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随机对照研究的论文怎么写题目

发布时间:

随机对照研究的论文怎么写题目

研究性学习论文的格式和写法(一)题目 1、题目的内容 类型、定位、作用 2、写作要求 标题要准确 标题要新颖 题式可多样 标题要简洁 (二)署名 1、署名的方式 集体署名 个人署名 2、署名的规则 贡献大小:提出研究设想、承担研究工作、解决关键问题。 (三)内容提要关键词 1、内容摘要:中心内容、结构及主要论点和评述;要求重点突出,内容精练,观点明确、一般不用第一人称,以200---300字为宜。学术论文也不宜超过1000字,有关刊物要有中英文摘要。 2、关键词:必须是规范科学的名词术语,一般每篇文章有3~5个关键词(主题词)。属于支柱性概念。 (四)前言 1、内容:问题的由来;文献综述:课题的界定(概念术语的解释)及问题的陈述;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写作要求:课题阐述要清楚准确,中心突出;客观公正、科学准确评价他人的研究成果;简明扼要介绍课题研究的动机和意义。 (五)正文 1、内容:它必须对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 研究报告又分:1、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研究的内容和假设 3、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4、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研究报告的重点部分。A. 结果的定性定量分析,B.研究结果的讨论 。 结果分析与讨论材料缺乏的原因 研究设计缺乏一种系统观,讨论问题思路狭隘 操作过程不够到位,操作措施不够落实,就产生不了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文献资料检索不够,对他人的研究研究缺乏了解,对自己结果的讨论就缺乏客观性、支持的力度 反映结果的项目指标难以确定 测量的方法与手段较难选择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要求不断提高 结果分析与讨论对研究者理论素养和洞察力要求较高 对下一步的研究提不出发展的方向。 2、写作要求: 总体要求:科学性和创造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学术性和通俗性。 具体要求有:1、掌握材料要充分。2、分析整理要科学。3、图表使用要恰当。4、观点材料要统一。5、语言使用要规范。正确区分学术概念和生活概念,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6、引用论点要慎重。与已一致,佐证;他人观点中某些好思想,提练综合;带有片面性的真理,开拓思维、慎重判断;相反的权威观点,找准错误所在。(引古不引今,引洋不引中,引刊不引报,引专著不引文集)7、内部逻辑要严密。8、标题序号要规范。9、讨论部分要简练。 (六)结论 1、内容:整篇报告的概括和小结。成果概括(结论必须指出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今后研究的展望;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建议等 2、要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指明方向。 (七)注释和参考文献 1、内容:书籍、刊物、报纸、网络 2、要求:完整注明出处 (八)附录:问卷、量表、研究材料、统计数据、方案、计划等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学校的具体要求。这里提供一些新颖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供参考。

高校学生都是需要进行论文写作的,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考察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每一个毕业生来说,毕业论文的方方面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论文标题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够对论文内容进行有效概括,也能吸引读者的注意。那么论文的标题应该怎么写呢? 1、创新性:毕业论文选题往往被前辈多次采纳撰写,内容重复往往导致读者的视觉疲劳。因此,学生们在选择论文题目时,一定要有一定的创新性性和独特性,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才能吸引读者将这篇文章继续进行阅读。 2、简洁性:论文题目不宜过长。一般来说,学校也要求论文题目控制在20字以内。因此,在选择论文题目时,要尽量做到简洁有力,简要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体现论文的主题。 3、肯定性:论文是对我们学术研究的总结和讨论,反映的内容要准确客观。所以在写论文题目的时候,也要用肯定句来体现我们对所写论文的信心,不建议用疑问句或反问句。 4、除了以上几点,小编告诉大家,在选择论文题目时,要尽量用词准确,即用词、用句在我们论文的观点上要准确,不能用夸张、宽泛的词语。对于别人已经用过的题目,不建议你直接拿来使用。

可以在论文的标题中使用独特的卖点,一般来说,聪明过头或耍小聪明并带有文化色彩的标题,不建议在学术论文标题中使用。点出广泛研究对象的标题是一种非常好的标题风格,如果能保持简短,能做到引人瞩目,会吸引某个主题广泛信息的读者,比较适合综述类文章,但是这类型的标题也有自身的缺陷,在保持吸引力的同时,难以提供具体信息,对索引而言不是最有效的标题风格。如果能在标题中点出具体研究主体,有利于索引,在研究型论文和综述中经常使用,而且标题中使用冒号,能够提升论文影响力,但是很难简明扼要地包含作者想要表达的所有信息。也有一种阐述主要研究成果的标题,能够向读者传达大量的信息,有效地推广研究的主要结果,有利于索引。但是在医学领域不鼓励这样做,会引起审稿人和期刊主编的警惕,标题有夸大的风险。也有人选择在标题中设置悬念,标题没有透露研究的主要发现,引导读者阅读全文,这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标题形式。可以借鉴一下,和问题形式的标题一样,同样都是一种能吸引人的标题风格,但是缺点也是一样,在保持吸引力的同时很难提供有效的信息。

随机对照实验方法研究论文

临床口腔护理是基础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二十一世纪提出了口腔健康是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口腔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从口腔护理的中西医 研究 历史 、现状及 发展 ,对口腔护理的临床研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综述。

Abstract The overall and detailed review of the clinical research on oral nursing was made in respect of its history,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Oral nursingClinical researchProgress

关键词 口腔 看护 临床的 研究 发展

口腔护理始于唐代,《医说》中提出“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数千年来,从古至今,人们从不同角度及不同方面对口腔疾病进行了研究、观察,开发了许多 治疗 口腔疾病的药物,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口腔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口腔护理的历史

口腔护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口疮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认为口疮发病与气候失常有关。之后的许多著作,又相继阐明了口疮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施护的法则。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说:“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明确地指出口疮之病因在于心脾热盛。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口病》中指出口疮反复发作的特点及其调护 方法 ,曰:“凡患口疮及齿病者,禁油面酒酱酸酢咸腻乾枣。差后仍慎之,若不久慎,寻乎再发,发即难差,蔷薇根、角蒿为口疮之神药,人不知之。”宋代《圣济总录*口舌生疮》说:“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其所受之本也。”指出口疮有实有虚。

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口齿》门“附录”载:口舌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宜用圣汤;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宜用中汤。”指出了口疮实证、虚证的不同治法。张景岳详述了口疮的证治;明代龚廷贤的论点虽与张景岳相似,但辨证用药自有其特色。清代张璐和罗国纲等对口疮各抒己见[1~4]。历代医家对口疮的认识不断发展,治疗护理 经验 也不断丰富。

2口腔护理的 现代 研究

祖国医学对口腔颊腭、唇舌、齿龈等处发生粘膜损害为特征的口腔疾病称为口疮。口疮之证包括了西医的多种口腔疾病,如复发性口疮、白塞氏综合征、创伤性口腔粘膜损害、结核性口腔粘膜溃疡、感染性疾病伴发的口腔溃疡、各种内科疾病并发的口腔溃疡以及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发生的口腔溃疡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灼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口腔疾病是口腔科医师感到非常棘手的 问题 之一,且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列为研究课题。著名教授樊明文等[5]曾对口腔疾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类和治疗等诸问题进行了论述。

而口腔护理技术由传统的医护一家(即诊断、治疗和护理均由医生一人承担)逐步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吉林医科大学编写的《护理知识》[6]中论述了“人的口腔里经常存有大量的细菌,人在患病时由于抵抗力低下,饮水、进食少,常可使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碳水化合物分解、发酵、产酸的作用增强,因而不仅容易引起牙周病、腮腺炎等,而且可使口腔发臭, 影响 食欲和消化功能,致口腔感染,甚至导致全身感染。”明确地指出了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童雅培等[7]提出了口腔护理的目的: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防止粘膜干燥皲裂;避免口臭,使病人舒适,增进食欲;防止口腔感染及并发症;观察舌苔及口腔粘膜的变化。

楼静霞[8]除论述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及介绍口腔护理的用物、用法外,还提出了常规用口腔护理的药液,如芳香含漱剂、1∶5000呋喃西林液、3%硼酸液、朵贝尔氏液、盐水、0.25%~1%普鲁卡因。焦吉芝等[9]论述了口腔酸碱度与口腔护理。王明珠等[10]论述了口腔的解剖学基础、口腔的组成以及口腔护理的注意事项。杜治政[11]论述了口腔的清洁卫生护理关系到病人的心身健康,口腔卫生护理除保持口腔的一般卫生外,更多的要求是针对口腔疾病而采取的护理手段。

3口腔护理的进展

口腔护理日益受到重视,但口疮病人常用护理药物均不很理想,副反应较多, 治疗 效果差,因而中药漱口液应运而生,如陈俊[12]提出中药漱口水对口疮的预防及治疗;朱肾杰[13]论述金蒲散含漱剂治疗复发性口疮;王亚楠[14]论述丁香漱口液的 临床 应用 等同类 研究 。但上述研究仍停留在传统的研究方式和表达形式上,且迄今尚未研制出效果甚佳的中药漱口液投放市场。口疮灵漱口液[15]根据近代药理研究,结合传统 医学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 理论 之精华,选用传统验方的组 方法 度,自定合成方,一改传统丸、散剂型,严格操作而制成,临床应用245例,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 文献

1周大成. 中国 口腔医学史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43

2杨文儒,李宝华.中国历代名医评介.西安:陕西 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0.43

3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4

4王王秀瑛.护理 发展 简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

5樊明文,许围祺,李秉琦等.复发性口疮.口腔医学纵横,1986,2(1):41

6吉林医科大学.护理知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12

7童雅培,陶英东,郭淑云等.护理手册.济南:山东省人民 医院 .1978.36

8楼静霞.口腔医疗护理手册.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08

9焦吉芝,谭淑荣.口腔酸碱度与口腔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86,2(6):17

10王明珠.实用护理技术解剖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87.74

摘 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与此同时饮食 文化 也随之发展起来,人们的餐桌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餐饮产品,人们在享用美食的同时,口腔健康的维护也被人们重视起来。口腔护理是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做好口腔护理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持和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并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

关键词:空腔护理;概念;现状

1 口腔护理的概念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口腔前端借助口唇裂口与外界相通,后经咽峡与咽喉相续。在人体的口腔中存着在大量的致病菌和正常菌,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时口腔中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口腔疾病或下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为了预防这种“病从口入”的现象,一些适当的口腔护理 措施 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口腔护理是指借助相应的口腔护理用具结合一定的技术方法,在适当的口腔护理液的辅助下达到舒适口腔、口腔清洁、去除口腔细菌、防治口腔炎症、预防吸入性肺炎的目的[1]。

2 口腔护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口腔护理影响着人们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口腔卫生对营养的摄入和吸收至关重要。牙齿和其周围组织已被证明有助于维护适当的营养状况,因此也有助于维护总体的健康状况[2]。有研究表明,没有牙齿的人在消耗蔬菜、纤维素和胡萝卜素方面存在缺陷,但是能更多的消耗胆固醇、饱和脂肪酸和卡路里[3]。其次,牙周组织是细菌和其他传染病携带者的温床,这些病毒携带者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能够诱发脑血管和呼吸疾病[4]。

最后,口腔健康还影响者社交的正常进行,有口腔疾病的人在与他人沟通方面可能存在某些障碍,如一些病患因缺乏必要的口腔护理而引发的口臭或牙龈出血等疾病,因此当病患在与他人交谈时会担心引起他人的反感而说话犹豫,甚至不愿与他人进行交谈[5]。综上所述,良好的口腔卫生在保持人体生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做好口腔护理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6]。

3 现代口腔护理的理念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口腔健康问题,提出了“口腔健康”是“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现出对口腔护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视程度。口腔健康和身体健康水平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口腔健康情况通过生物学、心理及发育等多个环节与全身健康状况相互影响。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口腔护理的要求逐步提高,目前已经不在局限于简单的口腔清洁。口腔护理已从单纯的口腔疾病的预防发展到为了保持和促进身体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科学技术层面[7,8]。

首先,在口腔护理过程中,人们不仅要重视口腔护理的效果,同时更要重视口腔护理时的舒适度。舒适不仅表现出对患者的关爱,也是患者的基本要求。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关注患者的感受是整个护理过程的要求之本。郑玲[9]运用整体护理的观点对口腔护理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在口腔护理操作时,要注重考虑舒适感,即口感、视觉和心理等方面的舒适感。

此外,在口腔护理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角色定位。Orem自理模式强调了护理中患者自我照顾的重要性。在口腔护理的常规方法中存在些许局限性,患者在自理方面存在缺陷,这时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辅助,同时也需要患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要在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的同时增强患者的自信心[10]。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和整体评估,除了观察患者的口腔情况以外,患者的口腔保健知识和自理程度也需要进行询问,以便对患者在口腔护理方面的不足予以指导和帮助,促进患者自理能力的提高[11]。

口腔护理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口腔护理措施和指导原则,选择适宜患者的器械设备和药物,学习和运用循证思维指导医护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的实践和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的实践。Ross A等[12]在口腔护理培训时,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建立了口腔护理前的评估标准,对患者的唇部、舌部、口腔黏膜、牙齿及唾液五个部分进行评估,依据评分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口腔护理措施,如此对口腔护理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调整有利于提高整个口腔护理过程的质量。

4 口腔护理基本步骤

首先,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应对病患的口腔及全身进行充分了解,如牙齿的松动和咬合情况,有无龋齿和义齿,牙齿及口腔的清洁程度,牙龈健康情况,口腔黏膜是否存在溃疡、糜烂现象,舌的灵活性、色泽等;其次,观察病人刷牙、漱口等自身能做与不能做的事情,判断其自理程度;再次,遵从病患的要求,选择病人感觉舒适且不疲劳的体位进行接下来的护理措施;然后,综合各种口腔护理方法的优缺点,选择适当的组合实施对患者的口腔护理;最后,在对患者结束口腔护理时,要告诉患者口腔已经清洁干净,并告诉患者在口腔护理之后和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整理好所使用的器械物品,并做好记录即可[13]。

此外,在口腔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操作前要对患者说明该步骤的目的和过程,是否有疼痛感和疼痛的程度,让患者有所准备,尽量取得患者信任,不能勉强实施操作,操作时要耐心、仔细、迅速,尽量减轻病人的不适感。第二,实施过程中,不仅要细心观察病人的口腔状态,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目表情,如发现患者有面色变化,要及时进行询问,了解病人的感受,并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三,实施后,要仔细观察口腔,细看护理后的口腔状态是否有所改变,查看口腔中是否出现异常,观察护理效果。

5 口腔护理基本方法

5.1 含漱法

该方法简单、易操作,患者的可实行性强,具体实施方法如下。病患用舌头在口腔内上下、左右、前后反复多次搅拌,并使药液保留在口腔内3-5分钟即可,每1-2小时含漱一次,在晨起、饭后30分钟和睡前含漱尤为重要。该方法能改善口腔酸性环境,并能有效清除残渣及分泌物,减少牙菌斑,是患者保持口腔清洁,防治口腔感染的最佳选择[14]。 5.2 冲洗法

目前,该方法是临床上效果较好且应用较广的口腔护理方法。有些患者存在口腔损伤严重,口腔中有夹板、钢丝等固定物,或者因其他原因张口受限等情况。对于以上现象,齐会萍等[15]提出了一种注射式负压吸引法,该方法操作如下。医护工作者左手拿注射器向患者口腔中缓慢注射漱口液,同时右手持负压吸气引管进行抽吸,注射和抽吸步骤同步进行,直至口腔全部冲洗干净即可。该方法操作简单,口腔清洁彻底,适用于口腔损伤严重,或张口受限的患者。

5.3 口腔擦拭法

有文献说明,含漱法在清洁口腔时只能暂时减少游离细菌的数量,对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无效,而擦拭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牙菌斑[16]。因此,擦拭法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口腔护理方法,主要适用于有出血倾向、无牙、开口困难、不能含漱、有意识障碍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具 体操 作步骤如下:用浸有含漱水的纱布或者棉棒,从患者牙的外侧前牙开始由外至内一颗一颗的进行擦拭,牙的咬合面以及内侧也是同样的方法,擦拭过程中要对牙床进行按摩,牙与牙颈结合处容易存留残渣,要用小棉棒进行反复擦拭,同时也要注意颊部、舌下和腭部的擦洗[17]。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口腔护理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本文仅对口腔护理的理念、步骤与方法做了简要的阐述。近年来对口腔护理的研究,更注重个体化及操作方法的多样化,事实上,在我国,人们对口腔护理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护理方法较为单一,口腔护理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研究进行支持。因此,目前,在我国开展口腔护理干预和随机对照实验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之举,以此来制定适宜不同病患的口腔护理方法是人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计惠民,方成根.口腔护理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0):453-455.

[2]Saunders M L J,Stattmiller S P,Kirk K M. Oral health issues in the nutrition of institutionalized elders[J]. Journal of Nutrition for the Elderly,2008,26(3-4): 39-58.

[3]Joshipura K J,Willett W C,Douglass C W. The impact of edentulousness on food and nutrient intake[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1996,127(4): 459-467.

[4]Clemmens D A,Kerr A R. Improving oral health in women: nurses' call to action[J]. MC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aternal/Child Nursing,2008,33(1): 10-14.

[5]Jung Y M,Shin D S. Oral health,nutrition,and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Korean older adults[J].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8,34(10): 28-35.

[6]Bailey R,Gueldner S,Ledikwe J,et al. The or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An interdisciplinary mandate.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5,31(7),11-17.

[7]刘敏,孙伯英.电动牙刷结合氧化电位水预防口腔插管患者感染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2005,21(7):6-9.

[8]农小群.口腔护理研究新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8):98-100.

[9]郑玲.运用循证思维指导口腔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2007,23(2):32-33.

[10]蒋伟亚,朱春燕,胡芬.应用Orem自理理论指导颅骨牵引病人自我口腔护理[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7,21(2):349-349.

有关口腔护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口腔科护理论文范文

2. 口腔科护理论文

3. 浅谈护理教育论文范文

4. 护理研究论文发表

5. 医院护士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6. 有关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集智百科精选”是一个长期专栏,持续为大家推送复杂性科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资源信息。作为集智俱乐部的开源科学项目,集智百科希望打造复杂性科学领域最全面的百科全书,欢迎对复杂性科学感兴趣、热爱知识整理和分享的朋友加入!本文是对集智百科中“随机对照试验”词条的摘录,参考资料及相关词条请参阅百科词条原文。本词条由集智俱乐部众包生产,难免存在纰漏和问题,欢迎大家留言反馈或者前往对应的百科词条页面进行修改,一经修改,可以获得对应的积分奖励噢!目录一、历史二、伦理三、分类四、随机化五、盲法六、分析数据七、结果报告八、优势九、不足十、社会科学十一、批评十二、编者推荐十三、百科项目志愿者招募图片图片据修改的2010年CONSORT (综合报告试验标准)要求,流程图包括:两组平行随机试验分为登记、分配、干预、随访和数据分析四个阶段,在对照试验中,需要其中一项干预作为对照处理措施。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是一种科学实验(例如:临床试验)或干预研究(区别于观察性研究),其目的是在测试新治疗的有效性时减少某些偏倚来源。通过受试者随机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经过不同的处理,产生的效应再与一个有可控的处理效应相比较。即一组或多组(实验组)接受正在评估的干预措施,而另一组(通常称为对照组)接受替代治疗,如安慰剂或无干预措施。在试验设计的条件下对这些组进行监测,以确定实验干预的有效性,并与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评估。当然这也包括一个以上的治疗组或一个以上的对照组。试验可能采用了盲法 blinded experiment,这意味着影响参与者的信息在试验完成后才会公布。试验的任何参与者,包括受试者、研究人员、技术人员、数据分析人员和评估人员,都可能被强加盲。有效的盲法可以减少或消除某些试验偏差的来源。在分配治疗方案时,受试者随机地被分配到不同组。这个随机化过程减少了选择偏差和分配偏差,平衡了已知和未知的预后因素。盲法减少了其他形式的实验者和主体偏见。一个良好盲法的 RCT 通常被认为是临床试验的黄金标准。盲法随机对照试验通常用于检测医疗干预措施的效果,并且还可能提供关于药物反应等不良反应的信息。随机对照试验可以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研究治疗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影响。“ RCT”和“随机试验”这两个术语有时被用作同义词,但后一个术语没有提到对照,因此可以描述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相互比较多个治疗组的研究。科学文献中常有“随机临床试验”或“随机比较试验”这类引发歧义的术语。并非所有的随机临床试验都是随机对照试验(其中一些试验永远不可能成为随机对照试验,因为实施控制是不切实际或不道德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个术语是临床研究中使用的另一个术语;然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也被用于其他研究领域,包括许多社会科学。历史据报道,1747年James Lind进行了第一个临床试验,目的是确定治疗坏血病的方法。1784年,French Royal Commission on Animal Magnetism进行了第一次盲法实验,以调查催眠术的说法。19世纪下半叶,一篇提倡研究人员失明的早期文章来自Claude Bernard。Bernard建议实验的观察者不要知道正在被测试的假设。这一建议与启蒙时代流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即科学观察只有由受过良好教育、消息灵通的科学家进行才能客观有效。1907年,W. H. R. Rivers和H. N. Webber进行了第一项有记录的盲法研究,研究咖啡因的作用。在19世纪80年代,Charles Sanders Peirce和Joseph Jastrow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引入随机实验。在20世纪早期,Jerzy Neyman和Ronald A. Fisher将随机实验引入农业研究。Fisher的实验研究和他的著作普及了随机实验。医学上首次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出现在1948年题为《Streptomycin treatment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的论文中,这篇论文描述了医学研究理事会的一项调查。这篇论文的作者之一是Austin Bradford Hill,被认为是构想出了现代 RCT理论。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大规模 ISIS 心脏病治疗试验进一步影响了试验设计。到20世纪后期,随机对照试验被公认为医学“合理疗法”的标准方法。截至2004年,美国 Cochrane图书馆有超过15万本随机对照试验的参考资料。为了改进医学文献中对随机对照试验的报道,一个由科学家和编辑组成的国际小组在1996年、2001年和2010年发布了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CONSORT)声明,这些声明已被广泛接受。随机化是将试验受试者分配到治疗组或对照组的过程,使用机会因素来确定分配,以减少偏差。伦理尽管临床平衡原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RCT,但随机对照试验的伦理问题具有特殊性。首先,有人认为平衡本身不足以证明随机对照试验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集体均势”可能与缺乏个人均势相冲突(例如,个人认为干预是有效的)。最后,Zelen 的设计已经被用于一些随机试验,在受试者提供知情同意之前随机化,这对于筛选和选择性治疗的随机试验来说可能是合乎道德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治疗试验”来说可能是不道德的。一般来说,受试者要为参加随机对照试验提交了知情同意书,但1982年以来的研究记录表明,随机对照试验的受试者可能认为他们肯定会接受对他们个人最好的治疗; 也就是说,他们不理解研究和治疗之间的区别。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这种”治疗性误解”的流行程度和解决方法。RCT方法的变种也可能产生尚未被很好理解的文化效应。例如,患有晚期疾病的病人可能会加入临床试验以希望治愈,即使治疗不太可能成功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试验注册2004年, 医学杂志编辑国际委员会(ICMJE)宣布,所有在2005年7月1日之后考虑在该委员会12种杂志上发表之前,必须对试验进行注册。尽管如此,试验登记可能仍然延迟或根本不会发生。医学期刊将强制性临床试验登记作为发表的先决条件进展缓慢。分类通过研究设计通过研究设计对 RCT 进行分类。从最常见到最不常见,RCT 研究设计的主要类别是:平行试验:每个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一个组,组中的所有参与者都接受(或不接受)干预。交叉试验: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参与者都会接受(或不接受)随机序列的干预。聚类试验:预先存在的参与者组(例如,村庄、学校)被随机选择以接受(或不接受)干预。因子试验:每个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一个接受干预或非干预特定组合的组(例如,第1组接受维生素X和维生素Y,第2组接受维生素X和安慰剂Y,第3组接受安慰剂X和维生素Y,第4组接受安慰剂X和安慰剂Y)。对2006年12月在 PubMed 收录的616例随机对照试验的分析发现,78% 为平行组试验,16% 为交叉组试验,2% 为分体组试验,2% 为聚类组试验,2% 为因子组试验。结果(效力 vs 效果)随机对照试验可分为“解释性”或“实用性”。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在高度选定的参与者和高度受控的条件下测试有效性。相比之下,实用性随机对照测验 pragmatic RCTs(pRCT)在相对未经选择的参与者和灵活的条件下,在日常实践中检验有效性,这样,实用随机对照测验可以“为实践决策提供信息”。假设(优越性 vs 非优越性 vs 等价性)随机对照试验的另一种分类是“优越性试验”、“非劣性试验”和“等效性试验”,它们在方法和报告上有所不同。大多数随机对照试验都是优势试验,其中一种干预措施被假设在统计学意义上优于另一种干预措施。一些随机对照试验是非劣效性试验,“以确定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是否比一种参考治疗方法更差。”其他随机对照试验是等效试验,其中的假设是两种干预措施彼此不可区分。随机化随机对照试验中适当随机化的优点包括:它消除了治疗分配中的偏差,特别是选择偏差和混淆。它便于调查人员、参与者和评估人员对治疗人群的身份进行遮蔽。它允许使用概率理论来表达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治疗组之间结果的任何差异仅仅表明是偶然性的。有两个过程涉及到随机化的病人接受到不同的干预。首先是选择一个随机化程序来生成一个不可预测的分配序列;这可能是以相等的概率将患者随机分配到任何一组,可能是“受限的”,也可能是“适应性的”。第二个也是更实际的问题是隐藏分配,这是指在将患者明确分配到各自的组之前,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以确保患者的组分配不被披露。非随机的“系统”组分配方法,如在一个组和另一个组之间交替患者,可能会造成“无限的污染可能性”,并可能导致分配隐藏的破坏。然而,相对于不充分随机化,充分随机化改变结果的经验证据很难被发现。程序治疗分配是每个治疗组中患者的期望比例。一个理想的随机化程序将实现以下目标:最大化统计能力,尤其是在亚组分析中。一般来说,相等的组规模将最大化统计能力,然而,不相等的组规模对于某些分析来说可能更强大(例如,使用Dunnett程序对安慰剂与几个剂量进行多次比较),并且有时由于非分析性原因而被采用(例如,如果有更高的机会获得试验治疗,患者可能更有动力登记,或者监管机构可能要求最少数量的患者接受治疗)。最小化选择偏差。如果调查人员可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治疗之间优先招募患者,就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一个好的随机化过程是不可预测的,因此研究人员不能根据先前的治疗分配来猜测下一个受试者的分组。当已知以前的治疗方案时(如在非盲法研究中)或可以猜到(如果一种药物有明显的副作用),选择偏倚的风险最高。最小化分配偏差(或混淆)。当影响结果的协变量在治疗组之间分布不均,并且治疗效果与协变量的效果混淆时(即“偶然偏差”),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随机化程序导致与各组结果相关的协变量失衡,如果不对协变量进行调整,效果估计可能会有偏差(这可能无法测量,因此无法调整)。然而,没有一个单一的随机化程序在每种情况下都能满足这些目标,因此研究人员必须根据其优点和缺点来选择一个给定的研究程序。1.简单这是一个常用且直观的程序,类似于“反复公平抛硬币”,也被称为“完全”或“无限制”随机化,它对选择和意外偏差都是稳健的。然而,它的主要缺点是在小的随机对照试验中群体规模不平衡的可能性。因此,建议仅用于受试者超过200人时进行随机对照试验。2.限制性为了平衡较小随机对照试验中的组规模,建议采用某种形式的“限制性”随机化。随机对照试验中主要使用的限制随机化类型有:置换区组随机化或区组随机化:规定了“区组大小”和“分配比例”(一组受试者相对于另一组受试者的数量),受试者在每个区组内随机分配。例如,块大小为6,分配比例为2:1,将导致4个受试者随机分配到一个组,2个分配到另一个组。这种类型的随机化可以与“分层随机化”相结合,例如通过多中心试验中的中心,以“确保每个组中参与者特征的良好平衡。”置换块随机化的一个特殊情况是随机分配,其中整个样本被视为一个块。置换块随机化的主要缺点是,即使块大小很大且随机变化,该过程也会导致选择偏差。另一个缺点是,对置换区组随机对照试验数据的“适当”分析需要按区组分层。自适应有偏-硬币随机化方法(其中瓮随机化是最广为人知的类型):在这些相对不常见的方法中,如果一个组的代表人数过多,被分配到该组的概率会降低,如果该组的代表人数不足,被分配到该组的概率会增加。这些方法被认为比置换块随机化受选择偏差的影响更小。3.适应性在随机对照试验中,至少使用了两种类型的“适应性”随机化程序,但频率远低于简单或限制性随机化:协变量自适应随机化,其中一种类型是最小化:被分配到一个组的概率是变化的,以便最小化“协变量不平衡”。据报道,最小化有“支持者和诋毁者”,因为只有第一个受试者的群组分配是真正随机选择的,该方法不一定能消除对未知因素的偏见。应答自适应随机化,也称为结果自适应随机化:如果组中先前患者的应答是有利的,则被分配到一个组的概率增加。虽然有人认为,当治疗有效或无效的概率在RCT过程中增加时,这种方法比其他类型的随机化更符合伦理,但伦理学家尚未详细研究这种方法。分配隐藏“分配隐藏”(定义为“保护随机化过程的程序,以便在病人进入研究之前不知道要分配的治疗”)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很重要。在实践中,临床研究人员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常常发现难以保持公正性。关于调查人员将密封的信封举到灯光下或者搜查办公室来决定群组分配,以便指定下一个病人的分配的故事比比皆是。这种做法引入了选择偏差和混杂因素(这两者都应该通过随机化来减少) ,可能会扭曲研究结果。一旦研究开始并在研究结束后,充分的分配隐藏应该会阻止患者和研究者发现治疗分配。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或不良事件可能足够具体,足以向研究者或患者揭示分配情况,从而引入偏差或影响研究者收集的或受试者要求的任何主观参数。一些确保分配隐藏的标准方法包括顺序编号、不透明、密封信封(SNOSE);顺序编号的容器;药学控制的随机化;和中心随机化。分配隐藏方法被建议纳入RCT议定书,并在RCT结果的出版物中详细报告分配隐藏方法;然而,200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大多数随机对照试验在其方案、出版物或两者中都有不清楚的分配隐藏。另一方面,2008年的一项对146项元分析的研究得出结论,分配隐瞒不充分或不明确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往往只有在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情况下才会偏向于有益的结果。样本量分配给控制组和治疗组的治疗单位(受试者或受试者组)的样本量影响 RCT 的可靠性。如果治疗的效果很小,任何一组的治疗单位的样本量都可能不足以在各自的统计检验中拒绝零假设。拒绝无效假设的失败意味着在给定的试验中,治疗对被治疗者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影响。但是随着样本量的增加,同样的RCT可能能够证明治疗的显著效果,即使这种效果很小。

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案论文模板

rct设计方案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如下:

1、要点

RCT设计的基本要点是运用随机方法将一定数量的受试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基础状况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受试药和对照药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以明确药物干预的临床意义。RCT设计遵循随机、对照和重复的原则。

另外,受试对象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观察指标的设定应具合理性。受试对象的代表性是指选定受试对象,应符合统计学中从总体抽取样本的原则,根据药物作用和疾病的特点,抽取可代表总体情况的合适病例。

2、主要内容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RCT)主要是将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按随机化的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然后实验组给予欲评价的措施,对照组不给予欲评价的措施,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步地进行研究和观察试验效应,并应用客观的效应指标,对试验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价的一种试验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既是一种临床研究的最佳方法,也是评判一项临床研究质量好坏的金标准,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临床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

rct概述: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是一种对医疗卫生服务中的某种疗法或药物的效果进行检测的手段,特别常用于医学、药学、护理学研究中,在司法、教育、社会科学等其他领域也有所应用。

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方法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不同组实施不同的干预,在这种严格的条件下对照效果的不同。在研究对象数量足够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可以抵消已知和未知的混杂因素对各组的影响。

摘抄自 样本量估算(一):随机对照试验(两组率)比较的样本量计算方法

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探讨运动对产妇产后抑郁症率的影响。

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结局指标为抑郁症的发生率。

预计干预组率23%,对照组率35%。要求双侧检验,α为0.05,两组样本量比值1:1(即两组病例数相等),β=0.1,把握度(检验效能)1-β=90%,求需要多少样本量?

本案例比较的是产妇产后抑郁率,其结局指标为是否抑郁,为分类结局,分类结局往往探讨的是2组或多组率有无统计学差异。本例为2组率的比较。

1.打开PASS 15软件后,在左侧菜单栏中找到Proportions---TwoIndependence Proportions---Test(Inequality)---Tests for Two Proportions。

2. 这个研究中,把握度为90%,即Power=0.90;α为0.05,即Alpha=0.05;两组样本量比值1:1,即Group Allocation为Equal(N1=N2);P1=p1=0.23;P2=p2=0.35;其他为默认,点击Calculate。

3. PASS给出了样本量计算的结果、参考文献、报告中的名词定义、总结性描述以及考虑失访情况后的样本量计算结果。

本例结果显示:N1=296,N2=296,N=592。即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需要296例研究对象,一共需要592例研究对象。考虑到失访情况,依据失访率20%计算,实际研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至少各需要370例研究对象,总的需要740例研究对象。

表述一,公式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干预组为运动干预治疗组,对照组为空白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抑郁症患病率为观测的结局指标,根据查阅文献,预计干预组的患病率为25%,对照组的患病率为32%,设双侧α=0.05,把握度为90%。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

计算得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需研究对象300例,考虑失访以及拒访的情况,最终至少需要的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各为375例,总计至少纳入750例研究对象。

表述二,PASS软件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干预组为运动干预组,对照组为空白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抑郁症患病率为观测的结局指标,根据查阅文献,预计治疗组的患病率为25%,对照组的患病率为32%,设双侧α=0.05,把握度为90%。利用PASS 15软件计算得到治疗组的样本量N1=296例,对照组的样本量N2=296例,考虑失访以及拒访的情况20%计算,最终至少需要的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各为370例,总计至少纳入740例研究对象。

临床随机对照论文格式

临床医学论文的写法

写临床医学论文的时候掌握一些技巧和步骤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阐述一下具体的写作步骤和技巧。

一、拟定题目的方法

论文首先要有简明而涵意丰富的题目。即题目应概括全文,简短明了,引人注目。

(一)内容

1、能概括全篇论文主要内容枣全文缩影。

2、包含有关键词(实词)。

3、应能反映文章的科学假说。

4、准确、易懂的学术语言枣避免文艺性、夸张性、广告性语言。

(二)要求

1、简短:一般不超过25个字,简洁明了,实事求是。例如:益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2、具体:包括具体研究内容,不能抽象、笼统、含蓄和过大。例如:高血压病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

3、引人注目,富有创意,使人看到题目,愿意读下去,了解具体内容。例如:温运阳气药在急性黄疸肝炎治疗中的作用、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不稳定、变异、心梗后)。

(三)注意事项

1、动笔前想标题,写完后定标题。

2、反复推敲,删除无用虚词如,“关于”、“研究”、“观察”、“系统”等。

3、题目中不使用缩写词、专用词、化学分子式等不易看懂的词。

4、题目中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二、作者和单位

(一)作者资格

1、对课题设想、设计、实施、数据处理及论文学术性解释有贡献者;

2、起草论文或作重要、严格修改者;

3、对论文内容负责,拍板定稿,可以解释问题者。

(二)要求

1、真名、全名。

2、按贡献排序。

3、行政领导、科研管理、投资者、仅做一般辅助工作者不应署名。

4、单位署名在论文第一面下边,写明联系单位的具体名称和邮编。

三、摘要 的写法

(一)内容

1、背景、研究目的、重要性。

2、完成了哪些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研究途径、方法步骤、数据处理方法。

3、主要发现具体结果:主要数据、统计结果及结论性意见。

4、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学术价值和贡献。

(二)要求

1、内容精湛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核心、创造性内容。虽然字数少但内容完整、系统、准确、便于收录文摘及检索系统。

2、写作上要概括性强,文字精炼,字数150个字左右。

四、关键词和主题词的编写技巧

(一)定义

关键词:作者采作的能够表达文献内容的未规范化的自然语言。

主题词:将提出的关键词根据相应的主题词表进行规范化的自然语言。

(二)提取方法

1、主题分析:剖析、浓缩、提炼能够反映文章主题的关键性词和词组。

2、分解复合概念:将多个词组构成的复合概念分解成简单概念的词或词组。

3、提出关键词或词组

阿期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老年食管癌性狭窄 内镜下五种治疗效果评价

(三)注意事项

1、关键词应尽可能表达简单概念,词组应是习惯使用的.复合概念。对主题的表达应准确,防止过粗或过细。例如: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病 白细胞介素 1/白细胞介素 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病 白细胞介素1.6.13/白介素类

五、怎样写前言(引言、序言)

(一)目的

论文正文前面一段短文,目的是向读者介绍本文的背景知识,主题、目的和总纲,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

(二)内容

1、简述研究课题来源及理论依据,包括密切相关的少量文献资料。

2、该项研究重要价值。

3、研究目的、范围、方法及特点。

(三)写作

1、提纲挈领,开门见山,直接切题。

2、观点鲜明,问题突出,反应本文研究问题,需求迫切,意义重大以引起共鸣。

3、字数一般150-300字。

(四)注意事项

1、文章的帽子枣引出文章枣恰到好处。

2、回顾研究历史应避免繁琐,一言以敝之才好。

3、不要论文中的数据和结论。

4、评价水平的用词要科学有依据,慎用国内外未见报道,首次报道创造性等词语。

六、材料与方法的编写技巧

(一)受试对象

1、实验的受试对象如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疾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病情判断依据、疗效判断标准、性别年龄以及有关情况加经简介,还应说明观察条件。正常对照应说明来源、健康含义、性别、年龄及有关情况。

2、受试对象若是动物,则应说明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情况、麻醉与手术方法等等。

3、中医临床研究还要注意病证结合,对动物要扼要描叙模型复制的方法。

4、应说明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

(二)被试因素

1、被试因素是药物时,应说明药物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中草药还应注明学名,说明产地与制剂方法。

2、倘若以疗法作为被试因素,那么该疗法的出处、施加等级与方法、疗程等等都应加扼要介绍。

3、被试因素与受试对象如何组合安排,均可以设计方案形式明确地予以表达。

(三)反应指标

至于反应指标的测定方法,如系通用的常规方法,仅提名称即可;如系较新方法,则应注明出处;如果为了适应本实验的需要,对某方法作了一些小的改良,则应说明修改的根据与内容;倘若本文所使用的方法是作者自己建立的新方法,那么新的方法事先应另行成文,不要将新方法介绍与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一篇文章中;若论文属于报道新的方法,则应详尽具体,特别是试剂配制与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应当清楚,便于读者学习与推广应用。

医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属性,即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规范性、可读性、简洁性等,不能胡乱编写、捏造。医学论文是比较难的一种,写好之后可以在手机当中去查重,用迅捷论文查重之后就可以根据要求修改了。

每本期刊的格式要求都不一样哦,你最好是确定你想要哪本期刊的格式,我只知我之前投临床医学进展这本期刊的时候,直接是让他们编辑把格式发给我的

医学论文格式范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医学论文格式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引言(前言)

是医学论文开篇的一段短文,主要介绍本文的背景、理论依据、论文的范围目的与工作的收获、结果、意义等。可根据论文的需要或长或短。要求言简意赅,点明主题。如“我院内科1992年2月至1995年10月应用盐酸纳络酮治疗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48例,与同期未用纳络酮治疗的42例对照比较,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不可言过其实,尤其是诸如国内外罕见,未见报道,无先例,属最新水平之类,必须有充分证据,否则一般不用。

2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

是论著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对象、器具、采用什么方法、多少病例(男多少、女多少)、如何分组、诊断手断、依据、治疗方法(用药)、疗效标准、观察及随访时间等等。应说明资料来源的时限、年龄、性别、职业的可比性。在此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说明疗效或某种方法时需设对照组,条件同等、随机分组、用药或检测采用双盲法对照。共同的是使读者具体了解该研究的具体内容,一方面便于理解和评价,另方面便于验证和仿行。任何科学成果,必须能够在方法同样条件下重复出同样结果,方能得到公认。因此,描述材料和方法以使读者能进行重复为度,过分简略固然不行,过分详尽也无必要。

资料中如数字较多可用统计图表表示。统计表应有表题和序号(一个表不用序号,列为附表)。统计表应按统计学原则制作,表格两端开口,不用纵线,只用一条纵线说明主语与谓语,表格左上角不用斜线。表格内避免繁杂,更不能与正文重复。

3结果

医学论文的中心部分。即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分析观察、调查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经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后所得的结果。这是决定论著质量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准确可靠,要求高度真实和准确,实事求是的撰写。失败就是失败,成功就是成功,不要人为地夸大成功率,且要消灭统计方面的误差。

4讨论

即将所得结论或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进一步认真分析。科学的推论和评价,证实所得结果的可靠性,阐明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论据,从而取得大家的公认。通常讨论的'问题有:阐述该文研究的原理与机制;说明该文材料与方法的特点及其得失;分析该文结果与他人的异同及优缺点;根据该文结果提出新假设、新观点;对各种不同学术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提出今后探索的方向等等。当然,一篇文章通常只讨论其中的某些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讨论必须紧紧扣住该文的研究结果,突出自己的新发现与新认识。有的医学论文讨论部分只是重复过去的文献,甚至抄袭某些专著和教科书的内容,这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讨论的深浅、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文献的多少和分析能力。因此,必须了解本专业的近况及动向,才能比较客观的得出正确的结论。

5医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只限于自己阅读过并引用的文献(必须是公开发行的刊物),按文内引用顺序排列写在文后,文内按1、2、3……顺序在引用处标出右上角码,如在右上角标注[1]或[1—3]或[1,4]最好是着重引用近年的(3—5年)期刊文献。医学论文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多采用温哥华式。

刊物:作者(两位作者可一并列上,中间加逗号;三位作者或以上,可只写第一作者,后加逗号及等),文题列于作者后(有的刊物略去文题),然后顺序列出刊物名称、年份、卷(期):起迄页。

例杨亚辉。国内外胸心血管外科进展临床医学1995;15(6):36

杨亚辉,等。国内外胸心血管外科进展临床医学1995;15(6):36一38

书籍:依次顺序为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年份:起页~迄页

例张学礼主编,怎样撰写医学论文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82—90

外文资料西文只用姓,不用全称,其它顺序同期刊。

参考文献不宜过多,论著8条、综述20条以内为宜。引用的文献必须具有价值,引用的论点必须准确无误。取其精华,引用部分要恰到好处,宁少勿滥。

人类对月球的研究论文题目怎么写

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着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阿波罗11号登月 在冷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美利坚合众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寸乘7英寸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尤金•塞尔南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 6次的阿波罗号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月球16、20、24号)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欧洲航天局及中国亦有计划发射探测器前往月球。欧洲的“Smart 1”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它将会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射线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并寻求开采月球资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能源的元素。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探月计划,见嫦娥工程条目。 嫦娥一号卫星日本及印度亦不甘人后。日本已初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着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则会先发射无人绕月探测器“Chandrayan”。 欧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诺亚方舟”,将地球物种的基因存储起来,当地球遭遇核战争危机或小行星撞击时,人类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据悉,欧航局将在2020年前分4个阶段进行月球探测,计划在2012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2025年完成永久性月球基地建设。计划耗资:约890亿元人民币。

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有文字记载的至少有数千年。古代中国就有"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飞天"图案等美丽的传说。西方航天学界认为,中国明朝人万户为人类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并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以表纪念。 19世纪中叶,法国人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几乎启发了所有的现代航天先驱们,但人类对太空无限的遐想一直都停留在小说层面。进入20世纪,人们观念中关于宇宙空间的科学概念已逐渐形成,世界各国活跃着一大批航天先驱。 1921年12月,"现代火箭之父"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研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但是,戈达德的研究遇到了许多困难:缺少科研经费,挑剔的舆论界讥笑他连高中物理常识都不懂,还嘲笑他整天幻想作"月亮人"。但戈达德没有为这些困难所动摇,经过20年默默无闻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1941年1月,新发动机火箭可达到2000多米的高度,载重447千克,呈现现代火箭的雏形。 二战结束后,美苏在航天领域开始展开了激烈竞争。1957年10月4日晚,一枚火箭携带着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l号"在苏联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航天时代的真正到来。 但是,当时的载人航天非常危险,安全指数只有50%。在苏联首次载人太空之旅的前一年里,载人飞船的6次试发有3次以悲剧告终:一次因为定位系统出故障未能返回地球;一次是发射时发生爆炸;另一次则是完成飞行任务返回时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导致飞船失火。 正是这些不成功的事例,苏联首次太空之旅迟迟未能定下日期。最初,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位首航太空的宇航员是邦达连科。不幸的是,1961年3月23日,邦达连科在紧张训练中,舱内燃起大火,他因严重烧伤而死亡,成为航天史上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1961年4月12日,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即将开始。当时,谁也没有把握这次能成功。苏联曾有人建议让尚未生儿育女的宇航员戈尔德·季托夫来执行这次任务。当时负责载人航天研究工作的苏联宇航专家谢尔盖·科罗列夫却坚持选用经验更为老道的尤里·加加林,尽管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临飞前,科罗列夫安慰加加林说:"尤拉,你不要紧张。不论你着陆到哪个角落,我们都能找到你。" 这话丝毫没能减少加加林108分钟太空之旅的险情:飞船气密传感器发生故障,发射前数分钟内不得不重新拧紧舱盖上的32个螺栓;通信线路一度中断,跳出个表示飞船失事的数字"3";第三级火箭脱离后飞船急剧旋转;返回时,飞船胡乱翻滚......然而,加加林绝处逢生,奇迹般地完成人类首次太空之旅。 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把第一名航天使者送入太空的成就,使美国受到强烈刺激。为了打破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并在国会上表示美国将在十年之内将人送上月球。 这对于当时还没有把人送上太空的美国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解决技术上诸多困难,美国几乎动用它的所有资源。超过2万家来自美国与其它80个国家的公司、200多所大学参与了"阿波罗计划"。有人估计,将近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登月计划。 然而,即使投入如此巨大,载人登月飞行的技术还是相对落后的:通讯导航系统比现在的手机还迟钝,在紧急时候,宇航员根本无法与地面联系,只能自己来解决;人们只能吃"牙膏饭";飞船防震系统和防辐射系统也不够完善,宇航员极有可能在太空中遭遇各种射线的毒害;微重力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宇航员极有可能肌肉萎缩、骨骼硬化,等等。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1969年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12时56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终于在月球上印下人类第一个脚印,迈出了"人类巨大的一步"。至此,人类探索太空的旅程翻开了新的一页。 由于载人航天工程的复杂性,决定这必然是一项充满着风险与挑战的事业。从邦达连科算起,至今已经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人类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决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迎接探索者的必将是光辉的未来。

探索宇宙奥秘 对于终极的关切,对于人生根基的寻求,对于无限和永恒的依托,无疑构成了信仰的最本质的,最内在的和最高级态的特征。这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信仰,是的,人类就是依托着这种本体论上的精神支点,去关切去信仰无限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存在”,是最主要、基本的存在,是“第一存在”,也就是本体,就是神。万物的根源是神,神是最高的善、最大的爱。神作为至上的存在体是真理的源泉。神是价值判断和目标设定的根据,也是宇宙和谐有序的理性本质。神的启示就是科学,就是宇宙唯一的真理。神创造了宇宙万物,通过其规律性向人们显示神创造的奥妙,人类的科学探索就是求索神的启示。科学是探索神的奥秘的最真实、有效的工具。存在是一,一是一切,一切存在者都在存在中统一,因此,存在就是存在自身。神是绝对、全面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真正主体,积极的万物统一。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都依附于宇宙的存在,宇宙之神的存在,神是终极存在,存在的存在,是终极实在,所以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必然服从宇宙之神赋予人类的终极意义和终极价值,没有终极价值和意义,人类所谓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失去意义,就象小孩的沙城游戏,必将随着时间的宏流而消失殆尽。神将地球上的一切赐于人类,这是对我们爱抚和赏赐,但如果人类违背神的意旨——科学——就会遭到神的惩罚。神也在我们心中,融入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原子”是神的“细胞”,当我们信仰神,坚信神的全能,就能将体内的原子、分子聚合成各种激素,产生无比的力量,这就是“信念”的力量。有些学派认为我们人类的生存是在缺乏终极意义的宇宙中的一种转瞬即逝的偶然存在,这是处于迷惑之中的自虐思想,是极其可悲的。人格主义认为,整个宇宙和世界都具有象人一样的价值取向,趋向于一个统一、和谐、完满、终极的善的目标,这也就是宗教中的神。神学的方向,哲学(本体论)的脉络,最后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精确定位,精确揭示宇宙万物的本质,人类存在的意义。神学、哲学善于从宏观上感知宇宙万物,科学则善于从微观上掌握宇宙万物的本质,由于前二者的研究成果是宏观的,粗线条的,因此通向所谓的“真理”道路可能有很多条,这取决于是哪个学派、哪个教派得势,这正是使人类陷入无尽争斗、苦难的根源。而科学通向真理之路只有一条,因为它能精确定位,因此科学是探索宇宙真理最佳方法。由于科学探索是微观的、量化的、精专的,因此还需要用神学提供方向,哲学提供某些脉络。哲学本体论探索的万物本原实际上就是宇宙之神,因此神学、哲学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科学是探索宇宙秩序、自然规律的最有力工具,当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能建立统一宇宙万物的科学理论体系。也就是说科学最终探索的也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之理,三者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在三者中,神学最先产生,因为它是人类的终极关切,攸关人类的生死存亡(如原始社会对自然神如太阳神、雨神的崇拜),随后,从宗教中衍生出哲学、科学,哲学源于古代神职人员对宇宙万物的理性思辨,科学源于古代神职人员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实践,此后,哲学、科学逐渐从上古宗教中分离出来。因此,神学、哲学、科学都有共同起源,源于人类对宇宙自然力的崇拜、信仰、理性思辨和实践探索。万物的本原就是宇宙之神、宇宙本体、存在的存在、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真主、梵、天、道,宇宙秩序就是宇宙程序,就是宇宙精神运行的体现。因此笔者从宇宙万物的源头统一了神学、哲学和自然科学,得出以下“统一公式”:宇宙=宇宙秩序=宇宙程序=宇宙精神=宇宙之神=宇宙唯一主宰=上帝=真主=梵=天=道=各宗教中的神=宇宙本体=存在的存在=终极实在=万物本原=自然规律=万物之理=自然科学=真理=神的启示在“统一公式”中,“宇宙秩序、宇宙程序、自然规律、自然科学、万物之理”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或者说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唯物主义、理性主义的概念。“宇宙本体、万物本原、存在的存在”是哲学领域的概念,或者说是形而上学的概念。“上帝、真主、梵、天、道、终极实在、宇宙唯一主宰、宇宙精神、宇宙之神、各大宗教中的神、神的启示”是宗教神学的概念,也是唯心主义的概念。“宇宙、真理”在自然科学、神学、哲学领域都有论及。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已经清楚宇宙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物质是宇宙精神运行的外在表现,是幻象。宇宙精神就是宇宙之神,宇宙唯一主宰,就是上帝、真主、梵、天、道、终极实在、各大宗教中的神,就是哲学研究的宇宙本体、万物本原、存在的存在。神学着重研究宇宙“精神”的一面,而自然科学着重研究宇宙“物质”的一面,哲学则对宇宙的“精神、物质”两态都有研究。“自然规律、万物之理、宇宙秩序、宇宙程序”就是对宇宙物质运行态的归纳。宇宙物质的运动只是宇宙精神运行的表像,也可见的,可测量、计算、证实的,所以实际上自然科学、神学、哲学研究的都是同一种事物,那就是“宇宙之神”。而过去由于人们受时代的科学认知水平所限,及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的禁锢,使人们在研究“万物本原”之时就象“盲人摸象”,有些先哲摸到的是宇宙之神“物质”的一面,另一些先哲感知到的却是宇宙之神“精神”的一面;实际上两者都有正确的成分,都拥有“部分真理”,但都是不完备的,更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双方各执一辞,争论不休;由于同样的迷惑,又在各自阵营中分裂出很多学派,并认为自己获得的是“真理”,别人获得的都是谬论、邪说,这正是使人类陷入无尽纷争、苦难的根源。笔者提出的“统一公式”则能从根本上统一人类思想,拨开迷雾,看清光明的真理大道。

是谁兰化一中的?人类探索太空历史记录太多了,我只简要的帮你归纳: 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乘坐这艘飞船的航天员是加加林。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是苏联的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进入太空,在轨道上运行了70小时50分钟,绕地球48圈。 1965年3月18日 苏联发射了“上升2号”飞船,该飞船有两名航天员,别列亚耶夫空军上校和列昂诺夫空军中校。列昂诺夫在舱外空间环境中行走了12分钟,成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4日,苏联航天员科马罗夫(Komarov)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而身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时献身的航天员。 1968年12月21日,美国的土星5号火箭发射升空,它携带的阿波罗8号飞船乘坐着3名航天员。在12月24日上午,机组抵达了月球轨道并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运动。这是人类第一次环绕月球飞行。 1969年1月14日,苏联发射载人飞船联盟4号,1月16日与联盟5号对接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两艘飞船在太空对接飞行。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离开地球,飞往月球。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点56分,在着陆约6小时后,航天员阿姆斯特朗钻出登月舱,下到月球表面。 1970年4月15日 阿波罗13号机组到达月球的远边,距离月球表面254公里,距离地球400171公里,创下了航天员太空飞行最远的纪录。 1970年6月1日,苏联发射了联盟9号飞船,机组人员2名,目的是研究长期无重力飞行对机组的效应。该飞船在太空飞行17天16小时58分55秒,于6月19日返回地面,成为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飞船。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领域。“礼炮”1号重18425公斤,运行到1971年10月11日。 运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1984年7月25日,苏联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走“礼炮”7号空间站的舱门,进行了3小时35分钟的太空行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升天后,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顺利返回神州大地,是中国第一个载人进入太空,圆了中国人的愿望,还圆了400多年前明朝人万户想乘上火箭升空的梦想 2004年10月24日,苏联/俄罗斯的航天员在太空共飞行了16858.71人/天。是世界上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国家。 2005年7月4日,深度撞击号将要发射出一个重372公斤(820-lbs)的0铜质撞击舱,以每小时37,015公里(23,000 mph)的速度,撞击进入坦普尔1号彗星的岩石和冰的彗核。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一是破解生命起源之谜,二是为了防止2036年阿波菲斯撞击地球而做试验。 2006年07月17日 21:15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着陆。 2007年9月14日日本探月卫星“月亮女神”号发射升空,主要任务是观测月球表面地形、研究元素分布等,日本研究人员称,这是日本2025年建立载人太空站第一步。 2008年印度计划探测火星 2010年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废止,之后航天飞机将不再造,升级为空天飞机,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2010年,国际空间站将建成,总重量423吨,长108米,宽88米。有6个实验室,33个标准有效载荷柜,可载6至7人。这将是最大的空间站。 2012年人类计划在月球拟建基地。 2026年美国计划把人类送入火星。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