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如何理解题目四世同堂论文

发布时间:

如何理解题目四世同堂论文

这肯定会具体到这个作品的艺术特色啦---第一、《四世同堂》艺术特色中的人物世界怎么体现---第二、《四世同堂》语言特点相关方面(质朴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语言)从这两方面吧1、 善于通过对比喻描写人的神情2、 感情色彩鲜明3、 富有哲理意味4、通俗明白的语言呵呵,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可以啊,写出四世同堂的幸福生活,以及生活中的的趣事阐述和谐家园。

四世同堂论文答辩技巧

主要可以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吧比较两个文学作品或者研究某一个学派的发展可私信

设计要求都包括什么!

老舍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据说因为死了不颁奖。

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现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舒乙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虽然外界一直称父亲老舍为“人民的艺术家”,但父亲却从不称自己为“作家”,而是“写家”。

舒乙首次披露:1968年老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中国作为文学大国,只有老舍先生(1968年)和莫言先生(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原因除了政治偏见以外,还因为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的太少,在交流上存在着技术上的难题。而老舍当时在中国作家中恰恰是作品被译介最多的,连瑞典文的也有。

另外,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程序也很复杂,先是由国际著名学者进行提名,被提名者可能有几百人,然后层层筛选,最后剩下5位候选人,再由评选委员秘密投票,得票最多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到了最后5名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第一名就是老舍。

但是在1968年,中国已经进入了“文革”高峰。各国谣传老舍已经去世,瑞典就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下落,又发动其它国家进行联合调查,中国官方当时对此没有答复(编者注:老舍死于1966年8月24日),瑞典方面断定老舍已经去世。

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最终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进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一个亚洲人东方人。结果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没有。

老舍,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扩展资料

诺贝尔奖,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

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老舍

四世同堂市民形象毕业论文

可以到好的论文网站上搜索一下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优秀范文做参考。

1. 汉语初级阶段学习者集中式文化课教学教学方法的反观与思考

汉语初级阶段学习者集中式文化课教学教学方法的反观与思考

一、对教学方法的反观

笔者对集中式文化课教学方法的反观,主要基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和对课堂组织相关的调查结

2. “汉语桥”中国文化技能展示部分的培训与建议

“汉语桥”中国文化技能展示部分的培训与建议

中国文化技能展示部分,是每年比赛特别吸引眼球的部分,学生以各种中国文化的形式来表现中国文化的内容,选手不仅

3. 汉语初级阶段学习者集中式文化课教学内容的反观与思考

汉语初级阶段学习者集中式文化课教学内容的反观与思考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观

前文提到,笔者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参考《大纲》一级目标及内容中关于文化意识的标准,W中

4. 夏威夷大学"星谈"夏令营STEM汉语课的特点

夏威夷大学"星谈"夏令营STEM汉语课的特点

STEM汉语课是通过汉语进行交流、获得信息和理解信息,进而解决有关S咒M整合知识的活动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科学

5. 汉语初级阶段学习者集中式文化课的整体反思

汉语初级阶段学习者集中式文化课的整体反思

经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与问卷、访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本章将从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四个角

6. STEM适用于夏威夷大学"星谈"夏令营汉语教学的原因分析

STEM适用于夏威夷大学"星谈"夏令营汉语教学的原因分析

上文已经对夏威夷大学"星谈"夏令营的教学背景和STEM汉语课的教学背景进行了分析,下面,笔者尝试从W下

7. 夏威夷大学"星谈"夏令营STEM汉语裸教学背景分析

夏威夷大学"星谈"夏令营STEM汉语裸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对象的分析

教师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可W更加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化及他们当前的汉语水平,在教

8. 汉语夏令营教学活动的现状研究

汉语夏令营教学活动的现状研究

目前,有关汉语夏令营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兰类,一类是对汉语夏令营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或课程设置的应用研究,如蒋蕾《主题教学法在夏令营教学中

9.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海外高级汉语课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改进研究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海外高级汉语课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改进研究

——以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1问题的提出

本文的研究方向缘于笔者于

10. "汉语桥"比赛演讲话题分类

"汉语桥"比赛演讲话题分类

由于演讲比赛和教材的特点不同,因此学者们针对教材话题提出的话题分类并不适用于本文的研巧对象。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只有汲传波的研究对象

11. 任务型汉语课外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任务型汉语课外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活动前阶段

笔者认为对于组织课外活动的教师来说,活动前阶段是工作量最大的时候。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一)任务

12. 对"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研究

对"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研究

汉语桥"比赛虽然己举行了千H届,但是关于该项赛事的研巧却是从2012年W后才开始兴起,但数量并不多。目前针对"汉语桥"世界

13. 对外汉语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孔子学院)

对外汉语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孔子学院)

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初级班任务型汉语课外活动反思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汉语热”在全

14. 名量词“对”“双”“副”的研究(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研究依据:作为汉语当中表示确切数量的名量词,“对”“双”“副”都指二,除了它们源远流长的发展背景和进化历史,它们的具体用法在实际生活当中已经约定俗成,何时何物使用选择哪个表面看似无

15.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参考、撰写提示及参考书目

汉语言文学选题方向参考、撰写提示及参考书目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主要类型有研究性论文、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几种:(一)研究性论文研究性论文按目的、功能和作用分,又可分为基础理

16. 文言语境缺失与现代汉语写作研究

文言语境缺失与现代汉语写作研究 朱自清散文的贡献更多的显然在建构现代文句上。他对“语言”问题的论述最多,也最自觉。粗略地统计一下,朱自清专门研讨文学语言的论文就有10多篇

17. 汉语歌曲语音的审美特征研究

汉语歌曲语音的审美特征研究 普通话语音是歌唱的标准语音,说好普通话是歌唱的前提。说话的语音要转变成歌唱语音必须要有歌唱的技术,我国的民族唱法是继承传统的戏曲、曲艺、民歌的唱法,吸

18. 认同危机与汉语文化传统重建研究

认同危机与汉语文化传统重建研究 一、全球化与传统价值的失落 我们无法回避也无法否认文化全球化带来了的一切,90年代信息的无限流通使得人们在文化方面的选择日益全球化,在20世纪最后20

19. 汉语言学位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010]

汉语言学位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010]《浅析〈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形象》[摘要]:在老舍的长篇小说中有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以《四世同堂》为

20. 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题名:将就类语气副词研究1.选题原因 语气副词的语义和语用功能比较复杂,特别是语气副词大多表示某种语气,主观性强,学生很难掌握。尽管教师在讲解时

在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庸人俗气;既集中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的各种特质,又活生生的凸现着我们民族的时代个性。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仅《四世同堂》一部作品,就包括了教员、校长、商家、车夫、棚匠、司机、江湖医生、唱戏的、说相声的、打鼓儿的、窝脖儿的、剃头的、看坟的、巡警、流氓、妓女、汉奸、特务等四五十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王国。他笔下的人物没有太浓的“洋”味,没有张天翼作品中的包氏父子那样燃烧着往上爬的欲火,他笔下的人物也不全是“俗”味,不象叶圣陶笔下的潘先生那样苟且偷生。他笔下的市民形象一方面受礼教、家风、古训的束缚,爱面子、讲礼节、谦恭随和、古道热肠,另一方面是受混乱时世的影响而中庸守旧、安贫乐命、点头哈腰、圆滑混世。可以说,在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庸人俗气;既集中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的各种特质,又活生生的凸现着我们民族的时代个性。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的笔下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尚保留着东方封建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苟且的“老中国的儿女”们。③这是老舍市民形象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他们几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或者说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因此,他们也是老派的市民人物。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老舍,满族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那时老舍还不到两岁。可以说,正是这种遭遇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道路。老舍生活在下层劳动人民之中,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他十九岁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之后,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由小学校长到中学校长,到大学教授和著名作家。但他与下层劳动者在精神上情感上建立起来的联系,并没有因为地位的长高而中断,反而因为思想认识的提高和阅历的增长,他对下层社会看得更清,理解得更深,他的笔触也更深入到下层社会,代受屈辱者鸣不平。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老舍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接触到反帝反封的呼声,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①这两种认识就成为了老舍长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1925年,老舍开始正式进行创作,那时他正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在伦敦的五年里,他写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长篇,都是写一般市民的生活,写这些市民的遭遇、梦想、挣扎和相互的倾轧。作品透过这些市民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到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封建帝制虽然已经被推翻了,而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却并没有解决,中国依然没有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中解脱出来。老舍揭开他所最熟悉的城市下层社会的一角,让人们亲眼看到了那些血淋淋的生活现实。。1930年老舍回到了国内,他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从事文学教育工作,但仍然利用寒暑假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大明湖》(此稿在商务印书馆付排时被“一?二八”大火焚毁)、《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短篇小说《黑白李》、《微神》等。如果说他二十年代的作品都具有悲剧色彩的话,那么他三十年代的作品则大多是写的悲剧。他在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更加深入地解剖了中国社会,解剖各类市民人物的心灵,解剖我们民族精神在时代上的缺陷和造成这种种缺陷的根源。②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由于中国的近现代都市(除东南沿海的一此通商口岸),大部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胎盘上形成的,因而具有较浓厚的封建主义性质的传统文化。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与商品的大量倾销和西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急遽侵入,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对抗与渗透中,现代都市社会特别是沿海商埠的经济结构与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变异、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所以中国市民阶层中的小业主、小商贩等,很难象欧洲那样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前身;而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等,也与无产阶级有区别。再加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农村为中心的,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市民阶层也就很少感受到轰轰烈烈、蓬勃向上的革命气氛,较少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故其觉醒也就比较缓慢。凡此种种,均造成了市民性格中的落后、保守、软弱、妥协等弱点。这些弱点,在老舍所塑造的市民人物形象身上,均有所体现,并且他也对此作了一定的揭示、批判和嘲讽,老舍对他们的审美关照不是从抽象的认识和理论的观念出发,而是来自于对市民阶层生活的实际体验。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仅《四世同堂》一部作品,就包括了教员、校长、商家、车夫、棚匠、司机、江湖医生、唱戏的、说相声的、打鼓儿的、窝脖儿的、剃头的、看坟的、巡警、流氓、妓女、汉奸、特务等四五十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王国。他笔下的人物没有太浓的“洋”味,如张天翼作品中的包氏父子那样燃烧着往上爬的欲火,他笔下的人物也不全是“俗”味,如叶圣陶笔下的潘先生那样苟且偷生。他笔下的市民形象一方面受礼教、家风、古训的束缚,爱面子、讲礼节、谦恭随和、古道热肠,另一方面是受混乱时世的影响而中庸守旧、安贫乐命、点头哈腰、圆滑混世。可以说,在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庸人俗气;既集中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的各种特质,又活生生的凸现着我们民族的时代个性。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的笔下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尚保留着东方封建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苟且的“老中国的儿女”们。③这是老舍市民形象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他们几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或者说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因此,他们也是老派的市民人物。早在1929年于英国写成的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了作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 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之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特征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某些本质特征,而且也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市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张大哥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的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发生变化。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是经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是使生命失去平衡,而要平地摔跟头的。”张大哥不喜欢摔跟头。“他的衣裳、帽子、手套、烟斗、手杖,全是摩登人用过半年多,而顽固佬还要再思索三两个月才敢用的样式和风格。”④不论对什么人,他都不说一句伤人的话,因为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的嫌疑而被捕,他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这个财政所的庶务科长可以算做他生活圈子的显微镜兼天平。他有一套等同日用百科全书的生活经验,被同僚和朋友视为常识的结晶。他什么都懂都会,走到哪里人缘都好,所以自叹“有宰相之才,没有宰相之命”。通过这一系列典型情节,作家所揭示的是张大哥的聪明才智并不是什么大智,而是市民性格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私利,使自已能够在夹缝中求得尽可能平安无事的生存的一种本能,是庸人的小聪明。《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他怯弱的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于当日本人侵略军占领北平时,在他看来只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逢凶化吉。都快要当亡国奴了,他还在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虽然自己也是一个平头百姓,可心里却总不忘把人严格的划分尊卑贵贱,忠诚而真实的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对来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的领收“训示” ;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但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一下这个老朋友。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谨、苟安,这是作者最熟悉的一种性格,是老马先生、张大哥那一类型的延续。在这些人身上,老舍所提示的是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阻止社会进步的障碍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相反,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每一个人的品质都是无可指责的。无论是马则仁和张大哥,还是祁老人、赵姑母,大都是诚笃忠厚或热情仗义。他们本身是此类观念所铸造的“合模主义者”而又不自知,已是一种双重的悲哀,而他们却还要用此类观念去浇铸别人(如张大哥)、去辱没国格(马则仁)与凋蔽民族经济的时候,这就构成了三重悲哀。⑤通过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老舍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要医治民族的痼疾,除了政治与经济的变革外,还必须有一场文化心理的革命,而且要使它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完成。“新派市民形象”就整体而言写的不如旧派丰满,但也有许多成功的形象,它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老舍理想中的“国民楷模”。老舍虽然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却并没有忘记理想人格的构建。老舍在接受了一部分西方文化观念之后,看到了英国文化比中国文化要先进的多,很自然的将其人格理想寄植在他所认同的西方观念中。他认为“一个中国人能象英国人那样做国民便是最高的理想了。”他就是以英国国民为参照塑造了李景纯、李子荣这样的青年。李景纯有知识、有理想、有爱国热情,也有为国捐躯的精神。情急之时,他以刺杀军阀的行动试图来警醒国民。李子荣可以说是李景纯的信从者和遗愿的实际继承者。他是一个用英国现代科学知识、民主理想和独立精神武装起来的现代青年,具有现代青年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独立、务实、求真、敬业、爱国,有美好的理想,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这些理想人物都是以侠义行动为贫民百姓除害而获得了团圆式的大结局。这些形象背后都隐藏着“儒侠身兼”的背影。一方面,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都有强烈的“忧时伤世”的儒学心态与“内圣外一”的“士”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介入社会解决问题的方式大都采取“侠义”之举――剑客式的行刺与自我牺牲。如果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政治理想,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正是他们以献身来完成自已人格的心理模式。⑥老舍在“童年――少年期”审美观中对侠义英雄的欣赏构成了他的市民文化中的这样一种“忠义观”。他所刻划的这类人物也正反映了他的人生理想,也反映了老舍真诚、天真的一面,反映他在对现实的批判方面缺乏真正的深刻性。第二类是老舍先生含着泪鞭挞的“过渡人”形象,如《离婚》中的老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等。他们也都是接受过新思潮洗礼的知识分子,在理智上都瞻望未来,但情感上却仍身陷过去的泥潭而难以自拔。老李的形象,可以理解为张大哥形象的补充,他思考精密细腻,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吃饭,他从不过问别人的事,他追求一种神秘的“诗意”,渴望“哪怕是看看呢,一个还未被实际给教坏了的女子,情热象一首诗,愉快象一些音乐,贞纯象个天使”;他厌恶张大哥他们那中等阶级的热闹与无聊,以自己灵魂深处有“贵族气”为高超;他也很想在灰色的生活中寻找一些刺激,哪怕做个悲剧式的人物……但归根结底,老李毕竟是老李,他虽然不是一个卑琐的市井小人,却连离婚的勇气都没有。祁瑞宣接受过现代教育,具有某些现代意识,但他毕竟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氏家族的长孙,因此当民族敌人侵入家门、家乡沦陷的严峻关头,他却陷入了尽忠还是尽孝的两难矛盾。虽然他最后还是“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但从这个爱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忧郁到斗争的性格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们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这类人物有些类似于巴金的《家》中的高觉新,他们作为一个饱蕴着情感矛盾的“过渡人”出现在老舍的笔下,其历史背景又正是中国市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过渡,便有了特定时代的丰富内涵。第三类人物是“洋派”与“新派”的市井无赖,他们生长于封建宗法、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却又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集中西糟粕于一身。《离婚》里的张天真就是此类人物:高身量、细腰、长腿、穿西装。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眉照镜子,整天吃蜜柑。拿着冰鞋上东安市场,穿上运动衣睡觉。每天看三份小报,不知道国事,却专记影戏院的广告。总之,这是一个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一类的被嘲讽的“洋青年”,不过更可耻的是在他的洋味中又带有汉奸味。他原本不过是一个贪图享受的无聊小人,北平沦陷之后,他便受不了困苦生活的煎熬,甘心充当一个连敌人看都不看的小小帮凶。这些人物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而丧失了人格。老舍在对他们无情的嘲讽中昭示着世人,这些“假洋鬼子”就是我们改革的最危险的敌人。“底层市民形象”是老舍作品中人数最多、读者也最熟悉的一个系列,在老舍的市民系列中占有显著的位置。《骆驼祥子》就是一部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它成功而且真实的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划为社会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他把买一辆自己的车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幻想着凭自己的劳动换取安稳的生活,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的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老舍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军阀和官僚统治对他的一次又一次的欺压与迫害,使他最后堕落成一个从肉体到灵魂都散发着腐烂气味的无业游民。同时,作家也揭示和批判了他自身所固有的缺陷。他不合群、自私、死命要赚钱,不得哥们儿,这就决定了他的孤独与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老舍选取他们而不是一般的窝囊废作主人公有两方面的用意:一是一般人认为他们这类人是构成市民社会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正是他们为温饱而奋斗的惨败深刻地提示了这个社会已没有希望和小生产者“个人奋斗”之路的不通。当然,随着老舍世界观的变化,他笔下的这类人物终于不再全是这种“绝望型”的人物了,而是在艰难时世中不断的成长起来的觉悟者。在《四世同堂》里,作者不仅歌颂了这些“低贱者”的传统美德,还表彰了他们的义烈行为,如车夫小崔拒绝给汉奸拉车,剃头匠孙七被活埋时大声痛斥汉奸,并进一步写他们加入了抗日的行列,如程长顺的觉悟,棚匠刘师傅的出走等。在这当中还有一类就是“悍妇类”的虎妞和“娼妓类”的小福子等女性悲剧人物,尤其是《月牙儿》中母女两代为娼的故事。其实,老舍,不仅仅是用他的笔在写这些下层人民的苦难,更是要追究出这些穷苦人物生活和生命的根源。在老舍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这样三种势力在残酷地摧残着中国人民,尤其是下层劳动者:一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造成了一种国民精神和民族心理上的病态;二是中国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因袭的封建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智慧和能动性;三是当前黑暗制度给广大人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造成的损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具有光荣传统的古老民族,她的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曾放射过灿烂的异彩,然而,三方面的势力,却给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得不到解脱。因此,老舍从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始就一直把改造国民精神作为他创作的一个重大课题。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说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本文涉及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即便如此,我想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老舍的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并走向世界,与他作品中所塑造的那些鲜明的市民形象具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鲁迅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就在于他以传神的笔触画出了国人的灵魂,那么,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就则在于“把城市底层社会这个不怎么为人们所熟悉的世界,把城市贫民这个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的社会阶层的命运,引进艺术的领域,并获得了成功”。⑦参考资料:1.<<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老舍研究纵览>>天津教育出版社3.<<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学林出版社 宋永毅著4.<<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老舍专集)5.<<老舍研究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注 释:①见《“五四”给了我什么》②见孟广来《三十年代老舍研究初探》③见吴小美《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④见《老张的哲学》⑤见《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⑥同上⑦见樊骏:《论<骆驼祥子>的现实意义》

1、祁瑞宣

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热爱他的国家、他的民族、他的文化、他的自由。他崇尚科学,他是儒家伦理中标准的长兄长子长孙,他的个性,有一些像父亲祁天佑,多数时间是不愿多开口的,但是他又不像父亲,他比父亲多一些热情,多一些谋虑,多一些成熟和练达。

作为一家中挑重担的老大,他从没有怨言,对上孝,对下慈,对妻子爱,对弱小的人同情,对敌人仇恨,整部《四世同堂》是他的一个心路历程。

在这个历程里,他代表了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个英雄儿女,从默然忍受到挺身反抗。他的犹豫和徘徊是哈姆雷特式的,因为他不盲目,他是理性的、冷静的,他是一个对很多人负责任的男人,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此,他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大哥和长辈。

2、韵梅

一个非常传统的城市女性,她是瑞宣的腿,是瑞宣心思的执行者,瑞宣是一家人精神上的顶梁柱,她是物质上的。她身上有传统家庭妇女的优点,她吃不饱,儿女和老人要吃得饱;她睡不好,丈夫要睡得好。丈夫是她的天,家是她的世界。她从早忙到晚,也不会忙完的。她没什么文化,但她有爱憎!

3、冠晓荷

50多岁,无职业,没有是非原则只崇向有势的人,后被日本人活埋。

4、大赤包

冠晓荷的夫人,爱打牌,大赤包或许早年出身于旗下,姑奶奶的作风十足,她势利眼、恶毒,但她不失光棍气,有敢作敢当的精神,单这一点,也远远压过所有群雄,一雌独秀。她了不起,可以胜任繁重的工作,日本人交给她什么差事,都能有声有色。她贪婪,但不抠门,她豪爽,是女中丈夫。

5、祁老爷

穷苦人家出身,做过生意,当过苦工,他身上有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勤俭节约,洁身自好,祁家的院子,每块砖都是用他的血汗钱买下来的。他虽然没读过书,但是信奉那些儒家的信条,比读过书的人们还坚定。他行端坐正,慈有余而威不足。

他健康、热情,身上一点没有大城市的滑头和势利眼,他是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当然,他也有糊涂和蒙昧的时候。

四世同堂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祁老太爷:代表着清朝人。一脑子的中庸之道,主张一切事情“忍”为先。总希望和平,希望四世同堂的和睦景象。祁天佑(太太):代表着清朝与民国之间的人。一个正直的生意人,一个总以“和气生财”为宗旨的人,因不忍于日本人“我是奸商”的侮辱而选择跳河自杀。老大瑞宣:纯粹的民国人。与祖父在年纪上只差四十岁,而在思想上却相差有一两个世纪,是四世同堂的顶梁柱;是一个想革命而不能革命的人;知识渊博,懂英语,为谋生而屈于英国府作事。也因之被日本人带入狱一次,后配合老三搞地下工作,敢于承担大事,时时忧国,是本书真正的主角。老二瑞丰、蓝东阳、冠晓荷(丁约翰):瑞宣眼中的一群最无聊的人。除晓荷外,他们都曾有过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正如书中所说:“他们丑,脏,无耻,狠毒,他们是人中的垃圾,而是日本人的宝贝”,是由日本的“支那通”鉴定的超等顺民;他们敢于巴结日本人,他们敢于落石下井,特别是瑞丰,在老大入狱时,竟能心安理得的离去,无不使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老三瑞全(高弟):活力的象征,希望的所在。敢于反抗日本人的中国人的代表。其勇敢,机智,果断和日渐的成熟,使每个中国人都感到激动和欣慰,虽然他只出现在故事的一前一后,但他抗战的身影却始终伴随着我们,直到胜利。小顺儿、妞子:将来的中国人。也许他们会过早的成熟,但我们希望他们永远有儿童的天真、可爱。战争告诉我们:即使是将来的人,也会死于饥荒(像妞子)。但愿将来的世界不再有战争,但愿世界永远和平!钱默吟:由诗人演变成战士,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痛苦。虽己年逾花甲,却仍奔忙于抗日的活动之中,其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毅力,让人自惭形秽。如果在现实中碰到这样的一个人,我想你一定会自觉地向他敬礼。大赤包(招弟,胖菊子):乱世中崛起的一条母狼。她的独挡一帜,她的雷厉风行,使人佩服;她的狠毒,她的阴险绝不亚于西大后。如果有霸主的话,她就是北平城天字第一号的女霸主。李四爷(白巡长,长顺):一个“喜欢”办丧事的人,不过,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不能缺少这样乐于助人的人,可悲的是,到最后他不能替自己办丧事。

一、老舍的《四世同堂》中主要人物性格分析:1、祁瑞宣全剧的一号主人公,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热爱他的国家、他的民族、他的文化、他的自由。他崇尚科学,他是儒家伦理中标准的长兄长子长孙,他的个性,有一些像父亲祁天佑,多数时间是不愿多开口的,但是他又不像父亲,他比父亲多一些热情,多一些谋虑,多一些成熟和练达。作为一家中挑重担的老大,他从没有怨言,对上孝,对下慈,对妻子爱,对弱小的人同情,对敌人仇恨,整部《四世同堂》是他的一个心路历程。 在这个历程里,他代表了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个英雄儿女,从默然忍受到挺身反抗。他的犹豫和徘徊是哈姆雷特式的,因为他不盲目,他是理性的、冷静的,他是一个对很多人负责任的男人,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此,他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大哥和长辈。2、韵梅一个非常传统的城市女性,她是瑞宣的腿,是瑞宣心思的执行者,瑞宣是一家人精神上的顶梁柱,她是物质上的。她身上有传统家庭妇女的优点,她吃不饱,儿女和老人要吃得饱;她睡不好,丈夫要睡得好。丈夫是她的天,家是她的世界。她从早忙到晚,也不会忙完的。她没什么文化,但她有爱憎!她是这个家的底色。3、冠晓荷冠晓荷是中国文化中最庸俗的那一部分的精髓,良心呢?有一点点坏,对朋友呢?有一点点不忠,对女人呢?有一点点不纯情。反正什么都离至正至大缺一点点。这一点点,既是自私,也是油滑,他书读过一点点,美食懂一点点,皮黄懂一点点,大鼓还会唱两句,这种人到今天还没死绝,而且越来越多,越来越受欢迎。4、大赤包大赤包是这部小说最抢眼的人物,《四世同堂》哪怕已经看过了三十年,也不会忘记这位活宝,她简直就是绝了!她是胡同里的西太后,汉奸里的模范汉奸,她相信现实主义,她是每个人内心小人情结的放射体,是那个时代的典型形象。 大赤包或许早年出身于旗下,姑奶奶的作风十足,她势利眼、恶毒,但她不失光棍气,有敢作敢当的精神,单这一点,也远远压过所有群雄,一雌独秀。她了不起,可以胜任繁重的工作,日本人交给她什么差事,都能有声有色。她贪婪,但不抠门,她豪爽,是女中丈夫。大赤包身上还是有非常可爱的一面,单纯地厌恶和任何概念化的描述,都不能概括大赤包,她是一个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艺术形象。二、作品简介:《四世同堂》这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是老舍先生正面描写抗日战争的现实主义作品,曾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

都很惨,本文主要走悲文路线

伯夷、叔齐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叔齐为三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管仲 管仲(?~公元前645),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 襄公时,与挚友鲍叔牙同为齐国公室侍臣。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在齐国内乱中,助公子纠同公子小白(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虽一度为齐桓公所忌恨,终以经世之才,经鲍叔牙力荐,被桓公重用为卿,主持国政。 经商时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在长期交往中,他们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司马迁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做了中书令。他按照汉朝法令的规定出钱赎罪,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孙膑 孙膑,齐国人,兵圣孙武的后世子孙,战国中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真名不详,因其曾受膑刑,故称。青年时的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下山后,投奔魏国,得到魏惠玉的宠信,被任为将。庞涓自忖才能不及孙膑,设计处孙膑以膑刑。 孙膑身处危境,佯狂自晦,并设计归齐,得到大将田忌的赏识;又通过著名的“田忌赛马”显露出惊人的才华,得到齐威王的器重,被任为齐国的军师。在军事上,策划了两场大捷的战役,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以及逼迫庞涓自杀的“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后,田忌遭宰相邹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国。孙膑辞官归隐,潜心军事理论研究,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著——《孙膑兵法》。 鲁迅 鲁迅(1881.9.25——1936.10.19)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里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著作二十卷,继往开来,博大精深。《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阿Q正传》的发表,为新文学史树立了一面丰碑,对中国作家和世界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热风》、《二心集》、《而已集》等杂文,精悍犀利,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领域。他卓越的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艺术宝库,而且也是对世界文学的巨大贡献。 有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从192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丰碑。 巴金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是新文学的开拓者,是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在文学界德高望重,在海内外享有广泛声誉。巴老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文学名著《家》、《春》、《秋》、《雾》、《雨》、《电》等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启示了一代人去追求真理、追求光明、投身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巴老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文学编辑家。他为我国读者翻译介绍了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他主编《文学丛刊》、《收获》等著名刊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作家,又推出了一大批文学精品。 2003年,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为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 沈从文,一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旧军官家庭,后因家境转入困顿,一九一七年,沈从文刚刚小学毕业、年龄还不满十五岁时,即厕身行伍,到人世间去“学习生存”。其后数年间,他随当地军阀部队辗转于湘、川、黔边境及沅水流域各地。一九二三年秋,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开始不安于现状,并毅然离开湘西,独自来到北京。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先后以休芸芸、懋琳、小兵、甲辰、璇若、上官碧、炯之、巴鲁爵士等为笔名,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迄于一九四八年,先后有数十种创作集问世。 三十年代初,沈从文于创作的同时,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以其在文坛的广泛影响,被视为“京派”作家年轻一代的领袖。一九四九年以后,由于“历史的误会”,改行从事古代文物研究,并先后出版《明锦》(与人合作)、《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古代文物图案集及学术论文集。一九六四年,受周恩来之嘱,着手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其后的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却使此书叠经劫难,直至一九八○年方得以完成,一九八一年九月始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九八八年五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钱钟书 钱钟书(1910.11.21-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数学如何理解题目论文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思考论文

用题教学要求老师展开应用题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不过就当前的教学模式而言,大部分老师并没有将应用题融入实践元素,只是局限在教学的表面。我为您整理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思考论文,仅供参考。

摘要: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新课程理念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进而有效的提升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品质,不过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然后从情境教学法、环境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这三点来探讨小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应用题

就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其教学目标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注入理论的元素。而应用题则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进而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认知数学知识的程度得以提升,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内容,为培育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1我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模式陈旧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虽然各个教育机构已经着力去改变教学模式,不过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的老师大有人在,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去学习知识,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较多的互动,更甚者要求学生去背诵解题思路和方法,长期下来学生本身依赖老师灌输知识的程度越来越高,渐渐的失去了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动力,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就难以得到培育。

1.2应用题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应用题教学要求老师展开应用题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不过就当前的教学模式而言,大部分老师并没有将应用题融入实践元素,只是局限在教学的表面,并没有将理论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由于没有实际生活作依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授应用题的难度。

1.3学生本身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体系影响下,学生过分注重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渐渐的失去了观察生活现象的能力,这样学生就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当应用题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通常不明白该题目是在何种背景下出题。另外,老师在针对应用题教学时,得知学生无法理解体型只是去批评,不去顾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在不断批评下就会逐渐丧失学习数学应用题的信心。此外,大多数学生遇到由很多文字所罗列出来的应用题,缺乏准确把握信息的能力,无法把应用题应用到自身生活中去,也就正确的解析应用题。

2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方法

2.1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采用情景教学法

在小学生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就是将陈旧教学模式改变,把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牵扯到的应用题与现实相结合,将抽象的应用题变得具体和形象,通过具体化抽象问题来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提升。与此同时,老师运用情景教学法应将应用题联系到学生自身生活中,也可以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情境,这样就能够使学生更容易融入到应用题教学中去,使教学效率更加高效。此外,作为具有客观性的情景教学,学校应当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平台促使学生全方位领会应用题表述的内涵,进而使学生理解本应用题的程度加深。

比如,老师在展开加减算法的应用题教学中,如果直接了当的给小学生讲解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和思路,极易揭露应用题中的数据,进而使学生只专注于数据,而忽略了解析应用题的实际数据,从而使学生偏离了解题思路。我们可以设计一下的应用题:帽子价格10元、衣服价格52元、一双鞋价格32元、裤子价格70元,问题:

①爸爸给女儿买了一顶帽子和一双鞋总共花了多少元钱?

②裤子比衣服贵多少钱?

③假设爸爸只买了一双鞋子,将100元付给卖家,那么卖家应当找回多少钱?

在对该应用题进行教学时,老师应当把学生从数字中拉出来,运用生动、形象的情景教学法引发学生的教学兴趣,也就是抽出两名同学来扮演爸爸和卖家,两者之间进行情景对话,使学生在情景演绎中,明白买卖的关系,更加清晰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能力提高,为提升应用题教学品质奠定基础,同时为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相关内容提供保障。

2.2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采用环境教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教育环境下,环境教学法在展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渐渐得到重视,最近几年来教学环境法主要着力点是教学气氛,即充分运用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学习应用题的解析,为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提供环境保障。因此老师彻底摒弃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氛围的烘托,采用的形式是分组学习竞赛、学生主动在黑板上演示解题步骤等方法,从而集中学生精力投入到应用题学习中去。

比如在倍数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应用题:

①熊猫捡到了5个玉米,猴子所捡的玉米是熊猫所捡数量的两倍,问题时猴子和熊猫捡玉米的.个数是多少?

②学校体育部买回了8盒羽毛球,7个羽毛球组成一盒,平均发送给五年级的四个班,那么各个班可以分得的乒乓球个数是?老师这时按着“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方法划分成解题小组,并提出在特定时间内解答出应用题的要求,每个解题小组派遣一个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整个应用题的解析步骤,老师以学生实际解题状况为依据进行评分。

2.3小学数学应用题采用习题教学法

一般探究习题教学法主要包含:

①加大小学生课堂练习应用题的力度,这主要体现在老师在教授完一节课内容后布置一定的课堂练习任务进行练习,进而加深小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记忆,同时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最后老师以学生解析习题的状况为依据,摸清学生的学习状况。

②加大小学生课后练习习题的力度。具体体现在结束本节课后布置相应的作业,写作业的时间应当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这样学生就会劳逸结合,形成科学的学习规律。

③定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不过小学生自律性不强,这时老师应当联合家长进行监督,确保复习应用题的有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生展开应用题教学,应当以应用题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征、实际状况为依据,引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兴趣,切实提升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摒弃原先的填鸭式教学法,真正致力于提升学生理解应用题的能力、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君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4):115.

[2]薛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5(06):193.

[3]李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赤子(上中旬),2015(02):277.

数学是人类 文化 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对于数学的真正认识又有多少呢?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

摘要: 新课程改革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联系实际和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应加强数学应用教学,多让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课外实践,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 数学应用 生活 经验 学以致用

新课程改革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近年来,我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重视实践,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做了一些探索,在此谈谈对这一问题的一点思考。

一、理论基础

1.数学的发展就是数学应用的历史。

从数学的早期发展来看,数学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人类在简单的物品交换和重新分配中,产生了数的概念。在古埃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数学著作《莱茵德纸 草书 》和《莫斯科纸草书》中,包含有许多几何性质的问题,内容大都与土地面积和谷堆体积的计算有关;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主要成就是勾股定理及其在天文测量上的应用。

到了近现代,特别是现代,一方面,数学的核心研究变得越来越抽象;另一方面,数学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数学除了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大量应用,还在经济学、社会学领域大展身手,在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即使一般的劳动者,也必须具备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以及应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和分析工作、生活乃至从事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存款、利息、股票、投资、 保险 、成本、利润、折扣、分期付款,以至文艺创作、心理分析、社会改革、哲学思辨等。可以说,数学是人类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2.新课程改革对加强数学应用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 方法 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编教材在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方面作了大量的改进,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编写的始终,在各章的章头图或阅读材料中,注意提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教材的正文一般都注意从实际引入概念,从实际提出问题,例题、习题中增加了实际应用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而联系实际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教育 储蓄》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储蓄,二次函数中联系的课题《刹车距离与二次函数》,还有《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统计与概率》中就大量包含了与实际问题联系非常密切的内容。新教材还增加了课题学习,目的是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受到训练和提高。

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加强数学应用教学,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适用的人才。

二、教学实践

1.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一些数学问题的引入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在教师生动形象地描述的基础上,对今后学习、生活、工作有用的内容,教学中特别要使学生了解所学价值和背景,学生应当看到数学什么时候被应用,以及如何应用,而不是得到它们将在某天被用到的许诺。在提出和研究问题时,教师应强调把数学应用到现实世界中及与中学生有关的其他环境中的问题上去。

例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斜坡辅设水管,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A可用测角器测出,水管AB的长度也可直接量得,当水管铺到B处时,设B离水平面的距离为BC,如果你是施工人员,如何测得B处离水平面的高度?有的学生提出从B处向C处钻个洞,测洞深;有的学生反对,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这样做费力;有的学生又说,这不是费力问题,C点无法确定。教学时应该注意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去解决:BC=AB.sinA(AB、∠A均已知)。又比如用不等式的知识求水池的最低造价,用三角函数计算台风影响的持续时间,用概率知识分析免费摸奖的秘密,等等。通过数学在其他科学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知道它既和人类的几乎所有活动有关,又对每个真心感兴趣的人有益。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留出时间,增强学生自主应用意识。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仍习惯于上课听老师讲解,认为听老师讲得越多,则自己会的就越多。学生在学习中虽然有所感知,基础知识却不扎实,硬性地接受大量知识信息,但理解却不深不透,灵活运用更不到位,导致学生一旦脱离了教师,遇上一些富有拓展性或是研究性的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于是放弃者居多。作为教师,应多给学生留出时间,加强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加强对知识的应用,让数学应用落到实处。

例如,我在复习轴对称的知识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条河l的同侧有一个村庄A和一处仓库B,某天仓库突然失火了,村民们从家里出发提着水桶到河边拎水去救火,那么应选择怎样的路线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做过类似的习题,所以学生们很快给出答案:作出点A关于小河l的对称点A′,再连结A′B交l于点P,则折线APB即为村民行走的路线。我问学生们:“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我也没说什么,只是说:“你们还可以再交流交流。”刚开始,教室里嚷声一片,都说:“这有什么好讨论的,不就是APB吗?”慢慢的,教室里的声音小了一些,学生们开始投入思考交流当中,再后来,教室里的声音又渐渐大了起来,这时我问:“同学们有没有新的看法?”有十几个学生举起了手,我请其中一个学生发言,她说:“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们发现还有更合适的路线,考虑到装满水的水桶比较重,提着桶行走不便,应该缩短提水的路程,我们的做法是作BQ⊥l,垂足为Q,连结AQ,折线AQB为更合适的路线。”我说:“同学们赞同她的看法吗?”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了同意。经过这样的问题的讨论,学生们加强了实际应用的意识。

3.加强课外应用实践。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 跳远 ,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让学生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等。这样做,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去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上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后,布置学生选择适当的主题,自主设计调查方案、开展调查活动、进行数据的处理并写出调查结果。教师在这期间起组织作用,并不做具体工作,但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查活动,在学生亲身经历调查活动的全过程的基础上,再一次提高认识,强化学生的统计意识、统计观念,会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文林.数学发展史.

[2]Robwert.Jstemberg等著.张原粲等译.思维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浅谈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摘 要]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在于它对人类 理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所作出的独特贡献。每一个现代人都需要接受数学教育,通过对数学的认识与理解,提高文化素质,从而创造出更有内涵、更有意义的人类文化。

[关键词] 数学文化 教育 理性 创造性

数学具有一般文化的三条准则,即:相关性、相容性和大众性。相关性主要是与现实相关,而不是悬浮在半空中的虚无缥缈的东西;相容性则不仅强调它作为逻辑封闭系统的一面,还体现了作为多元文化的一种活动模式;而大众性则反映了对于学习和实践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开放的。除此之外,更主要的方面是数学与一般大众文化比较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它构成了数学文化的个性,即独特的语言系统、价值判定准则和发展模式,使数学自身构成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从而使得数学对象的人为性、数学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数学发展的历史性充满了人文价值,也更加凸现数学的文化意义。

数学与古代文化

中西方的数学,在漫长的古代,实质上可归结为希腊与中国的数学,我们的比较也就因此限定为希腊和中国的数学与文化。

古希腊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崇尚理性――在数学方面就是崇尚演绎推理,将数学与哲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希腊数学家强调严密的推理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他们所关心的并不是这些成果的实用性,而是教育人们去进行抽象的推理,激发人们对理想与美的追求。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图形与信仰”,表明由几何学习而上升到更高层次的人生信仰,即数学教育与数学学习不可以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因此,古希腊优美的文学,极端理性化的哲学,理想化的建筑与雕塑,所有这些成就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这些成就处处体现着数学的影响。

古希腊数学中的点、线、面、数,都是对现实的理想化和抽象,这种对现实理想化和抽象的偏爱在其文化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的雕塑并不注意个别的男人和女人,而是注重理想模式的人,这种理想化和抽象的追求,导致了对身体各个部位比例的标准化的追求,希腊人不仅给出了标准的黄金分割0.618,而且任何一个手指和脚趾的比例都没有忽视。希腊文化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一页,它深刻地影响着之后人类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数学更看重实用性,要求把问题算出来,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更重视“构造性”的数学,而不是追求结构的完美与理论的完整。这种表述方式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表述方式有相似之处。冯友兰在他的《中国简史》中指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 名言 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述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名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足以表明中国数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数,在中国古代被赋予了伦理的意义。礼仪,常常被人称之为“礼数”。由于有具体数字规定的“礼数”被视为伦理戒律,如《礼记・礼器》中有“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的规定,进而“礼教”被视为一种社会规律。由此出发,在中国文化中出现“天数”一词,“天数”代表不可抗拒的命运。

“礼数”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规矩”,有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中国人已用数学规律(用“规”来画圆,用“矩”来画直线。)来形容和描述政治、社会的运行,中国传统数学的某些特征已融入文化之中。数学在中国 传统文化 中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一套有关数字的崇拜体系。时至今日,这种体系仍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无疑,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美国《科学》杂志特约主编斯蒂恩说:“数学……在人类特性和人类的历史中,它的地位绝不亚于语言、艺术或宗教。”数学的发展与所取得的成果,对于它所属的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反之,在不同的文化中,数学也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及特征。

数学教育与文化素质的培养

中国传统数学本质上是功利主义的,只是作为“六艺”之一,因而也就不可能积淀为中华文化的理性结构,在相应的文化体系中也没有太高的地位。探根寻源,这对我们研究“考试文化”背景下的我国数学教育也许有着借鉴作用。

目前,我国的数学教育往往以使学生能够高分通过考试为目的,并由此去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种短期的、功利性的教育理念能够造就思维吗?一旦学生不需要考试时,数学的功能在他们身上即寿终正寝。这样的数学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又有多大意义呢?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潜能如何,关键是看他能否处理明天的问题。数学教育应作为受教育者个人文化底蕴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伴随他的一生,就如同学了语言更善表达,学了艺术更会欣赏,学了数学应使他更会理性地思考、辨析。

1.理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特殊形式,基本特征是:逻辑性;抽象性;对事物主要的、基本的属性的准确把握。

数学的逻辑形式是指数学中非常严密的思维,从条件(原因)到结论(结果),环环紧扣,因果关系十分清楚,这种思想方法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实现某个重要的目标(为什么要实现这个目标),具体的 实施方案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具备(创造)什么条件,存在(潜在)哪些问题,最主要的风险来自何处,防范或化解风险的手段是什么,等等,这些与几何逻辑十分相似。数学思维的这一特征,对于训练人的素质十分重要,而善于推理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在这方面的潜能得到发展。

抽象并非数学独有的特性,但数学的抽象却是最为典型的。数学的抽象舍弃了事物的其他一切方面而仅保留某种关系或结构。当我们从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社会现象中,采取某种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去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会发现有些看来毫不相关的物质、毫不相关的事、毫不相关的人,其实是相互关联的。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正态分布, 这种分布表明,各种随机事件的误差并不是随意出现的,而总是遵循一定的统计规律。

例如,一场普通的考试,如果考试的成绩没有呈正态分布,那么可以认为,在某个环节(比如,教学质量、试卷难度、评分标准、考场纪律……)出现了异常现象。而“普通的考试”可泛指为线性代数、英语、 企业管理 ,等等。再如,人们发现,人的各种精神或生理特征,是遵循正态分布的。这一点给人类文化学者研究人类不同民族的素质、气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为医药、药理学提供了重要的参数。

数学中找出所考虑问题的主要属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最本质的内容,它反映在人们处理问题时,要抓根本问题。霍尼韦尔国际总裁兼CEO拉里・博西迪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复杂的战略,存在的只是对一项战略的复杂的认识。一份业务部门的战略 报告 ,如果不能够在20分钟内用一种简单而平实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战略的话,你实际上等于没有制定出任何战略计划。”如果说,善于抓住问题的根本,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种智慧的体现。那么,一篇 工作报告 ,在受过数学训练的人手中,他至少会剔除一些与结论毫无关系的废话、套话。

数学对于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古希腊的数学教育,推崇的是数学作为理智、思维能力的训练。认为算数是为了认识数的本质,为了追求真理并非做买卖;几何学是为了对思维进行训练,为了培养哲学家。他们把实用目的仅仅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方面,而理性的培养才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依靠这种教育,理性才为人类文明开辟了道路。

近代西方文明的复兴,本质上是数学精神的复新。文艺复兴时代及其以后的欧洲人不仅学习、掌握了古希腊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向他们学习了人类推理能力。欧洲人继承了自然界具有数学设计的思想,相信理性可以应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正是西欧的贤哲们掌握了理性精神、把握了数学精神之后,近代西方文明诞生了。

现代社会中“抛弃理性思维的倾向是群众不安定和政治不稳定的标志”。在构建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界和谐的社会过程中,一刻也不能没有理性思维,而培养理性思维的最有效途径是数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加强数学教育,使人们理解数学、重视数学和正确运用数学,这对于开发智力、提高我们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思维能力,是有战略意义的事情。”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理性思维是一种历史的、科学的、富有哲理的思考,是批判的思维,是求同存异的思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道德推理。经过数学理性思维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盲从、有条理、善思辩,树立起既不强人从己,也不屈己从人的意志。

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由于数学严密性的特点,很少有人怀疑数学结论的正确性,数学的结论往往成为真理的典范。事实上,数学结论的真理性是相对的,即使像1+1=2这样简单的公式,也有它不成立的地方。例如,在布尔代数中,1+1=0。而布尔代数在电子线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常言道:学贵有疑。疑就是一种批判精神,也是创新的前提。

在线性代数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讲解矩阵概念时强调它是数表而不是数,但是在分块矩阵运算中又突破了这种思维框框。

上述计算过程的思想是复杂的,然而从计算的角度看,它极大地提高了高阶矩阵乘积的运算效率,有着实际运用价值。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惯用常规的思考方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在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的时候,能省去许多摸索和试探的步骤,能不走或少走弯路,从而可以缩短思考的时间,减少精力的消耗,似乎可以提高思考的质量和成功率。正如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只会使用锤子的人,总是把一切问题都看成是钉子。”

然而,这样的思维定势往往会起到一种妨碍和束缚作用,它会使人陷入在旧的思考模式的无形框框中,难以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常规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思维,它能凭经验轻车熟路地完成一些工作,解决一些平常的一些问题,但是总用思维定势来看待事物,那就是傻瓜一个。当然,变化、革新需要很大的勇气,有的人即使意识到了变革的必要性,也没有变革的勇气。因为变革一旦失败,他将受到很大的伤害。但他却没有看到问题的另外一面:如果不进行变革,他同样会在未来遭受巨大的损失,而变革就有成功的可能,成功的变革将为他的事业开创出一片崭新的领域。

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问题:我向教室的大门走,每次走所在距离的二分之一,问我能否走到大门?回答一:不要说走到大门,就是走出大门也不成问题。回答二:由于条件“每次走所在距离的二分之一”,因此人与大门之间的距离始终存在,那么,永远走不到大门。回答三:可以走到。因为人与大门之间的距离可以缩短到要多小有多小,并且可以无限变小的程度。回答三正确。此问题体现了高等数学中的核心思想――极限。它向人脑提出了挑战,激发了人的 想象力 。极限显得既生疏又熟悉,似乎超出了我们的领悟能力,又自然而易于理解。在征服它的过程中,需要调动人的推理能力,诗一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求知的欲望。

类似以上的问题,若干年之后,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最终问题本身可能并不重要了,但是数学创造过程中想象以及超长思维的应用,可以使他们打破常规,学会变通,事情做得别开生面,并在潜意识中积蓄了创造和发明的冲动,能够从容地面对困难,欣然地面对未来.

数学教育作为训练人们思维的一种最有效的工具,在培养组织才能、敏感性、直观性和洞察力方面是再恰当也没有了。不论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如何,促进智力的一般发展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而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单纯地给学生提供求解某些具体问题的工具,也不仅仅是为现有的专业课教学铺路,而是培养学生对理性(真理)的追求,造就一种精神,一种脚踏实地、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

数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有文化的人的思维,它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提高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可以这样说: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齐民友语)。

参考文献:

[1]孙小礼.数学・科学・哲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美]拉里・博西迪.执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1. 数学文化论文3000字

2. 数学小论文3000字

3.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4. 数学学习心得体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