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微信支持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混合式学习方式

2016-11-01 15: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阐述微信支持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混合式学习方式的特点与优势,进而进行微信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设计,以期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变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引言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逐渐深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作为意识形态领域课程,尤其是针对当前网络文化多元化的现状,不仅需要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也需结合数字化时代学生认知需求、学习习惯,更需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积极渗透,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提升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混合式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渗透于教育领域的学习方式,基于互联网技术,有效结合传统教育形式,利用各种新媒体形式,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度互动,从而更好地增强学习效果[1]

 

  根据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52月,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9亿户,当代大学生智能手机已基本普及,信息素养较高,借助移动终端及应用构建混合式学习环境,具有现实可能性[2-3]。结合本研究采用的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调查的结果表明:微信拥有广泛大学生用户群体,其使用率接近100%,每天将微信阅读作为一种习惯的比例为50%,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基本超过40分钟[4]。因此,如何更好地将微信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对有效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等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学者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设计、移动学习的平台设计等,而学者对于微信应用于具体学科,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力图从上述方面进行,浅析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并结合高校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部分内容简要的应用设计,为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2 微信支持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混合式学习方式特点与优势

 

  借助微信公众号推送思政学习资源,实现思政课程移动学习环境的基本构建 作为数字原住民,进行微信阅读的时间较长,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本质上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更加注重的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教育、情感教育等[5],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在网络发展迅速、文化传播方式多样化的时代。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工具,普及率如此之广,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可想而知。如何更好地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微信阅读环境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结合研究调查的数据,笔者认为,可借助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学习资源,实现移动学习,提升学生微信阅读质量,优化学习。并且,微信推送资源可以不必拘泥于文字,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刺激用户接受信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养成阅读习惯,进行深度的非正式学习。

 

  利用朋友圈分享思政课程内容学习心得,促进学习交互 思想的进步需要交流与争论,学习深度的提升必须在理解基础上的表达。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而言,学习者真实学习效果的增强需要在与学习同伴的不断交互中取得,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可以很好地实现学习者之间的学习交互[6]。首先,学习者发布学习心得体会,好友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多种方式展开学习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促进深度学习交互。其次,对于学习者而言,可以产生相应的学习记录,方便学习者后期学习反思的产生。最后,转发和评论的内容对于朋友圈的其他学习者而言,可以作为一定的学习资源。

 

  建立微信群交流讨论热点话题,构建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沟通、交流,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政治理念教育等需要不断地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学习互助从而更好地实现。当前学习者对于信息通讯工具的依赖性强,学习碎片化特征明显,通过微信的群聊功能,学习者可以随时发起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学习交互,从而促进学习共同体的产生,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观点的碰撞,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化和思想水平的提升。

 

微信支持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混合式学习方式


  使用收藏功能,收藏整理个性化思政课程学习资源 微信的收藏功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于信息化移动资源的有效使用。通过借助朋友圈、公众号、学习共同体等方式获取知识,对于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一键式收藏,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于个性化学习资源的管理使用,构建符合自身学习需要的、具有多种媒体形式的、丰富的资源。此外,学习者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浏览、复习及思考,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7]

 

  借鉴相关思政课程学习内容的阅读量、点击率,进行学习记录分析 学习分析需要建立在大量的数据资料搜集的基础之上,学习者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进行学习产生的学习痕迹,具有学习记录的作用。于学习者而言,学习记录的数据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学习反馈;于教师而言,能够提供教学反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36]

 

  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对于发布的学习资源,可以进行点击率、阅读量的记录,通过登录公众号后台管理系统,可以方便地获取学习者的各种学习数据,进行学习反馈,主要包括学习者基本情况、发布内容的阅读量、发布内容的点赞量等。

 

  3 微信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五大部分。以下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坑日战争部分,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整体的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课前

 

  1)提前呈现相关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通过推送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分析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推送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鼓励学生做好预习。教师可以选取与抗日战争相关的视频、图片等直观、多样化的多媒体材料,直接推送到学生手机端。

 

  3)布置课堂教学任务,启发做好课堂展示。布置学习任务,比如观看与抗日战争主题相关的电影、纪录片等,课堂上启发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情感上的感受。

 

  课中

 

  1)展开课堂活动,呈现教学结果。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普遍是大班制授课,教师不易进行课堂活动。利用微信的交互功能,教师可以方便地采用课堂活动,并进行活动结果的搜集与呈现。如针对抗日战争一课的内容,教师可以播放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片段和《国歌》,并提出以下问题: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导致的?给出几个选项后,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进行答案的推送,教师可以随时统计答案,并将统计结果推送给学生。

 

  2)进行课堂形成性评价,搜集与整理答案。由于高校思政课程多数是大班教学,教师提问之后对于答案的获取不方便;可以通过微信随机提问一个学生,并获取答案。此外对于答案的搜集与整理也有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对于多数选择题而言。

 

  3)进行课堂学习小组的延伸,构建学习共同体。在思政课堂上形成的学习小组,在课下可以进一步交流,不局限于课堂学习交流时间,进行深度交流,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建立[6]

 

  4)针对个别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情感教育是重点,而对于某些比较内向的学生,不愿意面对教师的学生,利用微信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与教师的互动热情,有利于进行情感教育。

 

  课后

 

  1)推送课后补充资源,丰富学习资源。教师在课后可以推送丰富的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课后学习资源,比如抗日战争主题的图片、书籍等,进一步补充课堂,促进学生的移动学习。

 

  2)教师布置反馈性题目,完成阶段性评价。在一个教学阶段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定的测试题目,完成阶段性评价。如可以在某一章节学习完成之后,随机性选取学生,推送测试题目,获取教学评价信息。

 

  3)进行学习分析,提供教学反馈。微信可以记录一段时期(一周、一个月等)学生对于教师推送资源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于资源的点击、反馈情况进行分析,为自身提供一定的教学情况反馈,也可作为期末考核的参考内容。

 

  4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样本数量较小,仅以华中师范大学大一、大二学生为样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依旧是主要的形式,如何实现微信与教师教学的整合是关键;设计研究过于突出教师的作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负担过重;其实践效果有待证明,后续研究将会继续进行。

 

  作者:高志欢 陈梅芬 夏彦灵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2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