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精选优秀的群众路线论文范例鉴赏(共5篇)

2023-12-09 06: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试论行动学习是践行群众路线常态化的有效途径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群众路线,2012年以来,在全党上下开展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要不忘全心全意为了人民群众这个初心继续前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贵在把“群众至上”的思想观点落实到现实工作上。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确的思想路线保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实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目标?以下尝试在领导干部中落实群众路线工作办法方面进行探索。


  一、行动学习的概述


  学术界上普遍认为行动学习最早源于英国。是英国管理学思想家雷吉·雷文斯(RegRevans)在1940年发明的。在他的著作《发展高效管理者》中对行动学习的理论和操作方法进行论述和说明,由于行动学习在企业、政府、学校等管理领域有广泛应用,且高效严紧,易于操作、把学习和工作有效结合在一起,把团队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正是这些优点和特点使行动学习成为管理界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推广。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是在1998年由中组部培训中心与德国进行合作,开始把行动学习引入到中国,并在我国一些地区进行试点推广学习,广西是试点之一,自2007年以来,广西在“广西职业教育充分发展研究”、“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下广西物流业发展研究”“广西中小企业发展研究”等三个研究项目和贺州、柳州、钦州、南宁等市县进行试点学习推广并取得实效。


  有关行动学习(ActionLearning)概念有不同的版本,但基本上没有逃出行动学习具有“学中干,干中学”、“群策群力解决问题”等精髓的内容。从情感和便于理解的角度上来说,在此还是以广西行动学习践行成果即本土化了的行动学习概念跟大家分享。行动学习是“指围绕难题组建跨层级、跨领域的项目团队,通过调查研究、学习研讨、方案實施、总结反思等流程步骤,实现群策群力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个人与组织共同、科学、快速发展的过程。其基本理念是干中学、学中干,强调以学习推动工作、以工作带动学习,促进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从这个概念中我们至少可以明确行动学习以下几点:


  第一,行动学习是一种项目团队围绕难题,集体攻关,群策群力完成任务的过程。


  第二,行动学习所组建的项目团队成员是来自不同领域,不层次,不同级别。


  第三,行动学习包括调查研究、学习研讨、方案实施、总结反思等流程步骤。


  第四,行动学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个人和组织共同、科学、快速发展。


  第五,行动学习基本理念是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两促进,两提高。


  这个行动学习概念是广西本土化了的概念,基本上接近行动学习真正内涵。但行动学习操作过程中所遵循的民主、平等、创新规则还没有包括在其中。这不得不说这个概念描述的一点遗憾。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描述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条群众路线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这条路线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又能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一切为了群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立场和根本出发点;“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是一次又一次取得革命和建设的力量保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能体现党的工作方法论,又能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路线。


  三、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特定环境,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要求也是不一样,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有以下要求。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一切为了群众就是我们党的工作是为人民谋利益。要把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作为党的第一要义。如果我们党的工作没有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倒退,那就不能说落实了党的群众路线。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时强调:“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所以党要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真正落实群众路线。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以人为本,发展是为了人民。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人民群众是一个集体的概念,不是一个人,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不同个体的人,效率与公平两兼顾,财富分配要兼顾,人的发展要兼顾。只有这样才能真真正正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第二,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现阶段全党上下针对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而开展的一次活动。活动的主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为民务实清廉”;活动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第三,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落实党的群众路线。领导干部决策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利益得到或损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关键环节。首先,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离不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其次,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也离不开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最后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也离不开具体正确操作形式。


  第四,健全群众参与决策管理机制,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各个环节要让群众参与,保证息信公开公正,保证群众合理诉求渠道畅通无阻。建立健全群众参与决策管理工作的机制也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关键。


  第五,坚持依法治国,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落实需要法制保证,为了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各种权利,依法执政,控制公共权力,发挥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必然要坚持依法治国,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使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不受非法侵害。


  四、开展行动学习是落实群众路线有效途经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主观世界的改造。通过学习教育,改变的是我们工作立场观点问题。另一方面是客观世界的改造。把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实践工作上。有人认为立场观点正确,实践结果自然而然就正确,那不一定。例如有人办事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是不如人意的。在平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说“事与愿违”、“帮倒忙”等等,就是属于立场观点正确,结果不如人意的情况。那是具体工作方法选择不正确所致。当然如果是第一方面立场观点不正确的前提下,作为第二方面的实践活动结果肯定不对。所以党的群众路线贯彻是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群众立场观点和具体实践工作方法两个方面的正确选择。行动学习与党的群众路线有着内在契合的地方,完全符合上述落实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有效解决落实群众路线新良策。


  第一,行动学习是集体决策,没有个人独裁机会。行动学习是一种项目团队围绕难题,集体攻关,群策群力完成任务的过程。整个过程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决策都不是某一个人可以独裁。完全体现了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因为不管是寻找类似“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还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都是依靠团队的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这也完全符合健全群众参与决策管理机制,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要求。这样的集体决策提高了其科学性,那是因为“‘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


  第二,行动学习是在民主,平等,创新在规则下进行决策。从组成行动学习团队的队员来看,虽然他们来自不同领域,不层次,不同级别,但他们每一个人的地位是平等,表达自己真实意愿的机会也平等的。鼓励每个队员用“头脑疯暴法”提出的观点,所以用“没大没小,没上没下”对各个成员地位及所提的观点进行表述是十分恰当的。完全体现了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因为这种民主平等地决策是人民家作主的真实体现,是人民群众对根本利益诉求。也符合推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


  第三,行动学习是在经过包括调查研究、学习研讨、方案实施、总结反思等严密的流程步骤下进行决策。说明行动学习不是轻意决策,不是团队成员主观臆断。而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学习研讨,方案实施,总结反思等环节,完全体现了群众路线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到认识,到新的实践再到新的认识以至无穷。这正是“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第四,行动学习决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个人和组织共同、科学、快速发展。体现的是决策的目的是为了高效地解决人民群众发展和解放的问题。完全体现了群众路线中“一切为了群众”和“到群众中去”也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


  第五,行动学习基本理念是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两促进,两提高。完全符合群众路线中提到的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也符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


  从以上行动学习与党的群众路线关系可知,就实践途径而言,行动学习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中操作版本。实践证明行动学习法之所以得到广泛推广在于其使用结果的高效性,如通用电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波音公司、可口可乐公司,中国华润公司等许多世界知名企业都使用了行动学习。香港特别行政区在1992年把行动学习作为高级公务员培训课程,以行动学习来提高政府机关的领导执行力。如此看来以高效的行动学习来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必定得到高效的结果。


  总之,行动学习一种统筹学习与工作的方法,反映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符合落实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开展行动学习是落实群众路线常态化的有效途径。


  作者:农华礼

  第2篇:胡锦涛、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观研究的启示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困难、风险、教训的考验,不断走向成功的根本保障。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不论是抗战时期,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我们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群众路线”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新的革命实践和建设经验的总结。胡锦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习近平“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掀起了践行群众路线热的新高潮。党中央领导人针对不同的经济背景、社会形态以及突出问题进行探究,虽然不同时代背景下,群众路线理论的践行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完善。


  一、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路线观——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它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所谓“群众利益无小事,时刻要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胡锦涛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丰富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群众路线观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他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等理论创新的成果,在全党深入开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谐与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胡锦涛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胡锦涛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胡锦涛指出: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胡锦涛认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科学发展取得了多大成效、是否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切、判断最准确。推动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


  综上所述,胡锦涛同志群众路线思想的主要贡献,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胡锦涛在自己发表的讲话及著作中提出了“以人為本、利为民谋”、“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执政为民”、“与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群众路线观。胡锦涛同志从“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废止农业税”、“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三个方面践行群众路线思想。胡锦涛同志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的时代步伐,正确理解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洞察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路线观——提出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目前,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是好的,但有少数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种不良风气,这违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此以往,会严重损害党的正面形象,降低党的公信度,使执政党面临“社会信任危机”,甚至动摇理想信念。因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率先垂范,只有不断坚守群众路线这条执政生命线,坚持不懈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在全党范围深入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为坚持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开创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才能实现。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的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要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使社会发展的成果公平的惠及全体群众,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为了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官居何位,党员干部都要坚守岗位,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官要做到为民、求真、务实、清廉。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只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綜上所述,习近平同志群众路线思想的主要贡献,习近平坚持走群众路线,在自己发表的讲话及著作中提出了“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干部工作作风”、“反腐倡廉常抓不懈”等群众路线观。通过践行“民族复兴‘中国梦’”、“深入调研、体查民情”、“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群众路线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与时俱进,继续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不懈地走群众路线,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组织路线、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这是由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是我们党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在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坚持并发展群众路线是党面临的突出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民族的前途命运。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密切,党的事业就能走向成功;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脱节,党的事业就会走向衰败。只有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才能促进党的和谐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作者:刘带等


  第3篇:网络时代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于2016年4月19日在京召开,习近平同志主持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丰富与发展了群众路线理论,同时也对各级领导干部如何通过网络走好群众路线、提高工作方法指明了方向。目前,中国已有7亿多网民,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网络来表达情感、发表观点,互联网日益成为一个纷繁复杂的平台,这对各级领导干部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网络时代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机遇


  第一,网络是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新途径。通过走访群众、与群众进行座谈等现实的方式是各级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而网络是一种新生的、快捷的、开放的信息传播渠道和人们互相交流的工具。互联网拓展了舆论自由的渠道,为各级领导干部到人民群众中去建立了便捷的平台,成为深入群众、想群众之所想的新途径。由于网络上信息发布迅速、覆盖范围广泛,各级领导干部可以利用网络宣传党的理论新成果和党的大政方针。


  第二,网络为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收集了新声音。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增加,社会舆论大多在网络上传播与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利益的维护、各种情感宣泄、观念的阐释都在网络上表达与交流。


  并且,由于网络的自由性与匿名性,网民可以以一个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从容的姿态与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沟通,与现实的座谈、对话相比,通过网络的方式,网民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消除现实沟通中的各种顾虑与风险。而在这些网民的“新声音”中不乏“建设性的意见”以及“善意的批评和监督”。


  第三,网络为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拓展了新空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当前的互联网已不再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而是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现实性场域。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在走网上群众路线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将互联网视为获取民众意愿、与网民沟通的虚拟空间,而应该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互联网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把群众路线和互联网相结合,使互联网真正落实到实现人民群众的便捷生活中,不断发挥网络在公共服务惠及广大群众中的优势。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推动农村网络基础建设,使互联网能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网络时代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挑战


  第一,网络作为新事物给领导干部带来“能力挑战”。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已经成为舆情发展的主要渠道,充分重视网络舆情、利用网络开展政务工作是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新课题。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对待网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及时吸纳网民的建设性意见,诚恳回应网民的批评,善于引导网民的错误看法。另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网络、学习网络知识、把握网络特点、顺应网络发展规律,更好地实现与网民的有效沟通、良性互动。


  第二,网络的随意性、隐蔽性给领导干部带来“治理挑战”。网络时代中,信息的广泛传播具有自由性、匿名性和隐蔽性,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政府对网络的信息传播的管控很难真正落实。一方面,有很多不健康、不和谐的信息充斥着互联网,这些信息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影响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同时,这些非法信息是违法犯罪滋生的温床,对社会的稳定,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另一方面,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发、网络水军的兴起、网络民族主义的传播也增加了网络治理的难度。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纷繁复杂的网络场景中,能够及时地对网络上各类错误言论、错误看法进行引导和纠正。


  第三,网络的开放性给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安全挑战”。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空间,这就加剧了各级领导干部对各种网络思潮的掌控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难度。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媒体极力宣传所谓“普世价值”和意识形态终结论,严重影响了党的群众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在应对各种思潮和意识形态挑战时,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勇于同各种错误思潮和网络分裂势力作斗争。


  作者:刘恩君等

  第4篇: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述论


  从1945年8月到1949年9月,这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的重要阶段。战争初期,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悬殊。当时,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以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地超过共产党。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时,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为430万人,装备精良,并且有美国的支持。而人民军队的总兵力仅为120多万人,装备很差,物资上得不到外援。力量对比如此悬殊,国民党当局气焰嚣张,扬言要在3到6个月内消灭人民军队。在这种情况下,人心向背是最关键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只是暂时的现象,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美国帝国主义的援助,也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蒋介石战争的反人民的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而在这方面,人民解放军则占着优势。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1]p1246解放战争的历史,证明了这一判断。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党领导人民军队经过三年多的时间,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了国民党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


  一、中共力争和平建国,赢得民心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是人心所向。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希望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得以休养生息。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这一根本愿望出发,提出和平建国的主张,制定各项开明政策,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与之相反,国民党推行内战和独裁政策,丧尽民心,终被人民抛弃。人心向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然胜利、国民党必然失败的结局。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建国,做了大量工作,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和支持。抗战胜利后不久,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時局的宣言》,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道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渴望,顺应了历史潮流。针对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经认真分析研究,决定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谈判,力争实现国内和平,同时拆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面目,以教育人民。8月28日,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亲赴重庆,充分显示出共产党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受到各阶层民众的热烈欢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毛泽东是“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抗战胜利后,“我们再能做到和平、民主和团结,这岂不是国家喜上加喜的大喜事”!


  为了使重庆谈判能够获得进展,中国共产党就解放区政权和军队问题先后多次作出让步,充分表示出争取和平的诚意。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政府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对于重庆谈判的意义,毛泽东给了很高评价,他在10月17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中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1]p1159。事实确是如此。在此之后,国民党进行的一系列内战行动,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等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共产党则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牢牢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在这篇《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中,毛泽东还提出了一个有关党群关系的著名论断:“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1]p1162党和人民的关系,就是种子和土地的关系,这种十分形象的比喻脍炙人口,成为党的群众路线的经典表述,为几代共产党人所铭记和遵循。


  全面内战爆发后,党的群众路线得到极大发扬。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保护人民利益的措施:发展解放区生产,实行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减轻解放区老百姓的生活负担;掀起土地制度改革运动,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领导国统区的群众运动,彻底孤立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整党运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运用诉苦、“三查”“三整”的方式进行新式整军运动,使得人民军队万众一心。党的政策在执行中显示出巨大威力,结出了累累硕果,获得了人民群众“一边倒”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的凯歌行进,再一次印证了人心所向、泰山能移的朴素真理!


  在中国共产党一步步赢得人心的同时,国民党却在一步步失去人心,陷入全民的包围之中,最终丧失政权。


  历史地看,抗战胜利之初,国民党和蒋介石还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的。国民政府收复台湾、东三省和还都南京等战胜国之举,在当时民众的心目中,蒋介石是“抗战领袖”“民族英雄”,其威望一时间达到顶点。然而,这种光环很快被国民党和蒋介石种种反人民的行径所销蚀殆尽。


  其一,国民党政府的掠夺性接收,激起各阶层民众的极大不满。抗战胜利时,沦陷区人民曾对国民党政府抱有很大希望。然而事实却如人民所说的,“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在接收过程中,国民党政府各级接收机构和官员竞相抢掠,抢位子、金子、房子、车子、女子,被老百姓讥讽为“五子登科”,充分暴露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腐败堕落。对此,负责经济接收的重要人物邵毓麟曾向蒋介石当面进言:“像这样下去,我们虽已收复了国土,但我们将丧失了人心!”[2]p76


  其二,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伎俩每暴露一次,蒋介石在民众的心目中威信就大跌一次,直至完全丧失民心。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商“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但当中共代表团真的来到重庆时,国民党根本没有任何准备,拿不出一点意见。国民党代表张群在谈判桌上尴尬地承认:“我方事前党内并未有任何讨论,也未准备任何方案与中共谈判。”这样,国民党的虚伪和阴谋显露于世,人民开始失望。《双十协定》签订后,人民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和平的日子。但是,国民党很快撕毁协定,走上内战之路。这样,又一次大失民心。当人民反对内战时,国民党却使用暴力镇压,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和“李闻惨案”。这些举动,使人们对国民党政府的信任更加丧失,开始转向政治上厌蒋、反蒋。


  其三,内战爆发后,国民党通过专卖、捐税等措施,以解决不断增加的军事开支,当这些措施无法维持时,只得依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巨额赤字,实行所谓“币制改革”,超限额发行金圆券,限期收兑民间的黄金外币,以超经济强制手段攫取社会财富,构成对国统区民众从工商资本家乃至升斗小民的穷凶极恶的掠夺。结果是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以至民怨沸腾如江河溃决,经济陷于困境。国统区人民日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民党由此完全丧失了民心,进而动摇了军心。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已不可避免!


  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政策,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是两种不同的前途和命运。广大人民从切身体验中,在历史的比较中,郑重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二、中共领导土地改革,调动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解放前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80%,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中国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在革命中占据异常重要的地位。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政策,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迎来了全国革命的胜利。


  抗战胜利初期,中央开始解决新解放地区的农民问题。194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务使整个解放区,特别是广大的新解放区,在最近几个月(冬春两季)发动一次大的减租运动,普遍地实行减租,借以发动大多数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1]p1172通过普遍的减租减息运动,农村封建势力被削弱,广大农民获得了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亲身体会到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极大提高了保卫和建设解放区的积极性。


  内战爆发前夕,鉴于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毛泽东指出,必须解决农民土地问题。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日战争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支持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正当要求,进一步发动农民群众为巩固解放区而斗争。《“五四”指示》下达后,各个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到1947年春天,整个解放区约2/3的地區解决了土地问题,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激发了他们支援革命战争的热情。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后,党在解放区实行了更加普遍深入的土地改革。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西柏坡村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正式颁布),决定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4月,毛泽东完整地概括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1]p1314这个总路线联合了农村中的绝大多数人,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


  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以雷霆万钧之力,猛烈冲击着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到1949年上半年,东北解放区完成了土地改革,华北、西北以及华东的山东、苏北的老区、半老区,除一些零星地区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和封建剥削制度。


  土地改革的政策,赢得了农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力量对比。通过土地改革,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而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他们踊跃参军参战,担负起巨大的战争勤务,并以粮草、被服等物资支援自己的子弟兵,为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第一,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大大扩充了人民解放军的力量。美国政治评论员罗伯特说:“当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时,这可激怒了翻身农民,千百万刚刚分到土地的庄稼汉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涌进了解放军,拿起了武器,和蒋家军拼命,所以,这支军队的战斗力特别强,结果是哲学家的毛泽东打败了军事家的蒋介石!”据统计,解放战争三年中,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晋冀鲁豫解放区有148万人参军,山东解放区有59万人参军。许多地方出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夫、兄弟相争、村干部带头踊跃参军的动人景象,正是解放区农民源源不断地补充着人民军队的兵员。


  第二,翻身农民积极生产,从物资上支持人民军队。广大农民努力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增添牲畜工具,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村经济面貌迅速改观。例如东北解放区,1949年全区粮食产量达1414万吨,比1948年增产234万吨。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广大农民积极踊跃交纳公粮。三年解放战争期间,东北解放区共交纳公粮686万吨,华北解放区交纳公粮129万吨……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


  特别应指出的是,广大农民在自己温饱还不能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尽力向人民解放军提供粮食和其他物资,基本做到了前方需要什么农民就供应什么。这里,举一个陕西佳县支援人民战争的事例。1947年秋天,正是解放战争进行到最困难的时候。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想把位于晋北与陕北交界的佳县打下来,以缓解胡宗南大军进犯陕甘边区的压力。但临战却发现,胡宗南部已将这一带抢掠一空,部队由于极度缺粮根本无法打仗。毛泽东计算了一下,如果仗打三天,部队就需要12万斤粮食。他请来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让他想想办法。张俊贤说:“把全县坚壁的粮食挖出来,够部队吃一天;把全县地里的青玉米和谷子收割了,还可以吃一天;剩下的一天,就把全县的羊和驴都杀了!”战役打响了,佳县百姓的支前队伍扛着拉着从各家各户凑来的粮食、驴和羊,共产党官兵打到哪里,他们就一步不离地跟到哪里;而在战场的后方,佳县的百姓吃的是树叶和树皮,这些都吃光了,就吃观音土。战后很长时间内,这个县都看不到羊和驴。彭德怀十分感慨地说:“人民恩重如山啊!”曾在河北省平山县广泛传唱的支前民谣就是彭德怀这一结论的生动诠释,这个民谣唱道:“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他上战场。”如果说,人民解放军是用“小米加步枪”战胜国民党的,那么这些供应军需的“小米”,主要是来自于解放区的翻身农民。正是广大翻身农民,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巨大的物资支撑。


  第三,翻身农民大力支援前线。人民解放军的物资和伤员转运、修桥修路等任务,主要是由农民来承担的。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下,人民群众组成了数以千计的“轮战营”“常备担架团”随军战斗。淮海战役的时候,表面上是我军60万人与80万敌军的对决,而实际上当时参与战勤服务的支前民工达到了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转运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在淮海战役中,支援前线的担架有20多万副,大小车有88万辆,挑子有30多万副,共运输粮食4.8亿公斤。这些粮食若全部装上小车,每车按装100公斤计算,小车队伍可以从南京到北京排成8行。


  “一个小竹棍的故事”就可以看出当年支前的场景:1948年秋天,山东农民唐和恩带着原来要饭时使用的一根一米长的小竹棍,从家乡山东胶东地区莱东县出发,在此后5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带领小车队和千万个支前队伍一样,冒风雪,忍饥寒,翻山涉水,日夜奔走。自己吃“三红”(红高粱、红胡萝卜、红辣椒),省下小米、白面供应部队。遇到刮风下雨,就把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军粮上。淮海战役所需的粮食,就被唐和恩这样的普通民工运到了前线。而在唐和恩的竹棍上,刻下了他所经过的每一个地方:水沟头—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濉溪口……,包括江苏、山东、安徽3个省88个城镇和村庄。这根竹棍现陈列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内,成为人民热烈支前的见证。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实际上,解放战争的所有战役都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进行的。广大人民群众响应党的号召,冒着枪林弹雨,依靠人力和相当落后的工具,大力支援前线,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评价解放区土地改革的作用时,指出:“我们已经在北方约有一亿六千万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要肯定这个伟大的成绩。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的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3]p257-258可以说,解放战争的迅速勝利,正是土地改革运动成果的集中体现。


  三、中共领导“第二条战线”,推动国统区的群众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主体,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各阶层人民广泛参加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蓬勃开展,形成了与解放战场相互呼应的第二条战线。第二条战线对打击国民党统治集团,推进中国革命的进程起了重大作用。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国统区的群众运动,不仅制定了一整套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斗争策略,还派出了大批有地下工作经验的共产党员,深入国统区建立组织机构,直接领导国统区人民的反蒋斗争。从1945年10月起,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便开展起来。11月下旬,昆明学生举行反内战集会,3万余人总罢课。12月1日,国民党派武装暴徒镇压学生,杀害师生4人,打伤数十人,酿成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爆发了声援昆明学生的活动,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爱国民主运动,席卷了整个国统区,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的先声。


  1946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召开书记处会议,专门研究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并决定改组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由周恩来兼任部长。确定城工部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央领导下管理党在国统区的工作,包括工、农、青、妇的一切工作,负责训练这方面的干部。周恩来根据形势的变化,于1947年2月和5月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在蒋管区的工作方针和斗争策略的两个文件,指出:在敌人统治尚严的地方要保护我党及民主进步力量,以继续加紧开展人民运动,进行反美反蒋斗争;应该扩大宣传,避免硬碰硬,争取中间分子,利用合法形式,并注意对经济斗争的领导和发展,力求从为生存而斗争的基础上,建立反卖国、反内战、反独裁与反特务统治的广大阵线。这就为党在国统区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有力地推动了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


  1946年12月24日,美国士兵在北平强奸一名中国女大学生。这一事件触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美军暴行的运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党组织以“美军退出中国”为中心口号,把斗争引向深入。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广州、台北等地学生纷纷举行聚会、罢课和示威游行,全国共有50万学生参加抗议活动。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广泛声援。这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运动,很快发展成为党领导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抗暴运动的余波未平,1947年5月,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的学生运动,又遍及国统区60余个大中城市。由于这一运动把反饥饿与反内战联系起来,喊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运动虽遭镇压,造成“五二〇血案”,但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前后持续一个多月,并同工人罢工、教员罢教以及各阶层人民的斗争汇合在一起,形成了全国性的反美反蒋浪潮。这是国统区人民运动走向高潮的重要标志。


  同学生运动相呼应,国民党统治区其他方面的人民运动也风起云涌。1947年,有20多个大中城市约320万工人罢工。同年5月,在杭州掀起的“抢米”风潮波及了国统区40余个大小城镇,参加的群众达17万人。在农村,农民广泛掀起反抗抓丁、征粮、征税的斗争,规模巨大的民变运动席卷了国统区300余个县,参加人员达84万之多。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革命形势也有新的发展。


  国统区的群众运动,在推翻国民党统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首先,它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其次,它积蓄了革命力量,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对接管和建设城市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上海解放时,地下党员除输送到解放区及各地以外,还留下约有9000人(四分之三是解放战争时期发展的);北平解放时留下地下党员约3000人。这些同志大部分参加了接管城市的工作,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骨干。第三,它从政治上粉碎了蒋介石的欺骗,军事上牵制了国民党一部分兵力,加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已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广泛、更加巩固。第二条战线和军事斗争战线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形成了强大的不可阻挡的革命洪流,终于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


  四、中共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党的队伍空前壮大。党员总数从1945年的120万名,到1947年已发展到270万名。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使共产党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政党,有利于打败蒋介石的进攻,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经过严峻的革命战争的锻炼,党的队伍的状况总的说来是好的。但是,在战争和土改激烈进行的条件下,在一些党组织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思想、作风和组织不纯的问题也明显地暴露出来。例如:有些党员的阶级观点模糊,不能坚决执行党的土改政策,甚至包庇和袒护地主、富农分子;有的党员利用职权侵占群众利益,多分多占土改果实;有的干部有严重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脱离群众;也有些地主、富农和流氓分子混入党内,甚至把持了基层党和政府的领导权,作威作福,损公肥私,欺压群众。这些情况说明,党的队伍到了必须整顿的重要时刻。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解决这个党内不纯的问题,整编党的队伍,使党能够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完全站在一个方向,并领导他们前进,是解决土地问题和支援长期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的环节。”[1]p1253


  从1947年冬天至1949年初,各解放区开展了整党运动。这是继延安整风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又一次重要的自身建设。整党的基本方针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说服教育为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整党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开展“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和官僚主义作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整党,广大党员和干部普遍提高了政治思想水平,改进了工作作风,党的队伍更加纯洁和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


  1949年1月31日,历时142天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已经胜券在握、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将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工作重心将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这样,如何跳出一个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的支配问题,就尖锐地提上了党的议事日程。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他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艱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p1438-1439坚持“两个务必”,使党经受住了革命胜利和执政的考验,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这里举一个很生动的例子。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陈毅要求在起草《入城守则》时写上:“不入民宅。没有找到营房之前,一律睡马路”。毛泽东认为这条规定“很好”。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以后,上海市民清晨出门,发现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抱着枪支整齐地睡在马路上,无不受到极大的感动,他们一下子就把共产党同国民党的优劣区分清楚了。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在上海街头看到解放军秋毫无犯,在5月27日的日记中写到:“解放军之来,人民如大旱之望云霓。希望能苦干到底,不要如国民党之腐败。”[4]p1255这段话,确切地揭示了旧中国是怎样灭亡的、新中国是怎样诞生的深刻道理。


  从各大城市到穷乡僻壤,胜利进军的共产党人始终把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记在心上。1949年5月,云南边陲麻栗坡县政府成立,新任县长梁惠带领县政府组成人员在县中学礼堂举行宣誓就职仪式,中共滇东南工委书记饶华等作为宣誓人出席宣誓大会。誓词说:“我们誓以至诚,服从上级领导,拥护并执行共产党之政军及决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叛变革命,不违背人民利益,不贪污腐化,坚决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麻栗坡而奋斗。若有违背誓言,愿受最严厉之处分。”入城之初干部党员的铮铮誓词,穿透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仍在人们耳边回响。


  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思想,指引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方向,党的主要领导人都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反复强调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坚持“两个务必”。1980年1月1日,邓小平指出:“要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1991年9月21日,江泽民专程来到西柏坡,要求全党“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02年12月7日,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回顾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特别是关于“两个务必”的思想,对全党进行了一次深刻教育。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来到西柏坡参观。他对当地干部群众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参观期间,习近平指出,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党的领导人的论述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两个务必”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价之宝,是教育党员干部的一本永不过时的教材,对中国共产党具有特殊的意义。


  回顾解放战争的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军,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这其中人民群众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具有决定性意义。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党在全国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在国民党统治区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各阶层人民斗争的有力配合下,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积极合作下,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消灭了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p184这充分肯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民群众始终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作者:吴伟锋

  第5篇:浅析将群众路线融入党建文化的必要性


  当前,石油企业在全党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践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四风”得到了有效遏制、优良传统得以恢复、党员干部精神之“钙”强力补充、职工干部进一步凝聚。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大正能量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稳步进行。


  延长油田历经了在艰难中孕育、曲折中探索、战火中铸魂、转折中提升、改革中加速、创新中转型的发展历史。但是,面对当前复杂的石油竞争市场环境,石油企业的转型进入了深水区和关键时刻,这就需要发挥群众路线的指航功效,找准穴位、抓住要害、扎根于心。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将整治“四风”取得的成果长期坚持并扩大。笔者结合延长油田的概况,认为常态化“四风”整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群众路线融入党建文化中去,并在具体实践中实现马列主义及科学发展观在油田的软“着陆”。


  一、党建文化是群众路线教育的典型特色


  党建文化对定位企业发展目标和管理非常重要。延长油田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总结历史发展经验,面向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提炼形成了特色文化-“党建引领文化、文化提升管理”理念,他的核心是关爱员工,呵护油井,发展延长,奉献社会。这一理念阐明了党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文化是提升管理思维和方式的有效途径。


  “党建引领文化、文化提升管理”的辩证关系是,党建核心目标决定了党建文化必须具有先进性。随着企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对党建工作的要求随之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此,要解决好员工的荣辱观和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地位观、价值观问题,就需要更加注重党建文化建设、注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注重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只有以先进文化为底蕴,不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积极培育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度的思想觉悟、崇高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更好地确保先进性。


  文化的特质决定了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源泉,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确立科学、先进、高效的管理方式和文化组织理念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和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就需要选择和引入良好的管理方式,培育先进的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企业理念,这对企业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的企业文化导向是企业前进的源动力。而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和拓展关键在于助推文化软实力的落地,因此党建文化也是企业群众路线的时代特征。


  二、党建文化是群众路线教育的开路基石


  党建文化的出发点是关爱员工、呵护油井。关爱员工、就是为民;呵护油井,就是务实,是教育实践活动在企业的落地载体和生动体现。关爱就是要以解决职工最关注的吃、穿、住、用、行等生活工作环境为内容,降低职工成本负担,以职工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才能被职工认可。呵护油井必须符合生产规律、工作实际,才能被有效执行。这就要求干部职工吃透问题、找准问题,进而有的放矢,有效解决问题。兼听则明,在客观上要求集中所有人的智慧,听取最广大范围的意见建议,而这正是群众路线最基本的方法。关爱重在“将心比心”,彼此尊重。领导干部以己心度职工心,才能深刻了解职工苦在哪里,真正需要什么?以有效的方式凝聚人心,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甘谷驿采油厂关爱员工五个一,把解决好野外作业工人的饮食、读书娱乐、健康卫生等小事做到位,而往往被容易忽视的细节最易感动人,又如定边采油厂以“一十百千万”文化把亲情和兴趣导入,让职工心里暖起来。职工没有了后顾之忧,才会一门心思放在工作上。让职工感受到企业的诚心和文化的温度,敬业爱岗水到渠成。


  三、党建文化是群众路线教育的考量标准


  延长石油的企业精神是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使命是汇聚能源、延长价值。百年来,在这一精神的引领下,历代石油人以身示范,埋头苦干,无论面对怎样的时代和现实,无论是干部还是职工,把企业都当做是自己的家,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这种优良传统就像是红色的血液,流淌在代代是有人的肌体中,形成了亘古不变的遗传基因。这是维系企业接续发展的一把标尺。


  下级看上级,群众看领导。企业发展的支撑是职工,以人为本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干群关系则是驱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职工以己心度领导心,才能把工作干在刀刃上,提质增效,为自己赢得价值肯定和更大平台。而要做到这些,首在修身。如何修身,“以人为镜可知得失”。群众路线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清醒的自我认识,勇敢的“亡羊补牢”,不至于自我迷失。各级干部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业绩来自团队的合作和职工努力工作,才能积极作为于“关爱员工”。让职工心甘情愿的完成苦脏累的工作,领导干部只有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才能当好“家长”,让职工有信心跟随。上下一心,企业才能长久生存发展。


  务实增效,必要“明、正、典、行”。责任明才能对油井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漠视、不淡化、不回避、不推卸,敢于“照镜子”敢于担当,使得责任追究无空白,抓紧解决。正视标准才能不蛮干,才能改正以往操作中不利于油井健康和原油有序生产的缺点、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方法和步骤,吃透油井、掌握规律,因地制宜让油井和设备发挥最大效用。这就需要每一名干部职工要先给自己的思想“洗洗澡”,认识到自己的岗位存在于呵护油井的哪个环节,发挥什么样的功效,从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从日常细节上找原因,总结“防病治病”的经验,做到防微杜渐。树立典型才能找出差距,典型哪里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病例良方无不出自实践积累。领导职工只有亲临油井才能深谙其道,并不断总结提炼才能开出油井的健康良方,如“呵护油井三件宝、白手套工作法、一看二听三问四查”。执行之要在于领导带头,不能上面有病、下面吃药,领导有病、职工吃药。党建文化实施之初就开宗明义的要求主要领导是第一执行者。并以考核细则要求各级领导作为党建文化第一宣贯者和示范者,深入职工开展文化大讨论,使得从一开始,党建文化的16字理念就有了职工气息,从而更接近地气,迅速在职工中普及并掀起文化讨论热潮,还由此产生了众多子文化。群众路线以“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为途径。而随着党建文化管理工程的深入,在16字理念下,各厂围绕文化落实,结合实际纷纷整理归纳出“呵护油井六必须”“油井拟人化”等富有特色的工作模式。使得文化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和地气。从而丰富拓展了党建文化的内容与载体。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优化环境,努力做到思想上共振、感情上共鸣、行动上共进。使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是群众路线的目的。而关键在于能否持久?尤其是作风面貌。党建文化通过配套的关爱措施和呵护体系,在深层次改革中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从而潜移默化的将爱人、爱油井、爱企业的观念融入职工日常工作思维和行为习惯。让职工幸福感和企业增效的良性循坏获得更大满足,而这正是我党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特色。


  作者:刘婷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