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实现了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由教师为主向学生研讨、由课堂讲授向课外延伸、由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教育技术的转变,但也存在表面化与浅层化、符号化与碎片化、呆板化与狭隘化、娱乐化与媚俗化等倾向。要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做好顶层设计,坚持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教育技术的发展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实施以来,迄今已走过了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随着教材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日益成为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和亟待突破的“瓶颈”所在。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认真考察和深刻反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把握其发展趋势与创新思路,对于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
综观“05方案”实施以来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可大体归纳为以下“四个转变”。
1.由相对单一的理论灌输向多种方法结合的双向互动的转变
“05方案”以新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要求,注重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突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的教育主题。该方案实施伊始,其教学要求首先是以教材为基本遵循,把教学内容“讲准”、“讲透”。为此,领会教材的基本精神和总体思路,吃透教材的内容体系和重点、难点,进而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成为当时主要的教学方法。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面开设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逐步深化,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仅要“讲准”、“讲透”,而且要“讲活”、“讲精”。这就要求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向师生双向互动的“启发式”教学转变。“05方案”强调:“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1]。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先后探索出了专题教学、讨论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了“一法为主、多法结合”的模式,尤其是案例教学成为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和突出“亮点”。
2.由教师为主的大班授课向学生参与的小组研讨的转变
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思考、探究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观念已成为人们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共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任务和目的不是单纯和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以问题引导教学,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信仰体系。由于师资、观念等因素,“05方案”初期多以“教师为主、大班授课”的方式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及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对此,200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以中班教学(每班100名学生左右)为主体,组织开展教学活动”[2]。一些高校开始探索“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方式。这一方式强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特征,不仅要求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制定研讨选题及辅导计划,也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协作完成研讨的主题,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产生了“在小班研讨中激活思维、在大班交流中产生共鸣”的良好效果。
3.由集中封闭的课堂讲授向开放多元的课外延伸的转变
毋庸置疑,课堂讲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有效方法。然而,学生仅有对知识、理论的认知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还需经过情、意、信、行等重要环节,才能完成从认知到行为的内化过程,而实践便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根本途径。它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打破单一的、封闭的课堂讲授模式,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接受思想教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的学校还探索出了“教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3]。“05方案”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4]。同时提出,要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学分,提供必要经费;要加强组织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事实证明,由集中封闭的课堂讲授向开放多元的课外延伸,不仅丰富和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而且有力地增强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说服力。
4.由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向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转变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粉笔+黑板”和教师口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逐渐显示出其单调、抽象以及受时空限制和课堂信息量小、教学效率低等弱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与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又一基本思路。“05方案”不仅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5],而且教育部社科司还在全国高校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课件”的遴选工作,并设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目前,多媒体技术手段已普遍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一些高校还利用网络平台在“精彩一课”、“微课”、“慕课”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以其形象性、生动性适应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习惯,并以突破时空限制和提供丰富的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对抽象理论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性反思
“05方案”实施以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积极的效果。然而,带着问题意识进行理性反思与总结实践经验同等重要。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四化”倾向。
1.教学方法的表面化、浅层化
方法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路径、方式、步骤和手段的总和;而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就是方法论。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和系统总结,最终提出有关这些方法的一般性范畴、原则、理论。事实上,任何一种方法,也都不可避免地已经是一种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和方法论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然遭遇到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应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开展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深入思考。这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育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的重要基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仍处在浅层的就事论事的探索阶段,重实践操作、轻方法论的升华,系统的理论思考与研究较为薄弱,有关教学方法的成果多为经验介绍或某一方面的思考。教学方法的表面化、浅层化,无疑妨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创新。
2.教学方法的符号化、碎片化
方法,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科学把握与自觉运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来说,它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学习特点,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要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并受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它不仅要遵循民主性、启发性的原则,还要遵循系统性、综合性的要求,这样才能体现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方法的合力效应。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符号化、碎片化倾向明显存在。比如,有的单纯地追求教学方法的外在形式和一时的课堂热闹,而与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生活实际相疏离;有的采取“单打一”的做法,而忽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与综合运用,不能以整体的视角去构建一个系统整合、相互配合的方法体系。上述倾向不仅遮蔽了教学方法应有的内在价值和真正目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
3.教学方法的呆板化、狭隘化
作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学方法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章节具体内容、学时及教学目标不同,各个学科、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特点亦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性和知识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分析和回答问题,而且综合运用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并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文明成果,使理论教育与文化知识融为一体,这一特性决定了它不是仅靠单一的教学方法即可奏效的,而必须善于借鉴和采纳多学科的教学方法。不可否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成果,但在实际运用中尚存在机械化、狭隘化的现象。比如,不分受众,统一模式,生搬硬套,教学方法不能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因时而异;将案例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教学举例,实践教学仍停留于社会实践层面的思维定势等。这一倾向不仅消解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而且制约着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与视野。
4.教学方法的娱乐化、媚俗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重要纽带。“05方案”指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6]。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凝练出专题式、案例式、互动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师片面强调授课方式的活泼、多样,忽视教学内容及其目标任务,以课堂“眼球效应”和掌声热度作为教学效果标准,以滥用视频、讲述故事、自由讨论、角色扮演、浅薄游戏等充斥课堂,从而使教学出现娱乐化的倾向,有的甚至迎合学生的娱乐化趣味,导致“跪着教书”的媚俗化现象。这种以表面的热闹来消解学生学习的枯燥和深刻,用浅层的娱乐方式代替系统的理论讲解与分析,不仅会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价值失真,也影响着教师自身的教学成长。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应然诉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孤立的,而是涉及诸多方面。我们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正视其应然诉求。具体来说,体现为以下“四个结合”。
1.教学方法改革要与教学理念的转变相结合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教学理念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两个不同的对象,即教材的研究对象和课程的教学对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研究对象与课程的教学对象则是统一的。它们都是以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为对象,以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为教育目标和研究内容。“两个对象的统一”表明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特殊地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摈弃居高临下、我讲你听的做法,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只有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和分众化的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要,才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改革要与教学模式的创新相结合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将教学活动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进行组合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操作范式。作为结构框架,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而作为操作范式则突出了教学活动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上承教学理论,下启教学实践,不仅是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具体反映,而且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规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是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提炼和组合,是教学方法的稳定化、系统化和理论化。而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制约教学模式创新与运用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之间的密切联系,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决不能脱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而必须与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05方案”倡导“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等教学模式的情况下,其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学模式的规定和框架下进行改革与实践,才能取得相应的进展和成果。
3.教学方法改革要与依托的学科建设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7]。这种支撑不仅包括理论的武装,还应包括方法论的指导。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应贯穿和渗透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之中,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并以合理的课程设置、科学的教学体系、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并不完全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设立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状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成效。由此可见,教学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审视和开展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其改革才会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和强劲的动力。
4.教学方法改革要与教育技术的发展相结合
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之一。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多媒体教学进入高校课堂。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将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以丰富的表现力和信息量,将抽象、枯燥的概念和原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而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从而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与此同时,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更是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和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相互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这显然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手段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预见,现代化与信息化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作者:边和平 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