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国知网摩擦力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知网摩擦力论文

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国知网的区别\x0d\x0a简单比较:\x0d\x0a1、从收录情况来看,维普收录最久,万方收录时间最短,但是现刊万方收录最好,维普最近两年的很多期刊都没有了,特别是医学类的。\x0d\x0a2、文档的清晰度:万方最高,维普最差。\x0d\x0a3、使用方便性:知网和万方差不多,维普最差。\x0d\x0a4、其它:万方的期刊浏览功能做的很好。\x0d\x0a更加深入比较:\x0d\x0a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是由清华大学主办、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发行、数百位科学家、院士、学者参与建设,精心打造的大型知识服务平台和数字化学习系统。目前,《总库》囊括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工程技术各领域知识,拥有期刊、报纸、博硕士培养单位的博士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国重要会议论文、中小学多媒体教辅以及1000多个加盟数据库。全文采用CAJ和PDF格式,必须下载专门的CAJ和PDF浏览器才可阅读。\x0d\x0a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重点数据库有:\x0d\x0a\x0d\x0a《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截至2007年3月共收录了国内8127种期刊,全文文献总量已达2272万多篇,收录起始时间一般为1994年,个别追溯到1979年或创刊年,按学科分126个专题,内容每日累增。产品形式有网络形式、光盘形式、《中国期刊专题全文数据库光盘版》。\x0d\x0a\x0d\x0a《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收录2000年至今300多个博硕士培养单位的学位论文,内容每日累增。\x0d\x0a\x0d\x0a《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收录2000年至今1000多种重要报纸,内容每日累增。\x0d\x0a\x0d\x0a《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CPCD)收录2000年至今400家学术团体的会议论文,内容每日累增。\x0d\x0a\x0d\x0a《中国企业知识仓库(CEKD)》收录国内5400余种核心与专业特色期刊、博硕论文、报纸、行业标准、法律法规、行业经济数据统计、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技术发展动态、国外经济发展动态等信息,涵盖企业技术创新、经营决策、企业管理、WTO、行业动态等专业资料信息。\x0d\x0a\x0d\x0a《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数据库》《各行业百科数据库》《声像资料数据库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专题数据库》等。\x0d\x0a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讲解CNKI的检索方式。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分类检索、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四种方式。在每种方式的检索结果(包括二次检索的检索结果)里都可以进行二次检索,可以无数次的进行,逐步缩小检索范围,直至检索结果为零。\x0d\x0a\x0d\x0a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是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下属的一家大型的专业化数据公司,是中文期刊数据库建设事业的奠基人。自198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期刊等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推广应用,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光盘制作发行和网上信息服务于一体;收录有中文期刊8000种,中文报纸1000种,外文期刊4000种,拥有固定客户2000余家。目前已成为推动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坚强支柱之一。\x0d\x0a\x0d\x0a在以上的数据库中,最为常用也最受大家欢迎的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它源于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1989年创建的《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其全文和题录文摘版一一对应,经过16年的推广使用和完善,全面解决了文摘版收录量巨大但索取原文繁琐的问题。全文版的推出受到国内广泛赞誉,同时成为国内各省市高校文献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还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积累全文文献728多万篇,分七大专辑:自然科学专辑、农业科学专辑、医药卫生专辑、教育科学专辑、经济管理专辑、图书情报专辑、工程技术专辑 。\x0d\x0a\x0d\x0a万方数据库简介\x0d\x0a\x0d\x0a知识来源: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国内第一批开展互联网服务的企业之一,万方数据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中国第一的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知识的全面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全民信息素质的成长。\x0d\x0a\x0d\x0a覆盖范围:自然科学、数理化、天文、地球、生物、医药、卫生、工业技术、航空、环境、社会科学、人文地理等各学科领域。\x0d\x0a\x0d\x0a收录年限:《中国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主要收录1998年以来国家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

这就是视觉欺。

视觉欺,术语。人在看某些特殊的图像景物时,出现的视幻觉。这种幻觉使人感受到的和现实中的景物不符,使人感到有一种被欺的感觉。视幻觉的原理很复杂,这里只能笼统的概括,不能详尽的解释。

一部分原因是人的左右脑分工不同,所导致的眼睛所见到的图像在左右脑中处理时产生了不同的应激反应。

怪坡制造者的一番苦心还可以在多处发现。在怪坡首端,右边出发点比左边返回到达点高出数十公分。原因何在呢?右边垫高,是为了人们来到怪坡,放眼望去,第一印象便产生明显下坡感。而左边铲低,则为了保证回来时靠惯性滑得更远。再譬如,若将怪坡像前面的路段一样修成沥青或水泥路面,照说摩擦力更小,滑行的效果会更好。

但光洁的路面容易泄露真实的走势,于是便保持两边高,中间凹的土路模样。柱子根全用碎土石拥住、埋住,看不见显示角度关系的交界线。也隐瞒了柱子在地面部分的真实高度。连那个雕像的底座也是蓄意做成歪的。

扩展资料:

其他地方的著名怪坡:

台湾“怪坡”

在台东县东河乡,有一个名叫“都兰”的旅游胜地,其最吸引游人处,便是“水往高处流”。“怪坡”旁有一股小溪,溪水流到山脚下的农田,而靠近山脚旁的另一股溪水不往下流,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向山坡上流去,观者无不称奇。

发生在华夏大地的“怪坡”奇异现象,以其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成为人们探奇的“热土”。饶有兴趣的是,类似“上坡轻松、下坡费劲”的“怪坡”,在世界各国亦已发现多处。

乌拉圭“怪坡”

南美乌拉圭的巴纳角地区,可以说是“怪坡”的“聚焦点”,汽车只要一开进这一地区,便怪事丛生。最令人惊奇的要数汽车一旦抛锚,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神力,会把汽车推出几十米远。

韩国“怪坡”

韩国的济州岛,在天马牧场附近的516国道,有一段“怪坡”。汽车到此,熄火并置于空档,却见汽车又向坡上滑行。

美国“怪坡”

美国犹他州,有一个被人们称为“重力之山”的奇特山坡, 有一条直线距离为500米左右,坡度很大的斜坡道,也是闻名全球的“怪坡”。驱车到此, 将车停下,松开制动器,就会发现,汽车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着似地、缓慢地向山坡上爬去。

唐山“怪坡”

河北省唐山市区大城山脚下,新近发现一处“怪坡”,引起人们浓厚兴趣。“怪坡”位于唐山市大城山公园东北角,长约70余米,宽约15米,呈北高南低走势,坡度约为15度。日前,记者与游人一起骑车感受了一下“怪坡”。上坡时感觉轻松,几乎不用蹬车,而下坡则很费劲,不蹬车难以行进。记者看到,一位司机驾驶着桑塔纳轿车,下坡时汽车空档竟然向后滑行。 据了解,“怪坡”是唐山一企业员工偶然发现的,已开辟为旅游景点。关于“怪坡”的成因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磁场效应,也有人归结于周边环境造成的视觉误差。“怪坡”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据介绍,自国庆节以来吸引了上万人次光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怪坡

这就是视觉欺。

视觉欺,术语。人在看某些特殊的图像景物时,出现的视幻觉。这种幻觉使人感受到的和现实中的景物不符,使人感到有一种被欺的感觉。视幻觉的原理很复杂,这里只能笼统的概括,不能详尽的解释。

一部分原因是人的左右脑分工不同,所导致的眼睛所见到的图像在左右脑中处理时产生了不同的应激反应。

怪坡制造者的一番苦心还可以在多处发现。在怪坡首端,右边出发点比左边返回到达点高出数十公分。原因何在呢?右边垫高,是为了人们来到怪坡,放眼望去,第一印象便产生明显下坡感。而左边铲低,则为了保证回来时靠惯性滑得更远。再譬如,若将怪坡像前面的路段一样修成沥青或水泥路面,照说摩擦力更小,滑行的效果会更好。

但光洁的路面容易泄露真实的走势,于是便保持两边高,中间凹的土路模样。柱子根全用碎土石拥住、埋住,看不见显示角度关系的交界线。也隐瞒了柱子在地面部分的真实高度。连那个雕像的底座也是蓄意做成歪的。

扩展资料

马鞍山怪坡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濮塘镇的“怪坡”全长约120米,坡度约为2度,马鞍山濮塘风景区怪坡是国内最长的怪坡。

路口立着一个白色石碑,正面写着“怪坡”两个字,背面也有介绍:车倒爬,水倒流。在坡道下方马路中央有一金属点,在金属点往上至石碑处就是怪坡的主要坡段。

参考资料怪坡不怪 视觉作怪_中国知网链接为中国知网的论文,可打开后自行点击右侧的”PDF下载“来下载阅读,可用word文档打开。

是你的眼睛你大家知道,我们进行一切定向定位活动,总是离不开参照系的。怪坡处在两段陡坡之间。从一端往前看,迎面是山。从另一端往后看,是路面和天空的交界线。加上四周全是倾斜的山坡,找不到一个可以作为基准的水平面。这种地形地貌的烘托,很容易引起视觉上的误差。从柱顶吊一根铅垂线,马上便能发现,原来每根石柱都不是垂直的,而是一律平行倾斜了大约5度。错觉就这样加强了。在生活习惯中,我们总是把柱子视为垂直的。一条水平的路如果柱子一律向左倾斜,我们便会感到这是一条左高右低的下坡路;反之,柱子往右倾斜,我们便会感到是一条右高左低的上坡路。现在,在坡度不大的情况下,没人想到去怀疑歪的是柱子,自然就觉得斜的是道路了。 除了石柱的角度外,更能引人误入迷途的是石柱的放置方法。怪坡开头确有一小段下坡,此后才慢慢变成上坡。试想如果路边的柱子都有同一高度,各个柱子顶端的连线自然就能如实描绘出道路起伏的状况。怪坡之谜也会被人一眼看穿。而这里,各处石柱的高度是不同的,设计者确定每根柱子长短的唯一标准是,必须使使它们各自的端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道路先下坡后上坡的事实便被齐刷刷的柱子顶点所掩盖了。人们误以为柱子顶点的走势就是道路的走势。于是,后面一大段上坡被误认为开头一小段下坡的继续延伸。 此外,怪坡制造者的一番苦心还可以在多处发现。在怪坡首端,右边出发点比左边返回到达点高出数十公分。原因何在呢?右边垫高,是为了人们来到怪坡,放眼望去,第一印象便产生明显下坡感。而左边铲低,则为了保证回来时靠惯性滑得更远。 再譬如,若将怪坡像前面的路段一样修成沥青或水泥路面,照说摩擦力更小,滑行的效果会更好。但光洁的路面容易泄露真实的走势,于是便保持两边高,中间凹的土路模样。柱子根全用碎土石拥住、埋住,看不见显示角度关系的交界线。也隐瞒了柱子在地面部分的真实高度。连那个雕像的底座也是蓄意做成歪的。这哪里是什么自然之谜,分明是一个人造之谜。

有关摩擦力的论文

摩擦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如抓住物体需要摩擦,皮带传动需要摩擦,铁钉固定在墙上也要靠摩擦等等。但摩擦也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麻烦。例如:机器开动时,滑动部件之间因摩擦而浪费动力,还会使机器的部件磨损,缩短寿命。我们有时希望地球上从来就没有摩擦力,但如果真的没有摩擦力,人们的生活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我们无法行动,脚与地面没有了摩擦,人们简直寸步难行。自行车车轮与地面间光滑,怎么才能开动呢?汽车还没发动就打滑,要么就是车子开起来了就停不下来,没有阻碍它运动的力,就只能无限滑下去最后与其它车相撞造成一起又一起的交通事故。飞机无论是活塞发动机或者涡轮喷气发动机都无法启动。第二,我们无法拿起任何东西,我们能拿东西靠的就是摩擦力,摩擦力来自于物体本身的凹凸和我们手上的指纹,这下好,物体光滑,我们也没有了指纹,想拿东西却和它作用不上,只能干着急,不仅拿不起东西,拧盖子扭把手,一系列的力的作用都无法进行;生活处处困难重重。想写字却拿不起笔,笔又不能和纸产生摩擦写字,想吃饭碗筷却拿不住,筷子怎么也夹不住菜,想喝水又提不起杯子;想穿衣服却拿不起穿不上;想工作劳动,但任何工具都一次次从手上滑落……这样的话,人安会多么无助。如果没有了摩擦,那么以后我们就再也不能够欣赏美妙的用小提琴演奏的音乐等,因为弓和弦的摩擦产生振动才发出了声音。总之,假如没有摩擦的存在,那么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很难解决。如果衣食住行、学习、生活、工作、劳动等所有方面人们都因拿不起东西这个小小的因素困扰,人们还怎么有最基本的生存,更别提发展了。有资料说,某国家已研制出所谓的“超润滑材料”,可将它用到军事上,一旦战争暴发,将这种超润滑材料洒到对方的公路上、铁路的铁轨上和飞机起飞的跑道上,使对方的战车、运兵车、火车无法运行,军用物资无法运送;飞机不能起飞,失去制空权……用以谋求战争的胜利,这种超润滑材料所起的作用还真有点战略意义呢!我们可能幻想过如果没有摩擦,干什么事情都将不会有阻力,可等我们真正到了没有摩擦力的世界,才感受到摩擦力的重要。摩擦力有利也有蔽,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那些有害摩擦,学会利用摩擦造福人类。

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一、1.猜想:摩擦力与物体运动快慢有关2.实验:(1)将所选木块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2)重复步骤(1),只是将匀速的速度变大,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3)比较F1与F2的大小,得出结论3.结论:摩擦力与物体运动快慢无关二、1.猜想:摩擦力与物体接触面积有关2.实验:(1)将所选木块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2)重复步骤(1),只是将木板侧放在长木板上,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3)比较F1与F2的大小,得出结论3.结论:摩擦力与物体接触面积无关三、1.猜想:摩擦力与物体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2.实验:(1)将所选木块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2)重复步骤(1),只是将木块放在毛巾上,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3)比较F1与F2的大小,得出结论3.结论:摩擦力与物体接触面积有关四、1.猜想:摩擦力与物体所受压力有关2.实验:(1)将所选木块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2)重复步骤(1),只是在木块上放上一个钩码,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3)比较F1与F2的大小,得出结论3.结论:摩擦力与物体所受压力有关所以:摩擦力与物体接触面积有关摩擦力与物体所受压力有关摩擦力与物体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

网上可以收集资料,文章要自己写

研究摩擦力的小论文

手机空控,懒的打那么多字。

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静摩擦力F=静摩擦因素*物体的质量,只要一个力大于静摩擦力F,物体就会开始有所移动,滑动摩擦力始终小于静摩擦力F,至于方向,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力G=mg,重力的方向之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于地面向下,重力加速度g的值一般为9.8N/kg,地球上各个地方的重力加速度有的都不一样,做题的时候要考虑g 的取值。惯性:物体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是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物理论文3000字摩擦力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 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 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 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 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 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 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 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 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

假如世界没有摩擦力在我们的世界中,处处都有摩擦力存在,而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摩擦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没有摩擦力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假如地球上没有摩擦力,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假如没有摩擦力,我们就不能走路了.因为既站不稳,也无法行走.比如在冰上步行,由于冰滑,走不多远就累得满头大汗.如果没有摩擦力的话,道路比冰还滑,那时人们只有伏倒在地上才会觉得好受些.假如没有摩擦力,螺钉就不能旋紧,钉在墙上的钉子就会自动松开而落下来.家里的桌子,椅子都要散开来,并且会在地上滑过来,滑过去,根本无法使用.…… 推桌子时,在没有推力时,如果没有摩擦力,则物体要向右运动,所以物体有一个向右的运动趋势,所以物体会受到一个向左的静摩擦力的作用,阻碍它的这种趋势. 又如,传递带把货物往上运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摩擦,则货物要沿斜面下滑,所以物体有沿斜面下滑的趋势,所以传送带给了货物一个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的作用,以阻碍货物向下滑的运动趋势. 如果没有摩擦和介质阻力,物体只发生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这就是没有摩擦力带来的影响 在穿的方面,假如没有摩擦力,会怎样呢?我们将会穿不上鞋子,穿不上裤子,皮带会扣不住,衣服在穿上后滑落下来,纽扣也会扣不住,女的脸上画的妆也会因为没有摩擦力而脱落,就是帽子戴上后也会因为没有摩擦力而滑下来在吃的方面,如果没有摩擦力,又会怎样呢?我们的筷子,勺子,锅铲就都报废了,没有用了。我们不能一任何方式弄起我们的食物,就算放在嘴里的东西也会无法控制地到处乱窜,吃下去的东西会直接排出,没有吸收的时间,因为没有了摩擦力,食物的残渣也不会在体内停留,大家想象得到,这样的话,可想而知,人体的废物也会这样没有节制地排出......在住的方面,如果没有摩擦力,被子不能被拿起来,也盖不到背上,盖上了之后也不能随意的调整被子的位置,起床时会因为没有摩擦力而起不来。在行的方面,没有摩擦力,我们将会寸步难移,圆珠笔会写不出字,墨也会流出来,而且我们也拿不起笔。我们不能开车,上了车以后油门踩不下去,刹车踩不动,离合也不动了,就算踩了油门车也动不了。我们还面临着上不了楼的问题,因为没有摩擦力,我们爬不了楼梯,电梯的传动轴也带不动电梯。在工地,没有摩擦力就不能将土挖出工地并运出工地,也就是说我们也不能兴修建筑。在工厂,机器不运转了,因为没有摩擦力使轴不能带动齿轮,一个齿轮也不能带动另一个齿轮,火箭再也不能立着发射。当然了,没有摩擦力也有好的一面,牙齿上不会再有任何细菌,牙缝中也不会再塞上东西,头屑不会再落在衣服上,也不会夹在头发里,拉又大又重的东西也不会觉得费力,火箭在发射时的速度可以变得很快。在火箭返回舱穿越大气层世界不会与空气摩擦而产生高温,手也不用再洗,因为上面很干净,细菌都没有一个。而磁悬浮列车也可以开得很快。打火机也会打不着,从而会少许多抽烟的人。没有摩擦力的世界我们很难接受,因为它改变了很多平时我们所熟知的东西。 人们也许都忽略了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那就是摩擦力。如果世界上有一天没有了摩擦力那么人们的生活,工作会有什么改变呢? 如果没有摩擦力,那我现在就不能写这篇文章了。手与键盘没有了摩擦力,就没有办法去打字;手与鼠标没有了摩擦力,就没有办法去点击鼠标;手与电脑的开关没有摩擦力,就没有办法打开电脑。如果没有了摩擦力,连电脑都开不了,还怎么去写这篇文章呢? 如果有天没有了摩擦力,当我们睡醒时就无法从床上爬起来,无论怎么努力都起不来;如果没有了摩擦力,我们根本就无法去吃饭,因为手与筷子间没有摩擦力,怎么样也不能把筷子拿在手上,连吃饭都不能吃;如果没有摩擦力,人们都无法正常行走,走一步摔一下,或者走得想飞一样快,怎么都停不下来,那时大概要趴在底上走路比较好。总之,如果生活中真的没有了摩擦力,那么结果一定非常可怕,甚至连人类都不能生存在世界上。 如果没有摩擦力,那我们就不能好好上课了。如果没有摩擦力,教室里的桌子和椅子都不能被做出来,因为钉子与木头间没有摩擦力,也就无法把桌子和椅子钉起来,桌子和椅子都会散开;老师也不能在黑板上写东西,因为粉笔和黑板间没有了摩擦力,轻轻地写一下就不能止住,只好面对面的说,连书本和讲学稿都不能拿起来,因为手与书本和讲学稿没有了摩擦力。没有了摩擦力,我们都无法上课了,可见摩擦力的重要。 如果真的有一天没有了摩擦力,那么生活会变的很恐怖,不敢想象没有摩擦力的一天。当然,没有了摩擦力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些方便,能让人们轻易地推动一些重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有益摩擦,减少有害摩擦,使摩擦力被我们所用,不成为危害生活的祸端。 我在家一边看电视,一边用两根手指夹着“酒鬼”花生米往嘴里送。突然间,我怎么也无法夹起花生米。奇怪!我想站起来看个究竟,可脚下像踩到了冰块一样,哧溜,我滑出了房门。“不好,前面有棵大树!”我喊叫着想转换方向,却又无能为力。我闭上眼睛,做好了哭的姿势,准备在撞上树的那一刻开始哇哇大哭。可过了好一阵,我一点也没感到痛。我只好收起哭的姿势,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已经撞过树了。我费了好大劲,才慢慢站起来,但仍感觉脚下滑滑的。我这才恍然大悟:肯定是摩擦力消失了! 我像溜冰一样往前滑去。咦,前方有朵漂亮的花。我滑过去用力一拔,花儿却轻轻地滑了出来,因为用力过猛,我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但地上的土一点儿也没有粘在我身上。我觉得好玩,就在地上打滚、玩耍,心想:这儿还真好,不用洗衣服。 大难最终还是来临了,一阵大风刮过,我便飘了起来。不知什么时候,我从天上掉了下来,正好落在一辆汽车上。这汽车还真怪,头大身小,我在汽车上像皮球一样,滚过来,滚过去。“呀,前面出现了一排房子。”我喊道。汽车向房子冲去,我以为一切都玩完了,可没想到的是,汽车竟像泥鳅一样溜开了。 呀!没有摩擦力的世界真好玩!

大哥,论文自己写呀

摩擦学国际期刊

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作用表面间的摩擦、润滑和磨损,以及三者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与应用的一门边缘学科。 世界上使用的能源大约有1/3~1/2消耗于摩擦。如果能够尽力减少无用的摩擦消耗,便可大量节省能源。另外,机械产品的易损零件大部分是由于磨损超过限度而报废和更换的,如果能控制和减少磨损,则既减少设备维修次数和费用,又能节省制造零件及其所需材料的费用。 人类对摩擦现象早有认识,并能用来为自己服务,如史前人类 的钻木取火。《诗经·邶风·泉水》中有“载脂载宣,还车言迈”的诗句,表明中国在春秋时期已应用动物脂肪来润滑车轴。 应用矿物油作润滑剂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书中提到酒泉延寿和高奴有石油,并且用于“膏车及水碓甚佳”。但长久以来摩擦学的研究进展缓慢,直到15世纪,意大利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才开始把摩擦学引入理论研究的途径。 1785年,法国库仑继前人的研究,用机械啮合概念解释干摩擦,提出摩擦理论。后来又有人提出分子吸引理论和静电力学理论。1935年,英国的鲍登等人开始用材料粘着概念研究干摩擦,1950年,鲍登提出了粘着理论。关于润滑的研究,英国的雷诺于1886年继前人观察到的流体动压现象,总结出流体动压润滑理论。20世纪50年代普遍应用电子计算机之后,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的理论开始有所突破。 对磨损的研究开展较晚,20世纪50年代提出粘着理论后,60年代在相继研制出各种表面分析仪器的基础上,磨损研究才得以迅速开展。至此,综合研究摩擦、润滑和磨损相互关系的条件已初步具备,并逐渐形成摩擦学这一新的发展中的学科。 摩擦学研究的对象很广泛,在机械工程中主要包括动、静摩擦,如滑动轴承、齿轮传动、螺纹联接、电气触头和磁带录音头等;零件表面受工作介质摩擦或碰撞、冲击,如犁铧和水轮机转轮等;机械制造工艺的摩擦学问题,如金属成形加工、切削加工和超精加工等;弹性体摩擦,如汽车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弹性密封的动力渗漏等;特殊工况条件下的摩擦学问题,如宇宙探索中遇到的高真空、低温和离子辐射等,深海作业的高压、腐蚀、润滑剂稀释和防漏密封等。 此外,还有生物中的摩擦学问题,如研究海豚皮肤结构以改进舰只设计,研究人体关节润滑机理以诊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人造心脏瓣膜的耐磨寿命以谋求最佳的人工心脏设计方案等。地质学方面的摩擦学问题有地壳移动、火山爆发和地震,以及山、海,断层形成等。在音乐和体育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摩擦学问题。 摩擦学涉及许多学科。如完全流体润滑状态的滑动轴承的承载油膜,基本上可以运用流体力学的理论来解算。但是齿轮传动和滚动轴承这类点、线接触的摩擦,就还需要考虑接触变形和高压下润滑油粘度变化的影响;在计算摩擦阻力时则需要认真考虑油的流变性质,甚至要考虑瞬时变化过程的效应,而不能把它简化成牛顿流体。 如果油膜厚度接近于接触表面的粗糙度,还需要考虑表面纹理对润滑油的阻遏和疏导作用,以及油温所引起的热效应。油膜再薄,两摩擦表面粗糙峰点 也会发生接触或碰撞,接触峰将分担一部分载荷,接触峰点区域处于边界润滑状态。在使用油性添加剂时,表面形成吸附膜,而在使用极压添加剂时,表面形成反应膜。 为了了解磨损的发生发展机理,寻找各种磨损类型的相互转化以及复合的错综关系,需要对表面的磨损全过程进行微观研究。仅就油润滑金属摩擦来说,就需要研究润滑力学、弹性和塑性接触、润滑剂的流变性质、表面形貌、传热学和热力学、摩擦化学和金属物理等问题,涉及物理、化学、材料、机械工程和润滑工程等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摩擦学的理论和应用必将由宏观进入微观,由静态进入动态,由定性进入定量,成为系统综合研究的领域。 《润滑与密封》《磨擦学学报》

摩擦学学报润滑与密封Tribology letterTribology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ribologywear

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边缘学科的摩擦学学科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当时,作为从事润滑材料研究近20余年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已具备了较完备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并解决了我国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的一系列关键润滑材料与技术问题,研究范围涉及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超高温及超低温材料等,并在煤炭、冶金、机械制造、交通、军工等工业领域得到了应用。为了顺应当时国内工业发展形势的需求,同时广大摩擦学工作者也急需一个平台,以便开展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介绍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于1980年7月向原中国科学院四局提出组织出版《固体润滑》学术刊物的申请,在申请报告中提出了《固体润滑》创刊的初步意见,刊物面向的读者对象及其办刊宗旨等。经研究,中国科学院于1980年11月发文批复,同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所创办《固体润滑》(季刊)刊物,并由兰州市邮政局面向全国公开发行。1981年初,甘肃省出版局核定《固体润滑》(季刊),完成了刊物出版登记注册手续,于1981年7月正式创刊《固体润滑》,第1期(创刊号)于1981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正式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固体润滑》的创办初期,以申松昌为主编的第一届编委会成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始终坚持所制定的办刊宗旨,赢得了读者和作者的好评,为刊物的编辑出版积累了丰富经验。90年代初期,我国的摩擦学学科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同时摩擦学研究也步入国际领先行列,摩擦学研究已渗透到材料、微机械、生物等学科领域。这时的《固体润滑》已不能满足摩擦学学科的发展需求,刊物中的投稿所涉及范围覆盖了固体润滑之外的其他学科领域。基于这一情况,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报请中国科学院出版委申请更名和更改办刊宗旨,1991年4月经中国科学院评审推荐,国家科委批准,《固体润滑》自1992年第1期更名为《摩擦学学报》;同时,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报请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将刊物的征稿范围扩大到了摩擦学设计、摩擦化学、摩擦力学、摩擦学材料等方面,使其成为涉及摩擦学各分支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随着稿源不断增多,2000年,兰州化学物理所将《摩擦学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