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山西大学学报主编刘

发布时间:

山西大学学报主编刘

哲学社会科学版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选择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具有独立性的实在词。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9、注释: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着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其序号为①②③……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着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其他未说明文献〔Z〕。格式与示例如下:(1)图书类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建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4)古籍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O]其他责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历纪年)及刊物机构(版本)。收藏机构。(5)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6)电子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7)文献重复引用标记: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而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着录引文页码。11、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1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13、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14、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自然科学版1、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2、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3、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4、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5、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6、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7、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着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为保证本刊的权威性,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稿。稿件文责由作者自负,编辑部有权作必要的修改。文稿在3个月内未收到退修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另投他刊。未被录用的稿件一般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一)国内学术会议1、2002年4月26-30日,在山西太原由山西大学政法学院主办的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年会暨国际关系学院(系)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提交了“21世纪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一文,论文发表在《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2、2003年9月17-18日,在长春市由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方法论探索与学科构建”高级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了中国睦邻外交政策与中俄关系一文,并作大会发言。3、2003年10月20-22日,在南京由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2003高层论坛会,会议主题是“伊拉克战争与国际政治走势”,提交了“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变化与重构”论文,《伊拉克战争后的国际政治走势——2003国际政治高层论坛文集》由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4、2004年7月9-11日,在甘肃兰州由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承办的“21世纪国际环境与中国外交”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高层论坛会,提交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与中俄关系”一文,论文集由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5、2004年8月19-20日,在长春市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和东北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第11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了“俄日关系发展现状与前景”学术论文,论文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6、2004年10月16-17日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南京陆军指挥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东部战略形势与国家安全”高层研讨会,提交了“俄罗斯东北亚战略与朝鲜半岛政策”一文,被收入会议论文集。7、2004年12月10-11日,在上海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的国际关系理论研讨会,提交了“世界秩序理论范式的探讨”一文,会议论文集2005年1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8、2005年7月13-16日,在辽宁省沈阳市由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国际环境与中国和平发展高层论坛会议,会议提交了“新时期中国睦邻政策与战略选择”一文,会议论文集《国际环境与中国和平发展》由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9、2006年9月14-15日,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和东北亚重点研究基地在长春市主办的第十二次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主题是“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作了题为“超越冷战思维,构建和谐的东北亚地区秩序”的大会发言。10、2006年10月14-17日,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和江苏省委党校在江苏省扬州市联合主办的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全球化与和谐世界”高层论坛会议。提交了会议论文“全球化时代世界新秩序的理性思考”一文,论议论文集《全球化与和谐世界》已由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11、2007年5月12-1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办的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第五届年会暨“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高层会议。提交的会议论文是“超越传统的权力政治,构建和谐的世界新秩序”。12、2007年6月30日,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主题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论坛——上合组织框架下的能源与交通合作国际学术会议”。作了题为“以‘上海精神’全面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关系”的大会发言。(二)国际学术会议1、2002年11月25—27日,在俄罗斯海参崴参加俄罗斯国立海洋大学主办的“亚太地区领土争端非政府论坛”国际学术会议,提交了“亚太地区国家领土争端成因及其解决方法”的学术论文,并作大会发言。2、2003年9月24-26,在俄罗斯莫斯科参加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主办的“21世中国与世界”第14届国际学术会议,提交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与中俄关系”学术论文,论文在俄罗斯《远东问题》杂志2004年第5期发表。3、2004年5月21—22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参加俄罗斯国际研究会和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举办的“俄罗斯外交政策进程:战略与优势,”国际学术会议,提交了“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与中俄关系”的学术论文,论文以《中国是地区和平与繁荣的保证》的题目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东亚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办的《21世纪中国与俄罗斯》杂志2005年第11月期发表。4、2005年9月27—29日,在莫斯科参加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主办的主题为“强大的中国:国内与国际方面”第十四届国际学术会议,提交了“中国地缘政治环境与睦邻外交政策”的会议论文,论文已在俄罗斯远东所主办的杂志《远东问题》2006年第2期发表。

山西大学学报主编

姜剑云 ,1960 年生,江苏东台人,笔名吉云 1980 年中文专科毕业(盐城师专),199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山西大学),2001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河北大学),2003 年获“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南开大学)。现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后)导师。2007年任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人文学部主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九三学社社员,国家社科基金成果通讯鉴定专家。 1.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重点项目《全辽金诗》,编委,完成。2.全国高校古委会基金项目《陆机集笺注》,主持人,2001年立项。3.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宗教与文学关系研究》,主持人,2002年立项。4.河北大学重点项目《谢灵运新探与解读》,主持人,2003年立项。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谢灵运新探与解读》,主持人,2004年立项。 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中华书局、东方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3 部。1 .《才子佳人小说 与〈 红楼梦 〉的 真善美比较》,《山西大学学报》(太原) 1991 年第 4 期。2 .《令狐楚作品传流及散佚考述》,《晋阳学刊》(太原) 1992 年第 2 期。3 .《令狐楚生卒与里籍考》,《文学遗产》(北京) 1996 年第 4 期。荣获山西省教委人文社科优秀论文一等奖。4 .《金源“后怪奇诗派”引论》,《山西大学学报》(太原) 1997 年第 4 期。学术影响:〈 1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北京) 1998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2 〉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辽金元文学研究》全文收录。〈 3 〉荣获山西省社科联“百部(篇)工程”优秀成果奖。5 .《高考作文判卷亟须改进》,《光明日报》(北京) 1998 年 5 月 27 日。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全文收录。6 .《观照讽刺艺术 索解西游主题》,《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太原) 1999 年第 2 期。7 .《令狐楚年谱简编》,《山西大学学报》(太原) 1999 年第 3 期。8 .《马定国仕履与交游考论》,《河北大学学报》(保定) 1999 年第 4 期。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辽金元文学研究》全文收录。9 .《庄子美 在“ 无 为” 思想之阐释与评价》,《山西大学师院学报》(太原) 2000 年第 1 期。10 .《怎样鉴赏诗词曲赋》,见詹福瑞主编《大学语文》,河北大学出版社(保定) 2000 年版。11 .《陆机研究综述》,《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 19 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1 年版。12 .《“三张”父名问题新解》,《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太原) 2001 年第 1 期。13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著述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合肥) 2001 年第 2 期。14 .《唐代怪奇诗派衰变探微》,《河北大学学报》(保定) 2001 年第 3 期。15 .《论中唐雅正诗派》,《文学评论》(北京) 2001 年“青年学者专号”。16 .《论张华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太原) 2002 年第 1 期。17 .《论潘尼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南昌) 2002 年第 2 期18 .《论太康文学情多气少的主题取向》,《河北大学学报》(保定) 2002 年第 3 期19 .《论潘岳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漳州师范学院学报》(漳州) 2002 年第 3 期20 .《论傅玄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殷都学刊》(安阳) 2002 年第 4 期。21 .《论陆云“文贵清省”的创作思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海) 2002 年第 4 期22 .《论傅 玄“ 引其源而广 之” 的文体风格观念 》,《 文艺理论研究 》( 上海) 2002 年第 5 期。23 .《论张协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山西大学学报》(太原) 2002 年第 6 期。24 .《〈三都赋〉撰年疑案新断》,《北京大学学报》(北京) 2002 年第 6 期。学术影响:〈 1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北京) 2003 年第 4 期全文转载。〈 2 〉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辞赋研究论文集》(第五届国际辞赋研讨会)全文收录25 .《论左思“美物者贵依其本”的品物征实主张》,《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上海)第 20 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2 年版。26 .《论太康文学袭故弥新的体裁范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沈阳) 2003 年第 1 期。学术影响:《论太康文学袭故弥新的体裁范型 》( 摘要 ),《 北京大学学报 》( 北京 ) 2003 年 第 3 期27 .《论中唐通俗诗派》,《太原师范学院学报》(太原) 2003 年第 1 期。28 .《陆机入洛疑案新断》,《洛阳大学学报》(洛阳) 2003 年第 1 期。29 .《论完颜璹创作中的佛禅意蕴》,《河北大学学报》(保定) 2003 年第 2 期。30 .《〈文赋〉撰年疑案新断》,《中国古典文献学》(会议论文集),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澳门), 2003 年版。31 .《唐代怪奇诗派之衰变探微》(增订稿),见《河汾新论》,山西古籍出版社(太原), 2003 年版。32 .《〈文赋〉撰年疑案新断》,《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天津) 2003 年第 5 期。学术影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北京) 2004 年第 2 期全文转载33 .《论陆机“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的文学精神》,《南开学报》(天津) 2003 年第 6 期。34 .《论陆机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杭州) 2004 年第 2 期35 .《论陆云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西安) 2004 年第 2 期。36 .《“独步一时”的谢灵运书画》,《文史知识》(北京) 2004 年第 10 期。37.《谢灵运与庐山慧远考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38.《谢灵运与钱塘杜明师》,《中国道教》(北京)39.《谢灵运与“涅盘圣”竺道生》,《广州大学学报》

1、《德育传统的当代价值》(17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2、金林祥、侯怀银等著:《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研究》(38万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4、主编《高等教育学》(36、4万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范教育》1984年第2期。2、《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年第1期。3、《中国古代程朱、陆王学派书院的课程设置及其特点》,《山西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4、《对近年来我国生活教育理论研究的前瞻与反思》,《行知研究》1988年第2期。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特征》,《教育科学研究》1988年第4期。6、《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两个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1988年第5期。7、《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特点《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8、《对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山西大学高教研究》1989年第3期。9、《毛泽东的教育改革观探微》,《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10、《当前我国高教课程改革刍议》,《山西高教研究》1990年第4期。11、《文科课程改革初探》,《山西大学高教研究》1991年第2期。12、《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浅议》,《山西高教研究》1991年第3期。13、《我国教育研究方法发展趋势预测》,《教育评论》1991年第6期。14、《高师公共必修课教育学教学方法改革浅探》,《山西高教研究》1992年第3期。15、《试论生活教育理论的功能》,《行知研究》1993年第2期。16、《毛泽东的教学改革观探微》,《山西高教研究》1993年第4期。17、《陶行知论教育试验》,《教育科学研究》1994年第1期。18、《试论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上饶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19、《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改革的方法论原则初探》《中国高教研究》1994年第3期。20、《当代教育理论发展面临的难题》,《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4期。21、《我国新时期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的回顾与瞻望》,《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4年第9期全文转载。22、《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教育科研的回顾与反思》,《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5年第1期全文转载。23、《山海工学团模式初探》,《教育史研究》1995年第1期。24、《陶行知的全面教育观探微》,《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25、《试论建国后十七年中国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启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3期全文转载。26、《论“文革”对中国教育学科体系的破坏及其教训》,《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27、《建国后十七年中国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历程初探》,《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10期全文转载。28、《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1998年第5期。29、《我国新时期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历程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4期。30、《建立比较课程论刍议》,《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12期全文转载。31、《我国新时期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1998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3期全文转载。32、《中国教育学的学术建设初探》,《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第4期。33、《杜威的课程观述评》,《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0期。34、《中国教育学史学科建设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期。35、 《教育学对哲学的接受机制及其内化》,《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36、《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研究》2001年1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37、《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初探》,《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38、《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及特征》,《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39、《关于教育系在综合大学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集美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40、《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科学化思潮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9期。41、《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学学科独立性问题的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42、《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44、《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哲学学科建设的探索》,《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44、《学校品牌的中国气质》,《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45、《教育研究的叙事学转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期。46、《高等教育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47、《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其特征——以20世纪下半叶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48、《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11期。49、《山区寄宿制小学发展的现状和方向》,《山西教育》2007年第2期。50、《“社会教育”解读》,《教育学报》2007年第4期。51、《山西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4期。52、《高等教育质量概念探究》,《江苏高教》2007年第5 期。53、《谈大学校训的特征和功能》,《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3、14期。54、《校企合作:农村贫困地区高中教育发展的新探索》,《人民教育》2007年第20期。55、《21世纪初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56、《校风解读》,《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10期。5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0期。58、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递交的论文《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研究》被编入《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59、《社会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在《现代教育导报》2007年7月20日发表。60、《20世纪中国学者对课程论学科建设的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期。61、《20世纪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3期。6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学者视野下的美国大学公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63、 《20 世纪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本土化探索》,《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64、《教育与幸福的关系—一个亟待重视的教育研究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2期。65、 《三十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进展和问题》,《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6期。66、《山西初中教育的分析与对策》,《山西教育》2008年第1期。67、《当教师与专家在教育研究中相遇》,《教育时报》2008年8月6日。68、《学习型社会呼唤社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8期。69、《教育学中国化—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的探索》,《教育科学》2008年第6期。《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70、《学术—大学的生命力》,《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期。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主要讲授经济法学、法学经典著作选读等课程。已在《法学研究》、《法学评论》、《新华文摘》、《中国法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已出版《市场规制法研究》(独著)、《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与汪渊智等合著)、《新编经济法》(主编)等著作;主持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以及委托研究项目共11项。 1、矿产资源有偿取得法律问题研究,《政法论坛》,2008年第6期;2、论公法与私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3、社会安全与法律安全浅论,《山西政法》,2008年第8期;4、研究性理念与法学本科教育的模式创新,《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5、山西大学法学院的复健与发展,《三晋法学》2008年第3辑;6、国有企业市场退出问题的物权法考察,《三晋法学》2007年第2辑;7、论中部崛起与竞争法律秩序,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8、论公法私法的划分与区别,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9、物权法草案的社会主义性质与违宪性辨析,《三晋法学》2006年第1辑10、 公用企业改革与市场规制法,《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12、对新《对外贸易法》中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条款基本问题的思考《美中法律评论》2005年6期1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法制环境建设,《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3期14、新《对外贸易法》中关于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条款的规定,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规则解析,2004年8月15、电信业反行政垄断的反思——从国际长途话费提高谈起,《生产力研究》,2004年1期。16、高等法学教育现代化的思考,《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3期。17、论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3期。18、锻造警察法学教育的学术界石——评陈晋胜教授的《警察法学概论》《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2期。19、入世后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的协调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5期。20、试论地方大学法学教育模式,《海峡两岸法学学术研讨会首届全国JM教育论坛论文汇编》,2002年4月。21、晋商诚实信用法律文化特点研究,《理论探索》,2002年第4期22、传统法律文化与山西票号的兴衰, 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2年11期(全文转载),《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23、试论商业秘密交存制度,《经济问题》,2002年第3期。24、关于我国反垄断法的几个问题,《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第1期25、对加入WTO后中国大陆经济法功能的再认识—兼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5期(全文转载),《法学家》,2001年第6期。26、 公司董事表见代表制度之我见,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1年11期(全文转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27、对加入WTO后中国大陆经济法功能的再认识—兼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第7届海峡两岸法学学术研讨会》,1428、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 促进法学研究创新,《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29、论特别取回权—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新创设研究,《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30、反经济垄断中的豁免问题研究—中国垄断性企业集团立法的合理性分析,《经济问题》,2000年第8期31、经济法是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有机结合,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9年3期(全文转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1期。32、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立法完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33、股份有限公司累积投票制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9年1期(全文转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5期34、附赠式有奖销售的若干法律问题,《法学研究》,1998年第5期35、市场经济应是民主与法制经济,《新华文摘》,1998年6期(全文转载),《经济问题》1998年第1期。36、邓小平法制思想论纲,《山西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37、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累积投票制度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38、不动产、企业集合财产转移占有担保债权研究,《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39、解决我国若干经济问题的法律对策,《山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40、对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反思,《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41、对我国刑法修改和解释的思考,《文科学报文摘》,1988年6期(全文转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42、未构成犯罪的人在被关押期间逃跑是否构成逃脱罪,《中国法制报》,21 1、《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 主编2、《国际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 主编3、《市场规制法研究》(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商法与经济法》(合著,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5、《新编经济法》(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1、市场规制法理论问题研究 高等学校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O509030 042、反行政垄断研究 山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53203 063、市场规制法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01JA820022 05-074、山西法制环境建设研究 山西省教育厅A0401 08-125、山西企业竞争力培养与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问题研究 山西省科技厅 031032-1 07-066、公用企业与市场规制法研究 山西省电力公司 0306025 06-067、民法、商法、经济法的功能、作用与相互关系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0bfx011 20008、山西地方经济立法及民主政治问题研究——山西企业竞争力培育与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问题研究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 03056 20039、太原市地方法规与城市竞争培育法律问题研究 太原市科技局 031108 200310、法学理论教学队伍建设问题与实践 山西省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0205726 200211、山西市场经济法治环境研究 省市自治区教委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 99003 199912、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研究 山西省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9409 199413、山西市场经济法治对策研究 山西省社科规划项目 93051 199314、市场经济行政管理法律规范问题 山西省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9309 199315、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研究 山西省社科规划项目 93051 199316、市场规制法理论问题研究 高等学校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0509030 200517、市场规制法研究 山西大学社科研究项目 0109031 200118、强化预算监督的有关法律问题 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0108059 200119、国有企业财产权制度研究 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9908026 199920、附赠式有奖销售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 9808020 199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行政管理研究 山西大学社科研究项目9711002 199722、我国经济法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及对策 山西大学社科研究项目9109 1991 1、2006年山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评为2004——2005年度先进社科工作者2、2006年《市场规制法研究》一书荣获二00五年度“百部(篇)工程”一等奖3、2005年山西省首届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称号4、2005年“光荣从事律师工作二十周年”“光荣从事律师工作二十周年”荣誉称号5、2005年山西省高校法学师资理论队伍建设问题与实践 山西省2005年优秀高教研究成果三等奖6、2005年 尊老敬老先进个人荣誉证书7、2005年为政之道 山西省社科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峰论坛优秀论文奖8、2005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优秀共产党员9、2005年社会安全与法律安全—公安机关执法目标研究山西省公安机关执法能力建设理论研讨会特别奖10、2004年《市场经济应是民主与法治经济》获山西省第四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一等奖11、2003年《传统法律文化与山西票号的兴衰》获2002年度“百部(篇)工程”一等奖12、2002年《对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法功能的再认识—兼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获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3、2002年《市场经济应是民主与法治经济》获第三届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一等奖14、2001年《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法,培育高素质法律人才》获山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 一等奖15、2001年《经济法是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有机结合》获山西省第三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16、奖2000年《对新世纪发展律师业的几点思考》获山西律师2000年大会一等奖17、1999年《市场经济应是民主与法治经济》获1998年度“百部(篇)工程”优秀成果奖18、1998年《关于中美瑞合资建立长治铝厂项目法律咨询意见书》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奖二等奖19、1998年《关于中美瑞合资建立长治铝厂的法律咨询意见》(咨询报告)获山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二等奖20、1997年《不动产、企业集合财产转移与有担保债权研究》获1996年度“百部(篇)工程”优秀成果 优秀成果奖21、1997年《试论依法治省与山西市场经济法制对策》获山西省依法治省理论研讨会 一等奖22、1995年《对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反思》获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3、1994年《庭审制度改革研究》(研究报告)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推广应用奖二等奖24、1993年《对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反思》获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佳作

山西大学学报主编是谁

男,中共党员,湖南衡东人 ,大学本科文化,教授职称,硕士生导师。湖南商学院教学名师。武汉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王维研究会理事,省古典文学学会、省屈原学会常务理事 。 科研成就突出,长期从事古代文学、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等方面研究工作,主持省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四项,省教育厅教改课题三项,重点课题一项,在《光明日报》、《文艺报》、《山西大学学报》、《中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散文随笔集2部。主编教材2部,与他人合著合编著作、教材5部。多篇论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主编教材1部,与他人合著合编著作教材6种。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课程1项,省教育厅教改课题3项,省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1项。曾获省优秀社科奖1次,省教育厅教改奖2次,衡阳市优秀社科奖4次,衡阳市首届优秀社科专家,商学院教学名师。其研究成果为国内许多专家肯定、赞赏,尤其是对“中医文化与古典文学”的系统研究,把传统的中医理论与古典文学结合起来,探索医学、文学这二者交融的文化背景与发展轨迹,开创了古典文学研究新的领域,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被许多专家誉为“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

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山西大学考研资料链接:  提取码: 5vty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