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终极价值

2015-09-17 13: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内容提要]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宝藏,然而其终极价值目标只有一个:实现个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四重规定:个人交往的普遍化和人性化、个人需求的多样化和高层化、个人能力的全面化和社会化、个人个性的独立化和多元化。自由个性作为人的发展的最高层次,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自由王国作为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三者是同一个层次的范畴,三者的统一就是马克思所指的人类解放。
  [关键词]马克思 个体解放 群体解放 人类解放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宝藏,从法学、哲学到政治经济学,所涉猎的学科无人企及,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社会,所涉及的范围无人比拟。然而,不同学科和角度的论证,最终都服务和服从于一个目的:现实的每一个个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整个人类解放理论的终极价值目标。
  一、现实的每一个个人
  追求现实的人及其解放是马克思一贯的实践立场。但是,关于人的概念的理论探求却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质变,有跃迁。
  第一次是从理性抽象人到感性具体人的飞跃。在人类解放理论的萌发期,马克思关注、研究的是抽象的人,谈论的人的解放是抽象的人的精神自由和解放。但是,这仅仅是大学以前很短的一段时间。马克思走上社会,研究现实问题时,从来关注和研究的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及其解放。《莱茵报》时期,他最先关注和研究的是社会“最底层的、一无所有的基本群众”以及他们的解放问题。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他旗帜鲜明地谴责了偏袒林木所有者利益、剥夺穷人捡拾枯枝等习惯权利的行为,公开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进行法律上的辩护。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超出抽象的人及其精神解放的视域,探讨了作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物质利益问题,第一次从理性人的精神世界进入到世俗人的物质生活,第一次从抽象的一般人进入到具体的人。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马克思关注和研究摩泽尔地区的葡萄种植者及其所忍受的“物质上的贫困”、“法律上的贫困”、“精神上的贫困”等等“骇人听闻的贫困”。在《共产主义(总汇报)》中,马克思初次面对住在棚舍中的工人及其贫困状况。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关注德国的犹太人、德国的工人、德国人以及他们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注的人进到现代工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资本家、资产阶级。可以说,从抽象的理性人进到具体的社会最低层的农民、工人,是马克思人的概念发生的第一次质变,这次质变是马克思关于人的世界观的根本变革,是理论基础的重建、理论视野的转换和分析视角的变更;是从抽象的理性的人出发理解人的概念,到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建构人的概念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由感性具体的人到理性抽象的人的飞跃,即由农民、工人这些社会底层的、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具体的人及其解放,进到普遍的现实的人及其解放,这次飞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人的概念的第一次飞跃,是一种理论上的发展和提升,是由抽象到具体这个逻辑方法中讲的第一次飞跃,即由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的飞跃,这次飞跃的成果集中体现在《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概念的讨论中。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自我意识决定历史、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时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的人,第一次提出了“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的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对黑格尔“理性的现实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人、施蒂纳的“宗教人”、“原人”、“神人”,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自然的现实的人进行集中批判和清算的过程中,马克思进一步重申了“现实的人”,并从正面对现实的人进行了最为集中和丰富的论证,全面展开了现实的人的多种规定性,最为全面深刻地说明了“现实的个人”具有的经验性、历史性、自觉性、实践性、社会性、条件性等诸多特性,也最为深刻地说明了这些特性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性,同时最为深刻地说明只有从这些相互联系中,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现实的人”。
  必须注意的是,第二次飞跃中“理性抽象的人”与作为马克思人的概念的出发点的“理性抽象的人”不是一个概念。作为马克思人的概念的出发点的“理性抽象的人”是从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理解的人;第二次飞跃中“理性抽象的人”是唯物主义转型后的第一次理论跃迁,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对具体的人的理论概括和提升。
  第三次飞跃是由理性抽象的人到理性具体的人的飞跃。如果一种理论的发展停留在由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的阶段,它必然是初级的、贫乏的、空洞的,理论的完善要求第三次飞跃,要求由理性抽象进到理性具体,展现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规定性。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虽然不是为理论的完善而构建理论,但在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展示了这种在飞跃中体现的完善过程,由“现实的人”到“现实的每一个个人”,赣是这种理论飞跃的表征。由“现实的人”到“现实的每一个个人”的飞跃说明,现实的人不是一个抽象的集合概念,现实的人的解放也不是一种空洞的理想。现实的人的解放是现实的每一个个人的解放。在《共产党宣言》中公开宣称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说是马克思人的概念第三次飞跃的最好诠释。《共产党宣言》以后,马克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都未停止这一信念。他在《资本论》中重申: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条件的具备,“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马克思逝世以后,晚年恩格斯进一步重申了马克思的一贯思想,强调指出,“我们谈的是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恩格斯非常明确地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作为共产主义的目的和本质特征。
  由此可见,由“现实的人”及其解放到“现实的每一个个人”及其解放,绝不是咬文嚼字,它既是理论的升华,更是实践主旨的迈进和确认;它既是马克思整个人类解放理论基石的夯实,更是马克思人类解放实践主旨的弘扬。

 二、现实的每一个个人的解放
  现实的每一个个人的解放关涉的是一个解放主体的问题。解放主体从现时性、外延宽窄、范围大小来看,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个体主体侧重的是个人的解放,是一个个体概念;群体主体侧重的是群体、集体、共同体的解放,是属于某一共同体中的一部分人的解放;类主体侧重的是人类整体的解放、一切人的解放,它是一个种概念,是人类作为与其他动物有别的一个种群的解放。
  在马克思那里,解放主体包括个体、群体和类 主体。每一个个人的解放就是个体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是群体的解放,人类解放就是类主体的解放。在马克思那里,三者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其中群体解放是突破点,个体解放是立足点,人类解放是终极价值目标。
  群体解放是个体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突破点,即无产阶级的解放是每一个个人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突破点。无产阶级不仅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而且它的解放为现实的每一个个人的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生成与展开指明了现实的路径,马克思讲的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就是这个意思。
  个体解放是群体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立足点。其一,个体解放是群体解放的立足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历史,一定意义上就是群体解放的历史,从奴隶主的解放、地主的解放到资产阶级的解放。然而,这些群体的解放仅仅获得了本阶级成员的相对自由,个人自由只是对统治阶级范围内的个人是存在的。这就是说,奴隶主的解放、地主的解放、资产阶级的解放是以另一个群体即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的被奴役、被统治为代价的,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不仅没有获得解放。得到自由,反而套上了新的桎梏。正如马克思总结的那样:“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阶级的解放,在政治上,不是以获得新的阶级统治和压迫为目的,而是以消灭阶级、消灭阶级统治、消灭阶级差别,进而以国家的消亡为目的。无产阶级的解放,在经济上,不是只要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是要扬弃私有制,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无产阶级的解放,在文化上,不是要发展那种“把人训练为机器”的教育和科学,而是要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不同于以往的群体解放。不是一个阶级的解放,也不是一部分人的解放,而是以每一个个人的解放为立足点,以一切人、全人类的解放为最高目的价值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的,别以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括普遍的人的解放。”这里不仅指出群体解放与个体解放的一致性,而且表明个体解放是群体解放的立足点。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不过是现代社会非人生活条件的最尖锐、最集中的表现和发展,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整个人类的解放是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他自己才能获得最后的解放。在这里,不仅突出了群体解放与人类解放的一致性,而且强调人类解放是群体解放的目的,群体解放是个体解放的中介、媒介和手段。其二,个体解放是人类解放的立足点。人类解放是人类整体的解放,是一切人的解放。因此,个体的解放是整体解放的前提,没有个体的解放,就谈不到人类的解放;人类的解放是以每个人的解放为前提的,只有每一个个人获得解放,整个人类才能获得彻底解放。《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就是这个意思。
  人类解放是个体解放和群体解放的终极价值目标,即人类解放是无产阶级解放和每一个个人解放的最高价值指向。马克思指的人类解放,是一个包涵丰富规定性的范畴。从人类解放的内容看,人类解放是自然解放、社会解放和人自身解放的统一。自然解放就是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社会解放就是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人自身解放就是“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类解放就是自然解放、社会解放和人自身解放的统一。从解放主体看,人类解放是个体解放、群体解放和类解放的统一。只有在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即绝大多数劳苦大众解放的基础上,解放每一个个人,进而达到一切人的解放,才是真正的人类解放。从解放的结果看,人类解放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和谐统一,是整个人的世界的和谐。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终极指向就是三重统一的统一,就是使人类达到这样一种状态:自由的、有个性的每一个个人,生活在由他们联合起来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即真正以每一个个人为目的、为每一个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真正的集体而非虚假的集体中,这样的状态才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才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终极价值所在。
  三、现实的每一个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现实的每一个个人解放的根本指向,是实现现实的每一个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显示个人作为独立自由、有个性的主体对其生活和生产的自觉与自主。
  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关于个人的发展,根据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用语,大体有个人的自由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些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自由发展的目的,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二者的统一。
  个人的自由发展。自由是与束缚、奴役和压迫相对应的范畴。自由就是指从被束缚、被奴役和被压迫中解放出来。在这个意义上,自由与解放是同一序列的范畴。争取解放的活动就是追求自由的活动。自由还是与必然相对应的范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在这个意义上,自由就是对自然必然性、社会必然性和人自身必然性的认识,并利用这种必然性服务于人,本质上也是指人从必然性的奴役和束缚中解放出来。可见,人的自由与人的解放是一致的,它们都与一定时代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活动水平相一致。

个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终极目标不是人的解放或自由,追求个人的自由、解放,仅仅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环节,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终极指向是每一个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国内的理论界曾经是热门的话题,但是对马克思所理解的“全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关于人的发展三形态的论述,不难看出,马克思所理解的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人要成为“完整的人”,占有自身全面的关系,满足自身全面的需要,发挥自身全面的能力,张扬自身独特的个性。因此,“全面”必然有四重规定:
  (1)个人交往的普遍化和人性化。个人交往的普遍化是指,由于物质交换的普遍性打破了自然经济基础上狭小的血缘、地缘交往空间,迫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社会交往,同无数其他个人、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行普遍的交换。在此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包括物质关系在内的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思想文化等全面丰富的关系。个人交往的人性化就是要消除人与人之间冷漠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价值交换关系、物的关系,实现交往目的的人性化,确立人与人之间彼此独立又互相关爱 的真正“人的关系”;就是要消除以异化形式出现的社会关系,消除限制人的现实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社会关系,使每一个个人不仅生活在最全面、最丰富的真正人的和谐关系中,而且,这些关系完全为每个个人所占有,构成个人的财富。只有在这种普遍的、人性化的关系中,才能产生个人丰富多样的需求。
  (2)个人需求的多样化和高层化。其一,个人需求的多样化。马克思常提的“多方面的需求”、“丰富的、人的需要”、“人的需要的丰富性”表达的都是人的需要的多样性。马克思特别指出,人的需要不是动物的需要,动物的需要只是“直接的肉体需要”,人的需要有肉体的需要但“可以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人的需要不仅不同于动物的需要而且是多样的需要,既有物质的需要更有精神的需要。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论“工人的粗鲁的需要”,还是“富人的讲究的需要”、花样不断翻新的享乐需要,都被压抑、扭曲为一种“唯一的需要”即对“货币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增长……造成需要的丧失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丧失”,“把工人的需要归结为维持最必须的、最悲惨的肉体生活”的需要,把“工人变为没有感觉和需要的存在物”,以至于“人无论在活动方面还是在享受方面再没有别的需要了”,“人不仅没有了人的需要,他甚至连动物的需要也不再有了”。因此,使符合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真正人的需要”,从货币、资本和各种物的压制奴役下解放出来,达到个人需求的多样性和高层性,不仅是人类解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每一个个人全面发展的应有规定。个人需求的多样性或丰富性就是要改变对自然和对物的态度,要克服那种“满足于粗鲁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克服那种只具有限意义的“占有”、“拥有”的无异于动物的需要,不再把自然和物仅仅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占有和拥有的对象,而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的对象”。其二,个人需求的高层化。个人需求的高层性就是要在满足个人生存、享乐和发展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把人的精神生活以及满足精神世界的精神需要、自我实现和超越的需要,看作现实的每一个个人现实需要的主要需要、重点需要。如果个人连物质的需要都不能满足,那他甚至连动物的需要也没有满足;如果个人的需要停留在物质的层面,那就无异于动物的需要;精神需要、自我实现和超越的需要才是个人的高级的需要。物质的需要是人和动物都有的需要,精神的需要是人特有的需要。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在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创造生活、创造美,“按照美的规律”生活生产,以体现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因此,人的精神需要、自我实现和超越的需要才是真正人的需要。
  (3)个人能力的全面化和社会化。个人能力的全面化是指个人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人自由自觉的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个人的生产和生活能力的全面发展。或者可以说是个人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人的劳动能力、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艺术创造能力以及艺术享受能力的全面发展,简单说就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人能力的社会化就是指,为了保证个人的生存,实现个人的自主活动,“各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使“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的论述:“对这些力量的占有本身不外是同物质生产工具相适应的个人才能的发挥。仅仅因为这个缘故,对生产工具一定总和的占有,也就是个人本身的才能的一定总和的发挥。”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对生产工具一定总和的占有”,作为“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本身的才能的一定总和的发挥”的重要内容,也就是作为个人能力全面发挥的规定之一,并且指出,个人只有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才是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又是同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当然,马克思是条件论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个人“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受特定的条件限制:首先,受占有对象的制约,不是任何生产力都可以社会化为个人生产力,都可以被个人占有。其次,受进行占有的个人的制约。“只有完全失去了整个自主活动的现代无产者,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在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现代的普遍交往,除了归全体个人支配,不可能归各个人支配。”再次,受实现占有所必须采取的方式的制约。占有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实现,由于无产阶级本身固有的本性,这种联合又只能是普遍性的,而且占有也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得到实现。在革命中,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权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权力被****,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普遍性质以及无产阶级为实现这种占有所必需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无产阶级将抛弃它迄今的社会地位遗留给它的一切东西。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

 (4)个人个性的独立化和多元化。个人个性就是在以个人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异性,包括唯一性、独特性、自由自觉性、自主创造性。有个性的个人能“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个人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获得了充分的个性自由,又通过充分的自由发展达到自由个性,成为一种靠“自己的双脚站立”和前进的“独立存在物”。个人个性的独立化有三层意义:其一,个人个性的独立化是个人作为真正独立的个人而存在,不再是某一个阶级的成员,不再隶属于某一个阶级,不再为了反抗某一阶级而组成另一个阶级。在这个意义上,个人独立的个性,是在整个社会消灭了阶级后的一种存在状态,是马克思所强调的“有个性的个人与阶级性的个人的差别”,是有个性的个人不再隶属于某一个虚假共同体而依赖于人,是生活在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其二,个人个性的独立化就是个人摆脱偶然性的束缚,不再“屈从于物的力量”,不会为“物”而失去自己的人格和个性,而是为个性的发挥去生产生活,为个性的发挥而占有社会生产力。这就是马克思特别强调的,“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概念上的差别,而是历史事实”。偶然的个人受个体的生存条件的束缚和限制。有个性的个人生活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了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和精神解放,张扬个性是自己生活和生产的目标。其三,个人个性的独立化是指个人不再隶属于某种强制分工,而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地选择职业,甚至“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总之,个人个性的独立化就是个人摆脱了人的依赖性和物的依赖性,真正按照自己的 个性特点,自由自觉地从事自由选择的自主活动。由于个人不再受阶级等虚假共同体的限制,个人不再仅仅为物的需要而生产生活,个人不再受强制分工的约束,个人的个性就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这就是个人个性的多元化。个人个性的独立化是个人个性多样化的前提,个人个性多样化是个人个性独立化的结果,二者是一体两面的问题。
  每一个个人的全面发展所包含的四重规定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递进统一的整体。个人交往的普遍化和人性化为个人需求的多样化和高层化提供了前提条件,要使个人需求多样化和高层化必然要求个人能力的全面化和社会化,它们互相关联、层层递进,共同为个人个性的独立化和多元化创造条件。每一个个人的全面发展所包含的四重规定,不仅是递进的而且是统一的。从解放结果来说,四重规定是实现整个人的世界和谐的基石。个人交往的普遍化和人性化使人与人之间不仅展开了普遍的交往、形成了全面的关系,而且,由于交往的目的不是直接的物而是人,是人和人思想感情的交流沟通,它就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石。个人需求的多样化和高层化说明个人的需求不仅是多样的,而且向高层化发展,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低级需要,而是更加注重开发和满足精神的需求;人们不再把对自然的“攫取”、“占有”、“统治”作为目的,而是把自然作为欣赏的美的对象来“享有”、享用,它就成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石。个人能力的全面化和社会化不仅是个人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挥,而且是为个人个性的发挥而占有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这就为人的身心和谐创造了条件,就成为个人自身和谐的基石。个人个性的独立化和多元化不仅使人摆脱了物的、阶级的、分工的束缚,而且每一个个人的个性由此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它就成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和谐统一的基石。从解放主体来说,四重规定是人类解放的基石。有个性的个人生活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表达的是个体解放和群体解放的统一;有个性的个人生活在自由王国中,表达的是个体解放与类解放的统一;有个性的个人生活在由自由人的联合体构成的自由王国中,表达的是个体、群体和类解放的统一。在这里,自由个性作为人的发展的最高层次,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自由王国作为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三者是同一个层次的范畴,三者的统一就是马克思所指的人类解放,共产主义就是人类解放的社会形式,因此,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视角。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4卷第6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卷第626页。
  ③⑦⑧⑨⑩(1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3页,第129页,第129页,第121页,第119页,第122页。第85页。
  ④⑤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第278页,第273页,第339-344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