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粗糙脉孢菌发酵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粗糙脉孢菌发酵研究进展论文

脉孢菌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因为它的子囊孢子在子囊内呈单向排列,表现出有规律的遗传组合。如果用两种菌杂交形成的子囊孢子分别培养,可研究遗传性状的分离及组合情况。在生化途径的研究中也被广泛应用。此外,菌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2等。有的用于发酵工业。最常见的菌种如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好食脉孢菌(Neurospora sitophila)。有的可造成食物腐烂。

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

脉孢菌属 脉孢菌属(NeurosPora) 因子囊孢子表面有纵形花纹,犹如叶脉而得名,又称链孢霉。 它具有疏松网状的长菌丝,有隔膜、分枝、多核;无性繁殖形成分生孢子,一般为卵圆形,在气生菌丝顶部形成分枝链,分生孢子呈桔黄色或粉红色,常生在面包等淀粉性食物上,故俗称红色面包霉。脉孢菌的有性过程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属异宗配合。一株菌丝体形成子囊壳原,另一株菌丝体的菌丝与子囊壳原的菌丝结合,两株菌丝中的核在共同的细胞质中混杂存在,反复分裂,形成很多核;两个异宗的核配对,形成很多二倍体核,每个结合的核包在一个子囊内;子囊里的二倍体核经两次分裂形成4个单倍体核;再经一次分裂,则成为8个单倍体核,围绕每个核发育成一个子囊孢子。每个子囊中有8个子囊孢子。 此时,子囊壳原发育成子囊壳。子囊壳圆形,具有一个短颈,光滑或具松散的菌丝,褐色或褐黑色,在一般情况下,脉孢菌很少进行有性繁殖。 脉孢菌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因为它的子囊孢子在子囊内呈单向排列,表现出有规律的遗传组合。如果用两种菌杂交形成的子囊孢子分别培养,可研究遗传性状的分离及组合情况。在生化途径的研究中也被广泛应用。此外,菌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2等。有的用于发酵工业。最常见的菌种如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好食脉孢菌(Neurospora sitophila)。有的可造成食物腐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论文

第四代头孢菌素是近年来开始应用于国外临床的新一代头孢菌素,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比,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强,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更稳定。目前尚未开始在国内应用,但估计很快就要应用于国内临床。本文概述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概念、分类和特点,展望该类药物在呼吸科等临床各科的应用前景。一、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概念和分类第四代头孢菌素是从第三代头孢菌素发展而来,但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又有明显区别的新一代头孢菌素。从结构上来说,它在第三代头孢菌素分子结构的基础上,在7-氨基头孢稀酸(7-ACA)母核C-3位引入C-3′季铵取代基;从作用机制来说,上述结构的改变使它可以更快地透过革兰阴性杆菌的外膜,对青霉素结合蛋白有更高的亲合力,对细菌的β-内酰胺酶更稳定;从抗菌谱来说,它对革兰阳性球菌有更强的抗菌活性〔1〕。根据分子结构C-7位上侧链不同又可分为两个亚类:2-氨基-5噻唑亚类和5-氨基-2-噻唑亚类。第四代头孢菌素分类和品种详见表1〔2〕。表1 第四代头孢菌素分类2-氨基-5噻唑亚类 5-氨基-2-噻唑亚类cefpirome(头孢匹罗) cefclindincefepime(头孢吡肟) cefozoprancefoselis cefluprenamcefquinone FK-518CP6679 YM-40220CS-461 L-640876DN9550 L-642946DW-751 L-652831MT520TOC-39其中头孢匹罗和头孢吡肟已在国外上市并应用于临床。二、第四代头孢菌素的特点1.抗菌谱更广:头孢匹罗和头孢吡肟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要强于头孢他啶和头孢氨噻肟,对铜绿假单孢菌的抗菌活性要优于头孢氨噻肟但略低于头孢他啶。但值得注意的是,第四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球菌如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特别是其中的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的杀菌活性较第三代头孢菌素明显增强。从目前已有的资料来看,在第四代头孢菌素中以头孢匹罗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应该指出的是,第四代头孢菌素对厌氧菌和甲氧西林耐药的金葡菌(MRSA)作用仍不理想〔3~5〕。2.对β-内酰胺酶有更好的稳定性: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比,第四代头孢菌素对Richmond-Sykes分类I型由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有很好的的稳定性〔6~8〕。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对其中由AmpC基因介导的β-内酰胺酶也有很好的稳定性〔9〕。AmpC基因是存在于几乎所有革兰阴性杆菌的编码β-内酰胺酶的结构基因,在一些细菌如大肠埃希菌,AmpC基因表达很低,不足以引起细菌耐药,但另一些细菌如阴沟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菌,沙雷菌,铜绿假单孢菌的AmpC基因表达可被诱导,多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它都有诱导作用,可以引起酶水平成百上千倍升高并引起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交叉耐药,特别是可以引起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因此由它引起的细菌耐药在临床治疗中颇为棘手〔10〕。由于第四代头孢菌素对AmpC基因介导的β-内酰胺酶具有稳定性,所以在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时可以试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应该指出的是,第四代头孢菌素对TEM-4、SHV-2、SHV-3、SHV-4等超广谱酶仍不稳定,所以它并非对所有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革兰阴性菌都有效〔4,11〕。3.在药代动力学上的特点:如表2所示,第四代头孢菌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大致相同。第四代头孢菌素虽然半衰期较短,但血清药物峰浓度高。一次静脉注射2克头孢吡肟在4小时后对铜绿假单孢菌,8小时后对金葡菌,肠杆菌科细菌,链球菌仍有杀菌作用。有报道头孢匹罗等可以有效地透过血脑屏障,在气管粘膜、肺组织的药物浓度分别为其血药浓度的56%、36%〔12,13〕。表2 健康志愿者单次静脉注射第四代头孢菌素药代动力学参数药物名称 静注剂量(g) 血清药物峰浓度(g/L) 半衰期(h) 肾排泄率(%) 蛋白结合率(%)头孢匹罗 2 0.175 1.9 70~90 <10头孢吡肟 2 0.133 1.8 80 19三、临床应用前景 已上市的头孢匹罗和头孢吡肟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但第四代头孢菌素似更适用于严重的医院和社会获得性感染。Carau等〔1〕推荐的第四代头孢菌素适应证及非适应证见表3。表3 第四代头孢菌素适应证和非适应证适应证 非适应证肺炎 厌氧菌感染医院获得性严重社会获得性 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表葡菌(MRSA/MRSE)感染粒细胞缺少合并感染 超广谱酶产生菌株(ESBLs)感染医院感染性败血症细菌性脑膜炎第四代头孢菌素适用于医院感染性肺炎的治疗是由于病原菌特点和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决定的。以气管插管患者为例,早期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而后期则多为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而第四代头孢菌素能有效杀灭这些细菌,所以在明确病原菌之前,选用第四代头孢菌素作为经验性治疗药物是可取的〔14,15〕。严重的社会获得性肺炎主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氏菌,这些菌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均很敏感,故有人推荐其作为经验性治疗此类感染的第一线药物〔1〕。有研究表明在治疗严重的社会获得性肺炎中,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7%、66%〔16〕。在各种原因如化疗、白血病引起的粒细胞缺少合并感染时,头孢他啶曾被成功地应用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中。但是近年来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上升的趋势,头孢他啶对AmpC基因相关β-内酰胺酶又不稳定,而第四代头孢菌素正好克服了以上两方面的不足,所以有可能取代头孢他啶而成为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1〕。在一个多中心随机治疗粒细胞缺少合并感染的临床试验中,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头孢匹罗和头孢他啶都取得了74%的临床有效率,但在细菌清除率上,头孢匹罗(89%)优于头孢他啶(74%),医院感染性败血症的情况与此类似〔17〕。75%的细菌性脑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引起,入院后还可能继发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由于第四代头孢菌素对上述细菌有很好的杀菌活性并能透过血脑屏障,所以预计它能在治疗脑膜炎感染中取得较好的疗效〔18〕。综上所述,第四代头孢菌素有区别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的某些特点,如抗菌谱更广、对β-内酰胺酶更稳定、血药浓度高、可透过血脑屏障等。初步的临床应用结果也证明了此类药物的某些优越性。预计该类药物很快就将进入国内,究竟其在呼吸科及其他临床各科的应用价值如何,有待于广大临床医生的客观评价。3.1四代头孢结构特征是3.1.1 在主核的7位连有2-氨基噻唑-a-甲氧亚胺基乙酰基侧链。3.1.2 3位存在的季胺基团与分子中的羧基形成内盐。3.2其性能特征是3.2.1对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有高度亲和力;3.2.2可通过革兰阴性菌外膜孔道迅速扩散到细菌周质并维持高浓度;3.2.3具有较低的β-内酰胺酶亲和性与诱导性,对染色体介导的和部分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稳定。第四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厌氧菌显示广谱抗菌活性,与以往的第三代品种相比,增强了抗革兰阳性菌活性,特别对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有很强的活性,头孢匹罗和头孢唑兰对一般头孢菌素不敏感的粪链球菌亦有较强作用,头孢噻利还有较强的抗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活性。这些品种对弗氏柠檬酸杆菌、阴沟肠杆菌有较强活性,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均可与头孢他啶匹敌。

海洋生物来源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摘要】海洋生物中活性物质丰富,本篇文章对国内外近3年来从海洋生物中分离提取到的萜类化合物以及糖苷类化合物进行了归纳,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这些新发现的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海藻、珊瑚、海绵以及一些海洋真菌等海洋生物中,主要以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结构型式存在;而糖苷类化合物在海藻、海绵、海参、海星等海洋生物中发现大部分以糖苷脂、甾体糖苷、萜类糖苷型式存在。【关键词】海洋生物萜类化合物糖苷类生物活性【Abstract】Marineorganismshowsomeimportantbiologicalactivities.Thispaperreviewsterpenoidsandglycosidesfrommarineorganismathomeandabroadsince2005,andprovidesscientificevidenceforreasonableexploitationandapplication.Terpenoidsaremainlyoccurredonmarinealgae,coral,spongeandsomefungibymonoterpene,sesquiterpene,diterpeneandtriterpene.Andglycosideswithstructuresoflipid,steroidandterpenoidaredistributedtomarinealgae,sponge,seacucumberandstarfish.【Keywords】Marineorganism;terpenoid;glycoside;bioactivity海洋是生命之源,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具有高压、低营养、低温(特别是深海)、无光照以及局部高温、高盐等生命极限环境,海洋生物适应了海洋独特的生活环境,必然造就了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和遗传背景,必定也会有新的、在许多陆地生物中未曾发现过的新结构类型和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萜类物质是一类天然的烃类物质,其分子中具有异戊二烯(C5H8)的基本单位。故凡由异戊二烯衍生的化合物,其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均称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或异戊二烯类化合物(isopenoids)。但有些情况下,在分子合成过程中由于正碳离子引起的甲基迁移或碳架重排以及烷基化、降解等原因,分子的某一片断会不完全遵照异戊二烯规律产生出一些变形碳架,它们仍属于萜类化合物。海洋生物中萜类化合物主要以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为主,三萜和四萜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且大部分以糖苷形式存在。萜类化合物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海藻、珊瑚、海绵、软体动物等海洋生物中,具有细胞毒性、抗肿瘤活性、杀菌止痛等活性作用。糖苷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按照在生物体内是原生的还是次生的可将其分为原生糖苷和次生糖苷(从原生糖苷中脱掉一个以上的苷称为次生苷或次级苷);按照糖苷中含有的单糖基的个数可将糖苷分为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等;按照糖苷的某些特殊化学性质或生理活性可将糖苷分为皂苷、强心苷等;按照苷元化学结构类型可分为黄酮糖苷、蒽醌糖苷、生物碱糖苷、三萜糖苷等,海洋类的糖苷大部分是按照此特点分类的,主要包括鞘脂类糖苷、甾体糖苷、萜类糖苷和大环内酯糖苷等,在很多海洋生物如海藻、珊瑚、海参、海绵等中均发现有糖苷类化合物存在。已有的研究表明海洋糖苷类成分大都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菌、增强免疫力等生物活性。抗白血病和艾氏癌药物阿糖胞苷Ara-C(D-arabinosylcytosine)1、抗病毒药物的Ara-A2以及Ara-C的N4-C16-19饱和脂肪酰基化衍生物3是海洋糖苷类药物成功开发的典范〔1〕。本篇文章对国内外自2005年来从海洋生物中分离提取到的萜类化合物以及糖苷类化合物进行了总结。1萜类化合物1.1单萜2005年M.G.Knott等人〔2〕对从红藻Plo

头孢菌素抗生素是从头孢菌素的母核下氨基头孢烷酸接上不同侧链而制成的半合成高效抗生素,其特点有:①抗菌谱广;②引起的过敏反应比青霉素低,约为青霉素的1/4,特别是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比青霉素少,使用较为安全;③对酸及各种细菌产生的β 内酰胺酶有较稳定的特点;④其机理类似青霉素,也能与细胞膜上的不同青霉素综合蛋白结合,且细菌对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有部分交叉耐药现象;⑤药物不良及应、毒副作用低。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根据其抗菌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不同,可分为三代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所致的感染,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最强。第二代头孢菌素多用以治疗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肠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等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二者都是尿路感染的常用药。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作用最强,且对肾脏基本无毒性,多用于治疗尿路感染重症以及危及生命的败血症。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药比较安全,偶可见过敏性休克、哮喘及速发型皮疹等,青霉素过敏者约有5%~10%对头孢菌素有交叉过敏反应。静脉给药可发生静脉炎。第一代的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和头孢氨苄大剂量时可出现肾毒性,这与近曲小管细胞损害有关。第三代头孢菌素偶见二重感染或肠球菌、绿脓杆菌和念珠菌的增殖现象,使用时要随时加以调整。头孢孟多、头孢哌酮高剂量使用时可出现低凝血酶原血症,需要加以注意。 赞

发酵饲料的研究进展论文

发酵有时也写作酦酵,其定义由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所说的发酵,多是指生物体对于有机物的某种分解过程。发酵是人类较早接触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如今在食品工业、生物和化学工业中均有广泛应用。其也是生物工程的基本过程,即发酵工程。对于其机理以及过程控制的研究,还在继续。 需要我帮你写吗? 按照你的要求来做 包通过 老师有问题包修改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 ~ 2005):从有机垃圾制取生物降解性塑料的新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4/9 (排名次序 / 总人数,以下同)2.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002 ~ 2005):利用厨余垃圾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研。 5/93. 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开发与示范”招标子课题(1995 ~ 2000):重迎茬大豆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分泌物的种类及其毒害和调控技术。(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参加人发表的主要论文:1. Bioconversion of kitchen garbage to lactic acid by two wild strains of Lactobacillus species. J. Environ. Sci. Health (Part A), 2005, A40 (10): 1951-1962 , 2/52. Lactic acid production from kitchen waste with a newly characterized strain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 Chem. Biochem. Eng. Q. 2005, 19 (4): 383-389 , 1/53. Enhancement of lactic acid production from kitchen garbage using lactic acid bacteria as starter cultures.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oncerns: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Management Options, 2004, Xiamen, China, Volume Ⅱ , 923-927 , 1/54. 用乳酸细菌从有机废弃物生产乳酸 . 现代化工 . 2003, 23 (11): 50-53 , 1/55. 厨房垃圾中高效乳酸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发酵性能的研究 . 高技术通讯 . 2004, 14 (10): 75-79 , 1/56. 高产乳酸细菌发酵厨余垃圾生产乳酸的试验研究 . 现代化工 . 2005 , 25 (增刊) : 148-150 , 1/57. 解淀粉乳酸细菌在厨余垃圾乳酸发酵中的应用 . 环境科学 . 2006 , 27 (4): 800-804 , 1/58. 有效微生物群(EM)对饲料 pH 值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4),80-83 , 1/59. 益生菌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 吉林农业科学 ,2002(1),51-54 , 1/310. EM 发酵饲料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动态变化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2(5),45-48 , 1/411. 益生菌及其在畜牧业上的应用 . 吉林农业科学 ,2000(3),49-53 , 1/312. 降解有毒的含羞草素和二羟基吡啶化合物的瘤胃细菌 . 微生物学报,1994,34 (5): 379-384 , 2/313. 甜菜糖蜜乳酸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及酵母膏替代物的初探 . 环境科学 ,2004(S1),61-64 , 3/414. 病原真菌对连作大豆的影响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98(1),156 , 3/415. 大豆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动态研究初报 .中国农业科学 ,1997(4),97 , 3/416. 大豆连作土壤有机化合物对大豆根腐病菌生长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04(1),38-42 , 3/417. 厨余垃圾的资源化技术 . 现代化工, 2004,(7): 58-61,3/418. 连作大豆土壤病原菌拮抗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吉林农业科学 ,2003(2),37-38 , 2/319. 中国一新记录属──裂孢属 . 菌物系统, 2000(4): 566-567 , 3/320. 土壤病原菌对连作大豆的致病性初探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99(1),32-35 , 3/421. 连作大豆土壤病原菌的分离及其致病性的研究 . 吉林农业科学 ,1999(2),37-40 , 4/622. 褐背小萤叶甲对寄主植物选择特性的研究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0,22(3):30-33 , 3/4

s·cerevisiae就是啤酒酵母,是最早就全基因测序的真核生物,对它的了解已十分清楚,也是一种生产上十分安全的菌种。另外找出的菌种也许发酵木糖很好,但也许又产生其他的有害的代谢产物,所以不能用于生产。如果找到这样一个菌种,并分离到相关基因,把它转到啤酒酵母细胞中,啤酒酵母就也具有这种代谢能力了。

发酵食品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论文

这不是正大老师布置的论文作业们 哈哈哈啊哈哈

微生物与食品制造 郑大 食品药品安全与检测(广告)摘要微生物是一类宝贵而又丰富的生物资源 。它广泛应用于食品、发酵、制药、环保、冶金和农业等众多行业。这类资源如能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开发,必将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来,全世界由于人 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食品资源的不断被利用,开辟新的食品资源 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思考。在寻找食品新资源的过程中,虽然人们还习惯把着眼点主要放在扩大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上,但由于微生物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已使人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开拓了人们寻找食品新资源的视野。经过不断研究和开发,一大批应用微生物生产的食品相继面市。微生物在丰富食品种类、增加或提高营养成分的含量以及改善食品的风味方面正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逐渐实现食品由植物、动物二维结构向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维结构的转变。正文微生物发酵当今人们采用的主要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来制造食品。微生物发酵就是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微生物菌种是进行发酵的根本因素,通过变异和菌种筛选,可以获得高产的优良菌株并使生产设备得到充分利用,也可以因此获得按常规方法难以生产的产品。发酵有三大过程要素 1、温度 2、PH值 3、氧气现代微生物发酵工程的内容⑴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微生物加以筛选和改造,以形成更符合工业生产需要的新菌种的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其中渗透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一些内容,经过改造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微生物菌种通常被称之为工程菌;⑵微生物菌体的生产,即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高速地对某种微生物进行大量的纯培养,即工程菌的克隆;⑶从微生物中分离有用物质,如利用微生物以一些廉价的废弃物做底物生产单细胞蛋白质等;⑷微生物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如生产氨基酸,抗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质;⑸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和加工后处理;⑹利用微生物控制或参与工业生产,如采矿、冶金等;以及微生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开发,新型发酵装置、生物传感器和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连续发酵的技术等等。微生物与酿造品一、醋酸菌的应用——食醋的生产我们知道,食醋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之一,也是我国利用微生物生产的一个古老的产品。在民间,食醋的生产是采用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醋酸菌进行自然发酵的;在工厂里,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避免杂菌污染,采用人工纯接种的方式进行发酵。长期以来用于食醋生产的细菌有纹膜醋酸菌(醋化醋杆菌)、许氏醋杆菌。但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恶臭醋杆菌混浊变种(AS1.41)、巴氏醋酸菌巴氏亚种(泸酿1.01号)。 醋酸菌在充分供给氧气的情况下生长繁殖,并把基质中的乙醇氧化为醋酸,这是一个生物氧化过程,反应式省略。 根据菌种不同,在发酵过程中还可产生少量的其它有机酸以及有香味的酯类等,使食醋具有良好的风味,因此,选择优良的菌种对食醋生产非常重要。 食醋的酿造方法通常可分为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大类,我国传统的酿造法多采用固态发酵。用这种方法生产的醋风味较好,但需要的辅料多,发酵周期长,原料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一)原料 可用于食醋生产的原料很多,有粮食、干鲜果品、野生的含糖或淀粉的果类等。例如:糖、蜜、高梁、大米、玉米、甘薯、糖糟、梨、柿、枣类等。一般著名的食醋仍以糯米、大米、高梁等粮食原料为主。(二)工艺流程 原料混合→ 加水拌匀、蒸煮→ 冷却后加麸曲和酒目→ 糖化、发酵→ 接入醋酸菌→ 醋酸发酵→ 加盐陈酿→ 淋酸 →陈酿(脂化、增香、增加固形物和色泽、使醋酸提高到5%以上)→配兑→ 灭菌→ 包装、成品。 我国生产的食醋品种很多,而且有许多名优产品。如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四川麸醋、江浙的玫瑰醋、福建的红曲醋以及东北的白醋等。各种醋在选料、发酵工艺及最后的调配料、陈酿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二、氨基酸发酵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在氨基酸中有八种是体内(人体)不能合成但又需要的氨基酸,通常这八种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人体只有通过食物来获得。 另外,在食品工业中,氨基酸可以作为调味料,如谷氨酸钠——味精,作为鲜味剂使用;色氨酸和甘氨酸可作甜味剂。在食品中添加某些氨基酸可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如在大米中添加赖氨酸,可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等。为了改善禽畜的饲料质量,往往也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因此,氨基酸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初,氨基酸的生产通过水解蛋白质进行。自1957年用微生物直接发酵糖类生产谷氨酸获得成功,投入工业化生产以来,氨基酸的研究和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约有十余种进入工业规模生产,我国也于1963年开始了谷氨酸的发酵生产。(一)谷氨酸钠(味精)的生产: 谷氨酸发酵菌:谷氨酸棒杆菌、菌色短杆菌等。 我国使用的生产菌株:北京棒状杆菌,AS1.299;钝齿棒杆菌,AS1.542。这些菌的共同特性是:菌体为球形,短杆至棒状,无鞭毛、不运动、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生长需要求生物素,在通气条件下培养产生谷氨酸。 谷氨酸发酵的生化过程:首先是葡萄糖经糖酵解和单磷酸已糖支路两种途径生成丙酮酸,丙酮酸→乙酰辅酶A→三羧循环→生成α—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在NH4+存在时生成L—谷氨酸。 1、原料:发酵法生产谷氨酸钠的原料有淀粉质类的玉米、甘薯、小麦、大米等,其中甘薯淀粉最为常用。此外,糖蜜等也可用来作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可用尿素或氨水。 2、工艺流程: 淀粉质原料→糖化→冷却过滤→加入玉米浆及其它营养物,配成合适的培养基→按种发酵菌→发酵→发酵液→提取(等电点法、离子交换法等)→谷氨酸结晶→Na2CO3中和→谷氨酸钠(味精)→经过去铁、脱色、过滤、浓缩、结晶(味精)→干燥后即得成品。三、蔬菜和水果的乳酸发酵食品 蔬菜和水果经乳酸菌的发酵,不仅可以得到富于营养、具有一定风味的产品,是一种食物的加工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食品保藏方法。随着人们对果蔬乳酸发酵食品的营养价值及其对人体的有益作用认识的逐渐提高,使果蔬食品乳酸发酵加工业得到了发展,不但品种增多,而且加工过程也从家庭式的手工业逐渐走向机械化的工业生产。 我国人民在制作乳酸发酵果蔬制品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包括美味营养的酸泡菜、酸腌菜、渍酸菜,还有花样繁多、风味各异的酱腌菜、乳酸发酵的果蔬汁等等,举不胜举。酵母菌在食品制造中的应用 酵母菌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有食品制造(酒类、面包的生产)、单细胞蛋白、医药化工(核酸、维生素的生产),石油烃类发酵等。 酵母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长期以来人们利用酵母菌制作食物Pr,面包,各种酒类等多种食品,因此,酵母菌在食品工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介绍酵母菌在食品中的应用面包的生产 面包和馒头几乎是我国广大城乡人民经常食用的食品,它们都是由面粉经过酵母菌发酵后制成的,其质地松软,味香可口,但面包的原料配合较为合理,经过烘烤而成,因而更加可口和富于营养,也便于携带和保存。 用于制造面包的酵母——啤酒酵母,可以从啤酒厂得到,但有专业的工厂生产酵母制品,专门用来生产面包的酵母产品有压榨酵母(鲜酵母)、活性干酵母(ADY),一般用压榨酵母较多。 面包制造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水和酵母菌混合成面团,在30℃左右发酵,酵母菌利用面粉中淀粉酶分解淀粉生成的麦、葡、果、蔗糖,产生二氧化碳、醇、醛和一些有机酸等产物。 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发酵好的面团,经过揉搓添加配料,成型后放到烘焙炉中在高温下烘烤。二氧化碳受热膨胀使面包成为多孔的海绵状结构,使产品具有松软的质地。发酵中产生的有机酸、醇、醛等赋予面包以特有的风味。有的还添加各种食用香精、果仁、果脯等辅料,形成不同的花色品种。微生物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酶用于食品制造历史悠久,但对于酶的了解则是近代科学的重要成就。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对于酶的品种、数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酶的研究和生产。一、微生物生产酶制剂的优点 一般认为M 细胞至少能产生2500种以上不同的酶。 微生物酶的生产具有选择性(选择菌株),便于工业化生产,不受季节、气候、地理等条件的限制;生产能力也可以不受限制,而且M生长周期短,有可能保证酶的供应。二、微生物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酶生产用的微生物:微生物酶制剂可以由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等M产生。 2、酶的种类:微生物酶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过氧化氢酶等。各种酶类在食品工业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发酵工程在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主要有三大类产品,一是生产传统的发酵产品,如啤酒、果酒、食醋等;二是生产食品添加剂;三是帮助解决粮食问题。在食品工业中,不仅利用微生物生产食品产品,而且还把它作为食品卫生标准中的检测指标之一来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质量,更好地指导消费和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 。在微生物发酵方面,利益与弊端并存,发展与挑战同在,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不断发展的科技趋利避害,直面挑战才能求得发展。尽管我们今天享用的许多产品还离不开传统的发酵工业,但现代微生物工程已冲击到包括传统食品发酵业、制药业、有机酸制造业、饲料业等各个产业。

提起发酵,人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的面包、酒精饮料、奶酪制品的生产,都是发酵应用的典型例子。我国发酵业所利用的主原料是大米和其他农产品,如以大米为原料利用酵母菌酿酒的造酒工业,以大豆为原料酿造酱油的调料工业。这些独具民族特点的传统发酵食品业通常认为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这4个方面互为促进、相互联系。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的主导领域,是发酵工程、酶工程的基础;而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又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1]。其中发酵工程占有重要的位置,这可以从生物工程的过程看出来,只有通过发酵工程,才能使由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获得的具有某种所需性状的目的菌株实现工业化生产,最终达到基因克隆或细胞融合,获得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见,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基础。发酵工程又称为微生物工程,是指传统的发酵技术与DNA重

研究酵母菌发酵的最佳温度论文

很多人不知道酵母发酵对温度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认为常温是酵母的最佳发酵温度。如果不是在这一温度上进行发酵,那么必然会影响其发酵效率的。比如如果温度超过60度,则有可能出现酵母死亡的问题。所以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出酵母的优势与作用,日常在使用时一定要充分注意其最佳发酵问题。面团发酵的最适温度是多少:面团发酵的最适宜温度是25~28℃(这是酵母繁殖最适温度)。酵母系无性芽生繁殖。当繁殖时,由母细胞核空胞产生出一小管,此谓中间连沟,这种管状物升长至细胞表面,通过细胞壁而产生粗隆突起,即出芽痕。出芽痕渐渐长大,充满由母细胞分送来的细胞质及细胞核,当此核长大至与母细胞一样大小时,母细胞核分成两部,两个细胞完全定位。细胞的中心体远远分离,此时母细胞与子细胞已完全分离,至各自再产生新芽痕。当温度为4℃时,酵母20个小时繁殖一代。随着温度升高,其世代期越短,当温度为23℃时,酵母世代期仅6小时;到60℃,酵母就死亡了。在调制面团时,不可避免会混入杂菌如乳酸菌、醋酸菌等。乳酸菌最适宜繁殖温度为35℃,注意:如果发酵温度高于30℃,乳酸菌、醋酸菌会大量繁殖,而使酵母菌繁殖得到抑制,引起面团发酸,所以面团发酵温度应控制在25~28℃左右为好。(**注**:谨慎使用烤箱的发酵功能。昨天我用烤箱发酵并在箱中加水。即使温度调到最低烤箱温度也到达50度)面团发酵成熟的标志:1.面团顶端高鼓,而摸上去很干燥。用手一提,面团很自然地被拉长,一松手,又慢慢地缩回去。2.团内部有很多气孔。3.酒香味。面团发酵有问题:如果面团发得很慢,表面平滑,用手一摸,湿而黏,一拉长就断裂,没有酒香味,说明面团发酵有问题。面团发酵的时间和成熟的标志就介绍到这里了,这下是涨姿势了吧!

1、最合适的发酵温度是:40-42℃。

2、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30℃。如果超过55°C很可能会造成酵母菌死亡。

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可用于酿造生产,有的为致病菌,是遗传工程和细胞周期研究的模式生物。酵母菌是人类文明史中被应用得最早的微生物。可在缺氧环境中生存。目前已知有1000多种酵母,根据酵母菌产生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的能力,可将酵母分成三类:子囊菌、担子菌、不完全真菌

酵母(saccharomyce) 是基因克隆实验中常用的真核生物受体细胞,培养酵母菌和培养大肠杆菌一样方便。酵母克隆载体的种类也很多。酵母菌也有质粒存在,这种2pm 长的质粒称为2um 质粒,约6 300bp。这种质粒至少有一段时间存在于细胞核内染色体以外,利用2pm 质粒和大肠杆菌中的质粒可以构建成能穿梭于细菌与酵母菌细胞之间的穿梭质粒。酵母克隆载体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构建的。

新鲜酵母酶最适温度为30——40、临界最佳温度为35此时酶的活力达到最大。

酵母菌的发酵最适合温度是28度左右,这个根据你自己的需要,你适当的调节温度,在30度左右的话,可以让他发挥最好的效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