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写了不少非常非常优美的文学作品,这是很多人都熟知的。但有一点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著名的美食家。 苏东坡非常喜欢品尝各种菜系的佳肴美味。兴致来的时候,他就亲自下厨做几个好菜。要知道,每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是当不成美食家的,一个美食家需要不断思考自己的菜品设计,需要考量多个食材搭配之后的色彩是不是美观艳丽啊,口味是不是和谐美好啊,香味是不是诱人口水啊,口感是不是非常舒服啊。。。。。只有优先将这些方面逐一考虑,再选择美好新鲜的食材,安排各种食材的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才能创作出优美的令人难以忘怀的菜品。苏东坡正是这样一个有思想、有规划、有设计、有实施的美食家。他亲自走进厨房,带着竹林里的清露,回味着花园里的情景,似乎耳畔还有丝竹悦耳动听的回音萦绕在脑海。青青的竹笋慢慢剖开,切成细细的丝,犹如轻雾般漫开,烧一壶开水,把竹笋放进去焯水,笋丝在开水中游动,似无数条银鱼游动,勾起苏东坡无限的遐想。。。。。。一桌席完成了,似乎还缺少配酒的大菜,东坡挥手叫来了邻家小妹,小妹最懂大哥的心思,转身回家端来了一盘诱人的大菜————————————————你一定知道这道菜的名字,我就不用再说了。
乐观的苏轼下一个单元是有关诗歌的综合学习单元,当然少不了诗歌的搜集。所以,施老师也布置下搜集诗歌的作业。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这那么多的闪烁的金子中,苏轼的诗歌显得是多么耀眼。我也对苏轼产生了兴趣,查了资料,这才知道原来苏轼一生有着这么多的不如意。苏轼,是四川眉山人,(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一生在仕途中漂泊,先是在杭州任官,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在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又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就在途中他的小儿子也不幸去世。后来神宗逝世,哲宗即位,苏轼又被召回朝,后面,苏轼又自己去杭州任官,又被召回朝。最后,外放颖川,苏轼死于途中。虽然苏轼他一生有很多不如意,但是从他的诗词中却可以读到他那种乐观的心态。像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有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是用如此一个比喻来乐观面对仕途的不顺。再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在黄州时游赤壁所写,那时候他已经是被贬在黄州,手中无权,本来应该难受才对,可他如此豪迈、有力的歌颂了祖国河山和英雄人物,他如此乐观!还有《定风波》,苏轼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显现了他随处逆境却不畏惧让人又一次感到了苏轼的旷达乐观。苏轼一生的的确确曲折起伏,仕途中十分不顺,可他却乐观旷达,写下了这么多千古流芳的诗词。真是十分了不起!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内容提要 :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经常提到的。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对苏轼词的婉约词风前人已有论述,但是有过于片面化,本文主要从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婉约词的重要内容(咏物)、婉约词的基本特征(意境之美)三个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婉约词的分析,从而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婉约凄美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苏轼。 关键词:婉约;题材;内容;特征 婉约一词,即委婉含蓄之意。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在花间词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注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元丰二年,因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词来抒发心中的忧愤,表达他的人生态度。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朗知登州,后迁为礼部朗中,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历任知杭州、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哲宗亲政后,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注B] 一、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它以情动人,道尽人世间的喜乐悲愁。在北宋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的主题不外是以代言体的形式写一些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等。苏词主要是突破了晚唐以来“词为艳科”的庸俗品位,“诗余”的附庸地位,只写闺怨、别情的题材范围,将词推到了正宗的文学艺术高雅的殿堂。在言情方面,苏轼描写的至情至性的爱情词,颠覆了艳情词的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一《蝶恋花》(记得花屏初会遇):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注1] “记得画屏初会遇”是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在画屏之间初次相见,现在依然清楚的记得,令人难忘。“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写美妙爱情的破灭。“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是写男子在爱情破灭后对女子的痴恋相思。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走过,而对她的思念未减半分。说明自己是在没有希望的等待中度过。“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低眉垂眼,假装要走开,却笑着整理自己的头发。写出了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收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的无情,而出于女性的娇羞。一个女孩子怎么好意思在人前表达自己的爱情呢?可是越是这样越能招人疼爱。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缠绵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 详情更多内容请登录原创论文网,百度搜原创论文网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哦,去看看吧
苏东坡,每当听到这个名字,我的心就会泛起一阵涟漪,久久无法平静。也许他的名字只是滔滔历史洪流中的一小部分,但他所激起的浪花,却对后人影响深远。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他天生乐观的心态,皆令我为之折服。林语堂《苏东坡传》中曾说:“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就是苏东坡,这还不足以概括他的全貌。虽然他业已逝世,但是每次听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眼前便浮现出,年近半百的他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心中有志却无法实现的无奈而又感伤的情形。每当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又好似看见,他站在亡妻的墓前,内心凄婉哀伤的样子。明明从未遇见,他却在我们的心中逐渐丰满、明朗了起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活着的人。他文采飞扬。进京赶考,在三百八十八个人中名列第二,他年仅二十成为进士。竟让欧阳修感叹:“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神宗的一位侍臣曾说,每逢神宗举箸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使在苏东坡被贬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他心态乐观。亲自经历五朝,在这五朝之间,除了童年、青年时曾一度春风得意,自神宗之后,一直到苏东坡去世,他一生都是坎坷动荡,掌权的小人们为了打击他不择手段。到苏东坡死后,甚至有了元佑党人碑的出现,他名列党人碑榜首。但是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他一心为民。他一直为百姓而抗拒朝廷,为宽免贫民的欠债而向朝廷恳求,必至成功而后已。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当政时,在各地都推行新法时,他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于旧党和新党之间,因而再度自己请求外调到杭州。但正是由于他的正直,众臣害怕他掌权,便恶意控告他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皇帝与新政的不敬,他们对他的诗句进行错误诠释,最终让皇上将苏东坡贬至黄州。但即使在贬谪之地,他的政绩依然出类拔萃。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他有所畏惧的,在他的一生里,永远自由自在,那些群小的迫害,在他眼中似乎从未发生过,他所关心的,只有百姓。我敬仰苏东坡,虽然我尚未完全读懂他的诗,读懂他的人,但我依然从心里对他怀有无比的尊重,只因为他那万古不朽的人格之伟大。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 原来既已听闻苏东坡大名,如雷贯耳,万分佩服,尤其他那一阙《大江东去》、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以及其余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等等等等,不尽于牍,皆令我为之折服而赞不绝口。他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阅毕此书,方知东坡其余的光辉点如天际之星,亦熠熠闪光,如爱民、敬友、忠妻,不一而足,他在杭州任太守期间,曾数次不厌其烦上书朝廷“莫专以救济百姓为法,而要未雨绸缪的做好防饥备馑工作”(见第二十二章)。苏轼毕生朋友满天下,且几乎各行各业皆有:道士、僧人、朝廷命官、边城微吏、平民百姓、青楼妓女、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举之不尽,列之不穷,就连后来他的敌人章CHUN(竖心旁加“享”),东坡也不计前嫌的宽容他的罪行(见第二十八章),至于其元配夫人王弗,苏轼在她早年亡故后,作了流放百世、脍炙人口的《江城子》,其后娶王闺之以续弦,夫妇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直到后来还是在王闺之的大力操办下苏东坡从纳了后来一直追随他至死的小妾朝云。可见三个女人对苏东坡一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当然,还有一个女人——元佑年间的太后,在其摄政期间(3~8)极力支持苏轼,擢其高官,使苏轼得以大力宣扬其政治思想。然太后逝世后,他失势极惨,被四处流放,甚至到过海南,最后遇赦勉强才回到中原,死于常州。 无疑的,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林语堂这本书尽管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苏东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正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位千年才子的贴切概括。
继欧阳修之后而为北宋文坛盟主的,是那位才高学富,四川眉山县籍的苏轼 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我们无法找出第二人来和他相比无论诗,无论词,无论散文,他都有极高的造诣:他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和大江东去 他的前后两篇赤壁赋 宋代几位皇帝都称他奇才,他在词这一方面是豪放派的开山大师,在诗这一方面后世推许他为李杜以后的第一大家此外他有很高的政治才干,所写政论有卓越的见解,画得一手好画,也写得一笔好字,晚年对於佛学也有精透的参悟 他是一位天才,从小绝顶聪慧,七岁知书,十岁就能作很好的文章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足当时的学者兼文学家,人称「三苏」,同在古文唐宋八大家之列幼年时父亲出外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兄弟俩读书当时苏轼读后汉书,他羡幕汉那位不避权贵,身陷党锢之祸的范滂,便慨然叹道:「我若当范滂,母亲愿意吗 」母亲表示如果儿子愿做范滂,她就当那位眼看范滂为正义斗争,死而不恨的贤母这可见他少时文化教养之深以及抱负之非凡了 读到二十岁时,已经博通了经史,每天写几千字的文章他最喜欢汉贾谊,唐陆贽的著作,这对於他日后好作政论大行关系;他又好庄子的书,曾说「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这影响了他的为人及以后诗文的作风不久,父亲游学归来,带著两个儿子晋京赶考,父子三人,一日而名满京华二十一岁他中了进士,那时正是欧阳修做主考官,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一见苏轼的文章大惊,想取为第一,因恐为门人曾巩所为,而招非议,乃抑为第二他的文中有:「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不知出自何书,后来问他,他道:「曹操灭袁绍,以袁熙妻赐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何经见,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欧阳修退而大惊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欧阳修可谓慧眼识英雄,给他说中了苏轼一生以师礼事之欧阳修死后,他在诗词中很多抒发对於这位老前辈的怀念他比那位同样被欧阳修赏识提拔,而后来恩将仇报,反而排挤欧阳修,不近人情的王安石是强得多了 他和王安石是政敌王安石在神宗朝做了宰相,实行新法,因操之过急,又如用人不当,以致全国骚动苏轼极力反对新法,乃遭受贬谪,南北奔波,不遑宁处;有一次逮捕入京,打算问他死罪;有一次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他一生虽也曾在京做过翰林学士,兵部尚书,但究竟还是以外任为多他所到的地方,有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昌化,廉州,永州,结果是死在常州这样一个忧患失意的境遇,他却能逆来顺受,用藐视的态度对无理的迫害作著默然的反抗他是坚强的,他绝不因一时的失意,就沉溺於酒色而不能自拔;他有高远的理想,他善於在逆境中解脱他的苦闷,拯救他的灵魂山水田园之趣,友朋诗酒之乐,哲理禅机的妙悟,都是他精神上的补药所以他无论处於何种难关,他都保持他的正常的人生 他贬在各处都有很好的治绩,如在徐州的防水,在杭州的浚湖,筑堤,开医院,都是有名的故事他在黄州时曾筑室於东坡(田园),遂自号东坡居士他的字是子瞻,死諡文忠他很好交游,友情都极深厚,那位几度相从的和尚朋友参寥子还愿陪著他到南海岛去他的作品对当代及后世的影响都极深广,当时有所谓「苏门四学士」,即张文潜,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再加上李方叔和陈履常,更称「苏门六君子」他的著作有东坡先生诗二十五卷,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东坡乐府一卷 (选自王序中国文学作家小传河洛图书出版社)
有机会可以生长在这个世界上,我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母亲。为什么呢?因为她陪伴着我度过了16年,为我的起居生活劳苦奔波。最重要的是,没有她,我们根本不可以生存到现在,甚至不能活在这世上。 生命是她赋予我的,而我们就应该去尊敬她,了解她,回首她39年来的甜酸苦辣。 1966年10月12日,她诞生在一个生活比较艰苦的家庭中。由于母亲、奶奶都是农民,而一家人的生活就靠父亲去维持(其父亲在容奇水利会当工程师,薪水较高),使其生活才仅仅满足了衣食,达到温饱的状态。 小时候,她并没有我们现在新时代的孩子那么幸福,而是要去耕田种植,从早忙到晚,而能否收获也只是一个未知数。 1973年,在她大约7岁时,她终于可以“退耕还学”了,她并没有我们现在每一个人规定的校服,连红领巾也都是家中剩余的布料织成的,生活显得十分坎坷。虽然说可以“退耕还学”了,但是“伴随”他多年的田地仍被她所依恋。所以,她每天放学后就到地里帮助父母种菜植树。就这样,她就“熬”过了他的童年生活,向青少年生活走去。 1978年,她从小学生升上初中。其实,她的初中时期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据了解,她在一次上学的路上因天雨路滑而连人带车一起冲进了水塘中,使她顿时满身泥泞,如同在水中的“泥人”。 经过3年的初中生活,因为当时家境不好,而她又有两个兄妹,使她无法再升入高中去读书。因此,她凭着初中文凭走到了社会上(因为当时初中毕业也算是一种高学历),得到了一些企业老板的聘请,让她成为了一名出纳。 后来,因为得到老板的赞赏,她被送到大良党校去读会计班。半年后,她从出纳变成一个会计员,使她不再依赖母亲对她的照顾。 1989年3月12日,她与我的父亲结婚了。一年后,她终于在容奇医院生下了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继承人。 2004年,她再次得到老板的推荐,让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党中的一份子。 现在,她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她终于找到他心目中理想的工作了,终于摆脱了昔日贫穷的生活,向美好的未来迈进。 母亲的小传 有机会可以生长在这个世界上,我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母亲。为什么呢?因为她陪伴着我度过了16年,为我的起居生活劳苦奔波。最重要的是,没有她,我们根本不可以生存到现在,甚至不能活在这世上。 生命是她赋予我的,而我们就应该去尊敬她,了解她,回首她39年来的甜酸苦辣。 1966年10月12日,她诞生在一个生活比较艰苦的家庭中。由于母亲、奶奶都是农民,而一家人的生活就靠父亲去维持(其父亲在容奇水利会当工程师,薪水较高),使其生活才仅仅满足了衣食,达到温饱的状态。 小时候,她并没有我们现在新时代的孩子那么幸福,而是要去耕田种植,从早忙到晚,而能否收获也只是一个未知数。 1973年,在她大约7岁时,她终于可以“退耕还学”了,她并没有我们现在每一个人规定的校服,连红领巾也都是家中剩余的布料织成的,生活显得十分坎坷。虽然说可以“退耕还学”了,但是“伴随”他多年的田地仍被她所依恋。所以,她每天放学后就到地里帮助父母种菜植树。就这样,她就“熬”过了他的童年生活,向青少年生活走去。 1978年,她从小学生升上初中。其实,她的初中时期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据了解,她在一次上学的路上因天雨路滑而连人带车一起冲进了水塘中,使她顿时满身泥泞,如同在水中的“泥人”。 经过3年的初中生活,因为当时家境不好,而她又有两个兄妹,使她无法再升入高中去读书。因此,她凭着初中文凭走到了社会上(因为当时初中毕业也算是一种高学历),得到了一些企业老板的聘请,让她成为了一名出纳。 后来,因为得到老板的赞赏,她被送到大良党校去读会计班。半年后,她从出纳变成一个会计员,使她不再依赖母亲对她的照顾。 1989年3月12日,她与我的父亲结婚了。一年后,她终于在容奇医院生下了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继承人。 2004年,她再次得到老板的推荐,让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党中的一份子。 现在,她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她终于找到他心目中理想的工作了,终于摆脱了昔日贫穷的生活,向美好的未来迈进。
?
今天,我又研读了一遍苏轼的《题西林壁》,心中颇有一番感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妇孺皆知的诗,我在今天,又读出了他新的内涵,新的韵味。 东坡先生身处庐山之中,四周层峦叠嶂,已辨别不出此刻究竟身处何处。四周的山峦变幻莫测,从各个方向呈现不同的景色。置身于造物者那无尽的艺术构思中,想那造物者定是把这世界幻化成他笔下的各种神造,波澜壮阔,气韵迭起。而人,在这其中,就如沧海一粟,或许功成名就,或许一文不名。但是,身陷苍茫的人间,个人,究竟是多么渺小! 东坡先生一生风云跌宕,但他的文学成就宛如一座丰碑。他那飘逸洒脱的文风,一如他的处世风格,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理念。他有如一名哲学家,看穿世事变迁。他说人对世界,应该是这样的人生态度“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度!他已经忘却了自身,完全地把自己抽离于宇宙之外,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来观察这世间。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每天,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与心之向往将我苦苦的缠绕,沉重的压制着我那颗年轻飞扬的心。心一旦被世俗所累,人难免心情惆怅。但是,我也可以把自己抽离出来啊。东坡先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是要告诉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我们一定不能仅仅禁锢于眼前,要把眼光放的长远。要站在超脱的角度想想自己。如果我想到了以后,想到自己的这番磨砺必将是为以后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那么也许我看到的就不是“远近高低各不同”了吧。也许,我看到的就会是: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