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国内外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2016-06-27 17: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党中央在十六大会议时就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扩大政治参与无疑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迅速发展起来,它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扩大了信息传递的空间,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正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网络政治参与角度的梳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分析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结合应用,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影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而网络政治参与也正在成为人们政治参与的新途径,并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并不少见,特别是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政治的方法论和权力分配问题上。而国内学者则从政治民主、政治文化、社会阶层、行政管理等角度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解读。本文拟对国内外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现状进行初步梳理、总结和评析。

 

  1 国外研究综述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预言人类将进入信息政治时代,他说:信息是和权力并进而和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地发展导致社会经济结构随之改变,从而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政治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激发了学者们对网络政治研究的兴趣。近年来,频频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新词汇,如网络政治、虚拟政治、网上政治、网络空间的政治等都是指网络政治。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政治进行了探究,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社会方法论基础入手研究。阿尔文·托夫勒就是这一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网络政治研究得以进行的基础是社会浪潮理论,而信息社会就是农业和工业社会这两次浪潮的必然产物。丹尼尔·贝尔在这方面的研究与托夫勒较为相似,他将网络政治归为后工业社会中的现象,并认为网络对于信息的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约翰·奈斯比特指出:在立即可分享信息时代,代议民主制已过时,参与式民主变得重要

 

  第二,学者选择宏观的角度研究,即网络对政治制度、生活等方面影响。在凯文·希尔和约翰·休斯合著的《网络政治学》一书中探讨了公民通过网络对话的原因。当然,一部分认为网络可以促使参与政治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但是托夫勒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认为网络会增加参与的人数而使决策变得困难。代表作有怀纳·拉什所著《网络政治:使政治过程上网》;杰里·埃弗拉德的《虚拟国家:互联网与民族国家的疆界》。

 

  第三,网络导致权力转移。由于网络扁平化、分散化的特点,使得政府的权力也向着分散模式发展。例如,蒂姆·乔丹所著《网络权力:网络空间与互联网的文化与政治》。

 

  第四,政治理论的角度。电子政府学院的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时代应该有一个新的理论基础来解决这个时代出现的新问题,原因在于网络时代不管从交流形式,还是政府权力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时代产生的问题具有时代的特征,只有运用网络社会所特有的理论才能更好地解决。

 

国内外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2 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学者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紧紧围绕着政治进行,从政治民政治稳定、政治文化、社会阶层、行政管理、政府自身和网络政治参与理论的角度分别进行研究。

 

  第一,政治民主的角度。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个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促进民主说,即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民主建设。毛寿龙认为,网络政治的发展促使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较大提高,公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政府的非机密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政府决策,使其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都有了很大提高。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是阻碍民主说,认为网络能带来的民主是有限的。安云初提出,由于网络技术所导致的信息鸿沟的存在,使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不能真正延伸到社会各阶层 。

 

  第二,政治稳定的角度。亨廷顿的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的观点是这一角度最著名的论断。他对该公式的解释是:在一个社会中,政治参与高涨的时候,如果与此对应的政治体系的制度及其先进,则政治体制是稳定的;否则将带来政治不稳定 。

 

  第三,政治文化的角度。首先,在大众政治文化方面:陶建钟认为,通过网络,公民可以较容易地介入国家政治生活,了解政府的政策、服务及实施情况等,超越时空界限和其他网民或者政治家进行观点交流和意愿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参与和影响公共决策,这些都使公民对公共事务有了更为丰富的了解,从而站在更为成熟、现实的立场上理解政治,使政治权利观和民主思想有了较大发展。其次,在统治政治文化方面:毛寿龙提出,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公众与政府官员几乎能同时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政府官员丧失了垄断的优势,当官员与民众通过互联网在政治上的地位显得平等后,以前以权为本、官员的精英意识等观念将逐渐被非精英主义替代。网民在这里可以充分表达非主流、非正统、非专业的呼声。最后,在政治文化的教育方面:李斌在《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中提出,网络政治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公民对公共事务有了更为丰富的了解。

 

  第四,网络政治参与理论的角度。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概念性研究的学者不在少数,他们先对网络政治参与给出一个概念界定,然后分析其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双重影响,最后针对负面影响提出相应对策。例如李正刚的《网络参政:政治生活新现象》认为目前网络参政的途径主要有四种——通过网络直接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参加重大事项讨论;表达政治情感和监督政府机关的运行,通过对网络政治参与趋势分析提出政府需要主导并且加强对其的管理 。孙飞在《浅析网络政治参与》中除了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特点进行叙述外,侧重点在于说明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产生的重要意义——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参与发展的必然结果;部分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的贫困状态;推动了政治社会化,增强了公民主人翁责任感;网络政治参与形成的网络舆论起到了晴雨表作用,有助于政府部门加快解决有关舆论的焦点议题 。

 

  总之,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国外学者在研究网络政治时侧重于对理论基础、方法论的探讨,对网络政治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及方法论基础。而我国学者对其研究的系统性显而易见。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当前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国外学者对网络政治现象分析相对较少;我国由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学者们对其研究集中在概念的界定上,从政治参与理论的角度进行具体的系统阐述的文章较少,而且以往的文章理论性较强,与实际联系不足。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信息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互联网逐渐走入公民的视野当中,并开始影响着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政治参与一直被视为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没有公民参与的政治就不能称为民主政治,民主政治要求公民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当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但是,随着网络政治参与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化,涉及内容丰富化,它也相应地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网络政治参与,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始终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作为目标,广泛调动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作者:王俊婷 来源:科技视界 20141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