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洞透人生与历史的迷雾——刘震云的小说世界》,(专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版。2、《王蒙小说文体研究》,(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3、《文化诗学视野中的新时期小说》,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2009年《论<褐色鸟群>——两种不同元叙事规则博弈中的历史真相》,《文艺争鸣》2009年第2期。《感悟乡土的困惑》,《名作欣赏》2009年第2期。《论<王蒙自传>的思想史意义》 ,《当代作家评论》 ,2009年第3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8期转载。《有意味的“改写”——读王蒙<岑寂的花园>》,《文艺报》2009年2月23日2版。《文学与文化的双重解读》,《文艺报》2009年4月16日2版。《<一句顶一万句>与“刘震云现象”》 ,《文艺报》2009年7月16日2版。《忧郁来自生命的疼痛——张楚小说印象》,《文艺报》2009年7月16日2版。《刘震云的叙事个性及其文化效应——以《故乡面和花朵》以前的小说为例》 ,《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哲社),2009年第4期。《日常表演性与存在的荒谬感——论刘震云前期小说的反讽性文体风格》 ,《燕赵学术》2009年秋之卷。《逃逸与回归》 ,《红豆》2009年第7期。2008年《王蒙文艺思想散论》 ,《渤海大学学报》(哲社)2008年第3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9期。《立体复合思维中的历史反思与还原——与王蒙对话》 ,《渤海大学学报》(哲社)2008年第3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9期。2007年《大众传媒时代的“无根”写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中的“猎奇化”现象》,《文艺研究》2007年第7期。《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第9期转载,《新华文摘》2007年28期转摘。《文学之死与启蒙主义的式微》 ,《文艺争鸣》2007年第12期。《疲惫的坚守》 ,《文艺报》2007年7月19日2版。《重建当代文学的深度》,《文艺报》2007年10月13日2版。《现代寓言的诗性书写——李浩中短篇小说印象》,《文艺报》2007年11月20日2版。2006年《中国形象与汉语的欢乐——从铁凝的<笨花>说开去》,《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5期。第二作者《论王蒙的讽谕性寓言体小说》,《海南师院学报》2006年第3期。《生存的勇气与超越的迷醉》,《文艺报》年《王蒙小说语言的反讽性修辞及其功能》,《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论王蒙小说的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5期。《<手机>的说话主题及其局限》,《理论与创作》2005、5《从封闭到开放:王蒙小说语言流变的文化意义》,《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空间的时间化:王蒙小说的时间与空间形式》,《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论王蒙的拟辞赋体小说》,《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双重挤压下的爱情》,《文艺报》2005年12月20日。《在政治与欲望双重烤炙下的人性变奏》,《文学报》2005年11月28日。《无处告别——评王蒙的中篇小说<秋之雾>》,《河北日报》2005年10月14日2004年《论王蒙的文化心态及其传统认同》,《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并置式语言:多样的统一——王蒙小说语言论纲》,《文艺争鸣》2004年第2期。《反思疑问式语言:可能的文本》,《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孙犁的思想矛盾及其艺术解决——重读<铁木前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中国现当代文学》(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4期全文复印。《新华文摘》2004年第9期,要目辑览。《王蒙小说中的闲笔》,《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2003年《生命体验与比兴——刘勰比兴观新解》,《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2003-3《从文本中来,到文化中去》,《文艺报》2003-8-52002年《废话背后的历史真相——刘震云<一腔废话>释义》,《大家》2002、5。《影像时代的历史寓言》,《文汇报》2002年3月16日《文本·理解·意义》,《文艺报》2002、10、292001年《无奈的撤离与最后的守望——张炜小说叙境的存在性悖论之三》,《河北师大学报》(哲社)2001、4《文学理论新思维》,《文艺报》2001年12月25日2000年《个人化写作与公共性》,《文艺报》2000、3、28(已收入中国社科院白烨编《2000年中国文论选》一书,漓江出版社2001年)。《弑父的恐惧与家族血脉的纠结——张炜小说叙境的存在性悖论》,《小说评论》2000、2。收入孔范今等主编的《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张炜研究资料》一书,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反乌托邦:<故乡面和花朵>试解》,《小说评论》2000、4。《返归大地与大地乌托邦的幻灭——张炜小说叙境的存在性悖论》,《河北师大学报》(哲社)2000、4《灵魂的忏悔与拷问——评铁凝<大浴女>》,《文艺报》2000、7、4《寻找家园魂——读谈歌<家园笔记>》,《文汇报》2000、6、10《欲望驱动下的执法腐败》,《作品与争鸣》2000、5《陈映实的三篇小说》,《文艺报》2000、6、3《写实性作品向诗性写意式转移》,《文艺报》2000、7、25《历史·人·生命意识》,《文论报》2000、9、15《诗性消解:主体的隐匿与人的沉沦——刘震云前期小说新解》,《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2000、2《刘震云:言语的狂欢》,《文论报》2000、4、151999年《跨文体写作:文学的贫困与表达》,《文艺报》1999、7、20。《知识分子的反省与自审》,《文艺报》1999、4、6《心灵的震惊与冶炼》,《文艺报》1999、2、4《最后的拯救与尴尬》,《文艺报》1999、5、18《雄浑壮丽的正气之歌》,《文艺报》1999、11、16《生活在别处的悲剧》,《文论报》1999、11、41998年《<抉择>:叙事的艺术》,《文艺报》1998、1、27《<马桥词典>:语词历险的代价》,《文艺报》1998、5、14《栀子花、栀子花……》,《文艺报》1998、7、9《庸常人生与英雄利器的悖反》,《文艺报》1998、9、8《地缘文化阐释的学术魅力》,《文艺报》1998、6、30《艺术理论研究的新收获》,《中国艺术报》1998、3、20《飞升与沉降:海子诗歌的意象构成及其张力》,《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8、1《先锋小说形式意味浅论》,《河北师大学报》1998、2《方法论的启示》,《文论报》1998、8、27(此文收入《童庆炳文学五说》一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5月)《流浪情结与还乡之梦——张炜小说叙境的存在性悖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1998、11997年《慨悲歌大漠魂》,《人民日报》1997、9、111995年《历史亡灵复活的意味及其批判——近年历史题材热现象思考》,《文艺评论》1995年第6期。《王朔现象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人大复印资料)1995年第7期全文复印。《文化工业枕边的历史亡灵》,《文学世界》1995年第3期《历史题材热现象思考》,《中国文化报》1995年3月5日。《一个只爱自己的男人——评<倾斜的三角架>》,《作品与争鸣》1995年第10期。《文艺学领域的系统工程》,《人民日报》1995年7月11日。1994年《尴尬中的超越——我看新写实小说》,《海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北京大学学》全国高校学报文摘转摘。1993年《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论京派作家的二难选择》,《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探索话剧与戏曲传统》,《海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生活的困顿与尴尬》,《文论报》199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