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多媒体课件是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教学方法探索创新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应根据课程教学目的构建知识模块,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依据学生特点和接受心理创新教学方法,贴近现实开发教学资源,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手段达到教学目的。
论文关键词:“原理”课;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接受心理
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育中各门学科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主要是指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网络等元素组合为一体,使多种媒体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一个交互系统的计算机教学软件,是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重要辅助手段。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信息量轻规律、重技术轻实用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多媒体课件开发应避免以上问题,应根据教学目的结合教材内容构建知识模块,遵循“原理”课教学规律设计教学过程,依据新时代学生特点和接受心理创新教学方法,贴近现实开发教学资源,并运用必要的技术手段确定课件的实用性。
一、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紧扣教材内容构建知识模块
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主要目的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学习使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他们更好的成长成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紧扣教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体系进行课件知识模块的构建,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和核心价值,充分发挥“原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一,明确“原理”课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基础地位,正确把握课程逻辑结构是该课程多媒体课件知识模块构建的前提。“原理”课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树立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原理”课教材逻辑结构由绪论、三大主体部分共计七章内容组成,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内容。绪论主要阐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他们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教材前三章集中讲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后四章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一步展开和应用。还包括了列宁、斯大林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在全书中具有重要位置,学习这一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提高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自觉性。教材的结构设计科学合理,逻辑思维从抽象到具体,因此课件的知识模块构建可以采取紧扣教材的“专题教学”思路,把同类内容进行适当合并,集中讲授,从整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把握“原理”课的重点难点是多媒体课件知识模块构建的核心环节。我们认为,“原理”课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把抽象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向学生讲清楚是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确定全书的重点主要有17个问题,具体是:绪论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难点是这其中讲到的四个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第一章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为什么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难点是唯物论部分要回答物质世界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既不能讲成了实践本体论,又要阐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二章重点是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价值和价值观;难点是关于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关于价值认识和价值判断的关系问题,关于真理和价值的关系问题,要讲得让学生易于接受有难度。第三章重点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难点是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等几个相关联命题之间的关系。第四章重点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规律;难点是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发展、关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问题。第五章重点是垄断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进一步讲好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及其历史走向问题;难点是关于资本输出问题、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问题。第六章重点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难点是关于革命首先胜利论与同时发生论的问题,关于暴力革命是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的问题。第七章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阐述的方法论原则和基本特征;难点是关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才能讲好。我们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展开。
二、尊重马克思主义学科规律和教学规律设计教学过程
尊重马克思主义学科规律和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过程对于我们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在“原理”课展开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既要遵循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还应遵循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
在选择教学设计模式前,要进行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材组织呈现、教学媒介、教学形式和策略分析,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直观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巩固性、启发性、可接受性等原则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这是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也是“原理”课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因此我们的多媒体课件每一章都设计一个课前或课间的音乐或视频、问题导入、理论系统阐述、理论拓展或最新研究成果、课堂活动到课外实践、学习思考与课外阅读等的教学过程。如绪论部分,课前播放视频《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针对课程思考导入:为什么马克思的思想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针对绪论教学内容课间播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进行深入浅出的系统阐述与理论拓展,并设计了课堂讨论“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最后还安排了学习思考与阅读文献,以巩固学习成果。
“原理”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应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实践服务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要特别重视理论拓展、课堂活动、课后实践环节。这些环节设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学不单纯是一个理论灌输的过程,而是要以生为本、师生密切配合、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完成的。首先,理论拓展方面,人在成长过程中对世界的认知选择到内化为思想意志再到外化为行为是有它的发展规律的。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拓展设计,我们不能仅仅阐述马克思的观点,而是通过比较唯物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世界本原的看法,还有旧唯物主义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处理与马克思的本质理论进行比较辨析,使学生理解并信服。这一理论拓展的成功,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起到很大作用,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内容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其次,课堂活动主要是指师生互动。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师生关系不是简单的主体—客体关系,而是以生为本或双主体关系。因此要达到教学效果关键还在于师生间思想的交流碰撞、情感心灵的融合沟通。通过课堂活动设计,再辅以多媒体视频,使课件内容真正掌握在学生头脑中。
课堂活动可以是讨论、辩论(哲学原理部分尤其强调这种方式)、观点交锋(学生事先无准备的)、案例分析、论坛(利用网络媒体)等。最后课外实践环节同样重要,因为理论要回到实践才能显现理论的作用,才能服务社会。我们可以在每章都设计教学实践环节。如第三章设计运用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考察家乡三十年的变迁;科学技术对当地发展的利与弊等,第四章设计让学生考察当地一些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等,所有这些实践课题让学生进行图片收集、整理资料,做成PPT,并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在课堂上交流;参观、采访等方式都值得尝试。三、依据新时代学生特点和接受心理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具有将近160年的历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经过了90多年的发展,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但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和学生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需要得到回答。这些问题有宏观层面带有根本性的,也有大量具体的表象层次的。
今天我们面对的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起成长,一方面自主性和竞争意识增强,但个人本位意识也强,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化。国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得大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得失为出发点,虽有爱国心却没有坚定的信仰和政治立场。信息时代使得他们成为网络阅读一代,而与现实隔离。要使“原理”课成为学生学有所用、终生受益的一门课,切实需要我们把握有利时机,转变大学生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抵制不良思想的能力。落实这一教育理念不能只停留在观念的提出和口号的宣传上,在掌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运用研究大学生接受心理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教育者通过各种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相关政治、思想以及道德、价值、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内化并接受进一步将教育内容外化付诸于行动。这是一个受教育者个体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但是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接收、不接受,自然也就不行为。这就使得我们必须研究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规律。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有一个自身角色上的转换,他们对自身成才、加强理论修养、实现自我具有强烈的需要,因此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有很强的选择性。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只是了解到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了解到的这些又是他们从中学到大学十余年中反复接受的,使他们感到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而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在选择时把教育信息屏蔽,不去理解和记忆,对于教育内容不认同、不相信,即便是接受了也没有将其内化为自身信念,付诸于实际行动。因此,了解大学生需要是我们创新教学方法的动力,进而消除大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存在的障碍,从而把正确的思想外化为行为。除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外,还需借助社会学、心理学知识构建“原理”课教学方法,在“知情意志行”上达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1.认知心理学教学方法
人都有好奇心,都有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也会提出很多疑问。兴趣是认知的起点,解决疑问是认知的动力。我们在“原理”课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训练思维的方法、利用注意规律方法、辩论的方法增强原理的说服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如哲学基本原理和政治经济学部分我们精选多个案例与视频分析阐述基本概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师生都省时省力。
2.情感认同教学方法
教师要紧扣时代生活实际和当代学生的思想实际,尽可能把一些现实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的迷惑问题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在情感上与学生达到共鸣,从理论上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敏感而具代表性的主题通过谈话、各抒己见的方式,在师生、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交流,以提高教学效果。
3.心理意志培养方法
大学生在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化为行为的过程中相当大程度上依赖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共同参与,并认为知易行难、知多行少。再比如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人或事会让他们产生现实与理想脱离的困境,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一些着名人物或经典事例,激发学生热情,向这些伟大人物和新时代的榜样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可以正反举例,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做出正确的选择。
4.采用“走出去”的现场教学方法
如华南农业大学每年都有团日评比活动,我们可以把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学生的党团活动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学生的参观、实习、社会调研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现场教学,把课堂延伸出去。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和实例出发,主动地用理论去解决具体问题和分析具体实例并得出结论。从而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和事实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理论,掌握该学科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说服力和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同感,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此外,例如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利用写生的机会,把原理内容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并对最终作品进行评比。根据以往经验,这种做法很受艺术专业学生欢迎,既学到了理论,又深化了专业水平。
四、贴近现实,利用先进技术开发教学资源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做好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原理”课多媒体课件开发要紧跟时代发展,贴近现实,兼顾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建设“原理”课多媒体资源库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目前我们仍在探索中的一项任务,但共识还是有的。
首先是如何联系实际,也要辩证地看。既要关注国际,又要关注国内;既要关注社会,又要关注个人;同时还要看到实际也是变化发展着的。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就是要注意典型性和生动性,这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近几年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国际金融危机,我们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重点分析,有理论有案例有视频,讲清本质和根源,同时证明了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学生通过一些表面问题看到资本主义实质,认清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还有全球性环境问题,列举国内国际上重大事例如哥本哈根环境大会,结合第三章和第五章经济全球化内容进行了关于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发展问题、利益问题的讨论。学生也是受益良多。还有其他一些热点问题如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观等,都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行深入思考。
其次是关于多媒体课件。我们可以将多媒体课件分为教师授课课件和学生课后自学课件。学生课后都喜欢拷贝教师授课课件,这就启示我们可以以教师教学课件为平台,以其他教学资源数据库进行外部链接,满足师生需要。教师授课课件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简明扼要;课后自学课件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测验、自我体验、讨论留言、布置和提交作业等。这样可以相互学习,教学相长。
最后是关于多媒体资源库问题。目前我们在教学基础上主要考虑到五个方面:一是经典原着资料。这部分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献节选,作为教师课上引用和学生课后学习的延伸。二是案例资料。主要选一些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代表性案例、社会事件进行课堂讨论或者课后作业分析,这部分要不断更新,保留代表性的,补充最新的。三是视频资源。主要是社会热点,影视作品,纪录片等,有的要进行必要剪接用于课堂放映,其他可以课后观看。关键是视频内容选择上要与课本内容契合,寓教于乐。四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料。这部分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选择学生做出的有代表性的调研报告资料供师生交流使用。同时也激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做好社会实践,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五是试题资料。这部分主要供学生自我测验,目前很多高校基本上都有建立,但我们认为试题也要更新。
此外,在多媒体课件开发过程中,新技术不断更新,作为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辅助教学手段,应特别明确选择。除最基本的PowerPoint外,还有像Authorware、Flash等。这几种技术各有优势,我们应扬长避短,根据课件用途进行选择。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的方法,这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素质,更好的适应教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