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浅谈民生问题的哲学解读

2015-07-16 12: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发展主题,也是哲学探讨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包含了丰富的民生思想的理论宝库,其最关注的就是人的生活与人的发展,其走向体现了民生精神和民生理念。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民生问题加以反思。
  关键词民生马克思主义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大不协调发展问题就是,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能同步发展,引发了人类对自我生存问题的不安,从而导致了人们对物质、精神、自由等方面的需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民生问题由此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普通关注的问题。
  一、民生问题的哲学渊源
  民生即“民”的生存与发展,它不仅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并且精神需求满足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生计与生活、生存和发展等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民生思想,早在西周时期,思想家们就提出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论断。“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政之所兴、在顺民生”,在这里,“民”和“生”虽然有各自的含义,但合起来的意思是百姓生存的意思。关注“民”的生存和发展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道统,从中国文化的道统看,民生不仅仅是指人的生存问题,它实际上是一个“心物合一”的问题。民生也是中国古代圣贤明君为政第一要务,重农厚生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道统精神。可以说,以民生为中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显着特征。
  从西方哲学发展历史来看,现当代的西方哲学一直是以人类生活为中心之学,普遍关注人的生存权利、自由发展等民生问题。西方哲学的各个派别不断关注民生生活的改善、民生文化的发展等问题。因此,民生问题也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研究本位。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所蕴含的民生思想分析
  马克思整个理论的主旨就是要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找到一条现实的道路,对人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是贯穿马克思一生各时期哲学研究的中心线索。马克思从人的生存生活出发,揭示了民生的内涵和实质,他指出:“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①在这里,民生的含义是指生产与生活二者的辩证统一。因此,马克思对民众生活现状的关切和思考是现实的、具体的。
  (一)民生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出发点。
  马克思之所以提出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得以可能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恰恰源于对民生的现实性关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异化和扬弃异化,实现人的本性的复归及实现人的解放构成了一个重要主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其中有七条都直接与对人的问题有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反复强调他的考察方法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提出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马克思嘲笑旧唯物主义“敌视人”的毛病,他明确指出:“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②马克思认为,无论社会形式如何,都是人的交往活动的产物,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因此,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笔者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应该是“民生”的另一种表述。
  (二)关切民生是马克思批判理论形成的推动力量。
  马克思把宗教批判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使这种批判走向对民生的现实性关切。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和《神圣家庭》中批判鲍威尔等人抽象地空谈人的宗教信仰权和政治权利。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蒲鲁东抽象地空谈人的财产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供的批判尺度是,人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生活才能获得幸福,任何对人的感性存在的遮蔽,都构成了对人的本质的压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隐含的一个思想就是,要使人本源的自由成为现实,那就需要人不论是在对象那里,还是在自己的活动中,人的看、听、爱、恨等等都成为人的,而不再以交换价值为中介。马克思以对 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开始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关涉民生问题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批判,异化劳动理论则是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不仅以人的生存为现实依据,而且以人的生存为终极指向。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反应了人类的特性,就是人的生命活动本身。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生命活动反倒成了工人维持生命的手段。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维护着雇佣劳动制度,这种制度在发展了资本的同时,却牺牲了个人。可以说,在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中包含着对资本之强制的批判和对恢复人之为人的本性的追求。
  (三)马克思解放理论源于对民生的关切。
  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基本上都是着眼于人类解放的。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把人的“解放 ”过程区分为“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马克思所言说和追求的人类解放是在政治解放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发生的。在马克思看来,单个人的解放只有在全人类的历史性解放中才能得到彻底的实现。首先,人的解放是人的生活需要的被满足。“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历史的关系,是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功的”。 ③这里是说,人的解放不是单纯的思想活动,而是一场深刻的历史活动。其次,人的解放在现实社会中直接地表现为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强调,在历史进程中,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民众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因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桎梏。无产阶级革命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劳动,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四)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确立源于对民生的关切。
  马克思毕生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始终没有离开过人的生存和人的价值,正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自然、必然与自由之间矛盾的解决。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一段经典的论述:“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④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通过人并为了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向社会人的复归。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共产主义的描述是:“共产主义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⑤马克思从批判资本主义生活殖民化现状及其资本主义制度根源出发,揭示共产主义生活是现实的社会运动。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才能实现理想的共产主义生活,才能保障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地发展。

  三、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对当今我国民生问题解决的启示
  民生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改善民生的过程。当代中国进入了一个以民生为本位的时代,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基本问题,解决人民的民生问题,是中华民族在这个特定发展时期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关注,为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启示。因此,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民生问题,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解决民生问题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一个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⑥的确,一个社会如果连最基本的民生问题都不能解决,就谈不上和谐,民生问题始终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社会和谐,首先要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因为改善民生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利益需要。只有切实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社会和谐程度才会提高。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说过,“民生”问题既是物质利益的满足问题,又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问题。因此,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要把关切民生融入执政意识,国家意识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各项公民权利,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近几年来,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我国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快增长;就业紧张的形势有所缓解;建立覆盖城乡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快速推进;社会治安秩序有所好转。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在就业、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由此引发的矛盾,将影响到社会和谐。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善民生是当前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政策,必须千方百计落实好这项政策。
  (二)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着眼于民生。
  马克思说过,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与人类史就会彼此联系着,环境的改变也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没有人,没有人的劳动,就没有生活世界。但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人”。马克思认为,人是持续不断地生产与再生产满足生命需要的“现实的个人”,人是生活的主人,是历史和生活的真正创造者,关切民生就要以劳动人民为本。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我们党依据这一基本原理提出来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上至中央、下至基层的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遵循的价值理性。在当今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民为本,一切围绕人民展开,这是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关注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首要问题,因为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近些年来,由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使民生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关注的主要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和实施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必须从实际情况着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一定要着力解决好占人口比例相当大的生活困难群体,特别是广大农民所面临的各种实际生活问题。要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三)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最关注的就是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以人的发展为价值旨归,科学说明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即经济与民生)相一致,目的在于改善民生。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要真正做到促进民富、确保民安,最根本的途径和办法是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给解决民生问题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但是,要保证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一致。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制度滞后以及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民生问题极大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这与长期以来我们在社会治理方面过度依赖物的增长忽视民生问题和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会更高。这就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人的发展,让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
  总而言之,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传统启示我们:一个社会要稳定,必须高度重视民生。因此,在当前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抓出实效。□
 
  注释:
  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第81页,第74-75页.
  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