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和年节的到来,疫情好像愈演愈烈,更甚至是出现了变异的病毒,现在已经有人把它带到了国内,形势依然危急,故此,不管会不会被隔离,我们都绝对不可以给国家添乱。
在过去的2020年里,我国的疫情从全国的彻底爆发,到最后慢慢的全面控制,又到断断续续的各地出现一两个,这不,帝都那边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有五位同胞被确诊。
这种事情并非帝都所独有、云南、青岛、安徽各地,在近几日都出现过,所幸我们的国家和政府给力,把各类负面影响和损失都降到了最低,让我们获得了如今这个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安全感。
但这并不是我们就可以肆意妄为的理由,历史上的教训难道还不够吗?
历史上的前车之鉴
在家的时候,二蛋翻了一下中国中医研究院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这本书,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从西汉时期到清朝末年,中国历史上至少发生了321次的大型瘟疫,每次瘟疫的爆发,都会弄的当时的社会人心惶惶,为之战粟。
甚至在东汉末年时,短短的三十年时间却爆发了十二场瘟疫,其中的“伤寒”大瘟疫更是波及了整个大汉帝国,并且持续了十五年之久,这十二场瘟疫下来,因此而死的人至少有两千万。
如果最后不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医圣张仲景横空出世,在最短的时间内游历天下,收集民间古方,写出《伤寒杂病论》一书的话,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为什么当时的瘟疫能闹得这么大?不就是因为那时候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时候吗?根本无力抗灾,然后加上军队调动以及百姓的逃难等人口流通,导致瘟疫的范围越来越广,感染人群也是越来越大,所以你说,隔离重不重要?
正面例子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虽说古代的科技没有现在发达,但是当时的统治者们都意识到了控制疫情对于维持统治的重要性。
所以一旦疫情爆发,政府都不敢马虎。但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重视,不及时部署有效的控制方案,瘟疫就会反过来加速王朝的崩溃。
在北宋时期,那时候各地都相对比较稳定,政府也颇有余财,如果有地方一旦发生疫情的话,朝廷都会派各地选拔出来的最优秀的医生到疫区进行支援,各种药费和花销都由朝廷来解决。
而朝廷的重视自然也会引起下面地方政府的重视,所以在政局稳定时,一般都会很好的控制住疫情的爆发,毕竟古代的医术也不是吹的。
除此之外还有明朝也爆发过,但由于这场疫情规模太大,爆发的也太迅速,再加上碍于医学条件上的不足,各地都因瘟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疫情仍能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管理(迁移人群、隔绝疫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反面例子
重视归重视,但历史上也不乏反面例子的存在,二蛋就跟大家说说离我们比较近的。清光绪年间曾爆发了三场大型瘟疫,分别是京师直隶大疫、黑龙江瑷珲霍乱流行、东北鼠疫三场。
清政府一开始积极响应,设立了四处的临时官医局来应对疫情,可慈禧这个扣门的老太婆居然只肯拿出一万两银子用于赈灾,而其他的都是社会捐助,我也是服了。
再加上政府的腐败无能,一点执行力都没有,百姓们生存在水深火热,朝不保夕之中,这可谓是纯粹的官逼民反,各地暴乱越来越大多,声势也越来越大,几年后,这个已经腐败到骨子里的大清朝终于再也坚持不住,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给自己画上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
大伙儿看,这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都被二蛋写的清清楚楚了,那我们再回到问题上去,你觉得会被隔离不?小心无大错啊。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亦其乐无穷。中国的历史,说白了便是一部抗战史,到处都充满了不屈和反抗的精神。
上古时代茹毛饮血,中古时代尝百草,食五谷,封建时代的各种压迫以及或天灾或人祸的摧残,这重重灾难都打不垮我们中华民族。
我庆幸,我们拥有着伟大的中医药,与瘟疫展开过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对决,并无数次救民族于危难,也正是这一场场瘟疫,推动着中国防疫和卫生制度化的进程。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今天之事阅读历史事件,以历史事件看待今天之事,古学今用,才是学习历史的正确“姿势”。
关注二蛋,一起古学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