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潜在的危害,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认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已着手研究相关方面的问题,特别集中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和对策的研究。现阶段虽有一些成果,但大多数研究侧重于定性研究,且缺乏与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结合。以后需多进行更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的定量研究,需多从更具实效性的角度进行研究。
大学生是富有知识和活力的一个群体,是中国执政党的优秀后备军和生力军,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和继承者,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直接影响着执政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所谓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1]网络的出现及快速发展虽然使大学生有了更大的政治参与的可能,但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让他们无法做出理性的选择,从而影响着大学生政治认同和他们对党的信心。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到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问题研究。现将国内近几年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网络时代国内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
近年来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这说明了网络确确实实在改变和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及其方式。其中,多数学者认为,网络给大学生政治认同造成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大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和学习国家大事、时事政治、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等,不仅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而且通过网络更加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对国家的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但是,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繁多而复杂,大学生对来自各方面的思想、文化、知识、观点缺少辨别和选择能力,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1.主流与多元。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具有坚定的政治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相信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论指导下,中国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能有质的飞跃。网络扩大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范围,使他们能与更丰富的群体交流自己的想法。但是,交往群体的负面观点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点和认识。[2]特别是一些非主流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有着巨大的影响,出现了主流与多元性并存的现状。正如施丽红等在《试析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现状》一文中所说,在网络这个广袤的海洋里,容纳了绝大多数的文化表现形式,冲击着我国主流文化,大大削弱了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形成的引导作用。[3]
2.单纯与功利。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支持党的道路、制度、理论体系,对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申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充满信心。因此,很多大学生都积极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实践锻炼不断完善自身综合素质,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但还是存在少数大学生投机取巧,他们靠拢党组织仅仅是为了实现小我的利益和自身的发展。学者们认为这表明了部分大学生既不想承担社会责任,又不想尽义务,他们把有目的的政治参与看做是对自己发展有利的条件,功利性很明显。[4]刘冬梅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探究》一文中也说到,在各种现实利益的驱动下,大学生中虚假政治认同和功利性认同的现象逐渐出现并趋于常态。[5]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政治行为和语言表达完全不一致于公共场合,他们的政治认同具有浓郁的功利主义色彩。
3.肯定与质疑。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肯定党和国家的领导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使人民的精神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对党和政府的工作给予了理性认可,特别是对复杂多变局势的驾驭领导能力给予高度肯定,[6]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如贫富差距增大、社会不公等,导致大学生幸福感下降,减弱了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心,他们对中国共产党能否很好的为人民服务产生了质疑,为了捍卫自身权利从沉默逐渐变得勇于“发声”。就像张盛在《权利与权力:对网络舆论中大学生政治表达解读》一文中说过,更多的青年人正在从不会说、不能说、不敢说,到摆脱“沉默的大多数”,熟练地发出声音,行使自己的“表达权”。[7]他们在肯定党的执政能力的同时,用质疑的眼光观察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号召着一股公平正义的监督力量,为党和国家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二、提高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度的对策
1.强化个人内心信念,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度。在现代化网络背景下,信息的开放和快速变化使得来自各方面的思想知识文化相互碰撞、交叉,大学生在众多文化、信息、观点的包围中,要提高政治认同度必须通过在辨别中认识、选择来实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会自发确立,只有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才能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充实心灵。[8]因此,罗章、黄建龙、陈莉等人一致认为,社会各界要广泛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图书、特别是网络等宣传媒介,加强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为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政治认同观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舆论环境。[9]
2.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方式,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度。高线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网络的发展,根据网络的特点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为了预防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于未然,学者们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各种解决办法和预防措施。如田霞等在《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建、导、管、创的新型管理模式,通过教师、高校的间接引导,增强大学生的辨别认识选择能力,从而在其自身信念的约束下主动拒绝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度。罗章等也认为,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转变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改革单纯以卷面成绩衡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试方式。[10]通过这些改善,从而有效避免大学生“纸上谈兵”,提高其政治认同度。3.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度。人民对经济的需要往往高于对政治的需要,正如马克思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穿住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1]当今社会“崇洋媚外”的不良风气盛行,就是因为部分大学生盲目拿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认为在科学技术、经济水平等方面中国都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大力发展经济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有着积极的作用。邓小平也曾说:“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们不相信。”[12]因此,要获得大学生的信任,提高他们的政治认同度,就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解决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重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信仰,以此来弥补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缺失。
总之,要解决目前存在的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需要个人、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关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问题研究,就是关注大学生的发展,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储备力量。但到目前为止,不论是研究角度和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在影响因素方面,大部分学者都提及大学生自身因素问题,但缺乏与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结合应用。如果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对大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政治认同心理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如何作用于行动,就能从根本上提出有效的对策,提高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在对策方面,大多缺少提高大学生主体性的对策,往往都是期望通过外界因素的影响来改变大学生内心信念,这显然药不对症、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一书中说:“和其他动物比较起来,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具有善与恶,公正与不公正以及诸如此类的感觉。”[13]正是因为人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逻辑思维和感知认识能力,他才在这个社会居于主体地位,因此,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还需要通过其主体性的实现来提高。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数研究都只是定性研究,他们通过概括性的语言和自身的感知认识来逻辑推理,其实际情况却要复杂的多。因此,各位学者以后应多进行定量的研究,数据能直观展示研究结果,且更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
作者:王勤 葛贤 魏兴格 蒋兴巧 刘东梅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