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站在历史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根据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发展问题之经验教训基础上凝练出来的,深深地打上了马克思价值哲学的烙印,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因此,要深刻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用马克思价值哲学的基本原理对其进行合理解读。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价值哲学;实践价值
价值哲学研究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创始人文德尔班及李凯尔皆以研究“价值哲学”而着称于世,他们认为“哲学的目的就是研究这些作为价值的价值”[1]。而弗莱堡学派价值哲学研究兴起之时,正是马克思学说广泛传播之日。作为人类生活的反思和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价值哲学把现实的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人的完整诠释,使马克思哲学真正具有了价值意蕴。时代在发展,理论亟需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散发着马克思的浓烈气息。对此,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内含的马克思价值哲学进行梳理,进而为洞悉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做出初步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价值哲学三重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是我们党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根据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发展问题之经验教训基础上凝练出来的。职是之故,作为内含于马克思哲学的价值哲学,无疑是科学发展观的滥觞,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价值哲学的递进。
(一)科学发展观中的马克思实践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凝结出的一个具有根本性指针的理论创新,是在总结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新世纪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面临诸多难题: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面临挑战等,新实践催生出新理论,实践中的新难题是科学发展观之孕母。以******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凸显的掣肘因素和突出矛盾,并通过总结马克思的实践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职是之故,科学发展观是实践的产物,这内含了马克思的实践是理论认识的来源这一价值哲学。马克思实践价值哲学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说明,社会实践是人们获得理论认识的源泉。理论发轫于实践,正确的理论认识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反之,任何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理论文本,都可以在人类的物质实践中以及对这个物质实践的诠释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并从中探究出它们产生的根源。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绝非凭空产生,而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产物,因而,社会实践及其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难题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源泉和动力,这在实质上体现了马克思的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一实践价值哲学。
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强调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实践的指导是囿于:一、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其价值,进而促进社会发展;二、实践是检验科学发展观正确性和科学性的标准。这内含了马克思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原理。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阐述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把实践看成物质力量,把理论比喻为“批判的武器”,认为,理论游离于实践之外,就变成纯粹的经院哲学,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用理论掌握群众、指导群众,才能变成物质力量,这恰是******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实践的”的原因所在。在其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实践价值观,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这表明,任何关于观念和文本、真理和谬论的争论,一旦脱离实践这一标准,就毫无意义,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这,正是******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的关键所在。科学发展观,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才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顽强的战斗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要用来指导发展,这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马克思实践价值哲学。
(二)以人为本中的马克思主体价值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同志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整饬和升华,深深打上了马克思主体价值哲学的烙印。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充分肯定人在社会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胡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体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是改革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因此,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车轮前进,就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这与马克思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是一脉相承,马克思坚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在本质上相一致,都把人看作是社会和生产活动的主体,都承认人民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主体和动力。因此,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体价值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体价值创造性运用和理论深化。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同志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10],“要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因此,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和利为民所谋;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着眼点。
******执政为民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体价值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从现实的人出发,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与全面发展,始终是马克思价值哲学的主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人的异化,进而建构他的的共产主义人学思想即“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12],之后,在《共产主义宣言》中又进一步强调:“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13];“共产党人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私利”;“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4]。由此可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体价值哲学的归宿,为绝大多数人谋求利益是马克思主张的无产阶级执政之根本目的,这是******执政为民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滥觞。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体价值哲学的承递,蕴含了马克思主体价值哲学。
(三)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马克思和谐价值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在指导思想上的新飞跃。面对新世纪出现的新问题,******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和谐社会”思想。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5],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社会的和谐,这一伟大构想与马克思和谐价值理念一脉相承。
构建和谐社会哲学基础是马克思的和谐价值理念。革命导师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和谐社会”这一词,但和谐却是马克思价值哲学的本有之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阐述了他视阙中的共产主义构想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实现了彻底和谐,正像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论证的:共产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16]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和谐”思想,奠定了******“和谐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追本溯源,******同志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这个和谐社会,根源就在马克思。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和谐价值思想的递进和升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社会和谐的彻底实现,但迄今,中国还处于并将初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远未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产品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的社会高度。面对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制度还不完善和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甚至激化的现实国情,******同志审时度势,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它是把马克思和谐价值思想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立足于国情,在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的现实要求的基础上凝练出来的,实现了马克思和谐价值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其次,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是对马克思和谐思想丰和发展。马克思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本质属性进行系统的论述。******同志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创造性地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7]这是对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创新,是对马克思和谐思想的丰富和递进。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价值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价值哲学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价值哲学的创造性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的执政理念的新飞跃。马克思主体价值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的意愿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进而,作为执政党,共产党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执政的根本目的所在。以******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总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共产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和利为民所谋;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 “靠谁执政”、“为谁执政”和“如何执政”这一根本性问题,进一步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是对马克思执政理念的递进,实现了马克思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价值哲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马克思的价值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进而经济发展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以及其他一切发展的基础,但是,马克思并没有系统论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代在发展,社会发展方式亟需不断创新。面对新时期在发展问题上出现的一系列新难题,******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战略思想,指出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切实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在发展方式上的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价值哲学在社会发展方式上的新突破。
[1]张澍军.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7,104.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5-27.
[]4[14][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8-59,59,283,294.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4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10]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 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R].2007-12-17.
[1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2007-10-15.
[12][1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3,81.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91.
[15]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06.
[17]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