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越来越侧重对考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这就意味着高考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并注重对能力的考查。
高考复习如何做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形成能力三者的协调统一,需要探索有效的复习模式,有效提高复习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学生潜力,提高学生高考成绩。根据自己多年指导高考复习的经验,我认为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调整教学策略,改革教学方法,形成开放、多元的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打破传统的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制定发展性教学策略,采用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揭示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在每一堂教学中或每一次专项教学活动中做到“三给”:给知识结构、给方法、给活动。
“给知识结构”是指教师不仅要传授基本学科知识,更要指导学生构建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形成立体知识网络。学生可以用结构去理解知识,还可以利用结构去整理知识以便识记、回忆和保存。构建知识体系有助于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益。基础主干知识构成了学科的骨骼,这部分知识必然成为高考重点。如:
(一)《经济生活》主要线索
1.国家: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分配制度,两个举措,两个同步—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目标、手段—财政、货币政策)—倡导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健全金融市场。
2.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经营策略——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转变生产发展方式——诚信经营——遵循价值规律——参与经济全球化,积极走出去——坚持经济效、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劳动者(个人):对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方式——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职业技能——学会理性投资——奉献回报社会。
(二)《政治生活》主要线索
1.国家:国家性质——国家利益——主权国家的权利义务——国家政策——民族宗教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社会的建设性作用。
2.公民:主人翁意识——政治权利与义务——积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公民意识、法律意识。
3.政府:政府性质、宗旨——职能——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行政,阳光工程——自觉接受监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4.中共:党的性质、宗旨——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执政方式、执政理念、领导方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5.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三)《文化生活》主要线索
1.文化作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影响、交融)——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方式——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2.文化创新:文化多样性与传播——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根本途径、基本途径)。
3.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中华文化集中体现在民族精神上,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
4.文化建设: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文化建设重要内容:选择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关键(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及先进文化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生活与哲学》主要线索
1.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论——物质与意识、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认识论或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与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认识运动的规律);辩证法或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联系发展全面、矛盾分析法、辩证否定观、创新意识)。
2.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选择——人生价值的内涵——人生价值的实现。
“给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如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训练就是能力的训练。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隐性权威影响较大,学生往往倾向于揣摸教师的心思,回答问题总是小心翼翼,长期被动式的学习方法,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发展。在这种教师权威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压抑的状态下,是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意识的。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角”。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做到师生平等,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赞美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精心设计,紧扣环节,把知识和趣味融为一体,创造读书思考、动手操作、独立探求新知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存在的思想误区,教师要细心、耐心地说服,给予辩证评价,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供良好的氛围和人际关系环境。学生才能放松心情,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欲望,发展创造性思维。
“给活动”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运用正确的学科思维方法去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和思维能力。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科思维方法,形成相应的思维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做是教师的事,让学生只是被动地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在这里,教学情境应当是一个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教学中的师生是教学情境的两个极,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的中介。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的。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
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著追求知识的精神,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二、第二阶段:关注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渗透能力。
分析近几年来的文综或政治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其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对人文素质的渗透日趋理性和成熟。因此,在复习中考生要关注现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知识带时事或以时事带知识,在教学中源源不断地引入“活水”充实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与时俱进中形成终生受益的学习思维,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著名的哈佛大学商学院采用的教学方式就是独特的案例授课法。它没有多少正式的教科书,而是以全世界真实的经济和企业背景为基础,对八百多个经营实例进行了教学。哈佛商学院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重要的教材。正是这种独特的教学法,使哈佛学子毕业后能像金子般闪光。这种将现实问题引入课堂的教学方式对我们的教学改革不无启发。
三、第三阶段:强化综合训练,提高答题技巧,突出做题能力,突破表达能力。
为了应对高考,提高高考成绩,寻找科学的答题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高三后期的综合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训练是这一阶段复习的首要任务。这一阶段决不搞题海战术和无目的的测试,而是采用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抓住重点和热点,精选精练。要一题多练,多变归一;要对同一情境材料作不同题型的训练;要对不同的情境材料提出共同的问题让学生探讨,从而使学生走出思维定势,多角度思考问题。
做题能力是核心,表达能力是外显。就做题能力而言,从我们现在的学生实际来看,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审题的问题。要让学生养成动笔答题前反复研读试题设问指向的习惯,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模拟训练要从审题入手,而审好题的诀窍就是多读题,审题最好的办法是抓住主要概念,抓住主要概念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发散:从概念到课,从课到节,这样整理出相关的知识体系,然后组织相关语言做答案。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要让学生养成看到材料、事例就产生联想、进行理论思考的习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要求学生在解每一个训练题时,都应养成用语言描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树立对于一个问题,你可以不写答案,但不能不会思考的理念。
学科表达能力是通过试卷外显的,主要反映在主观性试题的解答上。长期以来,考生中普遍存在的“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都是这一能力欠缺的表现。因此在复习中,应要求学生对每一道练习题都要按照高考要求答卷,做到严谨、规范、精练、准确。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要求学生写意思完整的话、写有条理的话、写有专业术语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别字、减少不通顺的句子、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只有从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才能逐步提高考生的表达能力。
作者:张德军 来源:文教资料 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