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浅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2016-08-26 15: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本文首先通过相关概念的辨析,明确研究的对象和目标。接着分析网络政治参与的由来与优点来解释大学生为何会选择网络政治参与,并指出其参与的形式与阵地。再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指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社会各层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民来监督权力,实现权利阳光化”,可见积极参与政治事务是我国的基本政治方略之一,而作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飞速发展的网路政治参与,已经成为传统政治参与方式的有效补充和扩展,大学生作为网络生活中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他们的网路政治参与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界定

 

  所谓政治参与是指参与制订、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这一宽泛的定义适用于从事这类行动的任何人,无论他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加政策的形成过程。政治成员以各种方法直接、间接介入政治事务,主要目的是经由政治参与或满足自我心理、物质的需求,或尝试影响政府决策以促成自我或团体目标的达成。

 

  所谓网络政治参与,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利用网络来进行的政治参与”。是指以网络为载体和途径,发生在网络空间,目标指向现实社会政治体系,并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切行为,特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对话和讨论、网络选举、与政府或政党及政界人士进行政治接触以及网络政治动员等各种政治参与活动。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在强调研究主体为当代在校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总和。

 

浅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缘由与形式

 

  网络成为政治参与的渠道,最早起因于1990年代的美国的选举。1995年美国的南加州开始提供电脑辅助投票登记,选民自网络中下载登记表格,打印并签上个人姓名后再寄还给选举机关。至于借由网络空间表达政治意見,则同样起源于1990年代。英国国会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汉萨学会”,其网站中设立了一个民主论坛,试图让民众的意见参与立法过程。苏格兰议会则在1999年开始接受大众通过网络提出的请愿。由早期网际网络发挥的功能看,网络除了可以便于选民投票外,其论坛功能也使得民众多了一个传统媒体之外的政治意见发表管道。

 

  在网络出现之前,传统大众媒介所开放出来的政治参与空间是相对狭小的,加上传统媒介的守门人筛选机制,因此大众只能够通过有限的渠道参与与政治活动来表达自我意见。而且整体来說资讯的传送是单向的、缺乏互动的;网络出现之后,免除了守门人筛选的机制,开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大众自由的表达意见,在意见的沟通上是双向互动的。

 

  同样的,在网络时代之前,大学生因为身在校园,有其特殊性,更多的是按学校各级党团组织的要求、安排通过传统渠道参与政治,通过传统媒体了解政治,缺乏主动参与的进取精神,很多行为有被动之嫌。效果亦不尽人意。

 

  而自从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一员开始,中国的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网民数量飞速增长,通过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8.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以现阶段电脑、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及大学生因为年龄、兴趣、文化等其他诸多因素,我们几乎可以认定,现阶段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网民队伍中的一员。

 

  以网络作为政治参与、沟通与回应之途径,和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明显不同。它可以提升政治相关资讯的传播速度,因此可以有效聚集在不同地区但在政治层面兴趣相投的网友。比如以环保议题为例,可以通过网上的环保议题讨论区去联接各类相关网站,也可以提供投书对象的电子邮件信箱,也可以组织民众去担当环保义工来支持环保行动,因此网络这项媒介不但可减低参与成本,更提供多元参与管道。

 

  虽然网络或许缩减、取代真实世界中参与社区活动和政治活动的部分时间,但它的便利性对于动员和沟通來說,会更有利于政治活动的运作;过去的政治资讯要透过媒体报导才能获得,大众参与政治活动时往往需要政党或民意代表来进行政治动员,在网络普及后虽然局部降低组织在政治动员上扮演的功能,也增进民众不需要借由组织中介去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大学生作为有一定文化的社会公民,法律给予并保护他们通过合法途径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但是就目前而言,他们通过这种渠道进行政治参与相对有限,基于网络政治参与的上述优点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成为他们重要的政治表达方式。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分别为“政治资讯搜集”、“政治意见交换”与“政治意见表达”。其中,“政治资讯搜集”是透过网络搜寻以获得政治相关资讯,“政治意见交换”指透过网络和网友、朋友去讨论相关的政治议题,“政治意见表达”指透过网络直接和媒体组织、政治组织或民意代表进行联系并且传达自己意見。其阵地主要包括政府网站、网络社区论坛、微信、微博、博客、贴吧等等。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去权威化的自由平等开放空间,大学生比较年轻,且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和反权威性,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可谓“如鱼得水”,其进行网络政治参与也有一定特点。

 

  (一)匿名性

 

  网络的匿名特质让个人和个人的关系很少存在私人或组织利益的冲突,因此现实社会中难以摆脱的政治、经济、甚至是意识形态上的群体影响就有卸除的可能性。由于网友进入网络搜寻资讯、交换意見时彼此是不会见面的,因此不需顾虑自己和他人所处的群体差异性,可以畅所欲言。这种自由表达的意见环境和机会平等的空间与18世纪的沙龙、咖啡馆具有功能上的相似性。

 

  (二)自主性

 

  网络上个人接受资讯、表达意见都是出于自主的。由于网络中有许多兴趣类型的讨论区和针对时事讨论的版块,除了让网络大众在阅读或是发表意見感受到情绪抒解并满足自我表达欲望,发表的意见还能得到其他网友的回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有说服他人的倾向,即使获得的是不同立场的回应,也会引发积极的讨论,这种表达欲望的被满足与即时得到反馈的网络机制让意见的表达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三)公共性

 

  网络就如同为每个进入者提供了一张桌子,人们围坐在周围进行多元化的讨论,彼此意见交流又可不受到外来的权力干扰或压迫,让网络参与者坐在桌前,能够自由接受与自己立场一致的资讯或反省与自己立场相悖的资讯,并且自由的发出自己的声音。

 

  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不足

 

  网络空间虽然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十分开放,但是也容易因为使用者的高度流动性,使得参与者缺乏耐性作较长时期的参与。由于网路有无穷的选择,每个人可以方便而自在地在自己有兴趣的网络空间中切换。过于方便的自由进出,使得网友对没兴趣的网络空间不会长期停留。他们往往很快地切换到有兴趣的界面,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此一来,虚拟社区的选择性虽然增加,但参与者的同质性也同样越来越明显,如此造成不同意见与立场上的冲突愈來愈少。对绝大部分网友而言,与其受到怀疑与批评,宁可选择和自己态度、立场相符的地方去表达意见,在认同感中肯定自己的价值。由于这个缘故,使得网路中,意见或论点的交流与共识的形成,往往出现“群体极化”的态势。

 

  从网络中的语言沟通型态可以发现具有语言碎裂化的倾向。网络中的讨论是往往呈现扭曲的状态,有多义性、真实被窜用的现象。而在这样的过程里,网络语言的使用逐渐的被碎裂化,网络议题逐渐被切割、碎裂,甚而将阻扰公民自由讨论的机会。而且网路公共领域因为沟通工具的关系,语言使用倾向简短,有中断、片段化的趋向,因为将许多的意义压缩在简短的文字中,容易造成意义的流失和模糊化,进而可能对理性沟通造成阻碍。

 

  另外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政治理论水平一般,他们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分析缺乏成熟性与全面性,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认知呈现出易情绪化的不成熟倾向。面对网络中的海量信息难以正确的筛选过滤,再加上网络的隐蔽性,容易利用网络发泄不满的情绪,匿名在网上发表低俗言论或过激言论,或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导致这些信息在网络上被无限的放大,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围观甚至进一步恶化。

 

  五、结语

 

  网络政治参与开拓了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空间,鼓励大学生利用网络的途径进行政治参与,是推动政府改革的重要实践之一,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正视网络给当代大学生们政治参与带来的挑战和给予,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所实现的价值和存在的相关问题。大学生是进行社会政治实践的主体之一,也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的网络政治参与程度,对中国的网络政治参与发展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促进大学生们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大学、网络等多个因素共同努力和大学生自身积极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沿着健康、有效、有序的方向发展。

 

  作者:武林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3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