事物进行分析,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们发现回归直线,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4、课后作业探究化

课后作业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课后作业环节的重要作用,对课后作业敷衍应付,导致学生对课后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作业完成积极性不高,不仅达不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目标,还会使课后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拖累。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成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就要提高课后作业的探究性。

例如在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课的开展过程中,在每节复习课之后,我都会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总结课本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知识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帮助学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这一课后作业完成过程既是一个知识点巩固复习过程,也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建立完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而促进了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我们应该从改变教育理念入手,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长久发展,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5、参考文献

[1]罗文婷.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173.

[2]刘友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之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9):57-58.

国外对数学素养的研究论文怎么写

生活中的数学摘要:本文通过对生活中商品促销的实例分析,得出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结论。关键词:数学;生活;促销“对我来说什么都可以变成数学。”数学家笛卡儿曾这样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我国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下过这样的结论。的确,正如两位前辈所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的脚步无处不在。2006年已经接近尾声了,迎面而来的是新的一年——2007年。行走在繁华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商家打出的“满400送400”,“满300送300”的促销招牌。“这真实惠!”消费者们蜂拥而至,商场里人山人海,抢购成风。此情此景,真让人以为回到了物资短缺的年代。实际上商家心里早打好了如意算盘。俗话说:只有买亏,没有卖亏,“满400送400元券”只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其中暗藏着数学问题,暗藏着商业机密,暗藏着许多玄机。去年,我们一家三口,也在新年之际在商场里“血拼”,当时是满400送400元券。我们先用980元买了一件苹果牌的皮夹克给爸爸,送来了800元购物券。我们并没有过分浪费,花了298元券买了一件藏青色的李宁牌棉袄,又用剩下的500元券中的488买了一件太子龙男装(由于是购物券,不设找零)。到底便宜了多少?298+488+980=1766(元)——这是原来不打折时需要花的钱。980/1776,所打的折扣大约是五五折。我的姑姑和姑夫从前也做过服装生意,我对服装的进货成本与销售价的关系也有些了解。服装的进价一般只占建议零售价的20%~30%。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商场促销力度越来越大,为了保持利润,商家或厂家还不断地把衣服的建议零售价标高。就如前几天在电视中看见的一位消费者所说,某一品牌同一款式的一条尼料的裤子,三年前建议零售价还只是299元,今年标价变成了999元。这么一算,进价大概只有商场里售价的10%~20%。就算打了五五折,商家还稳赚三至五成的毛利。广告,广告,便是广而告之。许多人一窝蜂似的赶来抢购、血拼,商场的人流量多了,商品销售量也快速增长。就按人流量是平时的三倍算,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数学问题。假设平时人流量少时,一件商品按8折销售。8折减去进价2折,标价部分的6成就成了毛利。虽然现在“满400送400元券”时同一件商品可能只赚三至五成,但销量起码是平时的三倍以上。就按三成毛利和三倍销量来计算,3×3=9,与平时的6成毛利相比,一天能多赚50%。虽说这样卖每件单位毛利率有所下降,毛利额却因销售量的增加而增长,更因大量销售而加快了资金周转,带来额外的收益。商品标价和促销中有数学,购物消费中有数学,装修房子有数学,织毛衣中有数学……总而言之,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是人类社会优秀的、先进的文化。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数学文化建设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教师数学文化素养、教材数学文化建设、教学数学文化渗透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文化建设作了探索,希望能给新课改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建设

数学是人类的文化,数学文化表现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沉淀下来的数学思考,数学观念,数学品质。因此,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小学数学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关于小学数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文化素养

数学新课程精神强调:数学课程应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即展示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展示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数学家的探索精神,展示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作为数学文化传播者的小学数学教师,其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是决定小学数学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1.强化数学文化意识

数学之于文化好比种子之于土壤,是厚重的人类历史文化孕育了今天的数学。无论是从数学本身的发展看,还是从数学对社会与人类进步的作用看,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2)发展学生理性精神;(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强化自身的“数学文化”意识,树立学生的“数学文化”意识。如果只掌握专业知识而没有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那他的数学王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家们有这样一种观点:三流的教师传授知识,二流的教师传授技巧,一流的教师传授思想方法,而超级大师传播数学文化。

2.加强数学文化学习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仅仅具有“数学文化”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认真地系统学习与研究数学文化,切实把它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来做。

学习研究数学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数学文化养分,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比如,最早系统提出数学文化观的美国数学家怀尔德(R.wilder)的《数学概念的进化》和《作为文化体系的数学》、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M・克莱因的《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古今数学思想》和《数学―――确定性的丧失》,郑毓信的《数学文化学》,方延明的《数学文化导论》,黄秦安的《数学哲学与数学文化》,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张顺燕的《数学的源与流》,张奠宙的《20世纪数学经纬》等国内外著作,都为我们的数学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其次,学校要通过数学文化的知识培训、讲课比赛、外出交流等方式,切实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更多学习研究展示数学文化的机会与平台。

二、小学数学教材数学文化建设

除了应该不断加强数学文化的研究学习,自觉提高自身数学文化素养外,还必须认真进行教材研究,并着力推进教材数学文化校本化建设。

1.教材数学文化建设研究

在自身具有一定数学文化素养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下大力气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只有将课本中枯燥的、抽象的数学问题经过自己的“加工、提炼、再创造”,才能还原成原汁原味的生活问题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把他们带进一个绚丽多彩的数学皇宫,让他们感受数学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艺术之美,分享数学前行足迹中的创造、超越及其背后折射出的人类智慧和人性光芒,真正实现探索数学本质的理性回归。

2.教材数学文化校本化建设

鉴于地域不同和学生差异,地区的发展状况、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尽相同,因此教师通常需要对手头使用的教材加以改进,适应自己的课堂教学的需求。为此宜在本地区组织数学骨干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所隐藏的数学文化意蕴,使数学内容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重视学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本教育,重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彰显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只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就能开发出适合本地区特色的数学校本教材。

三、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渗透

为加强小学数学文化建设,学校要采取多种方法形成“数学文化场”,使数学文化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1.校园数学文化渗透

数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学校可通过校园文化平台、校园网络平台、多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倾力打造“数学文化场”,形成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使数学文化真正走进校园。学校可通过数学板报、班级数学网页、数学角、数学晚会、数学文化节、数学文化读本、数学长廊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推进校园数学文化建设,提升数学文化的品位,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文化。

2.课堂数学文化渗透

传统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目标上,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拘泥于知识的逻辑性,思维的抽象性,忽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忽视数学学习和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机械练习,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忽视挖掘数学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

数学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加强数学文化研究,才能更好地将数学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实现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真正回归。

参考文献:

[1]M・克莱因著.张祖贵译.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郑毓信,王宪昌,蔡仲.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

浅析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文化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数学课堂中的种种问题凸显出来。本文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反思了我国的数学教育,得出了一些结果。我们的数学教育不光是要教学生们加减乘除,更多的是要通过我们的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关键词:数学文化 价值 精神 兴趣

古老的中华民族早就有数学文化的传统,并闪闪发光,而我们在初高中所接触的数学却是丝毫提不起学生的精神,那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有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在别人的眼里我们国家的数学教育是那么成功,而我们国人却把我们的数学教育批评得一文不值、学生学得那么痛苦?通过学习数学文化这门课,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

很多中学生认为数学不好,没什么用,只是考试的工具,每天把他们的头都学疼了。是我们的数学无用无趣,还是我们的学生意识不到数学的价值与乐趣?以前的我,也是对数学厌烦,没有好感,像很多学生一样,只是迫于高考才学习数学。但是自从学了数学文化这门课后,我才知道原来数学这么有价值、有用,而且历史悠久。数学的魅力让我赞叹。蜗牛、波浪、植物、蜘蛛网、建筑物,几乎一切事物都有数学的影子。

数学无处不在。有了数学才让建筑物妙不可言,有了数学才让预测如此准确,有了数学才让科学的宝塔如此坚固。我们的哲学家赞美数学,我们的科学家喜欢数学,可是怎么才能让我们的中小学生热爱数学呢?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它不仅仅包括我们中小学生每天接触的加减乘除,还包括其他宝贵丰富的内容。例如,数学精神,它也是数学文化的一部份。日本数学家、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就曾提出过七种数学精神,其中包括应用化的精神、扩张化的精神、系统化的精神、致力于发明发现的精神、统一建设的精神、严密化的精神以及思想经济化的精神。[1]虽然说我们不能完全体会到数学的所有精神,但是数学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足可以让我们赞叹不已。

没有一个学科可以像数学这样言简意赅却严密、不可击破。我们要学会欣赏数学这种简单、严密的美。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教授我们学生那些运算、定理,还要传递给我们学生数学的精神、数学的美。记得上数学文化课时,梅老师曾说:“我们的传统数学教育的一个弊端就是向我们的学生提供的更多的是符号变换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教给学生那些知识,但是当我们在教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去欣赏数学的美。

数学有了符号去抽象表达事物、定理,数学就有了这种简单、朴素的美。我们知道一种知识它越抽象,它就越具有概括性与普适性,也就越有用、越高级。当我们的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的这种简单美,他也就不会那么讨厌数学了,同时,我们的数学教育也会更进一步。

数学家的理性思维、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也是值得学生去学习的。例如,欧拉是科学史上最多产的一位数学家,他十九岁开始发表论文,直到七十六岁,他一生共有八百多本著作和论文。他三十一岁右眼失明,晚年视力极差,最终双目失明,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与创作。如果我们的学生了解了欧拉,再来学习他的公式定理,那么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取得成功。[2]学生要在数学这块土壤上汲取的营养太多太多,而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定理。数学文化需要去丰富我们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育要多方面开展。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在这漫长的时间旅途中,出现了多少数学伟人,创造了多少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例如,欧拉公式和欧拉解决的著名哥尼斯堡七桥问题,黄金分割比的发现,我们中国的祖冲之与他的圆周率、刘徽的割圆术等等这些数学成果都为我们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就像我上高中时一样,有很多学生和我一样都不知道数学这些悠久灿烂的文明以及它们的重大意义。

其实,每一次数学的重大发现,都会推动历史的脚步向前发展。我们的学生要更多地了解数学的历史,了解数学家的事迹,了解那些对我们有过重大意义的数学发明发现。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我们不知道历史,我们就会对现在的东西不相信,不感兴趣,不珍惜。如果我们知道了它的历史,我们就会更好地认识今天的事物,去珍惜、学习它。我们的教师要多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给学生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例如,在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时,我们的教师可以先插入康托创立的集合论的历史知识。

这样的教学,就会改变传统的一味授受知识的境况,不仅教师讲得有趣,学生听得也有味。虽然说这样的教学好,但是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难度与挑战,所以很多教师即使知道这样好也不愿意这样做。我们的教育者要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既然你来当教师,你就要对你的学生负责,对你自己负责。不要应付教学的差事,而是要在平常课余时间多看些有关自己科目的书,了解一下它的历史,它的名人趣事,这样才会在教学时有话可讲。我们的学生才会愿意听课,愿意学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生气盎然。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它的作用、价值无处不在。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从而给予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数学,不懂得数学文化,他将不能在未来这个世纪生存。数学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数学被应用在各个领域,艺术品的设计、建筑物的创造、国家财政的预算、统计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数学。我们的学生知道了数学的价值如此之大,他就会自觉自动地去学习数学了。

当学生看到了他所要学习的东西的效益,他就会对它抱以积极的兴趣。那么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还要向我们学生展示数学的价值。比如我们在讲授数学知识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购房分期付款问题等。总之,数学教育就是要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没有数学的创新,也就没有科技的创新。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在上课时多教授学生依靠数学科技进步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巨大价值,意识到数学离我们不远,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可以自己利用数学去创新,可以是在学科内部,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我们现在就可以学以致用。如果我们同学都意识到这一点了,我们民族也就有了希望。

年过花甲、有着四十年教龄的天津著名教师王连笑曾经说过:“数学不仅是计算、解题,数学中还包括学科思想文化、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人生哲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比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师不可能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数学家,但是可以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感受数学带来的快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的理性思维,更应将美好的人类情感交给学生,滋润学生的心灵。”[3]是的,我们的数学教育并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数学家,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堂教育,提高我们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好感。

总结

我们国家今天的中小学生数学基础教育已经很成功了,人们都说我们到任何一个国家去,我们国家的小孩数学过硬。但为什么我们的数学教育不好呢?我们的数学教育缺的已不是那些加减乘除,缺的更多的是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数学文化需要灌注课堂,课堂需要数学文化。只有充满了数学文化气息的数学课堂才是飞舞的,洋溢着活力的。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数学文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49页.

[2]徐秀兰.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J].科教文汇,2007,(3).

[3]天津教育.2007,(1).

关于“0”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

“写什么?怎样写?”这是每个学写小论文的同学都会碰到的问题。一篇好论文的产生,对于它的作者来说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对劳动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其创作的素材、水平,乃至创作的灵感……,绝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它们需要作者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去进行长期的积累与思考。从我校征集的论文来看,作者中有的是在平时十分注意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拓展延伸,学习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的是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收获与启发后,获得灵感、得以选题;……更有甚者是,有的作者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注意观察、探究,并与自己的数学学习相联系,对观察、探究的结果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升华为理论,写出了令人叫绝的好论文。综观获奖论文的小作者们,他们大多是数学学习的有心人。好论文的作者不仅要有较好的数学感悟,还要有良好的文学修养、综合素养。 (1) 写什么 写小论文的关键,首先就是选题,大家的选题要从自己最熟悉的、最想写的内容入手。 下面我结合我校同学部分获奖论文的选题,进行一点简单的选题分析。 论文按内容分类,大概有以下几种: ①勤于实践,学以致用,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 如:探究大桥的热胀冷缩度 ②对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扰人心烦的小事,提出了巧妙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它; 如: 一台饮水机创造的意想不到的实惠 ③对数学问题本身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如: 分式“家族”中的亲缘探究 如: 纸飞机里的数学 ④对自己数学学习的某个章节、或某个内容的体会与反思 如: “没有条件”的推理 如: 小议“黄金分割” 如: 奇妙的正五角星 (2) 怎样写 ① 课题要小而集中,要有针对性; ② 见解要真实、独特,有感而发,富有新意; ③ 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四) 评价数学小论文的标准 什么样的数学小论文算是好的论文呢?标准很多,但我以为一篇好的数学小论文必须有以下三个特征——新、真、美。“新”,指的就是选题要有独特的视角,写的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东西、不是单纯地下载一段。文字,最好是自己原创的,至少要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观点,属于自己的思想;“真”,指的就是内容要实在、言之有理,既不能空洞无味、也不能冗长拖沓,文章要紧扣主题,力求做到准确、精练,尽量地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美”,指的就是语言通顺、文笔流畅,文章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然,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名称来看,既有实践又有创新的论文肯定更容易受到评委们的亲睐,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更加贴近生活、注意观察、去寻找、去发现,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把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作为对自己数学学习的一种评价、一种补充、一种提高,这样你学写小论文的目的就对了,你就会将数学小论文越写越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肯下大工夫、只要肯吃的起苦,不断地去思考、去揣摸,去学习,好的数学论文就一定会在你的手中诞生。总之,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对于我们每一位同学来说,始终是一个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极好的方式。我相信我校初一、初二的同学们一定会在老师的组织与指导下积极参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活动与交流,并取得好成绩。祝愿今后有更多更好的数学小论文,在同学们的手中诞生;愿有更多的同学从学写数学小论文开始起飞,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书写出更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 例子:《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