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老一直是古今中外无数人追求的梦想,中国古代的《博物志》就有记载一种「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而死」。西方也流传着一个关于青春之泉的传说,吸引无数探险家想要寻得此泉获得永生。
16世纪初,欧洲海外探险的风气正盛,西班牙探险家胡安·庞塞·德莱昂(Juan Ponce de Leon)远渡大西洋只为寻找青春之泉。结果直到德莱昂死之前,他也没有找这座泉水。
16世纪中期,匈牙利贵族巴托里·伊莉莎白(Erzsébet Báthory)伯爵夫人,也是一名追求青春永驻的狂热者,她曾经是匈牙利第一美女,然而生下8个孩子后,她的皮肤出现了斑点和皱纹,她为此烦恼不已,一直苦于找不到改善的方法。
之后她让人给少女放血,然后用这些鲜血沐浴,或甚至喝掉鲜血,希望以此保持青春。这样的连环杀人案让她成了恶名昭彰的「血腥伯爵夫人」,她的形象后来也多次出现在恐怖小说或好莱坞电影中。
无论是寻找青春之泉也好,还是用人血沐浴也好,这些追求永生和年轻的方法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直到20世纪初,随着人类对身体的探索和医学体系的渐渐成熟,抗衰老才开始慢慢与生物医学接轨。
190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生理学教授恩斯特·亨利·斯塔林(Ernest Starling)首次提出了「荷尔蒙」一词,他解释其为「一种沿着血液从一个细胞到另一个细胞的化学信使,可以调节身体不同部位的活动和生长」。
自从斯塔林创造了「荷尔蒙」这个词以后,很多研究人员都开始对这个概念感兴趣。其中与衰老最相关的研究,便是生长激素。但是在那时还没有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必须从尸体中下手,但是从尸体中提取出的生长激素却引发了一种导致精神异常的致命疾病—库贾氏病。
这些事情的出现,推动了科研人员对生长激素的研究,1990年,《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尽管作者没有明确提出生长激素的抗衰老作用,但是实验结果误导了很多人,让大家觉得生长激素确实可以抗衰老,市面上也出现了很多打着抗衰老名义的生长激素制品。实际上,2007年一篇临床医学文献指出,健康的老年人使用生长激素,确实可以增加肌肉减少脂肪,但是仅此而而已,对于骨密度、血脂都没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时代,人们对长寿的追求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研究人员不仅要研究维持体内平衡失败的复杂生理学原因,还要研究减缓生物体内退化过程的方法和手段。几年前,史丹佛大学的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了血液可以使动物年轻的现象,让血液预防衰老的话题重新出现在大众面前。
2014年,《自然医学》上一项研究成果指出,将年轻小鼠的血浆注射到年老小鼠的血管中,年老小鼠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改善。这项成果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团队甚至为此成立了一家分离纯化血浆的公司Alkahest,目的是想生产一种可以恢复活力的血液产品。但是同年的人体实验中,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换血的受试者只是在生活技能上有了轻微改善。
2016年《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靠年轻血液抗衰老不太实际。研究团队指出年老小鼠的血液中含有一些抑制因子,当有年轻小鼠的血液输入时,只不过起到稀释作用,削弱了抑制因子的作用罢了。
不过,几个月后情势又反转了过来,一项登上《自然》期刊的研究收集了一些新生儿脐带血,将这些脐带血输入到年老小鼠身上,发现这些小鼠的大脑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一结果证明了年轻血液中确实存在有利因子。
不知道未来是否还会有反转剧情,或是其他新的抗衰老方式,但从追求神话世界中的青春之泉,到医学层面上的血液置换,寻求健康长寿,可以说是一个不会退流行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