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病多发生在高温干旱的的气候条件下。从罹患病树羽化出来的天牛几乎100%携带松材线虫,每只天牛都可携带成千上万条线虫,最高可达25万~30万条。当天牛在树上咬食树木补充营养时,线虫幼虫就从天牛取食的伤口进入树脂,然后蜕皮成为幼虫。被松材线虫侵染的松树往往又是松墨天牛的产卵对象。翌年,在罹患病的树林内寄生的松墨天牛羽化时又会携带大量线虫,并“接种”传播到健康的松树上,导致病害的扩散蔓延。该病害的近距离传播主要靠松黑天牛携带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是人为调运带疫(带松材线虫的天牛)的苗木、松材、松木包装箱及松木制品等进行远程传播。松材线虫雌雄虫交尾后产卵,每只雌虫产卵约100粒。虫卵在25℃下经30小时孵化。幼虫共4龄。在温度30℃时,线虫3天就可以完成一个世代。松材线虫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20℃,低于10℃时不能发育,28℃以上时繁殖会受到抑制,在33℃以上则不能繁殖。线虫类昆虫能在6个月内使松树死亡,是使松林大片被毁的重要害虫。松材线虫病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韩国等国均有发生,20世纪80年代侵袭中国香港,几乎毁灭了香港分布广泛的马尾松林。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被发现,随后相继在安徽、山东、浙江、广东等地形成几个疾病中心,并向四周扩散,使这些省的局部地区发生并流行成灾,导致大批松树枯死。松材线虫病给安徽、浙江两省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5亿~7亿元。由于松线虫的毁灭性危害,该虫已被为对内、对外的重要检疫对象。广东省在防治松材线虫病害下了很大功夫,投入5700万元,治理区面积约80万公顷,有效地“控制、压缩和扑灭”松材线虫病。应用松墨天牛引诱剂和诱捕剂及航空监测技术提高宏观监控疫情的能力,人工伐除病死树和袋装熏蒸杀灭松墨天牛,利用管氏肿腿蜂天敌防治天牛等方法起到了明显的控制效果。在安徽,为防止和隔断松材线虫病害传入黄山,保护黄山松不受松材线虫侵袭,实施了宽公里、内围边界长公里、外界边长100公里的黄山生物控制带工程,有效地阻隔了松材线虫传入黄山。