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第一医学院皮肤科在他的努力下,得到了发展。一是科内增加了人员,皮肤科医生从几个人到1966年增至24人。他对青年医生的培养特别严格,要求他们加强基础训练,掌握医学信息,每人至少熟悉一到二门外语,并重点培养了七八位能掌握二门以上外语的医生。二是设立多种专病门诊,开展临床研究工作。先后设立了梅毒、麻风、湿疹、银屑病、霉菌病、职业性皮肤病、红斑狼疮、皮肤血管炎、脓皮病、中医治疗、理疗等专科门诊,以后又设立了遗传过敏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白癜风等门诊。三是设立基础研究室,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先后成立了霉菌室、生理室、免疫室和生物化学室。四是积极贯彻中西医结合方针,大力开展中西两法治疗,既聘请外院中医到该院会诊,又选派医生进修中医和参加中医短训班,从而为皮肤科领域内的中西医结合打下了初步基础。在他的精心设计和规划下,华山医院皮肤科到1966年就已发展成为一个有严谨学风和一定规模的医疗科研单位,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全科有24名医生,53张病床。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平均每日600人以上,夏季高峰时达到1300余人次,甚至到2000人次。“文化大革命”中,杨国亮被剥夺了领导工作,担任一般医生,他仍然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例如开展了音频电疗机的研究,认真总结了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撰写了《音频电疗法》一书,为理疗和中国的皮肤病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1975年后,杨国亮恢复了科室领导工作。1979年,他提出一整套创建中国第一流皮肤科的设想和方案。他的目标是使皮肤病学研究所成为世界皮肤病学学术中心之一,成为训练皮肤科骨干人才的基地,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皮肤科新学派。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全科陆续发表280余篇论文,主编或参加编写书籍20余种。自1952年起,该科还接受卫生部的委托,每年培训进修医生10名。后来接受培训者的人数逐渐增加,达每年30名左右。1979年经卫生部批准,正式成立上海第一医学院皮肤病学研究所。杨国亮创建的这个研究所已成为中国的皮肤病学学术中心和训练皮肤科骨干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