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浅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

2015-12-25 15: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中国民族主义的变迁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的政治思潮,可以说是世界近现代史上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一个主导力量之一,是一种影响力非常大的政治思想。民族主义的概念非常复杂,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民族主义便会得到不同的定义,而在国内学者胡涤非看来,所谓民族主义是指近代以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之上的,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余英时则进一步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的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思想和政治运动,其能掀动人心于一时大抵皆以民族主义为出发点,并基本上假借着民族主义的动力。

 

  自古中国信奉天圆地方的世界观,认为我们所居住的地方,位于世界的中央,天下之大,四方皆为蛮夷,也就有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并没有明显的现代国家的概念,只有天下而没有国家。中国的先贤们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古时的中国人来说,在观念上并没有的区别,因为天下都是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在古代中国是没有的,因为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基础便是我族他族在关系上的对等。但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的人是所谓的天朝上国” 的人民,而四方的其它民族则都被认为是蛮夷,也就是所谓的劣等民族。在这种情况下,我族和他族之间没有观念上的平等,外族可以说不仅仅是外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认为是外种,就如同人与野兽的差别,这也就失去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基础。因此,在古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更多的应该说是体现为一种文化中心主义,以中原文化圈为中心,对之外的民族怀有高度的偏见。

 

  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1、思想理论原因

 

  就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理论渊源的问题,本文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主义在近代的延续和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向中国的引进二者的结合。

 

  (1)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

 

  随着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传统的文化中心思想受到挑战,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梁启超对此贡献巨大,1901年他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首先向国人介绍了民族主义民族帝国主义这两个新名词。后来,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以及《新民说》等文中,梁启超又进一步向国人介绍和宣传了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并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对民族主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释,指出:民族主义者何?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这也是中国人首次给民族主义下的比较科学的定义。

 

  继梁启超之后,国内的其他一些知识分子也都不约而同的加入到对近代西方民族主义进行宣传和介绍的行列当中来。他们认为,中国若想要在世界各国相互竞争的大浪潮中求得生存的空间,就必须向欧洲学习,大力倡导民族主义,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最终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从梁启超等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民族主义的引入可以看出,近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国内的知识分子们在对民族主义进行解释的时候,都认为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就是建立民族国家,而建立民族国家这个目标中索要建立的国家则指的是单一民族的国家。第二,他们介绍和宣传的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因为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产生时的社会背景和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状况极为相似,他们的民族主义产生于争取民族统一、独立和建立民族国家的斗争之中,因此也更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第三,他们都视民族主义为救亡图存、建立民族国家的唯一手段,希望能通过民族主义将国人团结起来,共同为了一个目标与理想而奋斗。

 

  (2)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思想与近代民族主义思想

 

  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文化中心主义中的华夏中心观、华尊夷卑观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蛮夷们的船坚炮利使得国人们对这个世界开始萌发出新的民族意识。但作为一种已根植于民族血液中的思想,它不仅没有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20世纪初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由 华尊夷卑的观点为基础,进而演变出的华夷之辩夷夏大防的观念和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

 

  对于大多数近代思想家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心主义和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在他们的观念中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冲突。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有两种民族矛盾共存并日益激化,一种是中华民族与东西方列强,也就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另一种则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与建立清王朝的满族,特别是掌握实权的满清贵族之间的矛盾并日益激化。传统的华夷之辩夷夏大防通过满汉冲突进一步根植于近代知识分子的脑海,和西方民族主义一道共同构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源头。

 

  2、现实原因

 

  (1)科技的发展对民族主义的产生起到了外部推动作用

 

  随着西方入侵,人们在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不仅天是圆的,就连脚下的土地也是圆的。而地既然是圆的,也就没有所谓的中心和边缘之分;世界上有四大洲、五大洋,有一百多个国家,中国只是这百多个国家中的一国,位置不在地球的中央。中国虽然版图辽阔,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是世界上的一个大国,但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国,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还有好几个。这些科学知识的传入极大的撼动了传统中国文化中心的思想。到1911年,全国兴办的各类学堂达五万多所,学生总数达一百五六十万。这些学生通过在学堂的学习,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对西方科学文明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2)西方民族国家的强大给近代只是分子们的启示

 

  其次,人们在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还逐渐发现,被中国人沿用传统民族主义的华尊夷卑观而称之为的西方国家,是那样的繁荣昌盛,无论从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讲,这些国家都不比中国落后,甚至比中国还要文明进步一些。这使得我国的一些先觉者们开始产生出新的世界观念和民族意识,即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中华民族只是世界民族中的一员,民族之间的先进与落后,不仅仅是由种族或文化决定的,而是由军事、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而中国在许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个事实开始进入当时知识分子的脑海。

 

  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

 

  1、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对内表现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清王朝进行的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一系列变革,最终都不同程度地遭到失败,这极大地刺激了近代的有识之士。他们深感改良主义在中国是不可行的,于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主张通过推翻君主专制来使中国自强;同时通过对民族主义进行宣传以激发人们的民族意识,从而发动民众参与到政治革命中来。这样,以民族主义来促进政治革命,以政治革命反过来促进民族复兴,建立起强大的共和性质的近代民族国家,就成为当时革命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为中国近代的国家与民族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具体则表现为知识分子为建构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努力。

 

  2、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对外表现

 

  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民族整体忧患意识,它能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在近代的大历史背景下,中国备受西方列强的屈辱。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渐渐产生后,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矛盾更加加剧了民族主义,引起了近代民族主义者的激烈抗争,这其中除了有积极的民族主义者们努力构建统一的民族国家,对外与列强积极交往,也不乏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对外进行的极端抗争。

 

  例如扶清灭洋的义和团,便是中国近代史上狭隘民族主义的代表,他们的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屠杀外国人,企图以这种方式挽救中国。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是历史的严重倒退,更是将自己的国家推向了现代国际政治的风口浪尖,使得外国侵略者更有借口大规模入侵。他们这种妄图以极端手段挽救国家危难的行为不仅没有收获,反而使国家失去了喘息的机会,接连遭受西方列强的重创。可以看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极端的自卑感与屈辱感结合的产物,理应得到反思。

 

  与此同时,大批留学西欧和日本的知识分子回国,为中国带来了世界主义的眼光。他们开始站在更高的高度上来思考如何建立理想的现代国家并与西方列强同步发展的问题,而不再是从狭隘民族主义出发将目光集中在灭夷制夷驱夷这样的问题上,狭隘民族主义逐渐淡出视野。人民逐渐要求中国能与发达国家平等交往,以此来救国。因此总的来说,无论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是理性的近代民族主义,在对外方面都表现为因外辱而起的救国观念。

 

  四、民族主义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过程的影响

 

  1、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出现之后,对中国近代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王朝的灭亡。当晚清政府对外陆续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对内压制国内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之时,那些接受了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们逐渐认识到依靠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无法建立强大的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成为了不同的社会团体在反对满清政府时所共同运用的政治理论资源。

 

  民族主义对近代知识分子的影响极其深远,他们非常希望建立强大的民族国家来抵御外侮,但晚清政治体制的剧烈动荡和权力分配格局使得这些知识分子连权力的中心圈都无法进入。这些失去地位,被政治体制边缘化的知识分子们便通过民族主义走到了一起,试图重新建立国家以掌握权力资源,而这种重建国家的过程,从历史的具体过程上看,就是中国革命的开展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族主义起到了社会动员的作用,激化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并且进一步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2、民族主义增强了国家凝聚力

 

  袁世凯之后,中国陷入了社会动荡和政治分裂的北洋军阀时期,但民族主义所强调的建立大一统的民族国家成为所有军阀的共识。而以武力统一中国的人有两个基本的假定:第一,中国非统一不能富强,富强就是有道,反对统一反对富强也就是无道;第二,中国非用武力不能统一,于是为了统一和富强可以不管法律。

 

  因此,尽管一些省份或地方军阀先后有过宣布独立的情况,但却没有任何一个军阀敢宣布成立一个新的国家。这一方面可以认为就连军阀势力也受民族主义的影响,在思想上认同一个统一的中国,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没有一个政治强人胆敢违犯民族主义的基本原则,甚至许多军阀都是打着民族主义的幌子,通过武力统一的口号使得其军事行动取得合法性。

 

  五、结语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理论语境中,民族主义一词很容易被人戴上激进、偏执的帽子,但在一个世纪以前的中国,这个在当时刚刚进入中国的词汇曾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之献出生命,激发并促进了近代中国革命的爆发。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文化中心主义与近代由西方传入的现代民族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虽然是一个外来理论,却也包含了符合中国自身历史文化特质的内容,这也使得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不能单纯的用西方学者语境下的民族主义理论进行阐释,而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