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笑药师药局 廖伟呈药师
国人普遍知道钙质与维生素D摄取不足,没有趁年轻存好骨本,年过35岁之后往往面临骨质疏松的窘境,甚至增加骨折的风险。但大家知道吗?事实上我们服用的药品,也有可能造成我们骨质流失。
本周节录常见引起骨质疏松的药物,以及面临钙片选择时,必须注意哪些细节?
一、骨质的新陈代谢
骨头这个活组织,富含胶原蛋白及矿物质,这些物质会让骨头变得有弹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支撑性,人体的骨质从幼年到青春期到成年前期,这些阶段骨质的储存大于代谢,达到高峰期约是25至30岁。
但40岁后无论男女,骨质密度将慢慢走下坡,之后年龄愈大,骨骼代谢就容易失衡。骨质流失之后,就容易让骨头变得易碎、有孔洞,甚进展成骨质疏松症,而导致骨折。
骨骼每天都在进行新陈代谢,身体的骨骼组织里有两种主要细胞:「蚀骨细胞」和「造骨细胞」。 「蚀骨细胞」负责移除、吸收老旧或受伤的骨头;「造骨细胞」负责制造新的骨头。
35岁以前,造骨细胞运作的比蚀骨细胞频繁,因此骨骼中,骨小梁量很多、空隙很小,骨骼是健康且坚固的。35岁之后,蚀骨细胞运作快于造骨细胞制造骨头的速度,使得骨质流失,骨小梁减少、孔隙增加。如果加上饮食习惯、药物或其它因素,更会加剧骨质密度流失的状况,甚至演变益「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次发性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成「停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疏松症」两类,这主要是由于骨骼代谢不平衡所引起。
「次发性骨质疏松症」则是由于许多其他疾病引致的结果,例如副甲状腺机能亢进、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肠道钙吸收不良、服用类固醇等等状况所引起。
目前 骨质疏松症主要常见的有两种评分系统,也就是T score跟Z score。 DXA检查可预测个体未来发生骨折风险高低的最重要判断依据。若将DXA结果值与30岁健康成人的最佳骨密度或颠峰骨密度比较,算出一个比较值,称为T评分。
WHO根据骨密度值T评分,定义骨质疏松症的分级方式(如下表),T评分越负值,表示骨密度越低,骨质疏松症越严重,则未来发生骨折的风险也越高。
推荐阅读:走路步伐变小、速度变慢?小心骨质疏松提早报到!
若将个人测得的骨密度与同年龄人的平均骨密度进行比较,而非与30岁健康成人相比,其所得为Z评分;Z评分有助于发现某种潜在疾病所导致的骨质流失。
二、常见引起骨质疏松的药物
除了年龄、饮食习惯、疾病外,也有可能是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以下为2017年药学杂志第三卷第二期整理常见引起骨质疏松的药物供大家参考:
1.类固醇
最常联想到的药物就是类固醇,研究显示使用类固醇的病人约30〜50%会发生骨折,即使低剂量(prednisone 3〜10mg/天)仍有骨折风险。
每天使用毫克的Prednisolone,脊椎及髋骨骨折风险高5倍;每天使用10毫克,连续90天,骨折风险甚至高了17倍,尤其对于停经女性及年长者,影响更大。骨折风险在停用类固醇后1〜2年,就会回复至正常值。
类固醇会直接与间接影响骨骼发育,其直接影响骨细胞的新陈代谢,包括延长破骨细胞的生存期,过度活化骨质再吸收作用、促使骨细胞凋亡、降低骨细胞前驱物的生成,最终降低骨质的形成,另外间接影响则是引起骨质流失,降低钙的再吸收,抑制生长荷尔蒙及改变性荷尔蒙。
2.氢离子帮浦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
许多大型观察性研究指出PPIs可能与骨质疏松或引起骨折风险有关,2010年美国 FDA发布警讯建议PPIs药品仿单应说明使用PPIs可能产生髋部、脊髓或径向骨折之相关风险。
PPIs增加骨折风险的机转目前仍未知,推测可能与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肠道钙吸收,导致增加骨质再吸收有关。但有趣的是,有研究显示,PPI的使用会增加骨折的风险,但是H2-blocker却不会。
许多研究评估长期使用PPIs一年以上证实会增加髋部骨折风险20〜62%及脊椎骨折40〜60%,短期使用PPI则与增加骨折风险无关,显示PPIs造成骨折的风险与药物使用时间的长短有关,但停药后,骨折风险则降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显示,如果病患已在服用bisphosphonates(双磷酸盐类,治疗骨松的药),再额外并用PPIs,则会增骨松的风险,故建议尽量缩短并用的时间或改为H2-blocker。
3.抗癫痫药物
抗癫痫药物与患者骨质密度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停经后妇女及65岁以上之男性,然而phenytoin却曾发生在年轻病人。许多抗癫痫药物如:phenobarbital、phenytoin、carbamazepine会诱导cytochrome P-450(c-P450)酵素的活性,使vit D分解成无活性代谢物,进而降低钙质的吸收,造成血中PTH上升,加速骨质的流失。
Valproic acids为非c-P450酵素诱导剂,但仍被指出会加速骨质流失,有导致骨松引起骨折之风险。研究显示,抗癫痫药物增加骨折风险,与药物的累积剂量及使用期间长短有关。抗癫痫药物中,Levetiracetam比较不会造成骨质流失的现象。
需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民众,除了补充足够钙质之外,而须注意维生素D的摄取,建议服用非酵素诱导抗癫痫药物的民众,每天补充维生素D 1000-1200 IU;如果服用酵素诱导抗癫痫药,则建议每天补充维生素D 2000-4000IU。
acetate(MPA)
低剂量MPA(5〜10mg/天)常与estrogen合并用来作为停经后荷尔蒙之补充疗法,estrogen对预防骨质流失没有影响;但高剂量MPA用来治疗妇科疾病与避孕,则可能增加骨质流失。
Dopt MPA(DMPA)每季以肌肉或皮下注射,以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及排卵,因降低estrogen生成,造成BMD降2〜8%。骨质流失最快是出现在使用药物的前2年,大部分研究指出DMPA引起之骨松是可逆的,停药后即可恢复。
inhibitors(AIs)
AIs(如:exemestane、anastrozole、letrozole)可辅助治疗停经后estrogen receptor(+)之乳癌。AIs会抑制cytochromeP-450(CYP-19)酵素及阻断周边androgens转换成estrogens,导致estrogen浓度下降,而造成骨质流失。
hormone agonists(GnRHs)
GnRHs作用剂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症候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停经前乳癌和前列腺癌。GnRHs作用剂会抑制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使性腺机能减退,GnRHs与脑下垂体 GnRHs受体结合,向下调节LH(luteinizing hormone)及FSH(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之分泌,使卵巢功能受到抑制,estrogen生成减少,最后造成骨质流失。
雄性激素剥夺治疗(androgen-deprivation therapy, ADT)用来治疗转移性摄护腺癌可有效增加病人存活时间,但使用ADT的第一年,病人BMD下降2〜5%;使用五年后骨折风险会增加20〜50%。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与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
SSRIs(如:fluroxetine、sertarline、paroxetine、fluvoxamine、citalopram)与SNRIs(如:duloxetine)皆有研究指出可能造成骨质流失,成骨与破骨细胞上有serotonin受体,经由endocrine、autocrine、paracrine等调节骨质的恒定,但因SSRIs引起骨折病人之BMD并没有下降,故SSRIs可能有其他作用于骨质的机转目前仍不清楚,而药物使用剂量与时间长短皆与骨折风险有关。
(TZDs)
TZDs类降血糖药(如:rosiitazone、pioitazone)为胰岛素之增敏剂,PPAR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可控制脂肪、肝脏、肌肉的能量代谢转换。这些蛋白质也控制骨骼的代谢转换和细胞分化。
目前认为活化PPARγ对骨骼的影响:(一)减少骨生成及增加骨吸收(二)减少成骨细胞量及增加脂肪细胞量,促进破骨细胞新生。
目前无已证实之策略可降低TZDs所引起之骨折风险,建议使用此类前应先评估骨折风险,也应避免用于已有骨质疏松之病人。
inhibitors
Calcineurin inhibitors包括cyclosporine、tacrolimus免疫抑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器官移植排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类药品会骨质流失,而增加骨折风险,但虽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
但研究显示,该类药物会间接地影响骨泌素及维生素D的代谢,而进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而造成骨质的流失。药品增加骨折风险,与药物的剂量及使用期间长短有关。
10.抗凝血剂
针剂抗凝血剂-Heparin造成骨质流失之机转为降低骨形成及增加骨吸收,长期使用heparin会降低BMD,低分子量heparin比传统heparin(unfractionated heparin)较不会影响骨质流失,但会抑制成骨细胞分化与其功能,导致骨形成降低。
许多研究显示约30%孕妇使用heparin治疗时会降低〜,未怀孕妇女长期使用后导致脊柱骨折发生率约15%,且常见于开始治疗后的6个月内;Heparin引起之骨质疏松具剂量依存性,停药后几乎可完全恢复。
口服抗凝血剂-warfarin会降低BMD及增加骨折风险,其作用机转为降低γ-carboxylation及骨钙蛋白(osteocalcin)。因长期使用heparin之主要族群为孕妇,因双磷酸盐可能导致胎儿骨骼生长缺陷,故无相关研究及建议指引用于预防或治疗heparin或warfarin导致之骨质流失。对于高骨质疏松风险病人目前仅能补充钙及维生素D,而heparin则可考虑用 LMWH或fondaparinux作取代。
三、如何正确选购钙补充品
市面上钙片种类众多,「碳酸钙、柠檬酸钙、乳酸钙、胺基酸螯合钙」,常懂的我们不知如何挑选,事实上,没那么复杂。
Step 1.看清「钙含量」
同样标示500毫克的钙补充品其钙离子的含量,很多钙补充品所标示的是「钙化合物」而非「钙离子」的剂量,钙化合物会随着分子量大小而含有不同比例的钙离子。
如碳酸钙(Calcium Carbonate)所含的钙离子为40%,柠檬酸钙(Calcium Citrate)则只有21%,胺基酸螯合钙所含的钙离子浓度大约为15〜18%、乳酸钙(Calcium lactate)所含钙离子约13%,而葡萄糖酸钙的钙含量只有9%。
举例来说,标示柠檬酸钙500毫克,实际含钙离子只有105毫克;而标示碳酸钙300毫克,实际则含钙离子约120毫克。所以选购钙补充品首当看清楚「钙离子」含量多寡。
至于之前吵的沸沸扬扬的钙质吸收率的问题,除了胺基酸螫合钙(80%)与柠檬酸钙(35%)吸收度较高之外,其它的钙制剂吸收度差不多落于25〜29%之间。
吸收率高达80%的胺基酸螫合钙,虽然吸收率高,但其所含钙离子百分子仅15〜18%,若同样以500毫克的碳酸钙与胺基酸螫合钙,其实际吸收的钙离子为54与72毫克。
考虑到经济效益与保健功效之实质意义的平衡下,有需要花费高额购买仅宣称其高吸收率的产品,仍是个问题。
推荐阅读:卵巢早衰的讯号!两个现象评估有无衰退危机
Step 2.吃胃药、易胀气便秘者避开碳酸钙
碳酸钙需要胃酸的作用,才能分解出离子钙。所以针对胃酸分泌不足或常期使用胃酸抑制剂或胃药者,建议选用非碳酸根的钙制剂。由于碳酸根,很容易与许多离子产生沉淀,故比较容易产生便秘现象。
另一方面,碳酸钙因为碳酸的关系,容易在酸性环境下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有些人服用钙片以后,会觉得胃胀胀的、打嗝或是胀气,这些都是因为碳酸的关系,所以有些时候也会建议饭后服用,或改用非碳酸根的钙制剂。
Step 3.单次剂量别超过500毫克
人体对钙质的单次吸收高峰约在500毫克,超过500毫克以上,肠道对于钙质的吸收力会下降,因此不要一次吃大于500毫克剂量的钙片(主要因素为肠道面积有限,小肠本身对钙质的吸收也有一定的饱和度,所以大于500毫克的剂量时,吸收饱和了,当然吸收度会开始下降,但不代表大于500毫克以上的剂量就不会吸收了喔)。
钙质的每日建议摄取剂量,成人约为每日1000毫克,上限值为2500毫克(饮食摄取+补充剂摄取量)。
摄取过多的钙质,会让肠道蠕动变慢,另一方面也会使大肠吸收更多的水分,容易导致便秘的现象。所以除了碳酸钙易便秘外,过量的摄取其它钙制剂,也会有便秘的风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