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青海湖旅游产品创新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青海湖旅游产品创新研究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青海湖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我感受过山的巍峨雄壮,也感受过瀑布的飞流直下,更感受过树林的神秘幽静,但却从未感受过湖的广阔平静。直到这个暑假,我终于见到了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我一路都在幻想着那片湖水的样子,是水平如镜还是微波粼粼。或许它会像一位羞涩地少女在晴朗的天空下浅浅微笑,任轻柔的风抚摸着它的头,将它的头发微微摆起。又或许它会像一位午后享受恬静地妇人,静静地躺在温暖的阳光下,细细感受着天与它逐渐融为一体,让人只看到一片蓝和它们中间的一道淡淡的分界线---------延绵不绝的山脉。

因为憧憬,更加迫切地想要亲近那片湖水,时间在此刻变得无比漫长,短短一分钟都好像一年一样。

终于,我们在青海湖边的公路上看到了青海湖。

本以为环湖路应是修在湖边的,骑自行车的人们可以悠闲地在湖边慢慢骑着车,感受着湖的轻柔与风的微拂。可没想到环湖路离湖那么远,远到你想骑车时触碰它一下都像高考满分一样遥不可及。可依然有人骑车前行,有人徒步前行,你可以看到他们脸上的那份坚毅,成了风景中另一道风景。

如果不是妈妈提醒,我们根本注意不到青海湖的存在,又远又进地感觉给这片湖水增加了一层神秘地色彩。

远处的青海湖与我苦苦思念的湖一模一样。它异常广阔,可比小时候玩的水坑大多了,虽然我们差不了几公里,但依然望不到尽头,好似大海般壮阔。湖面非常平静,风轻轻地在它头上飘着,荡起微微波澜,像无数面小镜子泛着耀眼地光芒。这时已下午四五点钟了,由于地形和经度的影响,这里依然艳阳高照。若不是那些点点泛着光的小镜子,你根本认不出那是湖,湖的颜色和山没有两样,两者混在一起,海天一色。公路边,是同青海湖一样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那是比太阳更加耀眼的黄,是一种比香槟色更难以描述的黄。与大地朴素的青绿融合成一副完美地油画。油菜花就像一位花季少女,那耀眼的黄使人的心沸腾,使人忍不住要驻留脚步,近距离观察这独特的、美丽的黄。但即使它已有了如此美丽,却依然不张扬,只是静静地站在辽阔无垠的大地上,毫不为人们的赞美动容。是谁想到将青海湖与油菜花相结合,结合得如此完美,没有丝毫不妥。

傍晚六点,我们到了湖边的住宿地点。

刚刚订好晚餐和房间,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了湖边。

刚走到湖边,突然风云变幻,天空已经被一层层厚厚的黑云所覆盖。风也与我心中所想的完全不同,不是轻柔地从湖面拂过,而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狂野。一阵阵狂暴的风迎着我的脸席卷而来,湖面被掀起万丈狂澜。已经近乎发狂的青海湖水疯狂地向岸上冲去,一波一波的,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若不是亲眼看到青海湖边缘的水如此疯狂,谁有能相信水也有如此力量,竟好像要将大地劈开一样。湖边矗立着有着无比气势的石碑,石碑上苍劲有力地写着青海湖三个大字。气势磅礴的石碑衬着波澜壮阔的青海湖。湖与石碑共同发出激昂的乐曲,好像在讲述一个即将战死的将军的不屈。又好像在诠释一个白领阶层努力奋斗的一生。此时,油菜花依然遍布在广阔的`大地上,可却再也无法与青海湖相抗争。此时的青海湖与下午的可以说是脱胎换骨。

也许就是青海湖平缓与狂暴交织的特性使它变得更加神秘,更吸引人。我看到几位年轻地僧侣,站在湖边面向湖水颂着经,我听不懂他们再念什么,但是那声音很好听,我觉得我可以听出宁静和虔诚。

丝丝雨点悄然降临,逐渐压住了青海湖地狂躁,慢慢的奏起了交响曲,使整个世界都变得动听起来。

这就是青海湖,一个时而温柔平和;时而又狂澜万丈的湖。

在一个特别的暑假里,我们一家开着私家车飞驰在青藏公路上。窗外的风景一扫而过,但是,远远的,我就看到了一片金黄的花海,一跃之下,就来到了我的眼帘。紧接着,又有一片绿色的大海,映入了我的眼中。我被这美景深深陶醉。

到了青海湖,我看到了一片湖,微微的波纹犹如被风吹皱了的绸缎,那么华美。它蓝似天空,宽广博大,蓝似大海,有着难以言喻的美好!

下了车,我便在欢呼雀跃中融入这片“青海草原”。那些高草,柔柔的,软软的,像少女的头发一样美好温柔。而碧绿、浅绿与黛绿则勾勒出了一副美丽而特别绿草原画卷。

湖边吹来一阵微风,我闻到了淡淡的清香。那是青草的香味混入了微风中,令人沉醉其中。

漫步在金色的油菜花丛中,惬意的行走在柔软的草地里,傍晚的夕阳沐浴着我们的身影,看上去比油画还要唯美动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着,一眨眼太阳就下山了。

晚上,篝火晚会开始了,大家尽情地唱歌跳舞,欢乐的歌声在空气中荡漾。我也忍不住唱了我喜欢的一首歌曲。哇!一切真是太好玩了。

第二天清晨醒来,我又望见了蓝色的湖水,金色的油菜花海,还有那清新的海风扑面而来。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青海湖。

青海湖真美,不愧是“世上最美的湖泊”,以后有时间,我还要来青海湖游玩。

暑假,我和妈妈怀着对青海湖的憧憬趁着假期开启了一次自驾青海湖环线之旅。一路上,我们欣赏了无数的美景,也经历了无数的惊险刺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冒险就是黑马河看日出。

黑马河是青海湖看日出最好的地方。我们到达黑马河时已是傍晚,旅游旺季,来这个小镇住宿的都是为了看日出。第二天天色微亮,妈妈就把我叫了起来,匆匆收拾一下就往湖边赶。由于人生地不熟,我们走错了路,耽误了时间,询问了当地牧民,给指了一条近路。于是我们踏入了一片荒草地,没走几步我就后悔了,无法辨别方向的荒草地连个人影都没有,而且到处都是田鼠洞,草丛里还不时传出声音,不远处的草地里,还有十几只牧民养的藏獒在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恐惧顿时袭来,又冷又怕的我开始一步也不愿往前迈。可是远处的天已经露出了鱼肚白,再不走我们就看不成日出了。鼓起勇气,拽着妈妈继续前行。十几分钟后我们到达了湖边。平静的湖面上已经呈现出一片霞光,红色的霞光染红了东方的天空,红光逐渐扩大,不一会儿,太阳从一个微小的脸渐渐变成了半个脸,到最后全部蹦了出来,染红了整个湖面,整个天际,壮观极了,人们都在欢呼。

我和妈妈也终于在短暂的冒险之旅后看到了如此震撼、如此美妙的景象。

早就听说青海湖的鼎鼎大名。去年暑假,我怀着向往的心情,和爸爸妈妈来到美丽的青海湖。

汽车在公路上飞驰,路边大片大片金色的油菜花跳着轻快的舞蹈,欢迎我们的到来。蒙古包在一望无际的草原">草原上格外抢眼,它身披五彩斑斓的花衣裳,像风华正茂小姑娘,与绿色的草原相映成趣。

近了!近了!远远地看见那蓝湛湛的湖水与天空交相辉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车刚停稳,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向湖边奔去。在阳光照耀下,湖面波光粼粼,像一面镜子,映着人们欢笑的脸庞。来到湖边,只见湖水清澈透明,连湖底的沙石都清晰可见。“真美呀!”我不禁发出感叹。几个小伙伴不由分说,脱掉鞋袜,挽起裤腿,赤脚走进湖中。我也经不住诱惑,加入他们的行列。 “哇,水真凉!”一股寒意从脚底泛起,沁人心脾。但此刻大家已经过不了那么多了,兴奋、喜悦战胜了一切。双脚踩在松软的沙滩上,捧起一把温暖的沙子,一粒粒细沙像顽皮的小孩子,从指缝里逃走了。大家在湖边快乐地嬉戏玩耍,骑马、照相,惬意地享受着,悠然地欣赏着,与阳光、蓝天、白云、湖水融为了一体。

太阳渐渐地落山了,一次美好的旅行结束了。我不由地从心底感叹:青海湖真美!我爱青海湖!

小长假里,我和爸爸妈妈开始了去往青海湖的精彩旅程。

我们一从兰州下飞机,就驱车向青海湖奔去。

汽车一开到青海湖,我就看到了很多的牦牛和滩羊,还有一望无际的青海湖,青海湖的湖水蓝蓝的还有此起彼伏的浪花,好像来到了海边一样呢。我们一下车,就有很多牵着黑马、白马、棕马的藏族同胞来让我们体验一下骑马的快感,我选了一匹小白马坐了上去,阿姨在前面拉着缰绳,牵着马往前走,我呢?却做出了一副威风凛凛的骑士模样。妈妈赶紧拿出自拍神杆来抓拍骑马的样子。

接着,我租了一套藏族衣服,穿上了以后妈妈觉得我更可爱了。然后,我骑了白牦牛,并做出了一个藏族的经典动作,可像一个藏族小伙子了。

拍了白牦牛的照片,我忽然觉得头有点晕,胸有点闷,妈妈说这是高原反应,是因为海拔高才产生的……没等妈妈说完,我早就在车里狂吸预先准备的氧气袋了,等我吸够了,我又生龙活虎起来了,可我心里还在说:“高原反应真难受呀!”

这真是一次美好的旅程啊!

暑假里,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乘着车,来到了青藏高原第一大淡水湖——青海湖。

我只看了一眼就被美丽的景色吸引住,在绿油油的草地上长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还有小草真是绿的可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被一座座小山包围住,像是几个开心的小兄弟手拉手一起包围着。草原上有几个藏族小孩一起热情地向游客介绍青海湖的悠久历史神话传说,

我来到湖边,抬头往远处望去,只见水和天连成一片,分不清哪个是天,哪个是水,一望无际看不到边,成群的海鸥在自由自在地飞翔。低头一看,湖水蓝的像宝石一样,我们不忍心去碰它,湖面上一会儿波浪翻滚,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迸而来,一会儿,湖面又恢复了平静,犹如一面明亮的镜子,美丽极了。难怪在任何地图上都能看到它,我们驱车近三个小时行程360余公里绕湖转了一圈儿,人虽然累点儿,但我们从不同的方位和视角去触摸它的魅力。

据说,青海湖中间还有个海心山,不远处还有鸟岛。但这次我们的行程很紧张,没能一睹风采。我想着也是我还能去次青海湖的预兆吧。

记得那一天清晨,大家全家在导游姐姐的带领下,坐上旅游大巴向青海湖前进。一路上,大巴车内充满了欢声笑语,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相聚在一起,犹如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有说有笑。汽车在青藏公路上飞奔,离青海湖大约还有500米的时候,导游姐姐提醒大家“大家快看前面已经能看到青海湖了”。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隔窗向远处望去只见水天相依,似一条蔚蓝色的绸布,分不清哪个是水,哪个是天。渐渐地,眼前的景象越来越清晰。水面呈现得越来越宽,宽广的湖面犹如大海一样浩瀚,水面上寥寥无几的水鸟在自由地飞翔,好像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虽然,现在不是候鸟栖息的季节,但也难挡我奔向青海湖的热情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一个箭步跨下汽车,拉着爸爸的手,飞快地跑到湖边,迎面一阵风儿吹来,消除了我一路颠簸的疲惫。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湖面,尽收眼底,纯净的湖水蓝得让人心跳,在水草丰盛的湖边角落里,清晰可见一群小鱼而欢快的来回穿梭。我和爸爸忍不住脱掉鞋袜,卷起裤脚,踏入水中,一阵沁人心脾的凉爽刺激着我全身的每一根神经。脚底绵绵的细沙,像妈妈的手一样柔软,一样温暖。远处水面上几艘游轮载着游客来回航行,几家水上飞机从湖面呼啸而起,引得游客发出一阵又一阵欢呼声。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大家走出青海湖,我不禁赞叹在这四季干旱的大漠边疆,竟然还有这一处让人神往的纯净美湖,水映天,天连水,水天一色,湛蓝一片,让我终生难忘。

假期中,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早晨,耀眼的阳光照耀在湖面上,犹如一位羞涩的少女。我贪婪的呼吸着着新鲜的空气,这么新鲜的空气在宜昌多么的少见,就像一串从远处传来的动听的风铃。

青海湖真大呀!似乎是一片瀚海又像一块巨大的翡翠。一眼望去,望不到边,无边无际,广阔无垠。难怪青海湖里有个海字呢。我乘着小舟向湖的中心驶去,周围云遮雾涌,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周围迷茫一片,迷迷茫茫,隐隐约约。我们的小舟就像一个迷了路的孩子,糟糟懂懂,晕头转向地绕来绕去,似乎找不着方向…… 青海湖真清啊!清的看得见湖底的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石头。清的就像一块巨大的明镜,一块透明见光的玻璃,一碰就碎。

我站在岸边出神地看着湖底色彩斑斓的石头,美好、宁静。 青海湖真美呀!像是一大幅活的画,美得那么不真实,让人心旷神怡,充满美好的憧憬与遐想。青海湖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那轻柔的波浪,是她那柔顺的长发;那细小的沙沙声,是她对鱼儿纤细的低语…… 青海湖真绿呀!似乎是许多绿色的云朵从天而降;又似乎是一朵巨大的青莲在湖底绽开;还像千万盒青花色的颜料洒入水中。

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可思议,如梦如幻,美妙而神秘…… 这美丽的青海湖,定会成为我永恒的,美好的记忆。

引言:业界对青海旅游发展状况的评价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开发小省,旅游经济弱省”。此言是否得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在下文中,笔者便试图从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应对措施几方面来对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做一简单分析。关键字:旅游资源 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措施一 青海旅游资源青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民族众多,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处世界第三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1.1自然资源青海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名山大川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发源于青海,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著名山脉纵横于青海南北,自然景观可开发利用之处颇多。目前,青海省已定级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有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有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省鸟岛、玉树隆宝滩、孟达天池等五处。此外,诸如昆仑山,日月山,坎布拉风景区,李家峡水库,麦秀林场,茶卡盐湖,金银滩大草原,阿尼玛卿和年保玉则雪山等都可开发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而且,青海的自然旅游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景观独特,充满着新奇感、神秘感、粗犷感和原始感。恢弘博大、高旷险雄,历史悠久,丰富深邃。1.2人文资源(1)民族方面: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3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8%。诸如藏,回,蒙古,土,撒拉等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如汉族社火,藏族藏戏,土族安昭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吸引游人的民族节庆有六月六(农历)互助土族花儿会,七月二十五——八月一日的玉树赛马会等。(2)宗教方面:青海藏传佛教影响最大。中国最奇特的藏传佛教景区--莱巴沟就在青海。西宁塔尔寺是我国六大喇嘛寺之一,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玉树结古寺有“世间第一大嘛呢堆”。此外,化隆夏琼寺,互助佑宁寺,乐都瞿昙寺,西宁北禅寺等都是在青海当地的名刹。除藏传佛教外,回族和撒拉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是青海省伊斯兰教的最高学术活动中心,在国内外伊斯兰教界享有较高声誉。蒙古族中有部分信奉萨满教,土族则十分崇拜祖先神。青海还是道教的传说中的重要一笔,西王母的瑶池即坐落在青海。(3)历史方面:昆仑文化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图腾。千水之源,万山之祖,昭示着百川归海,华夏同根。青海有原始墓葬群柳湾墓地,有青铜器时期当地土著文化代表的诺木洪文化遗址。有丝绸之路遗址。有唐代早期的都兰热水吐蕃大型墓葬群,有唐藩古道遗址,有文成公主进藏时所修建的文成公主庙。还有红军西路军与青海军阀马步芳作战的红色旅游项目。二 青海旅游开发2.1青海旅游发展现状虽然青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旅游发展状况相比并不乐观。青海总体而言面临两个问题:(1)旅游经济在全国而言处于下游,下图图1为1995——1999年青海省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年份 人数(万人次) 停留天数 收入(亿元) 比上年±%人数 收入1995 150 2.12 4.77 0 \1996 150 2.00 4.5 0 -0.571997 150 1.74 3.9 0 -13.31998 150 1.59 3.57 0 -0.851999 150 1.7 4 0.67 12.05图2 1995——1999年青海省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下图图2为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创汇情况:年份 人数(人次) 收入(万元) 比上年±%(收入)1995 13332 230.6 -89.41996 10352 205 -11.11997 12817 272 32.71998 16610 276.4 1.61999 20500 329.3 109图2 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创汇情况从1999年至今,青海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字在持续增长,到2004年达到509.2万人次,但与其他一些省份相比,人数总量仍然显低。数据显示,2003年青海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3.7%,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2)旅游受季节制约过大青海的旅游季节一般集中在每年的五月到九月,产出效益的时间太短。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得知,以青海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可以开展全年四季的旅游的。比如塔尔寺三绝之一的酥油花就是冬季的特产。青海可开发的民俗风情游,宗教朝觐游,历史探古游,登山探险游等都是可以在四季参与的。2.2滞后原因交通问题、宣传问题、整合问题等是制约青海旅游资源难以有效释放优势的主导原因。(1)交通问题:虽然近年来通往青海湖、孟达天池等旅游景点的道路都修建一 新,路难行的问题正在逐渐化解,但是由于青海的旅游景点较为分散,路程 距西宁市区较远,抵达目的地路途行驶的时间都比较长,如从西宁去往孟达天池坐车需要3个多小时,驾车去往青海湖车况好的情况下需要两个半小时,乘坐班车则需要3个多小时,加之沿途兴趣性活动较少,游客常常感到旅途枯燥劳累;再有,在达到景点后活动也欠丰富。因此,游客很容易产生了“看景不如听景”、“到此一游不是特别值”的感觉。(2)宣传问题:①宣传力度:青海旅游资源虽较以往增加了宣传力度,青海湖等一些景点的知名度随着“环湖赛”等活动不断提高,但总体而言,青海更多的旅游资源还没有被撩起面纱,在对外推荐方面,虽然一些景点下了一些功夫,但由于不能形成连续性、持久性,难以形成较为强大的社会冲击力。②宣传全面程度:青海旅游自发展伊始便把精力更多的放在自然资源的宣传上,而很少涉及人文景观。这也是青海旅游“四季分明”的重要原因。(3)整合问题:青海的旅游景点在对外推介过程中,多是“单兵作战”,很少联手共同对外广而告之。同时,面对丰富而散落在全省多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各相关方面缺乏对这些优势资源的整合,“套餐”式旅游在青海尚未“上桌”。青海还急需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旅游精品线路。三 应对措施(1)依托青海独特的旅游资源,科学地制定具有一定操作性和高品位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做好重要旅游景区的精品策划。在做好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遴选找准主导型旅游开发项目,把握重点,分步实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和坚持高原特色,尽量保持原汁原味,靠特色把青海的精品打出去。(2)加快旅游业基础建设。措施包括:①要加快重要旅游景区的硬件建设。②要大力加强旅游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③认真编撰具有青海特色的旅游宣传资料。④要加大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⑤强化旅游行业管理。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法规,逐步做到依法管理 旅游,依法管好旅游。要认真开展旅游市场的检查监督,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保持有序竞争,强化安全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旅游质量监督体系,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者合法权益。这是青海旅游能否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关键。

南湖旅游产品设计研究分析论文

旅游策划 旅游规划 旅游营销 等服务请找 北京壹度创意

一、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中惯性思维的苦果二、旅游景区规划设计要丢掉惯性思维,抓住本质区别三、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与环境协调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市政工程和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结合旅游景区特点,打破城市规划设计惯性思维,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景区自然环境相融合,做到满足基本要求的同时达到人们旅游休闲的需求。(广州智汇旅游景区管理公司)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青年旅游者的创新性旅游主题论文

我学环境监测的,可从环境保护方面考虑。

《如何从新的角度来探讨民俗的发展》 一、如何认识民俗旅游 (一)民俗旅游的范畴 民俗旅游是当今的热点,其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资源,代表的价值呈现出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旅游能将自然文化、社会生活、观览体验、传统现代等结合起来,反映着民俗区域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在心理上满足游客追求“新异乐知”的需求欲望的一种旅游形式。针对民俗旅游的范畴问题,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就有关于上层文化中的宫廷文化(诸如宗教历史遗迹、佛教寺庙景观等)是否被纳含于民俗旅游资源(大数来源于民间下层文化)之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时代的迁移,上层的宗教仪典等已经成为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所谓的“神圣”已经加了民俗的基调与内容,把上述归为民俗旅游的范畴有其可行性与合理性:符合时代的变迁性质,保留历史原有的上层文化;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顺应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共同参与并了解,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 (二)“旅游民俗”的分类 “旅游民俗”是个广泛的概念,其分类的标准与角度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有所出入。总的来讲,分类应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来分别定位。 1.从宏观的角度来区分,旅游民俗又可依照其涉及的民俗性质、产品层次等可作出不同的类型划分。周霄认为以民俗性质为标准,旅游民俗可分为“物质型”、“社会型”、“口承语言型”和“信仰型”四种类型;以产品层次为标准,旅游民俗还可分为“静态陈列型”、“动态表演型”和“互动参与型”三种类型。此外,谢科还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可将旅游民俗分为三种形式:物质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生产民俗、消费民俗和流通民俗)、社会民俗旅游资源(家庭民俗、村落民俗、民间组织民俗、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精神民俗旅游资源(信仰祭祀民俗、口承语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巴兆祥在论及民俗旅游时根据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把民俗旅游分为消遣观光型、参与型、考察型和娱乐性。 2.从微观角度来区分,旅游民俗的分类可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不拘泥于一种格式。如大理旅游民俗主要包括服饰、手工艺品、歌舞、节日、宗教信仰这几类;又如喀纳斯斯湖景区图瓦旅游民俗有物质民俗文化、意识民俗文化和社会民俗文化3大类、11亚类和41小类。根据调查,图瓦人文化在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社会民俗文化、交通民俗、婚俗民俗、寿庆民俗、丧葬民俗、传统节日、现代节日、乡里民俗、竞技民俗、工艺民俗、自然崇拜、生活禁忌、宗教信仰上具有特色。 二、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价值体系研究) 本人通过万方数据库、google academic搜索引擎、中国期刊网等搜索到了近万篇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再加之导师指定的论文,发现关于对民俗旅游的研究至今在这样的一个范围中反复讨论,同时加深加宽。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大多数集中在民俗旅游概念、特点和分类研究;民俗旅游规划、开发及开发模式的研究;民俗旅游的有关文化方面的研究;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民俗旅游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研究;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民俗旅游的中外对比研究等等。探讨诸如此类问题的论文比比皆是,但是从民俗旅游本身的价值角度出发的文章并不多见,纵观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其实质上主要探讨了民俗旅游的价值体系,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内容: (一)文化价值观 1.文化的不和谐现状:旅游业往往被称之为“无烟”产业,然而在其发展过工程中对其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环境所造成的伤害, 从某种程度上看, 丝毫不亚于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出现大量的伪民俗,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化快速趋同的趋势,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民俗旅游是在丰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上发展起来的旅游形式,本应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但在不少地方,旅游开发却使民间文化受到了伤害,导致民族风情徒具形式,手工艺品艺术价值降低,文化的多样性渐趋丧失。孙天胜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开发者和旅游者的功利主义,为此我们应强调民俗旅游对文化保护的责任,在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同时不忘其对文化传承应有的意义。田茂军从“没有科学地处理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和“没弄明白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主体问题”两个角度对民俗旅游文化进行了反思。周霄(2002)还引进了“文化殖民”这个概念,等等。 除此以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化巨变的明显特点是物质生活习俗与社会生活习俗、信仰生活习俗的两极化发展,即一方面在物质生活方式上疾速追逐超越时空和国情的消费与享受,甚至不加选择地套用外来文化模式,或错误地引进西方文化的败笔来填补鄙弃传统生活方式的空缺,另一方面在家族习俗、人生礼仪及信仰行为与观念上不加区别地全面恢复古旧的宗法性礼俗,无论外来的风俗还是本土的习惯,都处在冲撞、融合或重整再造之中。此外,现时风俗打上了“时尚”的印记,研究时尚这种能够趋同性行为模式的形成、时尚的不断更替等则成为民俗学者们的主要任务。 2.文化的协调发展: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看似经济性问题的文化冲突,实则是深层次文化冲突的外现。所以旅游开发的实践中,不仅应该对一个地区的旅游开发进行技术经济论证,而且应该寻找文化冲突中的均衡,培养文化调协的概念。陶犁认为,其协调内容应含有民俗旅游者文化求异与文化认同间、民俗旅游的本质与民俗旅游产品形式间、民俗旅游中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自决性与互动性间、民俗旅游中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态间、民俗旅游的开放性与限制性间、民俗旅游中文化与生态经济间的调协。吴忠军在论述广西民俗文化的时候也涉及了“整体文化开发设想与局部文化建设并重”的协调思想。卡哈尔-吾甫尔针对新疆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增强区域协作、联合促销并尽快建立和完善新疆黄金旅游走廊的思路。 其实文化协调性的现行核心问题是民俗旅游本真性与商品性的协调问题。其实民俗旅游的本真性与商品化并非绝对对立,如民俗旅游开发以旅游业为驱动力,商品化则无法避免,我们应该寻求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内在张力以获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同时不协调的关键实质上不在于民俗旅游商品化本身,而在于对商品化的肤浅理解和低级运用。民俗旅游中的“本真性”侧重于旅游者所经历的“真实”,通过市场运作来为旅游者提供一个体验民俗文化的机会。因此,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具有经济的“外壳”和文化的“内涵”。因此,民俗旅游的开发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照文化法则。置文化内涵于不顾的随心所欲、粗制滥造,实际上违反了商品化原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也不可能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把握商品化的“度”,不把旅游的经济效益把再过高的位置,商品化也未尝就是坏事,相反商品化还可以有效的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旅游也将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只有本着旅游本真性与商品性的均衡发展才会真正实现大范围的文化协调。 (二)经济价值观 作为文化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旅游,在经济效益方面已经显有成效: 1.显性效应: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吸引旅游者、增加客源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2.隐性效应: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民俗旅游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民俗旅游也扩大了当地的知名度,在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可以吸引众多的投资者为当地经济建设宣传服务。 殷群从民俗旅游的供给与需求方面出发,指出民俗旅游需求的边际效用递减,因此开发中要防止民俗旅游的泛化,同时要注意民俗旅游的供给具有民族性和民间性,此外,作者也对民俗旅游进行了消费效用分析。陈建设等指出民俗旅游能给民俗地区带来经济收入实为一种帮助扶贫、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文化的经济激励,同时提出以扩大市场增加收入、建立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的建议对原有的经济激励进行了改进。在实证性研究论文当中,张旭亮等对图瓦民俗旅游进行了研究,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图瓦民俗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外部性不经济性,并针对这些外部不经济性提出了一些可消除图瓦民俗旅游开发外部不经济性的建议。 (三)社会价值观 民俗旅游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特色旅游,其独特性与生动性使其充满了商机,当然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个侧面写照,我们也不可忽略其社会价值。彭谊认为通过民俗旅游,可以为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城乡的美化,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社会控制”问题也炙手可热,民俗旅游拉动了旅游地经济的增长。当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资源等因素不足以支持其向前发展时,外部的政治机构和经济集团以“投资者”或“扶贫者”的姿态介入并成为旅游战略的制定者和经营运作的操控者。众所周知,投资者关心的往往是其资金收回与效益问题,这种思路极易导致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短视行为,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以当地自然文化生态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在关于当地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原则性问题上,地方政府需重新争取主动而坚定立场,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计。 三、民俗旅游的研究方法 民俗旅游是一门新兴的旅游主题,它的热潮引起了众多学术研究的紧跟而上,研究方法也是如此,大量篇幅的研究方法此起彼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并总结。具体而言,民俗旅游的研究方法可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般分析法、跨学科分析法、整体—局部分析法和跨区域分析法。 (一)一般分析法 从民俗旅游的资源开发和市场开发两个角度, 提出了调查法、比较法、综合法、形象定位法、市场预测法。胡海胜使这五个方面具体化:调查法——对民俗旅游资源、市场和开发过程的调查;比较法——相似和相异比较;综合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旅游资源的评价(分等定级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对民俗旅游景点的综合开发(景点内综合开发、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的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形象定位法:领先定位、比附定位、逆向定位、空隙定位、重新定位;市场预测法:定性(类比预测法、集合意见预测法)、定量(时间序列预测法、回归分析预测法、试销法)。 (二)跨学科分析法 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与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是相通的,此类相关学科包括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人口学、生态学等等。只有通过类比或对比才能在学科研究间找出共性与特性,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中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并不多,但也不乏有人创新开拓,如周霄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了旅游民俗的概念体系与类型,以及民俗旅游的本质与特征,并从文化变迁、组织重构、角色认同和社会控制等方面对民俗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又如刘晓春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方面分析,认为民俗旅游是全球化背景下权力政治、资本与地方性文化之间共谋的结果,是一种后现代文化现象,服务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诉求。此外,民俗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也可为创新之举,王德刚等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旅游者对民俗旅游商品的需求特征,包括追求时代性、追求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追求消费多元性与需求多样化、追求消费个性化和追求携带的方便性等。 (三)整体—局部分析法 这种方法实质上也可称作整面—焦点分析法。 1.运用整体(整面)分析法的文章占了论文总数中相当一部分,其从宏观把握问题,审视我国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展望今后的发展动向,等等。 2.局部(焦点)分析法则从微观的角度来具体分析某一个地区的民俗旅游发展情况,其研究领域涉及中国东西南北中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研究的层次由省及村。论文研究内容以具体地域状况为基点来探讨,分析了民俗旅游发展的历史成因、开发模式及意义、现状及内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以小范围的诠释扩展到大范围的展望。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地域涉及广泛,如在文献总数(根据数据库精选出的112篇文献资料)中,分析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山西、辽宁、天津、湖南、四川、重庆、江西、甘肃等北方及中西部省份,或诸如昌平、新疆喀什、恩施州、北京怀柔区官地村、湘南地区、张家界、甘南地区等小区县的论文数较多,而针对东南沿海诸如上海、南京等地关于民俗旅游开发方面的文章较少;此外,民俗旅游深入研究与少数民族紧紧相连,大量的文献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开发而展开,如西南三省少数民族的旅游民俗开发等。 (四)跨区域分析法 也称之为区域比较法,此分为两种情况:1.国内不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法;2.跨国界比较分析法。针对1种情况,海峡两岸曾在02年于北京对关于两岸观光休闲农村与乡村民俗旅游召开了研讨会;“06中国旅游发展论坛-北京对话”也以跨省市的手法来比较分析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异同。针对两种情况,周春光等从介绍日本“里山”现象入手,通过对目前京郊地区民俗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并积极主张营造有中国特色的乡土自然文化和民俗旅游发展模式。 (五)其他方法(创新构想) 包括“经典罗列法”和“历史阶析法”。 1.“经典罗列法”指在罗列出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来分析民俗旅游的发展模式与发展前景等,陈景辉等在论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功模式中就罗列出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典型的三种模式: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摩梭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西安以仿古入城式盛大典礼欢迎克林顿;深圳华侨城大打民俗旅游品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内蒙古民俗旅游的开发意见。 2.“历史阶析法”指利用民俗旅游发展中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性特征来纵观民俗旅游的发展进程与改进措施。这两个创新构想出的方法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情况不多,即使出现也以综述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去完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四、民俗旅游的创新思路 (一)处理民俗旅游与相关主题旅游的关系 随着“旅游可持续化发展”口号的提出,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形式纷纷兴起。民俗旅游作为近年来旅游新的增长点,各地方踊跃的打起“民俗”的旗号、以当地的民俗特色吸引游客来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其实民俗旅游与其他几种旅游形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与相关性,具体体现在: 1.民俗旅游中的“民俗”特质贯穿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的内容之中,呈现出地域上与内容上的相互包揽性,具有“民俗搭台,生态、红色、乡村唱戏”的特征; 2.均为新兴的旅游形式,其形成机制与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四个主题互为兼容,互为补充; 3.旅游发生地大部分集中在边远山区和偏僻乡村,上述几种形式的旅游均顺应形势,有效地宣传了当地特色文化、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注重都市民俗旅游与乡村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的并肩发展 民俗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如何更好地丰富民俗旅游的内容、展现丰富旅游文化,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和谐”理论的提出要求我们在旅游的生态可持续方面也做出贡献,农村民俗旅游与农业旅游是民俗旅游可持续化的发展重点,它们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村或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也是我们如今发展民俗旅游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社会的进步与旅游发展的多样化要求民俗旅游不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迄今为止,仍有不少民俗旅游论文还在沿用早期英国人类学派的观点,把大量注意力投向古老的民俗事象,因而过分关注市场尚不成熟的民族或乡村区域,纷纷开发出一系列无“度”的民俗旅游项目,而同时国内都市所吸引的客源在旅游市场上至今还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为都市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我们的研究余地还很大。比如,邱扶东等在考察上海都市民俗特征基础上,提出了上海都市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并从都市文化与旅游氛围、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等方面评价了都市民众旅游开发的作用。总之,要把民俗旅游做大做好,就要结合都市与农村等地域的民俗特色,做到地域间民俗旅游的和谐发展,达到互为补充、互为增色的效果,使游客选择余地更大,从根本上完成民俗旅游的多样化建设。 (三)解决民俗旅游的传统性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三农问题” 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内容很广,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构成。 1.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用来指导民俗旅游的产供销活动,从而解决供需矛盾; 2.社会、文化的可持续要求民俗旅游开发中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 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 激发起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 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等等; 3.环境的可持续主要在于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民俗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如今民俗旅游展开地中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农村,“三农问题”也就成了“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李万佰以北京昌平市为例,提出了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和政府扶持为措施的“三农问题”解决方案。李琳桂等认为“农家乐”民俗旅游在“三农”问题上可以有效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解决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加快农业市场化、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四)发挥民俗旅游的“特色化”营销 “特色化”主要包括营销客体(民俗产品)的特色化和营销介体(营销手段)的特色化。 1.营销客体(民俗产品)特色化:指的是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设计出符合游客需要的旅游民俗产品。如昌平以“酒”为题材发掘其民俗旅游之“酒文化”;满族人民依据其民族特色开发传统食品,使“萨其玛”等品牌产品名扬天下;辽宁对民俗旅游中的纪念品开发颇有独到之见;此外,“民族高校开发民俗旅游”的构想成了旅游界的热门,等等。 2.营销介体(营销手段)特色化:即为营销的方式,其实关键在于怎样去广告宣传自身的特色产品。肖建春对四川重庆一带的民俗旅游作了广告分析,提出广告必须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寻求整体规模效应、并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国际化,等等。总之,民俗旅游广告宣传的原则性在于以内容真实、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为基点,利用媒介通过艺术的手段将产品推向市场、面向国际化。 (五)提倡民俗旅游教育扩大化问题 1.加大“人才教育”力度:民俗旅游人才(尤为管理和经营人才)的不足成为社区民俗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合理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需要民族界的精英人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拓深民俗研究的内涵。所以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旅游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利用高校、大专、中专、职校、旅游培训中心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通过岗位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可引进一些急需的高级管理或经营人才以满足民俗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此外,民族地区的教育颇为特色,张洁提出民族小学除了对外界开放,让游客了解当地民俗外,在教学中还应根据民族地区具体情况,在某些教育内容中体现民族特色。 2.培养“社区参与”理念:其主要强调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获得经济社会等方面利益的同时,加强旅游地社区居民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来提高其旅游意识和环保观念,达到由受教育前居民被动接受环保而与环境形成的主客体被动关系转化为受教育后居民主动自觉的环保观念而与环境形成的主客体对等关系的目标,从而使旅游地居民深知如何自觉去维护环境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组循环性良性效应。 (六)创新民俗旅游的现代化建设 民俗旅游的古朴性与承传性并不排斥民俗旅游中的现代化建设。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展使原来封闭但具有丰富民俗特色的区域开始面向外部世界;经济的融通与信息的交流使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向于现代化,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的提出是建立在不损耗当地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过度的商品化与经济化只会导致民俗文化的消亡于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这是一种我们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在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进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创造当地人们的数字化生活,为民俗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辟、实现市场和效益的规模化等提供便捷性。 五、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深度不够但发展势头较好,其处于起步探索时期,问题较多,需要我们进一步钻研。面对目前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缺乏理论体系,达不到体系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比例失衡;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滞后于实践;案例分析太简化,分析问题不深入;不关注热点问题,缺乏热点问题间的思维链接;缺乏问题主观性因素和客观性因素的结合,把“人”本身问题放于次要地位;思路单一化,创新性少等等。当然,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我们审视这些问题的同时也要思索我们的改进与提高步骤,那才是关键问题,近年来我们的研究也在逐步地进步,从不同的维度探讨了民俗旅游的热点,并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培养一种前卫的思维模式。我们拭目以待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将成为旅游经济新一轮的亮点,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看来,不少旅游区更多是只注重前期的开发,忽略了后期的投入。我想你可以就这个问题写很多东西出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蛋卷是某大学国际贸易学系学生,很高兴能帮上你。其实有个很好的办法可以让你迅速拿到这样的文献。我们一般找中英文的文献和论文都是用这样的办法。上google,然后收索你要的作品名称或者重点词汇在后面加.pdf.例如 “旅游.pdf”或者“旅游.doc” 这样。你要找什么论文或者文献就重点词+.pdf 或者重点词+.doc 蛋卷用这个办法屡试不爽,你可以多找几篇,看看论文的架构和作者的思路,并且适当参考。蛋卷提醒使用此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1.一定要用google,因为只有google带有强大的pdf文件检索功能,baidu效果会偏差。 2.注意重点词,如果用一个重点词找不到合适的论文,建议换几个重点词试试,肯定可以下到论文 3.尽量从检索页第一页偏下方开始找论文。因为google也是有检索排行的,所以一些论文网站会排在你检索到的信息前面,一般都是需要注册或者付费下载。一般直接点开链接就出现下载的页面在检索页第一页靠后一点的位置开始。 4.多试试,肯定有。相信蛋卷。5.另外,推荐SINA的网络互动硬盘,里面有很多人上传的资料。直接关键词汇查找,会找到比较多的结果,然后找不需要积分下载的(非常多),无需注册!SINA互动网络地址: 希望蛋卷的回答可以帮上你。

产品创新研究论文

摘 要 :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是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市场经济体的新兴业态,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创新发生,并且不断冲击着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和互联网社会。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行业从业者不断地创造出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投资者需求的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当世界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之后,乘着互联网技术的东风,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起来。互联网金融可以泛指一切运用互联网技术、运用互联网虚拟社区来实现传统资金中介作用的行为。就我国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主要出现在以下领域:第一,支付方式;第二,金融产品;第三,产品销售渠道;第四,金融机构本身。相比较传统金融行业来说,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发展无法跟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脚步;第二,互联网金融风险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只多不少;第三,中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互联网金融向纵深发展的动力不足。而我国目前面临着传统金融监管效率不高,互联网金融监管盲点颇多的尴尬局面。为此应当建立起以兼顾效率与公平、安全;兼顾市场与国家;兼顾金融因素与互联网因素;借鉴成熟监管经验;严守监管底线思维等原则,设置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具体规则。余额宝——作为我国目前最新、最火热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其法律性质应当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基金。余额宝改写了中国基金业的发展方向,改变了金融产品的销售方式和功能内容,并且给传统金融业注入互联网因素。所以尽管余额宝还面临着货币基金的市场风险、互联网的安全风险等等一系列风险,但是我们还是应该要宽容、甚至扶持它的发展。为此,应当设置适用于余额宝的存款保险制度;纳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选择备付金银行,计提风险准备金,并且同时需要加强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本文除引言与结语外共分四章。

第一章论述了金融创新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主要论述了互联网成为了金融创新的一个加速器,互联网也是金融发展的一个全新领域。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金融创新可以独立于传统的金融行业发生。主要论述了金融创新的概念和特点以及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和互联网金融的参与主体。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参与的主体应当进行划分,主要区分为三类: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企业,从事互联网金融的金融企业以及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第二章论述了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包括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模式归纳、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征,以及监管的一般理论和国外经验。本章节重点论述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特定对象。

第三章论述了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体系,重点分析了我国目前的法律困境与制度障碍、现阶段金融监管现状,提出我国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的五大原则和具体机制设计。

最后一个章以余额宝的发展现状和监管作为内容,主要考察了余额宝的发展历程和法律属性,通过对于余额宝创新能力的分析,结合上文论述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的具体构建,提出了余额宝的法律规制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金融创新 监管 法律规制

Abstract

Internet of Finance is a new industry among 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 A large numberof financial products have occurred through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have begun to impactthe existing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and all the Internet community. Wall Street, therepresentative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constantly create these wide ranges of financialproducts for the demands of investors and improv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When the worldgoes into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the Internet of Finance flourishes. Internet of Finance meansevery action which can play the rol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y through Internet technology. InChina,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Internet of Finance: the method of payment; the financialproducts; product sales channels;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mselves. Compared totradit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the risks of Internet of Finance lie in those fields: first, theregulatory can’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Internet of Finance; Second , the Internet of Financerisks are bigger than traditional ones; third, the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slow. The country iscurrently facing the dilemma which means traditional financial regulatory is not so effective,and there is a vacuum of Internet of Finance regulatory. In order to end this situation, weshould build a regulatory system,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including efficiency and fairness,safety, bottom line of thinking, etc.

Yu E Bao, a money-market fund promoted by Alipay rewrit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of China's fund industry, changes the way of financial products sales, and injects Internetfactors into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sector. We should take it more carefully and make aseries of regulatory which includes some details and some kind of Macro regulations.

In addition to this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altogether is divided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net,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net becomes an accelerator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 new field inthe Internet is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thinking,financial innovation can be independent of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Mainly discusses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nternet and the Internet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main body. Notable is the subject of Internetfinancial participation should be divided,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categories: engaged inInternet Financial Internet enterprise, engaged in Internet financial financial enterprises andengaged in Internet Financial Internet financial enterprises.

The second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inese Internet financial status, risk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Internet financial innovation pattern of Internet financialsupervision, as well as the general theory and foreign experience. This chapter mainlydiscusses the risk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financi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icularobject of Internet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china.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China's current Internet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analyzes the legal dilemma and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the present financial supervision, putsforward five principles of design to establish the Internet financi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our country and the specific mechanism.

The last chapter in the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of balance treasure as content,mainly inspec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legal attribute of balance treasure, through theanalysis of balance treasure innovation ability, combining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discussedabove Internet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f legal regulation ofbalance treasure.

Keywords: Internet Financial innovation Supervision Legal supervision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1 引 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2 金融创新和互联网金融

2.1 金融创新概述

2.1.1 金融创新的概念

2.1.2 金融创新的特点

2.1.3 创新金融产品的财产性质

2.2 互联网金融概述

2.2.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2.2.2 互联网金融的参与主体

2.2.3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3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

3.1 互联网创新的模式

3.1.1 支付方式

3.1.2 金融产品

3.1.3 营销渠道

3.1.4 金融机构

3.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征

3.2.1 互联网金融监管无法跟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3.2.2 互联网金融风险比传统金融机构更大

3.2.3 互联网金融向纵深发展的动力不足

3.3 金融监管一般理论

3.3.1 创新和监管的竞赛关系

3.3.2 监管的外国经验——来自东西方的版本

4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

4.1 法律困境与制度障碍

4.1.1 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问题既是基本问题也是复杂问题

4.1.2 互联网金融的金融问题是核心问题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4.2 我国金融监管现状

4.2.1 互联网金融创新模仿痕迹明显

4.2.2 金融创新监管机制对金融创新回应慢

4.2.3 金融监管机制的发展不够成熟

4.3 监管原则

4.3.1 兼顾效率与公平、安全

4.3.2 兼顾市场与国家

4.3.3 兼顾金融因素与互联网因素

4.3.4 借鉴成熟监管经验

4.3.5 严守监管底线

4.4 监管机制的具体内容

4.4.1 主体监管机制

4.4.2 辅助监管机制

5 余额宝创新的法律规制

5.1 余额宝的法律属性

5.1.1 余额宝的发展历程

5.1.2 余额宝的特点

5.1.3 余额宝的法律关系

5.2 余额宝的创新价值

5.2.1 余额宝改写了中国基金业的发展方向

5.2.2 余额宝改变了金融产品的销售方式和功能

5.2.3 余额宝给传统金融业注入互联网因素

5.3 余额宝的法律规制

5.3.1 余额宝的风险

5.3.2 余额宝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5.3.3 美国的“余额宝”监管模式借鉴

5.3.4 我国余额宝法律规制的建议

结 论

参考文献

关于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的分析论文

一、产品层次的价值创新策略

产品层次的价值创新包括电信产品模块化创新和服务模块化创新。

电信产品模块化创新具体可分为几类:①以全新技术开拓全新市场。②对现有市场提供新的产品组合。③利用现有的资源增加产品种类。④改善现有产品性能。⑤改善附加产品,提高顾客感知价值。在进行电信产品创新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细分并紧密联系客户需求。二是要突出自主品牌,力争成为电信产品设计标准的制定者或主要参与者。

服务模块化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电信产品提供过程中相关服务的标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并为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技术和政策保障。具体包括:①推进产品专业化服务,特别是各项增值服务,拓宽服务范围。②建立与品牌发展相配套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化服务体系。③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二、企业层次的价值创新策略

电信企业层次的价值模块化再造,包括业务及管理的模块化分解及其功能梳理。

1.电信业务模块的重整涉及营销与业务办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建设与安装模块、定价与收费、网络管理、客户服务6个功能模块。对业务模块再造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内部业务要素重新配置,充分发挥其盈利潜能。业务模块再造的主要方法是对业务环节的清除、简化、整合和自动化。

2.管理模块化再造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的组织业务部门分割状态,通过对企业管理职能的重组,支撑产品、技术和服务创新,快速相应顾客需求。电信企业可以将组织管理分为三个模块:前端、后端和其他职能模块。前端模块集中市场营销与销售职能,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特点,需要采取有差别的.营销策略。后端模块设立客户响应中心,保障端到端的服务开通与故障排除,负责对网络的维护与资源的调配管理。其他职能模块如企业发展、计划财务、人力资源等,支撑服务前后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

三、产业层次的价值创新——构建价值创新网络

电信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将企业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

1.价值模块的外包策略。外包是在电信产品或业务模块化分解的基础上进行业务外包和管理外包。以电信运营商为例,业务外包主要是将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如营销渠道、网络代维业务、增值业务等;管理外包主要有财务管理中应收账款业务,人事管理中招聘员工管理外包等。外包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加速技术和产品创新,有利于发挥各价值模块的核心优势,在合理利益共享机制下实现协同。

2.构建价值创新网络联盟。随着运营环境和技术复杂度不断增加,电信价值创新网络也日趋复杂,随着合作关系日益密切,通过战略联盟获得整体优势,成了电信企业的可行选择。从电信运营商角度,电信业联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一是电信运营商与供应商的联盟。包括:①与设备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联盟。②与终端设备提供商联盟。③与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联盟。

二是与竞争者的联盟。包括:①与运营商之间的联盟。②与潜在竞争者的合作。如运营商可以考虑与广电、计算机网络等企业采取合资、租赁、购买等形式进行合作,为实现新业务提供网路平台。

三是与各行业用户组建跨行业联盟。通过与行业用户合作,一方面,为个人用户提供了差异化的特色服务,使用户从单一的对电信产品消费转变为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认知的依赖,从而达到吸引和巩固客户、增加利润的目的。另一个方面,这些企业中的部分企业也是电信运营商的行业用户,与运营商的合作也满足了这些行业用户的需求,增加了他们的业务范围。

四是与用户的合作。用户能够提供需求信息,帮助运营商构建产品概念,参与评估运营商的合作对象和合作过程,实现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要求。

五是与相关辅助机构的联盟。包括:①与公共研究部门、教育机构和专业化公共支持部门等科研院所的联盟。②与包括电信行业协会、通信企业家协会、人才培训机构、中介咨询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的联盟。

旅游资源与产品研究论文

10月1日的晚饭后,我对爸爸说:“我要去买两本教辅书。”“好呀,我们还可顺便走走大桥,参观一下新一百!”爸爸边说边起身。这时,表妹也吵嚷着要去,我们也欣然应许了。 很快,我们来到了人民大桥。放眼望去,直觉得这里是灯的世界,灯的海洋!人民大桥两塔上的霓虹灯和空中摆动着多束玫瑰灯光配合得醒目和谐;国土大厦等楼房上的灯光让人眼前一亮;人民大桥上川流不息的车辆也带着星星点点的光芒;曹娥江对岸的开发区的灯光,更是犹如天女撤下的朵朵金花,闪着亮光;还有……我们步行来到大桥的主桥旁,只风曹娥江水明如镜,在人民大桥和赵家大桥下的部分,鲜明透彻地映着两座大桥上的灯光,江上微波粼粼,让人不禁深深地爱上了它。在美丽的江滨路上,人们悠闲地走着,被江滨路和大桥的绿色照明给陶醉了。这里的一切灯火亮光哪里只能说“与繁星争辉”呀,分明那头上的星空已被这一切所迷,星星驻足,云儿停止飘动,都不肯离去了。顿时,我由衷地产生了对百官街道的依恋和自豪。 欣赏完了大桥边的灯光,我们回身走向了大通商城。我边走边睁大眼睛看着这风光,真想把这美景装在眼睛里带走。 走进了令我们上虞人民值得骄傲的大通,我的眼前立刻展现出一个新的购物台星罗棋布,商品目不暇接,灯光流星溢彩,电梯上上下下,顾客面带春风,营业员真诚热心。我也要把这些印在脑海里,等会儿与新一百作比较。走进大通图书城寻觅我的教学辅导书,结果令人失望——我要买的书被卖光了;不过表妹倒是满意地买了一本《新作文大全》。 走出大通,我们雇了一辆三轮车去一百。哇,大街好热闹啊!五彩缤纷的服装货摊,各式各样传统风味的小吃货摊等,在道路的左侧排成了长龙阵,道上游人如织,人头攒动。因实在太拥挤,车夫只好把车子骑入左侧的一个小道,往另一条公路骑向一百商城。难怪市政府打算把这段解放街建成一条步行街,只准人们步行逛街! 到了一百,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字——“多”。在门口,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成千上万地停放着;在商城里,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从中可以体会出顾客对一百的感情是多么深厚。与大通相比,一百商城的营销特点是制造一种良好的购物气氛,商城里的商品多而全,就那么蕴含激情的放在那儿,时常会有顾客驻足问价,你不注意时,还会有营业员拿着扩音器推销。看来,一百繁荣兴旺是错不了的! 走出一百,我有三点失望:1、一百取消了购书部;2、一百的装饰没有大通的精美,尽管够舒适;3、我们无瑕去一百地下超市,没能享受到那条“坡道电梯”。不过,一百留给我的印象是“上虞购物之都”。 为了买到教学辅导书,我们来到了新建成的新华书店。来到二层的教学辅导书部,我很快就找到了我要买的书,还真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到了一字——“静”。无论是不是读书人,都很纪委尽情地阅读、寻觅。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上虞的变化真大呀!勤劳智慧的我们上虞人民积极借鉴别的大城市的优点,强抓经济建设,让每一个上虞市民打心眼里爱上虞城。我看,我们上虞一定会一举创建成省级文明城市! 在国庆节,我经过这么一游,更爱家乡,更爱祖国了!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直是旅游业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旅游管理的毕业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沈本区域旅游一体化与沈阳旅游业定位分析摘要:区域旅游一体化是指地域上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建立紧密的旅游联合,实行统一的旅游政策,合理高效配置旅游资源,以利于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共同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旅游一体化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日渐明显。在辽宁中部城市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以沈阳为中心推动沈阳和本溪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行,是两地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区域旅游一体化;沈阳;核心城市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和劳动地域分工的发展和深化,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已成为普遍认识,区域一体化这种发展形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业界的一致认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旅游一体化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联合也随着客观需要开始出现,例如中国丝绸之路旅游联谊会、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珠三角旅游推广机构等,这些区域旅游组织都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现代旅游业的竞争已从过去单一的景点景区竞争,发展到线路竞争、城市竞争,直至目前的区域竞争。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下,以城市作为区域旅游发展核心,带动区域旅游发展,已成为国际流行趋势。尽管各地的旅游资源自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在资源的开发经营上,完全可以打破地区间相对封闭的局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广,进而形成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在辽宁中部城市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沈阳、本溪两市政府已经正式签订了《沈本一体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沈阳和本溪未来发展的9大类20项一体化建设项目。而作为其中重要一项,从今年起,“沈本区域旅游一体化”将进入实施阶段。沈阳、本溪两地为推进旅游业的一体化进程,而构建区域旅游共同体,是两地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指地域上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建立紧密的旅游联合,实行统一的旅游政策,合理高效配置旅游资源,以利于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共同增长。在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过程中,重点是要消除妨碍旅游资源在区域内共享的障碍,发挥各自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并利用地缘优势加强该区域旅游业整体相对于其他旅游区域的竞争力,最终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发挥强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和分布的不平衡性,地区间或旅游地之间依托各自的旅游资源,竞争愈演愈烈。因此,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合作为主来促进对称性兼容和一体化互惠共生,不论是对旅游个体或旅游组织来说,都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三峡、闽粤赣等地区已形成或正在形成加强合作、共同培育区域旅游整体优势的共识。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我国旅游区域化和城市化的特征将进一步凸显。建立在旅游创新基础上的区域旅游合作,必将是未来我国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由之路。 二、对沈本区域旅游一体化与沈阳旅游业定位的再认识 沈本一体化及之前已先行一步的沈抚一体化,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规划的先期步骤,对整个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借鉴国内的两大城市圈:长三角、珠三角和国际上一些大都市圈一体化的先进经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改变在传统的行政区划下松散的合作关系,促进沈本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 (一)一体化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相比其他行业而言,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使其比较容易适应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知道,旅游资源是分布于一定空间中的,而真正的旅游活动是按照一定的路线来进行的,在一定区域内是不可能按照各地区分割的为小的旅游空间的。旅游资源的这种特点,必然需要以区域为单位进行旅游产品的整合营销。而区域旅游一体化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就沈阳和本溪而言,应大力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实行旅游市场一体化。沈阳有清故宫,本溪有五女山;沈阳有世博园,本溪有中华枫叶之路、关门山、本溪水洞,两市完全可以联起手来,形成优势互补、错位经营、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旅游市场格局。在沈本旅游圈内,可进一步整合资源,联合开发以沈阳故宫、本溪五女山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和以沈阳世博园、本溪中华枫叶之路、关门山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线路,并推动区域内线路对接、客源互通的旅游销售网络和连锁经营,形成统一的经济运行和市场监管制度体系。 (二)沈阳的地位与作用 在辽宁中部城市群中,沈阳既是辽宁省的省会,同时也是中部城市群的核心,理应起到龙头和枢纽作用。这一点,辽宁中部七城市已达成了明确的共识。一方面,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和铁岭将进一步加强与沈阳在产业分工、交通、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沈阳也要主动承担起辽宁中部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重任,既要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同时,也要进一步强化作为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功能和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效应,充分利用自身在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科技水准、信息平台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良好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006年,沈阳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沈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并成功改变了国内外对沈阳的旧印象:从一个灰色的以重工业为主的重度污染城市转变为一个现代的绿色活力之都。2007年,沈阳又在原世博会的基础上成功举行了世界遗产博览会。世博会和世遗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确立了沈阳在辽宁区域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沈阳对辽宁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世界园艺博览会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沈阳旅游业的发展,其巨大的辐射效应对周边城市的旅游业也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其次,沈阳世博会也进一步促进了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沈阳在世博会举办期间,在充分挖掘利用沈阳现有住宿接待设施的同时,利用周边城市的住宿资源,作为重要补充,分流了一部分沈阳的游客;再次,世博会加速了沈阳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迈出了向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步,旅游业成为开路先锋。世博会的举办,有力地强化了沈阳在辽宁区域旅游一体化中的枢纽作用。 三、以沈阳为中心,推动沈本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一)沈阳旅游业的定位:旅游资源的集聚中心和扩散中心 现在的区域一体化形态有两种:单核式和多核式。不同的形态对核心城市的要求是不同的。从区位、规模、产业结构和核心城市作用角度分析,沈本一体化必将是以沈阳为核心的单核形态。因此,沈阳作为区域旅游的核心城市是必然的,具体来说,沈阳将起到以下两个作用。 1.区域内的集聚中心。作为都市核心区的沈阳,只有当它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很高流通效率时,才能在集聚与扩散的双向互动中拉动城市群的加速发展。沈阳提出到2010年,要建成“三个中心”,即区域性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三个基地”,即先进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和“新兴汽车城”,其基点就是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自觉同周边城市联手,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协调发展,进而以辽宁为中心逐级向外辐射。这个战略构想为沈阳中心城市功能的科学定位提供了基本框架。沈阳只有成为区域生产要素和资源集聚中心,才能发挥市场对区域内要素和资源置的功能。在旅游业上,目前沈阳还有一些缺憾,比如,出境旅游市场和管理不规范,旅游产业各领域国际竞争力提高不明显,旅游产品开发深度还不够,缺乏大型的有牵动作用的旅游项目,旅行社的接待能力、自主外联能力还有待提高,旅游行业法制化建设滞后等,这些方面都有待沈阳进一步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发挥沈阳在区域旅游中的作用。 2.面向辽宁内部为主的扩散。一定区域内的产业发生集聚后必然产生中心扩散,即将生产要素和客源向区域内的其他地区转移。区域内的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受形成因素的影响,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可以使生产要素按需求和目的地能力自由配置,从而达到最大的效率。对旅游业来说,市场机制下的扩散可以使区域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形成以资本、客源、技术为粘合剂的互惠型实体,促使沈本旅游一体化由设想中的行政推动变为市场行为,由市场力量从内部推动区域内旅游产业的重组和结构调整。这样的一体化将实现产业构造由“空中”到“落地”的过程,即区域的内部化过程。同时,市场一体化将引发资源配置的外部化,即向除沈本外的辽宁其他城市、国内其他省市和境外延伸。 (二)相应的行政措施 从行政管理和公共物品提供角度,应突破行政区概念,引进区域经济的理念,着力解决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协作问题。地方也应把区域规划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以及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1.组建沈本旅游一体化委员会,作为旅游组织和协调的常设职能机构。委员会负责制定区域旅游管理条例,并为区域旅游行政管理法制化、市场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布局合理化、要素流动的自由化和合作推广促销制定“游戏规则”。 2.在合作机制上,要建立“城市旅游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主要是研究沈阳和本溪旅游合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另外还要建立协调联络制度和沟通机制。 3.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制“沈本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规划内容主要确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两地旅游的发展目标,重点放在两地旅游资源的整合上,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同时,注意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J].地理学报,2001,(2). [2] 李树民.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机制[J].旅游学刊,2005,(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