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全境爆发新冠病毒疫情,起因为野生动物传播,可能为中华马蹄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瘟疫(天花、鼠疫、霍乱等)自古便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早在商代,中国就有了瘟疫的文献记载 《小屯·殷墟文字乙编》 ,到春秋战国时,人们已对疫情有了较高的认识, 《礼记·月令》 多次提到“ 疫 ”:
先民们早已总结出,季节异常、违背自然规律行事,容易爆发疫情。
在古代中医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瘟疫理论。 《素问·本病论》 中首次提出了“瘟疫”病名, 《黄帝内经》 则出现了“疠”、“温厉”、“疫”等九个概念, 《内经》 提出五运内气导致瘟疫,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的问世也是由于疫病。
那么古代是如何解决疫病问题的呢?
晋、隋、唐时期,人们对瘟疫的认知处于上升阶段,但留下了许多方剂,流传至今,依然沿用。这时期提出的“ 太乙流金方 ”流传极广:
唐代王焘于 《外台秘要》 中记载了22种辟瘟方,如知母解肌汤、大青消毒汤、地黄汤、香豉汤等。
到了宋、元、金时期,中医学的发展已趋向于完善,将瘟疫性质仔细区分、对症下药。宋代庞安在 《伤寒总病论》 中,将伤寒与温病区分;金代刘完素则为寒凉派代表人物;张从正在 《儒门事亲》 中将瘟疫分为“天”与“地”两类。这些理论研究,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到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已经总结出一系列相当完善的经验。
▼
首先是隔离控制。
西汉时, 《后汉书·孝安帝纪第五》 就有记载:
——对瘟疫患者的尸体进行隔离,能有效防范疫情传播。光进行尸体掩埋是不够的,清代熊立品 《治疫全书》 中记载道:
即邻里之间,首先就要切断联系。家人之间,亦要注意隔离,如清代陈耕道 《疫痧草》 记载: “家有疫人,吸收病人之毒而发病者,为传染,兄发痧而预使弟服药,若弟发痧而使兄他居之为妙乎?” ,强调环境隔离。王孟英 《重订霍乱论》 中记载: “人烟稠密之区,疫疠流行。” ,强调在疫情传播阶段,人们要避免聚集性活动,避免近距离接触。
▼
其次是控制环境。
《鸡肋篇》 中记载: “纵细民在道路上,亦必饮热水。” ,和西方人不同,我国自古就重视喝煮沸过的水,这样就能防止病菌侵入。但光靠煮沸热水也是不够的,在疫病传播期间,将井水消毒、空气消毒也是重要的举措之一,在古装类型的电视剧中,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一旦出现瘟疫,井水就成了需要切断的来源之一。
《肘后备急方》 中首次提出了 空气消毒法 ,即用雌黄、雄黄、朱砂等消毒物制成虎头杀鬼方,在房屋中燃烧进行空气消毒;清代刘松峰的 《松峰说疫》 记载了饮用水消毒法:用赤豆、糯米浸泡在水缸中,每日取用;将苍术净水消毒;用麻子三七粒、赤豆七粒共撒水井中。
此外,居住之所的洁净也极为重要,陈虬 《瘟疫霍乱乱答问》 中写道:
▼
最后是个人调养。
疫情泛滥时,应当注意个人卫生。《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
《延年秘录》 中记载,用桂心、兰草、大黄、麻黄等沐浴,可止疫情。
在精神上, 《内经》 中记载: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陈虬 《瘟疫霍乱乱答问》 中写道: “一切耗神之事,总宜戒断。”,强调颐养正气,注重精神调养。
此外,饮食方面,需要忌口。晋代葛洪 《肘后备急方》 记载: “凡得毒病后百日之内,禁食猪、犬、羊肉……又禁食面食、胡蒜、韭、生菜、虾辈。”
总之,清代基本形成了对抗疫情的体系,但由于科学技术不够,无法如现代这般快速有效地解决疫情。此次新冠病毒疫情,适当参考清代体系的防疫手段也是有些用处的。
作者:奇妙丸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