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应尽的责任,做到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民族精神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换而发展,时代的发展将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表现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竞争,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碰撞,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突显出来,民族精神作为文化软实力,被提上日程,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提出的现实挑战。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教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处于一个基础性地位,高校作为培养国家和社会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培育,离不开教育工作。教育必须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不断地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对我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实需要。
3.高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先进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和稳定之中,他们朝气蓬勃,勤于钻研,目标远大,但缺乏社会阅历,处事冲动,缺乏恒心,好高骛远。在价值多元的社会条件下,使他们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和判断,他们的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和碰撞,当今大学生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盲目地崇拜外来文化,放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认同感。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还处在不成熟的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需要高校的正确的引导与教育。
二、高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问题。
1.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系统性不强
大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认知主要来源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缺乏专门系统的民族精神教育,缺乏与之相应的历史文化知识的教材,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对于民族精神的认识和学习还相对的零碎、杂乱,这就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部分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概念,内涵,核心缺乏认识和了解。大学生社会阅历少,知识结构不完善,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知识,很难把民族精神内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面对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激荡,大学生由于不了解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深层原因,有可能会对西方的价值观产生向往,出现价值选择的困难。所以有针对性的和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切实加强高校的民族精神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教育应有的内容。
2.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贫乏
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著名教育学家杨叔子院士说过,他的博士生如果不过《老子》《论语》关就休想带博士帽。但是,高校往往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国情民情教育,“北师大副校长郑师渠认为,历史教育为爱国主义的弘扬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承接面,如果没有这个承接面,后面的一些教育大多数都要落空。”[1]就目前大学教育而言,仅有历史专业的学生开设历史课,不学历史专业的学生平时基本不接触历史学这门课,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导致大学生历史知识的缺乏。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民情的教育上,高校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国情和民情的教育,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主要是通过网络,新闻,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于我国国情和民情的了解是片面的,不系统的,这对民族精神传承和培育是不利的。
3.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手段单一
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主要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两课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渠道。方法和手段也很单一和机械,没有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引导大学生参与实践,进而将民族精神进行内化,也没有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大学生出现民族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现象,解决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困惑,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说教的教育方式,使得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变成空洞的说教,没有实际的效果,实效性不强,这也是部分高校教育效果不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高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1.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要形成以培养意识与能力为重点的教学体系,把民族精神教育真正的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任务,在日常的教育中要注重通识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和学术独立教育的教学。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要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作用,把民族精神的内容渗透到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性。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历史教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来不断的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同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抓住国庆六十周年,港澳回归、申奥成功等重大的节日和历史事件这个有利的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2.明确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必须要明确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必须要有重点的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进行民族精神培育,首先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爱国精神是历史上形成的,以维护祖国最高利益为最高职责,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爱国主义形成了自强不息,崇尚气节、报效祖国等优秀的民族精神,对于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和尊严、增进民族团结起到重大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把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相结合,用爱国主义凝聚力量,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其次,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传统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民族精神的养成,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将中华民族精神内化于自身的道德修养,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今天,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