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陶行知先生提出中国的幼儿教育犯了三大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提出的中国幼稚教育患了三大病,倡导建立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并认为工厂和农村是幼稚园之新大陆,创办了乡村幼稚师范和乡村幼稚园,进而提出“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
扩展资料: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
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陶行知批评教学分离的的教师”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趣,一概不顾。专门勉强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结果造成了“先生收益少”“学生苦恼多。”他深刻的批判了“教授法”,提倡“教学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