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网络在公民的生活中应用的愈发广泛,这也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加强了公民政治参与力的同时,网络因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公民可以在网络中没有顾忌地畅所欲言,这也对政治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与国家的政治安全息息相关。国家的政治水平要想不断发展,就要适度的控制社会动员,建立起完善的政治参与机制进而政治稳定机制,让公民的政治参与在一个稳定的信息化秩序中。基于此,本文以信息化时代为视角,研究应如何建立起政治稳定机制与政治参与机制。
前言
根据目前的社会实际情况来看,产生了很多因网络政治参与而导致的危机事件,信息化时代下的公民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政府的治理造成了挑战。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安全,需要在信息化的视角中,深入分析互联网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造成怎样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出建立政治稳定机制与政治参与机制的路径,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稳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为政治参与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人们彻底进入到信息化的时代,能够敏感捕捉到信息技术与政治问题有着紧密的相关性,伴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联系会呈现出愈发紧密的状态。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也多次出现信息政治的相关研究。从本质上来说,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社会各个成员借助互联网为工具,对社会现象加以评论,对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我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网民数量激增,在网络政治参与中也体现出新的特点。首先,网络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民生问题,比如住房、升学、就业、医疗等问题深深牵动着每一个网民的心。政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通了网络渠道来了解公民的心声,并广汇民智,听取公民的意见,充分保证每一位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人民日报》在互联网中开设了法人微博,增强了政府和公民的对话性,为政府的执政民主化提供一定的保证。其次,互联网中的反腐行动逐渐显示出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特征,很多政府官员对网络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可能一盒烟、一块表都会成为反腐的导火索。大量的反腐新闻报道,反映了网络反腐力度不断增强,对群众监督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公民通过互联网实现了政治参与意愿,丰富了政治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对国家的政治稳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信息化时代下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造成的影响
(一)有利于拓宽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激发其积极性
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拓宽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传统的公民政治参与方式局限于信访、投票、打电话等,这些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但却在实际运行中体现出成本高和效率低等缺陷,久而久之,公民的政治参与意愿被削减。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技术满足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愿,新的政治参与方式,如电子选举、电子投票、网络听证会等形式不断丰富,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拓宽了渠道。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中的相关数据表明:截止到2014年10月底,我国的网民数量为6.32亿,手机网民数量为5亿,其中大部分网民都曾经或正在参与政治生活,体现出政治参与的高涨热情。同时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异军突起,都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诸多便利。随着公民的广泛参与,也为政府收集到更多的民意,保证其决策的民主化。
(二)有利于政府转变思路,促进政府体制改革
在政治生活中,关于政府的体制改革一直是公民关注的重点。要想在今后的生活中实现政府的体制改革,就必须树立政府在公民心中的权威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推动民主化的发展。传统的政治体制中,政府结构呈现出高度集权的特征,政府权力结构等级森严,忽视了公民的参与。而在信息化的时代下,网络政治参与对公民生活以及政府治理都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并促进了政府结构由高度集权向扁平化的转变,为建立起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基础保障。此外,网络政治参与也有利于重新塑造政府的形象。过去由于政府的高度集权性,下达的很多政策得不到公民的理解,也对自身的权威性带来一定的损害。而近几年来,“电子政务”盛行,政府的很多决策都在阳光下进行,有利于公民的参与和监督,体现出民主化的特点,促进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树立了良好的政府新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维护了社会和国家的稳定。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公民参与到政治生活中的新形式,体现出极强的优势,提升了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推动了民主化进程。然而,网络因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使得网络政治参与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提升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也体现出消极的一面,为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政府以及媒体一定要引导公民有序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时刻保持理性的头脑。在下文中,将深入介绍网络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
(三)公民的非理性参与会削弱政治的稳定
互联网的匿名性为用户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在提升公民自由观念的同时却也淡化的集体意识。伴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这些因素都在无形中推动了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为公民每天提供海量的信息,但也正因如此,使得公民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当面对海量信息的轮番轰炸,会陷入到无所适从的状态中,为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埋下了隐患。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别有用心的网民,利用网络平台作为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工具,用失实的言论煽动其他公民的情绪,形成群体化事件,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带来很大的危害。
(四)“网络暴力”导致社会秩序紊乱
随着公民的民主意识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意愿也愈发强烈。公民会因为关注热点的相同而共同对某一事件进行讨论,最终形成公众舆论。网络舆论属于情绪性舆论的一种类型,也是公众意见形成的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参与政治生活的公民会由于自我约束力差而陷入到一个非理性的状态中,容易引发“网络暴力”,对社会秩序造成不利的影响。在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中,认为社会中的主流意见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更加得势,而持相反意见的群体就会每况愈下。随着一方意见上升而另一方沉默,形成了一个螺旋过程,这样的过程会将一种意见定为主流意见,这就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沉默的螺旋”理论影响下,目前的社会热点讨论已经不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协商,而是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言论聚集到一起,最终形成原有的价值观和偏见。因此,如果这种“网络暴力”的程度加深,就会让更多的公民呈现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影响人原有的判断力,影响政治稳定。
三、信息化时代下,网络政治参与治理的对策
(一)构建网络预警机制
网络预警机制是指对网络事件的监测和评估,最终实现对有序政治参与的管理,增强对网络事件的解决能力。网络预警机制的构建,就是从整体的角度治理网络,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事件,确保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
网络预警机制主要分为预警分析和御空对策两方面的内容,其中预警分析是指对网络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评估,并对网络事件进行监测或自动报警等;预控对策是指对预警分析所输出的信息进行综合的评估,并对诱发网络事件的高危因素进行跟踪,实现对其的早期控制。通过建立起这个网络预警机制,能对网络的运行实时监测,有效掌握诱发网络暴力事件的原因,并针对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对策,促进政治的稳定。
(二)完善应急联动机制
应急联动机制就是对网络预警进行风险分析。同时针对网络危机,有效配备人力资源以及应急资源,以便于在网络危机真正产生的时候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建立起相应的应急联动机制,比如美国成立了中央联邦危机管理局、日本成立了危机管理常设中心等。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的应急联动机制还显得很不成熟,因此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对应急联动机制的完善给予高度的重视,最终建立起反应迅速、便利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
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就是要将政府、地方以及公民紧密相连,在网络危机事件发生之时,地方组织和公民能够协助政府进行打击,促进危机事件的解决。与此同时,应急联动机制也需要世界各国的良好沟通,在政治全球化的当今社会,网络危机事件呈现出世界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应对网络危机事件,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和广泛参与。
(三)完善网络立法体系,推动民主立法的进程
网络倡导自由的理念,但这种自由并不是绝对自由,而是必须要限制在道德和法律框架中的相对自由。一旦脱离了道德和法律的束缚,就会造成网络的无秩序化和混乱化,危及到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稳定。为了促进国家政治稳定,就要完善相关的网络立法体系,不断推进民主立法的进程。
世界上一些国家在很早以前便重视网络立法的问题,如德国制定了相关法律,专门惩治网络欺诈罪;英国颁布了《网络安全规则》;新加坡颁布了《互联网行为准则》等法律条文,有效净化了网络环境,也给本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营造了一个有序的氛围。
在充分借鉴外国的理论基础上,我国也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以法律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加强对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管理力度,并颁布网络管理的法律,做到网络危机事件产生时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我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目前我国为了保障政治稳定也颁布了一系列诸如《维护互联网安全决定》、《电子签名法》在内的法律条文,但伴随着网络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些法律法规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我国的法律体系也要不断完善,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四、结论
在信息化的时代中,为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拓宽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充分尊重了公民的主体性,也有效解决了过去手段单一的政治参与的问题。然而网络体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稳定,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和政府应寻求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建立起完善的政治稳定机制和政治参与机制,以法律的手段维护社会的政治安定。
作者:汤红娜 杨敏 张革臣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