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江湖诗派的作家遍布全国,涉及社会各阶层,风行七十年左右,所以既是宋代最大的诗歌流派,又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大的流派之一。该派领袖刘克庄通过诗话、序、跋、短评、论诗诗、书信、送别文、传记、行状、墓志铭、神道碑等形式发表众多诗歌理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用最多的诗歌理论之一就有刘克庄的大量言论(引用100处以上)。在刘克庄众多的诗歌理论中,其诗歌价值观尤其值得关注。
—、刘克庄诗论体现的诗歌价值观
刘克庄诗论所体现的诗歌价值观非常丰富,主要表现为价值判断观、价值选择观、价值先后观。
1.诗歌高于功名的价值判断观
这里的价值判断观指对关联事物作孰高孰低的价值确认。古人常把诗歌与功名作为关联事物来讨论,认为二者的价值孰高孰低,就构成有关诗歌的价值判断观。刘克庄认为诗歌的价值高于功名的价值。
首先是“文字”的价值高于“权势”的价值3《秘书少监李公墓志铭》认为“权势”因“能驱使愚俗”‘‘能淆乱是非”而给当权者带来暂时的名誉“文字”因“能流行今古”给‘‘诗人”带来永久的声望。在暂时的名誉上,权势胜过文字;在永久的声望上,文字胜过权势。权势的名誉会逐渐“消歇”,文字的声望会“流行今古”。总之,文字的价值高于权势的价值。这里因为是论述“诗人”的“文字”,所以“文字”其实指诗歌。
其次‘文字”的价值高于“功名”的价m《赠谢子杰》说“功名”如“露电过”一样短暂。相反“文字”像“星斗垂样永存。在官位上有“五福”之尊不如在诗坛上有“万诗”流传。0卷4°看来,文字与功名的价值隔若天壤!因“文字”与“万诗”关联,所以“文字”同样指诗歌。
其三“诗”的价值高于功名的价值《答书生》说“江表英雄传”的价值远低于“孤山一卷诗”的价m《赠谢子杰》说“潞公”高官的价值远低于“放翁”诗名的价值。
总而言之,在价值判断观上,刘克庄认为诗歌的价值大于功名的价值。
正因为有如上价值判断观,所以刘克庄对世人相反的价值判断观一认为功名的价值大于诗歌的价值一甚为不满。《李炎子诗跋》说因为“有科举之累”的关系,所以世人有“以程文为本经,以诗古文为外学”的错误价值判断。这种错误价值判断导致许多反常现象。反常现象之一是有诗名的贾岛因不擅科举而遭人轻视:‘贾浪仙有诗名,入试问原夫辈乞一联……同人戏之。”反常现象之二是擅科举的杨补之因向人求教作诗而遭人戏弄:‘杨补之妙辞翰,礼围作赋第七,韵思不足,求助于同人,同人戏之。。0卷109反常现象之三是有一种人在读书上‘‘书有所未读”,在写作上对“诸文”全为外行,在修身上对所有之“学”都“有所未通”,但这种人因为只会科举考试之“一艺”就“一生富贵”。
世人的价值判断观来源于古人的“立德’“立功’“立言”观,即立德立功高于立言,其中立言包括文学创作。刘克庄对这一价值判断提出质疑云:‘是云有功德者无待于立言与?”难道只需要立德立功而不需要立言吗?《信庵诗序》列举了很多立功者诗歌成就巨大的事实:皋陶创作《赓喜起》之诗,周公创作《鸱鸮》《七月》之诗,尹吉甫创作《江汉》之诗……等等,这些人都是“古大臣”,他们的诗歌成就毫不亚于自己功名成就,甚至还高于功名成就。
2.取功名舍诗歌的价值选择观
这里的价值选择观指对关联事物作取舍。对诗歌与功名作取舍就构成了有关诗歌的价值选择观。如果二者必居其一的话,刘克庄主张取功名而舍诗歌。这种价值选择观与上述价值判断观完全相反。
作诗阻碍功名《黄挺之诗卷跋》说姜夔、鲁阉、去辨父子的诗歌成就损害了功名:‘抑白石(姜夔)仅至九卿,不登侍从,疑诗为之。‘鲁阉仅至学官掌故,不得一麾,亦诗为之也。‘去辨父子高才,俱未解褐,疑又诗为之也。”0卷109诗歌成就越高,功名成就越低;连说三个“诗为之”,可见诗歌成就对功名的巨大阻碍作用。他在调天益诗跋》中也讲了相同的现象:周天益长期家贫,先是‘‘具家荡尽”,后是‘‘如饥何”,长期被排斥在功名之外,“身世栖栖然浪走于江湖,见遗于场屋”,家贫仕挫的原因都是“诗误之也”12卷108
作诗带来身世的迫害《与宰执书》说自己因为“少时以章句小技浪窃虚声”,所以导致“言者遽攻击之’,‘重劳驱逐”12卷130。‘攻击’“驱逐”的迫害特指“梅花诗案”。所以劝别人为避害而不作诗《答陈龙图》云:‘学者当穷理,工诗岂美名,不能裨采访,徒自取讥评。”12卷8“工诗”会招来“取讥评”的攻击。
既然诗歌阻碍功名且遭致迫害,那么二者之间到底孰取孰舍呢?刘克庄毫不犹豫地认为应该取功名而舍诗歌。
首先,在作决定时,选功名不选诗歌《又和黄户曹投赠》说“吟得擅场”(取得诗歌成就D“不如黄策挹浮荣”(不如取得功名成就)12卷25。《答林祖武》说“被诗赚”不如“取公侯”。12卷33《柯岂文诗跋》说有诗坛“高名”但“不沾寸様’,“诗虽工何为者?”
其次,如已经作诗就赶快改求功名。《题蔡炷主簿诗卷》劝刚“作诗”的蔡炷“因而废不为(诗)”12卷16。《跋某人诗卷》云“请君忙改艺”12卷9,“改艺”就是弃诗从官。
其三,如果终生只作诗就是人生之不幸〇《徐总管雨山堂诗跋》说徐某终生作诗“得心应手”,但不用“此手草军书”(与功名相关),就简直是诗人般的“冷淡生活”,太可惜了。
3.先功名后诗歌的价值先后观
如上所言,选功名而舍诗歌的前提是‘‘二者必居其_”。如果前提变了呢?即如果前提不是‘‘二者必居其而是‘‘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呢?那么刘克庄是主张对功名、诗歌作全部选择的。
但这里又有_个问题,如果功名和诗歌可以全部选择的话,那么孰先孰后呢?刘克庄主张先选功名而后选诗歌。
首先,先功名后诗歌,可以使二者双丰收〇《王子文诗序》云:“潜斋年未四十,导密使,班列卿,使口内牧潜藩,言议风旨闻天下,不以诗自名。余得其诗读之……合于诗人所谓六义者。盖江湖草野之士,白首专攻,得数十百篇。潜斋方有权位,窃意丰于彼者,必啬于此,而诗至二十卷,又皆粹美无疵,闲雅有味,讵可以常情测度哉?”0卷94王子文首先取得功名,在‘‘年未四十”时就“导密使,班列卿”,所以成为“有权位”之人。在取得功名成就以后再创作诗歌,他的诗歌就“合于诗人所谓六义者”(符合“六义”是刘克庄对诗歌成就的高度评价)。所以不见得功名成就(“丰于彼”)会损害诗歌成就(“啬于此”)。恰恰相反“诗’“不以自名”,就是诗歌不能单独成名而必须借助功名而成名。所以,如果先功名后诗歌的话,可以使二者双丰收。
其次,先功名后诗歌,可以使诗歌成就更九《赵孟使诗跋》云:“赵君安中未冠中春官,出门行顺境,而卷中佳句,清拔流丽,它人插擢胸肾抠出心肝形容不得者,君独等闲片语通尽,非非(笔者案:疑衍1“非”字)穷而工,未老而就,不思索而高深,不锻炼而精粹者,天成也。或以人力为之,勉强而不近矣。”卷106赵孟使先在功名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很年轻时就步入仕途,且官运亨通。取得功名成就后所作诗歌佳句纵横,清新流丽,自然顺畅,与别人的诗歌相比显得更加老到高深,更加精粹天成。别人诗歌以‘‘人力为之”而不能“勉强”取得的成就,他却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因此,如果先功名后诗歌的话,可以使诗歌成就更大。
其三,先诗歌后功名,就不可能有功名,不可能使二者双丰收〇《李艮翁礼部墓志铭》云:“天生之才……吾友……发其豪芒兮,皆伏光怪而藏组丽。有骚之洁兮,无骚之怨。有雅之思兮,无雅之刺。温温之和兮,谦谦之志。客谈其短兮,君掩其耳;士有才善兮,叩之不置。使若人兮,早居讨论阔色之地;中朝典册兮,视先汉夫何愧?奈何使之校亥豕之讹兮,饱斎盐之味。或道以终南之径兮,大风之坠。君义不食舒亶之睡兮,耻污刘舆之腻。常拔前而童后兮,连蹇于外逮。景定之再造兮,览挥而至。犹忽而来兮,倐而逝。”0卷164李艮翁首先在诗歌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有《离骚》的优点(“洁”)而无《离骚》的缺点(“怨”),有《诗经》中“雅”诗的优点(“思”)而无雅诗的缺点(“刺”)。并且,其人品极佳:温和谦逊,扬人之长而掩人之短。以这样的人品和文品,如果使其建功立业(“居讨论阔色之地”),必然使朝廷“典册”不愧于汉代,即功彪史册!后来李艮翁也多次进入仕途,但每次都官运短暂,不是“拔前而童后兮,连蹇于外逮”,就是“忽而来兮,倐而逝”。这样一个文品人品和能力俱佳的人,为什么功名成就不佳呢?原来是他把人生历程搞颠倒了:他不是先取得功名成就后再取得诗歌成就,而是先取得诗歌成就再想去取得功名成就。这种先后的颠倒,使他只有诗歌成就而无功名成就。所以,如果先诗歌后功名的话,就不可能有功名,不可能使二者双丰收。
其四,只有诗歌成就而无功名成就,是诗人命运的悲剧。《赵仲白墓志铭》云:“其生平志业,无所洩,一寓之诗,丛稿如山。和平冲澹之语,可咀而味;愤悱悲壮之词,可愕而怒;流离颠沛之作,可怨而泣。……予观昔之文人若相如李白,世称薄命,然所为文亲蒙天子赏识,给札捧砚之事,极一时之荣焉。近世林逋魏野皆以匹夫名字流入禁中,数下诏书征聘。仲白才追昔人,会开禧嘉定间天下多事,三边用武,君相所急多材建功名之士,而山林特起之礼其废已久。由是仲白阨穷终身,其文不达于天子,徒为闲人退士衲僧羽客诵咏叹息之具而已。”0卷148赵仲白诗丰富多产,风格多样,深情感人,但生不逢时,无入仕机会,命运悲苦“薄命”至极。所以,如果只有诗歌成就而无功名成就的话,是诗人命运的悲剧。
最后,只有功名成就而无诗歌成就,其功名成就的影响会大打折扣。诗歌成就虽应居后但不可无,无诗歌成就会使功名成就的影响大大减弱。《与郑丞相论史》云:“二老为天下后世所重者,以人不以诗。然……其言议风旨仅概见者,以其诗存尔。仆每诵其诗,则怀其人之不可复见。”功名成就大而“为天下后世所重”诗歌成就大却不“为天下后世所重”。虽然诗歌成就不被人重视,但功名成就的“言议风旨”是“以其诗存尔”。也就是说,功名成就再大,如果不借诗歌成就加以传播,其功名成就也不为人所知。所以,如果只有功名成就而无诗歌成就的话,其功名成就的影响会大打折扣。最后应该讨论一下刘克庄价值判断观、价值选择观、价值先后观的内在关联。
刘克庄的价值判断观认为,诗歌(或文学)价值高于功名价值;价值选择观认为,如果二者必居其一的话,就取功名而舍诗歌(或文学);价值先后观认为,如果二者可以兼得的话,就先功名而后诗歌(或文学)。这种价值观组合好像是有矛盾的:既然文学价值高于功名价值,那为什么在选择上却重视价值低的功名而轻视价值高的文学呢?为什么又先功名后文学呢?如果单从文学价值观上考察,好像是存在矛盾;如果从人生价值观和文学价值观上综合考察,这种综合价值观的出现又有其必然性。
人生价值观与文学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人生价值观比文学价值观所涵盖的范围要宽,文学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所涵盖的范围要窄。在中国文人看来,实现文学事业的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部分,要想实现完整(最好是全部)的人生价值,除了实现文学事业的价值外,还要实现其他事业的价值。在文学事业以外的其他众多事业里,中国文人最重视政治事业即功名的价值。这样一来,在中国文人的人生价值里,最重要的就是功名的价值与文学的价值,如果单从文学价值观上看,既然价值判断重视文学的价值,当然在价值选择上也要重视文学的价值;但如果从整个人生价值观上看,就有可能在价值判断上重视文学的价值而在价值选择上重视功名的价值。那么,使我们始终费解的是,中国文人既然在价值判断上重视文学价值,但为什么又在价值选择上重视功名价值呢?即使从完整的人生价值观(二者可以兼得)上考察,为什么在人生价值的两个部分即功名价值和文学价值里是先选择前者而后选择后者呢?这是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古人呈现了这种人生价值观,但没有解释为什么是这种人生价值观。
关于古人先功名后文学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原因,从当今马斯洛的理论中或许可以得到解释。马斯洛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生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低层次的需求与生存需求相关,高层次的需求与精神需求相关。马斯洛认为,人生首先要解决的是低层次的生存需求,然后才考虑解决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原理,中国文人的综合价值观(功名价值与文学价值)是合理的。功名能解决生存需求,是低层次的需求;文学能解决精神需求,是高层次的需求。人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低层次的生存需求,所以中国文人首先选择功名;在先解决了生存需求后,再考虑解决精神需求,所以中国文人后考虑高层次需求即精神需求的文学。因此,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原理,刘克庄和多数中国文人在‘‘二者必居其一”时取功名舍文名、在“二者可居其二”时先功名后文名的人生价值观是合理的。
由此可知,刘克庄价值判断观、价值选择观、价值先后观的内在关联是三者组合构成完整的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