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中学政治课开展“三观”教育初探

2016-06-17 10: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学校德育教育体系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最后一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德育教育应当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其它学科比较,三观教育的作用更加显著,它在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理想人格和道德素养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本文对中学政治课中开展三观教育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并给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路径。

 

中学生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和人才支撑,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各种不良社会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化思潮的不断冲击,对当代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沉迷网络、吸食毒品、陪侍赚钱、疯狂飙车等形形色色的违法违纪现象屡屡见诸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当代中学生理想信念的普遍缺失,已经成为学校德育教育中无法规避的难题。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与否,不是单纯依靠一门思想政治课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德育课程、学科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协同配合,共同实现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1在中学开展三观教育的重要性

 

  1.1 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对德育教育的要求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责任是教人做人;而学生也不应专读书,学习人生之道是他更重要的责任。正所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改革开放之后,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并对三观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有针对性的要求和指导意见。

 

江泽民、胡锦涛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在大学教育中加强青年人理想信念教育做出了重要指示,20149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时更是明确提出: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从国家长远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角度,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作出如下部署:中学作为德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规划德育目标、内容和课程体系,其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公民道德和基本素质教育。

 中学政治课开展“三观”教育初探

  1.2 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精神缺钙现象

 

导致当代中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我国政府长期以来推行的人口政策,使得当前90后、00后出生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家庭教育的不足和失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通病;也有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收入和可支配能力的迅速提升,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如今已经难得一见;更有当下人们对金钱、地位、成功等扭曲、变味的价值观的过度追求……

 

更多种种原因不一一赘述,当整个社会在基础性和导向性上的歪曲和不作为,必然学生的思维理念养成影响颇深。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当代中学生理想信念的普遍缺失,学生精神缺钙问题突出。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作为学生最后的思想教育阵地,又存在先天不足和后天乏力等诸多难以解决的难题,因此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学生个体甚至群体上的思想迷茫,所引发出的赌博、吸毒、陪侍、飙车等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众多乱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1.3 中学三观教育与德育工作的精神补钙功能

 

我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指的是施教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并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适应中国发展需要的最新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的支撑下,通过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文明行为、法律法规、心理辅导等多种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开展和具体实施,对学生的品德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加以影响,使之在思想和道德层面形成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过程。

 

中学德育教育是有意识的对学生思想意识层面进行改造的行为,其目的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观教育的主旨是将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与当代青年人的精神理想实现共鸣,通过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在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的进程中,面对社会变革中的偶然因素、社会矛盾、焦点问题、意识形态冲击等纷繁复杂的情况时,能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维护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领导者地位,矢志不渝的跟党走,勇敢的担当起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做一个中华文化的弘扬者、中国精神的传承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中学三观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

 

  2.1 中学三观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科的关联性,教师学科本位思想严重,语文老师教语文,数学老师教数学,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理所当然是政治课老师的责任,与己无关,与本学科无关。这种想法直接导致了在教学中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对教材内容中有关三观思想教育的部分讲解不深;

 

其次是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受应试教育制度的毒害,当前我国中学教书为主、育人次之的现象十分普遍,部分学校和老师认为只要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就完事大吉了,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最后是教师思想上的动摇,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和不同思想意识形态的冲击,使部分教师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个人精力的付出偏离了正常的教学范畴,自然更不会关注于学生的精神成长。

 

  2.2 “三观教育尴尬境地的问题成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更加深层次的融入到整个世界大环境中,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的带来各种文化和思想的交融和冲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霸权主义对抗的过程中,在经济实力、传播媒介、战略高度等方面都存在先天的不足和短板。

 

而作为思想意识形态处于形成阶段的以中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层面,更容易受到西方所谓民主宪政等普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诱惑,对正确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的三观教育极为不利;导致中学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限制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中学德育教育阵地呈收缩的态势。

 

  3结语

 

  针对中学政治课教学中三观教育内容丰富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基于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选择诵读、因势利导、追根溯源、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在课外活动开展三观教育,能够突破传统课堂上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戏剧演出、诗歌朗诵比赛、演讲辩论会、征文大赛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活动,这种隐性的思想引领方式,对发挥德育教育功能作用显著。

 

  作者:周淑梅 来源:科技资讯 2016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