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论文参考文献

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名作迭起。关汉卿就是当时一位杰出的戏剧家,他和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一起,被人们称做“元曲四大家”。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有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就是著名的《窦娥冤》。> > 关汉卿,号己斋,大都(今北京)人,大约生于13世纪20年代,卒于13世纪末,这个时代是战火频繁的混乱时代,蒙古为了一统天下,连续对金和南宋进行了为时近70年的战争。连年征战,以致于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老百姓陷入了悲惨的境地,文人的命运也同样凄凉。> > 元朝初年,蒙古统治者废除了科举制度,文人们失去了进入仕途的阶梯,流行的“九儒十丐”之说,正反映了文人地位之低下。有一部分人既不做蒙古贵族的帮 凶,又不当逃遁世事的隐士,而是对黑暗的社会进行无情的抨击,关汉卿就是这一类文人的代表,他借助杂剧这种艺术武器,对黑暗的社会进行尖锐的批判。> > 关汉卿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里,从小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知识,他既会写诗又会作曲。他特别喜欢杂剧,杂剧是元代最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元杂剧也叫元曲, 是在继承宋金的戏曲杂剧、院本和民间说唱艺术诸宫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杂剧艺术适应了元代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当时的政治中心大都,也成了杂剧的 中心,聚集了一群优秀的剧作家。他们自愿结合的创作组织叫做“书会”,最著名的“玉京书会”就是以关汉卿为核心的杂剧家团体。> > 大都的杂剧班社拥有许多优秀的演员,他们经常在勾栏(戏园子)演出,关汉卿生活在他们当中,自己还时常粉墨登场,与他配戏的一位著名女演员叫做珠帘秀,原姓朱, 人称朱四姐,珠帘秀是她的艺名,她演技精湛,戏路很宽,旦角、生角,演来都很精妙,关汉卿与她有着深挚的情感,曾写过一首以咏“珠帘”为喻的曲子赠她。一 次,他俩同台演出《窦娥冤》,珠帘秀扮演窦娥,关汉卿扮演窦娥之父窦天章,两个人的表演真挚感人,每演一场,必让全场的观众唏嘘不已,演出轰动了整个大都 城。> > 长期生活在勾栏和“倡优”之间,使关汉卿对下层社会有着真切的感受,他的许多杂剧作品都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为他们所遭凌 辱鸣不平,为他们的衔冤屈放悲声,他怀着满腔热情歌颂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他本人就是一位极具反抗精神的斗士,他认为只有通过斗争,才能挣脱黑暗,在 他的一篇具有自传性质的散曲中,他将自己喻为“蒸不烂,煮不熟、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他所创作的《窦娥冤》就充分体现了他的反抗精神。> > 《窦娥冤》的原型是汉代东海孝妇的故事。传说汉代东海的寡妇周青,为侍奉婆婆矢志不嫁,婆婆为了不连累她,遂自缢而死。其小姑告官,诬嫂以杀人之罪,问 官不察,竟判处死。临死之际,孝妇指着身边的竹竿说,如果我无罪,血当沿竿往上倒流。其言果应,而东海地方乃大旱3年,后任官员查问缘由,有于公代为伸冤 昭雪,天方降雨。关汉卿在这个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写出了这部古今罕见的悲剧。> > 《窦娥冤》讲述的是一个孤苦无依的 女子蒙受不白之冤,被官府无端杀害的悲惨故事。剧中的窦娥,原名端云,3岁丧母,其父窦天章是一个穷秀才,因借了放高利贷的蔡婆婆20两银子,无力偿还, 被迫将7岁的女儿卖予蔡家为童养媳。窦娥17岁结婚,不料婚后不到两年就夫死守寡,与其婆母相依为命。> > 蔡婆婆仍以放高利贷为生。医生 赛卢医借了她10两银子,本利该20两,数次索取不还。这一天,蔡婆婆亲自上门去讨账。哪知那还不起银子的赛卢医早已心存歹念,想谋财害命。但未得逞,蔡 婆婆被张驴儿父子搭救了。张驴儿父子并非善良之辈,当他们知道蔡婆婆家里还有个年轻守寡媳妇时,就威逼她们婆媳俩嫁给他们父子,胆小怕事的蔡婆婆被迫答应 了。当蔡婆婆把张驴儿父子领回家,窦娥严辞拒绝了这无理的要求。张驴儿为了得到窦娥,便作计用一碗羊肚汤毒死蔡婆婆。没料到这投了毒的羊肚汤被贪嘴的张驴 儿父亲喝了,结果被毒死了。张驴儿又悔又恼,威胁窦娥如不答应婚事,就以杀人罪告到官府。窦娥仍是坚决不从。张驴儿去衙门诬告窦娥害死了父亲,由于贪官受 了张驴儿的贿赂,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善良而一贯恪守孝道的窦娥不忍心婆婆受苦,只好含恨屈招。> > 官府判窦娥死刑。在刑场上,满 腔悲愤的窦娥痛斥了天地的昏暗和衙门、地痞的罪恶,并发下了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都洒到白纸上;二要六月飞雪,遮盖她的身体;三要楚州从此大 旱三年。行刑之后,这三桩誓愿奇迹般地一一出现了。后来,窦娥的父亲应考得中,做了提刑肃政廉访使,这桩冤案才得以昭雪。> > 在这部惊心 动魂的悲剧中,关汉卿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的女子形象,在她的身上寄寓了广大劳动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关汉卿身处的时代,奸臣当道,擅权作恶。权贵们肆 无忌禅地掠夺民财,官吏们个个黑了心肝,贪赃枉法,制造种种骇人听闻的冤案。百姓们如俎上之鱼,卖儿鬻女,倾家荡产,而像窦娥一样的蒙冤受屈者不计其数, 能像窦娥那样在死后还能平反昭雪的,则罕有其人。关汉卿对此剧结局的安排,既出于对苦难人民的深深同情,也是对所有受苦百姓一种情感上的安慰。> > 关汉卿还通过其他作品,塑造了另一些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妇女形象。如《望江亭》中的谭记儿,《金钱池》中的杜蕊娘,《诈妮子》中的燕,都个性鲜明,包蕴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内容摘要: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而戏曲也渐渐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学者、专家对其的研究也逐渐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

元曲四大家、戏剧经典人物形象、研究述评

正文:

关汉卿的《窦娥冤》,感天动地,使闻者伤心,听者流泪;白朴的《梧桐雨》,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帝王与妃子的真挚情感;马致远的《汉宫秋》,写尽了一代明君为了国家的兴盛痛失所爱的心酸;王实甫的《西厢记》表达了“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走近他们,觉得这些人物仿佛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引得我们不住的去探究、思索。

一、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号已斋叟,汉卿是他的字,前半生坎坷,在夹缝中求生存,后半生积极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作,如带有喜剧色彩的《救风尘》和悲剧《窦娥冤》,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社会的不满。但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窦娥,以下是对她的形象研究分析。

简单地说,窦娥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幼年时父亲为了能有盘缠上京赶考,把她卖给蔡婆婆家当童养媳,成年后又经历了丧父之痛,不过这一切对于从小在苦日子中“浸淫”过的窦娥来说,都算不了什么。但是从这时起,才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及生命的终结。在要不要改嫁的问题上,窦娥和蔡婆婆产生了意见分歧,蔡婆婆是年长寂寞,本无可厚非,但她最不该的是不顾窦娥的意愿逼她改嫁,这倒也就罢了,蔡婆婆毕竟是她的长辈,“尊老爱幼”的孝道不允许她忤逆婆婆。当然,如果放在现代,我绝对支持窦娥的做法——拒婚不从,但是那个时代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她并不是完完全全的不尊重蔡婆婆,至少她的死因是帮蔡婆婆顶罪。窦娥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精神值得人称道,但她的死往往会让人产生“生不逢时”的惋惜。

在窦娥死前,她曾经发了三个誓言,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我个人觉得,这三个誓言,除了六月飞雪,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而“无巧不成书”,这样的际遇也恰恰证明了窦娥遭受的不平,所以可以说,她是一个骨子里倔强但却有着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的人。

二、秋雨梧桐夜落时

白朴,字仁甫,号兰谷。他自幼颠沛流离,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浓重的沧桑感。而他所传至今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却偏偏是爱情题材的戏剧,而我这里所要说的是及爱情、政治为一体的历史剧《梧桐雨》,题名来自白居易的同题材诗作《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夜落时”一句。这一句给人一种暗示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结局的意味,因而我很喜欢,这是一种凄楚之美。

李、杨的爱情故事,有点俗套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但因为男女主角身份尊贵,再加上当时的政治动荡,而使得这样的爱情有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自古帝王多薄情”,所以李对杨的情,成了杨“红颜祸水”的佐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作为一名帝王,“要江山更要美人”其实有时候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实情况是“为江山弃美人”,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的悲剧命运其实与她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的。

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马致远,号东篱,他的《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他本人也有“曲状元”的美誉。同时,马致远也写过一系列杂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宫秋》。

《汉宫秋》是围绕历史上出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而创作的,关于这一历史事件一直以来都是众说非云,而我比较欣赏的“事实”是前几年拍的由李彩桦主演的电视剧《昭君出塞》,毛延寿对昭君一见钟情,因而私藏昭君真实画像,昭君与呼韩邪在成婚前巧遇,两情相悦,而汉元帝则成了彻彻底底的“跑龙套”。这个版本降低了昭君在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将呼韩邪与昭君之间由美色产生的欲望上升到由情爱产生的欲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昭君由为国牺牲变成了为爱奉献,削弱了她的形象对后人的启发影响作用。不过说到底,她也只是个小女人罢了。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很佩服她的远嫁他乡的勇气。毕竟,就现代的观念来看,远距离恋爱都难保劳燕凤飞,何况是为了爱人嫁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呢,也或许,你勇敢了一回,做了选择,但当激情退去,你还能用什么来支撑你的婚姻?因而我认为,“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不难,难的是之后你该怎么做。

所以说,昭君是果决的,亦是幸福的,因为她一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四、天长地久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代表作《西厢记》,简言之,讲的是丞相之女崔莺莺与赴考考生张君瑞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后终成眷属的故事。

《西厢记》不同于一般的“才子佳人”类的小说,它有一个完美的大结局,但这并不表示我对崔莺莺的做法是赞同的。身为一名大家闺秀,私会男子并以身相许是绝对不明智的,不然现代也不会有“先上车后补票”的事件的发生了,其实追溯起来,古来有之。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年轻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而我要说,女孩子要懂得保护自己,嫁给一个爱自己而自己不爱的人并不可怕,糟糕的是,当一切尘埃落定,“不贞”却成为了夺走你幸福的侩子手。

结论:

“情”之一字,其实是世上最难解的题,当友情、亲情、爱情产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我记得《昭君出塞》中昭君决定虽呼韩邪离开时,呼韩邪问过她选择的原因,昭君说“离开父母我会心痛,而离开你我会心碎,所以我情愿心痛也不愿日后心碎”。这句话曾一度感动了我,至今记忆犹新。誓言往往是美好的,可当它冲撞了现实,选择便成了最为艰难的事,有些事我们没经历过所以不能带有偏见,综观现实才能做出最为恰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对传统伦理和全贞全孝的推崇与彰显——对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形象的重新认识》,高进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2、《试论杨玉环形象在文人作品中的嬗变》,邓光泉,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01期

3、《对“元曲四大家”源于周德清之说的批驳》,杜瑶瑶,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元曲四大家”之说探源——元人评元曲》,杜瑶瑶,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5、《<汉宫秋>:从史卷到舞台解读王昭君》,丁国祥,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异曲同工 同中见异——<梧桐雨>与<汉宫秋>之比较》,刘爱琳,艺术百家,2007年03期

7、《论莺莺之美——<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再解读》,岳上铧,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论“李杨爱情”张力性品格》,张勇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元曲四大家中“郑”之归属研究综述》,吴庆晏,四川戏剧,2007年05期

10、《白仁甫杂剧人物形象塑造深探》,田景丽,芒种,2012年08期

关汉卿的剧作在内容上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批判与憎恨;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这是关汉卿剧作的可贵之处,同时也是关汉卿之所以成为戏剧大家的一个重要因素。艺术上,关汉卿的杂剧故事复杂,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每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丝丝入扣;人物性格富有个性,极少概念化、模式化色彩,因此,为中国古代戏曲人物画廊提供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形象,如窦娥、赵盼儿等,直至今天,仍为大家所熟知;语言既切合人物的身份,又贴近当时口语,是“本色派”代表。这些特点,特别是塑造人物的本领,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戏剧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关于关汉卿杂剧的论文文献综述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元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弱者的胜利(二)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创造等方法(三)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四)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如椽大笔,是推动元杂剧脱离宋金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志戏剧创作走上艺术高峰的旗帜。不愧为元杂剧四大家之首。能创作出众多经典的剧本,和关汉卿的生平经历是分不开的。关汉卿的前半生,是在血与火交织的动荡不宁的年代中度过的。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在他的剧作中,常把《周易》、《尚书》等典籍的句子顺手拈来,运用自如。而且,元朝是儒家思想依然笼罩朝野而下层民众日益觉醒、反抗意识日益昂扬的年代,关汉卿生活在这种特定的历史阶段,他的戏剧创作及其艺术风貌,便呈现出鲜明而驳杂的特色。一方面,他对民生疾苦十分关切、对大众文化十分热爱;另一方面,在建立社会秩序的问题上他忍痛儒家仁政学说,甚至还流露出对仕进生活的向往。而关汉卿之所以能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键还在于他杂剧创作的艺术成就。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他是站在普通民众立场上提出社会正义的问题。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他所揭露的社会黑暗是对当时现状的一种反映,这样说并不错。但同时需要看到,社会对于弱者从来就是不公平的,并不是到了元代才如此。尖锐地提出这个问题,既表现了作家的良知,也是正在发展着的市民阶层通过作家所发出的呼吁。尽管,对于社会正义的实现,关汉卿常常不得不诉诸幻想,期待“王法”的真正施行,但这终究体现着改善社会秩序的愿望。

关汉卿杂剧不论是取材于现实生活还是取材于历史故事,都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多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使他成为我国戏剧史上伟大的作家。关汉卿现存的杂剧,从思想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的作品。如著名的《窦娥冤》,还有《蝴蝶梦》、《鲁斋郎》等。《窦娥冤》原本汉代东海孝妇的故事。这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内容愈来愈丰富。《搜神记》里的孝妇周青已具有反抗性格。在元代,王实甫、梁进之都有《于公高门》的杂剧(见《录鬼簿》),就是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关汉卿是在民间传说和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现实生活,写出了这样一部激动人心的悲剧的。《窦娥冤》在“楔子”里就写窦娥在高利贷的残酷剥削下被卖给蔡婆作童养媳,这是她一生悲剧的开始,接着写赛卢医的阴谋害命,张驴儿父子的恃强霸占以及桃杌太守的严刑逼供、草菅人命,一步步把窦娥推向悲剧的结局,也一步步地突出了窦娥善良而坚强的性格,为我国的悲剧艺术提供了典型的范例。窦娥性格的善良主要表现在对共同处在受迫害地位的人的深切关怀上:她对蔡婆的轻易答应张驴儿父子的婚事是十分不满的,但当桃杌要严刑拷打蔡婆时,就宁愿自己承认死罪,也不让她受刑;她在被押赴法场斩首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她自己的不幸,而是怕蔡婆看见她披枷带锁而伤心。尽管蔡婆这人物并不那么值得同情,窦娥对待蔡婆的态度也不可能摆脱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孝道;但突出在她性格上的善良一面,仍十分值得我们珍视,因为它体现了人民团结自己共同对敌斗争中的重要思想因素。窦娥性格的坚强,主要表现在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至死不屈的斗争上。窦娥在法场上的对天誓愿,集中表现了这一点,而前面一连串戏剧矛盾更充分说明它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十七岁成了寡妇,这样孤苦无依的人物,她受的迫害越多,对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越清楚,反抗也就越强烈。起初,窦娥对宫府存有幻想,宁可“官休”。但遭到桃杌太守的一顿毒打之后,幻想消失了,就有力地揭露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个封建社会里的普遍情况。这时她对上层统治者的幻想仍然存在,以为上司可能会复审,自己也许还有昭雪的机会。直到她被押上法场斩首的时候,连这点最后希望也破灭了,这才对天地鬼神都提出震撼人心的控诉: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第三折〈滚绣球〉《蝴蝶梦》同样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而《鲁斋郎》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上显得更深刻。《蝴蝶梦》里主角王婆婆的三个儿子为了替父报仇,打死了皇亲葛彪,在必须要一个儿子抵命的情况下,王婆婆宁可牺牲亲生的儿子来保全前妻的两个儿子。她为了要求官府凭公判案,敢于当面骂包待制“胡芦提”、“官官相为”,而当包拯判决要王三抵命时,还分付王三和他父亲的鬼魂同心合力,“把那杀人贼(即葛彪)推下望乡台”。体现在王婆婆身上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至死不屈的斗争性,和窦娥有类似之处,但不及窦娥性格的那么集中而深刻。《鲁斋郎》里的鲁斋郎是个“为臣不守法,将官府敢欺压”的权豪势要。他抢走银匠李四的妻子,还告诉李四说:“你的浑家我要带往郑州去也,你不拣那个大衙门里告我去。”他见到六案孔目张圭的妻子有几分颜色,就公然命令他:“把你媳妇明日送到我宅子里来。”作者除通过鲁斋郎的形象,揭露了统治阶级当权派和广大被压迫人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外,还在张圭这个形象身上,艺术地概括了那些依附统治阶级当权派的下层吏目的性格特征。张圭在银匠李四面前摆架子,耍威风,说“谁不知我张圭的名儿”;但当他一听到鲁斋郎的名字,就胆小如鼠,原形毕露,鲁斋郎要他送妻子去时,他丝毫不敢反抗,结果只落得“一家儿瓦解星飞”。通过这个人物,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和窦娥、王婆婆等截然不同的两面性格,还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对压迫者的一味忍受和退让。在上述这类作品中,凶狠、愚蠢的压迫者和善良、正直的被压迫者总是壁垒森严地对立着。作品不仅正面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利害冲突;而且还写出了他们之间思想意识上的明显对立,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他们往往截然不同。如在窦娥的眼里“人命关天关地”,她的冤屈呼声可以惊天动地,但在昏官桃杌看来,“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又如《蝴蝶梦》里的王婆婆认为,不管谁,犯了法,打死了人,都要吃官司,“使不着国戚皇亲、玉叶金枝,便是他龙孙帝子,打杀人要吃官司”。可是在葛彪看来,他自己既是一个特权阶级的人物,就可以为所欲为,打死人“只当房檐上揭片瓦相似”。在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严重冲突中,关汉卿的爱憎感情是非常鲜明的。他笔下的贪官污吏、流氓恶霸尽管在开始的时候,气焰不可一世,最后总逃不出正义的惩罚。由于作者对清官还有幻想,剧中被压迫人民的冤屈,经常要靠他们的力量才能得以伸雪。第二类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的。那些貌似强大的坏蛋,在他们聪明的对手面前,一个个被簸弄得象泄了气的皮球,因此作品也带有更多的喜剧意味。其中以《救风尘》为最有代表性,此外还有《金线池》、《谢天香》、《诈妮子》。《望江亭》、《拜月亭》写的虽不是下层妇女,风格还是相近的。《救风尘》是一部杰出的喜剧。剧中主角妓女赵盼儿,是个机智、老练而富有义气的妇女形象。她曾经有过幻想,憧憬着同一个知心的男人过自由、幸福的生活,终于在残酷的现实里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了。长期风尘生活使她看透了有钱的子弟们所惯用的那套伎俩,并对他们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因此当她知道结拜妹妹宋引章要嫁给周舍时,便再三忠告她。你道这子弟情肠甜似蜜,但娶到他家里,多无半载周年相弃掷。早努牙突嘴,拳椎脚踢,打得你哭啼啼。——第一折〈胜葫芦〉恁时节船到江心补漏迟,烦恼怨他谁?事要前思免后悔。我也劝你不得,有朝一日,准备着搭救你块望夫石。——第一折〈幺篇〉但宋引章没有接受劝告,落得一进门便吃五十杀威棒,只得写信向赵盼儿求救。赵盼儿接信后,也曾埋怨过宋引章的不听话,但当她想起了姊妹之间的长期患难关系,就很快消除了个人意见,挺身而出。赵盼儿所面临的敌人周舍是个十分狡猾的流氓。但赵盼儿抓住了他喜新厌旧、酷好女色的弱点,安排下周密的计划,使他不能不步步上了她的圈套。周舍曾用欺的手段娶到了宋引章,赵盼儿“即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用同样的手段救出了宋引章,并制服了这个流氓,从而收到了大快人心的喜剧效果。《望江亭》里的主角谭记儿是在潭州为官的白士中的妻子,身分和赵盼儿不一样,但由于她是寡妇改嫁,因此十分珍视她与白士中的爱情。当她听到杨衙内拿了皇帝的势剑金牌要来取她丈夫的首级时,她不但毫无惧色,而且胸有成竹地来对付这个恶霸:你道他是花花太岁,要强迫我步步相随。我呵怕甚么天翻地覆,就顺着他雨约云期。这桩事你只睁眼儿觑着,看怎生的发付他赖骨顽皮。——第二折〈十二月〉呀,着那厮得便宜翻做了落便宜,着那厮满船空载月明归。你休得便乞留乞良捶跌自伤悲。你看我淡妆不用画蛾眉,今也波日,我亲身到那里,看那厮有备应无备。——第二折〈尧民歌〉她在中秋之夜,乔扮渔妇,以切会献新为名,在望江亭上尽情捉弄了杨衙内,赚得他的势剑金牌,从而粉碎了他的阴谋毒计。赵盼儿、谭记儿,不把强大的敌人放在眼里的胜利信心是建立在她们对敌斗争的有效策略上面的。她们充分掌握了敌人的弱点,事先作了周密的准备,然后针对他们的弱点进攻,取得最后胜利。剧中这些描绘,无疑地是当时人民对敌斗争的一面镜子。《金线池》里的妓女杜蕊娘,《谢天香》里的妓女谢天香,《诈妮子》里的婢女燕燕,都是聪明伶俐,为追求幸福生活而斗争的妇女形象,作者通过她们的悲惨命运,鞭挞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和残暴。《拜月亭》是富有抒情气息的爱情剧,作品歌颂了大家闺秀王瑞兰对爱情的坚贞,指责了阻碍他们婚姻自主的封建家长制。在这个风光旖旎的恋爱故事后面,也反映了乱离的时代气氛和侵略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关汉卿与别的戏曲作家不同,他在那些处于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妇女身上,看到她们的痛苦而美丽的灵魂,这是和他长期在“瓦舍”、“勾栏”与歌妓们朝夕相处的生活分不开的。不过在这一类戏里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因素,这又是受到勾栏调笑文学的影响。如在《玉镜台》中,作者对士大夫的风流韵事很欣赏。女主角刘倩英被老头子温太真取成婚。婚后倩英不喜欢他,关汉卿却在剧里捏造出一个王府尹,设水墨宴,威胁她叫那老头子作丈夫,这就给一个本来富有悲剧意义的事件,抹上了一层无卿的喜剧色彩。第三类是歌颂历史英雄的杂剧,以《单刀会》的成就为最突出。剧中主角关羽的出场在第三折,但第一、二折已通过乔国老和司马徽的口渲染了他的英雄业绩和盖世威风,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气氛。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赳赳一丈虎躯摇,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那敌军若是见了,虎的他七魄散,五魂消。(云)你若和他厮杀呵。(唱)你则索多披上几副甲,剩穿上几层袍,便有百万军当不住他不剌剌千里追风骑,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明偃月三停刀。——第一折〈金盏儿〉第三折当关羽一出场,就激昂慷慨地对关兴、关平唱出了四支曲子,谴责董卓与吕布的作乱,又回顾桃园结义、三顾草庐等情景。这实际是以祖宗创业的艰难教育下一代,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第四折是全剧的高潮,关羽单刀赴会,面对着滚滚东去的大江,抒发了他豪迈的胸怀。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第四折〈双调·新水令〉水涌出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墙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由(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第四折〈驻马听〉单刀会上,关羽以自己的威武和正义慑服了鲁肃,保卫了蜀汉的利益。最后通过〈离亭宴带歇指煞〉这支曲文,表现了他胜利归来的喜悦心情并狠狠地嘲弄了鲁肃,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元朝称原在金人统治下的北中国人民为汉儿人,作者通过对历史英雄关羽维护汉家事业的歌颂,一定程度上流露了民族感情;同时描写了他对敌斗争的勇敢和智慧,鼓舞了人们向压迫者斗争的勇气和信心。《西蜀梦》写关羽战死荆州,张飞又中途遇害。刘备遂尽起西蜀之师,为两人报仇雪恨的故事。《哭存孝》写五代南唐大将李存孝为康君立、李存信谗间致死的故事,是历史题飘材的作品。作者在歌颂历史英雄人物的同时,表现了他英雄史观的历史局限。与此相联系,他还在《哭存孝》中肯定李克用等以镇压黄巢农民军起家的历史人物,表现了他的阶级局限。从上面三类作品看,关汉卿杂剧思想内容上的共同特点是对压迫者的深恶痛绝和对被迫害者的深切同情,并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突出了人物的坚强性格和战斗精神。这些优秀剧本七百年来一直鼓舞了人民的反抗斗争,使关汉卿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论文题目关汉卿的杂剧特点

内容以描写男女风月之情为主;题材虽融合古人旧事,却多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创作方法上虚实结合;大半寓意深刻;叙事深入浅出,语言风格浅近自然,人物台词求肖似;多写喜剧,多含机趣,注重布置全剧的格局。第一,关剧所用之事,以古为多,以今为少。三分之二以上属于或接近历史题材。整个元代杂剧的创作也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关剧是展示历史人物风貌风采的画廊。在关汉卿笔下,有以结义兄弟手足之情为重、誓为之复仇的西蜀帝王刘备;有多才思、爱红颜的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有“千金不改其志”的唐代政治家、诗人裴度;有始与李存信(李克用假子)争斗,终被李克用车裂的李存孝(李克用假子);有忠于蜀汉政权、智勇双全的镇守荆州将领关羽;有始教表妹写字弹琴、终与之喜结良缘的东晋文学家温峤;有智断裴炎杀人案的北宋开封府尹钱可;有人称“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的宋真宗时宰相寇准;有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智斩权豪势要葛彪、鲁斋郎,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拯;有曾同为后唐大将的李嗣源(后唐明宗)、李亚子、石敬瑭(后晋高祖)、孟知祥、刘知远(后汉高祖)、李从珂(后唐废帝)等。现存关剧三分之一以下属于现代题材,这些剧目有时也接近或化用历史题材。如《拜月亭》是以金兵攻占汴梁城为背景的;《窦娥冤》化用了《汉书·于定国传》,尤其干宝《搜神记·东海孝妇》的故事。关剧确立了杂剧开掘历史题材、以古喻今的创作传统。这一传统首先被后来的长篇小说家施耐庵、罗贯中等人继承。第二,关剧以实为多,以虚为少,虚实相生。关剧基本上能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严格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另外,在一些要紧关目的处理上,时时若“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又表现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例如关剧以“梦”命名的就有《西蜀梦》、《绯衣梦》、《蝴蝶梦》三种,其中的虚构成分是不言而喻的。不过,它们也仍然以写实为主。仅以《绯衣梦》为例,落笔写实:王得富之女王闰香与李荣祖之子李庆安指腹成亲,这正是当时一种普通的婚俗。写李荣祖由富变贫,王得富悔婚,派人送去十两银子和王闰香做给李庆安的一双鞋,以示退婚。说明人们经济地位常处在变化之中,揭示人们嫌贫爱富的心态,均具现实意义。再写李庆安脱鞋爬到王家花园的梧桐树上,去取断线的风筝,散心的王闰香认出自己做的鞋子,邀李庆安夜晚于太湖石边相会。表现男女双方对爱情的渴望,符合青年人的心态。接着写王得富不许裴炎当绵团袄,并骂他是贼头。裴炎夜晚潜入花园,准备杀死王得富全家,遇见王闰香派来的梅香。原来梅香按预约带一包袱金珠财宝,准备交给李庆安做财礼。裴炎杀死梅香,抢走金银财宝。李庆安触摸梅香死尸,双手沾满血迹,惊恐地逃回家。王闰香发现梅香已死,只好把隐情告诉嬷嬷。王得富、嬷嬷直至李庆安家,发现门上的血手印。李庆安被扭送官府,理刑之官贾虚动刑,李庆安屈招,被下在死囚牢里。至此,观众如目睹了一起杀人案或一起冤案铸成的全过程,觉得真实可信。接下来,作者随意虚构:钱可除开封府尹之职,当需要他在重囚李庆安招状上判个“斩”字时,李庆安让父亲救下的蜘蛛网上的苍蝇,屡次抱住笔尖。钱可下令除去李庆安的枷锁,并让他在狱神庙歇息。李庆安说睡语:“非衣两把火,杀人贼是我。赶的无处藏,走在井底躲。”差役转告钱可,钱可依此断定杀人贼是裴炎,又派人在棋盘街井底巷抓获此贼。就此剧而言,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是剧情发展的需要,为的是适合观众的欣赏情趣,为的是劝导人们弃恶从善,达到作者的创作目的。第三,关剧“大半皆寓言耳”。关剧的寓意是深刻的、令人回味的。如《谢天香》、《金线池》等都寓有“君子成人之美”的意思;《鲁斋郎》、《蝴蝶梦》等贯穿“多行不义必自毙”之理。李渔在“贵显浅”一节特别强调:元人非不读书,而所制之曲以无一毫书本气,以其有书而不用,非当用而无书也;后人之曲则满纸皆书矣。元人非不深心,而所填之词皆觉过于浅近,以其深而出之以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也。这是说,与后世相比,元人的剧作最符合演出的要求。它们叙述深入浅出,词曲皆有天趣,一片好音,语言风格浅近自然。关剧反映出元人的这些突出的创作特点。以《玉镜台》为例:姑母聘请翰林学士温峤教小女刘倩英写字弹琴,又嘱托他为小女在翰林院中保一门亲事。温峤以玉镜台为定物,派官媒暗中为自己保亲。良缘将结,他喜不自禁,幻想婚后如何关爱刘倩英,一年四季如何使之生活得快活,与之朝夕相处的自己如何沉浸在梦一般的境界中。且读他的唱词《煞尾》:俺待麝兰腮、粉香臂、鸳鸯颈,由你水银渍、朱砂斑、翡翠青。到春来小重楼策杖登,曲阑边把臂行,闲寻芳,闷选胜。到夏来追凉院、近水庭,碧纱厨、绿窗净,针穿珠、扇扑萤。到秋来入兰堂、开画屏,看银河、牛女星,伴添香、拜月亭。到冬来风加严、雪乍晴,摘疏梅、浸古瓶,欢寻常、乐余剩。那时节、趁心性,由她娇痴、尽他怒憎,善也偏宜、恶也相称。朝至暮不转我这眼睛,孜孜觑定,端的寒忘热、饥忘饱、冻忘冷。

关汉卿的剧作在内容上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批判与憎恨;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这是关汉卿剧作的可贵之处,同时也是关汉卿之所以成为戏剧大家的一个重要因素。艺术上,关汉卿的杂剧故事复杂,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每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丝丝入扣;人物性格富有个性,极少概念化、模式化色彩,因此,为中国古代戏曲人物画廊提供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形象,如窦娥、赵盼儿等,直至今天,仍为大家所熟知;语言既切合人物的身份,又贴近当时口语,是“本色派”代表。这些特点,特别是塑造人物的本领,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戏剧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关汉卿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他的杂剧,是推动元杂剧脱离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志戏曲艺术创作走上高峰的旗帜,并对后来的戏曲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思想内容的人民性、社会性成就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关汉卿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真实地描绘;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地展现;对下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有着深刻地体验,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执着于现实的人生态度。1、揭露统治者残暴,反映社会矛盾。(《窦娥冤》、《鲁斋郎》等)2、描写下层妇女生活斗争,突出她们的机智勇敢,多带有喜剧意味(《救风尘》、《金钱池》等)3、歌颂历史英雄(《单刀会》)二、强烈的艺术个性成为中国戏曲及文学的重要支点1、人物塑造:关剧中活跃着众多风神独具的戏剧人物,其中最为光彩夺目者,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2、剧作结构:构思缜密精巧,情节紧凑多变,矛盾冲突性强,引人入胜。3、戏剧语言:代言体的叙事文学在元代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等,融合于作品之中,形成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三、中国文学艺术影响世界的重要一员被全世界所认可,西方成关汉卿为中国“莎士比亚”。

关汉卿杂剧女性形象研究论文

论关汉卿戏剧中的三个女性形象摘 要 关汉卿杂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多为女性,而且有悲剧有喜剧.但是无论悲剧还是喜剧,在其中的女性人物身上都闪烁着斗争与反抗精神的光辉.无论是冤屈感天动地的窦娥,还是勇敢机智的赵盼儿,美丽聪慧的谭记儿,全都寄寓了底层人民的理想,同时也鼓舞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底层人民反抗强暴,争取公理的斗志.关键词 关汉卿 人物形象 悲剧 喜剧 窦娥 赵盼儿 谭记儿关汉卿一生写了六十多种杂剧,在现存的十八种杂剧中,大多数作品反映了妇女的悲惨遭遇,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倾注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对她们的身世遭遇寄于无限的同情,深切的关注.由于关汉卿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对社会的黑暗,矛盾有较清醒,深刻的认识,决定了他所创造的这些女性人物具有很深的思想浓度和鲜明的斗争精神.如《窦娥冤》中的窦娥,《救风尘》中的赵盼儿,《望江亭》中的谭记儿等等.窦娥,是大家所熟悉的悲剧人物形象.她深受封建压迫,是个苦难深重的妇女,在她的性格当中,既有善良温顺的一面,又有性情刚烈的一面.她七岁因为抵债被迫做了童养媳,成亲不久又死了丈夫.她对生活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相信天命,遵守礼教,这就是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性格,可以说此时的窦娥是以逆来顺受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的.当张驴儿强占窦娥的阴谋不能得逞后,他便把窦娥推上公堂.张驴儿贿赂太守桃杌,在严刑拷打之下,打破了窦娥的幻想,残酷的现实使她觉醒,她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性格也逐渐发展起来.她不仅把矛头指向桃杌这样的贪官污吏:"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而且,也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天地.窦娥指天骂地,实际上是对黑暗的封建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控诉和抗议,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批判与否定.喊出千千万万受压迫者的心声.窦娥临行前立下的三桩誓愿也是一种反抗的方式,在昏庸的官吏面前,她有口难言,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负屈含冤的无辜.她的冤屈不能为官吏所明,却能感天动地,三桩誓愿的实现,证明她的冤屈,也对黑暗的统治进行了强烈的抗议与挑战,表现了窦娥的强烈反抗性格.在第四折戏中,作者又要安排窦娥的鬼魂出现,向窦天章诉说冤屈,窦娥活着不畏强暴,死后仍不放弃斗争,据理力争,终于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在窦娥的身上,寄寓了人民的理想,闪耀着反抗的理想光辉,从而使这一女性形象至今光彩不灭,求昭人间.窦娥是终以悲剧结局收场,而关汉卿的另一出戏《救风尘》则是以喜剧形式大团圆结局出现的.剧中的女主角是赵盼儿,是一个机智,聪慧具有侠肝义胆的女性形象,她用妓院中卖笑调情的手段去解救沦落于风尘之中的姐妹,这个妓女,凭着她的机智,勇敢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富家子弟周舍是风月场中的老手,他看上了汴梁城里的一个歌妓宋引章,用哄的手段将宋引章引入他的圈套,准备娶她回家.不想,宋引章早已答应嫁给书生安秀实,安秀实无奈,只得向宋的结 拜姐妹赵盼儿求救.此时的宋引章已被周舍的甜言蜜语和虚伪的奉承迷住了,执意要嫁给周舍,赵盼儿苦苦相劝无效.周舍把宋引章娶回郑州,一进门先打她五十杀威棒,以后更是朝打暮骂,几乎要把她折磨死.她只好捎信向赵盼儿求救.赵盼儿得信之后,没有因宋的不听劝说而耿耿于怀,而是认为姐妹之间的情义高于一切,打扮得漂漂亮亮,备好衣服行李赶往郑州去救宋引章.赵盼儿找到周舍,施出风月手段,讨得了周舍的欢心,迫使周舍休了宋引章.宋引章拿到周舍的休书找到赵盼儿,两人马上赶路回汴京.周舍找不到赵盼儿,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一路追赶而去,夺回了休书,不过那是赵盼儿事先准备好的假休书.周舍恼羞成怒,拉着她们去告官,赵盼儿拿出周舍亲笔写的休书,最后郑州太守判周舍杖六十,宋引章仍归安秀实为妻.赵盼儿的形象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作为一个妓女,她非常明白自己的处境,长期的风尘生活,使她对那些衣冠子弟的内心和本性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她也曾想弃妓从良,但所有富家子弟跟他们都是虚情假意,逢场做戏,对此,她的认识比较深刻.所以当她听说宋要嫁周舍时,她曾鼎力相劝,当宋有困难向她求救时,她挺身而出.不顾个人的安危向周舍进行挑战.作为一个妓女,她无钱无势,她所拥有的只是美丽和机智.在她的周密计划之下,终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在斗争中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主动出击,节节胜利.而有钱有势的富家子弟周舍只能钻入她的圈套,被她牵着鼻子走.卑贱的小人物通过斗争取得胜利,对于当时同处于封建社会最底层的人民起而抗争,无疑具有鼓舞作用.其中,作者的倾向性显而易见.赵盼儿这种斗争精神,可以说是关汉卿笔下女性人物的共同特征,虽然反抗的方式不一,反抗的程度不同,但在关汉卿所创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另一出杂剧《望江亭》也塑造了一个敢于斗争敢于反抗恶势力,为了自己美满幸福的婚姻而赴汤蹈火的谭记儿形象.谭记儿是在谭州做官的白士中的夫人.她聪明,美丽,为此被权豪势要杨衙内看上,杨衙内奏知皇帝,说白士中贪花恋酒,不理公事,取了皇帝的金牌势剑,欲取白士中的首级,趁机霸占谭记儿.白士中听到此消息,一筹莫展,而做为弱女子的谭记儿却订下计策,来解救丈夫.在一个中秋之夜,杨衙内在去谭州的途中同亲随侍候饮酒.忽然来了一个卖鱼的女子张二嫂,给他献上一尾金鲤鱼,并要亲自为衙内切脍.杨见此女子美丽异常,色心大动,和她一起饮起酒来.酒酣耳热之中许她要娶她做第二个夫人.酒席之间张二嫂和杨一起对对子,填词,更讨得了衙内的欢心,趁着他们酒醉之中,张借口要用杨的势剑,又要了金牌说去打戒指,连文书都到手,趁着他们都睡着时,悄悄的乘船走了.杨一行来到谭州捉白士中,可他拿不出势剑金牌,无奈,杨只好向白求和说:"如今你的罪过我也饶了你,你也饶了我吧!又一件,只说你有个好夫人,请出来见一面."等他见到夫人时才惚然大悟,那卖鱼的张二嫂就是谭记儿乔装改扮的.此时皇帝也知杨奏不实,派人到谭州撤了杨的职,白士中,谭记儿夫妇得到了解救.通过以上三个女性人物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关汉卿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不是单纯地悲悯她们的不幸遭遇,而是重视她们的觉醒和觉醒之后的斗争,并对她进行热情的肯定和歌颂.从不屈不挠的窦娥,到机智勇敢的赵盼儿,以至美丽机变的谭记儿,她们都不是作者虚构的幻影,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实实在在的人.她们虽然处在社会的底层,处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地位,却敢于同压迫者进行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凭着生活中磨炼出来的机智,灵活的个性,直到取得斗争的胜利.在构成这些女性群像的现实主义基础上,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写作方法,使她们的形象栩栩如生,而且具有广泛的,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漩涡中被压迫者的精神面貌的最真实,最本质的反映.

摘要:按照时间顺序对关汉卿的研究进行梳理,分别从元明清三个朝代以及二十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在对关汉卿的人物评价以及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很丰富的成果,在关汉卿文学创作方面取得如此成就的深层原因还有待研究。关键词:关汉卿;戏剧;关学引言关汉卿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戏剧家、文学家。元明清三代都有人对其进行研究,但研究成果非常零散。如果说1913年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一书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戏剧研究的标志的话,那么现当代关汉卿研究也正是在此时开始逐渐活跃起来。在王国维、吴梅等第一批学者的努力下,对的关汉卿研究己经初具规模。自兹以降,胡适、王季思、孙楷第、冯沉君、郑振铎等一大批学者力图把考据学和社会学结合在一起,尤其重视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关汉卿,为当时的关汉卿研究领域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在文学和文化学上,研究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或是对这个作家及其创作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它的意义都是远远超过作家、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涵的。特别是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对作家、作品的研究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关汉卿研究也是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前行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展现出来的作家形象和其作品的文化意蕴也是不同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扩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对关汉卿的研究简单的梳理。本论一、元代对关汉卿的评价元代戏剧创作与表演为中国文学史上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种文学体式,它辉煌的成就让人震惊。但是在于戏剧理论研究方面,其发展则远远不如戏剧创作本身。元代对于关汉卿以及他的艺术创作的研究,是十分匮乏和片面的。一些零散的点评并没有达成系统全面地研究和论述。包括关汉卿本人也没有留下任何与文学创作有关的理论性言论,这也为后人的研究和学习留下了一种空白。元代对与关汉卿及其作品的评价多数是针对其才能方面,与理论相关的很少。元代对于关汉卿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的,主要是对关氏的肯定:(一)对关汉卿才学的肯定,以及对关汉卿戏剧语言风格的赞誉,确立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地位,肯定他戏剧的社会价值。熊自德在《析津志》中评说关汉卿为:“生而惆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元末贾仲明对他的挽词中云:“珠矶语唾自然溜,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风月情,武惯熟,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贯云石在《阳春白雪.序》中对关汉卿的评说:“关汉卿、庚吉甫造语妖娇,适如少女临杯,使人不忍对殊。”杨维祯在《东维子集》卷十一《周月湖今乐府序》里说关汉卿语言“奇巧”;又在《沈氏今乐府序》中总结了关汉卿与庚吉甫的杂剧总体特征:“其于声文,缀于君臣、夫妇、仙释氏之典故,以警人视听,使痴儿女知有古今美恶成败之观〔劝」惩,则出于关、庚氏传奇之变。”杨维祯在这里对关汉卿等戏剧的社会价值做了评价,这一评价固然反映出论者对关汉卿戏剧思想意识的认识不足,但能给予关剧的社会作用以如此高度的肯定,在中国戏剧理论史上杨维祯还是第一次。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对杂剧创作特点的描绘是以“关、郑、白、马”(即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为例,即:“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又有“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贾仲明说他“珠矶语唾自然溜,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贾仲明高度概括了关剧本色、行当,妙在自然、真切、质朴,绝无藻饰、雕琢、斧削的痕迹的特点,也肯定了关汉卿为元曲四大家之冠的地位。关汉卿在元代戏剧界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气,主要是他戏剧创作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意义最大的原故。(二)对关汉卿的人品性格方面的评价。对关汉卿的“风流”人格品性做了明确的概括,如郝经在《青楼集.序》中评说关汉卿云:“不屑仕进,乃嘲风弄月,留连光景。”熊自德说“生而惆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评说关汉卿为:“高才风流人也。”这些评价都可以认证关汉卿的风流品性。二、明代对关汉卿的研究明代对关汉卿的研究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关汉卿的评价有所降低。明代严格限制戏剧活动,《大明律·刑律杂犯》中明确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明代大力推行功利主义的戏剧意识,封建君主专制将戏剧活动乃入到掌控范围之内,将戏剧变成教化人民的工具。这里要提到皇室的代表人物——朱元璋十七子宁献王朱权。朱权认为,论剧最高标准应为“治世”,最高艺术境界为“安以乐”与“心之和”为。他认为:“盖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他还要求剧作家“乐雍熙之治,欲返古感今,以饰太平。”在戏曲创作题材上,特别提倡和推崇“神仙道化”剧,并将其列在《杂剧十二科》之首。他极力主张剧作家应当“有不吃烟火食气”,而“无纤翁尘俗之气”,以阻隔剧作家与显示生活的联系。这样的戏剧观念必然使朱权在评价元代已经被推崇为戏剧大家并占有第一位置的关汉卿时,不得不说他是“可上可下之才”。(二)明代从“诗”的角度对元杂剧进行评价。如朱权“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又如明代刘揖《词林摘艳.序》云:“至元、金、辽之世,则变而为今乐府。其词擅场者,如关汉卿,庚吉甫、贯酸斋、马昂夫诸作,体虽异而宫商相宜,此可被于弦竹者也。”明代王世贞《曲藻.序》云:“曲者,词之变。……诸君如贯酸斋、马东篱、王实甫、关汉卿、张可久、乔梦符、郑德辉、宫大用、白仁甫辈,咸富有才情,兼喜声律,以故遂擅一代之长,所谓`宋词、元曲,’殆不虚也。”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马之词老健而乏姿媚,关之词激厉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以上均是从元杂剧“诗性”语言的角度对关汉卿及其作品进行的评价,所以,关汉卿在明代戏剧的地位并不是很高。三、清代对关汉卿的研究清代对于关汉卿的态度较为平和。有关记载如下:李玉《南音三籁·序言》中云:追至金元,词变为曲。实甫、汉卿、东篱诸君子,以濒瀚天才,寄情伴吕,即事为曲,即曲命名,开五音六律之秘藏,考九宫十三调之正始,或为全本,或为杂剧,各立赤帜,旗鼓相当,尽是骚坛飞将。凌廷堪《校礼堂诗集》卷二《论曲绝句》三十二首有云:时人解道汉卿词,关马新声竞一时。振俄长鸣惊万马,雄才端合让东篱。焦循《易余篱录》卷十五:词之体尽于南宋,而金元乃变为曲,关汉卿、乔梦符、马东篱、张小山等,为一代巨手。乃谈者不取其曲,乃论其诗,失之矣。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中有云:北曲名家,不可胜举,如白仁甫、贯酸斋、马东篱、王和卿、关汉卿、张小山、乔梦符、郑德辉、宫大用,其尤著也。诸家虽未开南曲之体,然南曲正当得其神味。观彼所制,圆溜潇洒,缠绵蕴籍,于此事固若有别材也。李调元《雨村曲话》卷上:王弃州云“宋未有曲也。自金、元而后,半皆凉州嚎嘈之习,词不能按,乃为新声以媚之。而一时诸君,如马东篱、贯酸斋、王实甫、关汉卿、张可久、乔梦符、郑德辉、宫大用、白仁甫辈,咸富有才情,兼喜声律,遂擅一代之长,所谓宋词、元曲,信不诬也”按:贯酸斋、张可久、宫大用工小令,不及马、王、关、乔、郑、白远甚,未可同年语也。综合以上记录,从研究关汉卿的角度讲,不仅肯定了关汉卿的文学地位与创作风格,也给后人进行关汉卿研究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具有积极的意义。 清代另有两则记录对关汉卿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一则是清代中后期的梁廷梢,他在《藤花亭曲话》卷二中有云:关汉卿《玉镜台》温娇上场,自[点绛唇]接下七曲,只将古今得志不得志两种人铺叙繁衍,与本事没半点关照,徒觉满纸浮词,令人生厌耳。律以曲法,则入手处须于泛叙之中,略露求凰之意,下文情散彼美,计赚婚姻,文义方成一串;否则突如其来,阅之者又增一番错愕也。在关汉卿众多的戏剧创作中,梁廷梢选择了不是关汉卿优秀之作的《玉镜台》进行评论,颇为新奇,他所说的“本事”应该是指戏剧创作的“立意”,而对于《玉镜台》的“立意”,他是认为没有新意、过于直白,或者说没有跳出传统的伦理道德范畴。而对《玉镜台》的“结构”又有赞赏之意,表达了他个人对戏剧创作要讲究“结构布局”的观点。另一则记录为清代乾隆二十年修订的《祁州志》,其中卷八《纪事》中“关汉卿故里”条云:汉卿,元祁州之伍仁村(今属河北省安国县)人也。在现存的历史资料中,有关关汉卿的记载很少很少,其中关氏生平、籍贯的资料更是少而又少,现存的记录有:元钟嗣成《录鬼簿》中记有关汉卿“大都人”;元末熊自得《析津志》又称其为“燕人”的记录;清姚之胭《元明事类钞》卷二十三引元末明初人朱右所撰《元史补遗》云:“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著北曲六十本。”乾隆《解州志·人物》、光绪《山西通志·文学》及《蒲州志》、《解县志》等均有类似的记载。《祁州志》的记载,使研究关汉卿的籍贯又增添了一条新的信息,为后来的诸多学者研究关汉卿提供了比较有力的证据,开拓了研究的范围。四、20世纪对关汉卿的研究关汉卿研究在20世纪成为研究元代杂剧中的热点,对其在元杂剧创作方面的成就取得了充分的认识,肯定了他在中国古代戏曲史、古代文学史乃至世纪文学、戏剧史上的“大家”和杰出地位。王国维是近现代开启中国古代戏剧,特别是元杂剧研究之幕的第一人,也是研究关汉卿的第一人,他对关汉卿的评价奠定了20世纪元杂剧研究中的崇高地位。与王国维大致同一时代的吴梅(1884—1939)在《中国戏曲概论》中,他肯定了关汉卿戏剧创作的地位和豪放的艺术风格,是很有见地的。郑振铎也是最早对关汉卿进行深入研究并给予高度评价的学者之一。从1930年1月开始,《小说月报》以近两年时间连续载郑振铎写的《元曲叙录》共75则,其中有15则介绍关汉卿的生平,评介关汉卿13个杂剧作品的版本、人物与情节。郑振铎很早就对关汉卿的生卒年进行研究,他在《中国文学史》第四十六章云:汉卿有套曲《一枝花》一首,题作`杭州景’者,曾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之语,借此可知其到过杭州,且可知其作于宋亡(1278)之后。《录鬼簿》称汉卿为已死名公才人,且列之篇首,则其卒年至迟当在1300年之前。其生年至迟当在金亡之前的二十年(即1214年)。后来,郑振铎又在1958年6月28日,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戏剧活动七百周年大会上作了题为《中国人民的戏剧家关汉卿》的报告。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也关注元杂剧的研究,1936年发表了《关汉卿不是金遗民》一文,对关汉卿生平进行认真而有成效的考证。其结论为:郑振铎先生根据汉卿“杭州景”套曲,考定他到过杭州,在278年宋亡以后,是很对的。但他说汉卿的“卒年至迟当在1300年之前”,还嫌太早。关汉卿有《大德歌》十首,此调以元成宗的“大得”年号为名,必在“大德”晚年。大德凡十一年(1297一1307),而汉卿曲子中云:“吹一个,弹一个,唱新行大的歌”。这可见他的死年至早在1307年左右。此时上距金亡已七十四年了。故我们必须承认关汉卿是死在十四世纪初期的人,上距金亡已七八十年,他决不是金源遗老,也决不是“大金优谏”。平心而论,胡适对关汉卿生卒年的推断,虽然文字不多,却卓有成效,对当代的研究者很有影响,对他的推论也很难找到资料、证据进行质疑。孙楷第在《关汉卿行年考略》一文中认为,关汉卿生年在宋淳枯元年至十年(1241—1250),卒年在元延枯七年至泰定元年(1犯0—1犯4)这种说法也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冯玩君在《孤本元明杂剧钞本题记》中提出了“两个关汉卿”的说法,“一个籍贯是解州”、“一个籍贯是大都”,表现了女学者大胆假设的另一面,但这种说法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同。1958年的“关热”形成了1949年以后元杂剧研究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研究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关汉卿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一是关汉卿生平事迹的考证。研究者对关汉卿的生平事迹提出了各种观点,对自己已经掌握的史料进行辨析,并发现了新的史料,通过讨论,学界对关汉卿的生平以及创作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文章有:赵万里《关汉卿史料新得》公布了他发现的《析津志·名宦传》中的关一斋小传;蔡美彪《关于关汉卿的生平》和《关汉卿生平续记》;戴不凡《关汉卿生平新探一一从高文秀是东平府学生员说起》等都是研究关汉卿的重要成果。二是对关汉卿作品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的评析。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入手研究作品是这一时期关汉卿研究的特点。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提出关汉卿“当为元人第一”的观点后,研究者主要把关汉卿的曲辞和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和内容,从而忽略了作品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研究。自1949年至“文革”开始的17年里确实是元杂剧也是关汉卿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其间尽管有由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特别是政治思维定势的介入导致的学术讨论方向的偏颇,但总体上讲,对关汉卿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对以后(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学术发展与繁荣起到了铺垫的基石作用,为当代人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革”十年期间,大陆的学术空气凝滞,研究停止,但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学者还是下工夫对关汉卿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香港梁沛锦与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合著的《关汉卿现存杂剧研究》,该书对关汉卿现存杂剧进行了整理和校订,而卢元骏的《关汉卿考述》是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和初步探讨关汉卿生平创作的专著。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带来的进步使研究者又获得了“科研”的春天,很多学者的心情与干劲像接受阳光与雨露的小草在科学园地里充满了勃勃生机。学术著层出不穷;尤其是西方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的大量注入,使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受西方思潮的启发,打开并形成自己新的学术视野。这些同样给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气象,也形成了一个健康、科学、热烈的学术氛围,并推动了各项研究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下,继1958年后,关汉卿研究再度出现高潮。20世纪50年代末期,田汉、夏衍等人还倡导建立“关学”,此项工作虽然没有像他们期盼那样达到预期的效果。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关汉卿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学术界开展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成立了全国性的关汉卿研究会,出版、发表了大量的研究专著、文章,研究成果还是可观的。仅关汉卿的传论,就有野马的《关汉卿的生平及其作品》、谭正璧的《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等论著。多种选集共同的特点是:他们大都收集了关汉卿现存的18部全本杂剧(包括存疑的)3种残剧,并且在编注、注释、剧本存疑探讨等方面,作到了学术性和普及性兼顾。再有值得注意的就是田汉的话剧《关汉卿》为宣传关汉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可以说、20世纪,关汉卿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起到了保存和宏扬中国古代戏剧的作用,也使人们包括整个世界的人们看到了中国除诗歌、小说以外元代戏剧艺术的辉煌和关汉卿在此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结论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学界以此为契机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及关氏的戏剧编演活动,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由于受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在关汉卿的研究中,未能立足于文学与戏剧艺术本身和作家本身,而仅仅是围绕“作者生平、籍贯”“作品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政治思维定势以其极大极强的优势侵占着人们的头脑,导致文学研究被“异化”,于是关汉卿就成为了反封建的勇敢“斗士”。这种研究的结果无疑是历史局限性的。纵观20世纪关汉卿及其作品的研究概况,大都是围绕着关汉卿的籍贯、生平以及杂剧(包括散曲)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争论虽多,但也基本有大致的看法。我们应该承认,研究性的文章、著作虽多,但问题也不少。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一是材料很少,除了已经被传抄摘引了无数次的《录鬼簿》、《青楼集》、《太和正音谱》、《南村辍耕录》、《宋元戏曲考》、《曲律》等以外,没有发现新的有价值的材料;二是研究范围狭小,总是在作家生平、籍贯、活动地点、从事职业、是否遗民、入仕与不入仕等问题上打转转;三是受时代的影响,有的学者在研究和评价关汉卿时仅注重其戏剧的社会性和思想性,把关汉卿拔高到一个彻底的反封建斗士形象上来。有识之士在中国近代的政治斗争中把文学当作了斗争的武器和宣传工具,文学在斗争中显示了非常的意义。在以政治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中,文学包括文学研究都沾染上了政治的色彩,甚至是绝对化了的政治的文学与文学研究,使文学作为与政治并行的一种人类存在的社会现象发生了变形,这种变形同样反映在关汉卿的研究上。这样研究的结果,必然导致关汉卿与其作品和他创作的初衷之间产生极大的距离。因此有必要重新对关汉卿及其作品进行新的探讨。关汉卿之所以能成为元代戏曲家创作所取得成就的顶峰,自有其复杂的客观环境,历史背景、创作深度和作家条件等原因。参考文献:1.论关汉卿的人生观与创作观林岳晋阳学刊2003年02期2.莎士比亚和关汉卿李样林华夏文化2003年02期3.“铜豌豆”与“马神仙”—试论关汉卿、马致远杂剧创作倾向之不同李建武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4.关汉卿的民间情怀孙燕华上海戏剧2003年01期5.从《窦娥冤》看关汉卿的南权本质张维娟戏曲艺术2003年02期6.试论关汉卿笔下的妓女形象张海燕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7.人文奥运为何要请关汉卿吴志根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0期8.关汉卿与马致远杂剧之比较何悦玲固原师专学报2003年02期9.“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窦娥冤屈的深层文化意蕴钱华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10.关汉卿的生卒年和里籍问题章宏伟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04期

(2011·咸宁)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来形容一个人苦深冤重。塑造“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是关汉卿。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及其影响略论智慧的启迪: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现代价值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中国三大神话母题研究《聊斋志异》中的妒、悍妇群像研究《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研究唐传奇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媒介环境视域下文学创作的职业化之路--以晚清报人小说家为研究中心《淮南子》神话艺术解读唐代青楼题材小说研究近世京津词坛研究《盛京时报》小说研究明清小说与韩国汉文小说女将形象比较研究宋代出使文学研究唐前曹植接受史黄庭坚隐逸诗及其隐逸思想研究论楚辞《九歌》中的自然崇拜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研究明清小说"乡村描写"研究--以名者为中心牟氏家谱研究牟菲菲中国海洋大学陆游诗歌的地域文化研究--以绍兴、汉中为中心

与歌剧和城市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是指为了撰写论文而引用已经发表的文献的格式,根据参考资料类型可分为专著[M],会议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杂志[G]。详见百度百科。

示例: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经过检索,发现有类似的出版书籍。你看是否与你参考内容符合,如果符合可以参考,格式如下:

[1] 科尔蒙. 比才采珠人[M]. 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9.

音乐学参考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关于音乐参考文献有哪些?

[1] 廖叔同着.西方音乐一千年[M]. 三联书店, 2004

[2] 王黎平. 浅谈电影音乐审美的.多元化[J]. 电影文学. 2010(22)

[3] 邢艺,主编.西方钢琴作品曲名全集[M].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4] 肖晶. 罗西尼声乐套曲《威尼斯赛船会》的艺术特色及演唱风格探析[D].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5] 杨儒怀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6] 郭赛男. 论罗西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7] (美) 弗里德伯格,着.成功钢琴家攻略[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8] 高为杰,陈丹布编着.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9] 卡尔·莱默尔(KarlLeimer),瓦尔特·吉泽金(WalterGieseking)着,姜丹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10] (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着,王昭仁译.19世纪音乐史[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11] 曾睿娟. 罗西尼歌剧唱段中女声花腔部分的特点及其运用[D]. 武汉音乐学院 2006

[12] 宋晶. 罗西尼喜歌剧中两位女主角罗西娜与辛德瑞拉的主要唱段及人物分析[D]. 首都师范大学 2007

[13] 李京宪. 罗西尼艺术歌曲《舞曲》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把握[D].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14] 高晓光,吴国翥编着.钢琴艺术百科辞典[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1

[15] 钱仁康,钱亦平着.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16] 张玲玲. 透过歌剧《塞密拉米德》看罗西尼次女高音的风格及特征[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09)

[17] 喻家燕. 钢琴学习中的踏板基本运用技法[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1] 邱鑫. 久石让音乐中的和声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3] 王少维. 纵聚类音乐分析法研究[D]. 上海音乐学院 2013

[4] 冶鸿德. 二十世纪(五种)音乐分析法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3

[5] 石慧. 梅西安《被遗忘的奉献》音乐分析[D]. 中央音乐学院 2011

[6] 邱鑫. 久石让音乐中的和声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7] 蒋长清. 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8] 王艺. 约翰·菲尔德夜曲初探[D]. 山西大学 2010

[9] 陈昀. 福斯特歌曲在美国大众音乐发展中的地位[D].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10] 王菲. 军旅歌曲《热爱》艺术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14

[11] 耿仁甫. 音乐分析法研究[D]. 贵州大学 2008

[12] 欧阳文思. 音乐鉴赏中动漫的现代理念探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13] 许黎. 无词人声作品类别与特征探析[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14] 张盼盼. 约翰·斯塔米茨交响乐的音乐学研究[D]. 山东艺术学院 2014

[15] 刘岩晶. 申克音乐分析体系与传统音乐分析体系个案比较[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6] 金华芳. 《陕北四章》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及演奏心得[D]. 中央音乐学院 2011

[17] 司季发. 序列“准则”与赋格“结构”的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18] 蒋长清. 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9] 程露. 高平《舞狂》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D]. 武汉音乐学院 2013

[20] 李凌之. 西班牙魅力-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之音乐分析与踏板运用[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1] 彭志敏着.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