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医学传入我国,阴阳学说作为方法论在近现代对中医学是否还具有意义,在学术界就有争议。五十年代,在中医科学化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更发展成为一场较大规模的争论。“文革”中,有关教材对阴阳学说大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给予定位。“文革”后,随着新的文化“启蒙”运动,国外自然科学界的最新观念被迅速介绍,在中医界这一事件被作为重新认识中医的契机。以多学科(如高能物理、模糊数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等)研究中医为名义,对阴阳学说的意义有趋于积极方向的评价。至九十年代,工作仍在继续。作为生理、病理、诊疗模式的阴阳学说研究:阴阳的对立统一模式,在中医脏象、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运用。“人生有形,先别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的对立消长,依存互根,相互转化规律在以前易被认为只是一种思辩理论。阴阳模式的现代研究开展较多的是从cAMP/cGAP来研究其物质基础。1973年,国外学者Goldbeig首先提出人体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系统cAMP/cGAP两种环核苷酸之间存在着类似阴阳的关系,一般以cAMP为阳,cGAP为阴。上海内分泌研究所邝安坤1978年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阳虚病人内分泌,免疫和环核苷酸变化的初步观察”,经20多种疾病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学说,从而引起对阴阳学说关系模式的重新肯定。1979年上海第二医学院夏宗勤在《中医杂志》发表“中医‘虚证’理论的初步探讨(阴虚和阳虚病人血浆环核苷酸含量变化的比较)”一文,指出阴虚时,cAMP含量明显增高,cAMP/cGAP比值无明显降低;而阳虚病人,cGAP含量明显增高,cAMP/cGAP比值明显降低。1980年陈奇在江西中医药杂志上发表“cAMP、cGAP与中医阴阳学说”的文章。随后在各类证候如阴阳虚证,气血虚证,寒热证等开展了与cAMP/cGAP变化的相关研究。在对临床辨证为阴虚、阳虚的病人所作大量工作表明,阴虚时主要为cAMP升高;阳虚时主要为cAMP/cGAP的比值降低。作为有特定生理、病理、诊疗含义的阴阳学说的研究:即一般称为阴气、阳气的研究。这方面又有整体的阴气阳气和具体脏腑的阴气阳气的区别,后者可参见证候研究部分。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从具体的研究内容看,整体的阴气阳气和具体脏腑的阴气阳气之分往往只是见仁见智之别。此外,寒热的研究与阴阳学说研究也有密切关系,可参照。五行学说是古代汉族人民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五行”与“五脏”、“五志”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当五行不能维持相生相克生理平衡状态时,生克关系即转为乘(乘虚侵袭,克制太过)侮(被克强势,反欺侮主)关系,产生相应的关联性病变。将“五行学说”运用于心身疾病的治疗,通过调理情志、巧妙配伍用药,可促进心身疾病的康复。五行学说的研究主要是着眼于其方法论意义,而作为生理、病理、诊疗模式和有特定生理、病理、诊疗含义的五行学说的研究较少。其发展历程与阴阳学说同步。五、六十年代对五行学说的研究主要也在于阐述其哲学意义,但已有从控制论角度论述五行学说的论文,如当时的《中医——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一文在八十年代有较大影响。在“文革”后的多学科中医研究中,有关控制论原理与五行学说原理的研究是这一热潮的肇基,也是其重点。1978年刘冠军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上发表“从控制论看中医五行学说”,这一研究的结果之一是出现了对计算机中医诊疗系统的大量研究。并形成了如宋瑞玉的《控制中医学》等系统性著作。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王庆文90年代运用计算机控制论原理探讨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及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摘要:阴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医的基础,阴阳集成知识载体,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将一切事物联结,阴阳有一个物质性的样板,它就是阴气阳气,阴气阳气的本质是能量,人体中有独立制造和流通阴气阳气的体系,有阴阳调和的系统,有阴阳失衡的调控机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最值得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资本,观看昔日在世界上曾经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在漫长岁月的动荡不安逐步消失,出现了不可挽回的断层,现在印度、埃及和伊拉克等国的文化,同过去曾经光辉灿烂文明已经没有必然的血缘关系,唯独中华文明,虽历经数千年的浩劫,经历过不同文化的碰撞,而始终如一,屹立不倒,没有发生文明的断层,现在的中华文化,完全是远古文明根源的血脉延续,因此,中华文明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任何国家,任何文明都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是现代人们探索史前文明唯一的珍贵活化石。 为什么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明在遭受外来文化的入侵后发生断层?为什么唯独中华文明在同样遭受不同文化的冲击碰撞,而不会发生断层?当人们追问和探索这个问题的原因时,可能会发现其中有非常多的偶然和必然因素,可以说,无论是什么偶然或必然的因素,都是一种必然的巧合,中华文明在长期经历文化碰撞、社会动荡、和朝代变换中没有发生断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华文明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坚强核心,这个文明核心就是阴阳。 阴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有着其他文化无可取代的核心地位。没有坚强核心的文明,在面对异类文化伴随以武力强行手段和强大经济手段的入侵,必然遭受排挤,从而逐步走向衰落,最后消失。由于中华文明有一个核心,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文明核心起了同化作用,它将不同的文化纳入自己的范围,成为所有文化的核心。一切没有文明核心的文化,在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中,当发现有一个可以依附和振兴的核心力量,就必然要归附到这个文明核心之中,这是中华文明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 阴阳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由于强权政治加封的,它是自然规律在大浪淘沙后的自然选择,因此是无可取代的,阴阳渗透了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各种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阴阳以其简单为人们容易掌握,以其有效为人们乐于使用,一句阴阳,就胜过千言万语的诸多解释,既方便又通用。阴阳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绝对不可动摇,事实也证明是这样,即使在现代社会,阴阳仍然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发出智慧的光辉,仍然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点。 到了现代,阴阳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现代科学面前,人们发现了一个尴尬问题,在熟练地运用了几千年之后,突然发现这个阴阳竟然如此陌生,居然不知它为何物,也不知道它怎样产生出来,不明白古代人为什么会创造出一个在现实中没有实体的东西,成为生化一切事物的基本物质和解释一切事物的基本理论。人们从阴与阳的关系中,推测阴阳来源于对阳光的背向与正向,正向着阳光定为阳,背向着阳光定为阴,但是,这两种自然界的常见现象,怎么会变化成为解释一切事物的原理呢?这个转变过程的依据是什么?过程怎么产生?为什么两种自然现象又会成为生成万物的基本物质?这一切,都成为了紧揪人心的不解之迷。 人们可能觉得阴阳太古老了,在古代社会,绝对不会有现代的科学知识,在很长的时间内,阴阳一直当作为“封建迷信”,而屡屡遭受批判,如果不是能医病的中医理论必须用到阴阳,恐怕阴阳早已被铲除消灭。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们对阴阳有了更多的宽容,可有人认为,阴阳可能是古代人们为了解释一些不能明白其科学道理的事物创造出来的一种臆想,试图用这种臆想代替现实的联系。但有极少数人,看着阴阳总感到不顺眼,认为阴阳连伪科学都不是,是反科学,非要将它一棍子打死。现在连阴阳的产生来源和过程都未搞清楚,用什么证据证明阴阳是反科学?武断地说一个未解之迷是反科学,这种行为本身就不是科学方法应该采取的态度。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已经解开了阴阳之迷,重点是明白阴阳是什么,创造阴阳的动机是什么,创造阴阳的过程怎么样,阴气阳气的本质是什么,阴阳属性的划分逻辑是什么,阴气阳气在人体中的作用过程是怎么样。 阴阳是科学,是一种用古代语言论述,用先进科学技术整理的先进医学科学,或者人们感到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事实,阴阳是一个集成化的知识载体,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将一切事物相连结,它把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原理浓缩提炼为阴阳的“对立统一”,用阴阳作最终表达。阴阳不是凭臆想产生的推测,它的产生来源的一个物质性的样板,这个样板就是阴气阳气,阴气阳气并非是神龙不见首尾的虚幻,它的本质就是能量,也是说,阴阳是以能量变化的性质形态为基础的抽象性论述。《黄帝内经》记载了人体阴气阳气的全部秘密,人体中有一套独立完整的阳气生产与流通体系,有一套独立完整的阴气生产与流通体系,有一套非常高效的阴阳调和系统,有一整套完善的阴气阳气控制与调整机制。 在解读阴阳的过程中,我以《黄帝内经》为主体,运用现代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将阴阳的解读整理为十七个方面: 第一篇:阴阳的认识现状。 本篇主要是将现在人们对阴阳的认识程度与认识态度作一个概括,并指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解读阴阳。 第二篇:阴阳的科学性。 本篇主要从阴阳体现的现象,来表明阴阳所具有的科学性质。 第三篇:阴阳的主体思想。 本篇主要是分析贯穿阴阳的主体思想,分析主体思想的内容。 第四篇:阴阳的真面目。 本篇主要是收集古代人与现代人对阴阳是什么的认识,分析阴阳的真实面目是什么,阴阳的定义是什么。 第五篇:阴阳的产生来源。 本篇重点探讨古代人创造阴阳的动机,创造的思路,创造的来源,创造的过程,解释为什么阴阳能够从自然现象变成为一种科学。 第六篇:阴气阳气的发现和认识。 本篇重点是寻找古代人怎样发现阴气与阳气,分析阴气阳气的本质是什么,是以什么方法产生出来的,阴气阳气的运动变化依据和特点是什么。 第七篇:阴阳理论的再认识。 本篇主要解释阴阳属性的逻辑性划分,阴阳理论的性质与变化。 第八篇:阴阳的图象解释。 本篇主要从《太极图》中解读其中所包含的科学原理与观点。 第九篇:阴气阳气与物理学。 本篇主要从物理学方面解释阴气与阳气。 第十篇:思考阴阳。 本篇主要是从阴阳的点与面再作一些补充性的认识。 第十一篇:宇宙的基本形态。 本篇从阴阳着手,解释宇宙的基本形状与基本结构。 篇十二篇:宇宙的基本力量。 本篇主要从阴阳的变化中认识宇宙基本力量的运动变化。 第十三篇:阴阳中的奇点与黑洞。 本篇主要从阴阳中分析与认识奇点与黑洞的生成原理,变化过程。 第十四篇:阴阳的演化过程。 本篇主要是分析宇宙的演化规律,变化状态,和演化的大约周期。 第十五篇:人体中的阴气阳气。 本篇主要是分析人体中阴气阳气的制造和流通过程。 第十六篇:人体中的阴阳调和。 本篇主要是分析中医是怎样认识人体正常体温的,并说明人体“三焦”的具体实物。 第十七篇:人体阴气阳气的调控。 本篇主要分析人体阴气阳气的异常状态与异常状态的调整方法,解释“命门”的实质。 以上十七篇文章,组成一本暂定名为《解读阴阳》的书稿,初稿全书大约二十万字,修改稿在进行中,有计划将它出版,但不知何时才搞定。 首先声明,阴阳不是本人的创造发明,那是古代人的专利,只是它们将话说得太笼统,知识集成度高,现在的人一时不能理解,而本人有幸发现其中奥妙,理解古人说了点什么,故将自己明白的整理出来,让更多的人从中认识阴阳。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华文明中的精品,本人准备将书中个别重要的章节整理,删繁就简,以简洁的表达贴在互连网上,初步计划选择几点重要内容:一、阴阳是什么;二、阴阳的产生来源;三、阴气阳气的本质;四、人体中的阴气阳气;五、人体阴气阳气的调和。以上简单的几点解释,基本上能令人明白阴阳的概况,希望热爱中华文化的朋友们给予鼓励。 一、阴阳是什么(原创作者:容建平) 阴阳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是由对立的阴性质与阳性质共同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如果孤立地看问题,单从字义上理解,它只不过是在用阴与阳的组合来表达“对立统一”思想,但实质上,阴阳不仅仅是在表达“对立统一”这么简单,它以“对立统一”为本质,吸取了中华远古文明的全部精华,凝聚了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法则,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标准化规范模式,它既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又是一切事物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更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范,又还是生产一切物质的基础材料。 自古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阴阳有这样的特性:一、阴阳为虚无的形态,没有实质性的物质存在,是有其名而无形的一种概括性表达;二、阴阳拥有气与理的双重面目,可以在不同的需要下,体现出不同的表达形式;三、阴阳能够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代表一切事物。人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个有名而无形,拥有理与气双重面目的百变之身,究竟是一个什么? 为阴阳确定一个标准的身分,为阴阳下一个现代化的准确定义,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正确地知道阴阳是什么,这很有必要。为了让人们能够容易明白,这就必须要用新时代的新思维,从总体意义上作出一个准确表达,这对阴阳的研究和运用都很有益处,也是阴阳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要做的第一步工作。 为阴阳确定一个能够全面表达内涵的身分,或者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却是势在必行之事,不管有多在的难度,也一定要做的事情。从现有的资料上看问题,可以认为,要确定阴阳的真实身分,要划定阴阳的准确定义,就必须从阴阳身上挖掘,从阴阳所有的原理表达中寻找,从阴阳与事物之间反映的种种变化中挖掘,只要遵循这个思路,就必然会找出一个真实而恰当的身分与定义。 从《太极图》中看到,阴阳是由阴和阳两种相反性质的组合统一,在统一整体内部的对立性质中,阴不是具体的指定事物,只拥有一个广义的阴性属性范畴,同样,阳也不是具体的指定事物,也只拥有一个广义的阳性属性范畴,双方的性质表达泾渭分明,单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个性的阴属性和个性的阳属性有什么不寻常的特别地方,但奥妙之处,是在于阴阳组合成为一对以后,这个组合体是什么? 阴阳整体什么都不是,既不是一件具体性的物质,也不是一件具体性的事情,它只有具体性的性质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具体事物,整个阴阳是由具体的对立性质组合而成的一个虚拟体,虚拟体这一点是无疑的,它很符合《黄帝内经》所说阴阳“有名而无形”的表达,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有具体性质的抽象性虚拟形态。有具体的性质内容,有抽象性的虚体,是阴阳的特色之一,也正是由于它具有抽象性的虚体,因此才能够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阴阳是什么都不觉得有意外。 阴阳以一个整体出现,重点在明确表达“对立统一”原理,同时,又以“对立统一”与一切事物发生渗透兼容,通过兼容之后,以阴阳整体产生的个性来替代一切事物,成为一个具有共性的代表。 阴阳是一个虚拟体,它在“对立统一”之间,和一切事物之间,和阴气阳气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充当了一个什么样角色?只有理明这种关系,知道它所扮演的角色,才有可能明白阴阳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正确身分。1、阴阳与“对立统一”的关系: 阴阳与“对立统一”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因为阴阳体现的就是“对立统一”原理,它用阴与阳双方相反的性质,共同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最终目的就是要树立起“对立统一”这面鲜艳夺目的旗帜。“对立统一”这个词是外来的哲学词语,从意义上看,“对立统一”是一个充满了科学思想的哲学观点,它以对立体现个性,以统一体现共性,在统一中体现旗帜鲜明的对立,对立与统一双方相辅相成,通过“对立统一”的综合性总结,将一切事物的基本关系作出简洁的表达。 若果将“对立统一”从字面上细细分析,发现它存在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总是觉得这种简洁表达有一种模糊性,详细梳理起来,会梳理出一些不能明白的疑问: 第一点:对立虽然是一种在一切事物中都存在的事实,但是谁与谁发生对立?对立面是谁?为什么会发生对立?发生对立的条件是什么?这些基本性的条件,在现代的“对立统一”观点上得不到明确的体现。 第二点:统一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要发生统一?发生统一必需的基础是什么?这些条件在“对立统一”的字面上也完全看不出来; 第三点:在对立与统一中,对立双方会发生什么样的双边关系?这种关系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对立统一”中没有得到体现; 第四点:双方统一后,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规律性?这些问题,也不能从“对立统一”上有所反映。 用阴阳来表达“对立统一”的观点,确实显得棋高一着,单凭两个对立的相反性质阴与阳的相互组合方式,就已经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全部包含在内,并作出清楚的表达。阴阳能够清楚表达“对立统一”的原因,是在统一体中,对立双方都有各自的性质表达,让人一看就知道对立面是谁,可以从中认识到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同时还可以产生一个以性质关系相互发生变化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只发生在以性质为主体的阴阳上,并要通过对立性质的比较来体现,这在“对立统一”这个表达上是没有的,“对立统一”没有一个明确的性质或性能规定,它是空虚的泛指,不可能给人产生一个有规定性质的联想。 通过联想,阴阳将“对立统一”不能说明白的性质、原理、关系、规律等,都作出一个详细的表白,从阴阳这两个十分简单的字中清晰地体现出来: 第一点:阴阳表明,对立的基本条件是性质相反,与自己性质相反的就是对立面,具体地体现为阴性性质与阳性性质两个方面,相反性质双方的共同存在,才会发生对立; 第二点:阴阳表明,对立面双方都是在从同一基础上的不同量变产生,因此,统一必须是对立性质双方的结合,统一的目的是为了将不同量变的对立双方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在整体中,相反性质双方的阴与阳都得到清晰的体现,在对立之中体现出互补的合作; 第三点:阴阳表明,对立双方在统一后,虽然外观成为一个整体,但在内部仍然呈现出对立状态。相反性质的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来体现自己不同特点存在的基础;阴以阳为对照而体现阴的性质,阳以阴为对照而体现阳的性质; 第四点:阴阳表明,由于对立双方的性质相反,双方的统一过程,必然地要发生水火不相容的斗争,有斗争就会产生变化,变化过程由阴阳双方盛衰状态的趋势所决定,发生彼此相互消长的变化规律; 第五点:阴阳表明,性质双方的统一体,以双方力量的大小决定整体的性质取向,阴占优势时,整体呈阴性,阳占优势时,整体呈阳性,双方力量均衡时,整体体现平衡。 将阴阳与“对立统一”相对照,可以认为,阴阳用两种相反的性质紧密结合,全面地表达了“对立统一”原理的全部内容,是对“对立统一”的具体性体现,也是说,两种相反的性质阴与阳,塑造出了一个“对立统一”的新形象,将本来不能看到的“对立统一”关系作出具体化、形象化,将空虚的理论模拟成为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性质组合形象,这就清楚表明,阴阳是表达“对立统一”的具体性形象,这是阴阳与“对立统一”的实质性关系。 “对立统一”只是一种哲学思想概念,没有具体性的表达形象,而阴阳则是以一种可视的具体性形象,不但表达了“对立统一”思想,而且还将“对立统一”的性质、原理、关系、规律显示在其中,使到“对立统一”显得更清晰更具体,由于阴阳的表达具有可变的联想作用,通过对阴阳双方不同比例的构思,还可以表现出阴阳运动变化的状态。 尽管阴阳是用两种具体性质虚拟成的抽象性形象,但它能够以更加简洁的形象表达,更加具体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理论,基于这原因,因此,当古代的中国人知道“对立统一”是宇宙间最基本性的关系原理后,却又不以“对立统一”这样的抽象思维观点为说教,而用具体的对立性质打造出一个抽象性的阴阳为形象,以此来表达“对立统一,这就是古代人虽然明白“对立统一”原理,又不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说出“对立统一”这个词语的真正原因。2、阴阳与一切事物的关系: 阴阳这个貌似平凡而实际上并不平凡的性质组合,所产生出的无穷奥秘,远远不只是两种相反性质组合为个性那么简单,阴阳虽然不是具体性的事物,但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分属于阴阳,一切事物的发生、存在、发展、和最终结果,都能够用阴阳的性质、作用原理、相互关系、和相互变化规律来进行演译,从宏观上看,阴阳与一切事物有这样的关系: 第一、阴阳能够代表一切事物和事物的具体细节部份; 第二、阴阳能够代表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状态; 第三、阴阳能够模拟一切事物发生变化前后的全过程; 第四、阴阳能够解释一切事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变化规律。 阴阳从当初的两种不同个性的性质表达,经过相结合后,演变成为具有能够代表一切事物和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能力,从意义上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也就是说,发生了本质意义的变化,对于这种重大的变化过程,人们不禁产生出疑问,阴阳能有这么大的能耐,能够代表那无穷无尽的事物,能够模拟事物那千变万化的状态,在代表事物和模拟事物变化的过程中,阴阳的代表性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身份出现参与其中? 当我们回过头来再重新审视阴阳的时候,就会发现,它是以两种相反的性质组合这种抽象性的“对立统一”形态,同一切事物在“对立统一”基础上发生关系,由于任何个体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任何事物之间都可以在一定的基础上“二合为一”,因此,阴阳以阴的性质与阳的性质,将一切事物分类划分;以阴与阳的对立,描述事物“一分为二”的对立状态;以对立双方的关系,来表达事物的对立关系准则;阴阳的性质组合,代表了事物“二合为一”的统一状态,表达了事物的统一原则;阴阳之间发生的变化过程,又体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 必须注意到,阴阳不是一件特定的事物,也不是具体性的一切事物,但能够代表一切事物,在阴阳与一切事物当中,阴阳扮演的是一个代表角色,而所有事物则成为被代表的角色,双方是一个代表和被代表的相互关系,站在阴阳方面的立场上看,它以两种个性化的性质组合形象,代表着一切事物,代表着一切事物的变化状态,代表着一切事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而站在所有事物的立场上看,世上的事物都一致选择阴阳来代表自己,象征自己,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已经选定阴阳当成为自己的代言人,当作自己的代表性形象。从这种意义上看,阴阳能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因为它已经被一切事物推举成为了一个能够起代表作用和代言作用的公众形象,变成为一切事物和事物变化的替代性化身。阴阳是一切事物的代表性形象,这是阴阳与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3、阴阳与阴气阳气的关系: 阴阳为抽象性的形象,阴气阳气为具体性的“气”态物质,在物质世界中,阴气阳气是唯一与阴阳有着不可分离关系的物质,阴气带有阴的属性特征,阳气带有阳的属性特征,阴阳体现了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性质、原理、关系与规律,反过来,阴阳二气又用自身的运动变化在演示阴阳形象的性质、原理、关系与规律,两者所有的理论是一致的,只不过是一个抽象化,一个物质性,由于阴阳附带着“气”时具有物质性,不带“气”时具有抽象性,从这种变化中看到,阴气阳气成为了具体化物质性的阴阳,阴阳就是抽象性虚拟化的阴气阳气,阴阳所形成的形象,也就是阴气阳气的抽象性形象。抽象性的形象,这是阴阳与阴气阳气的关系特点。 不论从哪种情况下看,阴阳标准身分都是一个“二元”性质“一体化”的抽象化形象,它有具体的性质内容,由对立的性质共同组合而成,但没有具体的事物指定,有名而无形,说具体一点,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具体性形象,是阴气阳气的抽象性形象,同时又是一切事物以及事物运动变化的代表性形象。阴阳以“对立统一”为基础,将一切事物在“对立统一”的原则上归纳,通过对事物归纳性的集合,阴阳被打造成为了一个意义很广阔的知识集成体。 形象,就是阴阳能够纵横于宇宙间一切事物之中的真实身分。身为形象,阴阳体现的是“对立统一”,包藏的是性质与性质产生的道理,体现出了它的虚无一面,空虚到身无一物,只有泛指的性质范畴,但当它作为一切事物的代表性形象后,又表现出它的实质性,显得非常充实,充实到无所不能,成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 形象具有广义性质,但又带有狭义性质,当它为广义性质时,阴阳可以是一切事物的公共形象,当它为狭义性质时,阴阳可以是任何具体事物的个性化形象。在实践过程中,当阴阳没有成为具体指定事物时,它只有理性的表达,体现的是理论,并以理性来象征着一切事物,代表着一切事物及其变化,此时的阴阳为广义宏观的性质,是宏观整体性事物的代表形象,具有全息性的代表性。在实践过程中,当阴阳代表着个性的具体事物时,或被圈定为一个具体范围属性的事物时,就会成为具体事物的化身,此时的阴阳为微观狭义的性质,有着实质性事物的具体性内容,呈现出狭义的性质,成为个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二、阴阳的产生来源 原创作者:容建平 阴阳没有实体存在,古代的人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为什么一定要创造一个从来就没有的虚拟化形象,并以归纳法造就集成化,让它拥有全息能力,来表现“对立统一”原理?来做宇宙基本法则?创造阴阳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动机是什么?是依据什么样的原理,通过怎样的程序,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产生出来的? 创造阴阳的动机 真正触发人们创造阴阳的灵感,来源于那条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们通过大量的社会产生实践,深深地认识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虽然有自己的运动变化个性,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百花齐放状态,但是如果从宏观总体上观察,忽略具体细节部分,就会看到,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有一个相同的全过程,共同走上一条产生起因、变化发展、最后消亡的三步曲程序。 产生-发展-消亡,这条普遍性的自然规律以不可抗拒威严,成为将一切事物连结在一起的基础,它等于告诉人们,一切事物在本质上都必然性地受到一些相同的因素影响,这些相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在规范着事物必然性地走上同一条运动变化程序。可以想象到,如果宇宙中没有这样的一条自然法则的话,事物的运动变化变决不会显得有那么一致的顺序,呈现那么相同的规律。古代人将这条法则称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意思是一条统管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性纲领。 创造阴阳的基础 自然规律有两个性质定位点,一是产生,二是消亡,产生在先,消亡在后,两点之间为发展与衰落过程。产生与消亡为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它表明,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实质是对立的“二元”性质在相互作用,而阴阳也是对立的“二元”性质在相互作用,两者有一个共性。可以肯定,古代的人们正是通过在同大自然斗争的实践中,根据自己具体细致的观察,通过思维提高总结出一些共性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原理的联想比较,最终发现了宇宙的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全部秘密,阴阳必须是对自然规律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表达。 大自然的启示之一: 事物运动变化的周期性。古代的人们通过对年、月、日周期变化的感受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共同性和规律性的共点,从中发现宇宙基本法则的重要线索。1、月周期变化的特点:月亮的园缺变化非常有规律性,永远在遵循着从无到有,从缺到园,再从园返缺,从有到无的循环。月亮变化的主角是黑暗和明亮,亮度就是统一黑暗与明亮的基础,黑暗在亮度表处于弱端,明亮在亮度表上处于强端。2、日周期变化的特点:黑暗和明亮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还制造出另外一个恒定的相互变化周期,那就是人们感受最深刻的每一天的昼夜变化,整个夜晚,天地一片黑暗;一个白天,一个黑夜,组成了一天,它们周而复始,循环不息,成为一个永恒不变的稳定性的日夜周期点。 从日夜变化周期的过程感受中,人们不单看到明亮与黑暗的变换,而且还体验到日夜周期有另一个性质特征,这就是冷热变化的周期性,寒冷与炎热是一种接触性感觉,用现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将两者统一在一起的基础是温度,寒冷处于温度的低端,炎热处于温度的高端。3、年周期变化特点:冷热变化周期不单出现在日夜周期变化之中,而且出现在一年的季节变化之中,成为制造年变化的一对主角,双方的相互消长、变换,造就出了一个四季冷热变化周期性。年周期的重要特征,是表现在温度变化的有序循环,温度变化的直接表现就是冷热的有序循环。 将年、月、日周期性变化过程进行综合取舍,就找到其中的共同特点: 第一、都有两种对立的性质,如冷与热,明与暗; 第二、对立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冷与热的基础为温度,明与暗的基础为亮度; 第三、对立双方发生双向变化,变化的形式为双方的相互消长,也即是量变; 第四、量变达到一定的极限后,会引发质变,发生反向变化。 大自然的启示之二: 事物运动变化的双向性。周期性为有序的双向运动变化,有大量的事实证明,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往往是处在于一种没有固定时间或无法确定的渐变或突变状态中,并没有稳定的周期性循环,但不管怎样,这种没有固定周期的运动变化,最终还是要体现运动变化的正反双向性,共同地体现为从无产生为有,经过由弱逐渐变强,之后又由强逐
《黄帝内经》分《灵枢(shū)》和《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分别为黄帝的《难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的《神农本草经》。 今天来聊一聊其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是中医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对于“应象”两个字,其中“应”是对应的意思,“象”是现象的意思;也就是以“阴阳”为核心,将天地万物的所有现象,和人体生命形象一一对应: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地上下,能够承载万事万物。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阴阳化生“气血”,就是男人和女人。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右是阴阳运行的道路。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火是阴阳的表现。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阳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和开始。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阴”在里面,被“阳”所保护。 阳在外,阴之使也:“阳”在外面,有“阴”作为它的辅助。 阳盛则身热: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 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皮肤紧闭,喘息急迫,呼吸困难,身体俯仰摆动。 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汗出不来,并且发热;口干舌燥,心里烦闷。 腹满,死:腹部胀满,就是死症。 能冬不能夏:能够忍耐冬天,但是不能忍耐夏天;阳气太过,发热的病在冬天就会减轻;可是遇到夏天,热上加热,就受不了。 阴胜则身寒:阴气太过,身体就会引起恶寒,此时皮肤毛孔是张开的,体内热量都跑掉了。 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身上常常觉得冷,甚至打寒颤,寒冷加重就会出现手脚冰冷现象。 厥则腹满,死:手足厥冷之后,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证。 能夏不能冬:能够忍耐夏天,但是不能忍耐冬天。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这就是阴阳相互胜负,所表现出来的疾病症状。 “阴阳应象大论”告诉我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现象可以与自然界的“阴阳,四时,五行”的消长变化现象相感应,相通应。 天地之阴阳与人身之阴阳,所有现象都是相互对应,相互感应的。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阳密乃固说:这开篇就讲阴阳的重要性,阴阳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所以说是天地之道,既然是普遍规律,那万事万物都应该遵从它,所以说它是万物的纲领和纪律,万物不停的变化发展、死生循环,那这个变化发展、死生循环的根源还是源自阴阳,你看这个阴阳是何等重要,所以《内经》的作者最后直接指出它是“生杀之本始”,也就是说万物的生与死的开始与过程亦由它控制,那作为我们人,要想 养生 长寿,是不是也要在阴阳二字上去打算呢?这是其一;其二,后面紧接着讲“治病必求于本”,说明这个“本”就是阴阳,所以治病的大原则也是要调理阴阳,怎么调理?使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阳密乃固的状态就是调理阴阳。如果治病不求于本,那就是治标了,治标也是中医的一个治法,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所以有人认为中医治本,西医治标,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只不过中医认为治标以后,如果不再去治其本,则病还是会回头的,所以许多病人很疑惑,为什么吃药的时候很好,一停药又不行了,这就是医生没有为患者治其本、断其根的缘故。)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古人对事物的解释是通过许多的现象来说明的,并不会像现在一样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例如阴阳的定义,内经就没有明确的文字,这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也给现代人读古代书带来了一些麻烦,所以读古书时要靠悟,常常有必要还原当时的情景。例如这一段,我们可以这样想象:黄帝指着天说,阴就是安静不动的,阳就是浮躁善动的,所以阳气积累多了就浮在上面成了天,阴气积累多了就安静的待在下面成了地;第二点,这阴阳可以相互转化,例如一盆水,当注入能量的时候,例如加热的时候就化成了热水,继而化成蒸气,肉眼就看不到了,如果这个蒸气我们去降温它又变成了水,甚至可以变成冰,所以说阳化气,阴成形,还是这盆水,阳气或者说能量可以使它在阴阳之间发生转换,化成气我们说它是阳,变成水我们说它是阴,如果变成了冰那就是至阴了,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阳是无形的能量,阴是有形的物质,这就是阴阳的引申义;第三点,怎么理解“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因为宇宙各处皆是由大大小小的太极组成,我们看太极图的阴阳鱼的转换,就完全是阳极转阴,阴极转阳的一个模型,再来观天察地,你看地面上的热气升腾,但一旦到了天空一定转寒,所以说高处不胜寒嘛,如果再拿人体类比,那肺法象天幕,也就是说肺是人体里面的天空,我们想一想天空有什么功能?天空可以将外太空隔离开来,形成所谓的大气层,那肺也是这样,所以肺主皮毛,全身上下的皮肤都归肺管,肺还可以制约心火,火的本性焰上,所以心火如果没有肺的制约那一定把头脑给烧焦了,有了肺的制约心火才可以移热小肠,肺又主气,所以我们的气到了肺藏就一定是寒的了。)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本段依然是通过天地气机的转化来说明阴阳转换的道理。你看地本来为浊阴,但是地气往上走就成了阳,地气上升为云就成了至阳,这至阳之物获得的阴越来越多就会变成雨,这雨水下降就成了阴,再类推到人的身上,清阳都是往上走、往外走、往腠理四肢走的,浊阴都是往下走、往里走、往五脏六腑走的,所以一般而言,就是上升发散为阳,下降收敛为阴,这正是我们理解内经以后对阴阳给出的定义。)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之前纯讲阴与阳的关系,那从这一段开始,对阴阳做了引申,食物本身既有阴也有阳,而阴阳之中还有阴阳,怎么分?那么对食物或者药物而言,里面既包含气也包含味,其中气为阳,味为阴,而阳气往上走,阴味往下走,至于这药物吃进去以后,究竟怎么走,这要看谁占主导地位,所以后面紧接着细分,气与味还要分厚薄,其中以厚者占主导地位,最后得到结论:味厚的阴太重,直接宣泄掉,所谓宣泄掉就是不被吸收利用,所以多吃肥腻的东西常常闹肚子,味薄的比较畅通,所以中医 养生 认为还是味薄一点,清淡一点比较好;对气而言,气薄的可以向外发泄,气厚的力量太过容易发热。第二个重点,什么是壮火与少火?如何理解壮火与少火的关系?请参考本博《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5)---壮火与少火》,很重要的概念。)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之前的气与味都是分开来讲的,但食物都有气与味这阴阳两个方面,如果气与味的阴阳属性正好矛盾怎么办?所以这里就下了一个结论,不管气味谁厚谁薄,谁主谁从,一律从结果分析,只要是辛甘发散的就是阳药,只要是酸苦涌泄的就是阴药。)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什么是“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所以情志调摄得不好,就直接会伤及阳气,所以内经告诉我们要和喜怒而安居处,并把它作为 养生 的关键之一,而过分的寒与暑,会伤及我们的形体,因为寒则缩,热则纵,后面进一步深入,如果喜怒不节,寒暑过度,阳气尽管可以生生不息,但是不会处于一个固密的状态,所以叫做“生乃不固”,例如民间俗语讲“春捂秋冻”,《内经》又讲冬季要“避寒就温”,秋天要冻,但到了冬天又要温,怎么理解?根据一年四季的阳气生长化收藏的运转,秋季的时候是阳气由长转收的时候,适当的保持寒冷一点,可以刺激阳气的收藏,而冬季的时候,人体像大地一样,这时候阳气已经潜藏入地底下很深,正确的做法是不去扰动它,但是如果这时候身体太冷,必然会刺激阳气从很深的地方激发出来御寒,这就扰动了阳气,其结果是阳气“生乃不固”,所以内经所揭示的 养生 原则,不管是合理调摄情志也好,顺应四时寒暑也好,还是坚持七损八益的修为也好,其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保持阳密乃固的阴阳调和状态,因为这才是生命的根本。)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天的寒,春天的风,夏天的暑,秋天的湿,都是四时之正气,但是感之同样可以伤人,得的病是常见病,也不会传染,如果气候反常,例如冬行春令,我们感受到四时的邪气,那就会引发疫情,什么非典、HINI等等都是这样来的,这是内经对疫病的理解。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冬天伤于寒,延后一个季节到春天了还会引发温病?这说明四季的轮回并不是各不相干的,春天阳气的运转是否正常,要看冬天提供给它基础,例如冬天伤于寒,其结果就是过早的扰动了潜藏的阳气,阳气就会生乃不固,阳气不固则意味损失消耗太大,这样春天阳气应该升发的时候反而没有了物质基础,如是引发温病,这就像一场4*100的接力赛一样,只有前一棒跑得好,后面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千百年来,人们无法知道内经的阴阳五行、经络脏腑、内外表里这些知识源自何人,那么黄帝在这里已然泄漏给大家了,那就是所有这些都是上古圣人的杰作,那怎么理解这些上古圣人?一个他们可能是修道高人,能够长生内视,脏腑经络看得一清二楚;一个他们可能是上个人纪的人,而内经的知识正是上个人纪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还有他们可能是外星人,而内经的一问一答就相当于外星人教授地球人知识的一个课堂笔记。) 岐伯对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这一段很重要,按我的理解,在内经里面这一段最接近对阴阳的定义,我来解释给诸位听:首先我们的祖先仰观天俯察地,看到昼夜更替、寒来暑往、地气上升、雨气下降,于是灵感一现,发现天与地,无非在做着上升和下降的循环运动,继而发现,不但是天与地,甚至地球上的万物,也都是在做着上升与下降的循环运动,所以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后来我们祖先想,这上升与下降运动,就给他们命名为阴与阳吧,因为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上升与下降,所以阴阳就是天地之间的总规律嘛,就如同体内的血与气,地球上的男与女一样,所以说“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而左与右,就是阴阳上升与下降的道路,左升右降这样才不致抵触;水与火,是阴与阳相互转化的征兆,看到火,我们知道阴在转阳,看到水,我们知道阳要转阴,你看先天八卦图中,乾为天居上,而坤为地居下,因为先天八卦图是一副静止的世界图,到了后天八卦阶段,有了阴阳,就有了八卦之间的交流,所以象征阴阳的征兆的坎水与离火就取代了乾坤的位置;最后《内经》的作者给阴阳做了一个总结:“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阴与阳,讲到最后,是万物能够运转的能量与动力,其实这就是阴阳的引申义的出处,因为古代没有能量的概念,所以我认为,根据这一段再按现代科学的语言去定义阴阳,其实只有两句话,一句是“上升发散为阳,下降收敛为阴”这是阴阳的本义,另一句是“能量为阳,物质为阴”这是阴阳的引申义,古人讲得晕头转向的阴阳二字诀,其实就这么简单。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再去理解后面一句话就容易了,“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你看阴是物质,它是沉积在里面的,而阳是能量,就像阴派出的使者一样,例如士兵守城,不打仗时,士兵待在城里面,并没有发生作用,但是士兵的多少决定了城池的守护能力,这叫“阴在内,阳之守也”,一旦打仗,士兵被派出城外御敌,就发生了作用,就表现出守城的能力,这叫“阳在外,阴之使也”,所以说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变的,物质可以转变为能量,上升也可以转变为下降。)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阳密乃固说:大家注意,黄帝这里问到了一个关键的地方,黄帝问岐伯,那怎么去效法阴阳呢?我们不是常讲有理论还要有方法吗?先前种种问的都是“理”上的东西,这里问到了“法”,但是岐伯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在讲阴阳不平衡时的症状,有点答非所问,不想泄露天机的意思,但是黄帝毕竟是黄帝,与岐伯是君臣关系,所以不会放弃垂询,只是改了一种方式来问:“怎么去调节阴阳这两个”呢?内经的作者往往在关键的地方都是这样的文法,以示重要,这是其一;其二,尽管岐伯在这里答非所问,但是所说的还是相当重要,要记住“阳胜则身热,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能夏不能冬”,但是阳为什么会胜?是阳气太多了吗?一般不会,后世有一句话叫做“阳不患多”,那是怎么造成的呢?内经说过“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竭”,所以说阳胜是身体的阳气处于一种发散的状态,不能做到阳密乃固所造成的,阳胜的状态不可能持久,内经无时不在强调阳密乃固的重要性,阳气的最佳状态就是缓慢的释放。)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怎么去调节阴阳?岐伯说:能够知道七损八益的修为,则阴阳就可以调节,不知道的,就会过早的衰老。这句话很重要,其一,调节阴阳是何等重要,内经早有明言,“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讲到过“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还是阴阳,所以,调节阴阳即是治病,也是 养生 ,能够调节阴阳则祛病延年都有了;其二,这么重要的内容岐伯却一言以蔽之,能够知道七损八益,就可以调节阴阳,显然岐伯是不愿意说得太明白,为什么,因为这个太重要了,有点泄露天机的意思,所以说七损八益是何等的重要,如果说调节阴阳是理,那么七损八益就是法,从此以后理与法就都有了。但是《内经》作者行文到此就没有了下文,究竟怎么去修炼七损八益,《内经》没有明说,这当然是有意为之,《内经》的作者是害怕泄漏天机还是别的什么?我们不得而知,那我们对七损八益的内容也只好另文再述。)`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这一段同样很重要,但是内经的作者也许正是看到了它的重要性,信奉“非其人勿教”的教条,所以将其主语全部去掉了,不求甚解之人读之,莫名其妙,什么都得不到,而要理解之,光靠古文基础还不能胜任,最主要的是要知晓本土道家的修炼常识才行,我今试着将其还原。 第一句“知之则强,不知则老,同出而名异尔”,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什么东西同出而名异?如果事先知道七损八益讲的是什么,再来理解就容易得多,天不绝中华文明,上个世纪70年代,马王堆汉墓的出土解开了“七损八益”这个千古谜团。我的理解是元精如果沿精道外流(顺行)就是淫精,淫精可以生人,元精如果沿脊柱(中脉)上行去还精补脑(逆行)就是修炼元神,修炼元神就会成仙,所以道家说“顺成人,逆为仙”,淫精与元神他们的前身都是元精,只不过身体里面有两条途径,它们走的途径不一样,作用就完全不同,所以说它们是“同出而名异耳”,知道这个道理就会强健,不知道就会老得快,你看内经的作者并没有说要依法去做才强健,只说知道了就会强健,因为他有这份自信,认为世上没有人知道了还不去做的。 第二句“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还是省去了主语。聪明的人知道淫精与元精是一样的东西而去珍惜,而愚蠢的人以为它们不一样而去放纵,所以愚蠢的人常常身体里面的元精不足,而聪明的人常常会保持持满有余的状态。 第三句“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这是讲保持元精有余的状态所带来的好处,所以内经多次讲要“持满”,原因就在这里,元精讲白了可以理解为我们人体的能量库,是阳气的物质态或者说潜藏态,通过炼精化气,就可以将物质态上升为功能态,到了练气还神的时候则更是功能态到信息态的转变。 第四句就是讲知道这个道理以后要怎么去做了。“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什么叫无为之事,根据前后文的连贯性,这里专指修持七损八益就是为无为之事,无为是对应于有欲说的,以恬淡为乐,把自己的欲望与志趣都用在守护虚无的地方,在修持七损八益的时候从情志上应该这样去调摄,这样做就能寿命无穷,与天地终,这有点夸张了,但这就是上古圣人治理身体和保全生命的做法,所以上古圣人的修为也不过如此,只不过他还有大道流行的好天时。 所以说看了《黄帝内经》,什么修持什么手段都在里面了,根本不需要再去求仙访道,内经不愧为内经,黄帝不愧为黄帝。)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之前讲了天人相应的许多道理,例如“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这里继续讲天地为万物之父母,《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内经》与道家学说是一脉相承;第二,既然人是效法天地,那天地又是怎么运行的呢?《内经》说,“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也就是说,天地的运行有更大的神明主宰它,《内经》论到这里打止,不再往下说,因为说了也没有意义,我们只要知道人间万物都依循天地之规律即可,那么天地是怎么样的运行的?“生长收藏,终而复始”,也就是说,世间万物都在“生长收藏,终而复始”,不要小看了这八个字,这八个字正是《易经》所要揭示的天地间的最大的规律,是为“天道”,这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而我们中医 养生 以及治病,也是从这八个字开始,所以后面的总结讲了,“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致矣”;第三,既然人要效法天地,那么具体怎么做?《内经》说“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伴人事以养五脏。”讲得很清楚。)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因为有天人相应,天地与人是有交流感应的,所以顺应天地则是 养生 ,与天地相逆则会致病,而且很快,所以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之前讲了风为百病之长,所以风气致病是很普遍的,而且快得像暴风疾雨一样,而治疗的原则是要快,不要等病很深了再去治,这里还隐含了一个中医的思想,即病是可以传变的,是从肌肤到筋脉,再到六腑,到五脏,例如肝病肾病等等,也许其病的源头仅仅是来自一场感冒而已,《内经》的观念与仲景的六经辩证吻合,这是西医所无法理解的。)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这里开始讲到了一些治疗原则,尤其是“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被所有的中医师奉为诊疗指南,关键就在“先别阴阳”一句,表明我们治病的大原则首要还是阴阳二字诀而已。)
229 浏览 2 回答
290 浏览 3 回答
334 浏览 2 回答
169 浏览 2 回答
260 浏览 5 回答
252 浏览 1 回答
341 浏览 3 回答
217 浏览 3 回答
290 浏览 5 回答
272 浏览 4 回答
158 浏览 6 回答
221 浏览 6 回答
254 浏览 5 回答
185 浏览 3 回答
170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