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护理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护理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投稿邮箱:hlxzzs @

豆丁

女,1956年9月生,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会中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国家教育部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专家组专家,高等学校护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分会理事,《中国医师能力评价》编辑部主任,中国保健杂志社理事,《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西北医学教育》杂志编委,现任辽宁省医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辽宁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辽宁医学院研究生学院院长,辽宁医学院护理学院人文教研室主任。

去 杂志云 试一下,么么哒

中华护理杂志编辑部主任

1981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护士学校,分配至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历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护士、护士长、总护士长等职,并于1991年赴美国LOMA LINDA医学中心进修半年。1996年,担任北京协和护理部副主任,自1998年12月始,担任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

蒋冬梅,女,56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理部主任,临床护理教研室主任,主任护师,2001年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共带硕士生10名。主要研究方向为护理管理和临床外科护理领域的研究。主要社会兼职:中华护理学会理事、湖南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科协委员、湖南省医院管理协会理事、湖南省护理学会院内感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护理杂志》、《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当代护士杂志》、《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等杂志的编委。

护理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李秀云

去买本书就知道了。

(一)学会概况1.办会宗旨 贯彻“双百”方针,繁荣护理事业、出人才、出成果。2.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护理科学技术的重要社会力量作用,充分发挥学术交流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科普工作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主要代表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作用。3.主要任务 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重点课题的探讨和科学考察活动,加强同国内外护理团体和护理科技工作者的友好联系;组织出版护理学术资料;大力普及推广护理科技知识;开展对会员的继续教育,举办各种培训班、讲习班或进修班,努力提高会员的学术水平,并积极发现人才,向有关部门推荐;发动会员对国家重要的护理技术政策和有关问题发挥咨询作用。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接受上海市有关部门委托进行科技项目论证、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文献的编审,并推荐奖励优秀学术论文、著作和科普作品;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意见和呼声、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4.发展现状 上海市护理学会现有个人会员16056名,团体会员单位138个。学会设专职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3名,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1名,常务理事19名,理事60名。设有15个专业委员会(内含5个学组),8个工作委员会及学会办公室、继续教育基地、《上海护理》杂志编辑部3个办事机构。会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休会期间由常务理事会执行理事会决议,由学会办公室具体执行。上海市护理学会积极开展了有利于护理学科发展的各项活动,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曾2次被中国科协评选为学会之星”,多次被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二星级学会”,被国家考试中心评为“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先进考区”,:获得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科技进步奖组织奖,历年来会员中获得上海科技精英提名奖1名(安之璧),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赵继军),获国际南丁格尔奖4名 (史美莉、陆玉珍、陆冰、李琦)。(二)办会思路的创新与发展1.有所归 建设好组织形式的家,使更多的护理人员“走进家门”。建立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促进学会工作的有序运转。理事会遵循理事会、秘书长的分工负责制原则,实现理事长主事、秘书长办事、理事理事。每届举办1期理事专业委会主任培训班,确保新任理事和专委会主任能尽快进入角色,履行职责。每月1次理事长、秘书长办公会议,处理解决日常学会事务;每季度召开1次常务理事会,重大事项由常务理事会决策;每年召开1~2次全体理事会议,每年1次学会工作会议等。2003年对专委会的工作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任期内提供本专业发展动态综述一篇及以上;任期内组织一次外事活动,扩大上海在国际的影响;每年完成“6个一”,即拟一份学术会议征文、提供1~2个免费讲座课题、申报1~2个继续教育课题、举办1~2个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组织1次参观、提供1~2条可供杂志应用的信息。2.有所为 建设好表达形式的“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会员的主体作用,让她们觉得,学会是一个能够展示聪明才智的地方,通过参加学会的活动,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增加“家”对每一位会员的亲和力。3.有所惠 通过创办《上海护理》、评定科技进步奖、优秀论文报告会,推荐参评南丁格尔奖、建立荣誉会员制度和切实保障会员的各项权利,为会员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创造条件帮助会员实现自我提升,使会员深刻体会到,加入学会,在履行义务的同时,能够有所回报,增加了会员“我爱我家”的感情。4.有所建 建设好家的物化形态,使会员拥有更好的活动场地和活动条件。(三)推动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事件1.推动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第三、四、七届理事会) 1979年就根据卫生部 (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义)文件精神,积极配合上海卫生干部进修学院联合举办脱产1年的上海市护士长专修班。1980年又开办了脱产2年的 护理师专科进修班迈出了高等护理教育的步伐。90年代起,为争取上海地区护理专业成人自学考试早日开展,1991年理事会成员对全国29个省市的成人自学考试现状进行调查,1992—1993年连续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建议并协助论证上海市护理专业自学考试的迫切性、可行性。市卫生局、市教委于1993年底正式发文同意于1994年4月首次开考。1998年起学会又进一步努力促成了上海开设本科段成人自学考试。2002年起学会又同上海市医务工会、上海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推行了硕士生证书班,至今以成功举办了4期。高等护理教育的迅速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护理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为护理专业驶进快车道奠定了基础。2.促进护理队伍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化(第五届理事会) 1991年,组织人力对上海护理科技队伍127个单位护士长以上护理骨干2499人做了技术职务方面的调查与预测,向上海市卫生局等有关单位提出了《关于解决护理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出现断层问题的建议》,建议行政部门对于护理人员职称评审给予政策倾斜,使一大批 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初级职称的护理人员得以晋升,调动了她们工作的积极性。3.实施团体会员及会员联结员制度(第五届理事会) 为进一步密切学会与会员间的双向联系,更好的为广大基层单位会员及护士服务,1992年第五届理事会经过反复论证,通过了建立团体会员及会员联络员制度的决定,于1993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会员联络员大会。团体会员制度不仅从人员上壮大了学会的力量,也增加了学会的资金来源,为开展护理科技开发,活跃学术活动、表彰先进等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4.建立“上海护理科技奖”评审制度(第六届理事会) 为推动护理科学研究向深层次发展,1994年第六届理事会决定建立“上海护理科技奖”评审制度,每2年评选1次,这一制度有力地激发了上海护理人员从事护理研究的热情,带动了上海市护理科研水平的提升。5.开展优秀护理论文评审(第六届理事会) 自1995年开始,结合庆祝国际护士节举办优秀护理论文报告评选活动,每2年举办1次,以鼓励护理人员多思考、多研究,多出论文。6.建立教育基地(第六届理事会) 1997年,积极筹建上海市护理学会教育基地。此想法得到B-D亚洲有限公司的理解与支持,经多方选址、磨合,选定上海新闸路1531号二楼 (上海市儿童医院内),占地面积238平方米。为学会举办各类培训、讲座提供了良好的场地。7.创办《上海护理》杂志(第六、七届理事会) 1996午10月,经学会六届理事会多年努力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上海护理》杂志(内刊)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它的诞生实现了上海护理科技人员拥有自己学术交流园地的心愿。2001年1月,该杂志由内刊改为公开出版发行,对活跃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起到了更加积极的作用。8.开展专业护士培训(第七、八、九届理事会) 自1999年以来,上海市护理学会就已经开始进行临床专业护士的培训工作。2005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出台以后,上海市卫生局对上海专业护士的发展工作做了重要部署,明确由上海市护理学会承担此项工作。2006年,学会组建了临床专业护士培训课题组,开展调研并论证,为制定上海临床专业护士的培养计划和标准提供依据。并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护士培训。9.自筹资金购房,扩建办公场地(第八届理事会) 2004年,学会理事会群策群力,自筹资金购买办公场地,为学会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证。

李亚洁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国家级统计源核心期刊《护理学报》主编、卫生部科教司护理科研项目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内科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肾病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INS(静脉输液学会)会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6年至今,已培养数十名护理研究生。主持军队科技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医学科研基金、省科技开发项目10余项,申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卫生部优秀电视教材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多媒体优秀软件二等奖1项。2000年至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主要研究方向:特殊环境下创伤护理、医院感染控制、肾病营养、职业危害预防及控制。 王惠珍,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从事护理教育工作近30年,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护理教育分会理事、广东省护理学会常务理事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三种护理杂志编委;曾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解放军总后勤部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近几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各类教学成果奖及教学优秀奖近20项,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目前承担各类教学研究课题15项、发表论文共6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护理教育、护理管理。 刘雪琴,主任护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广东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老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学会护理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护理学会静脉输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5年来,主持省社会发展计划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科委指令性课题1项、、省卫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项,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第七届全国护理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广东省护理科技一等奖, 2007年获广东省第九届科技丁颖奖。在国家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50余编,主编专著2部。主要研究方向:以老年护理为主攻方向,集中对老年综合征涉及的内容进行研究。

杂志编辑部主任

不是。杂志投稿要被退稿会提前请通知你,到编辑部主任哪里是通过了审核,认同了你的杂志投稿,要准备发行了。

张建魁(人民日报《时代潮》杂志编辑部主任)编辑毕业院校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央党校。人民日报《时代潮》杂志编辑部主任。中文名张建魁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山东出生日期1982年10月10日职 业人民日报《时代潮》杂志编辑部主任毕业院校北京广播学院、中央党校信 仰共产党代表作品《触摸风火山》目录1《触摸风火山》▪ 改编五年级课文1《触摸风火山》编辑●世界第一高隧,海拔4905米,全长1338米,高寒、低压、缺氧,风雪、雷电、沙暴,都让人望而生畏。●含土冰层、浅埋地层、热融地质、富冰冻土,难题一个接着一个,都是“世界级”难题本刊记者张建魁7月24日下午2时,我们告别了“大篷车”,继续驱车南行。一小时后,开车的小黄师傅告诉我们,已进入风火山无人区。3时50分,我们来到中铁20局青藏铁路指挥部,这是20局自己建造的一座简易的小院。这里的领导都上工地去了,办公室的一位同志接待了我们。7月下旬的季节,这在内地大部分地区,白天都能达到30℃以上,可这里的屋子里现在还生着暖气。办公室的同志告诉我们,这里年平均气温在- 7℃以下,现在夜间气温也是零下4-5度。就在我们一边吸着氧,一边听办公室的同志介绍情况的时候,室外陡然天气大变,透过窗子望去,风沙骤起,飞云疾驰,还伴有轰隆隆的雷声。“看来这里的雨是说来就来。”“现在外面有6、7级的大风,多半是干打雷不下雨,要下也是下雪!”“咦,下雪?这不是六月雪吗?”“对,这里六七月份雪和冰雹是最常见的,只是时间都不会太长。”果然,不一会儿功夫,室外就风停云散了,老天今儿什么也没下。20局承建的是青藏铁路第七标段,线路总长02公里,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平均海拔4700米,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这一段大多是长年冻土区,冻土层又厚,冬季最低气温达到-40℃。“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是对这里气候条件的真实写照。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不到50%,氧分压只有87千帕,低于人类生存的极限值11千帕,是真正的“生命禁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20局的钢铁汉子们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题,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贯通。下午5时20分,在20局同志的指引下,我们决定到风火山隧道现场去实地感受一下。一路上,一个个关于“风火山隧道”的故事把我们拉回到那场持续了365天的殊死搏击中去。2001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显得分外娇艳。风火山隧道建设工地彩旗招展,200名职工身穿桔红色青年突击队队服,在工地上紧张地忙碌着……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以待。一场恶战、科技之战一触即发。上午11时30分,随着一声令下,清脆的爆炸声接连响起,一缕缕白烟飘向蓝天。一阵爆破过后,眼前的情景让在场的人惊呆了:这些炸出的弃碴,几乎全是晶莹剔透的冰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寒光。这就是被国内外隧道专家称作灾害性地质的“含土冰层”,冰块中的含土量不足20%。风火山,这座千年冰山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孔。这种地质一直被视为隧道施工的“禁区”。面对这一世界级施工难题,由20局总工程师、指挥长挂帅的科技攻关小组,全部冲到了现常紧张的支护工作开始了,突击队队员们迅速冲上了掌子面,喷护的抱起了混凝土喷头,打锚杆的拿起了风枪和铁锤……一切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经过4个多小时紧张激烈的战斗,支护施工全部完成,取得了第一回合的初步胜利。随后,经过几轮的掘进和支护施工,摸索出了一套冻岩光面爆破和洞体喷护、支护经验,对施工方案和预案进行了优化,确定了“短进尺、快封闭、严控温、强支护”的施工方案。此方案,在施工中很快奏效,最终一举突破了含土冰层这道难题,同时,也为后续施工闯出了一条新路。从没有人征服过的风火山,哪肯轻易低头。刚支护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好的发电机房,房顶上的铁皮瓦第二天一早竟不翼而飞;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花生米般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脸砸了下来……狂风、暴雪、缺氧向建设者发起了连续进攻。随着风火山隧道的不断向前延伸,施工难度越来越大。洞内的空气也越来越稀薄,缺氧使大家胸闷气短,头痛腿软,嘴唇发紫。原来每台风枪只需两个人就可以进行作业,现在需要四个人才能抱得起来,原来一班四个小时,现在两个小时就必须换班。大家心里都明白,在风火山干,就是在透支生命,甚至还会面临死亡的危险。风火山,时时刻刻都牵动着各级单位和领导的心。国家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多次亲临风火山隧道,勉励20局要“依靠科技,奋战高原,建设世界第一高隧”;青海盛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派出慰问团,送来了慰问品;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的领导也先后来到风火山看望职工。2001年11月,20局与北京科技大学有关科研人员一道,在风火山隧道研制建成了高海拔大型制氧站,安装了输氧管道,把氧气直接送到了掌子面,整个隧道实现了弥漫式供氧。同时,在隧道内装了氧吧车,职工休息时,可以坐在氧吧车内充分吸氧,解除疲劳。缺氧难题的攻克,大大改善了施工环境,有力地保障了职工的身心健康。有了氧气,大家征服风火山的信心更足了,劲头更大了。如果说,风火山隧道施工难,难在高寒缺氧,难在高原冻土,那么,296米长的浅埋地段,足以让人心惊胆颤。隧道进口掘进222米后,进入浅埋地段施工。其中,覆盖层在8米以内的地段有60余米,该段地质为泥岩全风化层,拱顶5米范围内全是富冰和饱冰冻土。当时,围岩温度在2至5摄氏度之间。这时,裂隙冰开始融化已经形成融化圈。融化的泥交浆,落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大家的心情异常沉重。如果融化圈进一步扩大,支护跟不上,极有可能造成通天大塌方。真正的生死考验开始了。指挥部总工程师任少强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连续对洞温进行测试和围岩监测,随时调整洞内温度,观察温度变化情况;指挥长况成明率领攻关小组研究如何安全通过“浅埋段”的施工方案。经过三个昼夜的试验性变温测控后,攻关小组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基本掌握了洞内各个部位不同时间温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制定了“弱爆破、短进尺、严控温、强支护、预留核心土”的施工方案,通过实施,效果很好,经过近60天的试验施工,“浅埋段”终于安全通过了,施工进度驶上了快车道,日掘进由5米提高到3至5米。技术人员和职工们在施工中发现,无论是饱冰冻土、原始冰川,还是裂隙冰等地质,都有热融的共性。影响隧道安全施工的主要是冻土,但温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引爆冻土的导火索。为了消灭“温度”这只拦路虎,攻关小组又与“温度”展开了顽强的较量。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大家认识到,要控制好温度,关键要控制好掘进、支护、入模、养生、拌合时的温度。初期,大家用炉子在洞内加温,不仅温度提升缓慢,还造成洞内空气污染,影响了职工身体健康。后来又采用暖风机增温,可效果仍然不理想。能不能在隧道内使用空调机来控制温度呢?有人提出了这一大胆设想,可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这么大功率的空调机。怎么办?经过请教有关专家,多方论证,20局与石家庄铁道学院联合,成功研制开发了大型隧道专用空调通风机。掘进时,用空调通风机把需要的冷气送到掌子面,确保掌子面温度控制在正负5摄氏度之间,满足掘进需要。当支护衬砌时,把不高不低的温度送到支护作业面,保证支护和衬砌时的适宜温度。为了解决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洞门口安装了两台大型蒸气锅炉,24小时集中供热,并建成了两座保温大棚,把拌合站,砂石料、施工用水全部放进保温大棚,使拌合站温度始终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确保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不低于5摄氏度。控制了混凝土入模温度后,新的难题又出现了。这就是对混凝土养生温度的控制。在这方面,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们没少费心思。为了保证衬砌后的养生温度,经多次反复实践,最后利用暖气管道,输送需要的热量和温度,采用蒸汽养生法,解决了衬砌后的混凝土养生难题。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法,施工中的各种温度难题迎刃而解。按理说,解决了施工中的缺氧难题,控制好洞内施工温度,隧道施工可以顺利进行了。但是,“富冰冻土”又出现了,施工再次受阻。所谓“富冰冻土”,就是冻土中含有冰体比较多的地质。大家在施工中发观,“富冰冻土”的主要特点与“含土冰层”相似,对温度也十分敏感。为尽快攻克“富冰冻土”这道技术难题,总工程师任少强带领攻关小组向“富冰冻土”又发起了挑战。通过试验,大家发现“富冰冻土”的主要技术难度在于如何改进爆破方法,如何快速提高混凝土支护强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攻关小组决定对工序进行调整,采用“被筒爆破法”。爆破后,迅速向掌子面输送冷风,防止“富冰冻土” 遇热融化;同时实施“超前超强”支护,确保围岩稳定。精心的组织,科学的施工,终于制服了“富冰冻土”这一灾害性地质。2002年9月12日,隧道掘进突破1000米大关,隧道双口取得了双双成洞超百米的施工新纪录。为了风火山隧道,大家吃尽了苦头,由于风火山严重的缺氧,100%的职工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吃饭吃不下,睡觉睡不着,大家的体重平均下降了12斤,多的达到了30多斤。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2002年10月19日。就在这一天,铁道部、青海盛西藏自治区等各级领导和专家,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一起把目光聚焦在风火山。随着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长卢春房启动最后一炮贯通的电钮,顷刻间,鞭炮声、掌声、欢呼声,把风火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5时50分,我们来到风火山隧道。洞口顶端“风火山隧道”几个大字十分的醒目,这里因为没有了隆隆炮声和轰鸣的机械而略显平静,一条长长的轨道伸向深深的隧道里去,深处有渐远渐弱的点点灯光。借着灯光,可以看到有人在里面的洞壁上作业,不时有装载水泥的斗车顺着轨道缓慢向洞里滑去。领我们来的同志说,里面氧气更少,你们不能进去,就在隧道口留个纪念吧!改编五年级课文根据原文改编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选入五年级语文课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2001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工地上彩旗招展,数百名身穿橘红色队服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以待。随着一声令下,阵阵爆破声响彻雪域高原,风火山隧道开凿了。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施工难度极大。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关键是控制温度。科技人员指挥突击队员,往刚刚凿开的隧道洞壁喷射混凝土。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但是,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筑路大军斗志高昂,隧道在一点一点地延伸。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的发电机房,屋顶的铁皮瓦竟不翼而飞。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风火山海拔4905米,这里空气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让他们始料不及。工人们身背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突击队员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两个人使用的风枪,现在四个人才能抱起来。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指挥部与北京科技大学组成联合攻关组,向这一新的难题发起攻击。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护理学杂志编辑部

关于教育护理学类的文章是收的《护理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护理学术期刊。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湖北省最具影响力十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湖北省精品科技期刊、华中科技大学权威期刊。国际刊号:ISSN 1001-4152;国内刊号:CN 42-1154/R。本刊辟有重点关注、专科护理、手术室护理、中医护理、基础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循证护理、安宁疗护、人文护理、信息化护理、互联网+护理、静脉治疗、药物监护、医院感染、预防保健、饮食与营养、国际视野、论坛、综述、述评等栏目。订阅方法主要有三种:搜索微信小程序“中国邮政商城”→点击“报刊订阅”→搜索框输入“护理学杂志”;中国邮政网上营业厅;各邮局营业网点。国内读者可从邮局订阅(邮发代号:38-125),也可联系编辑部订阅;国外读者可通过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北京782信箱)订阅。可跨年、破季度订阅。

国际护理学杂志编辑部投稿地址:

,前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