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心理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教育学学士学位 。
培养目标心理学专业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及健全的身心素质,系统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与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心理学职业伦理规范,具备从事心理学理论研究以及能够运用心理学理论和规律指导社会心理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专业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心理学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参考总学分为140~180学分,其中毕业论文(设计)4~6学分。人才培养(1)系统地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2)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认识心理学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3)掌握心理学研究和实验的基本方法、手段和技能,初步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心理学及相关问题的能力。(4)掌握心理学的实证以及相关的统计、测量技术,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设计、分析方法以及查阅、理解和写作专业文献的方法。(5)具有与心理学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脑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6)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加工和应用国际心理学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最新信息。除此之外,还需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表达、交流和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初步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科学、经济和社会发展 。
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证研究方法,掌握相关的统计、测量方法,具有综合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心理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件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课程体系构建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各高校可结合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依据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构建体现学科优势、方向特色或地域特色,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多样化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心理学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50%左右,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0%左右。课程的具体名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相应的学时、学分等教学安排,由各高校自主确定,同时设置体现学校、地域或者行业特色的相关选修课程。
实践类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25%,心理学实验教学不少于80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应构建心理学基础实验课程——心理学核心课程教学实验——应用心理学见习与实习等多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除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外,应建设特色实验或者特色实践项目,满足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实习(实训)、创新训练体系,确定相关内容和要求,多途径、多形式完成相关教学内容。应用心理学专业应当提高实习(实训)的教学要求,加强实践训练的教学,师范类专业应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或者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形成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应安排在第四学年,原则上不少于一个学期 。
理论课程
主干课程: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心理学专业英语、变态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主干学科: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核心知识领域: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及其常用软件(如SPSS)、心理测量学、生物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治疗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越来越深受社会的重视和需要。为给在职人员提供学习研究生课程的机会,各大高校像中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部纷纷开设心理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旨在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考研方向
心理学专业可在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理健康教育及相关专业继续考研深造。
就业方向
心理学专业可在学校、医院、司法、军队和行政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心理测评、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EAP员工帮助、用户体验、用户习惯分析、用户调研与开发、人机交互、产品运营与设计、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