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毛泽东的文化批判思想与新中国文化领导权

2015-09-17 13: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文化批判;国民改造;当家作主;劳动者

  论文摘要:在毛泽东扑朔迷离的人生道路和政治成就背后,有一条他始终关注的文化和传统的深刻透僻的思路,那就是毛泽东的文化批判思想和国民的改造运动。建国后,党所面临的首要的任务就是劳动人民的思想的改造。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识上的独立自主,这就是人民在文化上的领导权。

    中国数百年的落后挨打,曾经一度使许多国人丧失了自信力,这种丧失在人民内心的阴霆只有在新中国才一扫而光。毛泽东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和复兴,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振奋精神,要有革命文化。在经过了二十八年的艰苦奋斗之后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识上的独立自主。在毛泽东扑朔迷离的人生道路和政治成就背后,有一条他始终关注的文化和传统的深刻透僻的思路,那就是毛泽东的文化批判思想和国民的改造运动。

    一、毛泽东的文化批判意识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于马克思主义结合最好的人就是毛泽东同志。马克思主义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毛泽东强调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的批判态度,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圳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遗产,毛泽东也强调了继承与批判相统一的原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_上的讲话》中,他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可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继承借鉴与批判相统一的原则,乃是建立在创造新文化的目的与基础之上的。

    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是事关中国革命与建设成败的重要问题,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以及王明的教条主义鄙视本国经验和传统文化,都以失败告终,毛泽东在文化选择卜既反对古代的传统的保守主义,也反对西方文化的教条主义,认为重在把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不应分中西。同时讲究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特点来吸收外来文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化地运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从孔人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其一,要批判地继承,“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方法就是一分为二,区分封建主义文化与封建时期的人民文化,分清精华与糟粕;其二,要古为今用,通过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引用发挥,克服局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式,推陈出新,着力于建设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文化。

    中国自强自立的要求,思想观念首先必须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奴隶主义特征,是中国人惰性、奴性和宿命论思想严重的原因。在中国的封建文化中不可能有发展自我和个****利的观念。传统文化中反映封建宗法制度的旧意识,毛泽东予以猛烈地批判。对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阶级旧观念,毛泽东多次批判。在对文化的审视与批判中,毛泽东与鲁迅,中国现代两位伟大的人物,两位伫立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山上的人物,仿佛是站在不同的峰巅上,遥遥相望却心心相印,似乎心有灵犀,《鲁迅全集》是毛泽东一生读的最多的书之一。他们两人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识,对传统思想道德的批判的相通共鸣,毛泽东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是和鲁迅相通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当毛泽东谈起鲁迅的时候,无疑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他的人格理想,诸如反迷信、反权威的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在无论怎样恶劣的环境中,都从不屈服的敢于应战和挑战的气概:对国民性弱点的冷静提示,对新人格气象的热情渴求:以及坚定相信未来、相信青年的旷远胸怀。辛亥革命的失败,迫使鲁迅把早年“我以我血荐轩辕”火一般的爱国热情,沉淀、包裹、压缩在冰一般的冷静的观察、探索中。辛亥革命虽然****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但共和之后的黑暗的现实却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急风暴雨的革命可以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摧毁一个王朝、一个政府,却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改造一个社会。联想到建国后毛泽东曾经说过的“还跟旧社会差不多”,“我党真懂马克思列宁的不多”等一系列言论,以及他对卫生、文教部门的猛烈抨击,戏称文化部为“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外国死人部”,卫生部为“城市老爷卫生部”,可以体会到他晚年那种对许多共产党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木主义艺术”的愤怒心情。这一点与鲁迅对辛亥革命后的那种旧的统治秩序和统治人物毫无改变”的愤怒心情极其相似!旧的未曾改造的传统文化在毛泽东看来正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党内逐渐形成的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的思想的根源就是这些东西在作怪,所以要“斗私、批修”,这是他文化批判的前奏,也是他文化批判的目的。文化批判的最终的目的就是确立人民在文化的领导权,树立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真正的解放。

    二、确立劳动人民在文化上的领导权

    政治革命可以建立起完成社会革命的政治架构,但如果没有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完成,社会革命是不可能实现的,已经建立的政治架构也会被旧的经济文化传统侵蚀和吞没。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也正是从马克思开始,哲学就已经不是“哲学家的哲学”,不是哲学家的专利,而是作为历史主体的“劳动者的哲学”,是哲学和绝对精神找到了实现它的主体。而这也等于说:无产阶级在历史中获得了精神觉醒和“阶级意识”,是它走向解放的第一步。我们只有从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才能真正认识到:革命的胜利只不过意味着劳动者获得了政治、经济领导权,但是,这与他们获得“文化领导权”根本不是一回事,从后一个意义上说,劳动者阶级离真正“解放”的距离还非常遥远。这就是毛泽东所谓“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的题中之意。历经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沉积,中国传统文化的奴隶主义特征,是中国人惰性、奴性和宿命论思想严重的原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阶级旧观念,使劳动人民在思想上、在文化意识上成为社会主义的新人的障碍。建国以后,国民性改造一直是是毛泽东关注的部分,也是毛泽东发动文化批判的最终的目的。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共产主义理想是最高的奋斗目标,新社会的公民更应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而顺民贾桂之流的“奴性”及“孔乙己”的迂腐是中国两千年****文化的恶果。民主新路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思想与文化上就是树立人民的核心地位,在意识形态上是社会主义,这是勿容质疑的。他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地位不仅体现在经济与政治上,还体现在文化意识形态的领域。

    建国以后,我们建立了一个人民可以当家作主的国家,但在思想意识上,我们还要面临很多的工作要做。“在过渡时期中,要‘进行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这个提法原则上对。所谓一切社会关系,应该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的关系。在毛泽东看来“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如果不提高农民的觉悟,不改造人的思想,只靠机器,怎么能行?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用社会主义思想训练人和改造人的问题,在我国是个大问题。”闭组织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加强工农联盟。在广大的农村开展扫盲、识字教育。颁布婚姻法,废除农村陋习等等,在新中国彻底扭转了少数人对多少人的统治,实现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真正的翻身解放,广大的劳动人民成立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大地上实现的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对《武训传》的批判,余平伯《红楼梦》、胡适唯心主义的批判等,其目的不外乎就是扫除束缚在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而且在思想上获到真正思想解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的实施,不就是为了达到“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和谐相处的局面吗?因而毛泽东说:“社会主义民主问题,首先就是劳动者有没有权利克服种种敌对势力和他们的影响的问题。像报纸、刊物、广播、电影之类的东西,掌握在谁手里,由谁来发议论,都属于权利问题……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人民就有保证。”阴革命者如果丧失了文化领导权,没有让人民真正从头脑上“站起来”,所谓“中国人民站起来”,那就将大打折扣,正是从历史的角度看,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