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在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便利和机会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网络暴力、变态网恋、病毒黑客、垃圾信息、网络性心理障碍等,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危机。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网络道德问题研究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表现与成因研究》
[摘要]网络在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便利和机会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网络暴力、变态网恋、病毒黑客、垃圾信息、网络性心理障碍等,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危机,如诚信危机、价值危机、主体危机和安全危机等。引起这些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制度原因、 文化 原因、主体原因、技术原因等几个方面。面对网络发展带来的问题,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表现与成因就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 的一个重要部分。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道德危机 表现 成因
[作者简介]肖虎(1980- ),男,四川成都人,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道德及危机的定义
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网络道德危机是在网络生活中产生的网络道德问题以及存在的潜在危险,其表现在于网络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或满足个体的某种需要而采取的有悖于传统道德价值理念或不利于良好公共网络环境形成的言行和信息。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表现
1.诚信危机。大学生之所以在网络活动中随意操作、散布谎言、传播虚假信息而不用担心被发现受到相应的惩罚,是因为网络具有隐蔽性的特点。有了这种隐蔽性的保护,大学生就容易产生一些不诚信的网络言行。因为网络中的不诚信行为加大了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现实生活中出现更多的不诚信行为,如大学生考试使用手机和高科技手段作弊、盗用别人的账号密码、拖贷欠贷等时有发生。大学生诚信问题已到了不得不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的地步。在一份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中,有过这样的数据:在“你是否有过在网上下载 文章 来完成作业的经历?①”的选项,文史类和理工类学生分别有和选择“经常”、和选择“有过,但不经常”、和选择“没有”。从以上的调查可知,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影响极其深远:一方面,他们不惜违背学术道德,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剽窃行为践踏了学术尊严;另一方面,更是加剧了学术腐败在现实中的蔓延和滋生,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大学生为人、为事的标准急剧下降。
2.价值危机。网络信息极为丰富,各种信息混杂在一起,使许多青年学生沉溺其中,不辨是非、美丑、善恶,造成价值观混乱,导致其价值迷惘。首先,“文化霸权”导致青年学生价值迷惘。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信息生产权被掌握在少数西方国家、少数人手中,在网络中形成“文化霸权”。这使得大学生在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和西方伦理价值之间迷茫、迟疑,难以抉择,使得大学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紊乱。其次,黄色信息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黄色信息在网络中泛滥;另一方面,青少年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新奇的富有刺激性的信息的吸引,久而久之便沉迷于此,甚至上瘾堕落,严重影响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再者,“技术英雄”导致青少年价值追求偏颇。在网络世界中,技术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青少年群体对“技术英雄”一味地盲目地崇拜,容易造成其人文精神的失落与价值追求的偏颇。
3.主体危机。大学生长期处于孤独的物理空间之中,会造成大学生脱离现实群体,迷失自我,情感上变得脆弱而冷漠,随之产生主体危机。首先,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容易导致人格冲突。有些大学生在现实环境和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判若两人:现实中自我封闭、少言少语,在网上则变得激情满怀、兴奋异常,这样造成了大学生双重人格的冲突和主体异化。其次,网络的机械化和程序化容易造成主体人格异化。网上学习、网上购物、网上交流等行为都被设计者预先设定妥当,人们只需简单地通过敲击键盘、点击鼠标或输送代码就可以完成,一切都变得十分简单和机械。但同时也加重了人们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依赖,造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式和局限,尤其会引起青少年主体人格的异化。再次,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容易引起主体道德思维能力下降。网络会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缺乏许多真实的道德生活,以及体验与锻炼,使道德判断、选择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缺失。
4.安全危机。网络的发展给人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安全危机。网络信息和网络言行很难得到有效监控,网络犯罪和网络越轨现象日益突出。我们经常看到各大电视台、杂志、广播经常报导大学生网络犯罪事件,轻者入侵他人电脑或数据库,重者破译账号密码非法侵占国家和他人的财产,更有甚者散布谣言引起社会动荡,传播反动言论给国家和民族安全造成威胁。大学生网络安全危机的动机各有不同,有的是受利益驱使,企图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有的则出于炫耀技术、哗众取宠的心理。有些调查在问及大学生如何看待“黑客”问题时,不少大学生竟选择“崇拜”“羡慕”。②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成因分析
1.制度原因。目前,大学生的网络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缺乏统一和权威性的明文规定、责任落实不到位、缺少法律支持;即使有的局部区域或个别单位有类似的规章,往往也是一纸空文,不切实际、不便于操作。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本身没有明显的地界和属地,不属于任何哪个机构和组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正式、通行的国际法规来约束网络活动。所以对于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和网络犯罪缺乏相应的处理依据。我国目前针对网络的法律法规同样还存在着许多的不完善,一些投机分子和犯罪人员便在这种虚拟空间中投机钻空子,侵占他人财产和危害国家安全。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十分重要。但是,学校和家庭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上并没有明确的分工,划分各自的责任,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两者在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上不但不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反而会相互推脱、相互阻碍。
2.文化原因。首先,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文化具有不可预知性、不可控制性、超现实性、隐蔽性、便利性等特点。网络文化的这些特点,一方面,会对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大学生产生极强的诱惑力,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构成严峻的挑战,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③另一方面,会改变大学生传统的 人际交往 方式,这种新的交往方式大大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流,使个体对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大降低。其次,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文化导致全球范围的重智轻德倾向。以上种种原因助长了在校大学生“重智轻德”的倾向,有可能导致当代大学生片面重视理论学习和 智力开发 ,而忽视了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的修养,更为严重的情况会引发个体私欲的膨胀和高科技犯罪,给他人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全人类有待解决的问题。再者,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园内外不良文化的误导。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变化多样的,容易被外界不良文化所误导。这些不良文化与 传统文化 相比,能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展示个性和情感,但其过于追求形式和感觉,容易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的参与限制在肤浅和感性的层面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从而造成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变得困难,进而导致道德约束趋于松懈。
3.主体原因。一方面,大学阶段正是人一生中逐渐向成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成才的需求往往与社会所能提供的教育环境产生一定的矛盾。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与网络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结合越来越紧密,大学生知识结构尚未完善,心智尚不成熟,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恶意曲解,以及西方自由主义的不断侵袭,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30年的改革开放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引发了大学生群体道德与价值观念的嬗变。其次,目前的不良社会风气、发展中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和诸多的社会问题也给一部分大学生带来了较强的忧虑和不满倾向,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形成。再次,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没有达到和谐的状态,就业的现实情况往往与大学生的期望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许多大学生有一种失落感,很多人把发泄途径投向了网络这个虚拟空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网络当成了消遣对象,无节制的上网让一些大学生逐级丧失了个体性,甚至沦为工具客体的危险。
4.技术原因。专家指出,科学技术的步伐,常常比伦理学的步伐要急促得多,正是这种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发展的间距对网络道德的养成构成了严重威胁。首先,由于信息技术形成的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权利的不对称性导致网络资源占有的不平等。 网络技术 人员、网络专家、网络所有者在知识和资本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他们凭借这些优势可能侵犯个人和公众信息,从而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失。如几年前炒得沸沸扬扬的“网络蚂蚁”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因使用简单、下载速度快等优点很快在网民中流行开来。但后来,网民们发现这个软件可以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自动访问其他网站,更为严重的是泄露个人信息,这在国内引起了广大网民关注网络隐私的问题。其次,网络作为一门技术,利用好的话可以造福人类,但也可能成为满足某些人邪恶要求的工具。网络软件都是网络技术人员设计出来的,从技术的角度讲,一则软件本身就有可能存在缺陷,为黑客们留下“后门”;二则,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终有被攻克和解除的时候。因此,有专家认为:网络道德问题仅靠网络技术单方面是无法解决的。
当代大学生离不开网络,但网络不能成为他生活的全部。引导学生将网络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审视网络,看到网络的利弊、优势与不足,架构好网络与生活的桥梁,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策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指导学生 反思 自己和同伴的网络行为,进行网络生活的道德体验教育和道德评价活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网络行为道德与不道德的不同结果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并处理好上网娱乐与上网学习、上网学习与读书学习的关系,树立科学、理性、自觉的网络及网络道德观念。帮助学生疏导网络生活中的主体矛盾冲突、困惑、苦闷等,引导学生明白网络的不足,树立正确的网络生活观念,加强网络道德修养。社会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发展和互联网发展的规律,积极调研、勇于创新、投身实践,努力探索大学生网络文明工程和网络道德教育的新 方法 、新思路、新 渠道 和新成果,为广大青年大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又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从而将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高级人才。
[注释]
①韩振峰.警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N].河北日报,2003-11-05.
②彭雪开.网络文化价值渗透试析[J].求索,2002(3):36.
③于睿.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3):112.
[参考文献]
[1]王凤秋,何葵.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冲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
[2]韦文广.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改革与战略,2007(9).
[3]张燕.论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危机[J].考试周刊,2009(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网络道德问题研究论文2500字
信息化环境下德育教育论文
1、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想信念缺失,功利色彩增强
依学校德育功能角度,德育有两功能:一、积极地继承、保存、绵延、与开创优良的社会习俗或社会道德;二、消极地防患、革除、与排斥不良习俗的蔓延和熏染社会大众与年轻学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从网络获取资讯,接触到各种文化价值和理想信仰,社会现实让他们明白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非抽象的理想信仰,更注重物质层面。学习热潮的兴起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热潮的持久性,使学生的主体素质日益增强。在肯定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高的同时,不可否认以市场为导向的用人机制,使他们的学习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随之而来的生活功利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表现为许多学生学会利用人际关系来发展自己,不遗余力地争取评优获奖,热衷于竞选担任学生干部以及通过自学途径获得各种专业证书,这些提高自身专业文化素质的背后都含有较高成分的功利因素。
笔者对我教的2个班级一共96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显示,有78%的学生认为考上大学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以后能有更稳定的生活;有2%的学生认为考上大学是实现人生价值理想;有9%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将来赚更多的钱,为了“结婚生小孩赚大钱”;有1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考上大学的作用,不知道考上大学之后应该干什么。
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平息,实在不得不让人堪忧。品德教育系期望学生能拥有良善之道德生活,而品德教育是经验与脉络的结合,应融入当代民主精神加以体现,虽有多元推动方式,然仍应重视诸多普世价值,故不仅是法治教育、也是人权教育与公民(德行)教育。由此,品德教育具广义与狭义意涵,就广义而言指其不能偏离价值教育、生命教育、人权教育、法治教育、民主教育,以及公民资质教育等原则与精神;就狭义而言品德教育是期望培养学生,具有知善(认知)、好善(情感)与行善(行动)等多元知能,兼重道德推理思辨历程与德行表现,以形塑优质个人与理想社群。但是显然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学生的德育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困境。
1.2学生的网络烙印:善于用网络获取信息,但有时内心虚无
因特网的便捷和低成本,使得学生们迅速掌握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本领,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趋向多元化,因此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心智发展超前。他们依赖网络,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空虚感。网络容易让人产生虚拟感,容易让人脱离现实,不能冷静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一些不健康的信息给学生的心理也带来一定的冲击。
个性张扬,团队意识相对较弱
由于信息化环境下知识及信息的大爆炸,学生思想较为独立,个性张扬,不轻易趋同别人。但是,由于过于强调个体的重要性,并且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与人合作能力相对较差,团队意识相对较弱。学生在作出判断和抉择时,往往只注意自我的感受,缺失集体主义价值观。笔者在对所教的2个班级进行调查问卷的时候,发现,有73%的学生支持强调个体的重要性比强调集体的重要新更为重要。
性格偏激严重,心理问题突出
少数独生子女养成了独断专行、飞扬跋启、胆小怯懦、浮躁轻率、好高鹜远、冷漠逆反的性格,不理解、不愿接受他人的不同之处。随着生活、学习、工作条件日益改善,学生很少遇到以前那样的困难与挫折,因此,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意识逐渐弱化,承受挫折的能力逐渐降低,稍微碰到一点儿困难和挫折,便会茫然失措,受不了挫折和打击,心理脆弱、敏感。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意志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等问题。有的因此消沉、怨愤甚至绝望自杀,给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
沉迷网络游戏、聊天等网络世界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互联网的发展和兴起,使一些学生或沉迷网络游戏,或热衷于网上聊天,或经常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在虚拟世界忘记了自我。网上的信息良荞不齐,大量黄色淫秽、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对思想尚未定型,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健全的大学生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扭曲着大学生的心灵,污染他们的精神,降低他们的道德水准,迷失他们的方向,荒废着他们的学业,甚至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能第一时间获知社会负面新闻、具有消极影响的社会言论等,因而对教师正面引导的可信性表现出选择的态度,而且有限的校园网阵地相对于无限广阔的网络空间,其教育作用显然会大打折扣,等等。
2、信息化的发展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积极正面的影响
第一,能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德育领导系指学校教育单位及隶属其中之教育工作者,能够依照学校教育环境条件,衡量学习者身心条件,设计永续性的课程,规划相关教学活动,建构良好学习环境,运用各种合适的领导、教学方式,并结合家庭、社会资源,以引导学习者在知识、价值观、心理、道德意识发展上,稳健且持续性的朝着道德目标前进,并表现出符合道德意涵之行为[3]。
第二,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竞争精神与协作精神。我国于德育攸关的教育目标历史脉络,可溯自西周朝代时期。大戴礼记保傅(高明注译,1993):“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顺;此三公之职也。”观乎以上之言,当时三公之职,即是分别负责国子的德智体三育,尤其是太傅一职,明确指出其所司职责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负责天子德义的教育。这是中国关于教育三分:德、智、体育之始。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创新、竞争、协作的成果,因而是德育的重要素材。信息网络为人们提供国际交流和协作的有利条件,加快知识创新的进程,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加剧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竞争。这是培养创新、竞争、协作精神的良好基础。
第三,有利于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导,脑力劳动将成为人类的主要劳动,智力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信息网络为普及高质量、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快速广泛地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科学的价值观提供良好条件。
负面的影响
第一,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和难以监控性,极大地减弱学校德育的可控性。社会信息化使学校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互联网络,人们可在完全秘密的情况下快捷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在这种状况下,教育者很难了解学生受到哪些信息的影响以及他们在网络中干了些什么,从而增加了把握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的难度。学校德育受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增大,可控性减弱[4]。
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念的交汇和冲突,增加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加剧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冲突,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多种异质文化、多元价值观念的挑战。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文化价值观,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对我国青少年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将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第三,信息网络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计算机网络虽然可使人们享受到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乐趣,感受到人指挥机器做各种事情的心理满足。“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发挥人的大胆想象制造出现实不存在的假想世界,这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过多地与电脑终端打交道,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人需要有直接的交往和情感交流,在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直接交往的机会少了,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孤僻、情感冷漠以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成天使用电脑网络而缺少与现实的直接交流,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缺乏户外活动,也会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3、加快信息化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建立德育网站,开辟新的德育课堂
身处于21世纪的今天,我国正进行一连串的教育改革运动,这一连串对教育改革的呼唤,使整个教育制度产生重大的变革,对原本平静而单纯的校园造成相当大的冲击,为了要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能,领导学生迈向卓越之道,学校所扮演的“领导者”角色,不容置疑地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因为有效能的学校领导不仅可以凝聚全体学校成员之向心,创造温馨、专业的校园文化,更能利用激励、关怀与团队精神等,来达成学校教育愿景。有关德育领导的探讨,首先,必须从学校的道德教育谈起,因为学校是实施道德教育相当重要的一环,而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国中教育,其道德教育推动的成效,关系着未来整体教育的发展,甚至影响国家发展至深且巨。
由学校组织精干教师在校园网上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德育网站,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如,通过家乡巨变、理论学习、世界之窗、知识竞赛、时事追踪、自我测试等栏目。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就可以直接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体系,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把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了感性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还可以通过自我测试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监控,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对枯燥的内容缺乏足够的兴趣,但是对动态中的、发展中的知识与内容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笔者根据这群学生的特点,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与实地训练两种方法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动态学习中学到更多的诗书礼仪乐、儒道释、交往沟通交流等知识。这些课程都要求教师准备许多教学道具、相关资料,花费许多心思去构想和营造这些场景以及氛围,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利用网络的特点
德育有以下目的:一、内在与外在的德育目的;二、工具性与非工具性的德育目的;三、实利与非实利的德育目的;四、他律与自律德育目的;五、普遍与特殊的德育目的。品格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是个人或群体所共同认定并遵守的价值规范,是人类优良的特质,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良善觉知[5]。例如:正义与仁慈的性格,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高尚情操。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启发这些良好的美德与情操,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彻底实践,让社会充满正义与仁慈,许社会一个和谐共荣的未来,这是学校为何必须重视品格与道德教育的原因所在。当前网络信息环境下,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不断创新德育的形式。例如开展网络论坛、网络调查,网上咨询辅导等参与方式,和青年学生增进交流沟通,及时捕捉他们的思想动态,增强德育信息的传导和反馈,有助于德育工作者加快解决有关舆论的焦点议题,形成和现实德育互动的教育模式。又如,构建虚拟班级、虚拟社团等,使班级、社团等集体进入网络,增强网上师生的归属感,发挥网上集体的凝聚力。
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的合力作用
立足于学校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完善管理制度,使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教育深入实处,重视个学科之间的渗透。通过开展学科知识、体育、棋类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内外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家访制度,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上门家访每学生一次,问题学生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杜绝学生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尤其是违法乱纪现象的出现。加大与社会的互动,发挥社会教育的延伸作用,重视社会力量在教育合力中起到的作用。
4、结语
伴随着德育信息化理念的确立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展开,大众已经充分意识到德育信息化不再只是一个技术工具,它在给德育带来崭新的教学形态和学习方式的同时,还必然会在更深层次上触动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更新。因此,要更加透彻地把握信息化的精神实质,思考未来德育的发展,大力推进德育信息化建设。
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决定了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整体形象,代表着我国新一代人才的综合表现,作为年轻的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力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方面建设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摘 要: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提出新的挑战。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从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出发,从目前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出发,提出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一些建议,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使大学生能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网络道德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道德建设
一、网络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指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促进人的善行的规定,主要是通过激励人的善行去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目的。道德规范是具体的,每一种道德规范只是针对一类行为所做出的规定。在信息社会中,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它是整个信息活动中信息加工者、传递者、使用者相互之间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而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信息道德规范。网络道德包括了在网络信息的交流与利用中遵守信息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尊重知识产权、抵制信息犯罪等内容。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使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全球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各种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西方文化有优有劣,其所宣扬的价值观并非都是可取的,像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性开放等一些西方腐朽思想,对人们的意识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面对这些腐朽思想时难以鉴别和判断,无法做出取舍,有的学生甚至全盘接受,这些腐朽思想腐蚀了大学生的心灵,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另外,各种封建迷信思想以及宣扬色情、暴力、邪教等内容的网络垃圾也乘机在网上兴风作浪,它们对党和政府进行攻击,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丑化,对现实社会进行对抗,这些都会对大学生造成影响,容易使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任务极为紧迫,我们应该利用社会主导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网络信息良莠并存,而大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力还不成熟,正处在逐渐养成的重要阶段,有一些大学生自我免疫力不强,网络上多元化的信息他们难以鉴别,很容易受到影响,导致网上行为的道德失范,造成他们责任观念淡薄、判断能力下降。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没有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约束的条件下,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容易慢慢消解,造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三)网络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个人素质人格等都产生了影响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的交流具有匿名性,虚拟的人和现实的人,网络中的虚拟的人人格可以无限制性,现实生活中的人人格具有约束性,使大学生往往处于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共同作用于同一个个体身上,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个人具有两种人格的情况,大学生涉世未深,心智还不完全成熟,极易导致人格缺陷,甚至形成人格发展错位,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现实中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会,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甚至网恋,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愿与人交流,对家庭成员间、同学间、朋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感情联系淡薄,长此以往,导致大学生与人交往技能缺乏,情商逐渐降低,个人的责任意识淡化。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策略
(一)从大学生本身来讲,大学生要自律
1.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
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网络道德认识水平和网络道德判断能力,可以通过对一些优秀网络道德的学习,像一些先进个人、先进事迹的学习,将外在的网络道德规范要求主动转化为自身的网络道德信念和追求。大学生要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提高个人修养,培养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分清善恶、懂得美丑,只有自身提高了才能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在内心筑起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2.不断反思、修正自己,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大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要做自我剖析,严格地分析自己,在实践中常思己过,不断反思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足,对比科学的网络道德要求,不断改正自己,从而改造和完善自我,达到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
3.培养良好的自觉性。
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这就要求网络行为主体要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要从最基本的网络行为做起,不管任何事情,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更不能肆意妄为。坚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条,做到在别人看不见时一样不做坏事,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二)从高等学校方面来讲,要充分发挥学校在道德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1.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
高校要从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出发,把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结合起来,要有理论的传授与讨论,让学生了解网络意识、网络规范和网络行为准则等;也要对具体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进行剖析与评价,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和意志;也要有对具体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剖析与评价。对网上的不道德行为给予曝光,宣扬优秀网络道德典范。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满足大学生需求,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
2.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比较欠缺,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社会的差距,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课,让大学生了解“网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预防上网成瘾、信息焦虑和性格孤僻等,对于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做好咨询工作,帮助这些学生心理调适,做好治疗工作,使他们能够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健康的成长。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大校园网建设力度。
校园文化以集体活动的方式使学生面对面地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并能很好地适应整个社会,校园文化的这些教育优势能够抑制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给予学生较完整的道德观念,从而能正确地选择网络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缩短上网的时间,以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校园网的信息管理和技术防范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净化网络环境,对网上各种不良信息进行过滤,避免虚假信息的发布,加快网络新闻的规范化进程。
4.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网络形势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又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如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还应自觉努力学习网络知识,密切关注信息网络的新动态,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利用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所以高校要提高网络思想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加快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深入、有效地开展。
5.教育管理相结合,实现校园网络道德规范制度化。
除了公共社会道德的约束外,高校应当制定出具体明确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督促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指导大学生学习如《校园计算机网络用户行为规范》、《大学生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已经形成制度化的道德规范,对不良的网络行为不仅要进行伦理劝诫,还要和相关的制度约束结合起来,对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进行考核,并纳入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有效地减少大学生网络失范的行为。
(三)从社会方面来讲,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作用
1.加快网络立法。
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得法律在规范网络行为中尤为重要,要建立健全网络立法,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对于网络管理的一些漏洞加以修补,网络信息的发布要规范化,健全网络信息的审查和监管机制,制定相关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等,加强对网络法律的宣传,对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运用法律手段来杜绝网络犯罪。
2.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社会舆论对形成人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宣扬好人好事、德行善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人人惩恶扬善、扶正祛邪,对于失范行为进行谴责、鞭挞,人人自律,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
3.净化网络环境。
对于各种网络信息犯罪和不道德行为,除了法律手段以外,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还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在技术上,研制、开发新的网络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网络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隔离色情、暴力、封建迷信和反动言论等不良信息,远离网络垃圾文化。对各大门户网站和商业网站,尤其是网络电影、游戏网站要加大监管力度,国家要组建专门机构,加强其道德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从而保证整个监管体系的完善。对学校周边地区的网络环境进行重点清理,坚决取缔“黑网吧”、“黄网吧”及“地下网吧”,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总之,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武装自己;综合利用现代技术、心理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等手段,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加强网络的科学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思想道德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梅,梅英.教育与网络道德问题谈[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6).
[2]吴秋红,廖岸催.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迟滞与对策[J].河北广播电视学报,2005(6).
[3]杨泽泉,钟金雁.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认识与网络道德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下页带来更多的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方面建设论文
283 浏览 3 回答
159 浏览 3 回答
213 浏览 3 回答
196 浏览 2 回答
148 浏览 3 回答
90 浏览 3 回答
221 浏览 2 回答
295 浏览 3 回答
350 浏览 5 回答
277 浏览 2 回答
334 浏览 2 回答
315 浏览 3 回答
252 浏览 3 回答
294 浏览 4 回答
147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