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摘要:分析了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从室内环境的功能、空间、色彩、装饰风格等探讨了室内设计与人的心理关系,指出室内设计与人的心理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人与环境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室内设计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1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领域性与人际距离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需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通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私密性与尽端趋向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依托的安全感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依托”物体。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从众与趋光心理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向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的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尖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2室内设计与人的心理关系室内功能与人的心理在室内设计中,室内功能居主导地位,室内环境首先要满足功能的需要。既要满足物质功能的需要,又要满足精神功能的需要,以调节人类情感,以及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创造适宜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人类对物质功能的需要包括对实用空间最基本的要求,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人对功能的要求不仅是人的物理和生理要求,还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心理要求,即精神功能的需要,这种需要要求室内环境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室内空间与人的心理从室内空间造型上考虑,室内空间形象则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一定的几何构成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多喜欢有规律、有秩序的几何形体。同时曲线形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他能使人们心胸舒畅,超脱呆板的环境;而折线则给人以紧张、突兀、忐忑不安之感。所以在室内设计中不能过分夸张不规则空间形态,否则会使人产生不安和易于疲劳的效果。另外,室内空间形态的不同对人产生的心理效应也各异。不论是个体空间的形态还是群体空间的形态,比如棱柱式空间形式,由于它的平面方向感很强,因此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向外扩散的感觉。又如序列空间的形式是将群体由低潮到高潮进行线性序列处理、造成空间的层次感,它给人们以庄严肃穆、隆重的感觉。室内色彩与人的心理室内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是使人在心理上达到快感、均衡,在视觉上产生美感,并且具有稳定性。不论空间大小,颜色可以创造及改变格调。设计师要利用色彩的良性规律创造室内环境,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产生积极的感受效果。在这一方面,巴黎四季商业中心的色彩运用是相当成功的,设计师利用与四季有关的各种色调变化,如外墙采用绿色幕墙,内部各层次色彩有明显变化,使人感受到四季的风景变化;“拱廊大街”处理极具东方特点的黑白二色;而在“虹的圆亭”中随着自动扶梯的上升,处理成虹的七色光谱,在顶光照射下,出现人造彩虹的效果。从中可以看出,室内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是相当重要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对人的感知和行为方式来实现的,是符合知觉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观点的。室内装饰风格与人的心理人的心理特征直接影响室内的装饰风格。年轻人喜欢明快、现代感强的装饰风格;而中老年人则偏爱传统的或有大自然意蕴的设计风格。其影响因素是:年轻人思维敏捷,富于开拓精神,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中年人因有丰富的阅历和社会经验、更善于了解事物的内涵,以及有不同程度的回归心理。这是年龄性格上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欣赏品味的不同,人格心理学将其解释为“反应环境”。室内风格有不同地域性,有其社会性的一面。由于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传统心态和民俗人文,形成了各自的民族风格。中国室内传统风格是中国传统礼教心理的反映,从梁柱结构到图腾纹样所表现的风格均为一种端庄的气度和风华的文才,富有一种含蓄、清雅的意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修养的集中体现,而欧洲人则有他的传统心理,他们思想不受约束,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室内设计流派:现实派、立体派、结构派、简洁派等等,这是欧洲人各种心态的体现。以上两个方面说明:人类心理和行为活动的不同变化,影响到室内设计风格的不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科学的进步,室内设计风格则要不断与之相适应。室内声、光、热与人的心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室内人工环境的控制已成为现实,室内设备的现代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并通过这些感觉影响人的心理行为。如商店声响的控制直接关系到工作人员和顾客的情绪和心理,商店内的脚步声、嘈杂声、包装声等噪声,都会使人反感不愿留步。但如果降低噪声,并经常播放一些轻音乐和有关产品的广告,则能使人心情愉快,提高营业员的工作效率,促进顾客的购买欲望。室内的光环境设计也要符合人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特点和心理要求。如咖啡厅,光线要暗些、柔和些,避免炫光的存在,以满足人谈心和休息的心理需求。舞厅则要求有多变的灯光,以满足人们跳舞的气氛。空调系统的诞生和革新保证了室内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弥补了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新鲜程度的不足,使人们感到非常温馨、非常惬意,使用者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声、光、热的控制对人的心理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就越来越大,人类行为方式也进行了革命。3结语室内设计与人的心理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是具有反馈作用的,是人与环境的交流与沟通,“人依靠自己的行为接近环境,并通过对环境的觉察,从环境中得到有关行为意义的信息,进而运用这一信息来决定行为方式。人们通过行为的实施确定与环境的理想关系,或去适应环境”[2]。所以,人与环境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参考文献:[1]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陈露.建筑环境心理与人居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5):82-83.[4]刘学华.当代环境与心理行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