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发布时间: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哲学社会科学版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选择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具有独立性的实在词。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9、注释: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着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其序号为①②③……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着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其他未说明文献〔Z〕。格式与示例如下:(1)图书类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建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4)古籍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O]其他责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历纪年)及刊物机构(版本)。收藏机构。(5)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6)电子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7)文献重复引用标记: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而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着录引文页码。11、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1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13、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14、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自然科学版1、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2、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3、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4、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5、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6、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7、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着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为保证本刊的权威性,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稿。稿件文责由作者自负,编辑部有权作必要的修改。文稿在3个月内未收到退修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另投他刊。未被录用的稿件一般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山西大学学报》分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两个版本,《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78年, 在世界学术传播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先后被《CA》、《BA》、《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数学评论》、《ZR》等国际收录和评价系统所收录和评价,之后又被国内发展起来的各种相关收录和评价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和评价。曾多次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2000年又获中国学术光盘版颁发的《CAJ—CI规范》执行优秀奖。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哲学社会科学版本刊主要栏目: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历史学研究、社会史研究、语言学研究、古代文学研究、金庸小说研究。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哲学社会科学版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选择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具有独立性的实在词。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9、注释: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着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其序号为①②③……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着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其他未说明文献〔Z〕。格式与示例如下:(1)图书类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建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4)古籍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O]其他责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历纪年)及刊物机构(版本)。收藏机构。(5)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6)电子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7)文献重复引用标记: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而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着录引文页码。11、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1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13、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14、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自然科学版1、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2、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3、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4、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5、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6、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7、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着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为保证本刊的权威性,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稿。稿件文责由作者自负,编辑部有权作必要的修改。文稿在3个月内未收到退修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另投他刊。未被录用的稿件一般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上都是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主要发表校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刊登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编辑学、法律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办刊宗旨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坚持刊物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历史积累和理论创新。收录情况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刊名: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主办:山东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山东省济南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1-9839CN:37-1100/C邮发代号:24-22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山东大学学报(语言文学版)创刊时间:1951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 1 题目:不得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不要使用“试论”、“浅谈”等谦词。2 署名:限定在3个作者以内。3 摘要:200-300字,是对文章精华的缩写,不出现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文章的内容作自我评价,不使用修饰词。4 关键词: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5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5 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单位与职称或职务、所在城市与邮政编码,第三项内容请置于括号内。6 英文摘要:包括文章题目、作者(姓及名的首字母大写)及其单位、所在城市与邮政编码、摘要(中文摘要的缩写,不要逐一对应)、关键词。7 文本:请将大作编辑成word文档并发送至该编辑­部。

你好。我感觉是河北人。。。。嗯,没错。是河北人 和成晓飞是同乡。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中国法的精神》西安曲江会展中心举行新书发布会,作者喻中教授(中)、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杨建军(右)参与现场访谈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彭莘朗读《论中国法的精神》节选7月29日下午,《论中国法的精神》新书发布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本书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在第29届全国书博会上推介的重点图书。作者喻中,西北政法大学杨建军教授,陕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宋亚萍、副总编辑李晓锋、副社长钮琦、副总编辑刘景巍等出席。“这是一本能让人正襟危坐去读的一本书,这是一本能让人掩卷深思的书,同时这又是一本既有颜值也有气质的书。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在党和政府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大背景下,出版这本书恰逢其时。”带着陕西人民出版社宋亚萍总编辑如此高度的评价,阳光报·阳光网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专访了作者喻中教授。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经济学、金融学。已公开出版经济学和金融学学术专著2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家重点权威学术期刊、国家级学术刊物以及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共计发表学术论文200 多篇。发表的论文曾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著作转载引用。1991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重点项目(为国家“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国家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项目、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省科委项目等30多项,目前在研项目(正在完成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有6项,先后获得重大优秀科研成果奖10 项,其中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著作奖)2项;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著作奖)2项;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论文)1项;吉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1项;吉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出版的部分学术专著《市场价格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伦理经济引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价格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中国金融市场创新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中国资本形成与金融市场证券化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安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1999-2000)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货币银行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修订本)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11.《伦理经济学再论:经济选择与人的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12.《国际金融学》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13.《安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2000-2001)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4.《中国企业并购与资本市场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15.《银行信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16.《安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2001-2002)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18.《区域货币一体化:欧元与国际资本市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19.《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20.《中国金融市场创新再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21.《货币银行学》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22.《民营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23.《人的发展经济学概论》 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24.《中国金融大趋势》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25.《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在期刊或报纸上公开发表的部分专业学术论文1.“论春秋战国大变革的原因——兼论生产力发展在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 许崇正 《安徽大学学报》1977年第2期2.“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 许崇正 《安徽日报》1977年9月3.“农民经商势在必行” 许崇正 《新华社内参》1982年3月、《理论战线》1982年第12期(此文被收录入中国科学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论文选》第一辑)4.“农村专业户的特点、作用及其发展” 许崇正 《安徽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5.“滁县地区专业户发展的调查” 许崇正、陈道奎 《理论战线》1983年3月“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的必然性——滁县地区农民经商情况的调查” 许崇正 新华社《内部参考》第4期(被《商业研究》全文转载于1983年第9期)“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也是当代和未来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许崇正 《理论战线》1984年4月“首先要疏通信息渠道” 许崇正 《安徽日报》1984年6月“农村专业户的特点、作用及其发展趋势的讨探” 许崇正 《安徽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当前三个服务的主要任务” 许崇正 《工人日报》1985年3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二题” 许崇正 《理论战线》1985年4月“各尽所能和按劳分配关系的考察——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 许崇正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经济学》1986年第3期转载;《科学社会主义》1986年第3期)“马恩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1986年第2期“对圭亚那合作社会主义的分析” 许崇正、周多礼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6第4期“劳动者合理流动的必要性” 许崇正 《开发》1986年第4期“论价格的基本职能” 许崇正 《江淮论坛》1986年第5期“试论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萌芽和形成” 许崇正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被《新华文摘》1988年第1期摘载)“试论马克思个人所有制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内含” 许崇正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论建立合理的价格目标模式的条件” 许崇正 《学术界》1988年第3期“论价值理论和价格形成” 许崇正 《价格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7期“价格学研究对象问题探讨” 许崇正 《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92年第1期22.“论价格学的研究体系和方法” 许崇正 《学术界》1992年第2期“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关键在于把企业全面推向市场” 许崇正 《学术界》1992年第6期“我国商品流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许崇正 《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论中国金融体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许崇正 《经济改革》1994年第3期“陕西省商品流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何炼成、许崇正、和春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陕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研究》何炼成、许崇正、张兴茂 《人文杂志》 1994年第4期“论我国银行体制的改革” 许崇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目标管理” 许崇正 《理论研究》1994年第7期“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金融体制创新” 许崇正 《特区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3期“中国准备金制度改革的探讨” 许崇正 《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32.“中央银行应定期公布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许崇正 《经济研究参考》1996第1期“中国拆借市场规范化探讨” 许崇正 《银行家》1996年第1期“如何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思考” 许崇正 《金融与经济》1996年第2期“大力发展短期企业债券” 许崇正 《安徽金融》1996年第2期“发展短期债券的再探讨” 许崇正 《金融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3期“如何发展中国的证券市场” 许崇正 《经济与金融》1996年第3期38.“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再探讨” 许崇正 《银行家》1996年第3期“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思考”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1996年第4期“论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与金融呆滞” 许崇正 《学术界》1996年第4期“金融自由理论的否定之否定” 许崇正 《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论金融市场创新与经济增长” 许崇正 《经济纵横》1996年第5期“论人的全面发展与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 许崇正 《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5期“论中国金融中介机构创新” 许崇正 《金融体制改革》1996年第5期“论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 许崇正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6期46.“论当代西方金融自由理论复归学派”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1996第6期“论中性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供给机制创新的设想” 许崇正 《金融研究》1996年第6期“加快建设中国的公开市场业务” 许崇正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鼓励和发展民营银行的思考”许崇正 《金融与经济》1996年第7期“论发展中国股市的途径和对策──关于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再探讨” 许崇正 《财贸经济》1996第10期(被《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全文转载)“从民营经济的发展看创建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许崇正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11期52“论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与证券市场国际化” 许崇正 被收录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的《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改革国际研讨会文集》一书中“关于资本范畴的重新认识” 许崇正 《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发展资本市场对企业资产重组的作用” 许崇正 《经济纵横》1998年第7期“再论加快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许崇正 《金融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8期“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许崇正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第8期“资产重组与发展资本市场关系的探讨” 许崇正 《学术界》1998年第8期“中国资本形成范畴的探讨” 许崇正 《经济问题》1998年第8期“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要性及利用外资方式探讨” 许崇正 《金融与经济》1998年第9期“中国资本形成范畴探讨” 许崇正 《经济学家》1998年第9期“发展和规范中国票据承兑贴现市场的对策” 许崇正 《新金融》1998年第10期“中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11期“关于发展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几个问题” 许崇正 《金融研究》1998年11月“中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许崇正 《金融与经济》1999年第1期“论中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3期“中国的直接融资探析”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5期“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直接融资的探讨” 许崇正 《经济问题》1999年第6期“论中国金融市场风险防范”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7期“中国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许崇正 《新金融》1999年第7期“中国金融市场七大潜在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许崇正 《中国城市金融》1999第9期“论发展中国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问题”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1999第9期“论中国金融市场风险防范” 许崇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9期“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0年第1期“论中国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6期“论我国资本项目管理的策略选择” 许崇正 《金融研究》2000年第7期“加快实现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许崇正 《经济研究资料》2000年第7期“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许崇正 《中国城市金融》2000年第8期“论中国利率市场化”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期“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思考”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思路” 许崇正 《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6期“伦理经济学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1第6期“推进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的思路” 许崇正 《经济纵横》2001第9期“论金融市场证券化的潮流和趋势”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10期“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的现状分析” 许崇正 《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2期“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许崇正、刘雪梅 《经济问题》2002年第2期“论日元贬值的效应分析” 许崇正 《安徽经济工作》2002年第2期“论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加入WTO的八点对策” 许崇正 《证券日报》2002年4月“农村合作金融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许崇正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论推进分配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 许崇正 《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论加快推进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2第9期9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许崇正、刘雪梅 《金融论坛》2002第9期“论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对策” 许崇正 《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加快金融市场证券化进程” 许崇正 《证券日报》2003年2月“论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 许崇正 《财经科学》2003年第3期“论我国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策略选择”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5期“中国保险基金的困境及其出路” 许崇正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论保险基金加快进入资本市场” 许崇正 《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许崇正 《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6期100.“论中国的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3第11期101.“中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低效原因分析” 许崇正 《经济问题》2003年第12 期 “扭转中国股市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对策” 许崇正、陈建新 《改革》2003年第6期 “论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的时机选择” 许崇正、王先锋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12期 “论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兼论人民币走向浮动并实行自由兑换的最佳时机” 许崇正 《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105.“再论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 许崇正 《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 许崇正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04年 6月107.“关于江苏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探讨“ 许崇正、别超 《江苏商论》2004年第8期“论中国民营企业融资和金融支持“ 许崇正、官秀黎 《金融研究》2004年第9期109.“论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与中国三农的出路” 许崇正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三农”出路:加快发展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5年第1期“关于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及研究方法的四个问题” 许崇正 《经济评论》2005年第3期“重温亚当·斯密:对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的思考” 许崇正 《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 许崇正、高希武 《金融研究》2005年第9期“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许崇正、柳荫成 《经济学家》2006年第7期“论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许崇正 《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论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对策” 许崇正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许崇正 《光明日报》2007年7月“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许崇正 《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7期“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许崇正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马克思可持续发展经济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7年第9期121.“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增长” 许崇正 《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122.“基于资本特征的银行公司治理分析” 龚澄、许崇正 《南京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论中国“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许崇正 《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7期“马克思智慧生产力理论和生产力概念的反思” 许崇正 《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本质特征”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9年第9期“人的发展经济学基本框架探讨” 许崇正 《光明日报》2009年9月8日“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与人的发展” 许崇正、焦未然 《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10期“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及其意义” 许崇正 《学术月刊》2009年第12期“生产力增长、智慧生产力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许崇正 《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5期

1 翟妹华一案之法律反思 刘作翔 检察风云 2006/012 标本兼治群体性事件 刘作翔 人民论坛 2005/113 宪法关系和宪法性法律关系 刘作翔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4 研讨会发言摘要 万鄂湘 团结 2004/065 信息公开、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以新闻采访中的“暗拍”为案例而展开分析 刘作翔 学习与探索 2004/046 奥斯丁、凯尔森、拉兹的法律体系理论——根据拉兹的《法律体系的概念》一书 刘作翔 金陵法律评论 2004/017 法律与“原罪”问题座谈会 吴玉章 环球法律评论 2004/028 反恐与个人权利保护——以“9·11”后美国反恐法案和措施为例 刘作翔 法学 2004/039 寻求理性下的生活秩序——关于“非典”的一点思考 刘作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3/0410 具体的“民间法”——一个法律社会学视野的考察 刘作翔 浙江社会科学 2003/0411 中国法制: 回望方知行渐远 信春鹰 时事报告 2003/0312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有效途径 刘作翔 求是 2003/1213 中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批判——兼论“司法权国家化”的司法改革思路 刘作翔 法学研究 2003/0114 权利冲突:一个值得重视的法律问题——权利冲突典型案例研究 刘作翔 浙江社会科学 2002/0315 入世与改变观念 刘作翔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 2002/0416 刑讯逼供·沉默权·实验取证——一起“实验取证”与“刑讯逼供”交锋的案例及其分析和思考 刘作翔 学海 2002/0617 法理学视野中的法的适用 刘作翔 法律适用 2002/0718 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 刘作翔 中国法学 2002/0219 权利冲突:一个应该重视的法律现象 刘作翔 法学 2002/0320 “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思考 刘作翔 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521 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体系的设想 刘作翔 法学杂志 2001/0622 西部大开发与法制建设(下) 刘瀚 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323 西部大开发与法制建设(上) 刘瀚 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224 中国法制现代化历史道路 刘作翔 西江大学学报 1999/0225 法制现代化概念、释义和实现目标 刘作翔 宁夏社会科学 1999/0326 世纪之交中国法学研究问题前瞻 刘作翔 法学研究 1999/0427 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9/0328 法律与道德: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难解之题——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再追问和再思考 刘作翔 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8/0129 作为方法论意义的法律文化——关于“法律文化”的一个释义 刘作翔 法学 1998/0630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及其模式选择——兼对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结构论点的学术介评 刘作翔 法学评论 1998/0531 作为对象化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释义之一 刘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98/0432 从文化概念到法律文化概念——“法律文化”:一个新文化概念的取得及其“合法性”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8/0233 法治化:中国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中国企业集团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刘作翔 当代经济科学 1998/0334 论法律解释的客观性 陈金钊 学习与探索 1997/0335 法律责任的概念分析 刘作翔 法学 1997/1036 论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刘作翔 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6/0237 实现法治:我们的理想和追求 刘作翔 政治与法律 1996/0538 现代化外向型城市法制建设环境要素分析 刘作翔 理论导刊 1996/0539 法治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利定位 刘作翔 法学研究 1996/0440 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应当重视法学学问题的研究——兼论法学学科的功能 刘作翔 法学 1996/0441 神圣的宪法权利与“社会公德”的冲突——对浙江医大一则决定的法律思考 刘作翔 法学 1996/0342 法理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及其功能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6/0643 论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结构与特征 刘作翔 当代经济科学-陕西财经学院学报 1996/0144 公平:法律追求的永恒价值──法与公平研究论纲 刘作翔 天津社会科学 1995/0545 多元化发展是法理学的必由之路 刘作翔 政治与法律 1995/0646 法律的理想与理想的法律 刘作翔 政治与法律 1995/0147 关于几个法学问题的思考 刘作翔 中国法学 1995/0648 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邓小平“民主法治”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刘作翔 中国法学 1995/0249 试论司法公平的实现 刘作翔 政法论坛 1995/0350 多元的时代与多元的法学──迈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走向 刘作翔 学习与探索 1995/0351 法学的意义探究——《法制及其意义》读后 刘作翔 法学 1995/1152 行政执法公平实现的基本条件 刘作翔 法学 1995/0653 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构之形式要件 刘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95/0254 我国法理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5/0355 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构之内容要件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5/0256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几个问题──兼议政府职能的法制化 刘作翔 政法论坛 1994/0157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律教育 刘作翔 中外法学 1994/0558 法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 刘作翔 理论导刊 1994/0659 法律的理想 刘作翔 法学研究 1994/0660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理学——比较·借鉴·革新 刘作翔 法学 1994/0861 理想的法律模式之建构原则 刘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94/0662 法律的理想与相关法学概念关系的法理学分析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4/0463 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动力及其转换机制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3/0364 法律文化冲突的原因和形式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2/0465 关于建立责任制约机制的思考 刘作翔 人文杂志 1991/0266 中国现代化建设与法制 刘作翔 理论导刊 1991/0367 怎样认识民主问题 刘作翔 理论导刊 1990/Z168 民主乎?集权乎?——理论界关于“新权威主义”的论争 刘作翔 理论导刊 1989/04 法理学是一门关于法的一般理论的思维性科学和学科,法理学的这一性质决定了法理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学科特征:抽象性,概括性,一般性,普遍性,理论性。21世纪的中国法理学,应深刻把握法理学的性质和特点,并在此方面作出自身的努力,反对对法理学一味的实用功利之要求,是法理学真正成为一门有独立知识内涵和思维的理性之学。 法律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法学新思维,它渗透在人类的法律实践活动之中。法律文化论体现作为隐性的法律意识形态之中,也体现在作为显性的法律秩序结构之中。法律文化既是历史文化的遗留,也是现实的人类创造。过去人们创造了法律文化,今天人们仍在发展着法律文化。法律文化上一种集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观念与制度在内的宏观整体性文化。 20世纪的中国法律文化,体现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由一元向多元的历史转型和发展时期,正在向现代化迈进。21世纪的中国法律文化将在世界法律文化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成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法律文化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具有光彩的一支重要文化。 法律作为一种人造物,是有自身的理想的。法律的思想就是指作为人格化了的法律所要追求最终目标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法律的理想不是停留在理念之中,而是体现在人类所创制的实在法体系之中。法律的理想的具体内容有,追求正义的实现,追求秩序的实现,诛求人类生活的幸福,追求法治的实现。法律有自身的理想,法学有自身的理想,法学家更应有自身的理想。理想有多种多样,但追求法治应成为法学家所有的理想中之最高的理想。 法治社会应对公权利和私权利确立两个法治原则,这两个法治原则是:对公权利,法无明文规定(授权),不得行之;对私权利,法无明文禁止(限制),不得恕之。这两个原则应作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重要原则渗入到我国的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法治建设的诸环节中去,并将它们作为判断公权利行为和私权利行为的重要依据。 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互适应,相互吻合,又相互冲突,相对保持距离的特性。法律在总体上同道德相适应,但在某些方面它又相对独立于道德要求,在法治领域,道德问题应主要在立法环节加以解决,立法是对公认的社会道德因素的法定化过程。立法一旦确立,司法环节就应以法律为标准,尽量排除道德因素的介入,因为一旦引入道德因素,就会破坏立法中已经确认的道德因素,对法治带来破坏和冲击。这正是司法中坚持法律标准的实质所在。 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形态呈现为一种极为复杂的情况,我将之概括为由'法治秩?quot;与'礼治秩序','道治秩序','人治秩序','宗法秩序'等组合而成的'多元混合秩序',这是一种'实质社会秩序',它同国家所确立的'法治秩序'这一'应然社会秩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实现由'实质社会秩序'向'应然社会秩序'结构的转变,是中国在实现法治国家目标和进程中要面临的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这是在在分析和比较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民主思想上的异同之后,所得出的一个结论,这一结论内含了民主和法治之间的难以分割的'孪生'关系,也是在分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所得出的一个理论观点。 刘作翔教授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执政能力建设和依法执政研究》、最高人民法院重点课题《中国的案例指导制度研究》、中国法学会委托项目《群体性事件的防治》等10余项课题。现正在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重大课题“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权利冲突及其立法司法解决机制研究”。1985年以来,刘作翔教授先后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求是》、《法律科学》、《法学》、《法制日报》、《检察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1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要”摘登2篇,目录索引16条。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法理学?法史学》、《诉讼法学?司法制度》、《中国政治》、《毛泽东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研究》等全文复印转载40多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杂志转摘5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要”摘登2篇,被其他报刊转摘10多篇。?刘作翔教授出版个人学术专著7部,代表著作是:《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法理学视野中的司法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法治的路径——项目研究报告(2001-2006)》(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我之法学观——刘作翔文章选》(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主编学术专著《法与公平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多向度的法理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主编法律硕士教材《法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论丛》(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法理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参编教育部、司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法理学》统编教材6部,参编其他法学著作、教材、工具书、论文集等60多项。 1992年至2000年2月,刘作翔教授在西北政法学院工作期间,担任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给法理学专业、刑法专业、法律史专业等研究生讲授过法理学、法律文化理论、西方法学原著选读等课程。在导师组共同指导过57位研究生,其中直接负责指导的有8位研究生,至2001年7月,这8位研究生已全部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至2009年期间,刘作翔教授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吉林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浙江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政治学院等院校约100多位法学博士生评议审阅博士论文和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等。受邀参加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吉林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管理学院3名博士后出站答辩。指导访问学者3名。2002年5月,刘作翔教授被批准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2003年9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2010年已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8名,正在指导的博士研究生2名。2004年至2010年间,指导9名法律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并获得法律硕士学位的5名,正在指导的法律硕士研究生4名。 2002年至2009年,刘作翔教授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指导1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现已有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正在指导的有4名。1992年至2000年2月,刘作翔教授在西北政法学院工作期间,担任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给法理学专业、刑法专业、法律史专业等研究生讲授过法理学、法律文化理论、西方法学原著选读等课程。在导师组共同指导过57位研究生,其中直接负责指导的有8位研究生,至2001年7月,这8位研究生已全部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至2009年期间,刘作翔教授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吉林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浙江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政治学院等院校约100多位法学博士生评议审阅博士论文和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等。受邀参加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吉林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管理学院3名博士后出站答辩。指导访问学者3名。2002年5月,刘作翔教授被批准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2003年9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2010年已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8名,正在指导的博士研究生2名。2004年至2010年间,指导9名法律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并获得法律硕士学位的5名,正在指导的法律硕士研究生4名。2002年至2009年,刘作翔教授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指导1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现已有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正在指导的有4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