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博客的使用呈爆炸式增长,并在美国政治世界里生了根。从奥巴马的草根筹款到荣·保罗的“革命”,博主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公共派头鼓吹候选人。这种对社会媒体的参与让选民有机会影响和被影响。
随着互联网成长为青少年,人们最近顿热衷于发表意见的权利。博客开始在人们期望的领域内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这表明,博客确有某种权威性,该权威性在于对社会事件的影响。如今,博客正在新闻学架构内取得一席之地,传统媒体和政党对新技术做出的反应正是其萌芽影响力的折射。
那么,这些非营利性的、各自为政的博客是如何影响美国政策和政治走向的呢?
扩散新闻是第一要义
大量实例证明,博客能让一个故事保持鲜活,直到主流媒体也留意到其存在,并进行报道。
关于这一点,最著名的例子要算英特尔奔腾芯片的缺陷事件了。当微小的计算错误在芯片中被发现,并在留言版上被讨论,英特尔完全置若罔闻。由于日渐高涨的忧虑,其他产业的讨论板和杂志开始关注此事,直到其牵引了主流媒体的视线。
由此可见,博客具有赋予一个有价值的故事以血肉,直至其成熟,然后被主流媒体扩散的潜能。
有时,博主会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披露新闻,使之公开化。丹·拉瑟(Dan Rather)所写关于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其真实性立即遭到了博主们的质疑,然后是抵制。自此,丹·拉瑟(DanRather)品牌走向灭亡。
另一个例子是2006年的印度两州禁止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运动。该年8月6日,印度“绿色组织”科学和环境中心在首都新德里公布了对印度市场上软饮料产品的最新调查结果。根据抽样调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公司在印度生产销售的部分软饮料产品含有3到5种杀虫剂成分,且含量超过规定标准的24倍。8月10日,大多美国人都通过收听当地新闻得知了这项禁令。
但事实上是,印度博客早在同年6月中旬就已在讨论该事件。在法院判决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败诉前一个月,“使命和正义”等博客就已透出信息。如果你追踪了印度博客一整年,你会发现,印度某些城镇的公民对可乐“偷窃”其含水层中的水十分愤怒,而这个麻烦早在2006年3月就已开始酝酿了。由此你可以看出,博客能发布新闻,保持新闻存活,直到大规模主流媒体给予关注,使信息得到快速的传播。
政治博客的运作,亦是如此。
引发瞬间争论,让民意沸腾
每日政治博客因其独具特色的更新和“当下话题”,成为现代民主的柱石。毫无疑问,博客能凝聚人力,成为公共意见大规模表达的焦点。但,博客能影响政府决策吗?
在现代英国,民众的力量对政治政策制订的影响始于1834年。这一年,3万人在白厅前游行,反对因工会活动将六名农场工人放逐到澳大利亚。即便是将近200年前,民众的力量也取得了胜利,农场工人的判决被推翻。
自那时起,当报纸成为传播新闻的主要载体,世界开始变得面目全非。如今,我们有了计算机技术,社交网络,以及博客,可以在瞬息之间向数以千万计的人口传播信息,这意味着,民众的力量有了全新的意义和范畴。
那么,有什么是报纸做不到,而博客做到了的呢?答案是,通过评论,博客能引发瞬间争论,以报纸只能在梦中才能比肩的方式,驱动沸腾的民众意见。克林顿和莱温斯基之间的性丑闻就是由美国政治博客作者麦特·德拉吉(Man Drudge)所曝光。
眼下,政治博客还处于婴儿阶段。它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无疑将是未来博士论文和研究的主题。
推动政治进程
政治博客对政治进程来说,意义非凡,因为首先,相比主流媒体,他们能发掘更多的新闻和意见,并更快地传播。这同时可以是威胁和机会。其次,竞选把政治博客当作实验室,测试候选人自身及对手的信息是否确凿。最后,主流媒体视政治博客为“早期采纳者”,它通过关注特定事件,忽略其他,推动主流媒体的一部分日程。
若想理解博主作为早期采纳者的角色,你可以参见埃弗里特·M·罗杰斯(Everott Rogers)的经典著作——“革新的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此书在研究有形发明(如一个产品)和无形发明(如一个想法)如何在社会中扩散方面,地位有如《圣经》。
他认为,采纳者有不同类型:首先,发明者采纳了新实体,然后是早期采纳者,接着是早期的大多数人,再接着是晚期的大多数人,最后是落伍者。在罗杰斯的理论里,早期采纳者在大规模扩散的进程中,是最重要的群体,因为他们从发明者那里拿走了大胆的想法,塑造它们,好让其为务实的早期的大多数所采纳。
在政治上下文里,罗杰斯的模型暗示着,政治意识形态首先被同时作为发明者和早期采纳者的政治博主们所采用,接着,其他选民读到这些内容,被其意见所影响,这些博主因而成为候选人的第二个交流媒介,他们或者补充,或者挑战候选人自身的言论。
当然,不是所有的博主都会采纳同一想法。作为意识形态的领导者,他们的观点将趋于更深刻和多样化,更注重意识形态而非务实。他们走在行列的前排,因而具有前瞻性。确实,大选数据的统计解释表明,保守派和自由派博客力量的对比变化对两个星期后的选举民调来说,具有预言性。
竞选首先采用博主作为发明者,听取他们的反馈去修正自身信息和框架,然后其他博主作为早期采纳者进行活动,帮助挑选和促成意识形态的变革,使之对早期大多数人(即早期选民)构成吸引。
促进对民主的参与
在美国,博客被定义为受到极少或不受外界编辑,提供网上评论,定期更新,由新到旧逆向排序,可以通过链接抵达其他网络资源的网页。每个拥有互联网通道的人都能访问免费博客,或在几分钟内建立自己的博客。这种通向全民的简易性体现了民主的理念。
任何形式的政治博客都具有塑造文化和社会思想及行为的力量。相比面对面的情形,一个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环境能让民众更容易地表达对政治候选人的感受,更坦率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互联网的多样性给了民众一个通往广阔繁多的意见和信息的渠道,这在改变和塑造个人政治观点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弃绝那些带着公司盈利目的或热衷于政治议程设置的政治网站后,政治博客用户可以开诚布公地和朋友讨论自己的个人观点。如果政府被视为邪恶,很显然,人们会希望该政府的控制越少越好。
新闻机构固然会制约政府,但博客更向前一步,为必要的制衡提供即时性的解决方案。可以说,博客是比传统报纸和电视更迅速的监督机构。它给公民一个机会,去密切地监督政府。
博客被视为可信是因为,他们提供深度解释和传统新闻渠道所不具备的观点。由于公民的初衷仅仅是寻求信息和真相,不为利益驱动,评论或与博客互动的机会就造成了博客的真实性,鼓励了人们对民主的参与。
据2007年的一份研究显示,有政治兴趣的互联网用户视博客为新闻和信息的可靠来源。显然,人们不可能和电视,收音机或报纸进行评论,但评论对民主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民众的评论不仅促进健康的公共意见,而且能形成对社会信任和政治功效的支持态度和规范。由于理性大多是通过语言的交换才能获得,人们没有理由认为通过文本进行的网络交流比面对面的讨论更低级。
如果博客读者发现一个社会或经济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留下评论,他们发出自身意见的可能性会减小。如果他们感到自己是少数群体,他们会对那件事保持沉默。他们越沉默,其他人就越会感到自身特定观点没有被代表,也就会越沉默。这就是所谓的“沉默螺旋”。在民主社会里,这一点非常成问题,因为大多数人有责任保证少数人的观点得到了平等的代表。
研究显示,在网络博客环境里,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和身份暗示的缺席将导致更大的网上参与平等。这也就是民主的全部内涵。
对政治事件的讨论能增强个体政治判断的复杂性。但很多个体不习惯在观众面前讲话,这将启动沉默螺旋效应。而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里,人们比在面对面的交流里有着大大减少的观众感。这使多数人和少数人在表达自身观点时都感到舒畅,并在政治讨论中消除了潜在的沉默螺旋。
此外,互联网通过加强参与,能促成新的政治团体和利益群体。在网上采取集体行动要容易得多,这得益于组织成本的大大缩减。当民众能够负担得起参与,拥有一个类似政治博客这样可以使他们被聆听的平台,他们更有可能去参与行动。美国人参与政治生活的程度对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暗示作用。因为,它将有助于解决社区问题,帮助民众维护集体性利益。
近期研究表明,博客对政治参与和媒体运用有着积极的影响。多样化激励着民主,反对意见有助于寻找通往真理的路。由于互联网上的民众意见来自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信仰的人,若交谈中包含反对意见,普通政治交谈的经验与公共表达将越来越息息相关。
是主流媒体的补充而非替代
政治博客与主流媒体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呢?通过Wonkosphere网站我们注意到,政治博客被消费的方式与主流媒体大体相同,就是说,读者们并没有把它看作是区别于主流媒体,相反,把它看作主流媒体的一部分。wonkosphere的拥堵在礼拜一最严重,早饭,午饭和晚饭前趋于高峰,也就是说,人们以在此冲浪终结工作日的一部分。对大多数人来说,博客的功能类似于报纸。
此外,很少有博客会爆料故事。从数据看,大多博主仍依赖主流媒体获取评论内容。实际上,博主们可能会引用主流媒体的内容。因此,他们主要是放大新闻,而非新闻的源泉。
再者,政治博客的流行趋于跟随一个“帕累托规律”[Pareto(power)law],意思是,有少数博客拥有上百万读者,而大多数博客的读者只有一小撮。这意味着,博客和主流媒体影响力的发散方式如出一辙,随之导致了精英博客的发展,就如《纽约时报》、《新闻周刊》成为了主流媒体的精英阶层。
简而言之,这些模式暗示着,政治博客正以主流媒体的补充而存在,而绝非替代者。他们对系统的影响将增大幅度:博客让大多新闻传播得更迅速,但有时也会让其减缓。博客传播事实,意见,真相和谣言都更快捷——这么说并非偏见。只有一些博客在大多时候都能影响人们的看法,但任何一个单独的博客都具有影响每一个人的潜力。这就是为什么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会非比寻常地激动人心。
FiveThirtyEight是一家著名的政治民调网站和博客。它在2008年总统大选的结果预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现在,它与《纽约时报》成了搭档。
这个夏天,《纽约时报》将把政治博客FiveThirtyEight纳入其政治新闻版块。博客作者,民调专家及FiveThirtyEight的创始人内特·希尔(Nate Silver)将继续监督该博客,并仍将定期为《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星期日杂志添砖加瓦。
FiveThirtyEight将在希尔的领导下,继续以独立博客的形式存在,但将冠之以“纽约时报.com”的条幅。其内容将在《纽约时报》网站政治版上每日更新。
希尔在其网站上对这一合作关系做出了更多解释。有趣的是,这并非《纽约时报》的纯粹收购。该合约有所不同,似乎是要平衡FiveThirtyEight自身营造的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与两家机构之间的附加新闻目标——
“在不久的将来,该博客将在《纽约时报》网站上再次起航。它将保留自身身份,但将被收纳在“新闻·政治”版块之下。一旦这一天到来,我们将不再不间断地更新FiveThirtyEight上的内容。博客将拥有新的网页地址。另外,我将在《纽约时报》印刷版及星期日杂志上奉献内容。合作协议为期三年。”
看来,双方都很明智。《纽约时报》没有买断对方,甚至没有改变其独立博客的形式,因为,博客,尤其是独立的政治博客,其价值就在于不被操纵的独立的精神。失去了这种精神,它将成为某种目的的手段,或某些势力的喉舌,也就背离了以民主为理想的初衷。
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博客向主流媒体的融入,昭示着更为完善的民主的前景。
作者:冯 艳 来源:网络传播 2010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