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参与性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挖掘学生的人生经验来激发和引导他们的生活理想,通过促进学生的人生经验、课堂体验和生活理想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把参与性教学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教学,使学生已有的人生经验、课堂体验和未来生活理想直接融入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教学的全过程,拓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践性内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长效性。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参与性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简称“原理”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与其他几门课程相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学理性和抽象性更为明显,抽象的原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和认同并最终转化学生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难度较大。形成于发展工作领域的参与性教学方法注重挖掘学习者的人生经验、课堂体验以及未来生活理想参与教学过程,把这种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而且可以增强教学的长效性。本文就如何把参与性教学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1.背景与理念:参与性教学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的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受到广泛关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和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的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努力探索,取得了许多成果。基于这些探索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制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05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更加合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统一整合为一门原理课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征。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增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但其教学实效性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本身来说,原理本身所固有的抽象性削弱了教学形式的生动效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被有效激发出来,学习动力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华,它本身充满着人文意蕴和生命关怀,并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中得到证明。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通过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来关怀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基本规律的全面理解来关怀个人的生命价值,帮助大学生自觉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归根结底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价值引导只有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轨迹深切了悟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屋建瓴的洞察上,对‘一般人性’和‘变化了的人性’精致细密的体认上,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激赏上,才能真正引导人生走向光明和真实的境界。”“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马克思主义所蕴涵的人文意蕴和生命关怀是以概念、范畴、规律等抽象的理性形式表达的,如何通过教学方法和方式真实地传达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意蕴和生命情怀是关系教学效果实效性和长效性的重要问题。
参与性教学方法源于发展工作领域的参与性方法,是参与性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拓展运用。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发展观念发生了转变,发展主体的参与成为发展行动和发展项目的根本原则,这个根本原则也贯穿在与这些发展行动和项目相关的教育培训中,西方发展工作者在他们的发展行动和发展项目教育培训实践中形成了参与性教学理念,建立了参与性教学理论,并创造出参与性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参与性教学方法由此成形。20世纪90年代初,参与性方法被介绍到中国,最初主要运用于调查研究、方法培训、农户教育、项目行动、项目规划等农村发展工作中,一些教育领域的学者通过参与这些发展研究接触到这种参与性教学方法,意识到这种方法的优点,将其引入普通教学实践”。
在教学理念上,参与性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通过挖掘学生的人生经验来激发和引导他们的生活理想,促进学生的人生经验、课堂体验和生活理想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来达到教育目标,以参与、分享、共享的方式使学生在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权威者、给予者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在下面听,学生是知识的贫困者、接受者,师生之间构成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学生按正面排排坐,后面的学生只能看到其他同学的背影,学生之间缺乏交流的情景。参与性教学方法的课堂形式要求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除了采用传统的正面排坐方式外,更多地采取围坐或围站的方式,为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提供平等、和谐的场景。参与性教学方法不是把学生仅仅作为社会所需人才的原始材料,不是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人来看待,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方法突显了以人为本的内涵。把参与性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可以更好地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文意蕴和生命关怀,甚至对整个思想理论教育课的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学效果长效性的增强都具有创新性意义。
2.方法与实践:参与性教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笔者以往在担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和政治经济学原理课教学的实践体会,参与性教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中的运用包括内容参与和形式参与两个方面。
内容参与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内容相结合,打通大学生的人生经验、课堂体验和未来生活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深切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自己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例如,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一条主线,通过开展“社会蓝图模拟活动”,把学生对社会发展的期待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规律联系起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社会蓝图模拟活动”首先推荐学生选读一两部乌托邦文学作品,如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奥威尔的《1984》,或者观看《黑客帝国》、《A1人工智能》等有关人类未来的影视作品,然后要求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在此基础上让每个学生设计一个社会乌托邦蓝图,经过分组讨论形成小组的社会乌托邦蓝图,再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分享,学生可以使用文字、图片、FLASH动画、模拟社区、小戏剧等形式来展示他们的社会蓝图。教师以这些社会蓝图引申性点评向学生讲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每个人都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有一种理想的期望,社会发展是有人参与的发展,但是这个“人”是一个大写的人,是无数人的合力形成社会发展的共同力量,也是人类系统与自然世界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在正确认识和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人的美好愿望与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形成的社会理想才具有科学性和可能性,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与我们无关的“乌托邦”幻想,而是关系到人类未来命运、关系今天的人类生存质量、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社会发展目标。由此,共产主义的理想与学生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期待之间产生了结合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了生动的、现实感性的理解、认识和接受。
形式参与是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造出参与性工具来辅助教学活动的展开。参与性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操作形式,创造一些适合大学生的模拟实践、角色扮演、小品短剧、小游戏、组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形式,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分析、反思,扩大和强化课堂体验的效果,拓展“原理”课的实践性内涵。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都是采取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或开展大型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参观实践地点从早期的临时性组织到建立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这是实践教学重要的、基本的渠道。但是,组织学生参观实践需要的经费多、涉及面广,需要许多因素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如何拓展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已经成为新课程体系面临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课堂教学始终是它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参与性教学方法创造各种形式和工具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进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参与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理论转化为思想和行动,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融合在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经验与反思的双向互动,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实践内涵。可以说,参与性教学方法既是理论讲授课的传统突破,又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参与性教学方法不仅强调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参与,而且要求教学活动的学生全程参与,包括学生需求调研、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成绩考核、教学效果评估等,都可以使用参与性的方法。
3。风险与规避:参与性教学方法中的“消极参与”和“积极参与”问题
参与性教学方法虽然有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优点,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也会给教学带来一些风险,控制和引导不好甚至有可能使教学成为完全没有核心的一盘散沙,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参与性教学中的“消极参与”和“积极参与”问题。
消极参与是一种被动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参与,参与的动力不是来自对问题的兴趣,而是来自其他外部的强制性因素,包括形式的吸引力、分数的追求、责任意识的制约等等。积极参与是一种主动的、高效的参与,参与的动力来自于对讨论问题的兴趣。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形式,纯粹由消极参与来主导的课堂,从表面上看课堂也很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因为参与性的工具,如游戏、看电影、展示自己的成果、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或者其他,确实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热闹的课堂也能获得多数学生喜爱,甚至在教学评价时学生会给很高的分数,因为热闹的课堂至少比单纯枯燥的填鸭式灌输有趣味,上课时间在热闹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不用“熬”课。
但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实际上是很不好的,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价值引导是它的基本教学目标,如果只有热闹的场面,热闹中缺乏恰当的价值引导,就失去了课程的目标和方向。实现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当然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对于参与性教学方法来说,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整个课堂设计中需要事先对每个讲授点所使用的参与性形式和工具进行仔细的选择,考虑到这些活动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反应,并作好预案。在活动开始前,需要营造一种参与的环境和气氛,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笔者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上,讲授到人生价值这个内容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美丽人生》,并让学生结合电影以及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讨论人生的价值、责任和情感问题,刚开始学生沉默地相互观望,没有人愿意第一个上来发言,然后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发言可以加分吗?”我当时回答说:“当然有!”,那位学生立刻就上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打破了沉默,他发言后,我适时对这位同学的行动给予肯定,并通过对他的观点的点评引导和激发其他同学的发言欲望,整个课堂气氛被带动了起来,许多同学都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某些情况下,很有可能教师不得不使用消极参与,通过分数或其他手段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即使是消极的参与者也不应该受到忽视或歧视,但教师应该抓住时机,通过适当引导使消极参与向积极参与转变。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第一期研修班的讲话中,教育部周济部长提出要“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并且要求“原理”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参与性教学方法吸纳了学生的人生经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产生真切、真心、真情的体验,抽象枯燥的理论与生动的生活世界产生关联,可以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参与性教学方法只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方法体系的一种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的具体内容来选择和决定是否使用参与性教学方法,以及选择哪些具体的参与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