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杨荣国博士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杨荣国博士毕业论文

香港政府自1963年为推广中文教育,特意成立了中英双语并重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大自建校以来一直以来致力于“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香港中文大学位于沙田。它的校园面积为全港最大。中大校园依山傍海,树木鸟类繁多,人文气息浓郁,被誉为全亚洲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学校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政府自1963年为推广中文教育,特意成立了中英双语并重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大自建校以来一直以来致力于“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香港中文大学位于沙田。它的校园面积为全港最大。中大校园依山傍海,树木鸟类繁多,人文气息浓郁,被誉为全亚洲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编辑本段世界排名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培育既专且博的领袖人才,极具人文气质的世界级名校。自立校以来,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的中大,在香港的教育史上创造了众多奇迹。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不仅在亚洲区内享有盛名,而且在国际上也获得广泛认同。其以杰出的学术表现、雇主评价、学生及教授国际化程度、师生比例及论文引用情况等被英国THES-QS连续评为全球大学前50强。 2009年《泰晤士报》(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2010年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中文大学较2009年略升4名,位列全球第42,继续处于大陆名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之前。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在2011公布了亚洲大学排名榜,香港中文大学亚洲第五,北大、清华分别居13位、16位。 而在上海交大最新发布的2010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大位列大中华区第二位(仅次于台大),香港地区第一。 2010年英国《泰晤士报》公布全球2010年全球“200大”大学排行榜,香港大学由去年排名第33跃升至第18位,香港中文大学也由去年第50位攀升至第38位。2011年全亚洲大学排名为第五名编辑本段校训校徽 香港中文大学校徽 中文大学校徽雕塑香港中文大学校训为“博文约礼”“博文约礼”出自《论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它是孔子的主要教育规训。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因此,中大的教育方针是德智并重。 以中国神话中的“凤”为校徽亦能体现中大的特别之处,盖自汉代以来,凤就被看作是“南方之鸟”,成为高贵、美丽、忠耿及庄严的象征。以紫色与金色为底色,取意紫色的热诚与忠耿和金色的坚毅与果敢。中大这种人文气质背后的文理兼备,出将入相的刚柔相济在其招生、教学及校园文化中皆得到了充分体现。编辑本段学校历史 香港中文大学* 1957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成立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共同争取应得的政府资助及学术地位。 * 1959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成为政府资助专上学院。 *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正式成立,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合并而成。 * 1965年,教育学院成立。 * 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改制方案,将中大采取单一制的行政结构,各书院只管理其各自的资产,其余全部权力,授予大学本部。 * 1977年,医学院成立。 * 1986年,逸夫书院成立,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第四个成员书院。 * 1991年,工程学院成立。 * 2005年,开设环球商业本科生课程 * 2005年12月1日,法律学院成立,是香港第三家提供法律课程的本地大学。 * 2006年,开办法学士本科生课程。 * 2006年,宣布成立晨兴书院及善衡书院,校舍设于大学体育馆后之山坡,及后更宣布将成立第七所书院,校舍设于联合书院后面之山坡。

杨荣国(1907~1978),中国哲学家。笔名杨天锡。湖南长沙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群治大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热心地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运用于古代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并确立了自觉地将史学服务于现实政治的思想。1946年7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在狱中,杨荣国仍然继续研究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出狱后即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思想》。曾任重庆东北大学、南宁桂林师范学院教授。1949年后任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并被选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民盟中央委员。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他长期在中山大学工作,一直到逝世为止。在“文革”初期,杨荣国曾被隔离审查,还遭到过抄家、毒打、扣发工资,被送到“五七”干校从事体力劳动,其妻子陈慧敏因受到株连,被折磨成精神病患者,后弃家出走,又溺水身亡。1973年,杨荣国恢复了工作,此后他还曾任广东省理论工作小组副组长、中山大学哲学系革命领导小组组长、中山大学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等。1978年8月,杨荣国在广州患癌症过世。

孙中山先生曾创办中山大学,在过去这所大学是很优秀的。但是我没有具体了解过这所大学,弟弟想要去这所大学,不知道现在中山大学怎么样呢?

简单一点说吧。1.中大的文科都还比较不错,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在全国都挺好的,至于就业嘛,好像中文系的还不错。比较高。此外岭南学院经济类的在华南地区也算是首屈一指了。2.中大的学科建设有点重复,比如经济类的吧,有岭南学院,有国际商学院,还有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是四年都在广州大学城东校区,就是番禺啦。岭南学院是一二年在珠海校区,三四年回广州南校区本部,至于国商嘛,就是四年都陷在珠海了。3.中山医的是一二年在珠海,三四年回广州北校区去,也就是以前的中山医科大。多嘴一下,一楼的别做免费广告了,鲁迅还不是在中大任教过,不过只待了一个月就走了。其实那些名气大点的教授什么的,给本科生上课时间也很少啦,都当硕导博导去了,不过中文系好像还能见到挺多教授的,呵呵。

吉大杨巍博士毕业论文

对啊 对啊 我就是河科大的 洛阳是中国轴承基地 河科大轴承很有名气

学互联网行业技术会是不错的选择,现在设计类,软件开发类和电商类都是社会追求的人才

轴承专业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专业,又是我们学校的老专业,好像是全国唯一轴承本科专业吧!已经成立三十多年了,就业方面也是很强的.看看这个:★ 轴承教研室 1、概况 轴承教研室隶属于机电工程学院,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主要进行“轴承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本科生、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轴承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是全国高校唯一本科专业方向。所在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是河南省第一层次类重点学科。 2、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 主要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为相关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轴承设计原理”、“轴承制造学”、 “轴承性能测试分析”、“模糊数学及其工程应用”、“轴承测试技术”、“轴承加工设备”、“轴承应用技术”、“轴承磨削技术”、“摩擦学与弹性力学”、“切削与磨削原理”、“机械制造基础”、“控制工程基础”等主要课程以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同时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咨询等,可为轴承专业方向的工程硕士、本科生、在职人员教育开展多方面的服务。 3、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内容属于“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研究方向涉及轴承设计、轴承制造、轴承性能测试、轴承试验设备和检测仪器、轴承装备及工装设计和开发等领域以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学内容和手段等。取得了滚动轴承CAD、大型轴承摩擦力矩测量台、轴承套圈表面强化、轴承滚道谐波分析、航空发动机轴承和汽车离合器轴承的性能分析、轴承滚道表面质量测试、轴承退磁研究、低噪音轴承生产技术研究、轴承精密制造工艺、滚动体及铆钉缺失在线检测、动态不确定度评价的非统计理论、乏信息系统理论、极端工况摩擦学、纳米材料技术、材料表面改性、创新人才培养等50余项科技成果。很多成果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二等奖、、河南省教育成果特等奖和二等奖等。获国家专利2项。在国际和国内著名学术期刊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CI、EI和ISTP收录近100篇。研究成果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在产学研结合上成绩显著,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出版了《滚动轴承设计原理与应用技术》、《滚动轴承制造工艺学》、《轴承加工机床》、《无心磨削的理论与实践》、《滚动轴承磨削谐波控制理论及应用》、《滚动轴承乏信息试验分析与评估》、《滚动轴承噪声理论与实践》、《测量不确定度的非统计原理》、《非统计原理及其工程应用》、《轴承实用技术手册》、《材料的干摩擦学》等系列教材和专著。可以承担的科研课题涵盖轴承产品设计开发、轴承性能分析、轴承制造技术攻关、轴承测试技术研究、轴承加工设备研制,各种装备的数字化改造等领域轴承装备数控改造、自动线等领域。

大连理工杨国林博士论文答辩

大学毕业论文谢辞(精选7篇)

导语:大学毕业论文的谢辞包含哪些内容呢?大学毕业论文谢辞有着怎样感人肺腑的话语呢?下面是我分享的大学的毕业论文谢辞(精选7篇),欢迎阅读!

本论文的完成,得益于xx大学老师传授的知识,使本人有了完成论文所要求的知识积累,更得益于导师xxx教授从选题的确定、论文资料的收集、论文框架的确定、开题报告准备及论文初稿与定稿中对字句的斟酌倾注的大量心血,在此对导师xxx教授表示感谢!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给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xxxxxx学院的各位老师、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你们给予我的指导和教诲我将永远记在心里!

感谢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给我传授诸多专业知识的xxxx教研室的各位老师,感谢xxx老师、xx老师、xx老师、xxxx老师、xxxx老师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和我一起生活四年的室友,是你们让我们的寝室充满快乐与温馨,“君子和而不同”,我们正是如此!愿我们以后的人生都可以充实、多彩与快乐!

感谢我的同学们,谢谢你们给予我的帮助!回首本人的求学生涯,父母的支持是本人最大的动力。父母不仅在经济上承受了巨大的负担,在心里上更有思子之情的煎熬与望子成龙的期待。忆往昔,每次回到家时父母的欣喜之情,每次离家时父母的依依不舍之眼神,电话和信件中的殷殷期待和思念之语,皆使本人刻苦铭心,目前除了学习成绩尚可外无以为报,希望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使父母宽慰。

非常感谢xxx老师、xxx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设计阶段给自己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她们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她们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她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在此我向她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终于完成了,这意味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匪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xxx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毕业论文暂告收尾,这也意味着我在xxx大学的四年的学习生活既将结束。回首既往,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光能于这样的校园之中,能在众多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老师们的熏陶下度过,实是荣幸之极。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匪浅。这除了自身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论文的写作是枯燥艰辛而又富有挑战的。xxxx是理论界一直探讨的热门话题,老师的谆谆诱导、同学的出谋划策及家长的支持鼓励,是我坚持完成论文的动力源泉。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从论文的选题、文献的采集、框架的设计、结构的布局到最终的论文定稿,从内容到格式,从标题到标点,她都费尽心血。没有xxx老师的辛勤栽培、孜孜教诲,就没有我论文的顺利完成。

感谢经济xxxx系的各位同学,与他们的交流使我受益颇多。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以及我的朋友们对我的理解、支持、鼓励和帮助,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所做的一切才更有意义;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才有了追求进步的勇气和信心。

时间的仓促及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整篇论文肯定存在尚未发现的缺点和错误。恳请阅读此篇论文的老师、同学,多予指正,不胜感激!

这篇论文用在写作上的时间并不算长,但论文前期的选题、问卷设计、数据收集等等阶段跨越了我近三分之二的研究生生活。这漫长的论文准备阶段虽谈不上艰难,但足够让我深入真切地感受了学术研究斑斓多姿的一面和艰涩苦闷的另一面。终于,研究做到现在写出了论文,我想要先感谢自己希望不会显得很无理。因为如果没有最初自己对学术研究的执拗憧憬、与而后对本研究的慎思恪守,这段经历带来的感悟和贡献都无从谈起。学术这座象牙塔的洁白神圣到研究进展的最后已悄然化作我眼中的一粒朱砂痣,让我明白学术这件事要用尽全力持之以恒才可能做成浓烈的美,不然很可能只是墙上的一抹蚊子血。

在研究的每个阶段我都不由地去想,在未来论文致谢中如何表达对导师xxx、xxx老师万分之一的感谢。xxx老师的“xx”启蒙鼓励和xxx老师“xx”细致务实这两种风格的指导相得益彰,让我从对学术懵懂无知蜕变成为现在的半个门外汉。她们优异的研究素养感染着我有信心去完成自己的研究,哪怕这一路走得跌跌撞撞。她们“润物细无声”的指导潜移默化了我固有的思维方式,激发出更多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意识,凝固成我未来学术修炼的根基。而在这后论文时刻,我想要感谢更多的是她们向上的学术和人格气场,这些是我踏实、独立做研究的最大力量源泉。我热爱睿智可爱的她们,享受与她们相处共事的时刻,希望未来的我可以让她们骄傲。

感谢帮助我完成问卷的兄弟姐妹,他们是我在xxx的特殊同学。他们不仅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还持续关注这项研究进展,无保留地展示他们形态各异的理财状态,给我几近枯竭的研究带来灵感和乐趣。

这篇论文得以发展至今,还要感谢xxx老师和xxx老师,她们在开题时给我提出中肯的意见,让我得以迷途知返。同时感谢xxx老师、xxx老师和xxx老师,他们在帮我看论文雏形writingsample时备受煎熬,我至今深感愧疚。还有我友爱的同学们,他们的温暖快乐使我在研究的艰难时期有苦中作乐的沃土,他们的搀扶相助令我十分感激。成为xxxxx院的一员是我最幸运的事,她让我认识了这些人格高贵、学术优秀的好老师,结识了团结友爱、善良聪明的好同学,给予我开拓视野、见识卓越的平台,在毕业之际我要把感激和骄傲一一留给学院。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你们是我永远固若金汤的大后方,我爱你们。

这篇论文写就之时,是春暖花开的三月底。校园里樱花开得正好,阳光常常很灿烂,美丽、晴朗、清爽,这正是重庆最好的天气。从xx年来到重邮读书到现在xx年我研究生毕业,18岁到28岁,我人生最宝贵的十年在这里度过。读书、工作、再读书,在重邮这所美丽的校园里,我聆听教诲、汲取知识,遇到很多老师、交到很多朋友,收获很多,也留下了太多遗憾。十年之期、毕业之时,回首过去虽然很不完美,但我心中常常涌起感激之情。

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您宽广的知识、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平易近人的态度令人如沐春风,研究生阶段有幸在您的指导下学习,我在知识上、眼界上、为人处世上都受益良多。您对我工作上的指导让我进步很大,您曾经教导过我的很多话都让我对生活、事业有了更广的思考。

我要深深地感谢xx教授,从本科到研究生,您在学习上给了我很多帮助与指导,关心提携之心令我感动。您在课堂上的风采令我神往,您在学术上的严谨、勤奋都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我要感谢xx教授。您是我的授课老师,您指导过我两次辩论赛,学习上您带给我很多启发。您还工作上给我很多锻炼的机会,让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我还要特别要感谢法学院的很多老师。xx老师,您在法学上的深厚造诣第一次带给我学术的洗礼,让我有兴趣和勇气窥探这扇知识的大门。十年以来您对我的帮助令我总是心生感动。xx老师,您是我大学时候的第一位辅导员,是我读研期间的老师。感谢您十年来对我的无私关心、指导和帮助,我会继续努力。xx老师,您是我大学时的第二位辅导员,您一直支持我、帮助我。我的心头总是记着本科的时候您对我说的一句话:“高翔,多写点文章啊!”——令人羞愧的是,这一点我做得很不好,辜负了您的期望。我愿时刻谨记您的话,在人生的下一个十年不断鞭策自己!

法学院的很多老师,学术造诣、人品魅力都令人敬仰。我以我是重邮法学院的学生而自豪!

我还要感谢我所有的同学、同事、朋友们。十年间,你们给了我很多支持、帮助、理解、宽容和关心。所有的欢笑、悲伤,笑容、泪水都凝成岁月留给我们的财富,携手同行,共同成长,我们一定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最后,要感激我的'父母。生养之情、抚育之恩永难等值回报,此时此刻言语无力,只是,女儿保证会做得越来越好!希望我们一家健康幸福!

飞速发展的重庆城区,重邮可能是唯一的能让你早晨在鸟语中醒来的地方。曾经对清静美丽的校园产生了“审美疲劳”,如今回首,才发现今后无论身在何处,重邮生活都已在我身上烙下了印记,那些风景人物、悲欢离合都是我此生的永恒记忆。不弃不离,重邮十年,我愿无怨无悔。

在严肃的学术论文后面写这样一篇感性又“啰嗦”的致谢词,也许稍稍有点不搭调。但就请大家理解我这复杂的十年之情。谢谢所有人。

本文是在xx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我要感谢我的导师xx老师。他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我论文的整个写作过程中,xx老师对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修改润色、定稿,xx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正是xx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xx老师。

我要感谢我所在实习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在我工作期间,他们允许我使用公司的电脑资源上网查询所需的写作资料,他们尽量给我少安排工作任务,让我能够空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论文的写作,万分感谢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我要感谢我的同学,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他们帮助我解决了许多学校工作上的事,还经常将一些我没有注意到的学校通知通过短信或邮件及时告诉我,让我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毕业论文,真诚地向他们表示感谢。

在大学四年期间,我的身边始终围绕着家人、老师、朋友,他们的关爱和无私帮助使得我度过艰难,顺利地完成大学的所有任务。回首曾经,往事犹如昨日,他们的关心帮助是我不能忘却的美好回忆。在此,向所有支持过我的人表示最衷心地感谢。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诚挚谢意。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情万分激动。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论文的撰写编排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的热情帮助。

我首先要感谢张玉清老师,是他将我领入了信息安全的大门,并对我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使我的研究工作有了目标和方向。在这近二年的时间里,他对我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和教育。,使我能够不断地学习提高,而且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也成为了本论文的主要素材。同时,张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令我十分敬佩,是我以后学习和工作的榜样。还要再次感谢张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爸妈和女朋友小熊,在生活上给予无限的关爱,特别是小熊,和她恋爱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她的爱,失去她的时候追悔莫及,或许余生连弥补的机会都没有了,在快要毕业的时候,向你深深遗憾地说:“你的爱让我长大成熟,从此知道该如何去爱,而我却让你伤痕累累,而你已远走,如果还有任何机会,如果还有来生来世,我一定放你在掌心细心呵护”。

感谢在防范中心一起学习工作生活的同事们,张德华博士,毛剑博士,刘向宁博士,赵鸿浩,贾素平,李海宝,孙鹏鹏,杨晓彦,倪阳,黄丹丹,王若欣,余俊松,由于你们,生活过得精彩而又充实。

感谢在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阶段一起度过美好时光的同学们,并一起度过在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实习的岁月。

最后,感谢所有关心我、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

在度过无数漫漫长夜之后,不禁长吁一气,行文至“致谢”部分,也就意味着我的论文到了谢幕之时。本文大抵耗时四年方成,个中辛苦唯有自己深切感知。在回首这转瞬即逝的三年多岁月中,此刻没有华丽词藻的拷贝堆砌,没有为赋新词的推辞叠意,更没有矫揉造作的敷衍了事,我更愿将求学时光里所有给予我帮助的师长、同窗和亲友们一一铭记并永存感念。

不禁回想起自己数年前写硕士论文致谢时的样子,那时的心态比面对正文还要虔诚。其原因不仅在于那篇论文同样写得辛苦,更因当时求学维艰,幸逢遇上恩师董惠江教授方才圆满完成学业。硕士毕业后,有幸跟随恩师继续求学至今。在师门之中,我是恩师最为关心,也最为费心的弟子,这份大爱时常激励着我不断求索和超越自我。感谢恩师和师母这些年来对我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更感谢恩师对我学术研究上的言传身教。恩师不仅教我法学思考的方法,更教我学术研究的态度,使我这个理工科出身的学生较快地跨进了法律的研习之门。我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是商法方向的问题,长达16万余字,并且该文获得了全国优秀法律硕士论文奖。鉴于此,读博之初,本想沿着此方向继续研究尚未解决的诸多问题,但此想法遭到了导师的反对。恩师认为我的民法基础不够深厚,直接进入商法领域做博士论文不合时宜。于是,我的博士论文就这么“零起点”地返回到民法领地。而今当我写完这篇博士论文时,方才深切感受到恩师的良苦用心,自己的民法基础着实获得了不小的进步。

感谢我的民法启蒙老师孙毅副教授领我进入民法的殿堂,诱发我学术研究的兴趣。孙老师以其在私法学上特有的敏感、深刻、睿智和卓识,教导着我如何去参悟私法的理念,如何去研习法学方法论。本文的选题和文中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均离不开孙老师的帮助。

感谢杨震教授对我学业、工作和生活上的诸多关照。没有杨老师慈父般的关怀,我就不能在硕士毕业时顺利地破格留校任教,我也不能在读博期间不断往返于学校和国家图书馆,更不能顺利获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

我永远感念导师董惠江教授、杨震教授和孙毅副教授这三位影响我一生的老师,三位老师的学识和人品激励着我永远向前,引导着我去做一个善良的人、真正的人!

感谢西语学院德语系教师韩璐璐“师妹”教我为期一年半的德语,激发我继续深造的斗志!

感谢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的董玉庭教授、马长山教授、王歌雅教授和湖南大学法学院的屈茂辉教授的授业之恩!

感谢博士期间九位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和帮助!作为班里年岁最小的一员,格外受到各位哥哥姐姐的宠爱。感谢沃云博士和戴谋富博士和我一起写就的友情岁月,愿我们“铁三角”的友谊地久天长。

感谢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周丽萍大姐,法国里尔第一科技大学郑一华老友,美国田纳西大学袁起博士、芝加哥大学杜清风博士,日本秋田大学留学生王君老弟、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陈巍博士,中国政法大学龙云丽博士、赵晓钧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张丽博士、安军博士、曹鸿飞博士,江苏省文化厅郭妍琳,大连交通大学日语教研室邹存峰老师、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博士黑龙江大学刑法教研室陈建旭副教授,我的学生朋友姜凯阳、单锐,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文献翻译上的援手之劳。

感谢南京大学法学院2010级民商法专业硕士生陈本林、黑龙江大学法学院2008级民商法专业硕士生刘欣、宋伶军、焦洋、李晶晶、马爽、尹丹等师弟师妹在极为繁琐和辛苦的文字校对上所提供的帮助,博士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们的无私帮助!感谢赵爽师妹在我教学、科研和日常生活中所提供的诸多帮助。

感谢每一位小石头,能为汝师,是我今生莫大的幸福。正是因为不愿误导了可爱的你们,我才有了更大的毅力和勇气去不断求索未知的天空。

感谢西祠胡同天下研究生版的各位兄弟姐妹,是你们的友情驱散我“参禅苦行”中无数孤寂抑郁的时光,平添我生活中的诸多喜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感谢,送给我的爸爸妈妈!感谢亲爱的爸爸妈妈多年来对我的宽容、支持和勉励。孩儿二十五年的执着求学路给并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读博之初,妈妈遭遇了一次重大医疗事故,使我一度想辍学回去就业,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是你们的殷殷期望,使我更加明白感恩的责任和奋斗的意义。爸爸妈妈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孤寂清寒的情境下煎熬着,孩儿除了努力求索和不断进步外,无以心安。没有爸爸妈妈如此巨辛的付出,无以成就我坐在校园里埋头求学的这份宁静。感谢妹妹对我的无尽牵挂和关心,在我远离家门的这些年里,正因你对父母的加倍关心,我才得以些许心安!

再次向在我“成长”过程中所有关心我的亲友、师长和朋友们致以最诚挚、最衷心的感谢!

论文答辩环节,是大连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员获得硕士学位证书的最后一道关卡,经过了漫长的学习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了重重关卡,在职学员终于走到了这最后一步。但是其实,这最后一道关卡是很多大连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员的压力所在,有些学员想要知道:论文答辩流程大连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复杂吗?第一在职学员要进行自我介绍。也就是说,开始进行答辩的时候,面对着答辩老师,大连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员一定要以一段自我介绍作为本次答辩的开场白。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大连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员的举止一定要大方、从容、礼貌得体,这样可以给考官一个很好的第一印象,这也就意味着在职学员走向了答辩成功的第一步。第二在职学员要进行自我陈述。在自我介绍之后,大连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员就要对自己的论文进行适当的陈述了。进入了论文部分,都吓就需要大连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员对自己的论文题目进行介绍,包括选题背景、原因等等。不过,在职学员介绍的重点要放在此课题所研究的主要模块、工作上,包括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必要的时候,大连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员要加上一些创新的部分,答辩老师都是很希望在职学员有所创新的。同时,大连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员还要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展望。最后,大连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员再进行几句简短的自我评价,比如说专业水平在哪些方面有所提升等等。由此看来,论文答辩流程大连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并不复杂,只要在职学员认真准备,对自己的论文比较熟悉,那么顺利通过答辩就不是问题。

杨振宁博士论文答辩

中国古代的时候,就有“学士”、“硕士”、“博士”等称谓,不过它们在过去只是一种身份和官职的象征。国家正式将上述三种称谓作为“学术称号”授予院校毕业生,还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1915年, 民国政府曾经颁布了《特别教育纲要》,在这份纲要里面规定:学校可授予学员学士、硕士或博士的称号。

二十年后,南京国民政府也颁布了相应的学位管理办法。但是在那个时候,从未授予任何一人“博士学位”。 中国第一位博士,还要等到1982年才会出现,那时这位博士已经43岁了。

这位博士曾经是一名北京大学物理专业的研究生,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他第二次参加考研,选择了从前最喜欢的物理专业。

因为专业基础打得牢实,所以他很快就通过考试,进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进行“硕博连读”。按照正常的学制计划,他本应在1984年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证书。

不过,最后他被破格允许提前毕业,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马中骐。 那么,马中骐到底是怎样当上中国第一位博士的,他又为什么考了两次研究生呢?

1940年,马中骐出生于中国上海。上世纪五十年代,年仅16岁的他就考进了兰州大学。后来他一边读书一边参加劳动,毕业以后成了学校里面的助教。

马中骐在 24岁时考进了北大物理系,师从物理学家胡宁。不料书还没读完,物理教研室就解散了 ,于是他只能重返兰州大学任教。

马中骐白天跟着学生们一起下农村,晚上才有机会读书。出于对物理学的热爱,即便条件艰苦、前途渺茫,马骐依旧没有放弃对理论物理学知识的研究。

平时,马中骐会趁晚上钻进学校的图书馆去查阅资料,有时也会委托身在北京的朋友,帮忙找来国外新出的学术论文,用一台旧上的打印机,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出来。

有一次,马中骐为了打印一篇论文,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 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一切皆是出于本身对物理这门科学的热爱,马中骐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

时间来到1978年,当马中骐听说国家要恢复高考时,心中又重新燃起了求学的希望。然而他当时已经 38岁,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年龄。

就在马中骐以为机会将与自己再一次失之交臂时, 临到开考前的50天,事情出现了转机。 有一天,他忽然看见当地报纸上刊载的一条消息,说是国家把参考人员的年龄放宽到了40岁。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马中骐才成功报名,第二次参加了考研。不过,这个时候留给马中骐准备的时间也并不多了。

不过这些年来,马中骐一直把理论物理书当成精神食粮,没日没夜地阅读,所以这场考试对他来说完全是驾轻就熟。考试之后, 他就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录取了。

话说这个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来历,是很不一般的。它原来是周总理为了推动我国物理科学的发展,指导相关部门在“原子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建立的。

创办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理论与实践同样出色的物理学人才。后来我们 中国的第一位博士马中骐,和第一位博士后陈和生,都在这个所里诞生。

话说 马中骐曾经当过一年北大研究生,但是学业没有完成 ,就回到了兰州。所以这一次他是以本科生的身份,考进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时,因此他还得先行攻读物理学的硕士课程。

读了三年之后,也就是在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才正式颁布,高能物理研究所就 是全国第一批有了颁发博士学位证的资格的单位。

那么,第一批博士学位证将在什么时候颁发呢?按照学校最初的安排,要等到1984年,第一批学员们才能毕业;所以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的第一个博士,还要再等三年才会出现。

不过这个时候有领导指出:高能物理研究所里的学员们,有一批基础牢靠,专业知识扎实的人,他们学习进步很快,现在的专业水平与外语,都已经达到了博士学位的要求。

因此应当允许他们去参加论文答辩,如果通过了,就授予博士学位。因为这个原因,马中骐在当年,就参加了博士论文答辩。

在场的七位导师,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全体通过了马中骐的论文。 于是这样,他成了“中国第一位博士”。

其实,马中骐当年并不是高能物理研究所里面,唯一一个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学员,而且他也不是唯一一个拿到博士学位证的人。

但是马中骐的确是第一个通过论文答辩,得到导师们一致认可的人。所以,他的博士学位证编号是“001”。

之前有网友提出疑问:博士学位证是由不同的学校分别颁发的,所以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有一个“001”,为什么说马中骐是“中国第一个博士”呢?

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因为中国的大学,取得颁发博士学位证的资格,是从1981年起。

当时第一批得到这个资格的单位,是周总理指导创办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别的学校拿到资格的时间,或者是学员毕业的时间,始终比高能物理研究所要晚一些。

2018年,马中骐把他的001号博士学位证,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这件事也从侧面证明了,马中骐的确就是中国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证书的人。

马中骐毕业之时,博士学位证书是由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亲手颁发的。 后来,马中骐也一直留在所里担任研究员。

一九九零年,马中骐获得了“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前几年,马中骐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合作,在“冷原子”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

以往我们曾经提到过那位,七十年代的高考“状元”。最初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从城市去到农村参加劳动,但是他们没有像旁人一样,放弃自己从前在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

在别人放弃回城的梦想,在当地结婚生子的时候,得过且过的时候,这些后来的“高考状元”们,几乎都在想尽一切办法,不断重温过去学到手的知识。

直到1978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改变他们命运的契机就到来了。但是在那之前,没有人知道,机会将在什么时候降临;但是机会,永远都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近日浏览新闻,知道9月22日是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 为庆祝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先生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为题发表演讲,整个演讲是围绕着杨振宁先生与邓稼先先生的故事来展开的。 因为早先就曾在某篇文章中读到过杨振宁先生与邓稼先先生的故事,并被故事所吸引。所以下午工作之余,就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到更多的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位先生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两位先生祖籍都是安徽人。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安徽怀宁县。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杨振宁长邓稼先两岁,合肥怀宁两地相距大约150公里。 两位先生的父亲都曾经是清华大学的教授。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哲学系教授,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中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华罗庚教授就受到过杨武之的帮助和指点),当时也是清华的数学教授。邓以蛰与杨武之是老乡又有多年的交情。 两位先生 小时候都曾住在清华园。1925年八个月大的邓稼先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北京,入住清华园;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北平,居于清华院西院十一号,在清华园两家是邻居,有的资料上说,两人小时候经常在一起做游戏。 两位先生 读的是同一所中学。杨振宁1933年入读崇德中学,邓稼先1936年入读崇德中学,杨振宁高邓稼先两级,但在此两人成为好友。 两位先生 都曾就读于西南联大。杨振宁1938年被西南联大录取,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读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生;邓稼先1941年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6年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两位先生 都曾到美国进修读研。杨振宁1945年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邓稼先1947年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而且两人留学期间经常来往交流。 两位先生 毕业后,一个留在美国搞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个回国艰苦创业,成为“两弹一星”功勋。 杨振宁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研究院读博士后,并与李政道一起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57年因为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与李政道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著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第一人,其后参与保钓活动,多次回国参与科普工作,对促进中国物理基础研究、高级实验室建设和国际合作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放弃外国国籍和外籍院士职位,恢复中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 邓稼先1950年10月,博士毕业9个月后,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同200多位学者专家一同回到国内,一到北京,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等投入到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中。1958年奉命着手“两弹一星”的研究,从此做着连亲人都不知道的隐姓埋名的“神秘”工作, 这才有了我们所知道的1964年10月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邓稼先和他的“神秘”团队直到1986年才被外界和媒体知道,而此时他们已经默默无闻和艰苦卓绝地奋斗了28年。邓稼先1986年7月因受辐射患癌离开了我们。邓稼先团队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邓稼先也先生被国人尊称为“两弹一星”之父。 1971年夏天,杨振宁作为第一个华裔科学家回国探亲,见到了阔别21年之久的好友邓稼先。见邓稼先一直不肯透露自己职业,在北京机场,邓稼先送杨振宁上飞机时,杨振宁试探性地问:“听说美国人也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是这样的吗?”邓稼先笑了笑,不置可否,但还是补充说了一句:“你先上飞机,我回头再告诉你。”这年的8月16日,杨振宁正在上海参加离别晚宴,收到了邓稼先经请示后写的简短信函:“我们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由中国人自行研制,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杨振宁先生在百岁诞辰演讲中说:“  在这个信的最后他这样给了我一个期望,是“ 但愿人长久 ”,他把“ 千里共婵娟 ”改了一下,变成“ 千里共同途 ”,当时我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 千里共同途 ”是什么意思呢?我后来想了想,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最近这个信发表了以后,仔细看了以后,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 共同途 ”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  ” 50年后的今天,在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演讲时说出了这个故事,并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当作发言的主题。 一对儿时的玩伴、读书时的同学、成年人的密友,曾经走在不同的路上,但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又回到了同一条路上,最终成为 千里共同途 ! 这真是一段有趣的佳话!

他过得很好,并且一直在为国家服务,他本人的学术造诣非常高并且做出了巨大成就。

杨振宁酷,邓稼先帅!邓稼先创造两弹(原子弹和氢弹)。

杨超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论文答辩流程:

一、前期工作。

1、录入论文发表情况。

博士学位申请人要求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或者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在公开出版的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两篇(我院认可的学术期刊目录请见附件),各种论文的接收、刊登证明都不符合要求。

论文发表在我院目录以外的书刊上的学术论文,需导师对该论文的学术水平予以评价,并向学位分会提出认可申请。若申请获通过,可抵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要求

作者单位必须是报考的学校。发文不符合学校要求,也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可获得毕业证书,两年内论文刊出,可重新申请学位。

二、论文答辩审批。

1、论文指导教师登录校内门户,录入、打印指导教师评语。

2、学生在校内门户录入、打印答辩申请书、科研统计表(含发文复印件)等材料。

3、答辩委员组成由导师或教研室主任提出初步名单。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五人或以上组成,指导教师如果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至少应由六人组成。答辩委员会应以校内专家为主,并包含至少两位校外专家。

答辩委员会主席应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名单在答辩前不予公开。

4、答辩秘书在学生网中录入答辩委员会名单、答辩时间与地点。如需添加校外专家名单,请将专家信息(姓名、职称、工作单位、性别)邮件发给教务老师。该名单答辩审批时需由教务老师在系统中审查,由分会主席确认、审定(评阅专家与答辩委员重复率不多于1/3)。

注意:答辩委员会名单在答辩前不可公开,答辩审批工作必须由秘书完成。

5、学生根据评阅意见修改论文后,在校内门户-研究生院-学位办-提交论文电子版文件(整合成单一pdf文件)上传论文,提交不成功者建议生成pdf小文件进行压缩。

6、答辩秘书按照学位审批材料封面顺序打印、整理相关材料,与学位论文一本,在答辩前至少3个工作日,交至教务办公室形式审查,再报送院系研究生负责人和交分会负责人进行答辩审批。

7、答辩秘书在校内门户或邮件查询审批结果,审批未通过需根据审批意见进行补充、整改,如同意组织答辩,在学院教务处领取审批材料及表决票。

8、答辩秘书/导师使用学院OA系统预借答辩教室。

三、论文答辩。

1、组织答辩。

答辩秘书按照答辩流程组织学位论文答辩,作好详细记录,向答辩委员会成员分发表决票(发放表决票前填写研究生姓名),并负责监票和统计表决结果。将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情况的评语及表决结果写入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录入系统再打印)。

请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并将答辩表决票粘贴在系统打印的粘贴页上以备存档。

2、答辩委员会决议。

答辩委员会审查研究生的学位(毕业)论文,就是否同意毕业、是否同意授予学位做出的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含2/3)同意,方得通过(如果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同意比例为3/5,低于2/3,则不能通过)。

并对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情况给出评语,评语不可太简单。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再次表决,全体委员三分之二或以上同意,可在半年后两年以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一次。

硕士点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领衔导师:周晓琳 佘正松导师:赵义山 郑杰文何尊沛 曾良黄鹏 王胜明 中国古典文献学领衔导师:周晓琳佘正松导师:赵义山郑杰文何尊沛曾良 黄鹏王胜明 中国现当代文学领衔导师:傅宗洪导师:刘玉平刘进何希凡 雷华 王远舟程丽蓉傅学敏杨红旗 曾宏伟 汉语言文字学领衔导师:查中林导师:唐韵 杨超康健 语文学科教学论领衔导师:翟启明陈树生汪莉 粟斌 基本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校最早建立的硕士点之一,从1979年起开始面向全国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至2006年7月止,已培养出合格的硕士研究生69名。至今,在校研究生共有55人。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现有导师7名,其中教授5名(含1名特聘教授),副教授2名,负责人是周晓琳教授。该点共设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元明文学、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经过长期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培养人才的经验,导师们敬业求实,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学有专攻,学术研究特色鲜明,研究成果在古代诗歌、古代词曲、巴蜀文学等研究领域居于省内或国内的领先水平。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具有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特色。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该点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有的已是国内古代文学研究界的著名专家,如天府学者赵义山教授在散曲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有的已成为重点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如四川大学的祝尚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真伦教授;有的已取得博士学位,走上了工作岗位;还有近十位毕业生至今正分别在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学校攻读博士学位。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1979即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文革后国家首批招生的硕士点,也是我校最早招生的硕士点。现有唐宋文学文献、汉魏南北朝文献和巴蜀文化文献三个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18人。该点依托西华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和巴蜀文化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成果丰富,特色鲜明。该点的毕业生有不少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 培养目标 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其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改革开放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服从分配,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2、踏实、谨严、刻苦的治学作风,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技能。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关于本门学科、专业的学术动态。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并能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4、具备担任高校教学、编辑出版、科研等工作需要的中国现当代的知识与技能。5、身体健康。 自1999年起招生,已毕业硕士生30人全部在本科院校就业,毕业时及毕业后考上博士研究生8人。有在校硕士生42 人。设置三个研究方向:词典学,近代汉语研究,汉语词汇学。导师4人:查中林教授,唐韵教授,杨超教授,康健副教授。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除公共课外,开设现代语言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5门,汉字学等专业选修课6门。2005年,其所参编的《巴蜀佛教碑文集成》获省级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所著的《四川方言语词和汉语同族词研究》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语文学科教学论方向,自1997年秋季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7年招1人,1998年招1人,1999年招2人。2001年招1人,2002年招5人。2003年招7人,2004年招5人。2005年招5人,2006年招6人 研究方向 1、唐宋文学文献:以唐宋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古代文献整理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在古籍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作家作品研究。 2、汉魏南北朝文献:主要研究汉魏南北朝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家及文学现象的文献基础及其意义。3、巴蜀文化文献:立足巴蜀,以古代巴蜀文化名人及其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巴蜀地区以及全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1、 作家与文本研究:培养学生从个案入手进行文学史研究的能力,重点研究20世纪以来的重要作家与作品,以“点”带“面”,由此探寻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轨迹。 2、文学思潮与文学史研究:重点研究“五四”迄今的文学思潮与文学史现象,进而探寻其发展和演变的一般规律。3、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些年来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化研究”的方法,对文学史现象进行新的阐释。 1、辞典学:重点研究辞典学理论、辞典编纂的一般规律。2、近代汉语:重点研究近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探寻其在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3、词汇学:重点研究汉语词汇的特征、词义的性质与训释的方法。 主要研究我国语文教育的教学理论、教学体系、教学原理、课程标准、教材建设,以及语文教学的德育、美育、智育、模式和语文心理学,语文教育管理学及语文发展史。 学制 学制——三年 1、第一学年:加深并拓宽专业理论与知识,阅读该专业的必读书和参考书。通过政治课、外语课、计算机考试。2、第二学年:选定主攻方向,围绕研究方向进行阅读、研究。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开始进行撰写论文的准备工作。完成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任务。3、第三学年:写出毕业论文,通过答辩。 学制——三年 2、第一学年加深、扩大专业知识理论,阅读该专业方向要求的文献著作。第二学年选定研究方向,并围绕研究方向进行阅读、研究。第三学年写出并通过论文答辩,完成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任务。 学制——三年,第一学年加深并拓宽专业理论知识;阅读该专业方向要求的必读书及参考书;外语及计算机通过考核。第二学年选定主要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进行阅读和研究;开始进行学位论文的准备工作。第三学年写出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三年 培养方式 1、导师制与硕士点专业组集体培养相结合。2、导师对学生既进行专业学习指导,也作育人和管理工作,并定期检查。学生可参加导师承担的科研工作。3、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采用启发式教育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治学能力和科研能力。4、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学生应在省级以上的正式刊物至少发表一篇论文。 1、采取导师负责制与专业课题组培养相结合的办法。2、导师不仅对硕士研究生业务上进行指导,也要注意教书育人的工作,作较全面的管理。要有定期检查,并将有关教学情况定期提供给业务主管部门。3、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4、支持学生参加必要的院内外学术活动。规定研究生必须在三年内参加1-2次学术交流会,研究生必须向院内本科以上学生作一次学术报告。在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正式发表一篇论文。 1、采取导师负责制与专业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2、导师对研究生既进行业务指导,也做育人和管理工作。3、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课堂教学要注意把讲授同讨论、实习结合起来。4、注意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可参加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在学期间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至少两次;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考察至少一次;为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至少作一场学术报告;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至少在省级以上刊物上正式发表一篇论文。 1、课程设置: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学位课程分公共必修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和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分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能力实践课,文献阅读,以及同等学历,跨专业报考学员的基础专业补修的本科课程。 2、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详见教学计划):专业学位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与个别指导并重;以学生自学与集体讨论并重,以理论学习和语文课堂教学现场考察研究并重。学习资源,以教师指定和学生自选并重。每学完一门课程,必须写出一篇以上的质量较高,有独立见解的学术论文,以公开发表的为优,并以此作为该门课程的记分依据。非学位课程以讲授为主,成绩评定以考试为主。3、学术活动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一次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毕业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一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否则取消答辩资格。 课程设置 分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相关学科课程四类。学生所学课程不得少于28学分。 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所学课程不得少于32学分(详见附表)。 课程分公共课、专业课、补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所学课程不得少于30学分(详见附表)。 教学实践及社会实践 1、时间约两个月。 2、教学实践:由专业组指定学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加教学活动,并讲授部分章节。3、社会实践:酌情派学生到编辑、出版、科研部门或其他有关单位参加实际工作,或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加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社会考察、调查活动。 1、学生教学活动分为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一般安排两个月左右。 2、教学实践由专业组执行。即指派硕士研究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加教学活动,讲授教材部分章节。3、社会实践由专业组执行。即指派硕士研究生到编辑、出版、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参加实际工作,最后由专业组和有关单位进行考评。 一般安排两个月左右。教学实践由专业组指定研究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加教学活动,讲授教材部分章节。社会实践则派研究生到出版社、科研部门或其他有关单位参加实际工作,或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加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社会考察调研活动。最后由专业组或有关单位作出考评。 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一定的社会或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工作能力。 并且在大学本科生中上一定课时的语文学科教学论的专业课,作为教学实习并将成绩记入总学分中。 学位论文及答辩 1、学生在第四学期举行开题报告会,确定论文选题。 2、论文应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多的创见。3、论文应在第五学期定稿,其间导师要定期检查进度及质量。第六学期应送出评审,并进行答辩。学位委员会审察后,决定是否授予硕士学位。 1、一般在第四学期举行专题报告会,确定论文选题。2、论文选题应考虑学术品位及现实意义,应有一定深度与创见。3、论文应在第五学期末定稿,第六学期送选评,并由院研究生处及系、组共同研究,组织答辩。由院学位委员会审查后授予硕士学位。4、必须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一篇。 1、在第四学期举行开题报告会,确定论文选题。 2、论文选题应考虑学术品味及现实意义,应有一定深度和创见。3、论文应在第五学期基本定稿,其间导师要定期检查进度及质量;第六学期送出评阅并进行答辩,由院学位委员会审查后授予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以学生自选为主,必要时导师予以辅导协助选题。 课题选定后,学生必须撰写出符合规定的开题报告,经专家组讨论获得通过后方可开题。论文初稿草成后,必须及时送达导师审阅修改,导师必须提出具体的书面审读意见,论文定稿后,必须经导师认真审查合格后方可送审和参加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合格后,方可授予硕士学位,不合格者提交学校学位不成讨论具体的处理办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