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从民族主义到国际主义

2015-07-16 20: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939年清明节,国共两党派代表前往陕西黄陵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轩辕黄帝。毛泽东亲自撰写祭文,“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昭告列祖列先,立誓明志。******政府也在祭文中立誓,“国人齐起”,“还吾故土”。抗战期间,国共两党虽有磨擦冲突,但是,为炎黄子孙的共同民族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自觉地把阶级利益统一在民族利益的大局之下;******政府则坚持民族气节,选择了顺应时势与民心,从而使两党合作坚持到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
  三
  “华北事变”后,中共中央及时制止了王明的“左”倾路线,纠正了把中间派别看作是“最危险的敌人”的错误。为组织千千万万民众,组织浩浩荡荡大军,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明确,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广大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毛泽东、周恩来等以个人名义给各党各派各界的代表人物广泛地写信,仅毛泽东写的就有70余封。中国共产党把中间势力作为抗日的重要力量,积极争取 “联镖并进”,携手抗日。
  ******军队是抗日的重要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与之合作抗日。举其要者,1936年9月22日毛泽东致信蒋光鼐、蔡廷锴,指出:真正之救国任务“为联合一致之最大努力,方有彻底完成之望”,“为达推动全国(包括南京在内)进行真正之抗日战争起见”,特向光荣的十九路军提议“订立抗日救国协定”。[10]有强烈抗日要求的东北军、西北军,被******政府所迫与红军交战,自觉没有出路,游离于拥蒋与反蒋,联共与****之间,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途径与他们建立联系,周恩来亲自到东北军驻地与张学良彻夜长谈,毛泽东则派特使给杨虎城送上亲笔信,表示“倘得阁下一军,联镖并进,则山河有幸,气势更雄,减少后顾之忧,增加全军之力”[11]。终于促使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6年建立。四川地方实力派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刘湘,原先积极拥蒋****,中国共产党对其积极开展工作,刘湘感慨道:“中共确是为国家大局着想,抛弃历年和蒋的积怨,标举‘外御其侮’的大义,且有当家作主的风度,非有伟大的眼光和气魄,决不能做到这一步。”1937年初,他与桂系一起与中国共产党订立了联合抗日的《红、桂、川协定》。抗战全面展开后,刘湘向蒋介石主动请缨,表示:“过去打了若干年的内战,报不出帐来,今天有了抗战机会,不能不尽力报国,争取个人历史上的篇幅。”[12]他把川军一半以上的兵力调往前线,并抱病亲自率军出征,在抗战最激烈的1938年初病逝于汉口。
  在中间势力中,民主人士、中间党派是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其中有的****、有的联共、有的亲共。但在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主张团结抗战方面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对他们明确采取了“争取”的政策。1939年12月1日,中共发出《关于组织进步力量争取时局好转的指示》,指出:“一切站在国共之间主张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所谓中间力量”,“我们应用极大努力帮助他们,用各种方式组织起来”。1940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统一战线工作部的组织和工作指示》中,指示各中央局、省委、区党委必须设立统战部,由周恩来总负责,成立敌后城市工作委员会,进行各党各派及地方士绅名流文化人的统战工作,领导和推动整个敌后城市工作。中共南方局负责人周恩来、董必武等根据中央指示,在重庆与中间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保持密切联系,参加他们举办的聚餐会、时事座谈会,与他们座谈通报国内外政治形势,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政策,同时,还请中间党派领导人到延安访问,使他们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主张的了解,促进了彼此合作。
  第三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在抗战初期即提出“抗战时期的政治主张”,坚持全面抗战、持久抗战,切实实现民主政治。他们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基本一致。周恩来等立即与第三党领袖章伯钧举行会谈,达成一致意见,全面合作,共同战斗。
  在抗战最艰难的40年代,民主政团同盟打着“民主团结抗战”旗帜,以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方政治力量出现,遭到******当局的压制。然而,中国共产党则给予极大关注,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称赞政团同盟是“民主运动的生力军”。周恩来和中共驻港办事处为政团同盟提供具体帮助,使之冲破******的重重阻挠,于1941年9月,在香港正式出版了机关报《光明报》。
  抗日民主力量的壮大,为坚持团结抗战奠定了基础。面对******顽固势力制造的磨擦,中国共产党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和中间党派、民主人士的积极努力,促使******蒋介石政权及时中止内耗,并坚定了抗日意志,从而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团结抗战的局面得到维持并发展,直止抗战胜利。
  四
  日本帝国主义是全中国人民的敌人,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早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军国主义者就定下“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基本国策。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侵占朝鲜和中国的台湾,1928年,制造恐怖的“济南事件”、“皇姑屯事件”,30年代对中国侵略的步步加紧,是它“征服蒙满”、“征服支那”、“征服世界”的具体实施。1936年,日本和德、意三国结成政治同盟,形成法西斯轴心国,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宣战。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首先在中国爆发。这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极大地威胁着世界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中国的抗战,是全人类反法西斯的自由和平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发展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国际主义在中国的实现。”
  国际主义主张以尊重各国民族利益为前提,发展人类共同利益,推动国家间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争取世界人民的支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国共两党积极活动,促进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认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是一个世界性的任务,明确提出建立中国的、世界的、日本国内的3个反对日本侵略者的统一战线的主张,并为此作了种种努力。1941年10月,在延安召开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除中国外,日本、印度、印尼、菲律宾、马来亚、缅甸、泰国、越南、朝鲜等130多个国家和民族的代表出席,通过了团结、抗日等19个决议案,选举产生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同盟执行委员会,朱德当选为执委会主席,会议总部设在延安。中共还邀请美国《纽约太阳报》和《每日先驱报》特约记者埃德加·斯诺来陕北访问。毛泽东与他多次长谈,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倡导中美合作,建立反侵略、反战、反法西斯的世界联盟,即国际反法西斯统一

战线。周恩来根据中央“应与英美作外交联络”的指示,在重庆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广泛会晤反法西斯国家的外交官和各种国际反法西斯组织的人士。其中,有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大使秘书赫尔登、法国驻华大使贝志高、加拿大驻华大使欧德伦等。此外,还有文化界人士美国着名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海明威,西德作家王安娜、新西兰作家艾黎等,向他们宣传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反法西斯的政策,介绍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抗日武装的战斗成果,争取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对敌后抗战的了解和支持。
  为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频频派员穿梭访问欧美和苏联。1934年蒋介石派出中国军事代表团访苏,争取苏联对中国的支持。从1937年8月《中苏互不侵犯协定》签订,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给中国的贷款高达415亿美元,苏联军事顾问、航空志愿队也来到中国参战。英美也向中国抗战提供援助,从40年代起,美国大量增加给中国的经济、军事援助。1942年底至1943年初,宋美龄应邀访美,签订了《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蒋介石即致电罗斯福提议“缔结一项军事同盟”。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由蒋介石主持在重庆召开,讨论在东南亚击败日本及其盟国陆海军行动计划。1942年1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集团正式形成,经罗斯福提议,蒋介石被推举为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最高统帅,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不久,美国就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的信用贷款。[13]1943年10月30日,中英美苏发表《普遍安全宣言》,由此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上四强之一的地位。
  中国人民各党各派各界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共同抗战,并积极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和“北上南进”与德意配合征服世界的战略企图。前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14]中国人民的抗战取得了彻底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应归功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28
  [2]王明言论选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16-317
  [3]王实等.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144
  [4]福建省档案馆编. 福建事变档案资料.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155
  [5]中央档案馆编.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9
  [6]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 档案出版社,1985:291
  [7]毛泽东. 致朱绍良(1936年9月8日). 毛泽东书信选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8
  [8]周恩来. 致蒋介石信(1936年22日).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
  [9]魏宏运.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3).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668
  [10]毛泽东. 致蒋光鼐蔡廷锴. 毛泽东书信选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3-74
  [11]全国政协主编. 西安事变简史.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扉页
  [12]郭绪印. ******派系斗争史. 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435-436
  [13]江涛. 抗战时期的蒋介石.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237
  [14]罗斯福. 伊利奥·罗斯福见闻秘录. 上海:新群出版,1951:13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